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輩九品」往生凈土的因緣果報·凈土法師

「三輩九品」往生凈土的因緣果報——印光大師: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選編:凈土法師2013年8月31日編者按:「三輩」往生是何因?上品上生是何緣?如果單獨從《無量壽經》來看:三輩往生的主要相同條件是「發菩提心(發願成佛之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三輩往生的主要差別條件在於所修「功德智慧之高低」不同。對此,果煜法師明確指出除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外,還必須「具足信願」才能往生;在此「信願念佛」的前提下,「唯有福德智慧皆具足者,方為上品」。並提出「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的論斷!但是,凈土三經又是統一整體,不可偏執其一。凈宗八祖蓮池大師,曾對執一經一法者提出忠告:「修凈土者,豈能執一經而廢盡三藏十二部!」又說:「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因此,綜合凈土三經統一之理可知:以上三輩往生總的前提應是符合「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男子、善女人」!對此,凈空法師開示: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在此地。到底這個「善」的標準在哪裡?《觀無量壽經》上講的「凈業三福」,古大德所說的,它是大乘的大乘、是一乘的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心不善,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業三福」,最起碼的要具足第一福。我們講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三福中的第一福都沒有,我們這一生念佛苦修,只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一個善緣,這一生往生很難。為什麼?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最起碼的善。(凈空法師開示:凈業三福與往生品位)《佛說阿彌陀經》中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言之,少了「善根福德因緣就不能「生彼國」。佛陀告誡我們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及任何宗派都要修「三福業」。因為它是成佛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泉源。這三福業是做人之本,成佛之基。若不修「三福業」,要想成佛那是「水中月」、「鏡中花」,空思妄想。——摘自《福慧雙修論-----妙常》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善根福德因緣」呢?為防止「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的誤解發生,還是要綜合凈土三經的總義來尋找答案,對此,聖嚴法師的開示可謂「高屋建瓴」,明確指出「《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凈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凈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凈業。」——摘自:聖嚴法師《帶業消業生凈土的念佛方法》因此,凈土法門應當是「信願念佛」與通過修「凈業三福」——來廣修福慧功德二者並重,才能夠順利往生凈土並提高往生品位。由此可見「信願念佛」與修「凈業三福」二者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總之「撮其旨要、舉其宏綱」,凈土法門若要上輩上品往生凈土,就要在真信切願而「信願念佛」的前提下,則主要是廣修「凈業三福」,以其所修的福慧功德越圓滿、就越能夠上品上生!對此,印光大師開示: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凈空法師也明確開示:你能夠把「凈業三福」統統做圓滿了,上上品。文選目錄:1. 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印光大師開示)2. 凈空法師開示:凈業三福與往生品位——「凈業三福」做圓滿了,上上品往生!3. 果煜法師《火焰化紅蓮》(往生凈土的條件及品位)文摘4. 蓮池大師談「三輩九品」配「一心不亂」(摘錄)5. 往生品位(大安法師釋義)6. 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大安法師)7. 上輩往生一定要出家嗎(大安法師答疑)8. 大安法師:往生品位應以發心大小還是以念佛功夫深淺判別9. 往生品位10.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如何提升(節選)【文選1】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印光大師開示)摘錄:印光大師開示《凈土五經》跋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凈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凈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凈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凈土五經》後,附《華嚴經·凈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以期凈業行者,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也。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仲春,釋印光敬跋【文選2】凈空法師開示:凈業三福與往生品位——「凈業三福」做圓滿了,上上品往生!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在此地。到底這個「善」的標準在哪裡?