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堂號堂聯
06-12
堂號:天水堂郡望:天水郡堂聯:一琴世澤半部家聲 趙氏是以封地命名的姓。伯益(禹時的重臣、嬴姓各族的祖先)的九世孫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駛車馬的能手,輔佐周穆王(西周國王)平定徐偃王叛亂有功,穆王賜趙城(今山西洪洞縣一帶)於造父。自此,其子孫以趙為姓。 造父的20世孫趙恆於公元前408年建立趙國,定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末代趙國君主受秦命主西戎,世居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縣),在此發展成望族,因此以「天水」為郡望堂號。 北宋時期,趙氏中有兩位傑出人物,一位是殿中御史趙抃,字閱道,號知非子。彈駭不避權貴,人稱鐵面御史,為官十分清廉,赴成都做官,只帶一琴一鶴相隨,被視為清官典範。一是太祖太宗兩朝宰相趙普,每次朝罷回府,總是閉門讀《論語》,為宋朝的建立和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對太宗皇帝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定太平。」 為紀念兩位先賢,氏人以「一琴世澤,半部家聲」為趙氏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趙氏排第7位大姓。 錢姓 堂號:武肅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射斗世澤朝笏家聲 錢氏是以官名命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彭祖的裔孫彭孚,在西周時任錢府上士(掌管錢財的官),人們以他的官稱他為錢孚,以後他的後代便以錢為姓。」 由於錢姓是從彭姓中分化出來的,錢姓人仍以彭姓發源地彭城為郡望,事實上從戰國時期起,錢姓人主要在江南發展。 唐末杭州人錢繆,任鎮海節度使(公元852—932年),相傳曾在杭州用弓箭射錢塘江潮頭,與海神交戰。公元896年擊敗董其昌,據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省東北地區,於公元907年被後梁封為吳越王,自稱吳越國王,在位期間徵發民工修建錢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使當地農業得以發展。(吳越國共歷5主84年),卒謚武肅王。為紀念錢繆,氏人以他的封謚「武肅」為堂號,以他的業績「射斗世澤、朝笏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錢姓排第89位大姓。 孫姓 堂號:映雪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山西源流江東開國 孫氏是採用祖父名字命氏的姓。《元和姓篡》記載:「周文王姬昌的九世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以祖父名諱中的孫字為姓,就是孫氏。」 春秋時期,齊國人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軍,曾率兵攻破楚國。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兵書,至今仍受到中外推崇。孫武的孫子孫臏,也是傑出的軍事家,由於這支孫姓人受到孫武孫臏的影響,發展很快,在山西太原形成了人多勢眾的望族,因此,《百家姓》列孫氏為太原郡。史稱孫氏太原望。 到了東漢末年,孫武的22世孫孫策、孫權在江東地區(今南京)建立吳國,史稱東吳,與劉備、曹操、三國鼎立,歷4帝59年。 東晉時期,孫武裔孫孫康,家貧,夜讀無燭,乃出庭坐於雪地映雪讀書,後來成了大學者,官至御史大夫,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世人發憤讀書的典範和楷模。因此氏人以「映雪」為堂號,以「山西源流、江東開國」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孫姓排第12位大姓。 李姓 堂號:隴西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登龍世澤射虎家聲 李是避禍改字的姓。堯帝時有皋陶氏世襲大理(司法長官)歷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稱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孫理徵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子利貞隨母出逃,靠食李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說:「李利貞的十一世孫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孫李曇入秦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隴西太守(今甘肅境內)發展為當地望族。氏人以『隴西』為堂號。」 李氏在發展中人丁興旺,繁衍昌盛,歷史上李氏稱帝者60餘人,最使人仰慕的是東漢學者李膺和名將李廣。李膺字元禮,為人清廉,聲望極高,被太學生稱為天下楷模,士人稱得到李元禮接見為登龍門。李廣,以勇敢善戰者著稱,一生與匈奴作戰70餘次。《前漢書·李廣傳》著:「李廣出獵,見草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羽。」氏人為有這一文一武兩位人物感到驕傲,因此以「登龍世澤、射虎家聲」為堂號。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李姓排第2位大姓。 周姓 堂號:愛蓮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汝州世澤細柳家聲 《姓源》記載:「周太王(古公亶父)的裔孫周平王(東周國王,姬宜咎,公元前770—720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姬烈,被賜封於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們都稱他為周家,於是以周為姓,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因此以汝南為郡望。」 周氏在發展中有兩位人物值得稱頌,西漢時有名將周亞夫(?—公元前143年)江蘇沛縣人,文帝(劉恆)時匈奴進攻,以河內守為將駐軍細柳(陝西咸陽西南),軍令嚴整,文帝親自到軍營犒嘗勞軍。景帝(劉啟)時以功遷為丞相。北宋時有哲學家周敦頤,字茂叔(1017—1013年)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晚年築室於廬山蓮花峰下的小溪上,稱廉溪先生,寫下千古名篇《愛蓮說》。氏人以「愛蓮」為堂號,以「汝州世澤,細柳家聲」為其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周姓排第9位大姓。 吳姓 堂號:三讓堂郡望:延陵郡 堂聯:賓士世澤至德家聲 吳姓源於吳國始祖太伯和仲雍,是以國名命氏的姓,其中有一段賢德故事。 周部落首領古公為亶父(周太王)姬姓。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賢而有才幹,季歷之子姬昌(後來的周文王)有聖瑞之象。太王把周部落的興盛寄希望於姬昌。太伯、仲雍明白父親讓季歷繼位(封建社會傳長不傳幼)以便傳位於昌的想法,乘太王生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借口,遠奔東南吳越地區,以家為業,聚眾成部落。太王去世時,兄弟二人回去奔喪,得太王遺書,立太伯為王,太伯推讓,仲雍也推讓,季歷也推讓。為之太伯、仲雍返回吳地。據當地風俗,斷髮紋身(以表示其堅強的決心)建立吳國。孔子讀及此節,拍案叫絕:「此乃至德也,三讓兩家天下,民無澤而稱矣。」氏人為紀念始祖的賢德,以「三讓」為堂號,以「賓士世澤,至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吳姓排第10位大姓。 鄭姓 堂號:滎陽堂 郡望:滎陽郡 堂聯:尚書世澤通德家聲 鄭是以國名命氏的姓。周宣王(西周國王姬靜)公元前806年,封其弟姬友於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建立鄭國。公元前375年被秦所滅,其子孫散居河南中部一帶以鄭為姓。河南中部是古代滎陽郡管轄的範圍,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姓遍天下之說,因此,鄭姓人以「滎陽」為堂號郡望。(載《姓氏探源》) 在歷史的發展中,鄭姓名人輩出,其中東漢隱士鄭鈞,曾屢被徵辟,特拜侍御史,遷尚書,後以病辭官還鄉。漢章帝(劉炟)東巡,親到均家,敕賜尚書奉祿,以終其身,當時人號「白衣尚書。」《東觀漢記·鄭雲傳》載:「東漢經學家鄭玄,字康成,學識廣博,曾入太學,最後跟馬融學古文經,學歸故里,辟館「廣交」,門旌「通德」,聚徒講學,弟子至數百千人。因黨錮事件被禁,潛心注書,通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大成者,稱為鄭學。」氏人為紀念兩位先賢,以「尚書世澤、通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鄭姓排第23位大姓。 王姓 堂號:太原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王是王氏貴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周靈王(東周國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在位)的兒子姬晉,才識過人,被立為太子,因直諫被廢,由王子一下變成了平民百姓,姬晉的家人為紀念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為姓。」《姓氏探秘》說:「如今天下王姓都尊晉為祖先。」 在歷史的發展中,王姓成為蕃衍興旺,分布廣泛的姓氏,在全國許多地方形成了人口眾多,勢力強盛的名門望族,《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載:其中太原(山西)是王氏最著名和最有影響的郡望和堂號。唐代曾把太原王氏封為「海內第一高門」。 在發展中,王姓創造了輝煌的家庭文化,誕生了無數名人。西晉末王敦握重兵屯武昌,與其堂弟王導,字茂弘,擁護琅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8年司馬睿稱帝,王導任丞相,王敦為大將軍,成為王氏的顯赫時期。到了宋代,王導後裔王祐任北宋後兵部侍郎。《宋史王旦傳》載:「祐手植三槐於庭前曰:『我之後代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次子王旦作宰相。建立「三槐堂」以為慶賀,時稱三槐王氏。」後來「三槐世澤、兩晉家聲。」之堂聯便成了王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續下來。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王姓排第1位大姓。 馮姓 堂號:大樹堂郡望:始平郡 堂聯:將軍世澤天官家聲 馮是出自封地的姓。《元和姓篡》載:「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畢高公受封於魏,以魏為姓,裔孫魏長卿又受封於馮城(河南滎陽西南)其子孫以馮為姓。」 在馮姓發展史上,在諸多名人公卿中,東漢馮異是最值得稱道的。馮異,穎川(河南)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34年,從劉秀為偏將軍,封應侯(河南魯山東),戰場屢立戰功,諸將並坐論功時,他常退避大樹下,軍中因號「大樹將軍」,後世稱不爭名利的將軍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任征西大將軍,封陽夏侯,治河南太康縣,卒于軍中,為二十八宿之箕星,氏人為紀念馮異,以「大樹」為堂號,以「將軍世澤、天官家聲」為堂聯。 陳姓 堂號:德星堂郡望:穎川郡 堂聯:穎川世澤太丘世澤 陳是以封邑為氏的姓。周武王(周朝開國皇帝),姬發將女兒嫁給舜帝後裔媯滿封於陳邑(河南淮陽),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祠,建立了陳國,其子孫以陳為姓,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姓。 陳國曆588年傳20世26代君王,公元前479年於亡楚國。媯滿的第十二世孫陳完逃往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任齊國大夫、卿、相。秦始皇滅齊,有田軫者逃往穎川恢復陳姓,此後陳姓在中原瓜瓞綿綿,生齒甚眾,發展為名門望族,因此以「穎川」為郡望。 陳軫的八世孫,東漢陳寔,字仲弓(公元104-186年)穎川人,是陳氏族中的關鍵人物,初為縣吏,曾入太學讀書,後任太丘長(河南永城西北地區)黨錮之禍起,被連累,餘人匆逃亡,他自請入獄,免他人禍,里人念其為人正直平和。互相告誡:「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公所短」,而赦免。年八十四卒於家中。謚「文范先生」,海內外往吊者三萬餘人。 公元568年南朝陳宣帝元年追封陳寔為陳氏穎川始祖。為紀念陳寔,氏人以「德星」為堂號,以「穎川世澤、太丘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陳姓排第5位大姓。 褚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登善世澤輔政家聲 褚是以官名命氏的姓。春秋戰國時期,宋、鄭、衛等國設置褚師(管理市場的官),其子孫以官名為姓褚師,後去師姓褚。 褚姓自得姓以後主要在河南發展,因此,《百家姓》列褚氏為河南郡。 在褚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代大臣褚遂良(公元596-695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法繼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後,別開生面。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法家。太宗時官至中書令(宰相)。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任史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任尚書右僕射,也稱褚河南。氏人以「河南」為堂號,以「登善世澤、輔政家聲」為堂聯紀念褚遂良。 衛姓 堂號:長平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河東世澤漠北家聲 衛是以國為氏的姓。周公旦(周武王遺詔輔政周成王者)平定武庚(商紂王之子)三監(看管武庚的三個人)叛亂之後,把殷民(原商朝國民)七族和商朝故都周圍地分封給武王的弟弟姬封,建都朝歌(河南淇縣)國號衛,其國民以衛為姓。 秦代以後,衛姓主要在山西發展,在河東郡(今山西臨汾)發展成望族。故《百家姓》列衛氏為「河東」郡。 西漢時期,名將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青,河東平陽人(山西臨汾西南),武帝時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山西高車縣)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收復秦時河南失地。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又與霍去病(漢代名將)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的一生中先後七次帶兵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面諸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氏人為紀念衛青,以他的封爵「長平」為堂號,以他的出生地和業績撰堂聯:「河東世澤、漠北家聲。」 蔣姓 堂號:樂安堂郡望:樂安郡 堂聯: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於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並在當地發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後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雲陽侯(陝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傑,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這便是蔣介石的血緣始祖。 為標榜蔣氏的發展,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蔣姓排第4位大姓。 沈姓 堂號:吳興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八詠世澤四韻家聲 周文王姬昌之子季載受封於沈地(今河南平輿北)建立沈國,公元506年被蔡國所滅。其子孫以沈為姓。 春秋時期,沈氏主要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發展,秦末有季載裔孫博士沈遂十一世孫沈戎徙居吳興(今江蘇蘇州地區),子孫昌盛,累世為官,發展成名門望族。所以吳氏以「吳興」為郡望、堂號。 在歷史的發展中,沈氏子孫自強不息,為中國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曾湧現出不少知名人物。南朝時有文學家沈約,吳興建康人,歷任宋、齊二朝,後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書令。創四聲(平上去入)八病(平頭上尾、蜂胺、鶴膝、太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說,對古體律詩的轉變有很大影響。 氏人以沈約為自豪,以「八詠世澤、四韻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沈姓排第37位大姓。 