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大師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李可染有紮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

北國風光

李可染

1972年

《北國風光》將諸多繪畫元素與藝術語言統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畫面中,而其恢弘氣勢卻已溢出畫面,流淌在每一個華夏子嗣的心間。作者將各具象徵意義的寶塔山、黃河、長城、紅太陽、松林、山脈等融匯成一幅美好河山的勝景,傳達出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東方紅,太陽升——祖國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紅色光暈,寶塔山在最為近景處的山頂屹立,似燈塔般指引著方向;母親河順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流淌,隱約傳出歷史的車輪聲;長城在蜿蜒中奮力前行,訴說著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

毛主席詞意圖

李可染

1972年

毛主席詞意圖 設色紙本 1972年作(484萬元,2005年11月北京華辰)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2年

創作於1962年,畫幅為2.8平尺,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作。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於從化翠溪賓舍」。(407萬元,1999年中國嘉德)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3年

第二副創作於1963年,尺寸為69.5×45.5cm,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作。款識題於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於從化」。此畫1963年出版於第6期《美術》雜誌,李可染把它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現藏中國美術館。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根據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所作。據「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句意再造了一個藝術世界,在黑紅對比中寫南國深秋景色,帶有理想化的詩意色彩。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4年

第三副創作於1964年,藏於李可染家中(尺幅相對較小)。畫右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可染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八大處」。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4年

第四副創作於1964年,2000年,榮寶拍出501.6萬元,3.1平方尺,現為私人收藏(海外華人林百里)。左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主席詞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4年

第五副創作於1964年9月,現屬於北京畫院。「文革」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協, 「文革」後,發現一件藏於北京畫院,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4年

第六副創作於1964年9月,尺寸最大,131×84cm。目前唯一在市場上流通,2007年曾在香港佳士得中國近代畫場上拍出3504萬港元。2012年保利春拍上估價2.8億元人民幣的《萬山紅遍》就是這張。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可染」。(3504萬元,2007年5月佳士得香港)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李可染

1964年

第七副創作於1964年10月,現屬於北京榮寶齋。應榮寶齋之邀,李可染為建國15周年國慶畫了一個大幅,此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於北京西山」。此件現藏於北京榮寶齋。

萬山紅遍

李可染

1963年

萬山紅遍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萬山紅遍

李可染

1964年

萬山紅遍 設色紙本 1964年作

萬山紅遍

李可染

1964年

苦心經營是藝術家良心所在,這是李可染從藝數十年的經驗總結。而《萬山紅遍》為自己的立論做了最好的腳註。畫作取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氣勢豪邁雄強。1964年創作此畫時,正處於李可染大量寫生後的理性思索時期,逐漸擺脫寫生狀態,把寫實描繪變為抒情性的寫意表現,畫面物象經營布局具形式感,筆墨韻味也得到加強,既有嚴謹的刻意經營,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畫以墨作底,紅為主調,強調「遍」字。以硃砂色鋪陳整個畫面,可謂大膽創新之舉,使畫面滋潤明亮富有層次變化,是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

韶山

李可染

1969年

作於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韶山》山水畫創作中最早的一幅,也為那個時代的紅色文化留下了印跡。

革命聖地韶山

李可染

1971年

《革命聖地韶山》這幅畫的行文走勢,橫書、豎寫,一律自左起往右行。此種書寫體勢、款式考究特別,畫面層次豐富。若與李可染一生創作的大量山水畫比,應該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師在特殊年代創作的特殊山水畫。

韶山革命聖地毛主席舊居

李可染

1974年

此幅《韶山》創作於1974年,是李可染同類題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構圖完整,經過多次加工,成為李可染的經典構圖和革命聖地山水創作的集大成之作

長 征 鏡心

李可染

1959年

長 征 鏡心 1959年作 (1.075億元,2010年11月20嘉德秋拍)

長征 鏡心

李可染

1978年

1978年作(9856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圖 紙本 墨筆淡彩

雁岩一景

李可染

1962年

《雁岩一景》是一件了解李可染山水寫生觀的演變,以及認識李家山水畫面貌特徵的關鍵作品。此件於1962年創作完成。從李可染踐行山水寫生至此,歷時數十年,他升華「寫生」提出「采一煉十」的創作主張。

