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二十三頁)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十三頁)

凈空法師 主講

第二二一、二二二卷 美國聖荷西

   『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雲︰「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佛在《圓覺經》上教我們的這個方法,是諸佛修行證果的經驗之談。「離相」 的確是一樁很難的事,其困難就是妄想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養成的習氣。這種習氣的根太深了,雖然曉得它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依舊無法斷除。若不離,則修學佛法就談不上功夫,更談不上得利了。    佛在經上常說,我們修行是無量劫,決不是一世兩世。如佛在《無量壽經》說,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善根當然非常深厚。為何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還是不能成就?歸根結底就是離相離見太難了,這也是我們毛病之所在。金剛般若講到最後,就是教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能不取於相,自然如如不動。不取就是離相,如何離相,如何才能不取,《圓覺經》的這段文是諸佛的經驗之談,提供我們作參考。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一切菩薩,是指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末法眾生,現在是末法時期,所以也包括我們在內。想修行證果,「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一句是說,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實在,決定是虛妄的。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一點也不錯,佛教我們應當遠離。「由堅持遠離心故」,關鍵就在堅持二字,要堅持到底,決不能放鬆,要堅持遠離,遠離就是放下。這樁事雖難,但一定要做,不做不行,否則無法脫離六道十法界。若想出離輪迴、出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堅持遠離,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離是離相,有層次、有步驟,這樣做起來比較容易。先放下身外之物,一切虛幻境界,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了,那個心也不是真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的這個心是妄心,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就是不取、不執著。我們能思惟想像的這個心,也是夢幻泡影。世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三際心不可得。要遠離,就是要將它放下。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遠離,這個念頭不是真的。真心本性里,也找不到遠離這一念。「遠離」也要遠離,也不能有「離遠離幻,亦復遠離」,這就是徹底放下。放下了,還要再放下,放到沒有東西可放,自性就現前了。「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到沒有東西可離,夢幻泡影就沒有了,這個時候真性自然顯露。    「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就是強制的意思,也就是要勉強去做,特別是初學階段,非常重要,不能不做。我們在經文上讀過「信心不逆」,這也是初學關鍵之所在。不逆,非這樣做不可;不這麼做,決定不能成就。這層功夫,特別是對於初學,決定不能少。不然,無始劫以來,著相,取相的習氣,真的沒法子斷。    世尊在世時,跟佛修行的人很多。經上告訴我們,見了佛,都能得利益,但是每個人見到佛,得的利益並不相等。有人明心見性,得大利益;有人開悟得定而沒有見性,得中利益;有人斷惡修善生三善道,得小利益。他們都得利益,但並不相等。能遠離的人,就得利益;不能遠離的人,就不得利益。我們講到最低限度的利益,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也要堅持不做惡事、不造惡業才行。若不能堅持五戒十善,無論佛法修學得如何,講得天花亂墜,來生還是墮三惡道。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    慈雲灌頂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這本小冊子,過去我們印過不少次,有很多同修見過。他在這本小冊子的末後,為我們說出念佛人的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地獄。念佛的人為什麼還墮地獄,這是令我們很疑惑的一樁事,但它是事實。念佛應當成佛,成不了佛怎麼會墮地獄?因為口裡念佛,心裡還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我們冷靜觀察,真有造這種罪業的人,真可怕!我們最常見的是「破和合僧」,障礙別人修行。造這種業還不知不覺,有時還自以為在修功德,那裡曉得是造罪業,所以要很冷靜的、很細心的觀察才知道。因此,經上講的「堅持」二字非常重要。    我們修凈土,必須堅持《無量壽經》,經上所說的,我們要記住,要認真研究,明了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真正做到才有用。佛教導我們的,改習氣而已。    『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別尋方便也。』    《圓覺經》說的這些話,我們在《無量壽經》、《金剛經》上都見到,所以老老實實依這兩部經修行就夠了。我們為何不能堅持,時常還會放逸?因為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這就是無明我見沒破。無明是不知道事實真相。《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諸法皆空」,這是將真相告訴我們。三心是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所皆不可得,能所皆空。若是真的了解能所皆空,都不可得,自然就放下,不會再執著,也不會再造惡業。這是說明,一般修行人不能堅持到底,就是無明我見沒斷。    「然則非更於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讀經、要研究大乘經教。換句話說,一定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圓覺經》這兩句話,我相信許多同修都能說得出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知與離是一不是二,知就離了,離就知了。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不需要其它的方便法。這種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他就離了。    「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別的方法。知幻,《金剛經》講得好!將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講得這麼清楚透徹。