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對禪定的功效研究(上)

西方心理學對禪定的功效研究(上)作者:熊韋銳 於 璐|文章出處:心理科學進展|更新時間:2010-06-21分享到: 新浪微博 豆瓣網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2

  摘要:禪定是一種精神訓練的方法。近年來,禪定越來越成為西方心理學中的熱點課題,尤其是對禪定的功效研究。本文總結了近十年西方心理學對於禪定功效的研究成果。認為西方心理學對於禪定的功效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其心理功效、生理功效,以及臨床功效的檢驗。大量的研究表明,禪定是一種有意義的科學現象,而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宗教現象。禪定在西方心理學的未來發展中將會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成為心理治療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禪定;心理功效;生理功效;臨床功效

  分類號:B849:R395

  1 引言

  2006年,美國心理學家Wallace和Shapiro在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雜誌第7期撰寫了Mental Balance and Well-Being:Building bridgesbetween Buddhism and Western Psychology一文,認為應該在佛教與西方心理學之間建立聯繫。他們認為,以往的臨床心理學,主要集中於對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只是到了最近,才將注意力轉向於關注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與培養。然而,佛教則2500年以來一直不僅關注如何應對心理困擾與疾病,而且關注如何培養心理健康與幸福。因此,從佛教中吸取科學的資源,對心理學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Wallace&Shapiro,2006)。Wallace和Shapiro(2006)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Sugamura,Haruki和Koshikawa(2007)在2007年第9期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撰文對Wallace等人的研究作出了迅速的回應,文章的題目被擬為Building more solid bridgesbetween Buddhism and Western psychology。他們評論了並極為贊同Wallace等人的研究工作,並認為應該在佛教與西方心理學之間建立更為堅固的聯繫,從而為心理健康與幸福的培養找到一條更科學有效的道路。他們指出,佛教與西方邏輯在本質上是不相協調的。雖然邏輯與語言是任何一門科學得以存在的基礎,但是佛教(尤其是禪宗)的目的是超越邏輯,超越語言,並努力消解各種形式的概念凝固,這是西方心理學需要借鑒的。事實上,在他們之前,佛教早就已經進入了心理學的視域,佛教中的「禪定」(meditation)早已成為心理治療領域中人所共知的概念,甚至出現了以禪定為理論基礎與方法核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如由Kabat-Zinn創立的「正念減壓療法」:由Teasdale等人提出的「正念認知療法」(MBCT),以及由Linehan創立的「辯證行為療法」(DBT)等,都是以佛教中的禪定作為基礎。佛教,作為一門宗教;禪定,作為一種宗教中的修行方法,為何在作為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與醫學領域受到如此關注?佛教與禪定對於培養人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究竟有何作用?事實上,西方心理學對佛教禪定的心理與生理功效,進行了極為系統的科學檢驗。

  2 何為禪定

  禪定(meditation),也稱沉思、靜坐、打坐、冥想等。禪定是印度對於自修方式的一種描述用語,最早來源於印度教、婆羅門教、佛教以及印度其他教派,至今印度以及世界上流行的瑜伽術仍然以「禪定」作為自修的專門稱謂。因此,禪定是各種自修方式的通行用語,它也包括瑜伽、氣功、太極、推拿等多種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佛教用語,更不僅僅是一種禪宗用語。當然,在佛教與禪宗中,也存在著系統的、成熟的禪定方法,這也是西方學者之所以總是以佛教徒作為研究被試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學者常常將正念(mindfulness)與禪定結合起來,稱為「正念禪定」。「正」即端正、修正、正定,「念」即念頭、想法、觀念,合起來,「正念」即端正念頭、全神貫注、專註精神等。從本質上說,正念是禪定的一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禪定中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盤腿而坐等這樣的行為規定,而是全神貫注、集中精神等這樣的注意力訓練。事實上,只要達到了精神上的正念,也就達到了禪定的所有效果,因此,有的時候禪定也可以指那些沒有行為規定的精神集中行為,如在走路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步伐、抬腿、落腳等,這也是一種禪定,被稱為「行禪」。

  禪定是一種什麼樣的自修行為呢?在不同的視角對禪定有不同的描述。在宗教傳統中,禪定是指一種達到對終極真理領悟的實踐方法;在現代用法中,禪定是指一種自我體驗、自我覺知的精神集中行為;在心理生理學的視角,禪定是指有意識地對注意的自我控制。科學心理學對於禪定的描述,大部分都集中於行為層面,在行為層面,禪定包括以下幾個因素:放鬆;集中注意力;意識狀態的改變;暫停邏輯思維過程;維持自我覺察的姿態等等。怎樣進行禪定呢?禪定的具體方法是什麼?總體來看,禪定的方法包括兩個核心,一是將注意力集中於現在,強調活在當下:二是對當下的觀念想法不作任何評判,強調非評判性與接受性。無論是哪一種禪定,首先需要做的是被試為自己選擇一個可以注意的對象,可以是一個聲音,或者單詞,或者一個短語,或者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運動感覺都可以;在選擇完注意的對象之後,需要做的是舒服地坐著閉上眼睛。進行一個簡單的腹部呼吸放鬆練習(不超過1分鐘);然後,調整呼吸,將注意力集中於所選擇的注意對象。當被試在訓練的過程中,頭腦中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想法、感受或者感情從而使被試的注意力出現轉移,也不要緊,只需要隨時回到原來的注意力上就可以。無論頭腦中出現什麼想法,都不用擔心,只需要將注意力簡單地返回到呼吸上來就可以,不用害怕,不用後悔,也不用任何評判。在像這樣訓練10到15分鐘之後。靜靜地休息1至2分鐘,然後再從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動。每天兩次,練習3個月。研究表明,這種簡單的禪定訓練對於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功效。

