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與漢族對抗了五千年

大家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巨大的文明漩渦。一旦踏入這個大熔爐,如歷史上強大的匈奴、鮮卑、契丹、突厥等民族,最終都沉淪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泥沙瓦礫。

老樹憑什麼敢這麼說。因為,大家誰都沒在戶口本上見過這幾個民族,對吧?

當然,肯定有人要說蒙滿兩族。想當年,鐵木真帶著開掛的蒙古人民,征服了大半個世界,我中華大地也不可避免,淪為四等奴籍,可結果呢?

自那以後,蒙族再也沒緩過勁來,還被用心險惡的清朝,利用喇叭教,把長生天彪悍的子民,愣生生調教成了一群成天只會吃齋念佛,不事生產的光頭喇叭。(據統計,十九世紀,內外蒙古共有近兩千座寺院和喇叭廟,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兒子致力於宗教事業,僧侶界幾乎佔據了蒙古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若有機會,以後一定要給大家專門介紹一下。)至於滿族自己,現如今,除了在電視劇里談情說愛以外,還剩下什麼?

但是,這世上總沒有絕對的事情,有一個民族就在我中原腹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與漢族對抗了五千年的時間,卻仍舊頑強不屈地生存下來,並始終保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當今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朵絢爛奇葩,它——就是苗族。

說起苗族,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定是巫蠱之術。沒錯,沈從文先生也在書中寫過:湘西女性在三種階段的年齡中,產生蠱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窮而年老的,易成為蠱婆,三十歲左右的,易成為巫,十六歲到二十二三歲,美麗愛好性情內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三種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這神秘背後隱藏了動人的悲劇,同時也隱藏了動人的詩。

然而,我們今天不講巫蠱,我們講的是,為什麼苗族能夠在中原王朝一次次改朝換代的血腥洗禮下,仍舊可以較完善地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還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今中國的第四大少數民族。

列寧曾經說過:「一切民族壓迫都勢必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而被壓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趨勢,都是民族起義。」苗族就是這樣一個深受壓迫,卻反抗鬥爭精神很強的民族,史籍對苗族曾有如此評價——「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

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也就是跟咱們華夏老祖宗干過架的蚩尤部落。要不是涿鹿之戰,老祖宗們聯手擊殺了蚩尤,或許今日之中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當然,那時的部落戰爭並沒有什麼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不過是為了爭奪中原這塊肥沃的土地,讓自己的人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而已。

「九黎」諸部在戰敗以後,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了「三苗」部落。而那時,以堯、舜、禹為中原地區華夏部落聯盟領袖的中國,正處於夏族建立國家和華夏族形成的前夕,從先秦典籍資料記載看,范文瀾曾在《中國通史》中說:「黃帝以下諸帝,以攻黎攻苗為主要事業,到禹才完成了這個事業。」

顯然,對於征伐三苗,咱們的祖宗從來沒有停過,而且已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政治目的。其時戰爭之殘酷,殺伐之慘烈,《論衡》有載:「三苗之亡,五穀變種,鬼哭於郊」。

接著,來到三代,繼承祖先光輝的傳統,夏朝對改頭換面的三苗——夷,發動了數次規模龐大的戰爭,如「夏相攻東夷之戰」、「夏少康破寒浞復國之戰」、「夏季杼攻東夷之戰」、「夏後芬征服泗水、淮水九夷之戰」等。

而夏亡商立以後,夷搖身一變,在荊州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荊蠻,《詩經·商頌·殷武》記載:「蠢爾荊蠻,大邦為仇」,看看這語氣,若不是恨極了對方,而且對方還很厲害,哪有這樣罵人的說。於是跟著就「撻彼殷武,奮發荊楚」了。

至於周朝,對荊蠻的征戰,史籍資料可謂數不勝數,老樹就不在這裡贅述了,大家只需想想,春秋乃至戰國時期,諸侯王公對待楚國(苗族是楚國的主體居民)的態度就知道了,明顯瞧不起人家,認為人家是鄉巴佬呢。