《楞嚴經》、《圓覺經》皆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這段文的意義很深,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對此理論方法也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徹,對我們修學愈有幫助。如果說這不是我們的境界,就可以不要學他,那就錯了。「如來本起因地」,這是說諸佛最初修行時,正如我們現前就是在本起因地的時候。他們如何成功的?他們是「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們沒能做到這一點,修行的功夫當然不如他們。最初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們沒發。我們今天發心學佛,發的是什麼心?希望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長壽,這種心不是菩提心。《金剛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這種心才是菩提心的心體。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說菩提心,一是菩提心的心體,二是菩提心的心相,三是菩提心的心德,就是心的作用。現相是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的作用。第一個心是菩提心的本體,就是《起信論》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體(本體)。直心就是此處講的「正念真如」。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也講菩提心,他講心體的三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將經論合參,意思更清楚,直心即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就稱為至誠。    真誠的標準是什麼?曾國藩先生曾在讀書筆記里,為誠字下定義,與儒家、佛家講的都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是誠的標準。心裡有個念頭就不誠了,這是佛經上講的「有念即妄」。心裡有虛妄,就不算真誠。真誠至極處,心裡絲毫妄念也沒有了,這時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體,「始能遠離諸幻」,一切幻都沒有了。前文講虛妄的境界、妄心,離妄也是妄,全都盡了,都沒有了。    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正念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時就稱為正念。大家聽了這句話,誤以為正念還有一個念,那就錯了。正念沒有念。無念時是不是正念?無念不是正念,而是無明,所以說正念無妄念。這話很難懂,此處解釋得好,「正念,即是覺照」。覺,就是不迷。為什麼說無念不是正念?無念的時候並沒有覺,而是迷;心裡確實一念不生,但是什麼都不曉得,那不是正念。正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對一切諸法了了分明,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起用,相宗稱之為大圓鏡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指現前這個境界,他方是指其它諸佛剎土,阿彌陀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就是「照」,就不迷,就是覺。徹底的照見,才是正念。    「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須是必須,一定是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樁事,直截了當,確實沒有絲毫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謂相,是性之相;所謂性,乃是相之性。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是一不是二,亦即「諸法一如」。這就是「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變現的一切境界相是虛幻的,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    佛法說真、說妄,是有標準的。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稱之為真如。凡是會變的,就稱之為幻,是虛妄的。能變的體性,體性空寂,沒有現象,所以它不會變,不會變,這是「真的」。從體起相,相會變,會變,這是「虛妄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    相是決定不會滅的,不生不滅,但是相會變。為什麼會變?隨眾生心就會變。《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相就會變,所以眾生的心不變,相就不變。眾生都有妄想心,因此相就隨著變了。佛教我們修定,就是將妄想止息,所現的相就是真常。西方極樂世界的相如此殊勝,因為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凈,沒有妄想,所以那個世界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例外的。知道它是幻的,當然就離了。    「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因為這個道理,宗門就採取此理論,作為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禪宗也用這個方法,一定要先開悟,悟後才起修。沒開悟之前,不能看經,也不能聽經。要先求悟,悟了之後再去讀經、聽講。所以,悟後起修,是宗門與教下不同之處。教下是先讀經、先研究先聽經,然後再修行,這是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宗門開了悟之後,再聽經、研究,快且不會有錯誤。因為心清凈,心生智能,所以非常快速。開悟不容易,明心見性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宗門接引的根性是《壇經》所說的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沒分。中下根人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才能走這個路子。中下根人就從教下著手,才能得利益。    無論宗門或教下,最重要的關鍵在老師。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親近明師。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沒有用。明師是指明心見性的老師,他是過來人,他的經驗與教導,可以提供我們參考。這樣的老師,很難遇到;遇到了,我們不認識、也不相信,他就沒有法子。    老師的教學,一定要負因果責任。老師是為你指路,你的目的是想成佛,他將你的路指錯了,他要負大責任。如宗門公案所說的,「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錯說了一個字,將人家的方向指錯了,這是百丈大師的公案。以前有位法師,人家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告訴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只說錯一個字,就墮五百世野狐身。    這隻狐狸很有靈性,因為過去是大法師,遇到百丈禪師,牠變成人形,常來參加法會,聽老法師講經說法。百丈禪師知道牠是只狐狸。他向老法師請教,老法師就說,「明天我上堂,你將從前人家問你的那句話,提出來問我」。第二天上堂,他來了,就提出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改了一個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他將「不落因果」改為「不昧因果」。