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子勛訪談實錄4(2)

> 親子大講堂 > 李子勛:早教的秘密生二胎準備啥 | 辣評《爸爸去哪兒》李子勛訪談實錄4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2013年10月24日15:55來源:搜狐母嬰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李子勛訪談實錄4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關閉2013年10月24日15:55來源:搜狐母嬰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第1頁 :

  • 第1頁 :
  • 第2頁 :
  • 第3頁 :
  • 第4頁 :
  •   提問:您剛才說到母子依戀親子依戀,在目前我們這種上班的女性沒有條件三歲之前可以在家帶孩子,除了在工作之外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增加這種親子依戀?

      李子勛:首先跟他睡覺,因為睡覺是依戀最重要的一環,孩子誰跟他睡他跟誰親,只要晚上醒來誰在他身邊就是他最依戀的人,跟媽媽睡跟媽媽親。兒童跟誰睡是一個權利,如果我們白天必須上班,晚上一定陪他睡覺,如果你真的很累需要獨立睡,你入睡的時候要在他身邊,醒來的時候還要在他身邊,中間是可以走的,別人幫你睡,但是孩子快醒了,媽媽一定留在他旁邊微笑看著他醒來,那是依戀發展最猛烈的時候,睡覺以前媽媽抱著他,他聞著媽媽的氣息睡著。

      第二,媽媽經常帶他出去玩,爸爸也很重要。中國的家庭是這樣的,我們不認為跟媽媽睡的過長的孩子,孩子就真的幼稚。我們做過一個研究,專門研究那些跟媽媽睡覺的男孩,發現他們在家庭裡面表現出很多幼稚的行為,但是在學校照樣是班長照樣是幹部照樣是優秀分子照樣是積極分子,沒有看到誰在社會關係上受到什麼障礙,但是他們只是在親密關係上顯得幼稚。如果你跟他睡的很長,男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女人,總是被追求自己的女人所掌握。他習慣了和女性依戀的感覺,誰主動跟他說YES他就很難拒絕;獨立長大的孩子一定有獨立判斷,他喜歡誰不喜歡誰他很明白。

      跟媽媽睡的太長的女孩理想沒有那麼大,通常會喜歡爸爸一類的男人。那是因為媽媽喜歡爸爸,她過多的同在形成了我們的組織交換,我們差不多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了,我們老在一塊兒。例如:上大學的時候女孩子如果真的是四年住在一塊兒,她們的月經是同一時刻到來,她們的興趣愛好趨盡,因為同住一個房間太長,她們在很多情況下變得一致,除非有一種敵意來阻礙這種相似。男生老住在一個寢室裡面通常喜歡同一個女生,而且對走過的女生評分驚人的一致,最多差一分。所以,如果一個女孩子你不喜歡一個男人就不要讓他在你身邊,因為工作關係環境關係他每天在你身邊,你肯定會喜歡他,因為他見到你他充滿著愛的意味,這個意味通過同在的傳輸,最開始覺得他很討厭,慢慢覺得他不討厭,後來覺得他是愛你的,記住那一刻,你內心已經有愛了。當你能夠意識到對方是愛你不是煩你不是討厭你不是折磨你,其實你內已經在同在的基礎上產生了跟他相似的感受,這個感受其實就是愛的意味,但是你沒有意識到,但是你慢慢對他的行為寬容了,你開始心疼他,下著雨發著高燒給你送速食麵讓你突然感動,突然決定嫁給他,這就是同在可以發生的。如果你真的不愛這個人,不要讓他在你身邊,不要讓他有這個條件在你身邊把你同化,這是對女孩的忠告。男孩說我們不做男女朋友就做普通朋友讓我照顧你好了,多半會成為他太太。

