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

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文字版)《楞嚴經》講座第十四套——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17慧律法師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於分別的事相中,於分別的各事相中,能徹見其共同之理體,亦即攝事歸理。 義貫:此菩薩「則」能「於同」一之理「中,顯現群異」之事相;並可於「一一」別「異」之事「相」上,「各各見」其共「同」之理體;即攝事歸理,即理顯事,理事無礙,互相顯現, 「名」為六行位菩薩之「善現行」。 (7)無著行 經文:【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注釋: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此菩薩能令十方虛空皆充滿具足微塵。 「一一塵中現十方界」:並能以神力令彼一一微塵中,皆現出十方世界,即小中現大,小大無礙,即華嚴之廣狹無礙自在門。 「現塵現界不相留礙」:「現塵」,所現之微塵。「現界」,所現之世界。此兩者皆互不相礙。 義貫:此菩薩於「如是乃至十方」之「虛空」中,皆能令之充「滿」具「足」無量「微塵」(此為大中現小);於彼「一一」微「塵中」能以大神力「現」出「十方」世「界」(此為於小中現大);而所「現」之微「塵」及所「現」之世「界」,皆「不相留礙」(此為廣狹無礙自在門),此「名」為七行位菩薩以方便波羅蜜為首之「無著行」。 (8)尊重行 經文:【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注釋: 「種種現前」:指菩薩種種所現成就的一一行。「咸是第一」,最上、究竟。前面方便波羅蜜所實現者,於此位中則皆令彼一一方便示現者,皆成究竟,及化導歸於究竟無上。所以我們大乘菩薩,學佛的人,就是要學究竟、無上,不可以停留在權巧方便,要究竟。 義貫:此菩薩妙行無不具足,且能令一切「種種現前」成就一一行「咸是第一」最上究竟「波羅蜜多」,廣運眾生到於究竟,「名」為八行為菩薩以願波羅蜜為首之「尊重行」。 1869(9)善法行 經文:【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注釋: 「如是圓融」:指圓融無礙之妙行。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能成立諸佛教化眾生之軌則,以菩薩一一教法,皆自身體力行故。 義貫:此菩薩「如是圓融」無礙之無邊妙行,善「能成」立「十方諸佛」教化眾生之「軌則,名」為九行位菩薩以力波羅蜜萬為首之「善法行」。 (10)真實行 經文:【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注釋: 「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一」之此菩薩於前就行,一一行皆達清凈無漏。 「一真無為」:然其一一行,其性皆是一真,本來清靜無為,非是有為的造作功用,故是究竟真實之行。 義貫:此菩薩於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之行,「皆是清凈無漏」達於究竟。其性契入「一真」一真就是絕對,一真本來清凈「無為」,說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唯是一真,就是這個道理,非是有為造作功用,「性本然故」性本然故就是,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具足的,「名」為第十行位菩薩以智波羅蜜為首之「真實行」。 4.十迴向位 (1)離眾生相迴向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注釋: 「純潔精真」:以第十行系一真無為,故稱為「純潔精真」。 「遠諸留患」:「留患」,余留之過患。因為已達一切圓成一真,雙超空有,既不著空,亦不滯有,故不再有餘留的過患未除。 「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即今於迴向位中當度一切眾生,就是《金剛經》講的,實無眾生可度,而滅除能度所度之相,簡單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在座諸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要牢牢的背住,背這句話:「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簡單講,著想,就你怎麼說都不能成佛,這句話就是這麼簡單。