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仍未停止

研究稱儘管生活方式發生巨變 人類進化仍未停止   參考消息網2月7日報道  英媒稱,儘管現代化的居住和衛生條件、醫學科技以及豐富多彩的飲食已經讓大多數現代人不用在生死線上掙扎,也不用擔心被大自然淘汰掉,有研究表明,人類進化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英國《獨立報》2月5日發表題為《儘管生活方式發生巨變,人類仍在進化》的文章稱,科學家指出,250年前工業革命初始至今,西方世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家庭規模的縮水並沒有阻止達爾文進化理論影響人類基因庫。  研究人員對18世紀初芬蘭七個教區的1萬名居民的出生、結婚以及死亡記錄進行了分析,並得出結論:儘管經歷了文化巨變,人類進化仍在繼續。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伊麗莎白·博隆德說:「我們仍在進化。只要有些人生的孩子多,有些人生的孩子少,就有進化的可能。只要人類在繁殖後代方面有差別,生育成功率就有差別,而這就意味著自然選擇仍在起作用。」  有科學家認為,農業、醫療科學以及現代化科技的發展已使得大部分人類可免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死考驗。  以芬蘭人為例,19世紀60年代出生的嬰兒中,約有2/3能夠活到成年,而到了上世紀40年代,這一比例大幅增加,約有94%的嬰兒能夠活到成年。同時期,由於避孕措施等文化因素的介入,芬蘭人的生育率從每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5個孩子降到了1.6個。  不過,博隆德和她在英國設菲爾德大學以及芬蘭圖爾庫大學的同事發現,社會文化影響並非全部,基因遺傳的影響雖只是一小部分、但卻相當重要。研究人員發現,在個體壽命、家庭規模、生育首胎和末胎子女的歲數差異中,有4%-18%是受到基因影響的。  博隆德說:「這很令人興奮,因為如果基因會對個體差異產生這樣的影響,那麼就意味著它們自身也會根據自然選擇而發生改變。」  她說:「然而我們清楚,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快速而劇烈的變化,因此我們對這些複雜特性的遺傳基礎及其在進化中不斷演變的能力進行了調查研究。」  這些研究人員在《進化》雜誌發表的論文指出,實際上就現代社會而言,基因對一個人的成家時間、所建立家庭的最終規模的影響要比18和19世紀大。  科學家說,由於人類通過不同個體的基因差異來對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做出反應,因此可以說,現代人或許仍在進化。

資料圖片:人類進化趨向身體變小腦袋變大  延伸閱讀與高貴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尚進化論  導語:從古至今,隨著人類文明文化發展,服裝服飾的變化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服飾從繁複到簡潔,細節之處不斷完善進化。今天我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袖子的時尚進化論。不同款型代表不同身份地位,穿對衣就靠它。(轉自:OnlyLady女人志)

時尚進化論:你與高貴只有一步之遙  在時裝變化中,袖子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服裝上衣的三大基本部件之一。袖子的變化也很豐富,其可長可短、可肥可瘦,袖口可寬可窄。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對某些部位進行造型誇張,突出某種藝術效果。但是一般袖子都要與衣片的袖籠縫合,因此,不論其如何變化,最終袖子的袖山曲線,與衣片的袖籠曲線長度,都應該基本一致即吻合。

維多利亞風情  維多利亞風情悉數展現:帶有精美褶邊的袖子和細緻的蕾絲花紋、高企的領子和腰節線(Empire Line)以及層層跌宕起伏的裙擺,這一切讓我們重歸那個華美、優雅和精緻的年代。從這一刻,就定義了高貴。

高企的領子和腰節線  與高貴只有一步之遙  維多利亞時期以及其後的愛德華時期,綿延十九世紀中葉和二十世紀初期,是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歷史上最繁榮昌盛、最風華絕代的時期。隨著工業化進程和科技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的欣欣向榮,時尚從英人裁縫Worth為法國皇后Eugenie打造華服開始初露端倪。巴黎開始奠定時尚之都的地位,而法國宮廷成為歐洲時尚之源,其領導地位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其間的普法戰爭以及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隕落也不能撼其根基。Worth其人之後,才逐漸出現一批真正意義上 的時裝設計師,全是時裝史上擲地有聲的名字,如Paul Poiret,Jeanne Lanvin,Jeanne Paquin等。

