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亂環訣

編者:《亂環訣》,是l958年吳孟俠先生在其編著韻《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中首次公諸於世的、吳孟俠在此書前言中自述:此訣三十年前得自於楊班侯高足牛連元,為牛氏所傳「楊氏秘傳太極奉丸訣』之一。據本文譯音介紹:本文作者程先豪博士是由杭州赴美的學者,旅美多年,業餘傳授太極文化並在國際太極拳雜誌上發表多篇論立,是楊式太極拳大師蔣玉堃先生的弟子朱廉芳的傳人:里克一漢密爾顫先生是戔國費城地E聯合武術和健身中心的王持人,具有四十幾年的武術和太極拳經驗。

在太極拳出現之前,武術主要依靠力量和速度,正如武諺所云。一力降十會」,然而太極拳的創立卻是為了以弱勝強。 根據物理學原理,環或圈的運動就可以實現這個目的。太極拳技術的應用也是主要基於這種圈或環的變化,根據攻防需要進行及時轉換。 正如園環的運動樣,太極拳所有動作也都是圓的,也只有圓的運動,「四兩撥千斤」才成為可能,因此「亂環訣」就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然而,如非口傳心授,理解「亂環訣」是非常困難的。下面是「亂環訣」原文以及筆者根據楊澄甫、蔣玉堃、朱廉方相關解釋的體會 亂環術法最難通 上下隨誇妙無窮。 陷敵深入亂環內. 四兩千斤招法成, 手腳齊進橫豎找, 掌中亂環落不空、 欲知環中法何在, 發落點時即成功。 『亂環訣」是指導讀者在太極拳練習中如何應用圓的技巧。「亂」的意思是指環的運動是隨機的,沒有定式可循.因此對手很難覺察到。環可大可小,可橫可豎,可正可斜,可有形也可無形。 「亂環訣」中重要的條原則是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 無形之環的運動理念可能會使一些初學者迷惑不解。正如上文提到的,太極運動皆是圓,也可以說無圓不太極。 只要一動,動作就在圓形的勁力範圍之內。這種圓形的勁力應該成為種本能。即使直接伸手前探,看起來沒有環形動作,但只要觸到對方,對方就會立刻感到我的勁是螺旋的。同樣,當對方感到螺旋勁的時候可能也看不出來明顯的動作。這在太極拳裡面叫做「纏絲勁」,這種勁法可以通過正確習練太極拳套路和推手中鍛鍊出來。 通常我們摸一下太極大師的手臂我們就會感到這種內勁,然而如果太師修鍊到很高境界的話,這種內勁又可以隱藏起來。 去年在與來自中國大陸的黃震寰教援推手時,他向我展示了這個技巧。這段視頻已經上傳到UTUBE的網站上,欲進一步了解黃教援請參閱《太極》雜誌(見黃震寰《大道太極拳理論與實踐》,《太極》雜誌(TaiChi Magazine),2004年12月No.6版)。 由於這種勁法有螺旋的功能,我們就可以化解對手的進攻,而且可以找到時機攻其弱點。 比如當A雙手推B的肩膀時,B通過內部螺旋運動從A的右手借勁。做這個動作時,B需要緊隨著A的動作但又不能讓A感到有對抗,這在傳統太極拳術語中叫做「不即不離」。 通過空胸,沉左肩,同時右手粘在A的左臂,B就可以將A的推力引至左腳湧泉穴,然後向上通過左腿傳至腰間再到右臂,此時A的力量已傳到B的右手,這樣A的腳跟就可以被拔起。 由於A的右側已經傾到力點上,這時候B輕輕一轉(左湧泉發力,從左至右轉動),施加在A左側的力就可以使其隨著B一起轉動。這是「借力打力」個典型用法(圖1A和圖1B)。當然從外面很難看到B的螺旋運動。