《觀無量壽經》上講的「凈業三福」,古大德所說的,它是大乘的大乘、是一乘的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心不善,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業三福」,最起碼的要具足第一福。我們講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三福中的第一福都沒有,我們這一生念佛苦修,只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一個善緣,這一生往生很難。為什麼?不符合佛所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最起碼的善。第一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低的,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連這個四句都做不到,你念經、念咒、念佛都是跟佛結個緣,這一生想往生很難。第一個善就是這四句做到了,生凡聖同居土有分!如果再能做到第二善,「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概方便有餘土也能有分,品位就高了。如果能三善都具足,「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給諸位說,上上品往生!所以在《觀經》裡面,這一段經文多重要!韋提希夫人親眼看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生起無限嚮往羨慕之心,想求生到極樂世界去,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修什麼方法可以往生?佛沒有教給她修行方法之前,先教她「凈業三福」。說完了又囑咐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多重!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決定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想修,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認真去修。南無是皈依,皈依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我們今天念這個,阿彌陀佛不承認,不是真正的學生。因為我們不夠資格,人家這個資格有條件限制,必須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三福一條都沒做到。做到了,就行了;做到了,那你真正皈依了,你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學生,一切諸佛都尊重你,菩薩善神哪有不擁護的道理!諸位要特別記住,關鍵就是那個「善」字,它的標準在這個地方,「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得到這五種利益。同樣一個道理,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阿彌陀經》或者是能持彌陀聖號,都能得同樣的利益,並不是只有念《往生咒》才有這五種;不是的,讀經、念佛統統都能得到,關鍵、條件就是那個「善」字,諸位要特別記住這一點。你能夠把「凈業三福」統統做圓滿了,上上品。——摘自:凈空法師關於凈業三福的開示【文選3】果煜法師《火焰化紅蓮》(往生凈土的條件及品位)文摘「自作自受」──許多人認為凈土法門乃靠他力。事實上就因果的角度來看,修行乃以自力為主。我這麼說並非否定佛菩薩的慈悲與願力。如經所云:佛菩薩之慈悲願力,本如陽光之普照萬物,萬物既存於世間,無不受其恩德,求與不求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有些眾生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者,為其業障深厚,自絕恩澤,彼譬如密室中見不到陽光。而要消除業障,主要靠自己努力於身心、見地、行為之凈化,才能消除。所以修行是自力的努力為因,他力的加持為緣,因緣和合乃有善果的成就。然而就修行者而言,仍應以自己的努力精進,這才是重點。古云:「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宜極力猛省,莫叫五欲之樂麻痹了道心。另外亦有些很苦之人,也沒辦法往生西方,人之所以苦,乃因放不下,既因放不下而苦,又那來放得下而往生呢?即使是佛現身接引,還未必能放下哩!因此,發願往生,首要對娑婆世界的種種誘惑、執著能全部放下,方得往生。真願不能發,腳踏兩頭船,那不苦死才怪哩!修學凈土者首要堅定信心,並保持願力。有些人對凈土好像已具足信願,但實際上一遇到障礙,甚至五欲之樂,便退失信願,這不叫信願具足。所植凈因愈多,則現行凈果的力量也愈大,所謂:「心凈,則國土凈。」尤其八識田中清凈種子的力量愈大,要往生西方才更有把握。所以,信要信得堅固,願要發得清凈。這樣內薰的力量能更穩定更堅強,也就不必擔心臨命終時,當下一念是否清凈。這也是說,行者該把握的是當下的努與否,而無須為臨終失念之事而擔憂。佛德──憶念佛之功德。此為佛之一切相好,乃由功德所生。佛因於過去生中六度萬行,造諸功德故成就種種相好光明。如頂髻相,因修智慧而顯現。以上所說從持名念佛至見佛實相,主要在闡明持名念佛的方便與界限。持名念佛,老少咸宜,普被諸根,不受時空限制,只要念頭一動,便可當下進修,故為最方便、最簡易之修行法門。但最方便者不表示即是最究竟也。彼必至見佛實相才算究竟,這也是說,行者在持名後,仍應深入經藏、參究佛性才能提升修行的層次,圓滿念佛的法門。宋永明延壽禪師俗謂彌陀再來。他不但大悟徹底、見佛實相,且日持名號十萬聲,更日行一百零八種功德。彼為修凈土法門之典範。日前有提倡凈土法門之大德謂:「持名號便足矣!」我想這會有很大問題的。佛法中最切要的一句話說:「眾因緣生法。」一切存在皆由眾多因緣聚會才得成就。佛法雖重因果,但因果非單因生單果,而是眾因緣具足而成果。因此往生西方的果並非單持名號之因即可成就。《阿彌陀經》中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亦正是此意。我們繼續談往生之條件與品位之高低。我想在座之中,雖口裡不斷地持名念佛,但內心裡總免不了有些困惑疑慮:「似我這般用功,到臨命終時,是否能夠往生西方呢?又若能往生西方,那又該得何等品位呢?」重點所在,其實只有兩句話:一、「具信願為往生之條件」這是說若有人已具備對凈土法門之信心與願力,則已成就往生的條件了。這個條件聽起來似乎不難,只要有信心、有願力,每個人都可往生西方。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其原因在於信心若不堅固,將會退轉,願力若不深切,忽爾消失。