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四)
普賢行願品講記(二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_新浪博客
(十五)隨學諸佛菩薩的迴向
分二:1、隨學如來的迴向;2、隨學菩薩的迴向。
1、隨學如來的迴向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我所修的善根全部迴向於隨學一切佛的行願,對於三世佛的行願我都供養而圓滿修持,以普賢行來現證菩提。
普賢行願在此時發揮到了極致,總攝了一切如來成就最勝菩提的行願之海。
要這樣作意:三世一切佛都在我圓滿的心量中,我不排拒任何佛的行願。無論是阿彌陀佛、釋迦佛、藥師佛,還是當來的彌勒佛、師子吼佛、勝解佛等,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無盡時間中,在無數剎海里,出興的任何一尊佛,為了成就最殊勝菩提所發的一切行願,我全部至心作供養而圓滿修持。
這裡「供養」指法供養,一切佛怎麼修普賢行,我就像他那樣來修。「普賢行」,是稱法界心、極法界量的行願。三世佛與我不二,他們的行願不在我心量之外,所以諸佛的行願就是我的行願,我都要修滿。我的志願是以含容一切、無欠無缺的諸佛所修的普賢行來證得菩提,不是以少分的、不圓滿的行來悟菩提。只求人天異熟,只求小乘涅槃,或者只修部分行願等的心全都要排開。這是隨學三世佛的發願。
了解願義後如是發願,把心量開展到遍法界,不把自己當成獨立於諸佛之外的個體,就契合法界量了。其實,一切佛的行願都在我們的法界心裡呈現,任何一分都應隨學。總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以含遍十方三世佛因行果德的方式,來志求與其同等的。
2、隨學菩薩的迴向
分二:(1)願等普賢;(2)願等二聖。
前面總迴向是要達到一切諸佛行願的量。如何達到呢?根本是要發起文殊智和普賢行。一切行願都是由二者雙運來完成,所以迴向的重點就落在隨學兩大菩薩,或者大智和大行上。特別來說,本法的核心是以完成無量大行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大行又以普賢來代表,所以首先發願達到跟普賢一樣。
(1)願等普賢
這一組願是發願成就普賢行:願我的智慧和行為跟普賢一樣,願我的身、口、意、行為、剎土與普賢同等。
本品前面說的是支分的普賢行,對每一種發希欲心是支分的普賢願。這裡是把所有支分攝集在一個要點上,用一句話的要訣,把心定在這上。那就是做任何功德都要想:願我以此功德,達到與普賢同等的成就。念念希求達到跟普賢菩薩一樣的成就。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來有長子,他的名號是普賢。為什麼稱他「如來長子」呢?因為一切菩薩的普賢行,一切行傳,一切三摩地,所具有的任何功德,他都一一達到究竟,成為萬行之王。比如,一個公司的產業要交給長子,因為他有能力繼承並發揚光大。同樣,「如來長子」代表能繼承如來地位,在行上能全數達到量。
華嚴以萬行來莊嚴佛果,而普賢代表一切行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到達菩薩賢善之行的彼岸。十度乃至無量度所攝的無邊行海,全部達到究竟量,就叫做「普賢尊」。他不是某一尊佛的長子,而是一切佛的長子。一切佛都是由普賢行而成滿的。本經前面也說,要成就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一定要修普賢行願。普賢行一旦圓滿,就成了萬德莊嚴的佛果,因此稱為「長子」。
這才知道,所做的任何善根都要迴向於一切智慧和行為跟普賢菩薩一模一樣。這是我們的目標。它的內涵最究竟、最圓滿,是三世諸佛最勝願,總攝一切,無欠無缺。而且,每一剎那都要這樣迴向。當然,我們現前還達不到這個量,但至少每一天或每一座要作普賢迴向。不然就不是普賢行願的行者,不是發大心求佛果的人。比如世人對某件事起了希求後,會達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因為決定要求到它,對這事有強烈的希欲。現在我們求無上的普賢行,就不可不立金剛般的志願。一旦立下後就好辦,從今至菩提果之間,一切善根都迴向到這一點上。
我們對這一點要有勝解。後面「文殊師利勇猛智」兩頌,龍樹菩薩說是極殊勝的願,一切願都攝在裡面,絲毫不缺。這兩頌再縮短的話,就是一句:「為得普賢殊勝行。」我的功德就迴向這上,就放在這上用。有了這樣不可奪的勝解,它就成了驅使我們做一切善的動力和迴向處。這才有前面說的:最後剎那,一切諸根、親屬、威勢、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等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這個勝解,那當然不出這個果。有人說:他念了那麼多遍《普賢行願品》,為什麼沒有一剎那間生到極樂世界呢?因為他是有口無心地念,只是種個遠因。