一旦你的對手被引進你的圈內,他就會被一種無形的圈控制並失去平衡,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時我們只需很小的力就可以擊敗對方。由於筆者水平有限,很難把這技術解釋清楚。 然而,根據物理學動量的原理,如借對方的勁路走勢來觸發你自己的動作,然後順著對方的勁路上再加點力,再持續加力使對方的動作加大,你將處於順的位置。 這種情況下,你不需要很大的力,而對方自己就會失去平衡。比如,設想A用手推B的左側,B用上述「不即不離」的技巧應對A的推力。同時,B用右手接著A的左側,這樣就構成了個環(在這點上B為陽,A為陰),當A推B時,A的推力觸發了環的運動。A的推力(此時A為陽,B為陰)會使B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 由於B並不與A對抗,A的推力讓他自己往左轉(記住B並沒有丟,這樣A的力量就被引至B的湧泉穴上,然後傳至B的右手上)。 同時,B右手順著A的力推A的左側,然後再加一點自己的力量,就會使A加速左轉。這時如果A後撤保持平衡,B可以繼續隨著A的勁路跟進,然後在A的另一側加點力就會使A加速後撤。 由於後撤的動量抵消了自己的力量,經B輕輕推A就抵擋不住,看起來就像個醉漢一樣。只用了一點點力,B就使A失去了平衡。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其實就是借用對方的動能以小力勝大力。 筆者還記得與蔣玉堃一起談論楊澄甫時,蔣曾說過:「你們只知道他有多鬆軟,但你們卻不知他的功力有多大。」 在武術中有句話「練就千斤力,只用四兩功」,也就是說在武術中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好是用最小的力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按照「太極亂環訣」,如果敵方以巨力來襲,你可先用圈環法滑去來力,使他失去重心。 這種技法非常難練,然而基本原理卻很簡單,就好比推旋轉的輪子樣。筆者將在文章最後部分對此作進一步解釋。

圖2展示了這技法的運用。圖2A中,A緊緊拿住B的腰想使其失去平衡。然而A卻陷入了B的「亂環」之中。B的左邊身體下沉將力沉到腳底湧泉,然後再經右腳跟螺旋上升至腰間,這就構成了個三維的環。 同時B的胳膊在螺旋運動中控制了A的手腕,這時A的右手沒有了依靠,但左手腕卻被B的前臂壓在腰間,這個角度讓他感覺非常難受(見圖2B)。這時B只要快速轉腰就可以使A失去平衡。由於借用A的推力,所以此招不需要過大的力量。通過迅速而猛烈的轉腰和抖臂動作,B甚至可以將A的手腕折斷。 此處提到的轉動是指按照螺旋曲線旋轉3圈,方向分別是從右到左.由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因此這招名為「黃龍三攪手」。 如果B只向A的手腕一側施加纏絲勁,那麼A就會不由自主地跳起來。 通過這種方式,你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戰勝對手。但是對於經驗豐富的武術大師來說,這招還不足以使其失去平衡,因此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技巧之外還需要有足夠的力量。 運用「亂環訣」時還須注意發整勁。根據發勁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發零勁和發整勁。「發零勁」是指用身體的某個部位發勁,「發整勁」是指用整個身體發勁。在武術中若想發出整勁,必須手腳並進。 在太極推手中也有一種說法「欲想出手,必先進身,欲想進身,必先上步。」 上述內容是對「發整勁」的闡述,在武術應用中,有句話叫「手到步亦到打人如薅草」。反之,如果步法和手法配合不好,即使打到對手,也無法給對手造成威脅。