韓姓 堂號:晝錦堂郡望:南陽郡 堂聯:南陽望族北斗高名 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韓氏之始本自先周,文王之子封於韓(今山西河津東北,為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諸侯國),因此以封地為姓就是韓氏。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氏人播遷於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等地。西漢末年的韓騫辟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山東以南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韓氏以南陽為郡望。 在韓姓的發展史上,人才輩出,其中成績突出、影響深遠者是韓愈,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傳世錦文》載:「文望尊隆,韓退之若泰山北斗。」 到了北宋,有大臣、宰相韓琦,天聖進士歷右司諫,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出任陝西安撫使,神宗即位(公元1068年)以武庚軍節度使兼相州,相州是韓琦故鄉,更有衣錦還鄉,風光非常之感。因築堂曰:「晝錦堂」慶賀。歐陽修為之作《晝錦堂記》。氏人以為榮。即以「晝錦」為韓氏堂號,撰堂聯「南陽望族、北斗高名」也書「南陽世澤、北斗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韓姓排第25位大姓。 楊姓 堂號:四知堂郡望:弘農郡 堂聯:五貴四澤三鱣家聲 西周時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被周幽王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范村古城一帶)建立楊國,其子孫以國名為姓,就是楊氏。 春秋時楊國滅於晉,其子孫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華陽(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後北遷落籍弘農(河南黃河以南、宣陽以西和陝西洛水、丹江流域)在此發展成大族。《姓氏探源》說:「當今90%的楊氏出自弘農這一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為第6大姓。 在中國歷史上楊氏稱帝者有十幾人,名人賢士代不泛人,其中東漢楊震是最受世人敬仰的。楊震,字伯起(?—124年)弘農華陰人,自幼博覽群書、對《五經》最人研究,時稱關西孔子。早年薄於仕途,聚徒講學。一日正課,忽然一隻大冠鳥嘴銜三條鱣魚放於講壇上而後飛走。眾人說:「蛇鱣者,卿大夫之象也,數三者,法治也,先生自此升矣。」至此,楊震步入仕途,歷任荊洲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為官清白,拒絕饋贈。《後漢·楊震傳》寫道:「王密為昌邑縣令,至夜懷黃金十斤贈震,報當年知遇之恩,震拒。密說:「至夜無人知。」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密愧而退。」此「四知」成為千古佳話。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僚,使「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大家族,氏人為紀念楊震,以「四知」為堂號,用「五貴世澤、三鱣家聲」為堂聯。 朱姓 堂號:紫陽堂郡望:沛郡 堂聯: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朱氏乃以國名命名的姓。《姓苑》記載:「周武王姬發(西周國王)封顓頊(傳說中古代部落首領)裔孫曹挾於邾國(今湖北黃崗西北),其子孫以邾為姓,後為楚國所滅,其子孫逃往沛郡(今江蘇沛縣一帶)去邑旁而姓朱。」 至西漢朱詡之子朱浮為大司馬、大司空,其子朱永為下邳太守,世代大官,在此發展成大族。使沛郡成了朱氏最具影響的郡望。 到了南宋,在朱氏族人中出位了哲學家、教育家,歷史上稱為朱子的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一生廣注典書,對經史、文學均有貢獻,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他集注的《四書》一直被後來當作科舉考試的範本。他曾講學於白鹿書院(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後又建紫陽鵝湖書院,從事教育50餘年。氏人為紀念朱熹,以他的別號「紫陽」為朱氏堂號,以他的書院名撰堂聯「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朱姓排第14位大姓。 秦姓 堂號:天水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奉獻世澤賜福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大禹時的大臣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善於養馬,周孝王(西周國王)命其在汧、渭二水間養馬,馬生眾多,因之封秦邑(今甘肅張家川東)與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秦氏。」 秦氏得姓以後主要在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發展。春秋時期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周宣王(西周國王)的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陣亡,其子秦庄公請命續征,打了勝仗,收復了失地,因功封為西垂大夫。庄公之子亦因功封侯,其子孫世代大官,在當地發展成強宗大族,史稱「天水望」。氏人多以「天水」為堂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更使秦姓人名人輩出。東漢有茂陵人秦彭、秦襲、秦固等兄弟五人同為郡守一級的官,年俸二千石,合起來剛好萬石,所以京城稱為「萬石秦家」,秦周常以錢財接濟人,名聲極好,官至北海相,所以氏人以「奉獻世澤、賜福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秦姓排第78位大姓。 尤姓 堂號:遂初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東吳世澤南宋家聲 尤是因避諱而改的姓。五代十國時福建沈姓者,為避閩(福建)王王審知的「審」字諧音,而改姓尤,遂有尤氏。 由於改姓者在福建,所以尤氏主要在江南發展,因此《百家姓》列尤氏為吳興郡(今江蘇)。 南宋時有詩人尤袤,字廷之(1127—1194年),號遂初居士,江蘇無錫人,紹興進士,曾任泰興令、江東提舉常平等,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博學多知,藏書豐富,詩學江西派,風格平淡,與楊萬里、范成大、陸遊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宋光宗(趙惇)為其藏書樓親書「遂初堂」賜之。氏人以為極度榮耀,即以「遂初」為尤氏堂號,用「東吳世澤、南宋家聲」為尤氏堂聯。 許姓 堂號:高陽堂郡望:高陽郡 堂聯:忠孝世澤節義家聲 許是以封地命名的姓。周武王時,炎帝(上古部落的首領)的裔孫孫伯夷的後代姜文叔被封於許由曾居住過的地方稱許地(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其國人以許為姓。春秋時許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散居四處,主要在高陽發展(山東臨淄一帶),大多以「高陽」為郡望堂號。 在江南,明代有兩位志士很受氏人敬仰,明代崇禎七年進士許直,字若魯,歷任浙江義烏知縣、廣東惠來縣令、吏部文選司主事,進考功員外郎,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崇禎帝朱由檢弔死於景山,許直寫絕命詞6章,亦上吊自盡。 許直族侄許德溥,清兵強行《發令》德溥抗命剃成頭陀狀,並於兩臂刺上「生是明朝人、死為明朝鬼」,於胸部刺上「不愧本朝」,後被人告發死於江寧。 為紀念許直和德溥,氏人撰堂聯:「忠孝世澤、節義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許姓排第35位大姓。 何姓 堂號:三高堂郡望:廬江郡 堂聯:廬江世澤學海家聲 何氏系出韓姓。秦始皇消滅韓國後,一部分韓氏人逃往長江中下游,其中有韓瑊者攜妻遁於廬江郡,隱於東鄉要津造舟以渡行人。秦始皇巡守過博浪沙,韓國舊臣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令力士椎擊始皇而誤中副車敗事,始皇遂下令搜索六國遺族,欲斬盡殺絕。時冬有秦吏過東鄉津,請問客居者姓氏,及瑊,瑊指冰冷的河水(意思姓寒(韓))說:「姓此」,秦吏以為姓河,遂登記為「河氏」,後有秦吏告知此事,瑊大驚:「吾家免於刀禍,河字之力也,然姓氏當以人附丁口,豈可似水泛濫而無所歸,遂以何氏為姓。」至漢代這支何姓人已發展成人多勢眾,官宦顯赫的望族,因此《百家姓》列廬江為何氏郡望。 南朝時,有何點、何求、何胤兄弟三人,博學多才,隱居不做官,人稱遊俠處士。齊宋好幾次請他做官,他都拒而不去,梁武帝也想請他做官,把他召到華林園,他託病辭歸,人們稱他兄弟三人為「三高居士」。 氏人為紀念何點兄弟三人以「三高」為何氏堂號,以「廬江世澤、學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何氏排列第17位。 何氏字派自二十四起為:南邦鍾達秀、循起乃榮昌、振家承祖德、興國用賢良。 呂姓 堂號:道德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五祖世澤八仙家聲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炎帝(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領,即神農氏)的後裔伯夷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呂地(河南南陽西)建立呂國,氏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呂氏」。 呂氏得姓以後,播遷頻繁,分布廣泛,主要在河東(今山西)發展,所以《百家姓》列呂氏郡望為河東郡。 呂氏發展史上,名人志士不絕於世。其中唐末道士呂岩,字洞賓,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年)中兩舉進士不第,浪遊江湖,在廬山遇漢鍾離授天仙丹訣,時年64歲,隱居終南山(今陝西省西安市南)修道,百餘歲而童顏。傳說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又傳為道教八仙之一。氏人為紀念呂洞賓以「道德堂」為呂氏堂號,以「五祖世澤、八仙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呂姓排第40位大姓。 施姓 堂號:陽山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勤儉世澤耕讀家聲 《元和姓篡》載:「春秋時期,魯國國王魯惠公的兒子名子尾,字施父,為魯國大夫,施父的子孫以祖父的名字施父為姓,後去父而姓施。」施姓得姓以後,形成了吳興郡望。 元代有文學家施耐庵(1296—1370年)原籍蘇州,元朝至順辛末(1331年)進士,曾官錢塘,因和當道權貴不和而棄官退居故鄉,曾在江蘇如皋、泰州一帶「隱居」教書,是劉伯溫(朱元璋軍師)的同窗,親歷「驅除鞭虜」大戰。晚年隱居興化施家橋(新垛鄉),此地河港縱橫,流水清清,環境優美,堪稱「桃園勝地」,獨施家橋乃高埠。施耐庵稱之為「陽山」,在此閉門著《水滸》,囑後裔「克勤克儉,精耕細讀」,因此,施氏後裔以「陽山」為堂號,以「勤儉世澤、耕讀家聲」為堂聯。 張姓 堂號:清河堂郡望:清河郡 堂聯:九居世澤百忍家聲 軒轅黃帝的兒子揮,因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因為弓正引申為開弓、弓長,所以賜姓張。 據明嘉清年間張浚等纂修的《張氏統譜》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皇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日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為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者獨最。」揮的後裔居清河。以「清河」為郡望堂號。這是張氏最著名的堂號郡望。 唐代有山東鄆城人張公藝,是張氏最崇拜的人。鄆州張公藝,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李治那兒,麟德中(664—665年)高宗有事泰山,親幸其宅,向他請教保守家業和睦宗族的道理,公藝請紙筆,但寫百餘忍字回復,使宋高宗從中悟出。封建社會聚族而居,易起糾紛,非百忍不能相安。賜給百匹綿帛給公藝。氏人以為榮極,遂有「九居世澤、百忍家聲」之堂聯。成為張氏的專用標誌。 當今中國以人口多少張氏排列第3位。 孔姓 堂號:至聖堂郡望:魯郡 堂聯:東山世澤北海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被權臣華督所殺,其子尚小,被家人抱著逃往魯國,其子孫為紀念祖父,便以祖父名諱孔父為姓,後去父為孔,遂有孔氏。孔氏在魯國傳到第四代,生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創始者。他周遊歷國後歸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歷代帝王屢加褒獎,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被尊為聖人。 東漢時期,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公元153—208年),山東曲阜人,自幼賢孝,勤奮博學,官至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因激怒曹操被殺,為建安七子之一。 為標榜孔氏的輝煌歷史,氏人以「至聖」為堂號,以「東山世澤、北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孔姓排第72位大姓。 曹姓 堂號:譙縣堂郡望:譙郡 堂聯:相王世澤才子家聲 上古時期有部落首領顓頊為高陽氏,其孫名安者,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曹(山東定陶縣西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就是曹氏。 曹氏得姓後,主要在山東發展,到了漢代初年,曹氏中有一支南遷譙郡(安徽毫州),在此發展成望族,到了東漢末譙郡曹氏中出了位顯赫人物曹操(155—220年),他在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起義中擴充了軍事力量,公元196年迎獻帝劉協定都許昌,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公元208年進位丞相,封魏王,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公元220年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俱愛好文學,共同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建安文學」,為一代才子。 由於譙縣是魏王室的籍貫,名聲顯赫,故曹氏都用「譙縣」為堂號。為紀念曹操父子,都以「相王世澤、才子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曹氏排列第32位。 嚴姓 堂號:富春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耕山世澤釣水家聲 嚴是庄氏避皇帝諱而改的姓《急救篇》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去世後謚號為「庄」即歷史上的楚莊王,其子孫以庄為姓,東漢時為避明帝劉庄(公元58年稱帝)之諱取莊嚴同義之意,改姓嚴。所以歷史上說莊嚴一家。 在嚴姓的發展史上嚴子陵是值得稱道的人。嚴子陵,又名嚴光,浙江餘姚人,與光武帝劉秀同學,公元26年劉秀即位後,他隱姓埋名,後被召到京師洛陽,任諫議大夫,他不肯受,隱居富春山耕釣自娛。年八十七卒於家(富春山臨桐江,岸上釣台,景色秀麗,人稱錦峰秀嶺)。為紀念嚴光的清高,氏人以「富春」為堂號,以「耕山世澤、釣水家聲」為堂聯。 華姓 堂號:西嶽堂郡望:武陵郡 堂聯:青囊世澤丹灶家聲 春秋時期,宋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上卿(宰相)名督,字華父,又稱華督,其子孫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為華氏。也說受封於華邑,以封地為姓,稱華氏。 《百家姓探源》說:「華氏為紀念祖先出於華山,以「西嶽」(華山為五嶽之一其西嶽即指華山)為堂號。」 東漢時期,華氏有著名醫學家華佗,沛國譙郡人(今安徽毫州人),精於內、婦、兒針灸各科,尤擅外科,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術,後因不從曹操徵召被殺。氏人為紀念他,以「青囊世澤、丹灶家聲」為堂聯(青囊指裝醫書的包,丹灶指練丹藥的灶)。 金姓 堂號:彭城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鉈侯世澤貂珥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黃帝的兒子少昊當了皇帝,稱為金天氏,在位84年,建都山東曲阜,其子孫以金為姓。 金氏得姓之後,自山東曲阜向南遷徙發展,最後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形成望族。史稱金氏彭城望,成為金氏最著名的郡望和堂號。 在金姓發展史上,西漢大臣金日磾,字翁叔,使後人最感榮耀。金日磾為匈奴休屠王太子,漢武帝時從渾邪王歸漢,因篤實忠誠,官至車騎大將軍。漢武帝去世時,遺詔讓他與霍光、桑弘羊一起輔佐漢詔帝,封鉈侯。金日磾去世後,其子孫累世相繼,貴顯於西漢中後期。史書記載:「自漢武帝始,歷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獲得七世貂珥(指漢代官宦帽上插的貂尾和耳朵上掛的金環,喻功臣世族)。