四月初四┆恭迎大智文殊菩薩聖誕 祈願眾生得大智慧 破除煩惱無明

四月初四┆恭迎大智文殊菩薩聖誕 祈願眾生得大智慧 破除煩惱無明 2017-04-28 大般若講堂 大般若講堂

弘揚佛教般若智慧,願眾生熱惱化清涼。學習古聖先賢忘我利他的德行,願世界充滿正能量。

請輸入標題 bcdef

明天(4月29日)是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代表大般若無上光明智慧,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睿智與聰明。

值此殊勝功德日,願大家廣發善心、廣行善業。

誠心持誦【文殊菩薩智慧咒】嗡 阿拉 巴扎那帝。

行善、吃素、放生、供燈、持咒、誦經

祈願眾生離苦滅障,勝願成就,福慧具足,早證佛果。

文殊師利梵名Manjusri,漢譯有文殊師利、曼殊師利、妙德、妙吉祥等名。由於他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釋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後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在所有大菩薩中,他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徵;事實上,他在過去世曾為七佛之師以外,對釋尊也有教悔之誼。《放缽經》載:「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其無與倫匹的智慧,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稱他為「三世佛母」-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

文殊是一切如來之智慧,又名智慧佛,與普賢菩薩成對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肋待,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藏名姜巴樣。文殊手中的所持物,右為智慧焰劍,左為蓮華上之般若經典。象徽文殊知慧出如利劍,可摧毀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經卷。修習文殊法,能開發俱生智,堅固記憶,令得聰明,了知諸法真實義,消除語業,破愚痴,得諸佛菩薩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薩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徵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是一切如來之智慧,修習文殊般若法門,可增長福德、智慧,令得聰慧,可了知諸法真實意。文殊菩薩十種無上大願,願你我他依怙修習。

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還有一字大明輪咒,常常念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

文殊菩薩心咒:嗡ōng 阿ā 惹rā 巴bā 札zhā 納nà 帝dǐ。

嗡(Om)是皈依的意思。

阿惹(A r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滅、清凈無染的。

巴扎(ba za)是說在空性中諸法平等,遠離了一切的相對。

納帝(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持誦《文殊菩薩心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佛說聽到文殊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

◇經云: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禮拜供養,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受持讀誦名者,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凈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若復有人宿業障者,夢中得見,夢中見者,於現在身若求聲聞,以見文殊師利故,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見文殊師利者,已得見故,一日一夜成阿羅漢;若有深信方等經典,是法王子於禪定中,為說深法;亂心多者,於其夢中為說實義,令其堅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凈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忍。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頂禮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殊勝日,讓我們為眾生供一盞明燈

祈願文殊菩薩加持我們智慧與吉祥

祈願眾生得大智慧 破除煩惱無明

各位師兄可掃描下方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 精選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該文章作者已設置需關注才可以留言

寫留言

載入中 以上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後顯示

了解留言功能詳情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別煩惱怎麼裝修了,幾十塊錢就搞掂家裡所有角落!
凈空法師:靜老給修行人的總結:真修行就是斷煩惱、斷習氣
智者大師:念佛往生毋需圓伏惑業,但需臨終暫伏煩惱
還在為小腿粗大煩惱?瘦小腿的方法來也
煩惱讓我們懂得了快樂,挫折讓我們學會了堅強

TAG:智慧 | 菩薩 | 煩惱 | 文殊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