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項羽、曹操與孫權和朱元璋(一)
劉邦是秦漢之際崛起的,以布衣身份成就帝業的人物。曹操出身也不高,是夏侯氏之後人,過繼給曹嵩,而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東漢崇尚門第,宦官家第出身的人,在士大夫心目中屬於低賤的人群,所以曹操與袁紹、袁術等出身於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也是無法比擬的。至於孫權,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毛澤東把孫權那樣的人物當接班人來看,孫權能在江東偏安也不容易。朱元璋早年的出身更是標準的貧農出身,父母去世時,連安葬的地方也沒有,遊方僧出身,所謂遊方僧實際上靠化緣要飯維持生計。這三個人都是乘著群雄崛起的機會,憑自己的艱苦努力,削平群雄以成帝業的歷史人物。他們與司馬氏不同,司馬氏的晉帝國建立,實在不怎麼光彩。與趙匡胤也不同,他是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欺侮孤兒寡母起家的。建立隋朝的楊堅也是以外祖父身份搶了外孫的天下,建立唐朝的李淵則是貴族出身,原來有軍隊、有地盤,乘隋末亂世之機奪取天下。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帝王,毛澤東唯獨對劉邦、曹操和朱元璋情有獨鍾,因為他們與毛一樣是苦出身,憑真本事,在群雄角逐中嶄露頭角成就統一大業。他對於唐宗宋祖,則不太恭維,所以才會在詩詞中講他們「稍遜風騷」了。當然,毛在讀史時,把同情還傾注在起兵反抗黑暗統治的農民領袖身上。一九六四年,毛澤東在重讀《史記》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時,填了一首《賀新郎?讀史》的詞,今引其全文於下: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這首詞的上闋概括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演化的過程,從猿到人,經過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群雄彼此在疆場上角逐統治天下的權力,認識到這一點,經歷了幾千年人類歷史。詞的下闋則是講了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並沒有真實的實物根據,但後人卻信從不疑,故稱其騙了無涯過客。他讚揚的盜跖、庄蹻是戰國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陳王指陳勝,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歌頌反抗壓迫的鬥爭精神,這種革命的鬥爭精神,在毛身上貫穿始終。一九四四年,郭沫若為紀念明末李自成起義攻佔北京三百周年,寫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這篇史論文章是在重慶《新華日報》分四次連載的,國民黨《中央日報》專門發表社論攻擊它。毛澤東在延安讀了這篇文章,把它作為整風文件之一,在延安和各解放區,普遍印發,作為幹部學習的材料,並寫信給郭沫若說:「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文革期間,毛曾在六六年七、八月間,委託王任重轉告武漢市委,說:「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上冊,我已看完,寫得很不錯,你通知武漢市委,要對姚雪垠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到毛對農民領袖在封建社會的反抗鬥爭非常關注。他讀帝王起家的歷史從中受益,他更關心農民運動的歷史,從他們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從這裡可以看到毛讀史的好惡,同時也可以從中知道毛作為革命者的本色,不是為讀史而讀史,也不是作為娛樂聽故事那樣來讀史,是抱著為我所用,在古人叫作「經世致用」,在今人,也就是以「古為今用」的態度來讀史的。可惜啊!近若干年來的歷史研究,把這個傳統給丟了,史學工作者似乎都喜歡躲到象牙塔里去,當然也有一些人成為說書先生了,做通俗的普及工作也有益,但不能媚俗地搞那些低級趣味的東西。這裡我只是講了他讀史的動機,至於他如何讀,讀了如何用,用的結果如何,那又有許多變數,那留在後面敘述相關人物時慢慢地說一點,但很難說全說准,同時再帶著說說他怎麼看待這些人和事的。劉邦和項羽是他一再關注的人,一成一敗,都是亂世英雄。既然點名講劉邦,那我們在下面先說一下劉邦其人其事,順著這個次序談秦漢之際、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
一、劉邦早年的為人和行事