再到始皇帝橫掃八荒之際,翦伯贊在《中國史綱》中說:「秦代吞巴並蜀滅楚,於是,川湘鄂的諸苗,逐相率避入深山窮谷之中,與鳥獸處,而不肯投降。但他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其族內的繁殖。」看看這民族韌性,不是蓋的吧。

秦一統天下後,曾以武力強迫苗民歸於王化,然而苗民「時叛時服」,「叛服靡常」,然後秦就沒了。到了漢朝,苗族又換了名字,叫做「武陵蠻」(反正無論怎麼變,都是蠻夷,這確實是祖上有仇哇)。《後漢書·南蠻傳》載:「光武中興,武陵蠻特盛。」

光武皇帝是個好皇帝,網上傳說是穿越過來的,打了很多勝仗,愛好和平。可這回就是武陵蠻的不對了。公元47年,武陵蠻首領相單程率眾起事,光武皇帝憋不住,終於對武陵蠻出手了,派武威將軍,點齊武陵、南郡、長沙三郡,一萬官兵進攻武溪(今瀘溪縣),結果全軍覆沒。等到公元51年,又派伏波將軍帶四萬大軍進攻武溪,結果一無所得,還因為瘟疫爆發(老樹猜是被苗人下蠱了)全軍覆沒。

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武陵蠻勢力進一步擴大,成了武陵五溪蠻,然後自然要造反,不造反都不是苗人的個性了……

好累,老樹建議咱們跳過一千年好不好……

直接從明朝開始講吧,隨著明廷勢力不斷深入,民族壓迫之加劇,苗族人民起義逐漸增多。據統計,有明一代,與苗族有關的大小鬥爭就有百餘次,有的規模很大。

如正統十三年到景泰二年(公元1448—1451年),貴州全省各族人民起義,明朝動用了二十多萬大軍鎮壓,歷時三年。而苗族則是這次鬥爭的主力,以韋同烈為首的黔東清水流域和貴定、福泉一帶的苗族農民軍,據香爐山一直堅持到最後。

天順元年至三年(公元1457—1459年),龍里、貴定、八番(惠水)、平越(福泉)等處「十三番」苗族首領干把珠領導起義,震動一時,最後干把珠兵敗被殺。

嘉靖十七年至三十年(公元1538—1551年)龍許保領導的黔東北和湘西的苗族起義,長達十四年之久,先後抗擊明軍十六萬之眾。

而之後的清代,苗族起義同樣很多。其中規模最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5—1736年)發生的「雍乾起義」,領導人是包利和紅銀,起義範圍遍及黔東南地區,抗擊了七省清軍數萬人的殘酷鎮壓;

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到嘉慶元年(公元1795—1796年)石柳鄧、吳八月等領導的「乾嘉起義」,範圍擴及松桃、銅仁、印江和四川秀山酉陽和整個湘西苗區,抗擊了七省清軍18萬人的進攻;

第三次是張秀眉、柳天成、陶新春等分別領導的「咸同起義」,發生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終於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年)。起義範圍以貴州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東,延續了18年,影響十分深遠。

說起來,就是因為這三次起義,間隔都是60年,所以苗族才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的說法。 有五千年的歷史見證,苗族人民確實具有反壓迫、反剝削的光榮鬥爭傳統。

然而,時代已經發生變化,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

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苗族人民均做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他們在戰爭中屢挫強敵,功勛卓著。

等到新中國成立,中央政府堅決廢除了幾千年來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領導中華各民族共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奉行中華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畢竟,在現代中國,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離不開少數民族。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盛世,誰不喜歡?

最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推薦閱讀:

回族被代表?
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嗎?
獨樹一幟的漢字
復古中式民族風兒童馬甲製作過程 裁剪圖
近代史上,回民學者是怎樣對回族進行建構的?

TAG:民族 | 漢族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