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而在於是否真能於信願之堅持與恆久。二、「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依各人所修之福慧,定其品位的高低。如有人所修福德不夠,所證智慧不高,但仍具足信願,則其品位大概是下品。若有福德雖足,但智慧不高,則其往生之品位,應是中品。因此,唯有福德智慧皆具足者,方為上品。由以上經文皆可肯定信願為往生之條件。或問:「真的只要具足信願便能往生嗎?」答曰:如前已謂,真正的信,是從深信因果開始,蓋因確信因果者,必能至誠懺悔,並努力於行善避惡,自利利他。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又真正的願,亦從發菩提心而有,願往生西方,悟無生法忍後,------以至信、切願故,能除累劫生死業障,譬如冰遇火即化;暗遇光則明。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西方,而是誠信與切願之不容易。有些人雖口口聲聲求願往生,然對娑婆的一切,這樣放不下,那樣放不下,又怎能算是具足信願呢?由上「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一個發大乘心之念佛人,必先從持名念佛而具信願,更修福慧而增品位,以至圓滿見性,而成就上品蓮位。或有些人認為,只要能到西方就好,即使是下品下生也不錯了。答言:非也。俗語說「取法於上,得乎其中」。全心準備考一百分的人,即使稍一失手,仍有八、九十分,相反地,「取法於中,得乎其下」,若只準備考六十分者,萬一只考五十九、五十八,那就糟糕了。又大乘者,以發無上道心故方為大乘,志氣下劣、心性怯弱者,非大乘也。故行者應從持名念佛,以至參究佛性,方為大乘之念佛人,亦才能蓮品高升,廣利人天。西方的「西」除了指明方向外,另一意為心理的指標。日出於東而沒於西,東為起點,代表因地的修行,西為終點,象徵果位的圓滿。如阿彌陀佛之無量光、無量壽,與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果德圓滿之意。故發願往生西方,即是求最殊勝、最圓滿之果位。很多凈土行者,因不能明了真正的「西方」在那裡?因此於行持的心態便有了偏差。因此真正念彌陀者,應以信願為基礎,而致力於福慧雙修。若徒然口念彌陀而不修福慧,非真念佛人。以上所說,莊嚴凈土與往生凈土,其實是可相輔相成的,此即從深信因果、發菩提心,並由此福慧雙修──以涵容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當生中,努力建設人間凈土,並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西方凈土。以「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此之往生,不但必能成就,更且蓮品高升。事實上整個凈土法門的修學與一般佛法的修學,並無多大的不同。從共信因果到別信凈土,從共願菩提到別願往生,從共修福慧到別向西方,凈土只是以繞道西方而成就佛道,故與其他法門,略有差異爾。或問:要建設人間凈土,不就是放不下娑婆世界嗎?答曰:所謂放下乃是不計較未來之得失,而非放下現前的努力。因此真正的放下,並非逃避畏縮,而是更了無窒礙地負起當下所應肩挑之責任。佛法至重要的基礎乃是因果,不可從錯會放下而忘失因果之關係。這也就是求西方、念彌陀,還應從因位之福慧雙修與建設人間凈土做起。因此對修學凈土者而言:(1)首要以往生西方的信願──得無上之果位圓滿,為生命的目標。(2)由是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以建立正知正見。(3)深信因果,肯定善惡的準則,並遵行佛所訂之制度與戒律,而福慧雙修。(4)做事與修行皆應依照本來次第而行,尤其要於因地中發奮努力,而不費心計較果位之得失。這也就是真正的定,是要在大風大雨、波濤洶湧中,仍然掌握既定的目標與方向而前行不已,此亦即是凈土法門所一向強調之信、願、行。【文選4】蓮池大師談「三輩九品」配「一心不亂」(摘錄)一,三輩者。如大本謂:(1)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命欲終時。佛興聖眾。現其人前。便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為近。是名上輩生者。(2)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回心。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於上輩。是名中輩生者。(3)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於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文選5】往生品位(大安法師釋義)大安法師輯錄上輩往生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佛說無量壽經》【譯文】佛告訴阿難:「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如有發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總共有三輩。其上輩往生者,捨棄家緣愛欲,行作沙門,發起信願往生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修行六度萬行各種功德,迴向願生彼極樂凈土。此等念佛眾生,臨到壽命將終之時,阿彌陀佛與彼凈土菩薩聖眾,顯現在其人面前垂慈接引。此念佛人就跟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凈土,即刻便在凈土七寶勝蓮華中自然變化而生,即安住於不退轉位,智慧開啟,精進勇猛,獲大神通,逍遙自在。所以阿難!如果有眾生想在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廣修功德,至心切願求生彼安樂凈剎。」中輩往生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⑴,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說無量壽經》【注釋】⑴齋戒:清除內心的雜欲妄想等叫做「齋」,禁止身業的過失等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之意。