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孤獨是場全國性精神流感
近年來,臨近節日,我們聽到不是期待的聲音,反而更多不安,心累。每逢遭遇節日,「一個人更好」的呼聲似乎更多更響,於是乎,「孤獨」變成一種流行的文化。
這年頭好像不標榜自己崇尚孤獨,就是俗,就是沒個性。在朋友圈、社交平台,你肯定見過不少類似以下這些「孤獨文化」的影視金句。
日劇《最高的離婚》光生無法忍受結婚後兩個人的「擁擠」「妥協」,覺得只有離婚恢復一個人狀態,才是最完美的生存自由。
美劇《生活大爆炸》的謝爾頓無比驕傲自己的「孤獨理論」,甚至無法理解人類為何熱衷只有麻煩的群體活動。
這些影視金句詮釋的「孤獨文化」好像都能在一瞬間「刷新」三觀。我們彷彿找到了直戳靈魂的理論,為它叫好,為它發聲。
但當我們孜孜不倦地一次又一次分享至社交平台,是出於細究過它有很大的現實價值的原因,還是更多覺得它能標榜個性,為博取更多高級的認同,為流行而流行呢?
孤獨是自我的本質嗎
除卻跟風路人,也還是有這麼一群把「孤獨」真正當成自己信仰的死忠粉。在「人到底是群居動物,還是獨居動物」的問題上,他們毫無疑問地選擇後者。他們控訴當代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圈子文化的種種弊端、負面,分析總結出一套套自己的「孤獨哲學」:人生而孤獨、孤獨才是獨立的本我、孤獨才是人類更優質更文明的生存形式。
但人生而孤獨就註定孤獨嗎?「孤獨」這個概念本來是獨立的嗎?
我們什麼時候最容易想起「孤獨」的好處?比起在一個人的時候,似乎更多時候是在一片喧囂中懷念「孤獨」,特別佳節里,家庭圈子相聚之時,高呼「孤獨萬歲」的聲音會更多。如果相聚才能凸顯孤獨,那孤獨其實也是一個相對概念。如果連「孤獨」這個概念都不是孤獨的,那「孤獨」還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本我嗎?
你的孤獨也許只是寂寞
其實一直說著十分享受孤獨的人是在享受真正的孤獨嗎?
說著討厭戀愛,卻熱衷在手機上一邊享受著與4個紙片人糾纏不清,氪著金,聽著他們的甜言蜜語;
說是佛繫心態,但也會迫不及待在社交平台宣洩著自己的個性與批判之聲;
說著單身萬歲,但每天回家,第一時間打開手機,看看自己的蛙回來了沒,有沒有寄明信片,怎麼還不出去玩?
嘴上無比厭惡現實生活的我們,又十分熱衷在虛擬的網路里模仿現實去生活,來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就像一群不承認自己在群居生活的獨居動物。
享受真正的孤獨,是不需要任何精神依託,是只沉醉於除了「我」以外,無他物的完全孤立的狀態。當你為了自己的孤獨尋找更多出口和依附的時候,那就不是真正享受孤獨,只是寂寞。
一個人很好,兩人也不賴
害怕孤獨,又享受孤獨,厭倦熱鬧,又期盼熱鬧,似乎是一種可悲的矛盾。與其說人是矛盾的,不如說人是多面的。孤獨與相聚本來就不是一對矛盾體,是並存的不同維度的生活狀態。
趙文博,他的故事如同大多人的生活一樣,在經歷過懵懂,年少對事物的好奇,叛逆,到獨自面對社會的歷練,再到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如果我們只從自我的維度來看,整個成長的軌跡像一個行星在孤獨的運行。
但從另一個維度看,有沒有發現其實趙文博的生活經歷,跟自己的很相似,看似平凡孤獨,卻是人生成長的必經階段,我們忽視了那些與行星相遇的星雲和陪伴行星的衛星,或者他的另一個她,也是走著這樣的生活軌跡,然後兩個孤獨的行星相遇,相知。
我們身邊的朋友,伴侶,親人也一樣。他們的陪伴守候甚至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我們的成長軌跡,已經慢慢成為我們生活中與孤獨同樣重要的另一空間。
人需要孤獨,但也請不要否認陪伴的意義。
太太樂用新年視頻記錄了30年來趙文博發生的故事,記錄了產品陪伴他成長的故事,也是記錄了你我的人生故事。這不僅僅是趙文博一個人的故事,還是你和我的故事。
故事的最後,趙文博找到了他的梁靜,從此一屋兩人三餐四季,還迎來他們的後代,繼續上演生命關於相聚與孤獨的輪迴故事,平凡但足夠溫馨。
光生在最後還是和結夏復婚了,不是因為放棄了孤獨的堅持,是因為喜歡。一個人很好,兩人就不好嗎?
別忘了,謝爾頓驕傲的「孤獨宣言」,是一份婚禮致辭,致辭的重點終歸是感謝和祝福陪伴他已久的老友,而且最後他還是找到了他的amy。
人生在世,遇見就勇敢就珍惜,還未遇見就靜候。我們終究還是會找到另外一個孤獨的個體,然後相伴一生。人雖生而孤獨,但沒有誰是真正孤獨。
可以一個人逛街吃飯看電影,享受孤單,坦蕩蕩地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也可以接納,包容另一個人一起分享快樂;可以在家庭溫情與保持自我中尋找平衡;和朋友相聚與自己獨處也並不存在衝突。
正如太太樂在這支春節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人或許是孤獨的,但正因為有了陪伴,他的成長並不孤獨。有一句話這樣說:我們常常辱罵生活,但靠近生活,只覺得溫情。當我們靠近陪伴,往往最觸動你的還是溫情,那些在過年才能體會到的味兒。春節將至,去靠近那些給孤獨一點溫度的團圓,享受年味兒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