因此氏人以「鉈侯世澤、貂珥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金姓排第69位大姓。 魏姓 堂號:鉅鹿堂郡望:鉅鹿郡 堂聯:鶴山世澤虎觀家聲 《史書·魏世家》記載:「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封於畢,其裔孫畢萬為晉大夫。公元前661年畢萬與趙夙一起討滅了霍、耿、魏三國。晉獻公便把魏地封於畢萬,其後裔便以封地為姓,即魏氏。 到了秦漢時期,畢萬的裔孫魏歆任鉅鹿太守,子孫留居鉅鹿(今山東鉅野)在當地發展為望族。世代顯貴,所以魏姓人言必稱鉅鹿。鉅鹿成為魏姓人的代名詞,因此以「鉅鹿」為堂號。 魏姓人在歷史發展中人才輩出,其中,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鶴山,官至工部侍郎,後知潭州(今湖南長沙)紹興、福州,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東漢中郎將魏應,字伯君,少好學,習魯詩,舉明經,永平初為博士,時會稽諸儒於白虎觀談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問難,因升騎都尉。氏人為紀念二位先賢,以「鶴山世澤、虎觀家聲」為堂聯。亦書「鶴山守道、虎觀談經」。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魏姓排第47位。 陶姓 堂號:愛菊堂 郡望:濟陽郡 堂聯:百梅世澤五柳家聲 《元和姓篡》說:「堯在稱帝前首先被封於唐後封於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故稱陶唐氏,他的子孫有一支以陶為姓。 陶姓在得姓之後,主要在發源地發展,所以《百家姓》立陶氏郡望為濟陽(山東定陶和河南蘭考以東境地)。 東晉時期,陶氏有位詩人名揚天下,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潛,江西九江人,為人志趣高雅,有著名的不為斗米折腰的處世哲學,曾任江洲(今重慶市)祭酒(學官名),彭澤(江西省縣名)縣令,因不滿當時的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安居樂道,門栽五棵柳樹,以「五柳先生」自居,專於詩詞辭賦。《百家姓探秘》說:「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寫出了其豐富的鄉間生活,成為千古佳句。」氏人為紀念他,以「愛菊」為堂號,歌頌他俏也不爭春的高風亮節,用「百梅世澤、五柳家聲」為堂聯。 姜姓 堂號:渭水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友愛世澤至孝家聲 《元和姓篡》說:「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領)神農氏生於姜水畔(今甘肅省渭源縣),其後裔即以姜為姓。」 姜氏得姓後,主要在發源地發展,因此,《百家姓》列姜氏的郡望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境內)。 姜姓中有一位人所共知的人物,這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曾在昆崙山從原始天尊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伐紂。年輕時不得志,常在渭水河邊垂釣,被武王得悉告知文王(姬昌),文王感到此人有來歷,在渭水河邊拜訪了他,使他大展才能,輔助周室,建立大功,氏人為紀念姜太公,即以「渭水」為姜氏堂號。 東漢時有隱士姜肱(江蘇沛縣人)與其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聞名,兄弟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世稱「姜被」為兄弟友愛,為光大友愛至孝的家風,氏人以「友愛世澤、至孝家聲」為堂聯。 戚姓 堂號:三禮堂郡望:東海郡 堂聯:西周世澤東海家聲 戚是以封地命名的姓。周朝衛國上卿孫林父因輔佐殤公登基有功受封於戚地(河南濮陽縣北部戚城,其地西瀕古黃河,為晉、鄭、吳楚之交通孔道),他的子孫以封地為姓。即是戚氏。 戚氏得姓後,逐步由發源地向東南發展,在東海(今江蘇徐州、連雲港地)形成望族。所以《百家姓》列戚氏郡為東海郡。 梁朝戚袞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列文紹,對《儀禮》、《周禮》、《禮記》三禮十分精通。年十九,梁武帝(陳霸先)召袞及諸儒講論,應答如流。簡文(詔書)予以重賞,立為江洲(重慶市區)刺史,氏人因此以「三禮」為堂號。以姓源和郡望撰堂聯「西周世澤、東海家聲」。 謝姓 堂號:東山堂郡望:陳留郡 堂聯:芝蘭世澤寶樹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宣王(西周國王),的母舅申伯,因平玁狁(古族名)之亂而被封於謝地(河南汝南縣謝城),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春秋時期謝氏主要在河南發展,以後逐漸向全國搬遷,晉朝時陳留(河南淮陽地區)謝氏已成望族。其中陽夏(河南太康縣)謝氏有中郎將謝攢之子謝衡(任國子祭酒),因避亂遷會稽始寧(浙江上虞)東山,在此孕育了許多著名人物。 東晉時有宰相謝安(320—385年)字安石,出身仕族,築室會稽東山,以山水自娛,至不惑之年出仕,孝武帝時任宰相。即「東山再起」成語之來歷。公元303年,使侄謝玄,弟謝石等率水陸軍8萬人抵禦前秦符堅90萬大軍在淝水大捷,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謝安稱其侄謝玄「芝蘭玉樹載於庭前耳」謂後繼有人,氏人為紀念謝安、謝玄,以「東山」為堂號,以「芝蘭世澤、寶樹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謝姓排第24位大姓。 鄒姓 堂號:范陽堂郡望:范陽郡 堂聯:賓賢世澤德逸家聲 《姓苑》記載:「周武王(西周國王)封顓頊帝後裔曹挾於邾國,史稱邾婁國,其國在今山東鄒縣。戰國時邾婁國成為魯國的附庸國,魯穆公(公元前372—289年,魯國國王)根據邾婁合音將邾婁國改名為鄒國。其國人隨之以鄒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鄒氏早期主要在發源地發展,秦漢時期,鄒氏有一支遷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西南一帶)發展成望族,氏人以范陽為郡望堂號。」西漢後鄒氏逐步南遷。 鄒氏名人主要有戰國時期的鄒忌,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為相國,封於下邳稱成侯。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正法律,監督官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使齊之國力大增。西漢時鄒氏有文學家鄒陽,被梁王尊為上賓,所作散文有游士縱橫善辯之風。氏人為紀念鄒陽、鄒忌,多以「賓賢世澤、德逸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鄒姓排第67位大姓。 喻姓 堂號:遺仁堂郡望:江夏郡 堂聯:蒼梧世澤交州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漢朝時期有蒼梧(今廣西梧洲市)太守渝猛,把渝改成喻,謂曉喻一切,其子孫以喻為姓。」 《百家姓探源》說:「公元89年和帝劉肇時渝猛為蒼梧太守,以清白為治,皇帝褒獎,百姓愛戴,郡人頌之,族人敬之,被人稱之為『交趾遺仁(交趾是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之一,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中北部地區,東漢時改為交州)梧守之流風可尚』。」後來喻氏就以「遺仁」為堂號,用「蒼梧世澤、交州家聲」為堂聯。 水姓 堂號:廉政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清明世澤慈愛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夏禹的一個孫子住在會稽(今江蘇長江以 南,浙江牛斗山、天台山以北及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地區),以水為姓。以吳興為郡望。」 《百家姓探源》說:「水姓人數很少,但分布很廣。浙江鄞縣多此姓。」明代有禹王庶孫水蘇明,無錫人,洪武初為邵武知縣。清正廉明,秉公辦事,愛民如子,嫉惡如仇。群眾口碑清官。水氏人為紀念這位清官,多用「廉政」為堂號,以「清明世澤、慈愛家聲」為堂聯。 竇姓 堂號:五桂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燕山世澤義方家聲 竇,孔洞,地窖是也。竇是為紀念先人從洞中逃走而命名的姓。 《風俗道》記載:「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沉緬於酒色田獵,太宗即位時,兄弟內訌,國力哀微,東方諸侯國剩機擴充勢力,殺死太康。其皇后正懷孕,為避難,她從一個後牆洞中出逃,奔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聯合各諸侯中起兵,恢復了夏朝的統治。為紀念母親從牆洞中逃出,少康賜小兒子龍姓竇,即竇龍,從此有了竇氏。 晉朝竇禹鈞,北京燕山人,是族人所敬仰的。原先他家境極富,但為人心術不正,勢壓貧賤,三十尚無子嗣。一夜得夢,其父責:「汝惡名已張滿天曹,日後無子且無壽,速要悔過遷善。」鈞醒,謹記父訓,棄惡揚善,處處以善待人,後得五子俱登科。侍郎馮遞贈詩一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因此氏人以「五桂」為堂號。以「燕山世澤、義方家聲」為堂聯。 蘇姓 堂號:五風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北海世澤南天家聲 上古帝王顓頊有孫名重黎,是高辛氏帝嚳的火正(管理火種的官)以光明四海稱之為祝融,其孫昆吾氏有子封於蘇(今河南縣一帶),其後裔以封地為姓,即蘇氏。 蘇氏得姓以後,主要在河南發展,史書說,蘇氏世居河內(河南溫縣一帶)後來向湖南、湖北、陝西等地播遷,形成扶風、北海、武功等諸多郡望。 在蘇氏的發展中,人才輩出,代不乏人。西漢時有大臣蘇武,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將節出使匈奴,因匈奴背信棄義而被扣留,歷盡威脅誘降,並被遷往北海(今貝爾加湖)牧羊,矢志不諭,始終不屈,整天手執節絨權杖,歷經19年,把杖上的飾物都磨掉了,始終不屈,表現了堅強的民族氣節。直到昭帝與匈奴談和,才得以回國。死後,宣帝於公元前57年,年號五風命其畫工畫於麒麟閣表彰。史稱「五風功臣」。 北宋時四川蘇氏在文壇上佔有顯赫的地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四川湄山人)以文章聞名於世,為唐宋八大家之三,其詩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為紀念蘇軾、蘇洵父子,氏人以「五風」為堂號,以「北海世澤、南天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蘇姓排第41位大姓。 潘姓 堂號:花果堂郡望:滎陽郡 堂聯:錦懷世澤美儀家聲 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兒子季孫食樂於潘邑(河南固始縣境內),其後代以潘為姓。 春秋時期有楚成王太子商臣的老師潘崇,商臣繼位是為楚穆王,封潘崇為大師。到了晉朝潘姓已在滎陽中牟(河南)形成望族。因此,《百家姓》以滎陽為潘氏郡望。 潘氏在歷史的發展中,名人輩出,晉代文學家潘岳(公元247—300年)字安仁,滎陽中牟人。潘崇裔孫,曾任沙陽令,勤於德政,縣裡滿栽桃花,傳為美談。潘安貌美如花,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所行之處,婦女看到他都感到榮耀。擲水果給他。有「擲果盈車」之典故。因此潘氏以「花果」為堂號。 潘岳長於賦詩,尤善哀誅之文,與陸機、陸雲齊名,辭藻華麗,因此氏人撰「錦懷世澤、美儀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潘姓排第52位大姓。 葛姓 堂號:抱朴堂郡望:頓丘郡 堂聯:稚川世澤傳治家聲 葛是以地名為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夏朝諸侯國中有葛國(今河南偃城北一帶)爵位為伯,史稱葛伯,葛伯的後代以葛為姓。」 《風俗通》說:「遠古時候,中原有個部落叫葛天氏(今河南長葛一帶),這裡人民安居樂業,是歌舞之邦。」葛洪《抱朴子》自述:「謂先人為葛天氏」。 葛氏早期在河南發展,後來向河北、江蘇句容發展。 葛氏名人最有影響的是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意為抱守真意、不為物慾所惑)江蘇句容人,從小好學,博覽群書,晉元帝召他為丞相官職,賜封為關內侯。他承祖父(三國隱士)葛的煉丹術,對祖國的醫學發展有一定貢獻。為紀念他,葛氏後裔以「抱朴」為堂號,以「稚川世澤、傳治家聲」為堂聯。 奚姓 堂號:衍慶堂郡望:北海郡 堂聯:車正世澤墨香家聲 上古時期的黃帝的第二十五子禺陽,受封於任,其子孫以任為姓。六傳生仲,食采於夏王朝的奚地(今河北省承德地區)。史稱奚仲,因發明車,官至車正(管理和製造車輛的官),其後代有一支以奚為姓。 奚姓在發展中,望族居北海(今安徽毫縣),所以史稱北海奚姓望。 奚姓在發展中人才輩出,除去奚仲還有唐代造墨家奚鼎對整個氏族頗有影響。 奚鼎,河北易縣人,所制的墨有香氣,有光澤,傳至子奚超,孫奚遷珪,制墨尤享盛名,時稱遷珪墨,與「澄心紙」、「龍尾硯」並稱文房三寶。 氏人以「衍慶」為堂號。說奚姓乃多姓之家。以「車正世澤、墨香家聲」為堂聯。是說奚姓祖宗是車正之官,後裔發展以墨盛名。 范姓 堂號:萬笏堂郡望:高平郡 堂聯:義田世澤墨帳家聲 《唐朝宰相世系表》說:「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無辜被殺,其子隰權逃往晉國,被晉國任命為士師(法官),他的曾孫因功受封於隨,史稱隨會,後又封於范(今河南范縣),又稱范會,其子孫有一支以范為姓。」於今中國排62位大姓。 范氏得姓後,世為晉國上卿。公元前493年,「六卿內爭」,范姓人開始散居北方各地,《百家姓》列范氏為高平郡(山東金鄉縣)。 在范姓的發展史上,名人輩出,最有影響的是宋代宰相、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公元969-1052年)貴顯時,在蘇州城郊置良田千畝稱為義田。用於祭祀和族中鰥寡孤獨的給養以及興辦學校,資助讀書應舉,培養本族氏子,死後葬於蘇州萬笏山(今江蘇吳縣靈岩北天平山),此地系花岡岩山丘楓樹遍野,有萬山紅霞,萬笏朝天之譽。其一生豐功偉績被後人傳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光輝思想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和千古名句。 其子范純仁,官至宰相,自幼好學,夏夜蚊蟲叮咬亦不肯罷讀,乃置燈帳中啃讀,使其蚊帳變成墨色,及考取仕途,夫人收其帳,名曰墨帳,以此教育子孫勤奮讀書。 為紀念范仲淹父子,後裔以「萬笏」為堂號,以「義田世澤、墨帳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范姓排第61位大姓。 彭姓 堂號:述古堂郡望:宜春郡 堂聯:宜春望族高陽衍慶 彭姓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後裔,起源於商代,是用國名命氏的姓。 《元和姓篡》記載:顓頊的曾孫吳回,繼其兄重黎之職。復居火正(管理火種的官)為祝融,生陸終,陸終取鬼方氏妹為妻,懷孕三年不產,剖腹而生6子,其三子名箋鏗,帝堯封於彭地(今江蘇徐州)為大彭氏國,其後裔以國為氏,即彭氏,尊箋鏗為彭祖。 彭祖是有名的長壽者,據說他年輕的時候,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了天帝,天帝吃了很高興,就賜他長壽,歷夏、商兩代,活到八百多歲相貌並不衰老。商朝時,朝庭派人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他侃侃而談:「我自幼父母雙亡,長大後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多年,從年輕到現在一共死了四十九個妻子,五十四個兒子,像我這種人先天不足,後天也保養不好,那裡談得上延年益壽的辦法。」說完,長嘆一口氣,飄然而逝。 彭氏得姓之後,歷夏、商而被商武丁所滅。自此彭氏向河南、湖南、湖北一帶播遷。晉代之後又播遷於山東、陝西、甘肅、江西、四川福建,在江西宜春形成強宗大族。 為紀念彭祖,氏人以「述古」為堂號,以「宜春望族、高陽衍慶」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彭姓排第39位大姓。 魯姓 堂號:三異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扶風世澤中牟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魯(山東曲阜一帶),為輔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讓兒子伯禽去魯國。伯禽到魯國後征服了周圍的夷國,使魯國成為當時的東方大國(公元256年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魯為姓。」 魯氏起初在發源地發展,後在扶風(陝西咸陽)形成望族,史稱魯氏扶風望。 魯姓名人,史不絕書,其最受氏人稱頌的是東漢時期中牟縣令魯恭,字仲康,平陵(陝西咸陽)人,章帝時(公元76-83年)任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縣令,鄰近各縣蝗蟲成災,而中牟縣卻無蝗災,上司來檢查時,看到一隻野雞從小孩身邊經過,上司問小孩為何不捉,小孩答:「雉雞正在帶雛,不能捉。」上司聽了也不檢查了。對魯恭說:「蝗蟲不飛汝界,德化施行飛禽,小孩有仁愛之心,此三異矣。」說完便回復上司去了。為紀念和歌頌魯恭的德政,氏人以「三異」為堂號,以「扶風世澤、中牟家聲」為堂聯。 韋姓 堂號:一經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詩書世澤天國家聲 韋是以國命名的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彭同宗。 夏少康時,彭祖的支孫元哲受封於豕韋(今河南滑縣)為諸侯,是夏朝的同盟部落和重要的支持力量,其子孫以韋為姓。 