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玉雕中最高深的工藝!

輕巧秀麗,薄如蟬翼,輕若鴻毛,亮似琉璃,這就是傳說中的薄胎玉器。而玉雕行業中最高深的技藝,據說就是薄胎工藝。

薄胎玉器大多是爐瓶器皿,因其玉壁薄如蟬翼而得名。其輕、薄、飄的特性,繁複、柔美的花紋,使打磨風險大,技術要求高,稍有差錯,胎體就容易打穿,花紋就容易磨糊,所以要求藝高人膽大,精細再精細。

做薄胎玉器,必須用到一種叫掏膛的工藝,在古代這是一門絕技,有的將玉料掏空後,玉壁最薄處厚度只有一二毫米。據說,玉雕師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黃金,由此可見其工藝價值之高。

人有五德,玉分五色。玉,無論顏色為白、青、黃、碧、墨,無論山料、籽料,無論塊型大小,只要材料無綹無裂,純凈細膩,緊密堅韌,都可以作為製作薄胎玉器的材料。然而,實踐發現,用青白玉製成的薄胎玉器,盡展素雅色澤、高雅氣質,藝術效果最佳;白玉做薄後,則往往失溫潤、顯蒼白。

我國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如玉蓮瓣紋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宋代盛行仿古玉器,薄胎玉器少見記載;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見,但傳世的薄胎罐形龍紋香薰卻是造型生動,胎體輕薄如紙;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遺風,如白玉花形杯及陸子岡的青玉合衾杯等。但這些時期薄胎玉器的器形較小、製作粗糙,且數量很少,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時,薄胎作品才漸漸多了起來。

由於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薄胎玉器,專門成立「薄胎西蕃作」,專為皇家製作具有波斯「痕都斯坦玉」風格的玉器,這一時期的薄胎作品,造型別緻、紋飾精美、數量龐大,是玉器薄胎藝術的一次巔峰。據說,因為薄胎玉器的成功率低,所以每成功一件,乾隆皇帝就作詩一首。

歷史上,薄胎玉器的發展經歷了兩次中斷。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將西域的薄胎玉器和工匠帶回來,薄胎技藝一度十分盛行。但這代工匠沒有再培養新人,他們去世後,這項技藝就斷了。第二次就是乾隆去世不久,由於製作工藝複雜,耗時耗工,這項工藝再次失傳。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才有北派宗師潘秉衡致力於研究恢復這項工藝。

敬玉、尊玉、崇玉、愛玉是中國人的傳統,是一種精神寄託。「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胎玉器以其精美和輕巧,歷來令人嘆為觀止。在瀚若星辰的玉器中,素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譽的「薄胎玉器」,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


推薦閱讀:

百餘位玉雕大師身體力行,是時候重新審視「創作」的價值和意義了
2017年中華玉都·鎮平國慶「玉人談藝」啟幕,精彩不斷
十一國慶玩轉中華玉都,鎮平玉雕誠邀您論玉談藝
這樣的玉雕美絕了!玉雕的極致意境——化境
今年十一黃金周,鎮平玉雕要舉辦哪些活動?

TAG:玉雕 | 據說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