作什麼功德,不必吹噓、一直吹捧,一直自我膨脹、統統化作真如自性。對這個佛教的貢獻,對這個常住的貢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也統統不要吹噓。所以,現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來了很多的隨喜,讚歎師父為佛教做了很多事情,我一定跟他回答一句話,我只是做我該做的工作,師父只是做自己該做的工作,沒什麼了不起,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力,或者有這個願力,不度眾生那要做什麼?整天吃飽飯沒事做,對不對?久了就會生病,是不是? 因此,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苦度,一切出家眾、在家眾,都要有正確的觀念,你今天,你是義工,來到這裡,很認真的在照顧講堂、擁護講堂,記住,就是一句話,做佛弟子該做的工作,那這樣沒什麼高傲,沒有什麼能所。 現在四點了,我們休息二十分,那麼,麥老師,等一下把課誦本法下去,因為我們剩下的到1927,剩下沒幾頁,那麼今天也沒辦法講完,趕得太快也不行,所以等一下我們留一點時間,誦楞嚴咒還有十小咒,今天、明天,那麼明天就會把這個《楞嚴經》第十四套完成。下個星期六,請帶《楞嚴經講義》,《講義》就好!《講義》就好!那麼下星期,法無師有八關齋戒,十五日有八關齋戒,那麼十四日上《楞嚴經》講義,記得喔!《講義》不是《義貫》,不要帶錯了,好! 1872頁,第二行! 「回無為心向涅槃路」:以不著空有故,就是不立空有,亦不言涅槃之有無,故能不著於「離相」而落空,亦不著「即相」而滯有,因此回無為無作之心向無上大涅槃之路。 義貫:「阿難,是」十行位滿心之「善男子」,於前十行中「滿足神通,成佛事」軌則「已」(第九行),達「純潔精真」(第十行一真無為),一切圓成一真,雙超空有,「遠」離「諸」余「留」之過「患」。如今登入迴向位中「當度眾生」而「滅除」能度所「度」之「相」,即相離相,無住生心;又須「回」一真「無為」之「心向」於無上大「涅槃」之「路」,不因離相而落空,不因即相而滯有,此「名」為第一迴向位,菩薩之「救護一切眾生」而能「離眾生相」之「迴向」行。 (2)不壞迴向 經文:【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注釋: 「壞其可壞」:就是壞除可壞之相,壞除可壞之度相。 「遠離諸離」:「諸離」之能離與所離。離於能離所離,則入於不滯有無之中道。 義貫:此菩薩「壞」除「其可壞」之度相,「遠離諸」能「離」與所離,入於中道妙義,「名」為第二迴向位菩薩之「不壞迴向」。 1874頁 (3)等一切佛迴向 經文:【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注釋: 「本覺湛然」:菩薩於此位當中,其本覺之心佛,湛然顯現。 「覺齊佛覺」:其本覺與諸佛所證之微妙覺悟齊同。 義貫:此菩薩「本覺」之心佛「湛然」顯現,其本「覺齊」同諸「佛」所證之微妙「覺」悟,其本覺與此妙覺皆攝入中道,「名」為第三迴向位菩薩之「等一切佛迴向」。 (4)至一切處迴向 經文:【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注釋: 「地如佛地」:其因地心便如佛之果地覺。 義貫:此菩薩因地之「精真」開「發明」了,其因「地」心即「如佛」果「地」覺,因地果地攝入中道,「名」為第四迴向位菩薩之「至一切處迴向」行。 (5)無盡功德藏迴向 經文:【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注釋: 「世界如來」:意為「世界」與「如來」。「世界」是依報。 「如來」是正報,「互相涉入」:依報於正報能互相涉入,如於正報身中現依報世界,而於依報世界中復現正報身。 義貫:此菩薩於依報之「世界」與正報之「如來」身,皆能令「互相涉入」,正報中現依報,依報中現正報,「得無掛礙,名」為第五迴向位菩薩「無盡功德藏迴向」行。(以住此迴向,得十無盡藏故。) (6)平等善根迴向 經文:【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注釋:本節從略。 