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與國家通史》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諸國14

楚國(周朝時期諸侯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96373_1.html/ ]

楚國是周朝時期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就是荊蠻,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玄帝顓頊的後人。

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參與周文王姬昌的起兵滅商,《史記》記載:「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後因熊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懲罰,熊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

楚人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楚國是周朝鎮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線,周惠王曾對楚成王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國向南方擴地方圓千里。楚熊渠時期,西徵庸國,東攻揚越。

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前306年,滅越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於秦。

1、簡介

(1)祖先

近年來,楚國人的起源問題受到學術界的注意。楚帛書中「祝融」一名的發現,為探討這個問題提出了重要線索。解放前從湖南長沙子彈庫一座戰國晚期木槨墓出土了一份楚帛書,這件帛書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九七三年,在澳大利亞籍旅美學者巴納的《楚帛書研究》一書中,有用新技術拍攝的帛書照片,「祝融」就是這樣被發現出來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關於楚人的祖先,楚國社會公認的是祝融。祝融是炎帝的火師,祝融集團是炎黃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之後,黃帝部落派遣祝融等人進駐炎帝部落。祝融一族於帝嚳時代在河南新鄭一帶建立祝融氏之國,故新鄭又稱「祝融之墟」,「祝融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2)起迄

楚先民是夏王朝的同盟,後在商王朝軍隊驅逐中被迫南遷,其中的季連家族則建立了楚國(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其中的羋姓一族建立了楚國)。剛建立的楚國是個很小的國家,僅二十多平方公里, 鄀國盜牛反應了這一點。楚國建立後在其擴張的過程中多次發動征討南方民族的戰爭,周惠王曾要求楚成王助其鎮壓南方夷越之亂,於是楚國向南方擴地千里。

楚人一詞嚴格來講,僅指楚公族。河南大學先秦史專家、《楚史稿》作者李玉潔教授指出:楚公族以羋姓季連部落後裔為主。早期楚國因為文化落後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

在出土材料中,羋的原字為嬭(nai),熊的原字為酓(yan)。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重黎,鄶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這兩個字的寫法十分相像。

公元前757至公元前741年,楚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對濮地進行拓取,據《國語·鄭語》云:「楚蚡冒(楚厲王)始啟濮」。到楚武王時(公元前740—公元前639年),已佔領大片濮人的土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96373_1.html/ ]

楚武王37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楚國在楚武王以及楚文王時期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大舉進攻蠻夷,史稱「大啟群蠻」。

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管仲率領諸侯侵入楚國邊境,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

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北拒齊桓公、北伐宋,敗之泓,射傷宋襄公,襄公遂病創死。實為一代霸主,其北上之勢直到城濮之戰才為晉國所阻。

楚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邲之戰大敗晉國稱霸。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庸及群蠻百濮反叛,楚莊王「振廩同食」,打開國家儲備的糧庫,保證軍隊食用,平定叛亂。

戰國早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楚悼王用吳起曾一度「南平百越」,而到了戰國晚期,楚威王打敗越王無疆後,越族開始「服朝於楚」,成為楚國的一部分。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員空前廣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的「宣威盛世」時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隨即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在攻滅韓、趙、魏後,秦軍於公元前224年大舉伐楚,楚軍一敗塗地。公元前223年,秦軍攻陷壽郢,俘獲楚王啟(昌平君啟,項燕所立),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3)國名來源

關於國名的來源,此前有多種說法。但是新發現的「清華簡」中的《楚居》(由楚國史官所寫)給出了另一種解釋。據《楚居》中一段對楚先君鬻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原文中為「楚」 )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關於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國名來紀念一位難產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羅運環表示,按照楚國君世系,妣厲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換來的這個兒子先後做過楚人的領袖,成為楚國的開國先君,開創楚國八百年基業。

(4)文化與認同

《楚史》59頁:「楚人被中原看成蠻夷,被蠻夷看成華夏。」「楚人雖樂於以華夏自居,但在與周王室鬧彆扭的時侯也不惜以蠻夷自處。」

從楚人形成的過程來看,楚文化的性質也不是獨立於炎黃文化系統之外的單獨的體系,而是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化繼承了眾多的周文化特徵,而漢朝的服飾、舞蹈、音樂、文學、哲學等直接繼承自楚國。

兩周時期的楚器,銘文可以代表楚國的文字風格。與中原各國的文字相比,楚文字在字形與筆劃的增減上有所不同,但確實與中原各國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文字系統。到了戰國時代以後,各國文字更加呈現本地化趨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可以從一方面了解楚文化的淵源。

文化的認同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器銘文反映了楚公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傳承關係。風俗和禮儀同樣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楚國禮器保留有明顯中原文化風格。楚貴族中後期大體上一直堅持周禮所規定的禮制,表明其對姬周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活動,在這裡留下了眾多遺址和文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96373_1.html/ ]

