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古老的馬種
馬(mǎ),草食性動物。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馬的主食是草。
阿登馬
發展由來
阿登馬(荷蘭語:Ardenner,法語:Ardennais),一種古老的馬品種,起源於比利時與盧森堡之間的阿登地區。它們骨骼粗壯,四肢厚實,經常被用來協助拖拉物品的工作。它的起源可以上追到羅馬帝國時代,主產於法國、俄羅斯等國。比利時的重挽馬原有大小兩型:大型為布拉邦遜馬,小型即阿爾登馬。後以阿爾登馬與布拉邦遜馬雜交,其後代統稱比利時重挽馬。19世紀中期,俄國引入大批阿爾登馬,與當地馬雜交,至1952年育成俄羅斯重挽馬。
特點
阿爾登馬屬於重挽馬類型。體質結實,比較乾燥。頭大小適中,小型馬額寬,眼大,大型馬呈直頭或微凸。頸長中等,肌肉發達,公馬頸峰隆起,鬐甲低而寬。前胸寬,肋拱圓,胸廓深寬,背長寬,有時呈軟背,腰寬,尻寬斜。
呈復尻,四肢粗壯,較乾燥,關節發育良好,距毛比其他重挽品種少,系短立,蹄質不夠堅實。毛色多為栗毛和騮毛,其他毛色較少。
阿爾登馬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57.5厘米,168.5厘米,198.0厘米,23.9厘米,成155厘米,166.1厘米,199.3厘米,22.5厘米。阿爾登馬有悍威,性情溫馴,運步較輕快,挽曳能力好。
阿拉伯馬
阿拉伯馬是世界上古老名貴的馬種。考古學發現它們源於4500年前,原產於阿拉伯半島。在乾旱少雨、食物匱乏的條件下,經長期精心選育而成。該馬對世界上許多優良馬種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英純血馬、奧爾羅夫馬、莫爾根馬等,都含有阿拉伯馬的血液。
發展由來
阿拉伯馬起源的權威認定沒有一致的共識,考古學家在挖掘化石、掀開歷史真相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並且顛覆原有的想法。有一種論調認為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敘利亞北邊、土耳其南部甚至東邊山麓的野生馬。主要的理由是: 肥沃月灣北緣包括伊拉克以及沿著佑發拉底河,越過西奈半島,直到埃及沿岸這一帶,氣候溫和多雨提供了原生野馬理想的生存環境。另一派說法的歷史學家則相信它們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西南部,因為三大河床孕育了豐富的天然野草,足以供養這些未馴服的動物。
阿拉伯半島的內陸有將近一萬年的乾旱,馬兒們很難甚至不可能,不靠人類的幫助得以存活。公元前3500年貝多因人開始馴養駱駝當成交通工具,也提供他們於公元前2500進入阿拉伯中部地區,並且能夠在這樣險惡環境中求生存的基本條件。同一時期,他們就帶著原始阿拉伯馬。勿庸置疑地,今日所有的歷史記載證明了,它們就是現代阿拉伯馬的原生種。在公元前1500年,東方的民族擁有充滿神秘感的熱血馬, 應該就是後來世界聞名的阿拉伯馬的先驅。
特點
阿拉伯馬的頭部像楔子,前額闊,有大的眼睛及鼻孔,吻小,有明顯的凹下形狀。很多阿拉伯馬在眼睛間有細小的前額凸,可以令靜脈竇加大,幫助它們在乾旱的沙漠生活。它們的頸部彎曲,喉勒上的氣管很大。最優質的阿拉伯馬有很長的喉勒,可以提供馬勒足夠的靈活性。
阿拉伯馬的臀部較長及平,尾巴高聳。優質的阿拉伯馬的臀部很深及起角,肩膀向上。大部份阿拉伯馬都有短小的身體。一般的阿拉伯馬有6節腰椎及18對肋骨,但有一些卻只有5節腰椎及17對肋骨,故細小的阿拉伯馬都能輕易的背上重物。它們的骨頭緊密及強壯,腳掌健全,及有好的馬蹄壁。它們有好的耐性。在國際水平的賽事中,它們都是主要的馬種。阿拉伯馬後肢肌肉強壯,適合競技,也有肌肉較長及幼適合耐力賽或賽馬的品種。
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Akhal-teke horses)本名叫阿哈爾捷金馬,主要在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等中亞國家繁衍生息,是世界上最古老、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馬種之一。自漢代以來,西域汗血馬的神話流傳了一千多年。傳說它前脖部位流出的汗呈血色。關於「汗血寶馬」的傳說在中國歷史悠久。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發展由來
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 馬史專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在還奔跑在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資料記載,被稱為「汗血寶馬」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馴養歷史,是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一個馬種,其祖先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據了解,這種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的國寶,它的形象被繪製在國徽中央。汗血馬皮膚細膩,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因此稱之為汗血馬。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目前在土庫曼、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聽說中國境內純種此馬11匹。汗血寶馬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馬匹,外表英俊,神武,體型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具有無窮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長距離的騎乘,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在古代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這也是汗血馬在中國消失的原因。同時,古代作戰用的馬匹多數被閹割,使一些優秀的戰馬失去了繁殖後代的能力。自古以來為掠奪此馬經歷過無數次戰爭。
特點
汗血寶馬通常體高1.5米左右,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靈優雅、體形纖細優美,再襯以彎曲高昂的頸部,勾畫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線。在古代文學著作中,汗血寶馬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來說,馬的極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過200多公里。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 汗血寶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在1998年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