也就是說,為達到最佳技擊效果,手法、身法和步法應該協調一致。基於此原理,圖3A和3B展示了B如何使用「擺蓮手」來粘住對方。隨即上步將其推出的情景。讀者可能會對「擺蓮手」感興趣,此招可以有效地化解「推/打」和「推/回擊」的動作,被視為推手中的不傳之秘。 其方法是:藉助於推來/打來的力量積蓄自己的勁力然後再予反擊。比如,A用左手推B,B用右前臂以45度角輕輕搭在A的前臂上,然後逆時針輕輕轉腰。同時,B利用全身的體重通過前臂下壓並同時轉腰,通過這種圓的運動,B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將A的推力化解到地面。 如果在化解過程中,A用右手攻擊B,B可以同樣的方法用左手化解。由於此化解過程形似蓮花,故得名「擺蓮手」。 實際上,每次化解進攻時,B都可以直接攻擊A,即B粘住A的手臂的同時向A的胯間進半步。如果這時B發起攻擊,A根本來不及反抗,因為在B化解A的第一次進攻後.A已經門戶大開了。 「橫找」是指在對方的側面找到破綻,然後以己正面攻其側面,這樣對方就很難保持平衡。也就是說,在推手中,為了達到最佳的技擊效果,即使對方進入了自己的圈內,也應當在其側面尋找破綻並進行攻擊。 利用螺旋勁手腳齊進,就可以用小力勝大力。利用十字交叉的方法來化解直接的攻擊,並伺機向對方橫向發勁,此方法在太極推手中應用頗多。 此處闡述了如何利用圈的技巧發勁,並告知讀者在發勁時,你想讓對方往哪跌倒,就應該向哪發勁。 比如,通過旋轉橫圈將來力引至側,然後向前上方旋轉立圈,就可以佔領對方的側面。如在此同時,將意念放到對方另一側以外5英尺處的一點上,並向此點發力。與直接推對方的正面相比,進攻其側面會更容易將對方擊倒。

圖4A和4B展示了B在尋找A側面的破綻並向他想讓A倒地的方向發力的過程。 上述闡釋來自蔣玉堃的手記,揭示了「亂環訣『的基本原則。但是筆者卻是在閱讀了汪永泉大師的著作後才真正懂得了如何在推手過程中使用「亂環」的。 汪老師是楊澄浦大師最好的入門弟子之一。現在很多北京的太極拳名師都是汪老師的弟子。關於汪老師,請閱讀參考資料(見汪永泉《楊式太棱拳述真》,人民體育出版社,l986)。 在汪老師的著述中提到:「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偶遇面對面,即時鬆開變。」 這實際上就是告誡太極拳習練者,以「百會」至「湧泉」的連線為中軸,將對方引向自己圈的切線方向。從中軸線到與對手的接觸點之間(與切線方向垂直)有了棚勁,這樣就會自然形成一個氣圈。 如果對手推你,你稍微轉動一下圈的方向,對手就會滑到一邊並失去平衡。關於如何形成「氣」圈,詳見參考資料(見汪永泉《楊式太極拳述真》,人民體育出版社,1986).

筆者通過圖5來演示上述技巧。圖5A展示A按壓B的胸部.圖5展示了B通過圈來吞化攻擊並利用A的力量來使A自己失去平衡。 汪老師還提到,如果與對手以面接觸,應馬上變為以點接觸。比如,B直接以「按」法進攻A,A以雙手托住B的肘部,這就是「以面接觸」(如圖6A)。

這種情況下,A有一定的優勢.但還是強壯的一方才能勝。然而若B迅速將手圈隨腰背圈下滾,並用前臂粘住A的前臂,此時,B形成了兩個圈,並且手心朝上,雙肘呈抱「氣」球狀。

B的手臂形成平行的兩個圈,形似雙曲線。此時如果A推B,A的腳跟就會被拔起。並且,如果B向下並稍微朝一側做滾球動作,就可以使A的正面門戶大開(如圖6B)。

B微微後坐蓄勁,再將圈回推並同時跟進半步,進步與前推同步進行,就可以將A輕鬆推起。

正如「訣」中所言,「亂環訣」變化無窮,但深奧難懂,筆者粗學,初見其效,以此成文,權作「拋磚引玉」。

致謝:筆者對弗蘭克謝里(Frank Shiery)先生(照片中身穿黑色太極服者)的大力協助致以誠摯的感謝。弗蘭克-謝里先生是陳式太極拳老師,費城區太極拳協會主席。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
破例公開:武式太極十三桿一路
活步太極拳套路(2)
太極道 | 像水一樣打太極
董英傑的太極觀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