第二天,這隻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後山為牠收屍,將牠火化,牠就脫離了畜生身了。    指導一個人修行不容易,若將人家的路子指錯,如何得了!自己走錯路沒話說,將人家的路指錯,因果可就背大了。指怎樣的路才不會錯?勸人念佛這條路是決定不會錯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十法界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點也不會錯,決不會背因果的。要是勸人學其它法門,就要負責任了。法門能不能契他的根性,這一生修學能不能成就,作老師的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路子走錯、指錯,麻煩就大了。我們讀這一段文,就曉得修學大乘的難處。參禪不容易,要先開悟,沒開悟不能修行,悟後才起修。所以,最方便是念佛,不開悟,甚至不懂教理也沒關係,只要你肯萬緣放下,老實念,就能成功。古德常講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道理就在此。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也就是堅持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必須心中一念不生。念佛人要做這種功夫,能夠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念這句佛號就得力了,這很重要。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里打轉,生生世世不能出脫。這一生好難得遇到念佛法門,也就是遇到出頭的機會,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要是不懂得堅持,就可惜了。此機會實在是難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這個機緣得之不易。不但不取,「還須向如如上覺照」,如如是性體,向真心本性上覺照。這一段所講的,是一切大乘修行的綱領與原則,確實很難。因為它難,所以阿彌陀佛才為我們開啟念佛往生的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普度一切眾生。    『《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這是講修學,先從斷無始輪迴根本下手。『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換句話說,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須從此處著手。    『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金剛經》快要講完了,這裡是流通分。《圓覺經》、《楞嚴經》,都曾講過,所以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縱然對於經義不能很透徹的明白,多少也能有少分的體會。    「圓照清凈覺相」,這句話是功夫,也是效果。圓是圓滿,照是覺照。清凈覺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體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凈覺相,從真如本性變現的四見、四相。四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四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現代科學,將宇宙萬象分為兩大類,物質與精神,佛法稱之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物質現象。心法就是精神現象。法相宗所講的,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三心不可得」是屬於見分(四見),「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屬於相分。於是我們明了,見相二分也是清凈覺照,你們想想對不對?染凈兩邊都離,染凈兩邊都沒有。為什麼都沒有?因為他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能照到清凈覺相,萬法一如,就萬法平等。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是凈穢平等,生佛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沒有高下,因為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即空,那有高下。佛法界、眾生法界,皆是因果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所以,你看到這一點,就看到清凈覺相了。皆不可得,就是平等無有高下,這才見到事實真相,「永斷無明」。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成佛。佛是大覺,徹底明白了。    「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直心正念真如是什麼意思,這裡地方說出來了,可見那個念不是心裡有挂念。我們常講心裡念著,已將這個字的意思錯會了,其實那個念是「當下就是」。中國文字不可思議,念字是「今心」,現在這個心就是了。念不是真的有個念頭,有個念頭就是妄念。現在的心就是!就是清凈覺相,這才稱為「正念真如」。我們應當怎麼念佛?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這是真正念佛。想阿彌陀佛,現在這個心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你現在的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你的心,這是真念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它四十七願,願願都是圓融無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樣念佛,不但往生,而且是上上品往生,所以要會念。你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是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是「德」,四十八願是「相」。菩提心的樣子是四十八願,菩提心的德行、德用是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的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么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將「圓照」二字分開來講,先講照,前念滅了,後念還沒有生,就在這個時候。難!因為我們前念滅了,後念立刻就跟著生起。前念滅了,後念沒生的時候,即是真心顯露的時候。前念是妄念,後念也是妄念,前面的妄念滅了,後面的妄念沒有生,這是真心。禪宗修定,就是修這個,參禪也是參這個。我們細心想想,這件事真難。我們從這裡稍稍有一點體會,心地清凈,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了,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辦法保持清凈心,保持真心。所以這個時候,「一心湛寂」,這真心了了分明,可見這個心就是清凈覺相。凡夫雖有,可惜前念與後念太接近了,幾乎連成一體,所以我們的清凈覺相永遠出不來。由此可知,照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是照,妄心起作用就是見。你「看見」沒有?這是妄心作用。你「照見」沒有?