商朝初,豕韋國被成湯所滅,氏人逃往陝西,在陝西長安形成名門望族,《百家姓》列韋氏郡望為京兆郡。 韋氏在歷史上的名人代不絕書,《百家姓全覽》說:「唐代韋氏宰相就有14人,而頗受氏人敬仰的是漢代韋賢,字長孺,山東鄒縣人,精通《禮》、《尚書》,時稱鄒魯大儒,召為博士,受賜爵關內侯,官至宰相。祖父韋孟、兒子韋雲都是宰相。」 《三字經》中說道:「人遺子,金滿貫,我遺子,唯一經。」就是指韋賢教育後代以詩書為重的故事。韋賢認為「金銀俱死寶,子孫賢無須積金,子孫不肖,縱有黃金屋,千種粟也自枉然,經書遺子,黃金自來,遺金於子,禍自始之。時語遺子黃金滿貫,不如教子一經。」因此韋氏成為很高貴的氏族。《龍文鞭影》說:「城南(陝西西安城南郊為京兆郡)韋杜氏去天尺五。」因此氏人以「一經」為堂號,以「詩書傳家、天國流芳」為堂聯。 馬姓 堂號:伏波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銅柱世澤絳帳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馬姓出於趙姓。趙國的將軍趙奢,破秦有功,被封於馬服(今河北邯鄲),世稱馬服君,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趙奢的孫子趙興由邯鄲遷往陝西咸陽(扶風郡)改姓馬。馬興的子孫世代為官,在扶風發展成名門望族,史稱馬姓扶風郡。」 在歷史的發展中,最使馬氏人驕傲的是兩位,東漢時期的人物。一扶風人馬援,字文淵,原為王莽大將,歸順漢帝後消滅了隴西作亂的隗囂,被封為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拜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年屆六十二歲,仍率兵鎮壓交趾征氏起義和五溪蠻造反,病死於軍中。曾在西北青海發展養馬業,並以銅鑄馬式。二是東漢經學家、文學家馬融,扶風人,恆帝時官南郡太守,博學有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樂女,後以「絳紗」為師長或講座的代稱,富有尊敬稱美的意思,為紀念二位先賢,氏人以「伏波」為堂號,以「銅柱世澤、絳帳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馬姓排第19位大姓。 花姓 堂號:東平堂郡望:東平郡 堂聯:成都猛將懷遠英侯 《百家姓》註:「花姓系出華姓。古代無『花』字通作華。」《說文解字》註:「花字起源於北朝,後專用花草之花。」《中國姓氏起源》載:「唐朝之前有華姓人以花華通用自改為花姓。」望族居東平(山東東平縣東20里) 唐代有猛將花敬定,唐太宗年間,四川段子璋叛唐,他任平叛軍牙將率兵征討,以寡敵眾,勢如破竹,平定了叛亂。詩聖杜甫為他作《贈花卿詩》說「成都猛將有花卿。」 到了明代又有了懷遠人花雲,驍勇絕倫,他所領導的懷遠軍,屢建奇功,升樞密院判,守太平(安徽當塗、蕪湖、繁昌等縣地)。 氏人為有兩位將軍而感到自豪,即以郡望「東平」為堂號,以「成都猛將、懷遠英侯」為堂聯,亦書「成都世澤、懷遠家聲」。 方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三邑世澤六桂家聲 《風俗通》記載:「神農氏8世孫帝榆罔之長子,因協助黃帝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春秋時期,方氏主要在河南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因此,方氏以「河南」為堂號。」 《金紫方氏宗譜》載:「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淑自安徽歙縣回河南居住,其子方殷符任御史中丞,其孫方廷范為大唐大順二年辛亥進士,歷長溪、古田、長樂三邑。」方廷范六個兒子俱以固始籍第進士,方仁岳、方仁載唐乾寧元年甲寅(公元894年)年進士,方仁瑞乾寧三年丙辰進士,方仁逸光化二年已未(公元899年)進士,方仁遜天祜三年乙丑(公元905年)進士,方仁遠天祜三年丙寅(公元906年)進士。其五子方仁載封為上柱國紫金光祿大夫,方廷范亦被贈封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因此以「三邑世澤、六掛聯芳」為堂聯。 於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方姓排列第62位。 任姓 堂號:九真堂郡望:東安郡 堂聯:西苑世澤南海家聲 《唐書·世系表》載:「黃帝的第二十五子禺陽受封於任地(今山東濟寧一帶)後建立任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先秦時期,任姓主要在湖北、山西、陝西發展,秦漢以後逐步向江浙廣東發展,而《百家姓》列任氏郡望為東安郡(今浙江富春)。 任氏名人,在歷史的發展中,層出不窮,其中最受人敬仰的是東漢任延,字長孫,西苑人(今蘭州市西),十二歲就明白《春秋》、《詩經》的意義,大家都稱任延為聖童。十九歲任會稽太守,二十三歲升為九真太守(轄區在今越南清化省和義靜省東部地區),當地人不知道種田和禮法,於是他教他們種田和禮法,五年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為改善,生子育女以取任姓為榮。子孫留居當地。以「九真」為堂號,以「西苑世澤、南海家聲」為堂聯。 於今中國以人口多少,任姓排列第59位。 袁姓 堂號:卧雪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清廉世澤惠政家聲 《名賢氏族言類稿》載:「舜帝的後裔胡公滿封於陳,建都宛丘(河南淮陰),公元前479年被楚國所滅。胡公滿的八世孫伯爰,亦作伯轅,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古代袁和爰通用),這樣便有了袁姓。」 袁姓在得姓以後,主要在汝南(河南)發展。東漢時袁安,字邵公,是袁氏是最有名望的人,旅居洛陽時天下大雪,洛陽令出外巡視,見袁安門前積雪很深,沒有足跡,令人除雪入戶,見袁安直挺挺躺在床上,問其為何不出,回答「大雪人皆餓,不宜於我。」縣令很感激,薦之為「孝廉」,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嚴明著稱,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其子孫世代任大官僚。氏人為紀念袁安,以「卧雪」為堂號,以「清廉世澤、惠政家聲」為堂聯。 在今中國以人口多少袁氏排列第32位。 柳姓 堂號:河東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文宗世澤筆正家聲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春秋時期,魯孝公後裔在魯國任士師(法官),為人正直,恪守禮儀,以知禮聞名於諸侯,被封邑於柳下(今山東新泰里夏家隅),其人有『坐懷不亂』的美德,死後謚號為惠,故史稱柳下惠,其後代子孫以柳為姓。」 魯國滅亡後,柳氏族人遷往河東(山西永濟縣)史稱河東柳氏。 在柳氏族人中最有名望的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人稱柳河東,著有《河東先生集》,與韓愈齊名,為唐宋八大家之冠,其大量的詩文都抒發了進步的政治、哲學見地。 與柳宗元齊名的還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封河東郡公,工書、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稱柳體,與顏真卿齊名,並稱顏柳,唐穆宗十分喜歡他的書法,問他字為什麼寫得那麼好,公權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為紀念柳宗元和柳公權,氏人以「河東」為堂號,以「文宗世澤、筆正家聲」為堂聯。 史姓 堂號:孝友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溧陽世澤京兆家聲 史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西周初年有伊佚者為史官,為人忠於職守被世人尊為楷模,他因此終身司其職,子孫因此世襲其職,並以史為姓。 西漢有魯國人史恭,宣帝時三個兒子俱封侯。其長子史高任大司馬,封樂陵安侯。史高的二兒子史丹,成帝時為左將軍,封武陽頃侯,自魯遷杜陵(陝西西安),有九子皆為侍中,在京兆發展成名門望族,所以《百家姓》列京兆(陝西西安)為史氏郡望。 史丹的曾孫史崇,東漢初封溧陽(江蘇)侯,舉家遷溧陽,此後因做官等原因遷徙各地,其名人志士,史不絕書。 為使史氏成為禮儀之邦,史氏以「孝友」為堂號。 據清乾隆十六年,史氏十世鴻達齊柏所作《孝友堂史氏宗譜序》載:「吾願吾氏族人,稍有積蓄而當量力為之,慎勿計較分毫,我斯是非不起,曲直無形,而和好永固,愛敬頻生,藹然而成禮讓之族,油然而生孝敬之心,不亦大暢予懷耶」,可見,「孝友」堂是其門風規範也。 史氏字派自七世起為「朝化祖文世,成風士南長,孝友傳家法,詩書訓子方;功名惟德顯,仁義起宗昌」。史氏堂聯為「溧陽世澤京兆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史姓排第80位大姓。 唐姓 堂號:桐葉堂郡望:晉昌郡 堂聯:梧圭世澤蓂楷家聲 唐是以封地命名的姓。上古帝王堯在做天子以前被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執掌天下後,立國為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一位聖明天子,深得百姓愛戴,被後世儒家稱為楷模。據說堯做了一百年天子傳位給舜。唐國曆夏商兩朝到西周被周武王所滅,所以唐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唐氏。 周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少,由周公旦輔政。值唐國叛亂剛平,成王與弟虞遊戲,削桐葉為圭(用作憑證的玉形狀,上圓下方)對叔虞說「以此封你」,在場的官吏伊佚便請成王擇日封叔虞,成王說「我與之戲耳」,吏官伊佚說:「君無戲言」,於是成王便將唐國封於叔虞,史稱唐叔虞,其子孫以唐為姓。 為紀念這種封賜和聖明的唐國開國始祖,氏人以「桐葉」為堂號,以「梧圭世澤、蓂楷家聲」為堂聯。 楷是一種瑞草,借稱堯。意為堯之後裔。 於今中國以人口多少,唐氏排列第26位。 費姓 堂號:神助堂郡望:江夏郡 堂聯:源自瑯琊望出江夏 費是以地名為氏的姓。周公旦之子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於費(今山東魚台西南費縣)姓嬴,其二子若木留於費,以費為姓。 費氏在得姓後,到了漢代在江夏形成名門望族。《百家姓》列費氏為江夏郡,史稱費氏江夏望。 《姓氏探源》說:在費姓氐族中,名望最高者東漢方士費長房,傳說從賣葯翁壺公入山學仙。未成辭歸。翁給以竹杖與符,從此能醫治百病,鞭苔百鬼驅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數處傳為佳話。因此費氏以「神助」為堂號,以姓源和郡望撰堂聯「源自瑯琊、望出江夏」,也書「瑯琊世澤、江夏家聲」。 薛姓 堂號:三風堂 郡望:河東郡 堂聯:河東世澤 江南衍慶 黃帝時的第二十五子於禺陽受封於任地(山東濟寧),故有任姓。禺陽裔孫名仲者,食采於奚地(河北承德),故有奚姓,奚仲於夏朝初受封於薛地(山東騰縣),因此其子孫又以薛地為姓。 奚仲的後裔有仲虺者,任商王湯之左相,薛國曆夏、商、周三代共六十四世,周末滅於楚。 薛氏得姓之後,主要在山東境內發展,起初沿黃河向西播遷,繼而向全國遷延。《新唐書·宰相世系》說:「薛國亡於楚,其亡國君主薛洪之子薛登任楚國,楚懷王以沛地(江蘇沛縣)賜於登,登率眾族遷於沛。」 漢代登之裔孫薛永從劉備入蜀,為蜀郡太守,其子薛齊拜光祿大夫遷於河東(山西汾陽),在此發展成名門望族。史稱薛氏河東望。唐代河東人薛攸與堂兄薛元敬,族兄薛德音齊名。文才傾動當時,也稱河東三風,因此氏人以「三風」為堂號。 唐未河東薛推遷至江南,子孫昌盛,瓜瓞綿綿,因此有堂聯「河東世澤、江南衍慶」。 雷姓 堂號:信義堂 郡望:豫章郡 堂聯:孝廉世澤 膠膝家聲 《姓苑》記載:「黃帝時有大臣,名雷公,雷公精通中草藥炮製,又長於醫術,雷公的後代以雷為姓。」 《姓氏探源》說:「早在炎帝時期的原始部落時代,當時有方雷氏部落與黃帝部落的關係較為密切,在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長以前,娶方雷氏部落的女子,生下趙陽玄囂,兩部落有了婚姻,關係就更加密切,後來,方雷氏部落生下雷公,就在黃帝手下任職。」 西漢時期,雷公後裔主要在(江西南縣)豫章發展,並成為名門望族。 在雷氏族人中,最令人羨慕的是東漢豫章鄱陽人雷義,字仲公,與陳重友情。雷義舉茂才,要讓給陳重,刺史不允許,雷義便裝瘋不就,後來二人同舉孝廉,同樣官拜尚書郎,《幼學》朋友篇中說:「膠膝自為堅,莫如雷和陳」。為紀念雷義,氏人以「信義」為堂號,以「孝廉世澤、膠膝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雷氏排第88位大姓 賀姓 堂號:詩文堂 郡望:會稽郡 堂聯:儒宗世澤 學仕家聲 《姓氏考略》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恆公姓姜名小白,他有孫子叫慶克,慶克的兒子以父親的字為姓,叫慶封,遂有慶氏。」 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丞相,景公因荒於政事,發生內亂,慶封逃到吳國(江蘇丹陽),吳王余祭把朱方(江蘇鎮江一帶土地)賜給他為食邑,此後慶氏主要在南方發展。漢未為避安帝父親劉庄的名諱,慶封的裔孫慶質以慶賀二字意義相近之意改為賀氏。在會稽發展成望族,史稱賀姓會稽望。 在賀姓族人中出現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最受崇敬的有晉代賀循(260-319年),浙江紹興人,初任武康令轉侍御史,與顧榮同為支持司馬睿(晉元帝)的江南士族領袖。《幼學》說:「世稱賀循為當世儒宗。」 唐代有詩人賀知章,字季真,浙江蕭山人,武則天證聖間進士,歷任禮部侍郎,集賢院士秘書監等官,少因文詞知名,後因「清淡風流」,為世人頌慕,詩以七絕見長,通俗而有新意。因此氏人為紀念賀知章,以「詩文」為堂號。 賀知章與李白友善,自號「四明(寧波府別稱)狂客」,明天寶初還鄉隱居,詔賜「鏡湖剡川」之地(今浙江紹興會山南北)。 為紀念賀循、賀知章氏人以「儒宗世澤、學仕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賀氏排第97位大姓 倪姓 堂號:千乘堂郡望:千乘郡 堂聯:鋤經世澤教孝家聲 倪是以封地為名的姓。源於曹姓。周武王封顓頊後裔曹挾於邾,建立邾國(在今山東邰縣一帶),周宣王時邾文公之子又封其孫肥於郳,為邾國之附庸國(今山東騰縣東),戰國時郳國亡於楚,其郳國子孫去邑旁為兒,後又加人字旁為倪。 倪姓得姓之後,主要在山東發展,漢代形成千乘望族,史稱倪姓千乘望(在今山東高苑縣北)。 倪姓最使氏人稱頌的是西漢名臣倪寬(?-公元前103年),山東高青人(千乘郡),自幼好學,無奈家貧,常常雇於人家鋤田,每鋤田時總是帶著經書去,但有歇息的時候,就取經書誦讀,後來學成官至左內史,在任數年間,勸農業,緩刑罰,並負責在鄭國渠上流南岸,開六條小渠灌溉兩旁高地,史稱「六輔渠」,後任御史大夫。每有信函多以人兒謙稱,氏人為紀念倪寬,以「千乘」為堂號,以他的業績撰堂聯「鋤經世澤、教孝家聲」。 湯姓 堂號:執中堂 郡望: 堂聯:中山世澤 臨川家聲 湯姓是出自商朝的建立者商湯,又稱成湯的姓氏。 黃帝的曾孫帝嚳之子,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河南商丘),傳至14世孫履,字湯,正值夏朝末代君王桀統治昏腐時期,湯即位後,愛護人民,施行仁政,周圍一些小部落國都慕名投附,因之勢力不斷擴大,先後攻滅韋、顧昆吾等國,經十一次出征攻滅夏朝,建立商朝,建都毫(山東費南縣)。成湯去世後,他的子孫有一支便以湯為姓。 湯姓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到了宋代,湯姓主要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地發展,《通志·氏族略》說:「湯為著姓,望出中山。」 湯姓中最傑出的是明代文學家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江西臨川人,早年負有文名,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後為遂昌知縣,以抑豪強,觸怒權貴,被刻歸里,精心研究詩詞,曲賦和傳奇。明清兩代稱其詞曲風格為臨川派。 湯氏多以「執中」為堂號,以「中山世澤、臨川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湯氏排第90位大姓。 羅姓 堂號:匡正堂郡望:豫章郡 堂聯:宣城世澤豫章家聲 羅是以國名為姓的氏。《通志·氏族略》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異姓諸侯國,帝王顓頊後裔受封於羅(今湖北宣城西部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羅氏宗譜》載:「羅國一世祖名鄶,字匡正,殷紂王時從周伐紂有功,於周武王二年被封於宣城(湖北),因內有羅水出入故曰羅國。」傳至24世孫羅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長子芳噩逃往四川,次子蒼噩逃往襄陽,周顯王時有羅氏31世孫羅乘,字凌甫,晚年佐秦,封益伯侯遷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惠帝時任大司農,遷居豫章(江西南昌),在此以展成望族,因此《百家姓》列羅氏郡望。 為紀念羅氏的發展,氏人以「匡正」為堂號,以「宣城世澤、豫章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羅氏排第20位大姓。 郝姓 堂號:曬腹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成湯世澤太原家聲 郝是以地名為氏的姓。成湯的後代帝乙封兒子期於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代以封地為姓,即郝氏。 到了秦代,期的後裔郝晏任秦國上卿,其孫郝瑗任太原太守,世代官宦,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因此史稱郝氏太原望。 在郝姓諸多名人中,東晉郝隆是頗受氏人敬重的。郝隆,字仕治,少年家貧,但非常好學,滿腹經綸,有一年七月七日,有錢人家皆晒衣服,郝隆家貧無衣可曬,他便跑到太陽下面仰面朝天躺下,人問其故,郝隆答曰:「曬我腹中書耳。」因此傳為佳話,氏人為之以「曬腹」為堂號,以「成湯世澤、太原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郝氏排第71位大姓。 