      宗教哲學家的《我與你》這本書,雖然說我們和上帝同在,但是用在心理學系統看到同在現象或者相遇哲學,我們同在一個房間裡面同在一個時刻遭遇了,心理學把同在變成遭遇哲學,當我和你遭遇的時候我和你都會有些不同,我看到主持人好像她對我沒有任何影響,其實不是的,在生命系統裡面她改變了我什麼,我改變了她什麼,儘管我們不能覺察到這個改變是什麼。比如我見她第一面我好像見過你,後來想起來我們大學有一個同學跟她長的很像。這種改變隨之而來,只是你意識不到,同在一定會產生變化。當你有緣或者大家有緣和誰相遇,這個改變其實是在持續發生像蝴蝶效應一樣。多遇見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風景對生命來講是重要的,就像這本書講的讓孩子遭遇什麼,讓他小臉裸露獨自躺在草地不要干擾他,在襁褓之中放到草地上有青草的氣味浸染他,媽媽躺在一米遠的地方靜靜看著他,千萬不要過多干擾他,不要說這是天這是陽光,根本聽不懂不能理解,只是覺得媽媽在對他好,不知道你要告訴他什麼,讓他自己遭遇這些東西。

    第2頁 :

      提問:我們都是一歲到一歲半的媽媽,我們有一個問題,每天上班與孩子分開的時候非常痛苦,每天都會哭鬧不停,在這種情況突然把他抱走,他突然發現門口沒人了,這個是不是問題?

      李子勛:我個人不認為這是問題,生命有自在的能量,我們不要小看一個孩子。我們看到有功能障礙的孩子比常人更強的意志克服這個東西,其實生命都是自在的,從智力心理學來講,一顆樹種長成參天大樹是被基本的生命本體中所隱含的東西決定的,一棵橡樹子兒掉到合適的土壤必然發展成橡樹而不是別的樹。在生物學看來每個生命都有它強大的力量自我發展自體生長,不是因為更多的關照更多的對他好陪伴他他就會變得不一樣,一定是他有找到解脫之道。

      看起來媽媽不能在他身邊是一個困境,所有的生命都能找到解脫之道,相信這一點,一定是這樣的。你一定要信任你的孩子,他的哭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需要,不代表是多餘的,也不代表這個過程對孩子是創傷的。但是你父母要怎麼去看,當你的內心放下來在同在來講他就放下了,如果你放不下,孩子永遠把這個事情做一個事情跟你作對。你內心認同這個過程對孩子是有益的不是多餘的,你必須先把這個過去,你過不去別人也過不去。媽媽很心疼孩子內疚,但是她從來該上班就一定要走的,這是一個假性的不是真心的,是為了讓自己合理化,為了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比較心疼。

      我講個故事給你聽,我有兩個朋友是美國回來的,養育了一個四歲的女兒以前是在美國,剛上了半年幼兒園就跑到中國,就在我女兒那個幼兒園。那天早上碰到他們,他們在車旁邊不停說服他女兒上幼兒園的好處,眼看都十點了,孩子還是不去幼兒園,他就打個電話跟公司說抱歉我來不了,我女兒不上幼兒園我陪他。一天是這樣兩天是這樣三天是這樣,他說西方對孩子來說絕對不能強行把手拉開,會創傷他。我說是嗎?當然對西方人來講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正確,但是操作真的知道西方的家庭是怎麼做的嗎?那個女孩告訴爸爸在幼兒園一天都不開心都在哭,她跟爸爸媽媽說在幼兒園多麼孤單。我說:你給老師一個攝像機拍下這個女孩子的一天生活情況。錄像里孩子的一天是這樣的:幼兒園老師從他離開的時候11分鐘就跟別人玩,而且開心的不得了,到下午四點她爸爸接她的時候一聽到爸爸的聲音就哭了。