這是真心作用。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清楚。    『「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圓,是也』。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不用力不對,用力也不對,這是圓的意思。這種境界,我們要很細心體會。著力、不著力,皆是攀緣。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是隨緣,自自然然地。古人撐船,船快到岸時用不著力,只要把舵把穩,撐桿的、搖櫓的,都放下,船自然很緩慢的往岸邊靠。那種境界,就是用不得力,這是圓的意思。圓修圓證,這種修行是圓修,證果是圓證。    『此際一念未起,清凈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此際,際是時候,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一念未起」,前面的妄念滅了,後面的妄念未起之時;此際就是指這個時候,此時是真心顯露。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就是相應,就是一念相應的顯露。相應就是真心顯露,妄念離了。時間雖然很短暫,能有一兩秒鐘的受用,就很難得了,要在此處下功夫。這個時候的心清凈無比,這種清凈不是修得的,而是本來清凈。    「體清涼」,清涼是你的感受,所謂輕安自在。輕安自在的相已經很粗了,這種境界自己沒有入,體會不到,也說不出來。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了,也就是真心自性顯露的時候。    『務須綿密無間,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隨順趨入也』。這一大段經文,都是禪宗用功的精華。禪宗如何參究,這些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論與方法。念佛人雖然不用這種方式,可是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能明了通達,對於念佛有很大的幫助,得念佛三昧。這種境界現前,要能保持「綿密無間」。若能綿密無間,就與前面「非著力,非不著力」互映了。這種境界現前,你要是感覺到很清涼、很自在,就落到意識里了,起念頭了。對於這種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依舊保持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樣才能入定。定的境界是清楚明白,決定沒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就不是入定,這樣用功便是隨順趨入。可見,這種功夫確實如古人所說的,「此處用不得力也」。這種境界里用不著力,自自然然的趨入,也是大乘法常說的「無功用道」。我們現前的階段,沒有達到這個層次,還要堅持,要用心意識才行。隨順趨入是離心意識,因為心意識是念頭,這是離相離念的功夫。我們的見相還沒有離,一定要堅持。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此處講的如來與《金剛經》講的如來,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從性體上說的。就事相上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成如來。《華嚴經》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諸佛如來,圓教初住菩薩都在其中。他們在「因地修圓覺者」,著重在圓字,圓修。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我們現在知了沒有?我們沒有知,我們剛剛聽說了,在般若會上聽說。假如我們真的知道,這件事就解決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無所有。空花是指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夢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是真正知道,輪迴就沒有了。輪迴沒有了,你超越什麼?輪迴已經沒有了,卻迷在裡頭,以為有輪迴。你曉得了,就沒有輪迴,所以就超越了。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一切眾生最害怕的是生死。有沒有生死?決定沒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這個身體(相分)也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誰生?誰死?沒有!生死這個幻相怎麼來的?迷的人,執著三心是真的,迷執身體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實有的,就有生死。是不是真有生死?真的沒有生死,自以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他受的苦,其實也是假的,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這兩句是結論。這個「無」是解釋前文「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無不是造作的,而是本性無。本性上沒有妄念,就沒有三心;本性里沒有妄相,就沒有身心世界。誰受了?『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本性無有身心、無有六道、無有十法界。    『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從這個地方,我們多少也能體會得法身大士的修學。他們的修學與我們確實不一樣,就是經上講的,他們是直心正念真如,他們是圓照覺相。我們將這兩句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這兩句可以互為批註。他們的功夫,確實是無功用道,也就是非著力,非不著力。他們確實是隨順趨入,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里隨順,在處世待人接物里隨順。什麼是非著力,非不著力?我們曾經講過,對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樣樣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隨順趨入,就是圓修圓覺,就是圓照覺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在境界里所表現的,與一般人完全沒有兩樣。如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是當時出家人每天的工作。釋迦牟尼佛與一般出家人沒有兩樣,每天出去托缽,接受在家人供養。出家人一定要為在家人說法,就像《金剛經》講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做。他有問題,就為他解答;他沒有問題,要囑咐他,這是說法。在家人是財供養,出家人回報他法供養。回到精舍講堂,每天講經說法,這是出家人的事業。所以,在事上,他們與世間人一樣,每天有正常的工作,有需要做的事情而用心不一樣;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如夢幻泡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他的心是清凈的,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因為他知道一切相當體即空。    凡夫與佛菩薩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動念。