常姓 堂號:忠武堂郡望: 堂聯:懷遠世澤開平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黃帝時部落中有個叫常儀的人負責占卜日月星辰,其職務相當於太史一樣的官職。另一位叫常光,任大司空,負責司法刑獄,他們的後代都以常為姓。」又說周武王之弟衛康將其子分封於常邑(山東騰縣東南),其子孫以地名為姓。 常姓中最受氏人敬仰的是明代名將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懷遠人,元朝未年參加朱元璋軍,為前鋒渡江取採石,朱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利用他做副將軍,自謂能以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號「常十萬」。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領兵攻克開平(內蒙古正旌旗東閃電河北岸),還師時暴病身卒,謚「忠武」,後追封「開平王」,為紀念常遇春,氏人以的封謚「忠武」為堂號,以「懷遠世澤、開平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常氏排第94位大姓。 于姓 堂號:寬平堂郡望:東海郡 堂聯:東海世澤西侯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封其三子於邗地(今河南沁陽市邗台鎮),建立邗國,其子孫以邗為姓。因邗和於同音通用,因此有去邑旁為于姓者。」 早期於氏主要在河南發展,戰國末年開始向外播遷,其中遷到東海郯縣的西漢於定國,(0—40年),字曼倩,宣帝時任延尉,決獄審慎,有疑者俱從輕處理,時稱「寬平」,後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餘歲,為紀念這位清官,氏人以「寬平」為堂號,於定國之子於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由於這一支於氏世代宦官,繁衍昌盛,在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是東海望族,所以用「東海世澤、西侯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于姓排第28位大姓。 時姓 堂號:留犢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清白世澤惠愛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商朝帝王的後裔名來,仕宋國大夫,受封於時邑,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時氏在發展中在隴西形成望族,此後向全國播遷,因此《百家姓》列時氏為隴西望。 在時氏族人中,東漢末年的時苗,建安時(公元196年始)任壽春縣令,上任時所駕之牛到任所後,生下一犢。到離任時,時苗對主簿說:「我來時並無此犢,此犢應留於縣府衙。」許多官吏都說:「六畜不認父,自宜隨主。」時苗不聽眾人勸說,留犢駕車而去。此事成為清官秩事記入史冊。時氏後裔為紀念時苗,以「留犢」為堂號,用「清白世澤、惠愛家聲」為堂聯。 傅姓 堂號:雙鳳堂郡望:北地郡 堂聯:二邑世澤三德家聲 傅姓是出自商朝宰相傅說的姓。相傳商朝至高宗武丁時,國勢已經出現敗落現象,武丁即位後,不甘心祖宗創下的基業斷送在自己手上,便希望能找到一位得力大臣振興國家,三年後的一天晚上,武丁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把一個弓身駝背穿著破衣胳膊上系著繩索、囚徒模樣的人推薦給他說:「你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必須依靠這位聖人。」武丁一覺醒來,立即請人畫了夢中囚徒的畫像,令群臣四處尋訪,結果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今山西平陸東南)找到了夢中的那位聖人,名說,原來是一個築土牆的奴隸,武丁與之交談後,認為他真是一位聖人,便大膽地任用他為相,在說的輔佐下,天下大治,歌舞昇平,武丁因此被譽為「中興之主」。於是賜說為傅姓,稱他為傅說,子孫以傅為姓。到了周朝,黃帝的裔孫大由被封於傅岩,子孫世居於此,亦以封地為姓。 傅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漢晉時期,北地靈洲傅姓最盛。《百家姓》列傅姓為北地望(甘肅慶陽西南)。 傅姓在歷史上名人薈萃,最令人敬仰的是南宋傅增祐與其子傅琰相繼為山陽縣令,父子並著奇績,人稱父子治縣有譜。司馬光稱之為「清、直、勇」三德俱全,為紀念傅增祐父子,氏人以「雙鳳」為堂號,以「二邑世澤、三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傅姓排第36位大姓。 卞姓 堂號:忠貞堂郡望:濟陽郡 堂聯:抱璞世澤連城家聲 卞姓源於曹姓。《廣韻》記載:「西周時,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山東曹縣),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是為曹氏。叔振鐸的後裔名曹庄,在魯國做官,又被封於卞邑(山東袞州、沂水一帶)爵位為子,又稱卞莊子,其子孫以卞為姓,望族居濟陽郡(山東定陶西北)。」 春秋時楚國有卞和得一寶玉,先後獻給厲王和武王,都被認為是假的,以戲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文王即位後,卞和又抱璞哭於荊山下,文王使人雕琢其璞,果見是寶玉,稱為和氏壁,秦昭王聞之願以十五座城購買。後來人門以抱璞喻為懷有真才實學,把極其珍貴物品比喻連城,氏人為紀念卞和,即以「忠貞」為堂號。以「抱璞世澤、連城家聲」為堂聯。 康姓 堂號:三省堂 郡望: 堂聯:明經世澤 霸廉家聲 《姓苑》記載:「周武王姬發封同胞弟姬封於衛(河南湛縣),建立衛國,周成王時又賦於姬封監督商朝遺民的使命,因為他勤政為民,因公逝於任上,賜謚『康』,以表彰他的功勞,故稱衛康叔。衛康叔的子孫中有一支以康為姓。」 康姓在發展中形成了京兆等郡望。 在歷史上康氏名人輩出,最愛氏人敬仰的有宋代康希詵,《三省堂康氏宗譜》記錄:「康希詵,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方正異材及第。授翰林,承旨累官樞密院正卿。樞密院統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因此以「三省」為堂號,而此「三省」又是皇帝下屬的綱領辦事機構,因此氏人以「明經世澤、霸廉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康姓排75位大姓。 余姓 堂號:風采堂 郡望: 堂聯:新安世澤 下邳家聲 余姓是由先人名字中的字演變而來的姓氏,《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代,有黃帝裔孫(唐叔虞後裔)由余,避亂由晉逃往西戒,後以使臣身份出使秦國,便留於秦,很得秦穆公信任,為秦國廣地益國稱霸西戒做出了貢獻,其後代子孫便以由和余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春秋時代的秦國建都陝西,由余作為秦國功臣,自然居於皇都」,因此以「風采」為堂號。 秦漢以後,余氏人東遷,一支定居河南西部。《元和姓篡》云:「余氏代居陝州。」(河南山門峽市)一支遷江南,主要繁衍於安徽、江蘇、浙江,後發展成當地望族。《通志、氏族略》載:「余氏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因此氏人以「新安世澤、下邳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余姓排第51位大姓。 卜姓 堂號:西河堂郡望: 堂聯:大夫世澤御史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朝專門主持卜卦的官員叫太卜,相傳夏帝太康的弟弟封在莘國,他的後裔作太卜(上古時期占卜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部落首領或者首領親族擔任,或者智者長者擔任,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卜是否吉凶,由太卜來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是神和人中間的叫神人),其子孫以卜為姓。」 卜姓得姓以後,主要在山西發展,形成西河望族(今山西離石縣)史稱卜氏西河望,因此氏人以「西河」為堂號。 在卜氏中最有聲望的是西漢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多次以家財進貢朝庭,用於鞏固邊防,同時又以部分財產周濟窮人,有一天漢武帝問他牧羊的秘訣,他說:「剷除劣種,不使它影響一群羊」,武帝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於是拜為御史大夫,封關內侯,後封太子太傅。為紀念卜式,氏人以「大夫世澤、御史家聲」為堂聯。 顧姓 堂號:孝親堂郡望:武陵郡 堂聯:武陵世澤文獻家聲 《顧氏宗譜》記載:「春秋時期,今浙江一帶為越國,越王勾踐的第八代孫被封為顧余侯,其後裔以顧為姓,居會稽(浙江紹興),稱為南顧,漢代有顧翔,事母孝,母親喜歡食雕胡,即菰米(菰米生於沼池)徙居江蘇太湖,在此發展成望族,氏人因此以「孝親」為堂號。 《姓氏探秘》說:「會稽顧氏後來有人西遷武陵,在武陵發展成望族,史稱顧姓武陵望。」 明清之際,顧氏中出了位學者顧炎武,江蘇崑山人,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錄了各地風俗、方物、地理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經濟及地理的重要文獻,氏人以為榮,即以「武陵世澤、文獻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顧姓排第81位大姓。 孟姓 堂號:亞聖堂 郡望: 堂聯:七篇世澤 四書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期,魯恆公次子慶父,以兄弟排行被稱為仲孫氏,因其過錯而喪心病狂地先後殺害兩位國君,畏罪逃往莒國,改稱孟孫氏,後來被莒國遣送回國,畏罪自殺。其子孫繼承祿位以孟孫為氏,後裔又簡化而姓孟。」 孟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發展,所以《百家姓》列孟氏為平陵郡(山東歷城)。 孟氏在歷史的發展中,最著名最傑出的人物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孟軻(公元前372-289年),著有《孟子》七篇,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齊名,代表孔門嫡系正傳,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把孔子的「仁」的觀點發展成「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勸說統治者重視人民,闡明了儒家的重民思想,其著《孟子》列為「四書」之首。氏人為紀念孟子,以「亞聖」為堂號,有堂聯「七篇世澤、四書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孟姓排第84位大姓。 平姓 堂號:文泉堂 郡望: 堂聯:明經丞相 博洽中書 平乃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姓氏考略》記載:「戰國時期,韓國君主韓哀侯的兒子婼被封於平邑(今山西省臨汾市),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在平氏的發展史上,漢代平陵人平當父子是很受氏人仰慕的,平當,字子思,漢哀帝(公元前6年始)時,以明經耀為博士(漢代僅授5人),封騎都尉,對夏禹治水頗有研究,為當時開河築堤、防止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升為丞相,掌中書令,賜爵關內侯,其子平晏以明經歷位大司徒,封防鄉侯(漢代惟平當與韋賢父子至宰相),氏人因此以「文泉」為堂號,以「明經丞相、博洽中書」為堂聯。 黃姓 堂號:孝友堂 郡望:江夏郡 堂聯:徽流江夏 景煥陽春 《廣韻》記載:「舜帝時有顓頊(上古帝王)的後裔伯益的後裔陸終被封於黃地(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12公里的隆古鄉),建立黃國(公元648年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黃, 《黃氏大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為黃氏一世祖,公元前262年黃氏後裔黃歇,遊學博聞,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為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早期居住在潢川城,後改春申鎮一直到清朝。自從戰國以後,江夏郡一直是黃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故其族人以江夏(湖北武漢)為郡望,有堂聯「徽流江夏、景煥陽春」,以後黃氏不斷向外播遷,遍布全國。 黃氏在歷史的發展中人才輩出,東漢時有江夏人黃香,以孝著稱,年9歲時失母,事父至孝,夏日以扇煽枕席,冬天以身溫被以侍父寢。稍長,精通經典,文章名於京師,被稱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時任魏郡太守,時遭水災,黃香以其俸祿和賞賜賑濟貧民,漢安帝御賜「江夏黃童、忠孝兩全」,氏人為紀念黃香,以「孝友」為堂號。 西漢時有陽夏(河南太康)黃霸,宣帝時任楊州刺史,穎川太守,為政外寬內明,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被後世作為封建循吏的代表,為紀念黃霸、黃香,亦有用「江夏世澤、穎川家聲」為堂聯的。 黃姓在今天中國按人口多少排到第8位。 肖姓 堂號:芳遠堂郡望: 堂聯:興漢世澤輔政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帝嚳裔孫仲衍是周代宋國始祖徽子啟的胞弟,其後代大心在征伐南宮長萬的動亂中有功,受封於蕭(江蘇蕭縣),建立蕭國(公元297年滅於楚),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就是蕭氏,俗稱肖。」 戰國時大心的裔孫蕭不疑為楚國相春申君的上客,任楚國上卿,子孫世居豐沛(江蘇豐縣、沛縣),到了漢代,沛縣人蕭何(?—193年)輔佐劉邦起義,當起義軍進入咸陽後,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文件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社會情況。在楚漢戰爭中他推薦韓信為將,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西漢王朝的建立,論功第一,封酇侯,蕭何之子蕭彪任諫議大夫,始遷蘭陵(河南),彪之孫肖望之西漢中葉任宰相。因此氏人以「芳遠」為堂號,以「興漢世澤、輔政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蕭姓排第30位大姓。 姚姓 堂號:吳興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桐城世澤梁國家聲 《姓篡》記載:「虞舜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縣南)其子孫以姚為姓。西漢時避王莽之亂,有姚恢者遷居吳興,並在吳興形成望族。」史稱姚氏吳興望,所以多有以吳興為堂號。 在姚氏有發展史上,唐代有大臣姚崇(650—721年),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向玄宗提出十項治理國家的建議,俱被採納,於是封梁國公,協理朝政,他首先罷免空閑官職,重修制度,整頓綱紀,形成了唐朝貞觀之治後的又一鼎盛時期,「開元之治」。 到了清朝出了位桐城人姚鼐(1731—1815年),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桐城派文學的主要作家。 上述兩位歷史名人使姚氏感到十分光彩,因此以「吳興」為堂號。以「桐城世澤、梁國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姚姓排64位大姓。 邵姓 堂號:康節堂 郡望: 堂聯:甘棠世澤 皇極家聲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和《姓氏探源》等書載:「周文王之子名奭者,因功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史稱召公。邵古代作召,召公與周公旦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周成王,他常巡行於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理下,自伯侯到庶人各得其所,無失業者,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周平王時,召公採食於王屋(河南濟源市邵源鄉)召公的後代散居河南、陝西許多地方,他們以召為姓。至戰國時期,住在河南、汝南、安陽一帶的召氏,為紀念被秦呑並了的故土,在召旁加上阝旁為邵,至三國其召氏絕而邵氏興。 在邵氏發展的歷史中,名人薈萃,其最受世人敬慕的是北宋哲學家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范陽人,幼隨父遷河南,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自耕自給,自號安樂先生,謚「康節」,人稱「百源先生」,朝廷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交往甚密,他把《周易》加以劃分,把周文王所著的易列為後天易,伏羲所著的易列為先天易,並創作了先天卦點陣圖,著有《皇極經世》,為紀念邵雍,氏人以「康節」為堂號,以「甘棠世澤、皇極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邵姓排第83位大姓。 汪姓 堂號:平陽堂 郡望:平陽郡 堂聯:歙州世澤 越國家聲 《姓篡》等書記載:「遠古時有汪芒氏部落是一個原始部落,其首領防風氏身高三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守封禺兩山(浙江武康東南),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會議,防風氏因遲到被斬,國人為避禍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統治,楚滅越後,汪芒氏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州一帶居住,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稱汪氏。」 