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強:《致青春》觀後感
女兒看了這部電影,說她們一幫同學同伴個個一臉淚水,哭得稀里嘩啦。
我也去影院看了,沒掉淚,只是深思。之後約了一位製片人一塊兒再看。又之後一個人獨自再看。
我也想不清楚我近六十歲了,把這樣的似乎是定位為青春懷舊的電影看了三遍。這應該是八零後的一部懷舊片?為八零後的青春而嘆息而感奮?是。
真的是挺好的一部電影。
她有生活質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小說的原作墊底,有這樣一個充滿了朝氣和勵志的團隊創作,尤其是這部電影出自我喜歡的編劇李檣手筆,也出自一個演員導演趙薇的處女作,很興奮。
我看頭一遍,覺得前十分鐘沒進戲。這和我的年齡有關係。但看完了片子,我出來後一直在深思。
看第二遍是我和一位製片人去欣賞電影,我倆自始至終一句話不說。出了電影院,他說咱得聊聊,我們徑直去一家茶社,聊到了深夜。而這位製片人是堅決拒絕投資電影的,他認為電影製作目前太為浮躁太為喧囂太為浮華太為奢靡,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這部片子他和我倆的神聊,改變了他的看法。
我倆在觀念上有了共識。我覺得電影終於回歸到了劇本。電影再不是大導演的賣弄,再不是跟風再不是跟著洋片實習再不是虛假的生活粉飾太平,再不是古裝再不是武打更再不是影像技巧的堆積。
電影應該回歸到文學性上來,回到故事性上來,回到人物塑造上來,這本來是常識,但是這樣的常識被弄成了雲山霧罩,弄成了變形變異遠離生活。
第三遍我再去欣賞,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成功仍然是她塑造了一群人物。我認為好電影是塑造人物,哪怕是電影中只出現幾場戲的小人物,這樣的小人物是否有戲,是否能讓觀眾記住他或者是她。而成功的塑造了一群人物或者是一兩個人物,也加之把時代背景襯托出來,讓觀眾去聯想互動,觀眾如果進去了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暴發出來,這樣的情緒當時就能看到感覺到,而影院只是一個舞台,她折射的是整個社會。只要有各類互動的情緒出現在影院里,我一定感覺得到。那這部電影一定成功了。
我喜歡李檣是從他的《立春》開始,那是一部藝術片,但故事太精彩。那部好片子也是如此,有一群人物尤其是一兩個人物塑造成功了,也把那樣的時代背景交給了觀眾去聯想互動,那樣的好電影一定會有口碑相傳。
而這部《致青春》仍是口碑相傳,她呼喚的是青春再現,大學難熬但又是瞬間即逝,大學不只有戀愛還有自私還有翻是非八卦還有掛科還有吃醋打架還有宿舍里的友情親情及翻臉不講情面,那些小心眼兒及大愛及友誼及哥們姐妹情,這些全在你腦子裡烙印一生的,你想忘記也不可能。而大學就那麼一眨眼閃了過去,你進入社會後如何面對嚴峻的現實,你的愛情或者叫做擇偶價值觀如何?你進入社會那只是青春的又一次起步,仍有太多的坎坷等待你,你在職場情場商海和家庭的小環境中跌了跟頭碰得一頭一臉的血跡和內心深處的疼痛,你是如何在反省?!
在這部電影中全有了。
我們的大學已經太爛太浮躁太膩歪太讓人不堪回首,我們國家的大學每年向社會輸送的幾百萬大學生有了太多的嘆息和網路罵街罵得全中國全世界忒損了的段子,但是面對現實,大學生活又是經歷那樣的高等院校的所有人們——凡是受過了高等教育的幾代人,包括我這樣的年齡段的人們的一段人生中最為難忘的記憶。
我們這代人當然也能在這樣的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全是三十歲左右了,我們考取大學的時候全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但是當我們進入了大學,那裡是談情說愛一片亂象。確實有不上課的有大款有窮苦人有離婚也要讀大學的少婦更有和我們隔了十來歲只是青春女子的妙齡才俊。
我想起我們的美學教授和我們私下對話的一段故事。
我困惑,我請教這位教授,我甚至萌生過退學不讀這鳥大學的念頭。但是這位教授苦笑著說:
大學給不了你什麼,什麼也給不了。像你們這一代經歷了文革經歷了部隊生活及上山下鄉也經歷了轉業進城找工作艱辛的人,肯定無疑大學對你們不合適。但是我堅持認為你們得讀完大學。大學只能給你們一種東西,是知識的梳理、人這一生的反省能力和素質。