【譯文】佛告訴阿難:「其中輩往生者,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如有發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雖然不能出家行作沙門,廣修功德善本,也應當發信願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隨分隨力,修善植福,奉持齋戒,建造佛塔佛像,飯食供養沙門僧眾,在寺院叢林懸掛幢幡,燃點油燈,布散鮮華,焚燒檀香,用以供養三寶,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凈土。如此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以應化身與凈土諸聖眾,現在其人面前,化佛光明赫奕,種種相好,全都如真佛一樣莊嚴。此念佛人就跟隨化佛往生極樂凈土,安住於不退轉位。其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者次一等。」下輩往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佛說無量壽經》【譯文】佛告訴阿難:「其下輩往生者,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如有發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假使不能夠廣作諸多功德,也應當發起信願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乃至最低限度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願生彼佛剎土。若遇機緣聽聞到這念佛往生的深妙法門,心生大歡喜,信受好樂,不生起絲毫疑惑,如此至心信樂,乃至一念,念於阿彌陀佛,以至誠心,願生彼佛剎土,此念佛人臨命終時,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如此念佛人也能往生彼佛凈土。其功德智慧,比中輩往生者次一等。【文選6】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節選)上輩往生1、舍家棄欲,而作沙門。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3、修諸功德,願生彼國。1、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2、命終時,色相如佛,現種種瑞相3、即隨彼佛往生安養1、七寶華中自然化生。2、速得聞法,智慧勇猛,神通自在。3、永不退轉無上菩提。中輩往生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2、隨分修諸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3、以此迴向,願生彼國。1、阿彌陀佛化現其身,與諸大眾,現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2、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1、住不退轉位。2、功德智慧,次如上輩。下輩往生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2、若聞深法,不生疑惑。3、忙中抽暇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4、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1、皆得阿惟越致。2、功德智慧,次如中輩。總結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歸納如下幾項特質:1.三輩行因: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鬚髮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禪定,饒益眾生。《 無量壽經 》漢譯本讚歎出家功德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中輩生者:隨分隨力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三輩生者均須迴向功德,願求往生。三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願持名為正行,修諸功德為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一切果為凈因、凈緣、凈業、凈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即能成辦往生大事。2.臨終情景:凈業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伏斷煩惱的程度,決定臨終見佛有勝有劣。上輩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中輩生者,見阿彌陀佛化身與諸大眾現前接引;下輩生者,如在夢中見佛。能感之機與所應之佛呈正相關。凈業行人無論所見佛身勝劣明暗,悉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不經中陰身,彈指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自然長大。3.生彼國後狀況:諸往生者因生前凈業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凈土後的功德受用迥異。上輩生者,華開見佛,聞法得忍,便即與諸菩薩一樣,分身供養十方諸佛。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中輩與下輩往生者,華開見佛有遲速,聞經悟入有深淺。下輩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可見凈業行人精進修持,功不唐捐。釋尊開示:凈業行人在娑婆世界,「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無量壽經 》)所以,凈業行人應發廣大心,勤苦修行,力爭上輩往生。除專修凈業三輩往生者外,還有一類修持大乘其他法門,兼修凈土,迴向往生者。《 無量壽經 》(唐譯)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可見凈宗念佛法門廣大,可以接引攝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門教下的修行人,正應以西方凈土為歸宿。