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10-1

第十單元 經絡

本單元內容較為重要的出題點在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分布規律及奇經八脈等。應重點注意手足三陰、三陽的走向、交接及流注次序。對於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別稱尤為注意。此部分考題均較基礎、簡單,歷年來在中醫基礎的考試中題型考點變化不大。

一、經絡學說概述

1.經絡的基本概念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經絡系統的組成

(1)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幹,主要有正經、經別和奇經三大類。①正經。有十二條,故又稱「十二正經」或「十二經脈」,包括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②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重要分支,又稱「十二經別」。分別起於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的聯繫和補充十二正經的作用。③奇經。有八條,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為「奇經八脈」,具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中氣血的作用。

(2)絡脈:是經脈的小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絡脈中較大者,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具有加強十二經脈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繫,並能通達某些正經所沒有到達的部位,可補正經之不足,還有統領一身陰陽諸絡的作用。①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屬絡脈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難以計數。即《靈樞·脈度》所謂「絡之別者為孫」。孫絡在人體內有「溢奇邪」「通榮衛」的作用。②浮絡。是循行於人體淺表部位,「浮而常見」的絡脈。其分布廣泛,沒有定位,起著溝通經脈、輸達肌表的作用。

(3)連屬部分:經絡對內連屬各個臟腑,對外連於筋肉、皮膚而稱為經筋和皮部。①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為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具有連綴百骸,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②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

二、十二經脈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十二經脈的走向,《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2004,2005,2006,2008,2014年);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2001,2005,2009,2014年)說明手三陰經,從胸腔內臟走向手指端,與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指走向頭面部,與足三陽經交會;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端,與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內臟與手三陰經交會。如此,手經交於手,足經交於足,陽經交於頭,陰經交於胸腹內臟,十二經脈就構成了「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1)相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相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共6對,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其中相為表裡的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相為表裡的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如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在示指端交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環指端交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在足大趾爪甲後交接。

(2)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陽經有3對,都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交接於鼻翼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接於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接於目外眥。

(3)足手陰經在胸部交接:足、手陰經,又稱「異名經」,也有3對,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內臟。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於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於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於肺中。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1)頭面部的分布:①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六陽經均行經頭面部。②分布特點:陽明經主要行於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於額部;少陽經主要行於側頭部;手太陽經主要行於面頰部,足太陽經行於頭頂和頭後部(2000,2007年)。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均上達目系,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足少陰腎經上抵舌根,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均行達頭面之深部或巔頂。

(2)四肢部的分布:陰經行於內側面,陽經行於外側面。上肢內側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上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

(3)軀幹部的分布:手三陰經均從胸部行於腋下,手三陽經行於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於前(胸腹面),太陽經行於後(背面),少陽經行於側面。足三陰經均行於腹胸面。循行於腹胸面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4.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見表1-2。

表1-2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5.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氣血的流注從起於中焦的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注各經,最後傳至足厥陰肝經,復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從而首尾相貫,如環無端(圖1-1)(2013,2014年)。

圖1-1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6.十二經脈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點

(1)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與肺相連的氣管、支氣管及喉嚨等)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

(2)手陽明大腸經;起於示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部行於上肢伸側(外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到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鎖骨上窩),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至大腸,屬大腸。

(3)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出而挾口兩旁,環繞口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髮際,到額前。

(4)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至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中,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管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5)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走出後屬心系(心與其他臟腑相連的脈絡),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6)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尺側上腕部,循上肢外側後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後面,繞行肩胛部,交肩上後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管下行,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7)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

(8)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後,分出進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腘窩內側,上股內側後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至腰部,屬腎,絡膀胱。

(9)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於上、中、下三焦。

(10)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環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環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側尺、橈骨之間,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佈於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11)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額角(頷厭穴),再向下到耳後(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後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於大椎穴,分開前行入缺盆。

(12)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沿喉嚨的後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於額,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


推薦閱讀:

【對周廣仁老師關於「重視學生識譜能力」理論的一些體驗】
(508)八字理論的玄奧(窺真)
理論篇(上)
陳瑞華:未決羈押制度的理論反思
毛澤東反覆辟理論的現實價值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