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叛黨者——美國大選觀察(二)
【名家/新秀】(財新專欄作家 吳謙立)前文說過,多年前我剛到美國沒幾個月就「成為」了共和黨員。這裡需要首先交待一下經過。
那時行政部門和參眾兩院都由民主黨把持。適逢期中選舉,共和黨竭力想奪回在議會的多數,因此發起了前所未有的強力攻勢。共和黨在眾議院的領袖紐?金里奇(Newt Gingrich)更是推出「與美國的契約(the Contract with America)」運動,向全體美國人民信誓旦旦表示一旦本黨奪取眾議院多數,將推動哪些法案。
某天,我從學校回到家,發現有我一封信,下面是共和黨當時在參議院的領袖鮑勃?多爾(Bob Dole)和共和黨時任全國委員會主席海利?巴伯(Haley Barbour)的聯合簽名,信的內容是號召我和他們一起站出來,用實際行動——捐款或選票——把國家的航向撥回到「正確的軌道(right track)」上來。信裡面還夾帶了一張印有我名字的黨員證,反面有一行字提醒我,可以憑此證自由出入「黨中央」——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所在地。
這麼多年來,作為一個「老黨員」,我從來沒有去過「黨中央」,也一直不明白「我黨」是如何在探悉我的姓名、地址等信息(周圍同學裡面還沒有一個有類似的經歷)的同時,卻又不知道我只是一個外國學生的。幾年後,民主黨的類似行為被報道出來——當然他們的行為更加誇張出格,遭到了共和黨的窮追猛打,看來兩黨在這種事上真是烏龜對王八——彼此彼此。
從我的這個經歷來看,在美國加入一個政黨猶如兒戲般容易,不用介紹人,不用繳納黨費,更不用宣誓。即使沒有正式加入某個政黨,任何一個選民都可以隨時在選民登記表上表明或者更改自己的黨派屬性。現任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當初是共和黨,大學畢業在國會實習時恰好遇到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她就是在參與調查這一事件後改屬民主黨的。
加入政黨後,無論年齡、資歷、性別,任何一個想成為職業政治人物的黨員都可以提出參加某個選舉,黨一般不加干預——黨組織只是為政治人物服務的後勤支持機構,而不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如果有多人爭搶同一位置,就先進行黨內初選。最多就是如果此人是第一次參加選舉,可能首先需要進入「黨校」學習:不是學習黨的意識形態文件,而是培訓競選技巧,諸如如何應付媒體、如何和選民互動、如何開展競選的組織工作等。
由於黨的大門是完全敞開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加入,每個政黨的成員都有各個階層的人。由於脫穎而出的途徑又是相對公平公開的選舉,同一政黨就可以選出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物當領導人。就拿過去一個世紀的民主黨籍總統來說,固然有富二代(肯尼迪)、官二代(羅斯福),但也有農民(卡特)、社會工作者(奧巴馬)、低收入家庭的遺腹子(柯林頓)、中學教師(約翰遜)、鐵路職工(杜魯門)。而共和黨方面,家庭婦女薩拉?佩林擔任了兩年多的州長,還差一點成為副總統。
在黨的支持下成為政治人物後,仍然不必事事聽從黨的指揮。議員完全可以贊同另一政黨的提案,甚至可以為了自己的選民需要,而隨時公開宣布退黨或者改換門庭。即使是在總統選舉裡面公開支持另一政黨的候選人,也不會遭到同黨同志的清算,最多只是在黨分配政治資金時吃些虧。這樣的人物在民主、共和兩黨都有,前者如以前的喬?利伯曼 (Joe Liberman)參議員,後者如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參議員。
正因為容忍「叛黨投敵」者的存在,兩黨之間才會做到雖然分庭抗禮,卻不誓不兩立。同時,政黨不以黑社會般「鐵的紀律」來約束黨員,而是以可接受的理念以及公平公開的遊戲規則做凝聚力,這才有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從而促成了社會的和諧。
推薦閱讀:
※2016美國大選超級星期二 鹿死誰手
※乾貨出爐!清華時事大講堂,四學者縱論美國大選
※《世界知識》雜誌 ▎法國總統大選:兩極格局的終結——彭姝禕
※大選走向撲朔迷離 誰來阻擊歐洲的「特朗普」?
※大選與美國式民主的制度積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