  3 科學心理學對於禪定的功效研究

  Perez-De-Albeniz和Holmes(2000)曾發表了Meditation:Concepts,effects and uses in therapy一文。通過對從1989年到1999年間較重要的關於禪定的75篇論文進行了整理,發現科學心理學對於禪定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禪定的功效檢驗。具體包括:對禪定的心理功效的檢驗;對禪定的生理功效的檢驗;以及對禪定的臨床功效的檢驗。Perez-De-Albeniz等人的研究雖然在十年之前,而且近十年中又出現了許多研究禪定的新的報告,但是,科學心理學對於禪定研究的核心方面依然集中於對禪定的功效檢驗,依然集中於對禪定的心理功效、生理功效、臨床功效的檢驗,只不過越來越系統化、具體化而己。

  3.1 禪定的心理功效研究

  3.1.1 禪定與情緒

  科學心理學對於禪定的心理功效研究,核心內容是考察禪定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就是考察禪定能否緩解與消除消極情緒,以及能否促生與增強積極情緒。大量研究表明,禪定確實能夠緩解消極情緒與增強積極情緒。Duncan和Weissenburger(2003)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簡單的禪定練習,也能增強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以及降低個體對孤獨情緒的感受性。Sears和Kraus以認知扭曲和應對風格為中介,考察禪定對焦慮、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希望感的影響,所得出的結論與Duncan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那就是禪定能夠緩解個體的焦慮與消極情緒,能夠增強個體的希望感與積極情緒。同樣,Tanner,Travis,King和Haaga(2009)的研究也支持了他們的觀點,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有規律的禪定練習與低水平的神經症、焦慮、抑鬱密切相關,與高水平的自尊、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Fredrickson,Cohn,Coffey,Pek和Finkel(2008)的研究也證實了相同的觀點。他們發現禪定能明顯地增加個體日常體驗中的積極情緒,同時減少消極情緒。例如,可以增加心靈的充實感、生活的目的性、社會支持等,以及減輕許多疾病的癥狀。有理由認為,禪定是增加積極情緒的很好的策略。總之,科學心理學對禪定與情緒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都是一致的:有規律的禪定練習,與個體的消極情緒的減少呈正相關,與個體的積極情緒的增多也呈正相關。因此,禪定,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的策略與方法。

  3.1.2 禪定與態度

  當然,對於禪定的心理功效的研究,不僅是考察禪定與情緒之間的關係。許多研究表明,禪定練習與個體的生活態度也有密切的關係。Schure等人(2008)進行了為期4年的定性研究,考察了對心理諮詢專業研究生進行禪定練習,是否會對這些研究生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工作以及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在進行一段時間的禪定練習之後,被試報告說他們在身體、情感、心理、精神與人際方面均產生了積極的改變,並對他們的諮詢技能與治療關係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情緒方面,被試報告禪定提供了一些新的應對恐懼、焦慮、懷疑以及其他強烈的消極情緒的方法,同時,在他們的生活中,消極情緒越來越少,而像信任、安靜這樣的積極情緒越來越多,這與Duncan和Weissenburger(2003)在關於禪定與情緒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而在生活態度方面,被試常常報告他們的思想與態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即對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更加「開放」,更加有清晰的覺察力。他們能夠接受自己,也能夠接受周圍的一切;在精神或價值觀方面,被試常常報告他們自己會因為課程而反思以及評估自己的信念系統與價值觀;並報告他們自己比以前有著更強烈的自信心;在人際關係方面,被試在他們的人際交往中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同時,移情與同情的能力明顯有所提高。與Sehure等人的研究類似,Brenner和Homonoff(2004)採用訪談法,對10位有至少5年禪定訓練經驗的人進行訪談,以考察禪定對他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研究發現:禪定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覺悟性(awareness),即能關注於當下,能在不確定、寧靜、空無的體驗中,而不是在知識與技能的強調中,感受協調、幸福與自信。另一方面,禪定提高了他們的寬容性(acceptance),即能以一種非常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的顧客、患者或者同事,無論是哪種人,都能接受,都能不帶有任何價值判斷地平等地對待他們。最後,禪定還提高了修習者的責任性(responsibility),即能對任何事情都能看清楚,並採取一種合適的處理方式。總之,禪定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能夠增強個體的接受性、寬容性、開放性,能夠更加客觀地對待自己,也能夠更加融洽地接受他人。