      當我們分享這個錄像的時候,爸爸就笑了,看來我不用那麼擔心,我女兒有辦法搞定那個環境。她是一個依戀的表達,不想離開爸爸是肯定的,但是女兒早晚會跟爸爸分開,她真的能夠搞定環境開心帶著大家做遊戲,教大家在美國學的遊戲開心得不得了,只是看到爸爸又哭了,說爸爸我好想你。這是雙重需要,都需要,既有表達依戀爸爸的需要,同時又跟孩子瘋玩的需要。爸爸就把錄像放了一段她女兒的錄像,她女兒特別驚訝,你怎麼有呢?第二天上學只糾纏了他五分鐘就走了,因為她知道爸爸知道她不是那麼得難受。

      我們還有別的策略,讓幼兒園比家裡好玩,故意把電視弄壞或者停電,家裡悶的不行,中午就跟爸爸說我還要去幼兒園,幼兒園還可以看小兒書,家裡只能聽音樂。剛送幼兒園的時候,有兩個星期孩子怎麼樣都不情願,但是沒關係,溫柔地堅持,第二天早上很高興地說寶貝我們走了,溫柔地處理對待孩子,不要罵他不要指責他不要批評他不要馬上說不。想到孩子需要那個環境,我們心就變得不那麼得痛了。

      開朗的孩子兩歲半,內向的孩子三歲上幼兒園,不要一歲半送幼兒園,我們不能確認很多東西的時候寧肯父母或者姥姥或者每天請一個阿姨一個能唱會跳的大學生去帶孩子遊戲兩個小時,費用跟幼兒園差不多,對內向的孩子一定不要過早,對外向的孩子也不要過早。不要一歲半送幼兒園,沒有誰會把你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在人性當中想不能美化人性,沒有這個社會環境,我不主張一歲半就送到幼兒園去,太小。

      

    李子勛訪談實錄4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關閉2013年10月24日15:55來源:搜狐母嬰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第3頁 :

  • 第1頁 :
  • 第2頁 :
  • 第3頁 :
  • 第4頁 :
  •   提問:我女兒兩歲三個月,我經常跟她生活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比較大的困惑,她什麼事情都想參與。你在家做家務還是做其它的事情她都願意去問問媽媽你在幹什麼,我弄吧,我白天工作晚上做家務想儘快把這個事情搞定,這時候態度比較強硬有時候會讓她一邊呆著去。

      李子勛:有沒有什麼你擔心的因為你這樣做而造成了什麼?

      提問:目前我倒是沒有發現。我只知她的過程我自己心裡會有一些不太好的感覺,會不會對她的將來造成什麼影響?

      李子勛:相信爸爸媽媽的觀察,如果沒有覺得這樣的互動是問題的話就不是問題,如果是問題的話還是媽媽自己的問題,你在拒絕的時候或者你在類似的情景中被別人拒絕或者用這種口氣說話的時候你會難受,你曾經有這樣的體驗不管你小時候還是青春時期,每當這個情景出現的時候就像再現你內心充滿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女兒的而是你的,記住,發生在你身體內的感覺都是你的。

      我們會以為這個感覺是孩子的,這是我們的共情所產生的轉移,由於我們有共情能力把我們的感受很容易用我們的感受去理解女兒的感受,但是還是要強調一點,你女兒跟你不同,有一半是她爸爸的。通常我告訴媽媽想一想這種感受:當我不讓孩子跟著我做但是我很難受的這種感受以前有過嗎?什麼時候有過?在你結婚以前?在你年輕的時候?在你初中?在你高中在你小學?這種感受在什麼時候有過?在什麼時候又有過?仔細研究這些感受從何而來,而且什麼時候你意識到你有這個感受,其實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就把這個感受給治療了,這是我們說的聚焦情緒治療,停留在你的感覺中思考感覺跟你的關係或者跟你的淵源。當我們的交談談論這種感受從何而來從何而去,它在我的一生中扮演什麼角色,總是在什麼時候出來在什麼情況下不來,其實這個情緒被你控制了。

      言語會流露你太多的信息,你開口說話一切信息不是言語的而是整個,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怎麼說這個話是重要的。心理醫生總是從你怎麼說找到線索,包括你說的時候你的情景,你流露出來的表情,你在裡面的選詞停頓等等。言語分析技術,是這樣的,你不開口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一開口暴露了很多。為什麼有我用這樣的解釋分析你的感受,恰好被這些信息指引。