劉邦是秦漢之際的一個人物,孟子說過「知人論世」,要理解一個歷史人物,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那個時代有一大群人物組成,秦末起義的領袖有陳勝、吳廣,在江東也就是現在浙江寧波起兵的有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要說清楚在那場逐鹿戰爭中,為什麼劉邦能夠勝出,總有他的道理。項羽進入咸陽,應該說是一個勝利者了,他的力量也遠遠超過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從戰役上講,劉邦往往是失敗者,而最終卻是他取得勝利。一個歷史人物的成功,總需要考察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才能弄清楚其何以成功的道理。對於劉邦這樣的歷史人物,他所以能奠定漢王朝數百年統治的基礎,總有他過人之處。儘管劉邦距離我們有二千多年,但他在那個時代,與對方相處,與自己部屬相處,他對那許多複雜事件的處置方法,其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作為喻旨和聯想,對後人思考問題時還會有啟迪和教益。說史,說人,說事,不僅是說書先生那樣講故事,作為酒後茶餘的娛樂,更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而去一味靠賣弄噱頭和低級趣味以媚俗,其中總還有不少值得人們不斷去深思的道理。我看到過一份回憶錄,毛澤東在開國大典結束後,回到住地,一邊吃飯,一邊手上拿著《史記》,那時他讀的《史記》還是線裝的武英殿版的殿本中的一冊,亦還是《項羽本紀》與劉邦的《高祖本紀》,他思考的亦還是項羽何以敗,劉邦何以勝,勝利以後劉邦何以立國的經驗教訓。一直到晚年,一九七三年七月,毛澤東還曾要我們把《史記》中的《陳丞相世家》、《黥布列傳》、《絳侯周勃世家》、《灌嬰列傳》、《陸賈列傳》標點注釋以後印成大字本送給他看。這些人物都是劉邦在逐鹿戰爭中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又是在劉邦身後對漢王朝有重大影響的人物,這時候毛要看這些人物的傳記,無非想看看劉邦如何處理身後事。這幾個人都是劉邦去世以後,使漢王朝能繼續保持穩定的關鍵性人物,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毛是如何從大處著眼處理身後事的。身後的具體人物和具體事件,總有許多變數,誰也無法作出完全準確的預測,但可以根據一些人物一貫的表現,判斷他們可以在穩定大局上起關鍵性的作用。人們都喜歡引用韓信被處置時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講劉邦殺功臣宿將。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劉邦去世時,留下的功臣宿將還有不少呢,處置的大都屬於他過去的同盟軍,並非所有的功臣宿將。劉邦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這些事還是要具體分析,對許多事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腦子思考一下。毛澤東曾經說過「分析好,大有益」,所謂分析,就是實事求是,有對又有錯,有得也有失,事物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多元的,弄清其中複雜的相互關係,我們才能受益無窮,古為今用才是我們所以讀史的基本宗旨。
二、劉邦的出身及其社會關係
據《史記》的《高祖本紀》,劉邦是沛縣豐邑的中陽里人,沛縣在秦國屬泗水郡,那時的沛縣在今微山湖的南岸,今江蘇徐州的東北,豐邑即今之豐縣。姓劉,字季,其父為太公,母曰劉媼。太公是對其父尊稱,媼為年老婦女的泛稱,實際上劉邦父母,只有父姓,母姓不知,父母之名亦不清楚。季為排行第三,其上還有二個兄長,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到劉邦家庭出身的社會地位並不高,說一聲布衣出身,還是客氣的。跟隨劉邦一起的功臣宿將,大都是沛縣人,如蕭何、曹參、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周緤、周昌、周苛、任敖都是沛縣人,而盧綰則與劉邦同鄉同里,這些人都是劉邦倚以起家的功臣宿將。劉邦的容貌,《史記》稱:「高祖為人,隆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凖,指鼻子,隆凖是高鼻子,臉有龍狀,須髯美,說他左股上有七十二子,那是後人添加上去的。其為人,《史記》稱:「寬仁愛人,意豁如,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講這個人比較喜歡結交朋友,也好講義氣,說大話,在家裡則不好好勞動生產,喜歡在外遊盪。《史記》還說他:「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從在酒店飲酒打白條不付酒錢,到年底賴賬。這樣看來,劉邦實際上是一個地方上的無賴。