(摘自: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文選7】上輩往生一定要出家嗎作者:大安法師居士問:法師慈悲,請開示三輩往生條件,聽說上輩往生是要出家,在家居士沒份。法師答:在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總攝一切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麼發菩提心可以從通途的角度來講,但這裡更重要的是要從凈土的本宗去了解,菩提心就是深信切願,以深信切願念這句名號就是三輩往生的共有條件。那麼就往生一點就是信願持名了,往生有三輩的差異,這是根據修行者發心的大小,功行的淺深,持名的勤惰來分的。所以無量壽經講一個上品往生,上輩往生要舍家棄欲,行作沙門,廣作功德。為什麼提出這一點?因為出家他就能遠離一切煩惱,專心致志地辦道,又能夠行六度萬行,這樣,他往生的資糧顯然就厚實得很多,他就必然要上輩往生。這是從一般通途來說,出家眾比在家眾修行要殊勝,功德要大。但這又不是一概而論的,也不是僵化的。不能說在家居士就一定上輩往生沒份,不能得這個結論。在家居士也能夠上輩往生的。《觀經》就向我們展示,韋提希夫人就是上輩往生者,阿闍世王子他儘管是犯五逆罪,然而臨終至誠懺悔得無根信,他的往生也是上輩中品往生。所以《佛經》因人而異去說,在《無量壽經》耆闍崛山一會,主要是針對出家眾去說,所以他著重就對出家眾這一塊,講舍家棄欲,行作沙門者往生。《觀經》在王宮一會說,對韋提希夫人於五百侍女去說,韋提希夫人是上品上生。大家體會這些經文的意思,我們就不能以一法來概全,以偏概全是不可能的。一般意義上來說,出家人往生的可能性和品位比在家居士高,這是一般性。但特殊性,有特殊的根機的發心的居士也能上輩往生,這是也是事實。在阿彌陀佛平等的胸懷當中,他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在家出家往生的品位完全還是看自己的發心,自己的功夫,自己感通的大小。阿彌陀佛都把一切眾生看成是等同一子,如羅睺羅,沒有差別的,大家精進努力好了。【文選8】大安法師:往生品位應以發心大小還是以念佛功夫深淺判別關於往生品位問題;居士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里是以凡夫發心大小分判,而藕益大師是以念佛功夫淺深分判,為什麼同一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分判,應該以哪一種說法?大安法師答:善導大師對於九品往生的身份的分析,因為那個時候隋唐之際,有各宗各派的注經師,對觀經九品往生的身份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基本上是抬高了往生的身份,比喻說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所表達的那種境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量聖眾來接引,放出大光明,這時候神識到蓮台中,彈指一念間到了極樂世界,一去就能花開見佛,一見佛就能分身他方世界供養無數諸佛,在無量諸佛處聞佛授記,得無量陀羅尼,花開見佛得悟證無生,這樣的一種功德是八地以上的水平,於是就有一些注經家認為,往生以後是八地以上,那種往生的身份一定要登地菩薩才能夠往生,或者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一往生得到八地菩薩那樣的功德。那中品上、中往生是不是要阿羅漢的水平才能夠往生呢?都把往生位格提得很高,這樣一來,上品上生是聖人的事,不是凡夫的事,凡夫沒有這種資格,就在這種情況下,善導大師站在凈土宗本位,以他楷定古今的氣慨告訴我們,九品往生都是凡夫,跟聖人沒有關係,上三品是遇緣的差異,是看他遇到什麼緣來分判他往生的差異。遇到大乘佛法的緣念佛就上三品往生;遇到小乘佛法的緣念佛就中三品往生;遇到惡緣---不信因果,不信輪迴,斷滅見等等,身口意就造惡是下三惡道的,所以下三品是下三惡道的眾生,他遇到了這種惡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聞信了凈土法門,信願念佛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實際上我們這些人在見濁時代,都屬於下三品的範圍,所以我們要理解善導大師在九品往生突破了通途教理從功夫上去判的這種情況,完全是從信願發心的大小來分判他往生品位的高低,應該說這是一個凈土宗純正的本位的立場來判的,是很精闢到位的。藕益大師實際說在往生這一點跟善導大師沒有差異,所以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對一個念佛行人來說,最關心的是往生問題,核心問題解決了,往生品位的高低和念佛的功夫還是有關係的,念佛念的比較清凈、比較多和念佛念的少的,(如一天念5萬聲和一天只念100聲),往生品位那肯定是有差別的,祖師大德看問題、詮釋一個經文,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修學時空背景,給於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也應該是這樣的,就像看恆山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看的角度不一樣,但看的山還是那個山,這些祖師的詮釋、弘法都是應那個時代眾生的根基,加以側重點不同的宣說,但宣說的核心理念和聖言量是沒有差別的。【文選9】往生品位凈業行人信願持名,力行三福與十大行願,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凈土之果。凈業行人奉持念佛法門,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佛說無量壽經》之「三輩往生」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九品往生」 不能簡單的會通,也不能機械的分開,所謂「不一不異」,其中即有不共,也有開合。按照其基本內容來看,大經三輩是按照攝生三願(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願、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二十願繫念必得往生願)建立的,而觀經九品則是按照凈業三福建立的,如大經三輩皆系善人,而觀經下品破戒犯惡之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王子立居士書三》云:「《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一、三輩往生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在《無量壽經》中,有詳明的開示。