這樣確認後,就能真心發起這個願,任何處都不忘記。能否達到這一點,全憑心裡起沒起勝解。有了這一點後,還要把它具體化。怎樣才是智慧和行為與普賢同等呢?就是下面說的在五種清凈上達到同等。
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念這一頌時想:願我身清凈跟普賢同等,語清凈跟普賢同等,意清凈跟普賢同等,行清凈跟普賢同等,剎土清凈跟普賢同等,每一方面都達到一模一樣,這是大智慧的成就。
這裡的「清凈」不是有漏境界的清凈,而是一切垢染消盡的境界。「身清凈」,是一身化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等。達到最極清凈、事事無礙的身功德境界。「語清凈」,比如一音圓演一切音,一音出無盡言辭海等。這是障礙消盡,自然應一切眾生的機流出的語境界。「意清凈」,指心中能念念現出無邊菩薩行海,無餘無欠,無礙無著。「行清凈」,指無邊的波羅蜜多行海,在每一剎那都達到圓滿。「剎土清凈」,是一剎那間使一切器情全部具足功德莊嚴。
這是我們最終要達成的目標。做任何善根都要迴向於達到跟大智慧力用完全展露的普賢菩薩一樣。
到這裡是普賢行願的總結。前面首先說十大願王,然後是從因至果如何次第地發願趣入,最後結歸為三世諸佛的行願攝集一處,以普賢行來證菩提。為了完成這一點,必須成就普賢大行的所有內涵,因此發願等同普賢。完成普賢行的關鍵是大智與大行的並運,因此這裡接著迴向願等二聖。
一旦把住道的關要是這兩點,或者完成一切行願的精髓就在這裡後,就能斷定:我所修的善根,唯一迴向在這兩個要點上。
(2)願等二聖
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念這一頌時發願:我為了周遍地清凈一切普賢行海和文殊師利的大願,圓滿他們的事業,到達無一欠缺的地步(發願窮盡文殊智和普賢行所成辦的一切事業),願我在盡未來劫中,恆時無有疲厭地修證。
心裡有了定解,才能發出這麼強的迴向願心,因此,關鍵不在口裡念誦,而是心裡有沒有這個信念。
接著繼續發願: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發願時要在意境上拓展開:願我的修行達到窮盡一切菩薩的廣大修行,無限無量、無不圓滿的地步,由此獲得智慧、慈悲、三摩地、辯才等無量的功德海。我要安住在無量菩薩行中,以實證的方式了達一切諸佛菩薩的神通力。
「了達」是現證的意思,不到現證的地步不能真正了達。這裡發願的次第有三點:一、修行方面不是空談,自己肩上擔負起一切廣大無邊的修行;二、功德方面不是仰望,自身上要獲得諸佛難思難量的身密、口密、意密的功德;三、神通力上不是比量了知,而是真實安住在無量菩薩大行中。諸佛菩薩身口意的神通力,在自身上以實證的方式來了達。這是完成普賢行海的大願。
如何來達到呢?下面緊密結合到恆時修學文殊智和普賢行而發願。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一切修行、功德、神通等都源於文殊智和普賢行,因此我把善根迴向於一切時處跟隨兩位大菩薩,修學他們的一切智行。
這是道的命要上的志願。一旦立定了它,每一次修的善根就決定往這上迴向。因為失掉了它絕不可能出現普賢行海,無法完成佛果和廣利眾生。
「文殊勇猛智」表示智慧的力量,以慧劍能夠徹斷無明。這表示根本智。我們本來住在法界中,由於一念不明自心,起了妄念,不知是自心變的影像,反而緣它分別、執著,由此就陷在人我執和法我執的無明中。這以後全是染污境界。本具的力用和它的妙行事業,一轉而變成了夢裡惑業苦的各種迷亂力量和作用力。
現在要回歸本性,發揮出無量的普賢行海,首先就要以文殊智破掉無明,見到本性。從性中發揮出的妙用叫做「普賢慧行」。「慧」字表示以智慧攝持,也就是從體起用,從性起修,來展開無數的普賢行。二者一個是眼目,一個是雙足。或者說文殊智證體,普賢行起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不要分判文殊和普賢哪個重要,這是歸在自身的智和行,或者見和修,理和事,體和用,要如是融會。
當然,見性以前有它的隨順分,也是要尋求智慧和實行。由於最終是行到大菩提果地,因此以普賢行代表如來長子。我們要證入諸佛不思議解脫境界,一定要修它的圓滿因,也就是普賢行。為此,每一天,每一座,甚至每一剎那都要往這上迴向。這就開始學普賢行,或者開始起了最根本的行願力。
有了這個勝解,每一次修功德後都要至心迴向:我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都迴向在恆時修學文殊智和普賢行上。如是立願,就成了盡未來際成就菩提的根本方向。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這是三世諸佛共同稱揚讚歎的最殊勝的菩提行願,沒有比這更圓滿、更殊勝、更廣大的了,我把它執為唯一的行願王后,把一切善根都迴向在「為得普賢殊勝行」上。