這段話挺樸素也挺好。
而《致青春》表現得也恰恰是這一點,大學給了電影故事中的一群人最為可貴的做人素質和反省能力。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一點兒也不可愛。他偏執、自信、自私也口是心非,他甚至城府挺深,他能利用副院長女兒對他的愛得到了公派留學的名額也能把女主角甩掉去海外發展並娶了個洋女人得到了美國綠卡,等等這些全集中在了一個呼風喚雨的男主角身上,但是他發財也有了名氣之後他倒是幡然醒悟他得到了虛名,得到了虛假,他失去得太多。而這些多元人格元素積累在一個青年身上就顯得這個人真實,也可愛了。
而女主角也是如此,她不可愛。她讓男生害怕,她身上有野氣有飛蛾撲火那樣的對愛的英勇,她可以為情愛做些出格也讓人哭笑不得的怪事,她最終碰得一身是傷的時候,她才有了她人格上的魅力。她也可愛了。
而戲份不多的朱小北塑造得太為激烈也太為勇猛。這是今天的新一代女性的典型身份。她以野小子自居,什麼也不在乎。當她面對污辱的時候她的自尊突然爆發讓人得鼓掌。她不惜被大學開除也要把一個小商店砸得稀巴爛這場戲拍得太出彩。而最終的她隱姓埋名成了一個成功人士,她改了名字連同學也不認。她的自尊在這裡才讓人看到了八零後或者是九零後們的崛起是遲早的事情。誰不服氣誰已經出局,誰已經老了。我和這樣的小女生相處一次,哪怕是聊聊天兒吃頓飯,就覺得我年輕了許多。她們表面上的玩世不恭和內心的自尊倔強你必須得正視,這是一代在信息高速路上奔駛前行一直不減激情的年輕人。
還有一個小角色是那個「哪兒全能開」的小帥哥,他全是在追求漂亮女生的戲份中完成了他的角色塑造。但他誰也沒追到。他的最終結局一場戲是喜劇小品。他學的專業是建築但他在墓地為死去的人們擺了個破攤子寫「傳記」。這個小角色是今天太多大學生們的無奈現實。為了生存他們什麼全能幹。
而那位公子哥人物的塑造是幾個同學的生日宴會。一次比一次豪華的升級宴會才是他要完成的角色塑造。學校的為女主角慶賀的宴會他非要請客去唱歌。畢業宴會他看到大家哭他朗誦了一首詩。數年後同學們的聚會他安排在了一家豪華酒店。這個公子哥把幾個小女生抱起來叭叭叭親臉蛋那樣的細節讓人感覺真舒服,這一代人就是如此豪放也親切,他們-她們個個在身邊你我他全熟悉。
這部電影的接地氣的一組人物,讓人覺得她們和他們就在身邊。這是電影文學性的成功是劇本的真正回歸。這部各利雙收的電影我的感覺是一定得感激原作小說及編劇李檣的文學功底,我想趙微這樣的導演只要完成劇本的任務她就得了高分。但是琢磨之後,發現這位明星也是才女的導演處女作,竟是如此出色,我為她喝彩!她沒有停留在完成劇本的階段,她的努力還原生活真實而實際又要比之生活高許多的的藝術創作功底很旺盛,似噴髮狀態。我想像過她如果出演一個角色,那個阮莞對她合適。她如果傻到底要為一個二逼男人去「殉情意外撞車而死」,倒也是一段好戲。也能夠讓觀眾再流一把淚水。但再一細想,她沒演一個小配角,是高明之舉。她太聰明,她不演真的太好。她可以再醞釀再深藏不露,再一鳴驚人。我的期待如此。
電影市場及製作出現了正常的逆轉,電影的低成本製作有了高票房,國內的非名流非主流天才導演及編劇及演員們的出現是向大導演大明星大製作的挑戰且成功了,國內的所謂小「電影」目前有了可以和美國大片及大師大片抗衡的觀眾群體及粉絲群體,這是好事兒!這是讓人長舒一口氣也把鬱悶發泄出去的一種氣場,我向這樣的電影人新梯隊人群致敬!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她的遺憾。隨便舉一例,讓韓紅和楊瀾插進來的兩場戲有些跳,多餘了。女主角非要去請教一個廣播電台的悄悄話欄目那樣的智慧姐么?女主角遇到如此的遭遇完全可以自省,她如果是自我對話那就更好些。也能和她後面的反省智慧首尾呼應。
當年的明星和才女徐靜蕾以她的《我和爸爸》那部電影一鳴驚人。而那樣的電影今天再看還是她的顛峰作品。
希翼趙薇也是這樣,以她的才華和明星號召力,再次暴發出來她的才氣和對生活的感悟,觀眾愛看這樣的作品。
2013、6、23、寫於北京
推薦閱讀:
※對《敦刻爾克》觀後感是什麼?
※《叫我第一名》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觀看《焦裕祿》觀後感
※轉:《獨生子》的觀後感
※你看完《三國演義》觀後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