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鬚髮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禪定,饒益眾生。壽經讚歎出家功德,世尊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樂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中輩生者:隨分隨力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三輩生者均須迴向功德,願求往生。三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願執名為正行,修諸功德為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一切果,為凈因凈緣凈業凈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即能成辦往生大事。二、九品往生《觀經》中,世尊為欲拯濟末法散善凡夫出離生死苦海,隨自意開顯三福九品。三福以為凈業正因,九品以為凈業正行。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觀經》有詳明的闡述。1.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是圓發三心與凈業三福。《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應起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足三心,必生彼國。」此段經語出在上品上生章,實則貫通九品,只是隱顯互文,義無欠缺。圓發三心是凈業修持成就的保證。而凈業三福則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礎。九品往生之行,是世尊隨自意所說的散善之教法。末世眾生障重心雜,道念微劣,今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執系之境,蒙阿彌陀佛光明願力攝受,帶業往生,深契聖心,稱佛本懷。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充分體現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綜觀九品往生情狀,前五品悉是修功德迴向願生凈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圓教通達經義者得上品上生,頓教通禪開悟者得上品中生,學大乘漸教而未透徹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種性升進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種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後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順仁慈,並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僅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若論此種行因,縱使孝順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間善人,並不配生於佛國。何況後三品尚是逆惡之流,按自因自果律,當合墮落惡道受報,安有往生佛國之福德。正是由於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以名號救度眾生,能令此等罪惡眾生,當地獄相見,性命在呼吸間時,急迫稱名,即化地獄火為清涼風,感得天華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住金蓮華往生彼土。此等殊勝奇特稀有,唯凈宗念佛法門方能達致。罪惡眾生臨終懺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懺除多劫惡業的功能。臨終時,佛號現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共相資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當前,成就往生。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恩德之弘深,無能稱說。3.善知識的重要性。九品臨終情景中,突顯善知識說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後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對於佛法,毫未留意,並且對於極樂凈土,尤為陌生。徒以臨終時,眾苦逼迫慞惶之際,得善知識演說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稱讚持名功德之緣,便急迫念佛,如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證知善知識助轉法輪之功,至堪珍佩。即便久修凈業行人,臨終具助念之勝緣,仰賴善知識及眾道友的佛號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惡人)臨終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僥倖之事。須知其人必於無量劫前,值佛聞法,種過善根,但有聞思,未曾修習,或亦曾修念佛法門,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後為煩惱覆障,竟被沉埋,直至臨終,為苦逼出,得遇善知識,說法啟智,教令念佛,觸動宿種,聞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4.九品因行果報,隨其心力,互通無礙。凡修一切善,若能迴向,皆凈土因;一切惡若能懺悔,亦凈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種種善,修之淺深,例分九品;一一惡,懺罪功力故,亦皆九品。萬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惡,或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十念,帶業往生,屬下下品。而阿闍世王,臨終重悔心猛利故,得無根信,即上輩中品所攝。