      同樣把這件事情跟你先生討論一下,問問你的先生怎麼看,但是在問先生的時候不要先把你的感覺告訴先生,讓他在相對中立的角度看他怎麼看這個問題,如果你覺得先生回答不能讓你舒服,不能讓你感覺好一些就問別的朋友,總是有一天問到一個人他給你的解釋你覺得舒服了,那你就牢記住那個人的解釋。我們誰都不知道這樣做好還是不好,關鍵是我們對這個感受出來我們要做點什麼,這個感受老在困擾我,我做點什麼。如果有一個朋友提供了一個好的解釋,記住這個解釋,生活幸福的人或者聰明的人總是能夠找到最佳解釋的人,不管面對什麼情景什麼事情,他經歷過什麼,他總能把自己的這些東西變成一個讓自己願意接受的東西就是解釋。同樣一件事情解釋可以完全不同,今天這件事情可以不同的態度,但是總有一個態度讓你覺得你的內心很協調和諧,記住這個解釋,聰明人就是善於解釋的人,善於解釋不是合理化,而是讓自己覺得這件事情對自己是重要的,不是多餘的,也不是自己不應該承擔的,恰好是生命當中需要做體驗的東西。當能達成這樣的解釋,總是能微笑面對一切,不管生命在發生什麼,發現有一個更大的自我在淡定微笑的看著你自己去經歷它,這是一個比較強的東西。不是簡單的合理化,當然理解這個合理化也不錯,就像男朋友把你拋棄了,我這輩子跟他緣分就這麼一點,上天的白馬王子不是他。這些解釋能夠幫助人的,而不是心理學的解釋,心理學的解釋必須導向治療,花錢花時間重新把你洗牌把你的內在洗牌。

    李子勛訪談實錄4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關閉2013年10月24日15:55來源:搜狐母嬰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第4頁 :

  • 第1頁 :
  • 第2頁 :
  • 第3頁 :
  • 第4頁 :
  •   提問:單親家庭孩子三歲,怎麼樣讓他跟我儘早分離?

      李子勛:不一定分離那麼早,你需要他也需要,這是一個補償。家庭沒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關係人,我們允許這個關係緊密的稍微長一點,這個不是什麼大事情。單親這個問題被言語建構的,大自然很多動物生長都是單親狀態,爸爸沒有什麼功能的,人類由於建立了婚姻的理論建立了這樣一個養育理論把單親看成是很可怕的,其實不是。

      中國沒有保障既沒有信仰法律上也不能達成幫助弱者,就形成了單親困境,單親一般是跟媽媽很少跟爸爸,如果單親跟爸爸,爸爸很快就會結婚,尤其孩子有一點點先天的或後天的問題,通常都是母親留在孩子身邊,雖然爸爸承擔掙錢養活你們,但是爸爸無法承擔這種撫養情景,只有母親有一顆偉大的心支撐這些有問題的孩子,這個在西方也是一樣,很少是父親,都是媽媽陪伴孤獨症這些孩子們。

      首先內心認為這不是問題,只有你不認為單親不是問題,你才可以找到解決之道,你在對待那些關係的時候就會有平常心去處理。如果你認為單親會導致你教育孩子出問題,你在遇到任何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問題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做決定。心理學傳輸的是生活智慧,你必須肯定這不是問題狀態,單親是正常而自然的養育方式,不僅正當而且應當。

      原來電視採訪過很多單親的大部分是傑出的媽媽,她們說正因為單親孩子才那麼優秀,懶得跟那個男人去爭這個孩子的教育,因為單親就我教育他,不需要得到誰的許可,很多優秀傑出的女性都是這樣回答的,單親提供給媽媽一個機會,這是生命中給你的機會,更好的實現你的思想。前提是你自己認不認同,你不認同這種狀態做一切事情你的內心是混亂的,所以你看不到教育的效果。