劉邦早年在家裡,常受父母責難,但人不可貌相,時勢也會造就人,到漢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給自己父親太上皇上壽時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結果是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漢書?高帝紀》)可見當年劉邦在家人心目中確是一個無賴,他排行第三,不如老二踏實肯干。作為皇帝在朝堂上把父親當作取笑的對象,亦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史記》還講到他:「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壯年,應該是劉邦三十四五歲左右,劉邦生於秦昭王五十二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劉邦已三十四歲,他擔任亭長應在秦滅楚以後,秦滅楚是在始皇二十三年,那時劉邦三十歲左右。
這裡應先說明一下亭長是怎麼樣一個角色,那要先了解一下秦國縣以下基層組織的狀況。《漢書?百官公卿表》: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一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繳繳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這裡要注意的是以鄉統亭是縣城以外郊區的行政機構,所謂里,在《後漢書?百官志》講到里以下有什、伍,即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一里十什,換一句話說一里有一百戶,如果十里一亭,那麼一個亭管轄的範圍有千戶人家,如果十亭一鄉的話,那麼一鄉便有萬戶人家,這不可能。縣以萬戶為限,萬戶以下的縣長官稱長,萬戶以上的稱令,沛縣是萬戶以上,故其長官稱沛令。實際上秦代不僅在農村設亭,在城市也設有亭,亭不一定是一級行政組織。如東漢的洛陽,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補註引蔡質《漢儀》曰:「洛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可見在城市裡也設有亭的機構。鄉鎮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也設有亭,亭長的職責是什麼呢?《後漢書?百官志》稱:「亭長課巡繳。尉、游繳、亭長皆習設備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劍、甲鎧。」還講到:「設十里一亭,亭長,亭候;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奸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這裡的二尺版,即長度為二尺書寫秦律的文書,劾賊,是指以法律為準繩來照章告劾,也就是按照法律規定來劾治盜賊,手中還有繩索,隨時可以綁縛所截獲的盜賊。所以亭長的職責是巡邏各地,以維持社會治安,並隨時發現和追捕盜賊。由此可知其職責類似於今天街道的派出所,他不是街道那樣的行政組織,而是一個維持社會治安的類似於武警或公安系統的半武裝組織,所以要具備兵器,以防備盜賊的反抗。亭長不是一個人來負責這些任務,還有下屬,也就是歸他統率的兵卒。《史記?集釋》引應劭曰:「求盜者,舊時亭有二卒,其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史記?高祖本紀》稱:「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這是楚人戴的帽子,用竹皮製作的長冠,戴在頭上。薛是魯國的一個縣,那裡有製作這種帽子的產品,所以劉邦讓他的下屬到薛地去置辦他喜歡的竹冠,可見劉邦本來是地方上的流氓無賴。在他身邊有一群小兄弟,有一點社會影響,讓他當泗水亭長,希望他能安撫好地方的治安。實際上這一類人物在地方上是黑白二道相通的,既是黑道中小兄弟的大哥,又是白道中的亭長,社會秩序穩定時,它可以幫助官府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社會動蕩時,他們就可以成為有組織的力量,變成一方霸主。他們能成為什麼角色,就看社會為他們提供的機會如何。劉邦在黑白二道中都有自己的人,為自己積累了不少處理各種問題的經驗,也有了相應的組織能力,在亭長的位置上也使他有機會開闊眼界。《史記?高祖本紀》稱:「高祖常繇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送人到咸陽服勞役時,那時咸陽有大工程,造阿房宮、酈山墓,都是要動員全國的人力來搞的,所以他有機會去首都咸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盛大場面,使他開了眼界,也有了野心。「大丈夫當如此也」是司馬遷的神來之筆,是誰聽到他說的,這無法驗證,但這句話符合劉邦的性格和他後來的行事風格,所以為大家所認可。這一類描述,大概與當今紀實文學作品相近,只要大體上符合時代及人物的特徵就可以了,有些細節的描述,不必過於認真。