安達盧西亞馬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純正的馬種之一。安達盧西亞馬和它同血緣的兄弟,如盧西塔諾馬(Lusitano)、卡爾修西安馬(carthusian)、阿特萊爾馬(AlterReal)、卡斯提連馬(castilian)、埃克斯特倫曼紐馬(extremeno)、以及札帕特羅馬(Zapatero)等等一樣,所擁有的外型,與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Peninsula,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半島)史前洞穴圖樣中的馬兒幾乎如出一輒,因為它們都是索雷亞馬(Sorraia)的後裔,通稱為伊比利亞馬(Iberian)。
發展由來
在西班牙南部所發現的這些洞穴圖畫,約是公元前兩萬年至三萬年之間的作品。大多數的專家都認為,這些雕刻出來的圖樣,應該是在這麼長的時間中,由佔領西班牙的不同民族所完成的。因此,這段時間內伊比利亞半島的馬,也受到包括法國塞爾特民族(celts)、北非迦太基民族(carthaginians)、羅馬民族、德國的部落民族如摩爾人(moors)等等的影響。不過,到了十五世紀之前,安達盧西亞馬則反倒能夠影響其它不同種的馬,尤其是它擁有世界上頂級戰馬的頭銜,使它可以化身為許多歷史上偉大戰馬的名字。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騎乘伊比利亞馬了。後來無論是腓尼基人(Phoenicians)於公元前兩千年左右,或是希臘人於公元前一千年侵略此處,都認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這些騎兵造成了極恐怖的威脅,而伊比利亞馬也成為當時所向披靡的戰馬。不僅荷馬(Homer)在他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左右完成的作品「伊利亞德」(Iliad)中提到了這些伊比利亞馬,著名的希臘騎兵將領贊諾芬(Xenophon)也以「有天份的伊比利亞馬」對這些在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左右幫助斯巴達人擊敗雅典人的馬兒作出高度的評價。到了公元前218-201年間的第二次腓尼基戰役(SecondPunicWar)中,漢尼拔(Hannibal)數度擊退入侵的羅馬人,所選用的也是伊比利亞騎兵團。伊比利亞馬的軍事用途歷久不墜,征服者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在1066年的哈斯汀之役(BattleofHastings)中,自始至終都騎乘著伊比利亞馬。而伊比利亞馬雖然頂著「頂級戰馬」的頭銜,它們與人們之間的互信與親近的特質,更是廣為人知。
特點
整體貴族式的長相,有力而覆蓋濃密鬃毛的項部,是安達盧西亞馬外觀上的特色。發育良好、均勻、和諧。
頭部中等大小,從側面看為直頭或者略微呈凸頭,若凹頭或過分凸頭均為嚴重缺陷;中長型的耳朵極富表情且靈活;眼睛大而靈活,呈三角形,眉骨突出但不超過額鼻所形成的平面,看來又驕傲又溫和,非常有魅力;臉長並相對窄,杏仁狀鼻孔不凸出;下頜部飽滿、少肉,長而呈適度弓形的下頜緣線。
頸頸部拱起,肌肉發展良好,與鬐甲連接良好,鬃鬣如絲並豐茂。有直而凸起的側面輪廓是它的主要特徵。
軀幹比例協調並強壯。耆甲適當寬而明顯且與背結合平緩;背堅實,富於肌肉,接近直背;腰短、寬,富於肌肉,有時略弓腰和背與臀部結合良好;臀部長、寬中等,圓形略向下傾斜;尾礎低且貼著臀部,厚而長,經常呈波浪形;胸部深而豐滿,兩肋伸展,腹部正常。
肢干肩長而富於肌肉,傾斜而富有彈性;上臂強壯且角度好;前臂有力,中等長度;前膝發育良好,輪廓清晰;管部長度比例適合,外形良好,筋腱充足;球節輪廓清楚、明顯,距毛稀少;系部外形、角度、方向良好;蹄強壯,大小適當,發育良好。
股部肌肉豐滿,臀部略弓,富於肌肉;飛節強壯、寬且清楚;趾關節以下同前肢;腿長,肢勢正常。
身高 一般為152厘米至173厘米。品種標準中規定在馬3歲時測定,公馬的身高不低於152厘米,母馬的身高不低於150厘米。
蒙古馬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該馬體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牢固,肌腱發達。背毛濃密,毛色複雜。
發展由來
蒙古馬是一個古老的品種。早在4-5千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如《漢書·匈奴傳》記載:堯舜以前「居乎北邊,隨水草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牛馬羊。」匈奴馬曾顯赫一時,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出擊匈奴在白登被冒頓單于30餘萬騎兵圍困七日。漢武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曾多次帶回大量馬匹,並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蟬為漢朝的馬監,民間養馬事業空前發達。西晉以後,塞外各部族相繼南下,帶來馬匹數以萬計。盛唐時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馬進貢,如《唐會要》就記載:「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適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並指出延陀馬、同羅馬、仆固馬為同種,多為駱毛(兔褐毛)和驄毛(青毛》。這些都與蒙古馬相似,都是蒙古馬的祖先。北宋時東北的契丹馬也是蒙古馬,說明東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馬。蒙古帝國被譽為「馬之帝國」,成吉斯汗的衛隊就是由精良的騎兵隊組成,歷史上稱他是以「弓馬之利取天下」的。根據《元史》記載,當時牧馬地甚廣,北至火里禿麻(今蒙古國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特點
體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
母馬平均體尺(厘米):平均肩高128.6,體長133.6,胸圍154.2,管圍17.4。
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因為它們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度的嚴寒,所以蒙古馬被農業部確定為138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之一。
突然就特別的想去騎馬。
推薦閱讀:
※這個世界上究竟有什麼東西值得相信?
※微言夜讀 | 一顆高貴的心,終將點亮世界
※選凝丨其實,他們才是全世界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一群人
※在感情世界女人就應該小氣
※被曲解與被遮蔽的穆斯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