到了唐代有歙州人叫汪華,任歙州太守,總管歙、宣、抗、睦、饒、婺六州軍事,封越國公,其子孫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到了宋代在山西、平陽形成望族。《百家姓》因此列汪氏為「平陽郡」,氏人因此以「平陽」為堂號,為紀念汪華,氏人以「歙州世澤、越國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汪姓排第57位大姓。 毛姓 堂號:脫穎堂 郡望: 堂聯:片言世澤 九鼎家聲 毛是自西周王族的姓。《元和姓篡》說:「周文王第九姬明為伯爵,受封於毛(河南宣陽一帶),建立毛國,其子孫以國為姓,即毛氏。」《姓氏考略》說:「周文王第八子伯崇受封於毛(今陝西岐山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早在春秋時期,毛氏家族發生內亂,遷居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並在西河(山西)滎陽(河南)等地形成望族,明代江西人毛太華因做官遷居湖南湘潭,傳至20世(500餘年)出了位偉人毛澤東。 在毛氏的發展中,最有影響的是戰國時趙國毛遂,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平原君到楚國求救,毛遂自薦:「臣今日請處囊中,必脫穎而出。」到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洽談合縱,不得要領,至日中不決,毛遂按劍迫楚王,直說秦國圍趙之利害,使楚王同意合趙攻秦。《幼學》說:「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為紀念毛遂,氏人以「脫穎」為堂號,以「片言世澤、九鼎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毛姓排第76位大姓。 米姓 堂號:寶晉堂 郡望: 堂聯:西域世澤 南宮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古代西域有米國人來中國,其子孫以米為姓。」 在米氏的發展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北宋米芾,字元章(1051-1107年),山西太原人,後遷湖北襄陽,定居江蘇潤州(鎮江),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是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其山水畫風格獨特,歷史上有米派之稱,得晉代王羲之《王略帳》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墨跡,名其齋為寶晉齋。著有《寶晉英光集》,為紀念米芾,氏人以其齋名「寶晉」為堂號,以姓源和米芾別號為堂聯「西域世澤、南宮家聲」。 成姓 堂號:上谷堂 郡望:上谷郡 堂聯:惟善世澤 詩書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文王的第五子叔武周初封於成國(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到了秦代成氏在河北上谷郡形成望族,氏人即以「上谷」為堂號。 在歷史的長河裡,最使成氏人驕傲的是西漢名士成公,博覽群書,無所不知,但自隱姓名,不慕利祿,自耕自食,研究學問,為世人所敬慕,稱他為成公。成公迂見漢成帝出遊,沒有行禮,成帝說:「朕能使人富貴,也能殺人,你為什麼不順從於我?」成公回答說:「你能貴人,我不做官,你能富人,我不受祿,你能殺人,我不犯法。」成帝見他威武不屈,十分嘆服,第二天派了兩個隨從向成公討教,成公便送《政事》十二章。為紀念成公,氏人以「惟善世澤、詩書家聲」為堂聯。 戴姓 堂號:譙國堂 郡望:譙國郡 堂聯:解經世澤 敘禮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在西周的諸侯國中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縣東,公元前713年被鄭所滅),其國民以戴為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春秋時期,宋戴公之孫以祖父的謚號為氏。即戴氏。」 《百家姓探秘》說:「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發源地發展,漢代以後,宋戴公後裔戴雲升由宋國遷安徽毫縣(譙國郡),在此發展成望族。」《戴氏譙國堂世系族譜》載:「戴氏以郡望『譙國』為堂號。」 在歷史的發展中,戴氏名人輩出,東漢時期的戴憑,字次仲,博覽經典,建武初年正月初一朝賀,皇帝叫群臣解經,許多大臣說不出來,就讓給通經義的人,次仲共得五十餘次,人稱「解經不盡戴次仲」。 西漢時有戴德與其侄戴聖,宣帝時俱被立為博士,叔侄二人集古代各種禮儀,共同編纂了《禮記》。 為紀念他們,氏人以「解經世澤、敘禮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戴姓排第54位大姓 宋姓 堂號:雍睦堂 郡望:京兆郡 堂聯:尚書世澤 景文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商朝末代帝君紂王的庶兄弟徽子啟,被譽為商末『三仁』之一,周成王封其於宋(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京兆之郡望。在宋姓氏族中最使氏人仰慕的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宋祁(998-1016),字子京,與其兄北宋文學家宋庠(996-1016),原名宋效。兄弟二人同入殿試,俱中狀元。 庠第十祁第一,章獻太后說:「弟弟的名字不能在哥哥的前面」,於是便改庠為第一,祁為第十名。兄弟二人都很有作為,宋祁官至工部尚書、拜翰林院學士承旨。謚景文,與兄並有文名、文章典雅、詩歌詞賦多有穠麗之作。世稱「紅杏尚書」,所以氏人以「雍睦」為堂號,以「尚書世澤,景文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宋姓排第22位大姓。 紀姓 堂號:善射堂 郡望:平陽郡 堂聯:穿楊世澤 貫虱家聲 《姓篡》記載:「炎帝的後代,西周時被封於紀(今山東壽光縣南紀台村),建立紀國,稱為紀侯。公元前690年(春秋時期),紀國被齊國所滅,紀侯子孫即以國名為姓。」 《百家姓探秘》說:「紀姓望族居平陽(今山西臨汾)天水(今甘肅通渭縣)。」 遠古時期,紀氏有紀昌,學射于飛衛,以氂、懸虱於窗,南面而望之,三年之後生望虱如車輪,睹塗物如山丘,隨手撿一小草即能射中虱心,雖有其枝仍不肯絕懸。《幼學》技巧篇說:「有善射者(紀昌)穿楊貫虱。」為紀念紀昌,氏人以「善射」為堂號,以「穿楊世澤、貫虱家聲」為堂聯。 董姓 堂號:卧虎堂郡望: 堂聯:儒宗世澤良史家聲 《左傳》記載:「遠古舜帝時有人向舜帝獻了幾條蛟龍,需要人飼養訓練,有人舉薦董父擔任御龍官。在董父的精心訓養下,這幾條蛟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舜帝非常高興,賜董父為董氏,並把山東定陶一帶的地分封給他,他的後代便以董為姓。」 董氏在歷史的發展中,人才輩出,春秋時晉國有史官董孤,世襲太史之職,因實事求是,被譽為古之良史。 西漢時期有經學大師董仲舒,舉博士,他所創立的三綱五常被漢武帝採納,奠定了儒學在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被稱為一代儒宗。 東漢時有洛陽令董宣,居官清廉,大膽地打擊京師的不法豪強,皇親國戚都懼怕董宣,稱他為「卧虎」。為頌揚這些先世豪傑,董氏人以「卧虎」為堂號,以「儒宗世澤、良史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董姓排第29位大姓。 梁姓 堂號:安定堂郡望:安定居 堂聯:三清世澤七序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他的曾孫秦仲,為周室大夫,奉命征討西戎戰死沙場,其五個兒子立志要為父親報仇,請求宣王發給精兵七千,宣王准。兄弟五人同敵敵愾,打敗了西戎,收復了失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兒子康於梁(陝西韓城)為伯爵,人稱梁伯,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梁氏。」 公元641年,梁國亡於秦,《梁氏宗譜》記載:「梁伯的玄孫梁益耳,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居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梁益耳的20世孫梁橋因官遷居安定(今甘肅固原縣),在此發展成望族,史稱梁姓安定望。」 東漢時有梁橋後裔梁竦(?—83年),習孟氏《易》,好讀書,著有《七序》數篇。章帝時,梁竦有兩個女兒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和帝即位追封梁竦為褒親愍侯,其子孫俱封侯。梁竦的孫子梁商,順帝時為大將軍,總管朝政,其女為順帝皇后,稱梁太后,另有一女為恆帝皇后。由梁竦為首的安定梁氏一門前後有7個侯,3個皇后,6個貴人,7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因此氏人以生源地「安定」為堂號,以「三清世澤、七序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梁姓排第21位大姓。 杜姓 堂號:寶田堂郡望: 堂聯:忠孝世澤經史家聲 杜姓是以封地名命氏的姓,源於唐姓。《通志·氏族略》載:「舜封堯的後裔丹朱於唐,建立唐國(山西翼城西),周成王時唐國人不聽號令被滅,原唐國君主恆被改封於杜(今陝西西安東南)稱唐杜伯,杜伯的後裔以杜為姓。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史稱杜氏京兆(陝西西安)」望。由京兆杜氏外遷,後有形成南陽(河南)望。由南陽人唐末杜讓能任南山節度使,遇亂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南宋時杜讓能後裔杜仁避亂遷福建同安。 在杜氏的發展中,人才輩出,宋代時杜孟熙寧進士,曾任戶部尚書,因不滿朝中蔡京專權,幡然回到家鄉,他說:「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當時人稱寶田杜氏,因此氏人以「寶田」為堂號,以「忠孝世澤、經史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杜姓排第53位大姓。 季姓 堂號:一諾堂郡望:渤海郡 堂聯:荊楚世澤關中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魯恆公之子季友的後裔以季為姓。」 《姓氏辯證》載:「顓瑣裔孫陸終的兒子名季連,其後裔以季為姓。」 季氏望族居渤海,史稱渤海望。 漢代有遊俠季布,楚國人,以言之可信弛名,楚國有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官至河東太守,《幼學瓊林》說:「季心(季布兄長)季布氣蓋並於關中,為紀念季布,氏人以「一諾」為堂號,以「荊楚世澤、關中家聲」為堂聯。而現實中「千金世澤、一諾家聲」已成了季氏的代名詞。 郭姓 堂號:汾陽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太原世澤虢國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封他的叔叔姬仲於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建立虢國,其子孫在虢國發展,因虢和郭同姓,後裔便以郭為姓。」 春秋時期,郭氏自發源地向外播遷,漢代開始遷居江南,此後太原一直是郭氏發展的中心。《姓氏探源》說:「郭氏發源於虢國,光大於太原,因此有『太原世澤、虢國家聲』之堂聯。」 到了唐代有大將郭子儀(697—781),陝西華縣人,以武舉累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東擊敗史思明,肅宗即位,任河東副元帥,因功升中書令,後又進封汾陽郡王,此後氏人便以「汾陽」為堂號。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郭姓排18位大姓。 林姓 堂號:西河堂郡望:西河郡 堂聯:九龍世澤雙桂家聲 商未,紂王的叔叔比干因忠諫被紂王殺害,比乾的夫人陳氏懷孕在身,聞聽比干被害,便出逃到郊野(今河南衛輝縣北、淇縣湛河以西一帶)的樹林里的石室中隱藏起來,生下一男名堅,字長恩。不久紂王被殺,陳夫人和比乾的遺腹子堅都歸於周,得到周武王禮遇,武王因堅在林中所生,因此賜堅姓林,其子孫繁衍,成為林氏的主要支派。 戰國時期,林堅後裔,趙國宰相林皋居住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時稱九龍之戶,十德之門,因趙國君王嫉才,林皋父子攜逃西河(今山西離石縣),在此發展成望族,從此便以「西河」為堂號。東漢時期,林皋的十世孫林穎長子任下邳太守,子孫昌盛,成為當地望族,林穎次子林祿任晉安太守(福建),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王。子孫播遷當地成為望族,因此有「九龍衍派、雙桂遺風」之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林姓排第16位大姓。 鍾姓 堂號:潁川堂 郡望: 堂聯:晉賢世澤 楚邑家聲 西周初,周公旦輔政,封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於宋(河南商丘),建立宋國。春秋時宋恆公的兒子敖在晉國做官,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被稱為晉之賢。因忠直敢諫被執政者所害,其子州梨逃往楚國,後來任楚國宰相,食采於鍾離(今安徽鳳陽),其子孫以鍾離為姓。秦末其裔孫鍾離昧隨項羽起兵反秦為名將,項羽失敗後,自刎而死。其子孫鍾離接,為避難遷居潁川長社(河南長葛車北)改姓鍾氏。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先秦時期,鍾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從漢代開始,潁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人才輩出,故鍾氏大多以『穎川』為堂號。有『晉賢世澤、楚邑家聲』之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鍾姓排第56位大姓。 徐姓 堂號:東海堂 郡望:東海郡 堂聯:南州世澤 東海家聲 伯益之子若木被虞舜封於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立徐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徐氏。西周時徐國君主徐偃王,行仁義,結眾心,周邊有36個國家向他朝貢,後因舉兵反周,周穆王命造父駕車,派大軍鎮圧,徐偃王不忍百姓塗炭,主動收兵,棄國出走,逃到彭城(今徐州),由於偃王深得民心,彭城因此改名徐州。周穆王也封偃王之子繼續管理徐國。 《東海堂徐氏宗譜》載:「漢恆帝時,徐姓在東海(今山東郯城北)發展成望族,氏人以『東海』為堂號。漢末遭亂外遷,其中一世祖徐稚居江西南昌,二世祖徐泊遷浙江龍游。恆帝時,徐稚因不滿宦官專權。皇上雖多次徵聘終不為官,時稱『南洲高士』,東漢豫章太守陳蕃晚年杜門謝客,唯器重徐稚才德,特設榻禮待徐稚來訪。《騰王閣序》中有『人傑地靈,徐稚下陳藩榻』之句。」 為紀念徐稚,氏人以「南州世澤、東海家聲。」為堂聯。(雖有堂號對聯用字一致之嫌,但不能妄加改動)。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徐姓排第11位大姓。 邱姓 堂號:長春堂 郡望:河南郡 堂聯:龍門世澤 仙山家聲 西周初,太公姜尚封於齊,都營丘(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以營丘山得名),其後裔以丘為姓。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奉旨避孔子名諱凡丘一律改為邱。 在邱氏的發展中形成河南郡望,宋代末年邱氏中有位很有影響的道士邱處機,號長春子,山東登州人(1148-1227年),十九歲在寧海拜王重陽為師而出家修行。王重陽死後,潛修於龍門山(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及陝西省韓城市東北),形成龍門派,成吉思汗在雪山(嘉瑪拉雅山)召見,尊為神仙,爵「大宗師」,總領道教,邱處機死後,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世號「長春真人」,邱處機以養生之道名世,《姓氏探源》說:「邱氏得姓之後,在吳興、河南、扶風形成三個核心郡望,後逐漸向全國播遷,為紀念邱處機,氏人以『長春』為堂號,以『龍門世澤、仙山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邱姓排第77位大姓。 駱姓 堂號:內黃堂 郡望:內黃堂 堂聯:兩朝碩輔 四傑家聲 西周時姜太公封於齊,其後代中有公子駱,公子駱的後代以祖上的字為姓,遂成駱氏,望族居內黃(河南內黃縣),氏人因此以「內黃」為堂號郡望。 唐代駱氏中出了位顯郝人物,文學家駱賓王(638-?年),浙江義烏人,善詩賦,工文章,與王勃齊名,為唐初「四傑」之一,高宗時歷任武功主簿,待御史。武則天執政後提拔為臨海丞,也稱駱丞,後因政見不合而辭官,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為其撰《討武曌檄》,武則天閱後大加稱賞,認為:「遺漏如此能人乃宰相之過失。」徐敬業失敗後,下落不明,南通狼山有「駱賓王之墓」,為紀念駱賓王,氏人以「兩朝碩輔、四傑家聲」為堂聯。 高姓 堂號:渤海堂 郡望:渤海郡 堂聯:常山世澤 邊塞家聲 姜太公的六世孫,春秋時齊國君主齊文公呂赤之子被封於高(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與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齊襄公被孫無忌所殺,傒聯合其它大臣一起平息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恆公,恆公繼位後,為表彰傒的功勞,允許傒以祖父的字為姓。