根據不同階級地位 選擇不同的袖口服飾  根據不同階級地位,選擇不同的袖口服飾,通常來講,地位越高的人袖口都會比較飽滿且充盈,設計上也是收放收的節奏進行著。僕人用人或者等級較低的人通常也只是袖扣比較寬鬆肥大為主。

時裝歷史圖片  1 2  本文導航與高貴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尚進化論 與高貴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尚進化論  (2014-12-24 07:21:13)  延伸閱讀研究稱人類面部骨骼不斷進化 男性臉部越打越硬  中新網6月10日電據香港《文匯報》10日報道,人們打架時通常出拳打對方面部,美國猶他州大學最新研究發現,人類面部骨骼在過去數百萬年來不斷進化,以減低男性在打架爭奪異性和資源時所受的損傷,最易受傷的部分在進化時變得最堅硬;且由於男性打架次數多過女性,他們的下顎也較堅硬。  科學家過去多年一直認為,人類祖先南猿的面部結構非常堅硬,是因為它們進食堅果、種子、草等食物。不過新研究發現,它們要以暴力爭奪雌性和生活資源,才是真正原因。  由於雄性南猿最有可能打架,受傷機會相對增加,下顎是最常受傷的骨頭之一,眼睛、鼻等結構亦易受創,然而骨折會令它們難以進食,最終會餓死,因此進化過程中顎骨的堅硬程度大幅提升。  (2014-09-29 10:26:18)  延伸閱讀各地審美為何大不同?科學家:進化的差異  參考消息網9月29日報道  外媒稱,新的研究指出,人們對異性的高度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臉部特徵持有的偏見或許與他們所在的群體關係最為密切。對強烈的男性或女性特徵的偏愛不僅並不十分「具有普世性」,而且它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是一種新的現象。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9月25日發表題為《臉上有什麼?科學家說,有進化的線索》的報道稱,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人們對異性的高度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臉部特徵持有的偏見或許與他們所在的群體關係最為密切。  特洛伊的海倫或許擁有令人派出上千艘戰船開戰的美麗臉龐,但這種面容要是在斐濟可能無法讓任何人的船隻下水。  相關研究人員曾遍訪熱帶雨林、大草原、島嶼、城市和校園,從12個文化群體中找到900多人,讓他們挑選出最具吸引力的異性臉龐。他們要從融合其所在地區人口典型特徵的多張類似的合成面部照片中進行挑選。不過,其中的兩張合成照片被稍微進行了誇張處理。人物的眼睛、嘴唇、臉頰、眉毛和其他面部特徵都為顯得更具「男子氣概」或更具「女子氣」而做出了些許改動。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們更喜歡更為強烈的男性化或女性化面部特徵。用於解釋上述明顯偏見的流行假說認為,這些特徵正確地表明了某人的健康狀況和生育能力。  被認為女性化的特徵與雌激素和生育能力相關。而具有男子氣概的面容則與睾丸激素有關。  研究人員猜測說,如果這些假說是正確的,那麼生活在經濟不太發達的社會中的實驗對象應該更為偏愛經過誇張處理的面容。他們在上述社會裡會承受更大的壓力,生活也更為貧窮。研究人員推斷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人都應把具有男子氣概的面容與攻擊性聯繫到一起。  這一研究相關報告的第一作者—位於阿克斯布里奇的布魯內爾大學學者伊莎貝爾·斯科特說:「與之不同,我們所發現的是,他們的觀點與上述理念一點也不相同。」她稱實驗結果「非常令人吃驚」,改變了她對進化人類學家同行贊成的現存理論的看法。  相關研究發現,生活在疾病發生率、兇殺率和生育率都很低的大型城市社會和群體里的人群最為偏愛有所誇張的面部特徵。該研究指出,事實上,在一些小規模的社會裡,女性並不偏愛長著濃眉大眼和四方下巴的男性。  