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話語倫理問題

董輝《 光明日報 》( 2014年10月22日 15 版)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尤其是90年代融入經濟全球化以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不斷加快,與經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相隨而來的是社會世俗化的加速,以及文化世俗化力量的快速增長,其中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我們文化生活中的文化話語加速蛻變。作為一種文化後果,這種蛻變不僅造成了我們文化話語的失范、隨意、粗俗乃至粗痞,造成文化話語之語意與語義標準的模糊、解構,因之出現不同代際、不同群體甚至同代和同一群體內部——由於對網路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或運用技術之差別——相互對話、交流和理解的困難,而且在更深層次上造成我們社會在文化價值觀念上的相對主義甚至虛無主義。對於一些基本的文化理解,人們所能共享的程度越來越低,對傳統文化、價值理想(目標)、倫理精神和道德規範,人們所能共享或者共同堅守的程度似乎也是如此。相反,人們自我申辯的「特殊理由」「特殊立場」或「獨特觀點」,甚至所謂無厘頭式的新詞、申言、「拍磚」「灌水」等等,卻是越來越多,歧義迸發,變幻不定,並藉助於新穎突兀的話語表達,不斷突破一切既有的話語「範式」、文化「底線」乃至基礎性的「語法規則」或話語規則,以至於不斷有人驚呼:這是一個只有自我訴說、自說自話卻缺少相互對話、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的喧鬧不已的世界。我們社會和我們時代的文化話語面臨著喪失必要的文化秩序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危險。進而,作為社會「軟實力」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誠然,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特定話語。話語變遷和轉換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道德價值觀念的深層影響,尤其是所謂「倫理世態」和「道德心態」蛻變或更新的重要表徵,不可輕視、漠視。譬如,對流行甚廣的「屌絲」這個詞,許多學者已然指出,其所折射的,其實並不只是「集體性的道德焦慮」,而是一種文化與道德失范的癥候,是一種無所依從的社會群體之消極、無奈心態的典型反映:體面不再成為他們的追求,「丟臉」也成了無所謂的事情;曾經深刻而時常影響著人們行為的文雅、謙和、友善等品質,似乎被看作是懦弱、無能、過時的「作秀」或「做派」,甚至被視之為老式的「矯情」,因而彷彿是自然而然地受到「大伙兒」的唾棄。可見,以「粗鄙化」為表徵的日常語言的「背倫理化」現象並非偶然。「粗鄙化」無疑是「道德異化」的表現,且明顯地與「反社會人格」聯繫在一起。而反社會人格是跟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虛無主義相關的,前者從根本上否認事物有是非對錯或善惡之分,它對於一切道德規範既不做肯定性判斷,也不做否定性判斷。後者則試圖逃離或遊離於「道德的社會」之外,以一種對道德規範的刻意消解,來為自己的道德無政府主義行為辯護。這已然不只是一種態度上的道德冷漠,而是一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立場上的非道德主義了。問題是,文明的人類絕對不可能長期生活在這樣一種是非界限模糊的非道德非文明狀態之下,它必須建立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倫理秩序和道德規範,並以此建立或形成具有積極約束力的文明禮貌和風俗習慣,以確保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沿著健全體面的軌道行進。這其中,探索、建構必要的語法規則和話語規範,便是從根本上確保我們之為文明人類、我們的生活之為文明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與民眾優良心性秩序和文明禮貌等精神品格之養成密切相關的道德教育,以及由此而來的文明得體的言行、舉止和優雅風範,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的文化、制度規訓和榜樣示範等引導的結果。粗鄙無疑是一種道德惡疾,為了避免人們對之由一開始的討厭到失望,進而漸漸適應、隨遇而安、麻痹、冷漠,最後默默接受這種不正常情形的出現,促使社會文化與道德生活回到正軌,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茲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解決之策:其一,首先要明確,優良精神生活氛圍和正派的道德生活風氣的形成,既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同時更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精神生活的歷史表明,普通民眾才是道德建設的真正主體。因此,要從粗鄙化產生的深刻根源入手,採取實質性的措施,真正關心並有效解決這一群體的生存與生活難題,尤其是要營造一種風清氣正的制度文化氛圍,保障普通民眾有一個正常的上升通道,使「承認」「尊重」「重視」「滿足」等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實。其二,借鑒「話語倫理」理論,努力建構個體之間的正常文化理解和意義共享。如上所述,社會文化生活的粗鄙化,使得個體之間的正常理解和意義的共享等日益變得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與人關係的緊張。話語倫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不存在外在的強制與內心的心理壓抑的條件下,理應通過語言的相互理解和理性的共識來協調因文化理解差異所導致的語言衝突。話語倫理的實踐與建構堅持兩條原則:其一是普遍化原則,即有一套能為大家普遍接受、認可和遵循的道德規範有效性標準;其二是平等性原則,即話語主體能夠將自己和他人均視為自主、自由、自覺的個體,堅持平等交流,以達成共識。顯然,要逐漸消除社會文化生活中的粗鄙化現象,我們需要做的,是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努力建構一種基於「尊重」「理解」「真誠」「信任」「合作」「共享」等的理想的話語環境、情境,促使個體之間進行規範化的理性表達與主體際溝通的良性機制真正建立起來。其三,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耦合中,探尋、創製中國特色的話語文明之典型。語言文明是社會精神文明的載體與重要部分,語言及其相應的話語表達形式,體現著與該時代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變遷相一致的文明水準。語言文明對於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有直接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民眾個體日常言行與其性情、修養的關係,非常重視在倫常日用中對普通民眾進行優雅、得體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灌輸與道德教化。當前,全國範圍內正在進行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偉大實踐,「文明」作為國家層麵價值觀的核心內容,語言與話語的文明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優秀精神文化和道德價值傳統的千年文明古國,一定會在不斷富強的同時,注重培養民眾的話語合理化擔當意識,向世界貢獻出屬於自己的話語文明典範。(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推薦閱讀:

【精妙話語】39
精妙話語:彼岸只有一步之遙
【精妙話語】102
【精妙話語】33
精闢話語(143)

TAG:倫理 | 話語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