義貫:此菩薩入「於」真如理中「同佛」之「地」,且於其「地中各各」事上皆得「生清凈」真「因」,並進而「依」循此等真「因」開「發」光「輝」,而「取」無上大「涅槃道,名」為第六迴向位菩薩之「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之行。 接下來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經文:【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翻過來! 注釋: 「真根既成」:「真根」,真如平等之善根。「成」,成就。 「十方眾生皆我本性」:十方眾生皆我自心現量,本性中事。 「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失」,遺失、忘失、遺棄。謂我之本性既已成圓滿成就,了十方之眾生亦本自圓成,此就體性上而言,然於相、用上,亦不舍任何一眾生而不度,以法如是故;以隨順如是法性及法相,故稱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而仍作無盡之迴向與救拔。這個法性還有法相是體用的關係,相就包括相用,法性就是體,所以體相論它是一體作為通論的,所以,如果隨順真如,就是體如、相如、用如,如果開悟見性,見到真如,就是因如、緣如、果如、理如、事如,無法不如就稱為證悟到真如,如之一字,就是畢竟空義的意思。 義貫:此菩薩之「真」如平等善「根既」已「成」就,即依性起觀,等觀「十方眾生皆我本性」中事,自心現量。諸位!談到最多的自心現量,就是《楞伽經》。如果《楞嚴經》把它比喻作博士班,博士班,《楞嚴經》是教界裡面,佛教界裡面的博士班,那麼《楞伽經》就是博士班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如果,你《楞嚴經》能聽五成,那你《楞伽經》只能聽到二成至三成,聽不懂的比較多。那麼一定要講,把究竟的統統把它顯露出來,能夠為佛教帶來一片新希望,水平也拉高,這是師父這一輩子的願力和本分之事。 底下是,我之本「性」既已如是「圓」滿「成就」,亦當成就眾生,令達一真,絕「不」遺「失」任一「眾生」而不度,「名」為第七迴向位菩薩之「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之行。 (8)真如相迴向 經文:【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惟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注釋: 「即一切法」:「即」,近也,當體也。不失眾生,當體一切,便是「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此一切能度與所度,皆我本性,即是本「離一切相」:除本性外,無有一相可得,一切歸於一真,名「離一切相」。所以,當你研讀的這個《楞伽經》,你就知道,世間沒有任何法可說,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法可說,沒有能說,完全歸於一真,絕對的寂靜、真如、第一義諦大空。底下「惟即與離,二五所著」:「惟」,語助詞(發語詞),無義。無義。於「即」與「離」二者,皆無所著,不即不離。以不即,故超有:以不離,故超空。超越空有,而涵納空有,即入於真如之境,故名「真如相迴向」。 義貫:此菩薩於前位中所修得知不失眾生便是「即一切法」,所以菩薩還是要即一切法的,但是即一切法,同時怎麼樣?一切眾生皆我本性便是「離一切相;」為什麼?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就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我想、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是我們的如來相。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不見任何相,但見如來相,其相不可得,如是相、如是得、如是悟,並無來去、生滅、增減,就會了解一切眾生,皆我本性便是離一切相。「惟」於「即」一切法「與離」一切相「二」者,皆「無所著」,所以修行人,不著即或者著離,不即不離,超越空有而涵納空有,故得入於真如之境,「,名」為第八迴向位菩薩之「真如相迴向」之行。在座諸位!我們講到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相,世間人,他為什麼……現在講一個,世間人為什麼沒有辦法,進入如來的無盡的如來藏性?為什麼不行?