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任滿舉家居渤海,子孫繁衍,世代為官,在當地形成望族,氏人以「渤海」為堂號。 到了唐代,高洪後裔渤海人高適(702-765年),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士兵生活狀況的「邊塞」為著。 宋代大將高懷德,常山真定(河北)人,五代時隨柴世宗敗北漢,取淮南。入宋為殿前副都點檢,太祖時加同平章事。太宗時官至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 為紀念兩位先賢。氏人以「常山世澤、邊塞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高姓排第15位大姓。 夏姓 堂號:敦仁堂 郡望:會稽郡 堂聯:尚忠世澤 至孝家聲 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讓位於禹,禹之子啟繼位後,建立夏朝,定都今河南登豐縣,夏朝歷五百餘年滅於商。西周初年封大禹後裔東樓於杞(今河南杞縣),讓他侍奉夏禹香火,杞國數傳至杞簡公,為楚國所滅,簡公的弟弟逃到魯國,魯恆公(魯國國君)見其是夏禹後代,賜予侯爵俸祿,簡公為紀念祖先以夏侯為姓,後來簡化成夏。 春秋至先秦,夏氏主要在河南發展,三國時期,越州會稽(浙江)十四姓中夏氏排第一,成為會稽望族。 三國時有魏將夏侯淵,字妙才,為人有將略,厚仁義,忠孝繫於一身。一次有人罵他老師,他便殺了那人,與呂布交戰,被暗箭射中左眼,他大聲吶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將眼珠納於口中啖之。與蜀軍對嶼平陽關,戰死沙場。氏人為紀念他,以「敦仁」為堂號,以「尚忠世澤、至孝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夏姓排第55位大姓。 田姓 堂號:紫荊堂 郡望:雁門郡 堂聯:雁門世澤 麟趾家聲 田是由陳姓而得。周武王封舜帝的後裔胡公滿於陳(河南瞧陽),建立陳國,傳至十世陳厲公時,陳國發生內亂,厲公之子陳完逃到齊國改姓田。 田完的子孫在齊國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勢力,至七世孫田常時,已是一個能左右齊國政權的大家族,公元386年,歷史上出現了「田氏代齊」。 到了戰國時期田氏開始向外播遷,唐代宗時,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子孫繁衍,成為望族,稱雁門田氏,成為田氏較大的郡望。 在田氏中有一段歷史被氏人永遠紀念。隋朝時,有田真、田廣、田慶三兄弟欲分祖上財產,商議將堂前荊樹分成三片,這棵樹即枯萎了,田真嘆曰:「木本同株,因分析而摧悴,況人兄弟同懷而可離乎。」於是兄弟不再分家,這棵樹又重新茂盛起來。事載《隋書》。 《姓氏探源》說:「公元1449年,明朝發生土木之變,英宗得田項母子救駕,倖免遇難,英宗複位後,得悉田項宅前曾有柴荊死而復活之現象,下詔建一座府第名『紫荊堂』,後來氏人即以『紫荊』為堂號,用堂聯『雁門世澤、麟趾家聲』。」(麟趾是說子孫受到好的德行的感化)。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田姓排第58位大姓。 胡姓 堂號:安定堂郡望:安定郡 堂聯:麗霞世澤相賢家聲 胡陳原系一家。周武王封舜帝的後裔媯滿謚號胡公於陳地(河南睢陽)史稱胡公滿,又稱陳公滿,其後裔有以胡公為氏者。 胡姓在得姓之後主要在河南發展,魏晉時有胡質,胡威父子,由於任官的原因,舉家遷安定(寧夏固原縣),子孫留居當地,發展成望族。子孫中名賢相繼,有女胡芳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入宮,生武安公主,使胡氏地位更加顯赫。因此以「安定」為郡望堂號,以「麗霞世澤、相賢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胡姓排第13位大姓。 萬姓 堂號:扶風堂 郡望:扶風郡 堂聯:成鄉世澤 槐里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西周時,諸候國中有芮國(陝西大荔縣)有君主芮伯萬,其子孫以萬為姓。《通志·氏族略》又說:「晉國大夫畢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子孫貴顯當朝,因以『萬』為姓。」 萬姓早期主要在陝西和山西一帶發展,形成扶風等較大郡望。因此氏人多以「扶風」為萬氏堂號。 萬姓在歷史的發展中名人輩出,其中最受氏人仰慕的是東漢名將萬修,字君游,扶風茂陵人(今屬陝西興平縣東北),從光武帝劉秀平河北,拜為左將軍,右將軍,因功封槐里侯,為雲台28將之一,即二十八宿之張星。唐代廬洲萬敬儒,三世同居,以孝著聞,親喪結蘆墓邊。刺血寫佛經,斷兩指輒復生,後來改所居洲為「成孝鄉」,廣孝聚。為紀念萬修、萬敬儒,氏人以「成鄉(著孝)世澤、槐里(封侯)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萬姓排第86位大姓。 管姓 堂號:晉陽堂 郡望: 堂聯:鋤金世澤 煮海家聲 周武王封其弟叔鮮於管(河南鄭州)建立管國,史稱管叔鮮。成王繼位後,管叔以自己是成王叔叔而不服周公旦號令,並與蔡叔一起,聯合商朝國君後裔發動叛亂,被輔政的周公旦很快鎮壓。管叔死後,其子孫以管為姓。 春秋時分,管叔裔孫管仲(?-前645年),被齊恆公拜為相,尊為仲父。管仲輔佐齊恆公在政治上實行一系列改革,從經濟富國入手,用官府力量,發展鹽業、鑄造和管理貨幣,調節物價,使齊國國力大振,為齊恆公稱霸諸侯立下不朽功績,世稱名相。 三國時魏國有學者管寧,字幼安,與華歆同席讀書、種田,一次在田中鋤地,管寧發現黃金,棄之不拾,而華歆卻拾起,為之管仲認為華歆與自己志向不同而「割席分坐」,魏文帝曹丕,征他為太中大夫,魏明帝曹睿征他為光祿大夫,他都固辭不就。 為紀念管仲,管寧,氏人以他們的業績「鋤金(不昧)世澤、煮海家聲」為堂聯。 盧姓 堂號:旗羲堂 郡望:范陽郡 堂聯:范陽世澤 涿郡家聲 姜太公封於齊,並稱齊太公,數傳到齊文公,齊文公生子名公子高,公子高有裔孫名傒,仕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恆公有功被賜邑於盧(山東長青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盧氏。 田氏代齊之後,盧氏散居北方一帶,到秦代有博士盧敖在涿郡(河北)定居,子孫留居於此,秦末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因功封燕王,封國涿郡,三國時涿郡更名為范陽郡,由於東漢盧植(盧敖裔孫)字斡,剛義有大節,是馬融之學生,漢靈帝時任博士、九江、廬江太守。董卓篡權要廢立皇帝,他敢於發表意見。曹操對此評論說:「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仕之楷模、國之楨榦。」於是范陽和涿郡成了盧姓人不可替代的郡望,鑒此,氏人以「旗羲(意喻受皇上表彰和寵愛)」為堂號,以「范陽世澤、涿郡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盧姓排第42位大姓。 繆姓 堂號:二賢堂 郡望:蘭陵郡 堂聯:蘭陵世澤 東海家聲 繆氏出自嬴姓。戰國時期,秦穆公(秦國君主)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後謚「繆」,其支庶子孫以祖上謚號為姓,即繆氏。 漢代時有長沙內史繆生,蘭陵人(山東嶧縣東),為博士,其後代繁衍,在當地形成強宗大族,史稱繆氏蘭陵望。 宗姓 堂號:忠簡堂 郡望:京兆郡 堂聯:宋京留守 周室春宮 宗是以官職命氏的姓。堯帝時有司掌四時的官,分春夏秋冬四岳,在周朝有春官,又名宗伯(是掌管邦國祭祀典禮的官相世太宗、上宗,相當於後來的禮部尚書),其世襲其官職的子孫以其官職為氏,即宗氏,宗氏早期在京兆(陝西長安)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史稱宗氏京兆望。 宋代,宗氏中有一位傑出人物宗澤,字汝林,浙江義烏人,元祐進士,有文才武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知茲州(河北邯鄲),募集義勇,抗擊金兵。南宋初任東京留守,用岳飛為先鋒,屢敗金兵,死後追封為「忠簡」,氏人為紀念宗澤,以他的封溢為「忠簡」堂號,以姓源和宗澤的官職撰堂聯「宋京留守、周室春宮」,也書「宋京世澤、周室家聲」。 丁姓 堂號:濟陽堂 郡望:濟陽郡 堂聯:皇華世澤 太史家聲 丁姓的主要來源是西周初年,齊太公的兒子呂伋是齊國第二代君主,呂伋在周成王時任朝中重臣,周成王臨終時又遺命他輔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時他因是先帝的顧命大臣而倍受禮敬,伋年老去世,康王專門為他賜謚「丁」,表彰他「執事弗懈,事主盡忠」,其子孫便以謚為姓,即丁氏。見《通志·氏族略》 丁氏秦漢時期主要在山東、江蘇、河南聚居,後來遷至陝西、廣西、湖北等地,《姓氏探源》說:在發展中由呂伋來的丁姓人,在濟陽(山東定陶縣)形成望族,氏人因此以「濟陽」為堂號,史稱丁氏濟陽堂。 為紀念丁伋,氏人多以「皇華世澤、太史家聲」為堂聯,意在標榜丁姓源來的輝煌和名人輩出史不乏人。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丁姓排第46位大姓。 鄧姓 堂號:南陽堂 郡望:南陽郡 堂聯:新野世澤 高密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殷武帝封他的叔叔曼季於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鄧國,為侯爵國稱鄧侯。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亡國後的國民以鄧為姓。」 鄧氏早期在河南發展,西漢中葉有鄧況自楚遷居河南南陽新野,子孫以農業為業,百年無聞,至東漢時有鄧況後裔鄧禹,字仲華,帶領族人助劉秀興漢,破王匡、敗成丹,震威關西,拜為大司徒,封酇侯,從此,南陽新野鄧氏成為強宗大族。劉秀統一全國後,論功鄧禹最高,改封高密(今山東淮坊市東南部一帶)侯。光武帝劉秀命將興漢功臣繪像雲台,鄧禹居二十八將之首,鄧禹孫女為東漢和帝劉肇後,和帝死她臨朝執政。因此氏人以「南陽」為堂號,以「新野世澤、高密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鄧姓排第34位大姓。 單姓 堂號:新豐堂 郡望:南安郡 堂聯:南安世澤 西周家聲 西周時有多卿大夫篾,周成王封他於單邑(今河南孟津縣東南),篾的後代就以封邑為氏,即單氏。《通志·氏族略》載:「周室大夫篾成王封於單,故為單氏。」 單氏早期主要在發源地河南發展,東漢時單氏中出了位將軍單超,河南人,善謀略,輔佐恆帝有功被封為新豐侯,拜車騎將軍,七代榮獲侯爵,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在南安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為紀念單超,氏人以他的封賜「新豐」為堂號,以姓源郡望為堂聯,「南安世澤、西周家聲」。 石姓 堂號:三典堂 郡望: 堂聯:萬石世澤 八公家聲 《路史》記載:「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臘大義滅去叛亂的皇親和自己的兒子厚,迎立衛宣公為晉之國君,被譽為忠烈之臣。衛宣公為嘉獎石臘,賜其祖父的字為姓,即石氏。」 春秋之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展,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武威、渤海、上黨等郡望,湧現了無數的歷史名人。西漢時有石商望出武威人(今甘肅武威縣)有石奮望出渤海,(河北滄縣境內)。及四子俱官至三公,全家年俸超過萬石,景帝號為「萬石君」。 十六國時有上堂武鄉族人石勒於公元391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歷六位君主。五代時有沙陀部人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勾結契丹人滅後唐,建都汴京,國號晉,史稱後晉,歷二帝,這是歷史上石氏的八位皇帝。集武威、上堂、渤海三處望族,氏人以「三典」為堂號,以「萬石世澤、八公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石姓排第63位大姓。 崔姓 堂號:三戟堂 郡望:清河搏陵 堂聯:五原世澤 四皓家聲 崔氏出自西周齊國,齊國開國君主姜太公其子丁伋是二代君主,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他卻讓給了弟弟叔乙,而自己住到崔地(山東章丘西北),後代以邑為氏,即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自漢至宋官宦不絕。季子的第15世孫崔如意為秦大夫,其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今河北),次子崔仲牟為博陵太守,居博陵,所以《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崔氏在發展中人才輩出,商代有四皓之一的崔廣,隱居夏里修道,故稱夏黃公,西漢初四皓出遊,消除了漢高祖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意圖。東漢時有政治家崔寔,曾任五原太守,為官清廉,官至尚書。唐代有崔琳任開元中書令,崔珪任太子詹事,崔瑤任光祿大夫都是以戟護侍,當時人稱「三戟崔家」,氏人因此以「三戟」為崔氏堂號,並以歷史名人撰堂聯「五原世澤、四皓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崔姓排第74位大姓。 龔姓 堂號:渤海堂 郡望:武陵郡 堂聯:荊楚世澤 渤海家聲。炎帝啟姓望出武陵 龔姓來源較多說法不一,《姓氏探源》說:「黃帝時有共工氏為治水之官,他的兒子句龍承其父業把共龍合成龔字為姓。」《六桂堂叢刑》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六子俱中進士,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六命名,有六桂聯芳之譽,其五子翁處兼為龔姓,也稱龔姓六桂堂。」 龔氏早期主要在河北、河南、遼寧、山東、江蘇、甘肅、山西發展,並在武陵形成強宗大族,史稱龔姓武陵望。 龔姓在發展中名人薈萃,史不絕書。西漢未年彭城(徐州)人龔勝曾三舉孝廉與武源(邳縣)龔全均以名節著稱,時稱「楚兩龔」。西漢時龔姓人最著名的是龔遂(?-公元前62年),宣帝時渤海附近各郡饑荒,農民紛起反抗,他任渤海太守,開倉借糧,獎勵農桑,撫恤百姓,獄訟減少,農民歸田,德政無限,被稱為封建御吏的典範。 為紀念龔遂氏人以「渤海為堂號,以「炎帝啟姓望出武陵」為堂聯,也有用「荊楚世澤、渤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龔姓排第99位大姓。 程姓 堂號:培善堂郡望:廣平郡 堂聯:懷仁世澤彝德家聲 上古帝嚳任命顓頊皇帝的曾孫重黎為管理火種的官,名火正,也稱祝融,此後世襲其職至商朝封重黎的裔孫於程(河南洛陽一帶)為伯舜,稱程侯,周朝程侯(休父)入朝任大司馬,宣王又把陝西咸陽市東一帶封給休父,也稱程地,休父的子孫以程為氏。 春秋時期,程氏主要在山西、河南、陝西發展,秦代以後始向江南播遷,並在廣平(河北)形成望族,稱程姓廣平望。 北宋時程氏出了位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就是洛陽人程顥、程頤兄弟。程顥,學者稱明道,在洛陽講學10餘年,弟子有「如坐春風」之喻。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他依據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莫動」為四箴自警,一言一行以聖人為師,教學30餘年,以《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而達六經,主張去人慾,存天理,自南宋始,二程受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諸多褒獎。為紀念二程,氏人以「培善」為堂號,以「懷仁世澤、彝德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程姓排第37位大姓。 陸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雲間世澤洛邑家聲 黃帝的後代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正祝融(管理火種的官)有個兒子名終被封於陸鄉(山東平原縣一帶),因此叫陸終,其後代以陸為姓。 戰國時齊宣王田辟疆封其子田通於陸鄉,其子孫亦以封邑為姓。 春秋時有陸惲國(少數民族部落),地在今河南,其部落族人以陸為姓,並發展成望族,史稱陸姓河南望,是陸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氏人多以「河南」為堂號。 西漢時,田通的5世孫陸烈任吳縣(江蘇)令,遷豫章(江西南昌)都尉,任卒,吳人思之,迎葬於吳,子孫遂入吳郡,發展成望族,史稱陸氏吳郡望。 三國時陸烈後裔陸遜,為孫策婿,官至丞相,其子孫陸抗為三國名將,陸抗有二子陸機、陸雲,均為西晉文學家,太康末年,兄弟二人同到洛陽為官,文才傾動一時,詩重藻繪排偶,以華美深密見稱,其《文賦》為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時稱二陸,也稱二龍,為紀念陸機、陸雲,氏人以「雲間世澤、洛邑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陸姓排70位大姓。 段姓 堂號:忠烈堂郡望:武威郡 堂聯:汧陽世澤丹笏家聲 古代思想家老子(李聃)的兒子李宗,春秋時任魏國將領,被分封於段干,其後代以封邑為氏,即段氏。東漢以後少數民族中出現了兩支段氏,一是雲南段思平之後,二是鮮卑族段匹磾之後。 段氏早期在河南發展,由於官職的調遷,自秦代開始向外播遷,西漢文帝時有段印任北地郡尉,其玄孫段貞任武威(甘肅)太守,子孫留居當地,世代大官,發展成望族,史稱段氏武威望。 到了唐代,段氏中出了位很受氏人愛戴和敬佩的人段秀實,字成公(719—783年),陝西汧陽人,祖先居武威,因官而遷汧陽(千陽),官至大司農。德宗年間朱泚反叛認為唯秀實能孚眾望,脅迫到軍中議事,他乘機以笏猛擊朱泚,中其顙。遂秀實被害,留取丹心一片使後人稱頌,後追贈太尉,謚忠烈,為紀念秀實,氏人以「忠烈」為堂號,以「汧陽世澤、丹笏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段姓排第87位大姓。 侯姓 堂號:上谷堂郡望:上谷郡 堂聯:詩書門第騎射家聲 侯姓是多源之姓。《漢上谷長史侯相碑》說:「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名倉頡,是漢字的創造者。相傳是河南人,姓侯岡氏。