凡夫接觸這些現象,會起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他不知道這些現象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的,誤以為實有,而不曉得事實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諸佛菩薩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看得清楚明白,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學佛菩薩,首先要學他的觀念,哲學所謂的宇宙人生觀。我們的想法看法要學佛菩薩,他是正確的。想法看法正確,你的說法做法當然正確,所以與世間人在一起時,大慈大悲,和光同塵。眾生迷惑,沒覺悟,佛菩薩作最好的榜樣,教一切眾生怎樣生活,再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離開虛幻,這是大慈大悲。    「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轉。佛菩薩不會被境界所轉,這是《楞嚴經》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不被境界轉,就能轉境界;能轉境界,就是如來。前文講「如來因地修圓覺者」你就成如來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與「知幻即離」義同』。與前文引用《圓覺經》說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之意義完全相同。這是用《圓覺經》的經文來解釋《圓覺經》的「知幻即離」。    『觀上引經文』。看到前面引用《圓覺經》與《楞嚴經》的文字不少,『當可瞭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這件事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正如前文所說的「務須綿密無間」,很自然、很細心的覺照。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六根一接觸就要曉得,外面境界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你能夠提得起這一句,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即是綿密無間。因為一間斷,就迷了,又打妄想,又起分別執著,那就錯了。果能將覺照功夫保持三五年,即使不能成聖,也是道地的賢人,就入菩薩的「觀行位」,一點也不假。觀行位,就是通常講的功夫得力。什麼是功夫得力?你在境界里自己能作主,不被境界轉。用很粗顯的話說,你已經改變了命運,不受命運的支配。    凡是受命運支配的,則動彈不得,隨境所轉。不被境界轉的時候,就超越命運。懂得這個道理與方法,就真正用功夫,就在生活里,曉得萬法皆空,三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重要的綱領,然後自然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除無明極妙的方法。    『本不生處,即於本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觀心)』覺照,就是禪宗所用的觀心方法。觀心的方法與參話頭的方法不一樣,觀心的功夫深,參話頭的功夫淺,沒有辦法做到觀心,才參話頭。話頭就是念頭,念頭起來,就觀察那個念頭從那裡起來的,用這種功夫。我們打了一個妄想,不要理會它想些什麼,注意那個念頭從那裡起來的;一觀,那個念頭就沒有了,還要繼續觀它到那裡去,用這種功夫就是參話頭。觀心是前念滅了,後念沒有生,那個當中是真心,所以觀心很難。早期禪宗用觀心的方法,以後人的根性劣了,妄想多了,觀心這個方法用不上,所以祖師才教人用參話頭的方法來攝心。    『以成其不取』。果能這樣做時,對於一切法自然不取了。如果我們明白一切法的真相,就不會取,不會執著,因為取相執著是一場空。佛沒有欺騙我們,佛不是沒有理由的教導我們,所教給我們的全是事實真相。所以,大乘經都是從實相里流露的,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這是決定可以相信、可以接受的,因為它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還有那樁事放不下!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告訴我們,應當放下,不應當掛在心上。事是緣,緣不可以放下;萬法皆空,所以要放下。這是說明,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為什麼還要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辦事,因為因果不空。    因果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就是因果的幻相。這個幻相不空,所以還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好,相續相就好,相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是「應無所住」還要「而生其心」的原因。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這是一定要曉得的。現在世間人顛倒,以為因果是假的,以為一切現象是真的,經上常講,這是顛倒錯亂。一切皆空,他認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認為是空的。這一顛倒,就造無量的罪業,所現的相續相就不好,現的是三惡道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    『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間人講證果、成道,都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證到佛果,成菩薩道,關鍵就在「遇緣時,堅持不取」。這句話非常重要,遇緣時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什麼?知道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就是功夫,就是智能,就是不迷。譬如,有賺錢的機會,遇到這個緣便拚命的賺錢,你就迷了。遇到緣而不取,就是隨緣而不攀緣。    錢財怎麼來的?要知道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過去生中財布施得多,這是果報現前了。現前時要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樣,不會將這些錢據為己有,立刻就拿去幫助需要的人。錢是不是都丟掉了?沒有,布施之後來的錢更多。總而言之,要記住,不管來得多、來得少,都要布施,這是智能。聚財就錯了,空的,那裡能聚!所以一定要散財。    世間人不懂得散財,因為不曉得事實真相。若知道事實真相,他一定將這些錢財幫助一切需要的眾生,就非常有意義、有價值,這是積功累德。過去修得不容易,現在得到卻做些毫無意義的事,不但沒有好處,還造了罪業,更不值得。有智能,才曉得如何處理、運用,自己的心依舊如如不動。不動,不是不起作用。動靜一如,動靜不二,動中有不動,才是真不動。這個意義很深,大家要細心體會。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二三、二二四卷 美國聖荷西