因為他受限於文字、語言、觀念、符號、形狀。例如說:我們的所有的語言,中文字的語言,就算給你四千個、五千個字好了,中文字能夠用的幾千個字,如果說全部都列出來,也是上萬個字。人類所能發明的文字,就是一萬個字,二萬個字。你看!無盡的清凈心,變成束縛在這二萬個字,一、二萬個字,中文裡面,所以,語言沒有辦法表達無盡的義理,除非你證悟了,證悟就有辦法用語言講入究竟的義理,所以世間人,因為束縛在語言相,束縛在名字相,所以我們人類所能創造出來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這些語言,這些文字,它都是受限於有限度的東西。再來!我們應用語言去講話,就會開始落入觀念,用這個觀念認為是對的,這個叫做所知障。書讀的愈多,所知道的愈多,就變成愈來愈障礙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叫做所知障,所知道的卻障礙自己的真如,為什麼?起驕傲心,不曉得這個跟解脫沒有任何的關係。所以,人類的思維,是沒有辦法跳脫那一種語言相、文字相,邏輯就開始推論了。數學就是這樣子,若A=B B=C ∴A=C這樣推論是對的,但是佛法不是這樣,若A非A,那你怎麼辦? A不是A,A本身是空性的,你怎麼推論呢?所以邏輯的推論,叫做比量,沒有辦法達到聖人的現量跟證量的境界,沒有辦法,所以開悟見性是實證的功夫,沒有辦法用推論的說:那個人大概、可能、也許、或許開悟。這句話不行。因此,人類自己捆死自己,叫做作繭自縛,死於文字下,死於語言下,死於觀念下,死於相上,沒有一法不執著,所以不能契入真如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整個宇宙裡面,統統是相,那一定要安排一個名,那安排一個名,安排一個相,就開始用妄想,妄想,妄想,所以有時候,書讀的愈多,知識愈高,妄想就愈重,慾望就愈強。我們後天的教育就是包紮、包裝著無明。知道吧!我們這個無明是這樣子的心。諸位,看這裡!無明的這一顆心,我們包紮,念小學包紮一層,無明並沒有突破,初中的時候又包一層,高中的時候就包一層,大學的時候包一層,為了現行的生存必要,又假裝學會做人,啊!學會做人。如果說讀書。讀書,讀書可以解決生命的迷茫,那麼為什麼哪一些書讀的這麼多的人,干到高層的領導者,為什麼會貪污?為什麼會搞小圈圈?為什麼會起貪嗔痴?如果教育可以解決生命所有的迷茫問題,這些博士、碩士,有的人跑去自殺,為什麼?就是世間的學問,因為語言、因為文字它有限度,沒有辦法開採內在裡面,最徹底的佛性,所以他碰到這個相,他就會突不破。所以你要突破種種的相,突破語言相,突破音聲相,突破種種的假相,回歸到本來的理性跟智慧。因此,學佛就是直搗黃龍那一顆無始劫來的習氣跟妄心。習氣跟妄心被包裝起來,就是後天的教育,後天的教育,這個人看起來很有修養,但是你不要讓他抓狂……博士就會殺人,你相信嗎?失去理性,為什麼失去理性?他用教育包裝無明,當教育沒有用的時候,這無明就顯露出來,博士會殺人的,真的,博士會作姦犯科的,博士會吸毒的,為什麼?後天的教育不能解決我們生命真正的迷茫,所以唯有佛法,而佛法不一樣,也就是語言、文字,它從釜底抽薪的從心裏面,真如的清凈甘露,把它潛移默化,慢慢慢慢把它升華,慢慢把它升華,把它升華。所以相不可得,名不可得,語言不可得,相狀不可得,觀念不可得,邏輯不可得,比量、推論不可得,妄想不可得,種種統統慢慢的恢復真如,慢慢的恢復真如的時候,心的原態沒有這個,就是這麼乾淨,這麼的清凈,這麼的永恆,這麼的圓滿,所以人家才會走出家這一條路線。正因為佛法,才有辦法解決,生命終極的迷茫,才能真正開採所謂的幸福、快樂。幸福、快樂建立在慾望之下,很快他就會失望。幸福、快樂建立在真如,究竟解脫的真理之上,這個快樂跟幸福,它是永恆的,它是永恆的。所以師父說:佛法、佛教是值得你用生命去投注的,用金錢還不行,可以用生命去投注的,因為它是真正的究竟的幸福,究竟的解脫。 底下, (9)無縛解脫迴向 經文:【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注釋: 「真得所如」:「真得」此菩薩一切所修皆為「本有一真」之得,故非得而得,不得亦不能得,此為本覺究竟之得。「如」,平等(此為動詞)。「所如」,所成就之平等。這個平等是指究竟真如的平等心。此謂,真得所成就之平等境界(如),乃得無法不如,是故於十方皆得無礙。 「無縛解脫」:「無縛」,本自無縛。本自無縛之解脫,是為無上大解脫。諸位!本自無縛就是不需要求解脫,縛脫一如,你們聽過嗎?沒有束縛的本性,你為什麼要求解脫,求解脫都變成束縛,「斷除妄想重增妄,趨向聖道亦是邪。」就是這個道理。 義貫:次菩薩一切所修皆為本有一「真」之「得」,即時如如「所」成真「如」究竟平等之境,是故無法不入,從而語「十方」界皆證一真皆而得「無礙,名」為第九迴向位菩薩之本自「無縛」之無上大「解脫迴向」之行。 (10)法界無量迴向 經文:【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諸位!什麼叫做法界量滅?這個要特別小心,量,是人創造出來的觀念,一、二、三、四、無量,五、六、七、八、九、十,在座諸位!如果說這個人擁有十億,那就看他怎麼來判斷有錢跟沒錢。如果說,就平常來講,身價有十億的人,說這個是有錢人,可是對身價有一百億的大公司,這十億就變成沒什麼錢,這一百億已經很多錢,對一個平凡人來講,叫做天文數字,但是,如果像統一的幾千億,一千多億來講,這個又變成小巫見大巫了。所以,只要有那個量沒有滅,簡單講,就是一直落入比量、比較之下,說這個人有錢,在這個角度有錢,這個人沒有錢,這個人有錢、沒錢要看這個比較。所以這個,見到真如性德圓成的時候,它是沒有數目字的,沒有數目字就是最大的數目字。法界空,不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量來表達,用數量來表達就是觀念,所以法界量就是觀念量,就是邏輯推論量,就算無量無邊,那還有一個無量無邊。所以究竟真如,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討論,絕對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數量。所以,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什麼?就是不缺錢的人。懂得知足,懂得離相,他不缺錢,有時候,偶爾也會拿出來少許的錢,出來布施,他生活不是很好,但是他還能夠拿出來一點點東西,一點點金錢來布施,這個人比有錢人更了不起,所以不是有錢人……當一個有錢人,還繼續追求的時候,這個有錢人就變成窮人,因為,他還有多求,有所求就是窮,當一個人有智慧,懂得知足,懂得生活知足,那麼這個人在金錢上,我的日子過得去,我這輩子有房子住,有飯吃,我日子過得去,我沒有這個金錢的觀念,那麼這個人就離一切錢的相,這個人的快樂就無量無邊。所以,窮人跟富人,並不是拿有錢跟沒有錢來衡量,有錢不等於快樂,沒有錢也不等於不快樂,但是不要窮到太嚴重,窮到太嚴重是真的很苦,看病也沒錢,繳稅金也沒錢,人家要來查封,對不對?連騎一台腳踏車都沒有,每天都用走路的,又生病,高血壓也沒人理、沒人看,那這個,我講的不是這個,我講的是,至少也有基本盤這種生活,我講的是這樣,若這樣就很凄慘。 注釋: 「性德圓成」:「性」指第八迴向位之「真如相迴向」。「德」指第九迴向位之「無縛解脫迴向」。「性」為體;「德」為用;故至此位體用兼備,圓滿成就。 「法界量滅」:法界量滅,「法界」:為十法界,即六凡(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量」:稱量,數量,一切量系由分別而得。分別就是觀念,所以整部數學就是這樣子演化,但是數學是一種工具,你不能說數學不對,沒有數學,你怎麼計算,你怎麼歷算?當然,它有它的……這是一種工具。我們就知道,語言、文字是工具,數學也是一種量的工具,化學元素,H2O,怎麼樣?這個都是一種工具,讓我們了解物理、化學,大自然的科學,統統要用到工具,用到工具就必需語言,必需符號是不是?必需要有觀念,讓我們產生種種的知識、常識,科學的常識都是用觀念,都是必需用這些符號。以此菩薩已入一真如界,故十方法界之分別相,悉皆泯滅,歸於一真。法界量滅,「法界無量」:「無量」,不可稱量。以法界悉歸一真故,諸位!一真還是不可得,一真就是絕對真,沒有任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佛教講的一就是絕對,沒有任何的比較。不復可以量而稱量之,究竟不可分別,離稱量相,名為法界無量。若可分別、可稱量,即時其數量再大,亦是「有量」。 義貫:此菩薩由於前第八、第九迴向位中,所修之「性」與「德」,體與用,兼而有之,「圓」滿「成」就,故至此位中,一切「法界量」皆泯「滅」,悉歸一真,此則「名」為第十迴向位菩薩之「法界無量迴向」之行。 5.四加行 (1)暖地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凈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木。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注釋: 「儘是清凈四十一心」:「盡」完成,盡修究竟。 「四十一心」:指前之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共四十一位。