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有時候也攔不住自己不懂裝懂,對吧?

城市 你有時候也攔不住自己不懂裝懂,對吧?

潘姜汐熹 6 小時前

介紹一個不太新的新概念——達克效應,用來描述無知讓人更自信的心理狀態,通俗來講就是所謂「一瓶不響,半瓶晃蕩」。

雞毛秀(Jimmy Kimmel Live)曾經在「西南偏南」音樂節現場做過一次街頭採訪,他們胡亂編了幾個樂隊的名字,然後問現場樂迷對這些樂隊的看法,結果許多顯得很懂音樂的朋克們紛紛開啟瞎扯模式,對壓根不存在的樂隊評頭論足。

比如一位戴粗框眼鏡穿奇怪圖案 T 恤的 boy ,被問到「最近的熱門話題都是關於 Dermatitis 的,你認為他確實能引領新的潮流嗎?」時,迷茫的他表示:「當然咯!」而 Dermatitis 其實是皮炎的意思,壓根沒這麼個樂隊。

另一位鎮定的年輕姑娘不僅聽說過不存在的「Tonya and the Hardings」,還知道不少——「許多男人都在談論她們呢,說她們實在太難忘了,話說這些男人本來都不飯什麼女團的,他們都這麼說了可見這個樂隊很棒啊。」僅僅根據少量給定的信息和一些聯想出的腦洞:這個樂隊是真的;看名字應該是個女子樂隊;感覺應該挺特立獨行的……她就拼湊出了一個看起來像模像樣的評論。

這個惡作劇是雞毛秀的一個特色欄目「說謊的目擊者」(Lie Witness News) 的一部分,這個欄目總是在調侃那些自以為是的潮人們,記者會問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前提都是錯的,像是上面的例子一樣,他們還問過時裝周觀眾對一些編出來的牌子的看法。

被調侃的胖友們看起來也是蠻讓人心疼的,他們有些明顯只是想在鏡頭前說點什麼,來掩飾自己對話題的一無所知;有些是想取悅記者,免得回答「我不知道」讓對方掃興,結果都變成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而對於最自信的那批人來說,陷阱是更深層次的,他們往往顯示出確實 get 到一些線索,就好像真的有什麼事實、記憶或者直覺讓他們確信自己的答案是合理的。

類似的,豆瓣上也有這樣的事。一位名叫@雪盲的豆友在豆瓣上添加了一部根本不存在的電影。片名叫《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劇情信口胡謅,IMDB編號是TA的生日,演職員表是同事的英文名,插圖是帕拉傑諾夫的[石榴的顏色]。當時該豆友表示完全是自娛自樂,沒想到一年後這部片子有2457人想看…更牛的是還有207人看過,並且煞有介事地寫下了簡評……

這就是達克效應的體現,很多時候,無知並不會讓人們變得驚慌失措、困擾或是更加謹慎,相反地,它有時會讓自以為懂一點點的人們變得盲目自信。

達克效應來源於康奈爾大學教授 DavidDunning 和他當時的學生 JustinKruger,他們於 1999 年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證了在生活中的很多領域,不稱職的人沒有或者說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稱職。後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用以描述無知者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反而顯示出盲目自信的心理狀態。

不止是雞毛秀里隨機採訪的普通人,就連一些通常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也會印證「達克效應」的存在。在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的 Stav Atir、Emily Rosenzweig 和 DavidDunning 教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詢問受訪者是否熟悉一些物理學、生物學、政治學或地理學概念,其中混雜著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比如「視差板」(plates of parallax)、「超級脂肪」(ultra-lipid)等等,結果表明 90%的人至少熟悉所問到的 9 個概念中的 1 個,但其實 9 個都是假的。

美國作家 William Feather 曾經把受教育定義為「擁有區分你所知道的與不知道的能力」,這和孔老夫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無疑都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事實是,很多時候教育只是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知道得更多罷了。試試回想你大學裡學過的那些概念知識,有多少你只是聽了耳熟,實際上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

一顆無知的頭腦從來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混雜了各種偏見、雞湯,和 shi 一樣的所謂「乾貨」。

至於藥方,Dunning 教授說,我們正確檢視自身的方法是告訴自己「我不知道」,這並非失敗,而是成功的開始。

不過我們覺得,僅僅是承認「我不知道」恐怕只能是一個誠實的無知者,配合一點好奇心服用藥效更佳。

推薦閱讀:

-----女人要做堅強的自己------
要勇於懷疑自己的動機
索達吉堪布:信佛對自己會有損害嗎?
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怎麼辦
我軍實彈演習的新聞鋪天蓋地,台當局為了壯膽自己都騙,大寫的服

TAG: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