   『《楞嚴》雲︰「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這一段是《楞嚴經》的經文,非常重要。    「諸修行人」。佛法里無論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一切宗派都包括在其中。為什麼修行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是指成佛,修行目的就是要成佛。四弘誓願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目的是成佛。為什麼成不了?此處所說的無上菩提是指究竟的佛果,可是廣義來講,成菩提就行了。如同本經所說,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都是證果的,一般稱正等正覺。大乘經上常講的「諸佛如來」,包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經》上所謂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證果,就是此處說的。    他們算是修得不錯,路子沒有走歪,如果成就不了,就變成聲聞緣覺。一般講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在佛法說,沒能成正果,算是得小果;在無上正等正覺說,沒有成就正等正覺,也算是正覺,這算是不錯的。    「及魔眷屬」是連小乘聖者都不如。佛在下文為我們說明原因,這段開示對我們的確很重要。我們現前所接觸到、所見到的,確實有不少好心學佛的人,正如經上所講的,都變成「魔眷屬」,非常可惜。至於魔眷屬是那一類人,《楞嚴經》上講得非常詳細。《楞嚴經》分量很大,共有十卷,八、九、十這三卷詳細說明「五十種陰魔」。五十種是五十大類,每類又有無量無邊,都是學佛學錯了,變成魔,令人非常惋惜,其根本原因就是「皆由不知二種根本」。換句話說,學佛學成妖魔鬼怪,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即使阿羅漢、辟支佛,也是錯用了心。雖然用心錯了,但是所依據的理論與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他還能成正果。如果依據的理論方法稍有偏差(理論方法不會有錯誤,而是他用錯了),用的心也錯了,就變成魔了。    這兩種根本,第一是「無始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里生死死生,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何我們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佛在這裡說得很明白。「則汝今者」。《楞嚴經》上,這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對阿難尊者說的,所以「汝」是指阿難。阿難代表大眾,佛對阿難說,就是對我們說。「與諸眾生」。與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學佛、不學佛,只要在六道里的眾生都包括。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受這些苦難?「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就是錯用了心。    攀緣心就是指心意識,法相宗講的八識心,就是攀緣心,我們用的是這種心。如果不用攀緣心,就成無上菩提;用這種心,就永遠成不了無上菩提。八識心究竟是怎麼回事?非常深、非常廣泛,實在不好說,也不好懂。法相宗的經論在所有宗派里是最多、最豐富的,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微細,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八識的性質。    前五識的作用是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識見色,耳識聞聲,這是它重要的功能。所以,眼不能見,眼識才能見。人剛死時,眼睛還好好的,為什麼不能見?眼識離開了,所以雖有眼,也不能見;雖有耳,也不能聽,識離開了。八個識離開有先後次序不同,眼識是最初離開的,耳識離開就比較晚,所以雖然不能見,他還能聽。    第六識的功能是分別。我們一見到就能分別,這是花,是黃色、綠色,這是意識。如果沒有意識,雖能見,但不會分別。我們時常看到這方面有障礙的,中國人稱作白痴,他就沒有什麼分別。換句話說,他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脆弱,雖能見,但很難分別。第七識的功能是執著。第八識的功能是記憶。你見了之後會記得,昨天見到這個人,今天一見面,為什麼會認得他?那個印象就記憶在阿賴耶識裡面。第八識稱「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含藏,如倉庫、檔案室,所有資料都收藏在里。下次再見到這個人,資料庫會將他拿來對照、比照,就認識了。    八識心都稱作攀緣心,清凈心中沒有這些東西,清凈心的功能是自然。識的功能是有順序的,有先後、有次第,這是攀緣心,也就是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從此處,我們想到《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華嚴經》、《圓覺經》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與一切諸佛的智能德能沒有兩樣,現在為什麼我們智能也失掉,能力也喪失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因就是這個攀緣心。    我們在一切境界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本能就失掉了。所以,佛法修學就是將妄想分別執著去除而已。無量的智能德能是自己本有的,不是修得來的。我們本有的智能德能不能起作用,因為有障礙,只將除去障礙,本能就恢復。所以佛說得很好,「佛不度眾生」。你們成佛開悟,是你自己本來的事,佛沒有一點功勞,沒幫你的忙,是你自己悟的、自己修的、自己證的,佛不居功。    佛對我們的恩德,就是將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他不說明,我們怎麼曉得這回事!所以知道這回事之後,要認真努力的做,在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不要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都稱作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就沒有妄想,就是自性起作用。我們能離開一分,本能智能就透出一分;並不是我們的分別執著都沒有,智能德能才現前。分別執著減一分,智能德能就透一分;減兩分,就透兩分。所以,菩薩共有五十一個位次。    五十一個位次從那裡來的?無明破一品,智能德能就透一分。實際上,並沒有階位,一切階位都是佛的方便說。一切眾生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的心,以為這是我,西方哲學家還很自豪的說「我思故我在」。我在那裡?能想像的那個就是我,就是真我,都落在攀緣心上,都落在妄想里,所以怎麼能成就!第一我們錯用了心,第二我們不曉得真相。    「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無始是生死根本,這裡是無始菩提涅盤。從兩個無始上看,我們就了解,生死與涅盤是一不是二。「無始」二字的意義,我們要清楚,若見到這個字產生錯覺,以為無始一定是很久遠,找不到開始,這種想法完全錯了。無始是根本沒有開始,當然是假的。如果有始有終,這件事就是真的。沒有開始,這才是事實真相。何時迷的?一念迷了!覺悟也在一念,這一念的時間非常短暫,真是億萬分之一秒,所以不能說它有開始。    我們確實迷了很久,可是事實真相,還是在一念中。此理很深,因為我們念念都迷,迷的相是斷斷續續的。像我們看電影,底片一張一張的,迷的是個連續相,你念念都迷。所以佛法里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相應是覺,「念念相應,念念佛」。從念念相應,就懂得無始的意思,無始就是念念的意思。    我們麻煩大,就是念念都迷。真實相是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剎那生滅,剎那有多少生滅?佛在《仁王經》上講九百生滅。剎那,時間非常短,一剎那裡還有九百生滅。九百生滅是佛的方便說。真實說,決定不止。所以我常講,一秒鐘里就是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這是真相。    