證知五逆十惡,隨其懺罪功力的強弱,自分九品。善惡修懺,一一俱明於九品。5.九品因行果報的正相關,顯示自力的效用;臨終見佛接引,帶業往生,又顯他力的殊勝奇妙。證知凈宗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修因證果,不差毫釐),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橫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淺深差異,略有三類。(1).臨終接引異,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無數菩薩聖眾來迎。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無量眷屬來迎。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五百化佛及諸菩薩來迎。中品上生與中品中生者,佛與比丘眾來迎,中品下生與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蓮華來迎。阿彌陀佛平等普接一切眾生,而行人隨其心量根性,所見各異。(2).所乘華座異。從上品上生的金剛台到下品下生的金蓮華,亦與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關。(3).見佛聞法異。從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華開見佛聞法到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始開,懸殊偌大,故凈業修持雖有彌陀願力仰賴,而在此土精進勤苦修持,斷惑消業,功不唐捐。【文選10】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如何提升(節選)《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此處所說這些善法就是三福凈業,是凈信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求生極樂世界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有了三福凈業的善根福德,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至少是中品中生以上。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因此想提升念佛往生的品位,必須建立在三福凈業的基礎上。第一福為人天福:即修世間善法,因為有此福,臨命終時得遇善知識,為其廣說 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因地時的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可得中品下生。第二福為加修戒福:即受持種種佛戒,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可得中品中生或中品上生。第三福為加修行福:即發大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悲智雙運,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可得上品下生或上品中生或上品上生。先解說戒福相關的正知見。戒分三類:人天戒、聲聞戒、菩薩戒。人天戒以五戒為主,受持五戒可保人身,加修十善可生欲界天中享樂。聲聞戒以比丘、比丘尼戒為主,聲聞戒又名二乘戒,或名小乘戒;受持聲聞戒主要目的,為速斷煩惱障、速證有餘涅槃,成為阿羅漢;舍報後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自身得解脫。聲聞戒為盡形壽受,即一生受。菩薩戒又名大乘戒,或名千佛大戒;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皆有千佛因受菩薩戒而修行成佛;所以受持菩薩戒主要目的乃為成佛,為度無量眾生。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戒體能夠去到未來世。念佛人有些人受持一種戒法,有些人受持多種戒法。譬如出家的念佛人,有人同時受持聲聞戒與菩薩戒,但若想與極樂凈土上品往生相應,必須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以聲聞戒為別解脫戒;否則修習這個凈業以後只能中品往生,不能上品往生。也就是要以大乘經律為依歸來修學佛法,要不著表相,依法不依人;因為菩薩功德不可思議,菩薩不一定都現出家相。此外菩薩戒本質就是與凈土上品往生相應,聲聞戒只能相應中品往生。又《觀無量壽佛經》指出「九品往生」:●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由觀經九品往生的條件可知,發菩提心,修行菩薩正道(即六度波羅蜜),才是品位提升的關鍵。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是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勝義菩提心即是證悟法界實相,即是解第一義,即是受持大乘方等經。當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和合就是發菩提心,具足菩提心才能成就《觀經》上品上生所說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一)何謂至誠心?誠者真實之義,至誠心即至真實之心。即第一義真如心也,就是證悟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依止此真實心,捨去種種虛妄想、顛倒想,此即是發起了至誠心。(二)何謂深心?深心即是深重心,即是不退心。決定不退轉於菩薩道,有堅固的菩薩種性,樂於行菩薩正道之心,即是深心。樂於修學六度波羅蜜之心即是深心,也就是樂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是佛道之修學,當緣熟證悟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後,於理上可離一切無明相;但事相上面、境界上面還不行,仍須悟後起修。修什麼?就是修行菩薩正道,就是修行六度波羅蜜。藉由至誠心、深心的發起,樂於行菩薩道,可漸次圓滿佛道。(三)何謂迴向發願心?大慈悲心是也!前說樂於求佛道,但是求佛道要做什麼?就是為了度無量眾生。