以熾燃修行而不住於相,故得稱為「清凈無垢」。諸位!不住於相,才能稱為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我們每天常常打佛七、佛三,但是我們依然沒辦法離相,這個就是結緣修行。所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必需在離相中離一切相,才能夠一心不亂,要不然你怎麼能夠一心不亂?你著一個相,你沒有辦法一心不亂,對不對?所以,在座諸位!這個一心不亂,有很深的含意,你內心有貪,能念一心不亂嗎?沒有辦法拿,你內心有嗔,能夠念到一心不亂嗎?也沒辦法。你內心有愚痴,你能夠念到一心不亂,沒有般若智慧也沒辦法,沒辦法,所以由這個一心不亂,含意它很深的,但是很多人誤解這個一心不亂,認為說。我舍呢么都不看、不聽、不聞,也不用開智慧,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錯。那些老太婆、婆婆,也有這樣成就的,不過她可是下很多工夫了,很深的工夫。所以,我們如果是年輕人,還是要在般若智慧上下手,這樣念起佛來、修行,修行也比較有把握。 「四種妙圓加行」:「加行」,加功用行。菩薩「住、行、向」三十位稱為「三賢位」,以上十地稱為「十聖」,於由「賢位」入「聖位」之前,需再加工用行,「拚命一衝」(有若最後衝刺),方得入於聖位,而成「入地大菩薩」(一般所說「菩薩摩訶薩」當是指入地菩薩,或「地上菩薩」:「地上」為初地以上之意)。故此「四加行位」為由賢入聖之轉捩點。故此四加行位為本經所特有,以本經注重實際修正,故立此四加行門,以利實際上之修證。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佛覺」,如佛之本覺,故稱佛覺,亦即「如來密因」的本修因。「用」,當作,作為。「己心」,自己修加行的因心。亦即以如來佛之本覺,作為四加行的本修因,而去修證究竟了義「四加行」,乃得成就「菩薩萬行」。密宗也有四加行,但是跟顯教的四加行顯然完全不同。 「若出未出」:「若」,即將。「出」,指本覺之智火或智光之出。此謂,此時(在此位中),其大智火焰(本覺之智火),正處於將出未出之際。 「猶如鑽火,欲然其木」:「鑽火」:鑽火取木。「然」,同「燃」。就好像有人要鑽木取火,想以所鑽的火來燒木材,以取暖、烹煮、照明等。「其」,他的。「木」,柴薪。1885頁 「名為暖地」:「暖地」,即暖位。意思就是說,指在鑽木取火時,尚未得火之前,木頭先會發熱,稱為「暖相」,有一點點溫度,暖相現前時,便稱為暖位。 義貫:「阿難,是」十迴向位滿心之「善男子」,已「盡」修「是清凈」無垢之「四十一心」(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其「次」當「成四種妙圓」之「加」功用「行。」此菩薩「即以」如來密因的如「佛」之「覺,用」之而作「為」自「己」加行之因「心」。當此之時,其本覺大智火正處於「若」欲「出」而「未出」之際;這境界「猶如」有人「鑽」木取「火」,而「欲然」燒「其」薪「木」,木未起火前,先有暖相現前,暖相現前,此「名為」菩薩加行之「暖地」。 詮論: 關於此「四加行位」有四點需加說明: 一、此四加行位系此大佛頂法的特別法門,有別於通教或藏教之內凡四位。我們在天台四教、四化法統統講過了,五時八教就講了,很清楚了。諸位可以參考師父講過的天台宗的五時八教。那麼藏通別圓,這個時候,四加行是不同於通教跟藏教。這個藏教,稱為小乘教,通教,就是通小乘還有通大乘,從小乘通往大乘,這個叫做通,別教,就是專門為大乘講的。圓教,就無法不圓,藏通別圓,圓教,就是所謂的頓悟、圓頓教。藏教(即小乘教)之「內凡四位」,也是稱為暖、頂、忍、世第一。這我們以前唯識學也講過,名目雖同,意義與修行之階次則大不相同。通教「內凡四位」是界於「外凡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多嗔眾生慈悲觀,等等這些外凡的五停心觀。位與初果須陀洹之間,亦即在證果前,須先經過內凡之「暖、頂、忍、世第一」四位,於證得內凡之第四位「世第一」之後,下一個剎那。即證得初果須陀洹,而入小乘初果聖位。本經「四家行」則是大乘菩薩歷經四十一心的階位之修證,然後才可達此地位,通過此四位之加行,而後得登大乘初地菩薩位,成為「菩薩摩訶薩」,故此「四加行位」與通教之「內凡四位」名目雖同,意義則不同。意義跟境界是大不相同。 二、此「四加行位」與真言密教「四度加行」亦不同。真言教的「四度加行」內容為:十八道加行、金剛界加行、胎藏界加行,護摩加行,此系出家眾得傳法灌頂,成為真言阿闍梨之前的修行。故密教之「四度加行」名稱與顯教之「四度加行」稍有不同,而項目(內容)與意義則迥然不同。