從前面十大願王學到這裡為止,結歸為一句:「為得普賢殊勝行。」這是整部《行願品》的眼目、心臟、要髓。學不到這一句就枉學這一品文了。下面的凈土願是別開成就普賢勝行的方便門。這是以彌陀大願的加被,使我們一往生就現前成就此大願。但要知道,這也無非是「為得普賢殊勝行」而發願求生西方。以這個行願力跟彌陀本願和合,而生到極樂世界,迅速見佛、得授記、成滿行願、成就無上覺道。因此,全品的關鍵就在這句話上。
真正學到這句並不容易,必須從經題開始,一步一步在教理上通透,自心確定下來,不再人云亦云,隨著別人的語言轉,這樣心中有了不奪的信念,才叫做得了勝解信。這以後,不必別人強迫,自心會有一種力量,時時刻刻都發願「為得普賢殊勝行」。前面的文殊智和普賢行是成辦它的如雙目般的要點。
為了心中真正出現這一句的內涵,首先要認定這是三世諸佛所宣說的最殊勝的大願,再沒有更好的願。凡夫的心一聽到有更好的就見異思遷,會把原來的舍掉,換一套新東西。但在佛道上沒有創新,一切都是繼承。
三世佛的心意是一樣的。前面一再強調,普賢不是一尊佛的長子,他是一切佛的長子,代表完成菩提的大行之海。不要認為普賢只是一尊菩薩,他是三世諸佛大行的代表,也是我們本性的力用。我們要達到圓顯一切心性的力用而成就無上佛果,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發願了。
過去出世的一切佛,都讚歎這是殊勝的行願之王;現在出世的一切佛,也如是讚歎;未來出現的一切佛,必將如是讚歎。十方三世佛都如是讚歎。所以不要想:未來的佛會不會宣說一個更大更好的願呢?我現在這麼發願會不會吃虧?如果有更好的,我只是取其次的話,不是吃虧了嗎?其實,未來任何佛、任何祖師出世,都不可能宣說比這更殊勝的願。它是名副其實的大願王。
下面再以理來確定它最為殊勝。
首先內容最勝:諸佛稀有的行為全部攝在普賢行海里,菩提道從因到果的一切行願無不含攝其中。而且每一願都是稱法界心,極法界量。想一想,有沒有比這更大、更殊勝,內容更多,量更廣的願?這裡每一願都是盡法界虛空界,遍十方三世的量,法界心有多大,就按那個量來發願,怎麼可能有超出其上的?徹證果地的大行如何,就按那樣發願,哪裡有比這更殊勝的願呢?
再從作用觀察:以普賢行願是不是能速疾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能引生現前究竟的無邊利益,成為現證菩提最殊勝的因?的確如此。它如是圓頓,就像本品後面說的「一念一切悉皆圓」。而且,它一經於耳,產生信心,就能速疾除滅五無間罪等等。
這才知道:哦!我一旦發起了普賢行願力,就能極快速地證入解脫境界。由於這個原因,以普賢行願攝持善根迴向往生,決定是上品往生。因為心力已經開發,它的量級這麼大,果自然隨著因的狀況而顯現。
從世俗緣起上看,它含攝十方三世一切善,達到最究竟、圓滿、無盡的量。如果我們沒學普賢行願,最多是發願修現前一點小善,哪裡能想到盡十方三世無比廣大的量?而且一念間頓時圓成,這是我們做夢也夢不到的。現在這部願文給我們作了指點,只要能隨文起觀,現前就成了這樣的緣起。前面也一再說,它是菩提心最充分、圓滿的展示,是世俗緣起上極稀有、不可思議的事。
就自利而言,它能從現前到證菩提果之間,產生無量無邊的利益。這是萬善總集,是以最大量的方式在進行,當然是現證菩提最強的因。就他利而言,它是以自他無二的同體慈悲而發心,不視眾生在自心之外,所以念念以最圓滿的方式,加被法界心中的一切眾生。乃至輪迴存在期間,使得盡虛空界的無量有情,輾轉不斷地出生無量的利益安樂。
這樣,從正理上就確認普賢行願是最殊勝的行願。三世諸佛沒有一尊不稱揚讚歎,各派祖師沒有一位不奉行提倡。
通過前面一層一層由總到分、由分到總,橫向展開十大願王極廣闊的內涵,縱向從發出離心、出家持戒、發菩提心等一直到趣入勝義不可思議清凈境界為止,整個看下來,就知道它舒展開來有無量無盡的行願,合集起來是一大總持句——為得普賢殊勝行。因此,自己心中應確認:正如龍樹菩薩所說,這兩頌是極殊勝的迴向,含攝一切大願,是無量普賢行願海的總攝句。認定它是最殊勝的迴向,有了不奪的信解後,就要在每一天、每一座、每一個善根完成後,都以此來迴向。
思考題
一、如何作隨學如來的迴向?
二、如何作願等普賢的迴向?
三、如何作願等二聖的迴向?
四、為何說本經一切發願可結歸為「為得普賢殊勝行」?如何在自心上出現這一句的內涵?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開示:夢中見到過世的親人,讀經、念佛該如何迴向給他們?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八十)
※學誠法師答問錄 道場篇之02
※印光法師開示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五(純祥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