儘管攻擊性與陽剛的面部特徵之間的關聯在各個群體中都有所發現,但上述研究指出,生活在較為富裕的城鎮的居民認為此種關聯最為強烈。研究說,事實上,城鎮化程度是能夠最好地預測出當地居民所認為的此種關聯強弱的變數。  斯科特說:「我們在解釋大量數據變化時真是大感驚訝。」  上述研究稱,對強烈的男性或女性特徵的偏愛不僅並不十分「具有普世性」,而且它可能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是一種新的現象。它是人口密集的社區及其所伴隨產生的社會要求的產物。  至少,這項研究指出,一些想努力了解臉部特徵多樣性背後存在的進化意義的科學家們或許僅僅是在從他們自身所處的文化中尋找答案。紙上談兵得出的結論或許並非實際情況。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進化問題的生物學家邁克爾·希恩說:「總體來說,下一步工作是要嘗試找出這些偏好就交配而言是如何實際發揮作用的。」  希恩對存在時間更長的一系列不同的問題很感興趣。他在研究人臉為何如此各不相同的問題。他上周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基因研究報告指出,這種區別在我們的基因組中一直以來長期存在。  希恩和這一報告的合著者邁克爾·納赫曼找到了對測量人臉特徵非常重視的美國陸軍。美國陸軍在設計武器裝備時必須要考慮讓它們適合不同軍人的面部特徵。收錄了歐洲裔美國軍人和非洲裔美國軍人相關資料的陸軍資料庫證實了面部特徵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特徵區別都更顯著的事實。  希恩說,如果人臉的進化有助於幫助我們區別每個個體,那麼預計肯定會得出上述結果。  希恩說:「與身體其他部位相比,每個人彼此之間的面部特徵應具有更小的關聯性。即使你告訴我你的眼距有多寬,我也根本無法預測出你的鼻子將會有多長。它們之間沒有關係。」不過他又說,根據手的寬度能夠可靠地預測出它的長度。  延伸閱讀英媒:研究發現人的性格會隨年齡而「進化」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  英國《每日郵報》8月18日發表題為《研究人員說,人們30多歲時最神經質,40多歲誠實盡責—而人們的性格在50多歲前一直在進化》的文章,內容如下:  對擔心生命活力已到盡頭的三四十歲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大好消息。研究人員說,實際上,一直到50多歲人們的性格都在進化中。  他們說,人們的性格在中年最為穩定—但之後開始衰退。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佩塔爾·米洛耶夫和克里斯·錫布利招募了4000名20至80歲的男性和女性來完成兩次性格問卷調查,間隔時間為兩年。  考察內容是一個人的誠實-謙遜因素以及五大性格特徵:外向、隨和、盡責、神經質和開放。  他們將人們的得分隨著年齡的不同而變化進行了比較,並對所有研究對象的性格隨著年齡不同有何關聯進行了分析。  專家發現,整個青少年時期,人的性格越來越穩定,中年到達巔峰,然後進入老年逐漸減弱,可能隨著人們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遇到的社會和生物學壓力不同而發生變化。  就某些性格特徵—盡責、開放以及誠實-謙遜—來說,最年長的研究對象的性格穩定性與最年輕的研究對象相當。  發表在英國心理學協會《研究摘要》雜誌的這份研究報告說,外向是最穩定的性格特徵,而隨和最不穩定。比如,30歲的人最為神經質,而到了50歲,這種性格特徵就被盡責、開放和誠實-謙遜取而代之。  研究人員說:「人們對不同的性格特徵穩定巔峰期不同的發現表明,有必要進一步研究特定年齡的環境與社會壓力的變化,這些變化與此類領域特定影響有關。」  (2014-08-20 11:18:52)

本文來源:參考消息網
推薦閱讀:

公孔雀的尾巴
「無限猴子」與「醉漢回家」
人類是怎麼進化而來的?
語言起源(一)
家庭內的各種關係都受人類進化影響

TAG:人類 | 進化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