(5)文獻記載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1、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羋姓。(季連為盤庚時期人物)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穴熊的直系子孫鬻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火師(祭祀時持火之人),《史記》記載:「鬻熊子事文王」,意為「鬻熊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可見楚國始祖鬻熊對周文王的恭敬。雖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第一位楚王)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

2、《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次於乾溪.......楚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3、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這樣記述楚人的先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即祝融)。」

伯:通假「方伯,霸」四方守之領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庸:融之通假,指祝融。羋楚近祖。(遠祖為高陽,直系祖先是鬻熊)。

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屈原祭祀湘君和湘夫人(舜為湘君,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湘夫人),這表明他對華夏是認同的。屈原還祭祀河伯,這說明他崇尚中原。

4、《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3] 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5、《史記·楚世家》:「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3] 這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6、《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7、《世本·帝系》: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產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8、《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9、《大戴禮記·帝系篇》:「顓頊產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10、《晉書》:「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11、《楚居》記載楚人的最早根據地為中原的河南新鄭,後由中原遷至湖北。《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新鄭),祝融之虛也。」《漢書·地理志》說:「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

2、歷史沿革

(1)建國及南征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96373_1.html/ ]

商朝後期時,楚人逐漸從河南新鄭一帶,南遷到河南淅川一帶。牧野之戰時,楚人並未參與商周任何一方。

周康王時,熊繹受到周天子的分封,建立楚國。此後,楚經常向周王朝進獻桃木弓、棗木弓。

周康王時的一次諸侯大會,楚國代表不受重視,與鮮卑部落的酋長一起為周王守燎。在這之後,熊繹帶領國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周昭王時,由於害怕楚國會崛起,周王南征楚國。周昭王在回師的途中渡過漢水時被伏擊身亡,結果西周「喪六師於漢」。這是楚與周的第一次大規模衝突。

周夷王時,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楚國開始了分庭抗禮的初步嘗試,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並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周厲王時,由於其本人的殘暴不仁,楚國未真正崛起,是以熊渠畏周伐楚,亦去其王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周宣王時,在江漢間封了許多周室成員或者依附於周的勢力,史稱「江漢諸姬」,西周就是試圖以這些親周勢力封鎖江漢通往中原的門戶以遏制楚國的北進對西周造成的威脅,但最終江漢諸姬盡被楚吞併。

不滿自己爵小的熊通認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火師,有輔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級的爵位,遂通過姬姓諸侯隨國(漢陽諸姬以隨為大)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熊通率兵多次征討隨國,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謚武)。被楚國佔領的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

(2)爭霸中原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其他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

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僖公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大敗。晉師「三日館穀」,向周天子獻楚捷「駟介百乘、徒兵千」,楚國幾十年不敢北向。《子犯和鍾》即記載此事,中有「諸楚荊不聽命於王所,子犯及晉公率西之六師博伐楚荊,孔休大功,楚荊喪厥師,滅厥渠」雲。

公元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75年鄢陵之戰,楚國再次被晉國擊敗。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第二次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參加弭兵之會。[32] 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3)衰而復興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時,吳王闔閭(hé lǘ)派孫武、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軍大敗,楚國幾乎覆亡。這時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及後楚惠王即位,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公元前447年,楚兼并蔡。兩年後,兼并杞,楚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公元前431年,楚又兼并掉莒。

(4)吳起變法

戰國時代,六大強國皆曾進行政經改革,唯有楚國未曾稍加變法。公元前400年,自晉分家的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當時在位的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使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由於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失去了堅強的靠山,被舊貴族殘酷殺害。雖然變法時間不長,但變法的成果還是有所保留,比如之後的楚國封君的繼承不超過三代,沒有自己獨立的武裝,一切財政大權聽命於中央等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96373_1.html/ ]

至楚威王時代,楚國的領土已擴張至巴國,蜀國間,攻破越國、興盛一時。前306年,在經過5年的昭滑諜報與卧底工作後,楚懷王派後者率軍攻滅越的殘餘勢力,攻佔原吳越統治的地區,並設立江東郡。 《史記。甘茂傳》「王前嘗用台滑于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國亂而楚治也。」《楚策一.楚王問於范環》亦有記載,范環曰:「且王嘗用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察瀨胡而野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

(5)衰落

楚懷王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前299年,楚懷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欲興兵奪回楚王的楚國軍隊又為秦將白起擊敗。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前280年楚頃襄王時代,秦伐楚,楚軍敗。秦昭襄王詐以公主許配給楚頃襄王,屈原長跪城外力諫不果。前278年,秦軍趁頃襄王開城迎親,長驅直進,攻入楚都郢,屈原投河自盡。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

(6)覆亡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復興。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慘敗。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相持一年,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土地,楚國徹底滅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推薦閱讀: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田橫五百壯士:春秋戰國最後的貴族精神
第七期 春秋戰國史(六)
中國全史百卷本第014卷 [春秋戰國思想史]-613

TAG:中國 | 國家 | 民族 | 古代 | 戰國時期 | 華夏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