  3.1.3 禪定與認知

  除了對與情緒功效與態度功效的研究,許多研究者還考察了禪定是否對人們的認知方式有所影響,即禪定是否也具有改變個體認知的功效呢?答案是肯定的,許多研究發現,禪定練習,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個體認知上的改變。當然,這種改變是積極的。Wenk-Sormaz(2005)的研究表明:禪定能夠導致個體認知上的改變,能夠減少個體的習慣性反應(habitual responding),從而提高對每一件事物與事實的覺察力。Moore和Malinowski(2009)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考察了禪定對個體的注意能力與認知彈性的影響。讓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被試分別完成Stroop干擾實驗任務,結果發現實驗組的被試(即參加禪定練習的被試)的成績明顯好於控制組,並得出結論說,這意味著禪定能夠提高被試的注意能力與認知彈性。與他們的研究不一樣,Kozhevnikov,Louchakova,Josipovic和Motes(2009)用實驗的方法考察禪定對心理意象的影響,因此而評估佛教僧人常常出現的超常意象的報告。研究發現,實驗組(參加禪定練習的被試)完成意象作業的成績明顯高於控制組的被試。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在於禪定能夠擴展被試的視覺空間加工能力,即同時能獲取更多的資源並加工更多的資源。換句話說,視覺空間加工能力強的被試,在同一段時間之內,能夠從外界獲取更多的視覺資源,同時能夠從記憶經驗中提取更多的視覺資源,並能加工、處理更多的資源。

  總體來看,研究者們對於禪定的心理功效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禪定在情緒、態度,以及認知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功效。因此,禪定並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宗教行為,而且是具有某種科學性的心智鍛煉方法。所以,禪定進入心理學的視域並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3.2 禪定的生理功效研究

  由上可知,許多研究表明禪定在個體的情緒調節、態度完善、認知改變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心理功效。因此禪定似乎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宗教行為,而是具有某種科學性的心智鍛煉方法。然而,科學心理學家們並不滿足於對禪定的心理功效的檢驗,他們認為,如果要真正挖掘禪定這種修行方法的科學性,還必須考察其生理功效。只有從生理學的角度證明了禪定確實有利於人們的健康,才能更合理地接受其科學性的地位。然而,禪定具有像心理功效那樣積極的生理功效嗎?

  3.2.1 禪定與大腦活動

  首先,研究者考察了禪定的腦科學機制,當從事禪定練習的時候,人們的大腦是否會發生某些變化呢?2003年8月4日,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專門刊載了一篇相關的研究:威斯康辛大學的情緒神經科學實驗室通過研究發現禪定能夠激活大腦與積極情緒相關的腦區。因此,便不難理解禪定為什麼能夠緩解人們的消極情緒以及激發人們的積極情緒了。Davidson和Kabot-Zinn(2004)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考察了禪定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腦電活動的影響,研究發現禪定過程可以促發左側額葉與積極情緒有關的腦電活動。對禪定的生理機制以及腦科學機制進行最系統研究的是Austin(1998),他在Zen and the Brain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禪定的基本生理機制。他的研究表明。在禪定修習的時候,人體生理會發生一些改變。如:出現放鬆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導致肌肉放鬆;基礎新陳代謝降低;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產生呼吸延緩、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皮膚電阻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增加;感覺敏感度提升;免疫功能增強。通過對禪定過程中腦電波的研究,Austin發現禪定有利於產生α波。人們可以通過將注意力集中於節拍器的聲音或者視覺刺激而增加α波。隨著禪定的進行,漸漸出現平靜的清醒腦波α波(8~12Hz),並隨著時間的進展,α波的振幅變大,頻率減低,並慢慢出現律動性e波(5~7Hz)。研究還發現,曹洞宗的僧人在行禪的時候,α波所佔據的比重達到了50%。而那些不熟練的修行者在行禪的時候,α波所佔據的比重只有20%。而作為控制組的大學畢業生在他們行走的時候卻沒有產生α波。禪定腦波的另一個特徵是:在禪定的時候給予連續的重複聲音刺激(啪嗒聲)。正常人的腦波會產生一種警覺反應,從而導致α波的短暫消失,這稱為「α波阻斷」(u-blocking)。如果聲音刺激繼續,慢慢地大腦便會習慣於這種聲音刺激,從而不再能導致「波阻斷,這種現象被稱為「習慣化」(habituation)。但是,禪僧在禪定時,α波的阻斷反應便不會產生習慣化,即每一次聲音刺激都能導致同樣的「α波阻斷」反應。這意味著禪僧在禪定的時候隨時對世界都保持開放,禪僧雖然進入內在專註,但對外界的感受性並未減低,甚至提高。(未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很多中年夫妻會分床而睡?
現實中真的存在著像【記憶大師】那樣即便被家暴也隱忍著的女人么?
心理諮詢實操:空椅子技術
負面情緒不可怕,五分鐘教你克服失眠,抑鬱,焦慮,重獲輕鬆快樂!
劉星圖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佛系?

TAG:心理學 | 心理 | 禪定 | 西方 | 研究 | 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