因為無量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師長親友,不忍他們長劫輪迴受苦,所以回此向彼,將發菩提心修行菩薩正道之一切善法功德,拿來作為將來度無量眾生之用;因此發願生極樂世界,速證無生法忍,得大智慧、大神通,廣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迴向發願心。佛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也就是佛弟子想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他發起世俗和勝義菩提,心樂於修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就能生起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必定可於 阿彌陀佛國凈土上品上生。因此念佛人若想提升往生品位,應該要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種法上去努力。因為上品三生,都被此三法所含攝的緣故。念佛人要如何於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用功精進呢?底下有些建議供諸位參考。(一)發菩提心:念佛人要發菩提心,需尋覓真實善知識,依止真實善知識。真實善知識必須是有證量,有智慧,有悲心,有方便善巧,能施設種種修學次第,讓念佛人快速於一、二年內即可建立三乘菩提的正知見:了解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的各種解脫知見。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觀行斷我見;真實善知識能傳授念佛人念佛功夫的提升轉進方法:如何從散心念佛提升轉進為定心念佛,再提升轉進為凈心念佛。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修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如何熏習菩薩種性。真實善知識能教導念佛人,如何藉由念佛親見自性彌陀,證悟法界實相,解第一義,如何發起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等等。(二)行菩薩道:念佛人希望能上品往生,必須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能自己覺悟,也能覺悟眾生。想要覺悟需有智慧,多讀誦受持大乘方等經典才有智慧,多依止真實善知識才有智慧。如果只在消災、超薦、拜懺種種法會或救濟貧困病苦上用心,是能夠有人天福報,但沒辦法成就菩薩覺悟之道、自覺覺他。又菩薩也是大道心的眾生,世間善法、聲聞道、緣覺道皆是小道,佛菩提道才是大道。願意去探討、請問佛菩提道及十信位、三賢位、十地、等覺、妙覺的內涵,以及樂於修學,才是大道心的眾生,才是行菩薩道。(三)大慈悲心:念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本來就是為拔濟眾生苦而發心行道。為何能夠如此?因菩薩有大慈悲心,但慈悲心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須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觀行,接受眾生就是無量世來的父母、師長、親友,了解眾生一直有三苦、八苦的逼迫。信受眾生長劫於三惡道受苦,如佛所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即使暫得人身三善道受樂,很快又因無明、煩惱造業,而下墮三惡道。因此確信眾生於三界中,猶如火宅,身心受苦無量,故菩薩願意發起大悲心,拔濟眾生苦。所以念佛人需多多熏習、多多長養慈悲眾生的心,有了大悲心才容易跟極樂世界上品往生相應。又為何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必定能上品上生極樂世界呢?這是什麼道理?此三法即是成佛的正因,十方諸佛皆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以此三法而度無量眾生,以此三法而成就佛國凈土,以此三法而成就四智圓明、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百千三昧等功德。因此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大慈悲心三法,必定能上品上生極樂世界。又此三法收攝則為一心,此一心就是眾生心,也是菩薩心,也是佛心。即是人人本具的第八識如來藏心,生佛平等的真如心,此一心就是真菩提心。念佛人因如理、如法修行念佛法門,使此心種子漸漸清凈,遠離了無明煩惱,生起智慧相;遠離了我愛,生起平等相。因為智慧而行菩薩道,因為平等而起大慈悲心,悲智二法皆是依此菩提心體而現起之清凈妙用。眾生雖有此菩提心,無奈常被無明所覆、貪愛所障,只能現起染污的不清凈之用;即是三界六道,即是貪瞋痴等。因此念佛人發菩提心,可起清凈用,生大悲心,行菩薩道,眾生則是昧於菩提心而生死輪迴。因為此心即是佛心,所以說念佛人發菩提心可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又 觀世音菩薩有言:「大悲神咒陀羅尼相貌是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若念佛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起大悲心,則可悲智雙運,能與大悲神咒陀羅尼相應,能與 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些善心相應,因此說念佛人發菩提心可以上品上生極樂世界。此外,念佛的真實義,念佛人也應明了。佛者理事圓滿、福慧兩足。佛在理上即是自性清凈心、真如理。念佛即是念真如心,心念念中依止真如的平等性、無為性(無漏法即是)、無染著性、無雜亂性、無見取性,捨去種種貪、瞋、痴等妄想顛倒;佛在事上即是大悲心,拔濟眾苦。念佛即是念大悲心,心念念中依止菩薩道,修三學六度,廣度無量眾生。隨喜恭請本圖文轉載中國佛教博客網佛法流芳 覺海慈航凈土法師"博客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七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0集)
凈空法師:同修凈土與般若
凈土五經一論(引)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八集)

TAG:法師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