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比省錢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財商培養
80後90後的你肯定對下面這幾句話,特別熟悉:
「這個這麼貴,買了能幹嘛?」
「咱家也不是富裕人家,有吃有喝就好了,其他的都沒用。」
在我們還小,經濟不能獨立的時候,常常聽父母在嘴邊叨叨的就是這些話。父母與子女往往秉持著不同的消費觀念,這很正常。在他們眼裡,萬般皆下品,唯有省錢好。節儉本是美德,可凡事要有個度,節儉過度就成了摳門。
苦難從來不是美德,時時覺得自己很窮則是極大的痛苦。而斤斤計較、愛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時時被教導要省錢的孩子,長大後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一花錢就有負罪感,買東西也只買便宜的,即使富裕了,也很難改變自己的這種窮人思維。
08後90後的農村孩子大多數是被那樣教育的一代,當我們做了父母,我們不能再繼續這樣教育我們的子女,對孩子的培養,不僅僅只有智商、情商一類,財商的培養也很重要,這決定著孩子長大後的人生觀,價值觀。
逢年過節,領到長輩給的壓歲錢、零花錢都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紅包的分量也越來越足。如何引導孩子們正確認識和使用壓歲錢,通過「壓歲錢」理財來培養孩子的「財商」,已成為多數家庭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家庭「作業」。
一、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壓歲錢
「每年我都會把孩子的壓歲錢收上來,幫她保管,免得她拿去亂花。」這是家長們最普遍的方法,擔心年幼的孩子拿到壓歲錢後,會大手大腳地亂買東西。
家長用代管壓歲錢的方式來避免孩子亂花錢,但卻忽略了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壓歲錢。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又多是獨生子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壓歲錢更是一筆「意外之財」,這容易讓孩子產生錢來的很容易的想法,許多孩子花錢的時候從不心疼,想買什麼父母不答應就耍脾氣,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壓歲錢是長輩們通過辛苦工作換來的;其次,用壓歲錢的形式給予孩子,是表達對孩子的愛惜和獎勵,是希望這筆錢能夠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定的幫助。
通過這樣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花錢容易掙錢難的道理,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理解金錢和勞動之間的關係,養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學習案例:
世界上最懂理財的當屬猶太人。
猶太家族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便是股票,這是猶太父母獨特的理財教育。
從小讓孩子了解金錢、管理金錢,當孩子有初步的概念後便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規劃。猶太父母還喜歡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孩子懂得理財的邏輯並培養孩子們的金錢意識。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猶太人建立起「有償回報機制」,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他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你的勞動」,認真付出,就會獲得報酬和回報。
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為孩子購買股票,其實對於孩子的財商教育,是為孩子樹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念,這些從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就可以做到。
二、讓孩子學會規劃管理壓歲錢
某初一學生童童家庭條件不錯,小學三年級時,童童就在媽媽的幫助下到銀行開設了自己的個人賬戶,並採取「零存整取」的方式將自己的壓歲錢和零花錢存入銀行。五年級時,她又和媽媽一起開始購買「基金定投」。
「我不僅懂得了金錢是父母辛勤勞動賺來的,我們要勤儉節約,還懂得了財富可以積少成多,理財可以讓財富增值。」童童說。
童童的母親張女士認為,許多父母喜歡幫孩子代管壓歲錢,並且看得很緊,相比之下,把壓歲錢交給孩子自己管理,和孩子一起進行規劃,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理財教育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讓童童懂得幫助他人,她會支配自己的錢財,從自己的帳戶中取一部分錢捐給希望工程,捐給突發性自然災害地區和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張女士說。
家長應該利用每年的壓歲錢,和孩子一起制定一系列的理財計劃,引導孩子合理使用壓歲錢,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製作壓歲錢使用計劃或財務分配表等,例如拿出壓歲錢的10%作為下一個節假日期間的花銷,10%作為學慣用品的購置,剩下的80%作為長期儲蓄,並進行適當的投資,等等。
學習案例:
「窮養」孩子本身並不是問題,怎麼窮養,才是問題。
有調查顯示,與日韓、越南等國家相比中國父母給孩子的零花錢最多,但金錢教育也是最為落後的,僅有15.6%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錢花在了哪裡,19%的孩子選擇將錢存進銀行。
而在德國,有50%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錢有明確的規劃。
究其原因,是中國很多家長自身都不會理財,甚至活了半輩子還是日光族,又怎能將合理的理財觀念傳遞給孩子呢?
與其說:「太貴了,咱家買不起」,不如告訴孩子,咱們家每個月都有預算,下個月給你買;或是這個玩具適合年齡大一點的孩子玩兒,等你過生日媽媽送給你作為禮物,即讓商品變成期待;
與其說:「咱家窮,只能靠你好好上學,將來才能賺錢養家」,不如詢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家裡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即父母是你後盾並非財神;
與其說:「學習好就行,其他你都不用管」,不如告訴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增加體育鍛煉,即作為家中一份子,要共同為家庭出力。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這裡的窮,不僅僅指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不確定性。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意什麼」。
如果從小就被灌輸「缺錢」的觀念,孩子很有可能會形成強烈的「金錢崇拜」,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特別渴望賺錢,又特別不捨得花錢,從而嚴重影響自己的認知判斷能力。
貧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貧窮思維就像遺產,不管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刻在孩子的人生里。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真正的窮養,是讓孩子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足也不要喪失勇氣;而不是跟孩子哭窮,讓他過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為了金錢抹殺自己的情緒和慾望。
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自食其力,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後的生活。
推薦閱讀:
※如何讓你的孩子養成財商?你需要注意四個方面
※學習做孩子們的財商教練--財商思維,統籌的預見性
※雲媒聚合財商
※認識財商
※哈佛財商課12:為何有些人忙成狗還賺不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