再說,他與呂后如何結合的事,這也有趣,《史記?高祖本紀》云: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
這一段引文,反映了劉邦的性格。蕭何是沛縣的功曹,故稱主吏。呂公與沛縣令相善,遷居沛縣請客,故蕭何為主進,主進即負責收受賀禮的,宴席上的座次依賀禮的高低來排列,不滿千錢的坐在客堂之下,可見那次宴席是高朋滿座。劉邦要擠進去,說大話,講賀禮一萬錢,故迎為上賓,實際上分文沒有。由於謁者以報名進去,呂公出來相迎,引入上坐,所以蕭何才會說劉邦這個人好說大話。這與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巡時講「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的態度是一致的,也是說大話。從另一個側面講,雖是大話,亦反映了這個人有大志向,說大話,可以引起別人的注目。說呂公好相人,說劉邦面相好,那都是後人附會上去的。從其好說大話這一點看,將來或許有大的機會,成就他宏大的抱負。毛澤東早年《沁園春?長沙》一詞中「糞土當年萬戶侯」,從當時還不滿三十歲的毛澤東寫這首詞的身份和地位講不也是說滿口的大話嘛,這些大話說明他有大的志向,如果時代賜予他大的機會,便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當然並非說大話的人都能如此,還要看時勢提供的機會,他個人的努力和器度。司馬遷稱其「常有大度」,當然是事後的話,但也確實反映了這個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徵。我們鼓勵小孩子要立大志,這是應該的,這個大志,不僅是個人的前途,更不是錢途或者仕途,當然應該是為國家、民族的前途而奮鬥。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小處著手,認清時勢的潮流,審勢而為,否則大話便會成為空話。
三、項羽早年的出身與性格特徵
能夠與劉邦對壘的就是項羽了。楚漢相爭,實際上便是劉邦與項羽二個人之間,也就是二股力量或二個集團之間的逐鹿鬥爭。《史記?項羽本紀》比較細緻地記載了項羽的出身及其早年的性格特徵。司馬遷曰: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從這一大段對項籍的描述,項羽起兵時,還只是一個青年,只有二十四歲,比劉邦年輕一些,貴族出身。項氏在楚國世世代代帶兵為將,項,在今河南之沈丘,下相,在今江蘇之宿遷。項燕為秦將王翦所圍而自殺,這件事發生在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二三年),上一年,秦軍擊楚,虜楚王,項燕在淮南立昌平君為荊王,王翦攻楚軍,昌平君死,項燕因兵敗而自殺,楚亡。項梁是項燕之子,項羽的季父,即小叔父。項梁在櫟陽縣(今陝西臨潼北)有事被逮,於是請蘄縣(今宿遷南)的獄掾寫信給櫟陽的獄掾司馬欣說情。獄掾是秦代縣一級分管司法的官吏,所以這件事便就此了結。然而項梁又因殺人的問題,帶項羽逃到江南,這裡本來是楚國的屬地,當地的士大夫原來是項梁的部屬,所以這裡有什麼喪事及重大的徭役都是項梁經手主辦,他能以軍事化進行部署,所以當地都認為項梁能辦大事。而項羽這個人個子高,力氣大,讓他讀書,不行,學劍,也不行,項梁教他兵法,也是淺嘗輒止,說明這個人缺少細微耐心、認真學習的性格。秦始皇至會稽祭大禹的時間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〇年),這一次秦始皇過江到山東,在回咸陽途中就去世了。會稽即今之紹興,那裡有禹王廟,項梁與項羽曾經看到秦始皇游會稽渡錢塘江,項羽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這句話反映了項羽的性格,有大志向,敢於鬥爭,但勇而無謀,故「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說明講這個話不是場合,會惹禍。最後講「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說明項羽是以力服人,不是以德服人。不如劉邦能講義氣,大度,廣交朋友,能在自己周圍團結一批人。因而項羽能以力在推翻秦王朝的鬥爭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新王朝。比較項羽與劉邦年輕時的狀況,可以看到劉邦出身和才力不如項羽,但智謀勝於項羽,連呂雉這個妻子也是他用「賀錢萬」騙來的。(待續)推薦閱讀:
※當塗"天子墳"疑為孫權第六子孫休夫婦合葬墓
※孫權墓
※孫權也是盜墓的行家,曾盜吳王墓只為給父親修廟
※LP藝術空間:【薦】三種脈絡,三個方法 --談謝英俊建築與台灣空間生產之辯詰(上)/黃孫權
※有一個社會人,想告訴你讀書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