我們從此處,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觀察。因為光的速度,所以我知道,這個九百生滅是世尊的方便說。九百生滅,與光的速度不能吻合。現代科學家已經發現比光速更快的光速,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三十萬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公里很長,縮短成一公尺,再到一公分,再一公釐,就曉得,剎那生滅的確不可思議,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生滅。那裡有開始?所以生滅是同時的,同時就無始,無始就不生不滅。    我們的相續相,是每個念頭都迷,覺悟的人,第二念覺了,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他念念覺,就成佛了,這是無始的真實義。所以,無始與不生不滅的意思完全相同,符合本經所講的萬法一如、諸法如義。兩者都冠上無始,就曉得真妄是一不是二。「菩提」是覺,菩提與涅盤都是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涅盤是不生不滅,覺心是不生不滅的,也沒有開始。    「元清凈體」,元是原來,本來就清凈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他明白了,他原本就是清凈的。我們迷了,自性並沒有污染,自性永遠不受污染。佛在經上有時說污染,那是比喻說的,決不是真的有染污。不但覺悟時沒有染污,現在於迷位中也沒有染污。迷之中沒有染污,為什麼說他染污?因為錯用了心思。這句就是指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在那裡?「則汝今者」,沒有離開自己,就在現前,在你身上。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就是你的真心本性。「識」是攀緣心,八識。識的精華就是真心,所以他用這個來形容。八識是妄心,妄心從真心來的,真心迷失了就變成妄心,真妄的確是一不是二。「元明」,本來是光明的,本來具足無量智能德能。「能生諸緣」,諸緣就是生起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其中十一個色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它變現的。    「緣所遺者」,它所變現的,所剩下來的,他緣不到的,就是真心,就是自性。這句話里的含義很深,我們要很細心的體會。我們用思維、用想像,能想到虛空,能想到法界,這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能緣到虛空法界,能緣到過去未來,就是不能緣自己,那個自己才是真的。從這句經文里我們了解,一切修行人,為什麼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就是說,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念佛的人為什麼得不到理一心不亂?研究教的人,為什麼不能大開圓解?就是因為用攀緣心;攀緣心永遠緣不到自己。    如果不用攀緣心,真心就顯露,就明心見性。宗門參禪的人說得很好,但是他做不到。他教人參禪,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就對了。離心意識,離第六意識,不用分別心;離第七識,不用執著心;離阿賴耶識,不落印象,真心就顯露。口裡稱的是離心意識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沒離。這一念離,就是一念覺,就是一念相應;不離,就不相應,不離與攀緣心相應;離了,就與真心自性相應。所以,佛在這部經上教我們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是離八識的相分,離四見是離八識的見分,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真正的離心意識。如果還有四相四見存在,就不可能成無上菩提,念佛人不可能證得理一心不亂;功夫用得再好,可以得事一心不亂。    凈宗法門與其它法門果報不一樣。其它法門,用心意識達到最上層的功夫,也只能成聲聞、緣覺。但是,念佛人有這樣的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的上上品。生到西方世界就花開見佛,時間很短。如果見性,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完全不一樣。從此處細細觀察,才知道凈宗法門的殊勝。同樣的功夫,凈宗法門成就的,完全不一樣,確實是不思議的成就。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遺」是忘了,由於這一切眾生忘失了,「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我們用不用真心?什麼時候離開真心?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眼睛見,是用真心,用自性;耳朵聽,也是用真心,用自性;天天用它,從來沒有離開過。    古大德告訴我們,我們眼見,第一個見是真心,因為你還沒有起分別執著。如果我們細細的體會,不難明了。我們張開眼睛,第一次看東西,看得很清楚,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如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照得很清楚,沒有起分別執著、沒有妄想,這時是真心。耳聽音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當我們沒有起心動念時,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我們用的心是真心,是自性;可是第二念就迷了,就起分別執著,就錯了。第二念就墮落,所以古德教人保持初心。初心就是第一念,能保持初心,成佛有餘;永遠保存,念念都是第一念。第一念是覺,第二念才迷,迷了之後就變現出六道輪迴,變現出十法界。    「枉入諸趣」,在六道輪迴里,真是冤枉!六道輪迴是自己變的,自己受,所以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六道輪迴,也沒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有妄想,就有十法界;有執著,就有六道。離開妄想執著,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是不得已起個名字為一真法界,可不能執著有個一真法界;一有執著,就到六道去了。佛建立一切名詞術語,都是方便說的,讓我們體會他的意思與境界,千萬不可分別執著。    佛菩薩教我們,聽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離名字,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心緣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見。心緣是心裡攀緣,是思惟想像。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這是不解如來真實義。讀經也是老老實實的讀,果然能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讀經也會開悟。我們今天讀經、聽經不能開悟,就是沒能離相,都是用攀緣心。果然能離相離見,不但聽佛說法能開悟、看經能開悟,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見色聞聲都能開悟。不定是什麼因緣,讓人一念覺,念念覺,就成功了。這段是《楞嚴經》的經文。    『此中所說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元清凈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也』。這是此段開示中兩句重要的經文。