他的後代住在馮翊衙縣(陝西的向水縣東北彭衙村)簡稱侯氏。」 侯姓早期在河南、山西、陝西發展,漢代侯姓人在河北上谷發展成強宗大族,稱侯氏上谷望,氏人以此地望為堂號。《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這一郡望堂號直到今天依然在侯姓中最為著名。」 候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121人。南朝時曲江人侯安都,字成師,任南豫章刺史,工詩善書,長於騎射,為當時豪雄之士,後隨陳霸先鎮京口,定計襲擊王僧辯,敗徐嗣徽、王琳,為建立陳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紀念侯安都,氏人以「詩書世澤、騎射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候姓排第82位大姓。 符姓 堂號:繩武堂郡望:瑯琊郡 堂聯:樂施世澤騎射家聲 春秋時期,魯國被秦國吞併後,魯傾公(魯國君主)之孫名雅,入秦為秦九卿尚寶司符爾令官,因工作認真,皇上賜雅為符姓,封為符氏始祖。 符氏早期在山東發展,並在瑯琊發展成望族。宋代有大將符彥卿,字冠侯,出生武將世家,十三歲能騎射,二十五歲當吉州刺史,官至天雄軍節度使,入宋加封太師,封魏王。柴世宗後,宋太宗後皆其女也。為人有謀善戰,謙恭下士,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士卒,所以,每有戰事,上下團結,將士用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氏人為紀念他,以「繩武」為堂號作為一種門風規範,以「樂施世澤、騎射家聲」為堂聯。 符氏字派為: 天進漢伯繼志希可子夫 思甫時君有日宗芝慶永 學仁誠登立修德家必昌 鍾汝樹炳培銘濟模焜均 錫治植煥坤錦清朴灼增 劉姓 堂號:傳經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彭城世澤黎閣家聲 堯在當天子前,先封於唐,後封於陶,史稱陶唐氏,其後裔封於劉(今河南偃師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劉氏。 漢代劉氏在彭城(江蘇徐州)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史稱劉氏彭城望, 唐代有劉晏(718—780年),字士安,山東荷澤人,唐玄宗赴泰山,年僅七歲的劉晏到竹清宮獻頌,玄宗聽後大為稱讚,舉神童,授太子正字之職(秘書省官名,主管校正書籍),為唐代著名理財家。氏人為紀念劉宴,以「傳經世澤、正字家聲」為堂聯。 西漢時有經學家劉向(前77-6)江蘇沛縣人。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受命校理宮庭藏書於黎閣。至夜太乙精星著黃衣持杖至,吹燃杖頭火焰照明,與向談古說今。俱是人間聞所未聞之事,使劉向學問大進。 因此氏人以「傳經」為堂號,以「彭城世澤,黎閣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劉姓排第4位大姓。 黎姓 堂號:京兆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西川世澤北宋家聲 《黎氏族譜源流序》和《黎氏梅縣族譜》載:「顓頊繼少昊之後統治天下時,有位名北正黎的人受命擔任田官,他的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黎為姓。」到了商朝末年黎姓中有人因功封侯建黎國(山西長治市境)世代相繼。入周后,周武王又把黎國分封給商湯(亦說堯帝)的後代,仍稱黎侯。春秋時黎國被晉國所滅,黎國的百姓俱以國名為姓,即黎氏。 《黎氏族譜》說:「戰國時期黎氏族人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西入梁(陝西)、益(雲南),東向青(山東)、徐(江蘇),南遷交廣(廣東廣西),北徙燕冀(河北)。唐德宗時,黎干任京兆尹,世代官僚,其後代傳衍,在京兆(陝西西安)形成望族。」於是,黎氏便以「京兆」為郡望堂號。 北宋時,廣安(四川)人,黎錞。以經術名震西川,以文章輝映北宋。宋英宗問歐陽修四川有哪些名人?歐陽修說:「文章和經術當數蘇洵和黎錞。剛而仁明,正而不阿。」黎氏祠堂以「經術傳家欽北宋、文章華國耀西川」為對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黎姓排第92位大姓。 步姓 堂號:紫金堂郡望:平陽郡 堂聯:東國名賢西陵遺愛 《潛夫論》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欲豹,字叔虎,他有三子,稱芮、義、欲義生欲楊被封於步邑(今山西臨汾市南),人稱步楊,其庶子孫以祖上的封邑為姓,即步氏。」 步氏早期主要在發源地步邑(屬平陽郡)發展,繼而至漢代已發展成強宗大族,史稱步氏平陽望。三國時東吳有名將步騭,字子山,淮陽人,避亂江東,種瓜自給,晝夜苦讀,博覽群書,被孫權召為主記,後封臨陽侯。孫權稱帝後,拜驃騎將軍,鎮守西陵(河北易縣)二十餘年,敵懼其威不敢妄動,群眾擁戴,後拜為丞相。為紀念步騭,氏人以「紫金」為堂號,以「東國名賢、西陵遺愛」為堂聯。 沙姓 堂號:志頤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汝南世澤蘇北家聲 《潛夫論》記載:「商朝末年,殷紂王庶兄徽子啟封於宋,建立宋國,其後裔有封於沙(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其後裔以封地為姓就是沙氏。」 沙氏早期在河北發展,到了漢代在汝南(今河南)形成名門望族,史稱沙氏汝南望。 宋代時有河北宜州太守沙世堅隨高宗(趙構)皇帝移居錢塘(浙江杭州),後遷居如皋,其後裔沙元炳,1894年恩科殿試進士,援翰林院編修,時逢維新運動破產,義然辭官回如皋興辦地方實業和教育事業,取其「志頤」為堂號,意思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1904年沙元炳被推為如皋縣商會會長,同年11月出任如皋縣民政長,1913年被選為江蘇省議長,任職期間,與南通張謇創辦實業,創立公立醫院,發展水利,興建學校,投資大生紗廠、廣生油廠、新生麵粉廠、資生鐵廠、大達輪船公司、廣德中藥鋪等。為紀念沙元炳,氏人以「汝南世澤、蘇北家聲」為堂聯。 蒲姓 堂號:綽然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柳泉世澤聊齋家聲 相傳,帝虞舜的後代夏朝被封於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其子孫以蒲為姓。 蒲氏得姓之後主要在山西發展,望族居河東(山西夏縣北)。明未有文學家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人,中年在江蘇寶應做慕客,自擬堂號「綽然堂」告示世人,一生光明磊落。淄博城東有庄名「滿井(因井水常溢,故得名)」,井水溢流成溪,垂柳夾岸,故有柳泉之稱。先生設攤於「滿井」,免費供茶水於路人,索軼聞異事,集各地素材於樹屋「聊齋」而成書《聊齋志異》,名揚海內外,氏人為紀念蒲松齡,以「綽然」為堂號,以「柳泉世澤、聊齋家聲」為堂聯。 賴姓 堂號:西川堂郡望:西川郡 堂聯:鄢陵世澤松陽家聲 周朝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叔潁受封於賴(今河南許州、陳州、汝寧、汝州一帶)建立賴國,其後代以國為氏,即賴氏。魯昭公四年,賴國為楚靈王所滅,賴氏被迫遷於鄢陵,早期的賴氏主要在鄢陵發展。因賴國舊址在秦時為潁川郡,為潁川望族,清康熙年間御制《百家姓》說:「周文王遷於岐山,即西岐。」叔潁追本朔源,將賴氏郡望列為西川郡。並以「西川」為賴氏堂號。 叔潁的25世孫賴忠誠,東晉興寧元年任虔州知府,因見松陽(浙江遂昌)山清水秀,遂在當地安家,其曾孫賴遇任江東知府,奏請以所居松陽為府郡,晉安帝親題「松陽郡」三字賜之,氏人因此以「鄢陵世澤、松陽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賴姓排第98位大姓。 喬姓 堂號:睢陽堂郡望:梁郡 堂聯:婺州世澤梁國家聲 《通志·氏族略》云:「黃帝葬於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橋氏。」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城北,有沮水穿山而過,山呈橋形,因此得名。橋山上有黃帝冢,碑刻「古軒轅黃帝橋陵」,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黃帝的姬姓子孫有一部分在橋山守陵,以山命氏,稱為橋氏。 橋氏得姓之後,部分遷往安徽、河南。東漢時期河南商丘(古代稱睢陽)橋氏已形成望族,由於睢陽在梁國所在地,後來更名為梁郡,所以史稱喬姓梁國望或梁郡望。 東漢時有睢陽人橋玄隨孝武帝,從魏時任平原內史。與大丞相宇文泰友善。一次,宇文泰很認真地對他說:「你的姓帶木旁,過於笨重,不如去掉木旁,單姓喬。一則具有飛天高升之意,二則意味著橋姓人今後可以步步升遷,光宗耀祖。」橋勤見說得有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改為喬氏。 到了十六國時,橋姓人已不再見於史冊,而喬姓人不斷出現。 南宋時有大臣喬行簡,婺州東陽(浙江)人,理宗時官至丞相,至平章軍國重事,封魯國公,氏人以「睢陽」為堂號,以「婺州世澤、梁國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喬姓排第96位大姓。 濮姓 堂號:啟賢堂郡望:魯郡 堂聯:東海世澤西梁家聲 《路史》記載:「虞舜為炎帝部落首領時,其子孫散被封於濮地(今河南濮陽),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濮氏得姓以後在魯郡形成強宗大族,史稱「濮氏魯郡(山東)望」,漢代濮氏出了位了詩人濮仲翁,東海(江蘇)人。宋代時,濮安懿王的兒子被宋仁宗列為太子繼位(宋英宗),使濮氏更加風采,濮氏人鑒此取「啟賢」為堂號。 明代時,大將濮英,以勇敢善戰著稱,官至西安衛指揮史,其所率之兵,稱雄師勁旅,太祖命率部北征,大獲全勝,凱旋途中遭伏擊被擒,以佩刀剖腹自殺,表現了軍人寧死不屈的精神。追封「忠襄」,贈「樂浪公」。為紀念濮英和濮仲翁,氏人以「東海詩傳,西梁著績」為堂聯,亦書「東海世澤、西梁家聲」。 廖姓 堂號:汝南堂郡望: 堂聯:襄陽世澤蜀漢家聲 廖氏源於古代廖國(今河南唐河縣南40公里的湖陽鎮),相傳黃帝己姓子孫叔安的封國其子孫以國名命氏,即廖氏。 另說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子孫,以祖先的字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廖氏早期主要在汝南發展,西漢時期,廖氏族人皆稱,先世居汝南,並以『汝南』為堂號。」 《廖氏源流序》載:「三國時襄陽人廖化任蜀漢右車將軍,其子孫在四川定居,廖化的四世孫廖子璋,西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任左衛鎮國大將軍,定居江蘇南京,其長子廖原定居洛陽,次子廖鬆寬居浙江永嘉,都以祖父業績撰堂聯『襄陽世澤、蜀漢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廖姓排第66位大姓。 白姓 堂號:香山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太原世澤洛水家聲 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述白氏先祖世系時說:「白氏出羋姓,楚公族也。」楚太子健奔鄭,居於吳楚間,公元前487被任為大夫,封於白邑(河南)稱為白公,其子孫以封地為氏。 戰國時白勝後裔白起為秦國名將,因功封武安君。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其子白仲封於太原,世代大官,故子孫世為太原人。白仲的33世孫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龍門山(今河南),在此築石樓,自號香山居士,以詩酒詠佛為事,和胡杲等九人共同組成香山詩社,去世後亦葬於香山,有人為他畫「香山九老圖」。到宋代,宰相文彥博把「香山九老圖」掛於會館中堂,以示追隨。為紀念白居易,氏人以「香山」為堂號,以「太原世澤、洛水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白姓排第73位大姓。 文姓 堂號:廬江堂郡望:雁門郡 堂聯:成都興教蜀郡流芳 《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繼承父志完成滅商建周大業後追謚父親為文王,文王遮子中有以謚為氏者,即文氏,這是文氏的主體。」 文姓在得姓之後在雁門(山西代縣)形成強宗大族,史稱文氏雁門望。 文姓中人才輩出,春秋時出生楚國的文種入仕于越(浙江),輔佐越王勾踐中興霸業,被譽為一代賢相。 西漢時有廬江人文翁,景帝時為蜀郡太守,興修水利,重視教育,曾派小吏到長安就學於博士,又在成都辦學,入學者免於徭役,並以優異成績者為郡縣吏,對當地文化發展很有促進,鑒此,漢武帝下令各郡都建立學校,培養人才。其後代在四川發展。為紀念文翁,氏人以「廬江」為堂號,以「成都世澤、蜀郡家聲」為堂聯。 文姓在當今中國以人口多少排列第100位。 豐姓 堂號:渤海堂郡望:松陽郡 堂聯:松陽世澤蓬萊家聲 《姓篡》記載:「周文王之遮子封於豐地(陝西長安灃河以西),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春秋時鄭穆公(鄭國君主)之子名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施和卷以祖父的字為姓。稱豐施、豐卷。」 豐得姓之後,在松陽(浙江)形成大族,稱為豐姓松陽望。 宋代豐氏中出了位有名道士豐去奢,少年時為崇仙宮的道士,信奉老子、莊子的學說,對道教很有研究,傳說居於茅山,從渤海向蓬萊仙島成仙而去。而《百家姓探源》說:「氏人以此為榮,取『渤海』為堂號,以『松陽世澤、蓬萊家聲』為堂聯。」 諸葛姓 堂號:卧龍堂郡望:瑯琊郡 堂聯:南陽世澤西蜀家聲 諸葛源於葛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葛國滅亡後,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西南,因當地有葛氏,其後遷進的葛氏就稱諸葛氏。」 諸葛早期主要在發源地(山東瑯琊)發展並形成望族,史稱諸葛氏瑯琊望。 諸葛氏中最傑出的人物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瑯琊人,東漢末隱居南陽隆中(湖北襄陽西)耕種自食,留心世事,人稱卧龍。建安12年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向他提出:占荊州(河北湖南)、益州(四川),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繼而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的「隆中對」,從此便成了劉備的得力謀士。劉備根據諸葛亮的建議,聯孫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據荊州、益州,建立政權,劉備即位後,拜為丞相,死後追謚「忠武」。鑒此,氏人以「卧龍」為堂號,以「南陽世澤、西蜀家聲」為堂聯,也有的寫「南陽躬耕、西蜀輔政。」 冒姓 堂號:榜花堂郡望: 堂聯:萬卷世澤水繪家聲 冒氏乃元末丞相馬扎爾台之後。馬扎爾台族孫,蒙古篾兒吉得氏,元末任兩淮鹽運使,張士誠稱王蘇州,邀請作妥督丞相,不就而隱居江蘇如皋東陳鎮好友郭道甫處。明朝建立,凡少數民族在中原者一律改用漢姓,因此篾兒吉得氏取漢字單音節冒氏,名致中,為冒氏一世祖。 冒氏得姓之後,自四世起即考取進士。按照唐宣宗大中以後,禮部取氏放榜,每年都取姓氏稀僻的人二三個稱「色目人」,亦稱榜花,冒氏首中進士,當然應在放榜時掛上紅花,所以冒氏就取「榜花」為其堂號。 一世祖冒致中隱居東陳,其子孫亦就在東陳發展,並把其好友劉亮贈送的書籍建了一座樓予以收藏。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獻於成祖朱棣,成祖親書「萬卷樓」扁額贈之。 到了公元十六世紀,冒氏第十六世祖,冒辟疆,號巢民,與其父冒起宗共同將九世祖冒一貫的逸園擴建成如皋水繪園,使之成為我國著名園林,加上冒辟疆與一代明妓董小宛的風流軼事,更使水會園名震國內。所以氏人以「萬卷書富、水繪流芳」為堂聯,也寫「萬卷世澤、水繪家聲」。 關姓 堂號:武聖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忠勇世澤仁義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顓頊的後裔董父為舜帝伺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時期關豢通用,所以又稱關龍氏。夏朝時有個大臣關龍逢勸說夏桀帝勤政愛民,被桀帝處死,關龍逢的後代從此以關為姓。」 關氏得姓之後,在隴西形成望族,史稱關姓隴西望。 三國時關氏出了位名人關羽,字雲長(?—220年),山西臨汾人,與張飛隨劉備桃源三結義,恩如兄弟。下邳之戰,為曹操所俘,曹操待之十分禮遇,封漢壽亭侯,他斬顏良,誅文丑,以報曹操之恩,後仍歸劉備,守襄陽屢敗曹仁,水淹七軍,威名大震,為歷史上最受崇敬和敬佩的人,被稱為武聖,民間多有關聖帝君廟。氏人因此以「武聖」為堂號,以「忠勇世澤、仁義家聲」為堂聯。 曾姓 堂號:三省堂郡望:魯郡 堂聯:武城世澤魯國家聲 曾乃以國命名的姓氏。大禹建立夏朝,傳位其子少康,少康封其子曲烈於曾(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建立曾國,歷夏、商、周,到公元前561年被莒國所滅,曾國太子曾巫逃往魯國仕卿。稱曾氏,並在魯郡形成望族。 在歷史的發展中曾氏名人輩出,其中魯國武城人曾參,字子輿,也稱曾子(公元前505—436年),以孝著稱,是孔子的優秀學生和孔子學說的重要傳人,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的修養方法,每日反省自己,做到非禮勿視,非視勿信,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動靜必須遵循禮法,成為一個至善至美的人。氏人以他的美德為自豪,取「三省」為堂號,以「武城世澤、魯國家聲」為堂聯。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曾姓排第38位大姓。 保姓 堂號:勤業堂 郡望: 堂聯:詩書門第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百家姓第十八篇
※劉炳森隸書《百家姓》下
※百家姓|歷代名家單字字帖|晁(cháo)
※成親王草書 《百家姓》,遒勁婉麗,風姿卓越
※華夏百家姓氏宗親平台解說鄭姓的簡介和來源
TAG:百家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