      從客觀操作技術來講如果你是單親,你當然希望讓孩子上一個有男老師更多的幼兒園,家裡男性親戚定期來看他。單親有幾個原則,我在《你在為誰而活》講過這種觀點,必須確定孩子愛他的爸爸,讓他知道爸爸是多麼愛他,他爸爸是多麼好的人,這是很重要的,不管你怎麼看待他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讓他怎麼看待他爹是重要的,必須形成一個父親的課題,他心目中那個父親不見得跟真實的父親是一的人,尤其對男孩子的成長是太重要了,因為他要成為他的父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父親一定要來經常看望孩子,並且承擔孩子的生活費,讓孩子感覺到父親雖然跟媽媽分開了,但是對他從來沒有改變過,並且承擔他的生活。而且媽媽要給父親這個權利,允許父親來看他。

      第三,如果是男孩子爭取親屬中的男性更多在孩子的交流圈裡面,讓家庭看起來充滿著男性色彩,包括房子的布局,多考慮到另一方面的需要。單親相當於一種婚姻,在家庭裡面你跟這個孩子就像是一種婚姻關係,雖然不是那種婚姻關係,實際是一個家庭的對偶關係,你跟他是平等的。三歲要建立這樣的想法,有一天孩子就會真的發展得那麼好,很小就知道關心你,很小就懂事,很快夠承擔起在家庭中男人的那份責任,這就是說當你內心有這種觀念的時候就會發生。如果你沒有甚至拒絕這種觀念,甚至永遠用受害者受傷的方式來生活,孩子因為同在的原因他也會受傷。

      提問:如何告訴孩子他是單親家庭?

      當你提到他父親的時候,你身體突然產生的態度,會讓孩子明白你對丈夫的態度。你一定回想當初愛上他的樣子,不要想到他傷害你的樣子。一個美好的父親的課題是陪伴著孩子成長的關鍵,不要攻擊父親不要說他不好。但是如果他不能夠接受父親的離開,你可以在孩子理解的層面去回應他,不要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媽媽們要記住,孩子問一件事情千萬不要想把這件事情的根根末末跟孩子講清楚。孩子說媽媽雨是怎麼來的呢?你要跟他講大氣是怎麼回事,海水怎麼蒸發到雲裡面又變成冰晶,冰晶遇到擾動或者塵埃過大就要往下掉……孩子其實關心的不是這個,他只是好奇天上怎麼會掉水下來。一句話,在孩子可理解的範圍給他回答就可以了。

      在書上我提到了,千萬不要超越他的理智去講,更不要告訴他水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孩子會覺得天啊問媽媽問題是災難,有什麼問題他就閉嘴了不問了。

      教給他一點點就可以了,告訴孩子:我也不知道天上為什麼會有水,兒子你可以自己去研究,為什麼天上會有水呢。雨是天上的冰變的,為什麼有冰不知道,讓他自己去想。沒關係,他帶著好奇心繼續探索,直到碰到一本書孩子說:媽媽我知道了,雨是怎麼來的。

      我們要在兒童的能力上面陪伴他往前走,千萬不要過早背著跑,背著報他沒走過的路應該去體驗,沒有體驗就失去了這個能力。小時候不能歸納不能整理不能從複雜的信息裡面抽出所謂規律的信息,他的內在自主系統沒有發展起來。如果我們總是給他成形的東西吃,假設一個人從小吃成形的東西,他永遠不知道。

    (責任編輯:郭慧靜)
    推薦閱讀:

    導演李霄峰說,很多時候就是雞蛋構成了高牆 | 訪談錄⑩
    灄水農夫:讀馬社香《毛澤民夫人朱旦華訪談錄》
    為七百多萬香港市民做實事(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人物訪談)
    作曲好比賣電腦,需求什麼給什麼
    楊德昌訪談錄

    TAG: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