附記,此「四度加行」唯三國正傳(印度、中國、日本)之真言密教多獨有。正統的真言密法,由「唐密」傳到日本稱為「東密」;以空海大師從唐.慧果阿闍梨請的密法後,最先在日本京都之「東寺」開壇傳法,京都大家都去過,Kyoto是不是?故世稱其法位「東密」;東密,所以記得,我們「安樂妙寶」就是東密,我們現在修的「安樂妙寶」就是東密。故知「東密」全部內容實是「唐密」。不幸「唐密」在中土於唐武宗滅佛之後,迅速式微,逮至有宋,已消滅殆盡,那麼唐密。唐宋離今天來講,已盡一千多年。誠可惜,可嘆也,筆者承蒙三寶護念,有幸得因緣具足,曾至日本高野山(東密的總本山)求法、修法、六年往還,終至於圓通律寺真別所,完成四度加行,得金胎二界兩部大法灌頂,為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闍梨;以此因緣,願我如來正法,顯密性相,皆得光耀於世間,廣利一切有情,是所願也。 第三、講到藏教,西藏的四加行。三、西藏喇嘛教(藏密)亦有「四加行」之說,然彼「四加行」與漢傳的顯教「四加行」以及密教之「四度加行」,在內容上皆大不同(其四加行為:大禮拜、百字明、本尊法、及供曼達盤);在座諸位!這四種,師父統統修過。大禮拜,諸位!我們跟陳中興去灌頂,去灌頂,跟上師去學。怎麼樣呢?去買,買那個三合板,就是我們薄薄的三合板,然後要帶手套,要帶手套,戴手套,知道嗎?戴手套。這大禮拜,我們都……大禮拜的時候要這樣子,啪,腳不能彎,膝蓋不能彎,直接就撲下去,膝蓋不能彎,大禮拜不能彎膝蓋的,就撲下去,那麼再起來,再起來,撲下去,再起來。為什麼要戴手套,因為不戴手套,它那個三合板不平整,而且不光滑,不會滑,所以現在,如果你在道路上拜,我們看看西藏那個道路,通往那個布達拉宮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大禮拜,沿路車水馬龍這樣跑,他也在旁邊拜,也不怕撞死,精神可嘉,在那個時候,他們也是這樣撲,但是有的人是用跪的,跪的慢慢的下去,跪的下去,所以,那個要有板子才有辦法,它會滑,嗖……再站起來這樣。那個大禮拜拜完的時候,起來,滿身大汗,都不用運動,滿身大汗,真的,對身體很好,不會拜的人,他會撞到這個胸部啊……所以要會拜,要慢慢下去起來,這個大禮拜,百字明咒,師父也持過,本尊法,我們修那個……每一個人的本尊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本尊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修的紅觀音,怎麼樣子,你的本尊是什麼啊!再來就是供曼達盤,就是獻曼達,這個師父都修過。那麼後來,發現這個安樂妙寶很好,那麼安樂妙寶是唐密,是東密的,我覺得安樂妙寶非常的好,所以我們文殊講堂就用這個東密的,就沒有用藏密的。 底下說,故不應生混淆。 四、四加行中的「暖位」,如前所說,為本覺大智火然其之前的現象,其實,行者之身心皆生「暖受」,猶如冬日烤火取暖,故亦有稱之為「暖樂」者。又,此暖受生時,行者全身自然暖和,寒冬雖少穿衣服,亦不畏寒。然正法行者於此暖相不應貪著,亦不應逢人便說。外道習禪亦有得此暖相者,而彼以著身相修行故,乃至常大肆炫耀,在座諸位!你看看那個書,你就知道,一直講到神通,一直講到感應,火化出來多少的舍利子,那個都是很大的炫耀,有報紙,怕人家不知道,還刊的很大,這個不是佛法,不是佛法,這用相來吸引人家,謂之為「拙火」焉,視為已得無上聖證,正法行人幸勿迷惑,勿著身相修行。 好,我們今天,因為明天還有剩下四十幾頁,講的完,那我們誦完楞嚴咒剛好是五點半,今天、明天都可以誦楞嚴咒,我們到1927,告一個段落,到1927告一個段落,所以明天剩下四十頁左右,四十頁左右,所以不是很多。那麼,我們今天跟明天都有一點時間,誦這個楞嚴咒。 慧律法師《楞嚴經》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視頻全集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之十七(佛經每日聞思修)真修行就必須消除貪、嗔、痴、慢、疑【轉帖即為法布施,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林海鵬牧師系列婚姻講座:出軌的婚姻,該如何挽回?
《跟我學預測》系列講座─第十講
「人人都會得的腰腿痛」科普講座 文字整理實錄
致殘率很高的精神病――什麼叫「精神分裂」?(分裂症系列講座之一)
名家講座---(視頻02)

TAG:佛經 | 法師 | 聞思修 | 講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