春雨江南

李可染

1962年

《春雨江南》畫於1962年,這是李可染畫江南風景的代表作,描繪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為宗,極盡渾厚華滋之致。此件作品可以說是他另一幅代表作《杏花春雨江南》的姊妹畫作,清新生動、酣暢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質樸。安靜清新的江南水鄉,綠色掩映下的小橋流水人家,一片迷濛雨霧、兩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風景,早已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而在掩映了黑與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畫藝,妙手成春,令人敬仰。

愛晚亭圖

李可染

愛晚亭圖 設色紙本 (682萬元,2005年5月中國嘉德)

巫峽帆影

李可染

巫峽帆影 設色紙本 (203.5萬元,2006年6月中國嘉德)

無限風光在險峰

李可染

1973年

全畫充滿博大、雄強、渾厚的氣概。他的用筆有如屋漏痕和折釵股,無論畫山石輪廓還是畫樹的枝幹,積點以成線,豎勁中有橫勁,橫勁中有豎勁是矛盾又是統一,都是合了疾澀二法,表現出生命力,櫛風沐雨,經受了大自然的考驗,克服了各種阻力,頑強的生命在奔突著,堅韌持久地活躍著。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花果山

李可染

1973年

此幅《花果山》創作於1973年,畫面是紅與黑的色彩基調,前景紅色的林木與遠景黑色的山巒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視覺上是一種衝突,這種衝突也使畫面更具有震撼力。兩座饅頭狀的圓潤山峰一前一後,以墨色濃淡區分出空間距離,山以沒骨法寫之,大片水墨渲染出飽滿的山體,但是其中又透氣,有層次。山腳下散布著白牆黑瓦的民居。前面是大片水域,兩隻漁船行走在水面上。從畫面前方左右斜伸出的樹枝向畫面中心匯聚,打通了山與水的界限。枝幹以濃墨寫成,樹葉以乾濕、濃淡不等的紅色染出,既有層次,又混成一片。整幅畫面使人感受到一種濃墨與重色並置產生的強烈效果。

蜀山春雨

李可染

李可染的山水畫在70年代前後風格丕變,其山水形象氣勢撼人,而又樸實近人,尤以設色濃烈、用墨沉厚而著稱,故而別開生面,有「李家山水」之譽。此幅《蜀山春雨圖》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畫面飽滿,巨峰高聳,氣勢博大,墨色淋漓,有高山仰止之感。全圖以積墨層層積染,用筆老辣厚重,蜀山的濕潤與桃花的紅艷相得益彰,同時又吸收西洋繪畫對光影描繪的優長,形成迥異時流的自家氣派。可作白居易《憶江南》「日出山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絕妙註解。

江山覽勝圖

李可染

1973年

江山覽勝圖 設色紙本 癸丑(1973年)作 (209萬元,2006年4月北京匡時)

灕江勝景

李可染

1973年

這幅畫的構圖是運用傳統「以大觀小法」,也就是減弱遠近透視大小差別,人為地擴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邊,則看不到這麼多,這麼遠,船也不會這麼清楚。這是畫勝過照片的地方,自由。

雨後斜陽圖

李可染

70年代中後期作

畫面小中見大,以小觀大,遠近遙相呼應,用墨著色精準,精準拿捏光與影的變化,煙雲縹緲之勢有如幻境,但蒼勁的山體迎面而來,密林濃縮為一塊塊焦黑的墨塊,但充滿了活力,一種活的氣息躍然紙上。畫家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划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近景的人變的渺小卻更映襯了遠山的蒼渾與雄偉。

關注文化、博物和歷史,為大家呈現更有趣的線上主題展覽

微信ID:nazhan201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唯美微型詩社】◆No.157◆ 第八屆詩賽獲獎作品
初冬山色 光影作品
薔薇與你 | 投稿作品
烏克蘭藝術家Denis.Sarazhin繪畫作品
攝影作品呈現了生命誕生的神奇全程

TAG:中國 | 大師 | 作品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