什麼是攀緣心,什麼是元清凈體、緣所遺者,這三句清楚了,佛的意思,你就能明了。《金剛經》說,攀緣心就是不覺妄動之心。妄動心,就是念頭起欲的心。真心不動,念頭在動,妄念在動。一個念頭滅了,一個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就是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曉得,生滅是不會滅的,但是它會變。佛教我們無住生心,就是這個道理。真心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因為真是不動。覺是不動的,迷是動的。覺性不動,這點一定要清楚。    許多人學佛求智能,拚命研究經教,能開智能嗎?研究經教用生滅心、用分別心、用妄想心。用這種心研究經教,別說研究三十年,研究三百年也不會開悟。原因是心迷,不是覺心。自古以來開悟的人如何開悟?他用的方法恰恰與我們想像的相反,什麼也不研究,他入定了,從定中開悟。參禪打坐入定,讀經念佛也入定。教下讀經,一生只念一部經,也不求解義。    我們在《六祖壇經》里見到,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的經文很長,一天才能念一遍,他應當念了十年。十年念一部經,所以他的心定了,遇到六祖,幾句話一提醒,他就覺悟了。無盡藏比丘尼受持《涅盤經》,分量比《法華經》更長。《涅盤經》在中國有兩種譯本,一是四十卷,一是三十多卷。這部經念一遍,普通的人大概需要三天,她也是念了很多年。古大德用這些方法,我們要留意,他就是一心念,念經時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所以他是用念經的方法修定。    我在講席中常提示,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律所說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時,一個妄念不生,就是諸惡莫作。念一個鐘點,這一個鐘點諸惡莫作;念兩個鐘點,兩個鐘點諸惡莫作;這就是持戒,是小乘戒。大乘戒是眾善奉行,經是佛從真如本性流露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更善的,的確是止於至善。讀經就是止於至善,就是眾善奉行。所以讀經,戒律圓滿皆修了。讀經時專心的讀,沒有一個妄想雜念,這是修定。所以,讀經不能分別經義;分別經義,就錯了。我們讀經的目的是修定,要將自己的妄念打掉。用此方法將自己的妄念打掉,就是修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是修慧。    戒定慧之慧,般若經稱之為「根本智」。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我們讀經是修無知,無知起作用時則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從無知來的。得到無知,才無所不知;若有知,就有所不知。若想做到無所不知,一定要先證得無知。所以,要會讀經。會讀經的人會入定,會開悟;不會讀經的人,展開經本打妄想,就完全錯了。    我們讀經是修行,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與研究教理一定要分開。讀經時,是自己用功夫;研究教理時,是探討了解佛法的理論。兩者可以並行,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如我們講席,屬於研究討論,求明了經典義理,明白道理、方法、境界。但是用功時,如我們讀《金剛經》,一切分別執著都放下,即是用功夫,就是修戒定慧。這是兩樁事,一定要分兩個時間進行。    『經又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此段更說得明白』。這段還是《楞嚴經》的經文,說得更明白。『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這是《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責備阿難的話。阿難犯的毛病,正是我們現在犯的毛病。阿難在楞嚴會上示現給我們看,幫我們向世尊求法。所以世尊對他的開示,就是對我們的開示。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現前我們以為幻相是自己,這個身就代表自己,一切凡夫都將此肉身(色身)當作自己。「認物為己」,它不是自己,而是個物,這句話含義很深。它的真相是「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此段經文與《金剛經》的經文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    前面經文,佛以他自己的身相來說明,佛是三十二相,相是報身,「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說明「報身即非報身」,後面又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物質,最小講到微塵。現代人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世界是這些微塵組合,不是真實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自己身體,連外面的環境,都是動相。極小的微塵,也是動相。動的,就不是真的,因為自性是如如不動的。所有一切現象都在動。現代科學家造詣相當高明,他們已經知道,沒有物質存在。以前認為有物質,現在曉得沒有物質存在。這一切物質是波動的現象,這與經上講的非常接近,確實是波動,剎那生滅就是波動的現象。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物質稱為「四大」,四大的真相是「皆空」。四大是什麼?經上用的名稱為「地水火風」。我們往往見到這四字,也誤會了。地是土地、大地,錯了,其實這四字是代表的。「地」是物體,我們能見的,稱之為固體,它有體積。小至原子、電子,在高倍顯微鏡下還能看見,能看出它是個東西。地是表這個意思。火大,我們現在講帶電,它帶的是陽電,佛法稱之為火大,也就是說它有溫度。它帶陰電,表示它有濕度。溫度,稱之為「火」;濕度,稱之為「水」。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就用「風」作代表。不動,就沒有風。四大,說明基本物質有這四種物性。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基本物質所組合的。    《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是一個組合的現象。現代所謂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變成原子,原子再組合就變成分子,這才形成宇宙萬物,無論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種組織的。這些東西不存在,它是一種生滅的相續相。我們錯將相續看作真實,實際上沒有這些東西。這樣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見到佛在本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它才能體會佛在經上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完全是一種現象。    諸佛菩薩眼裡看森羅萬象是業因果報的連續相,但是這些業因果報也是空花水月,也是夢幻泡影。不執著,心地清凈平等,沒事;一執著,就有苦有樂,就有這些虛妄的感受。不執著,什麼事都沒有。壞就壞在分別執著,就是用攀緣心,那就錯用了心。本來什麼事都沒有,是自己找的,「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境,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就是十法界森羅萬象。它的真相,就是自始至終念念生滅,是念念生滅相。現在講波動,講得很好。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我們就錯在此處,不了解事實真相,在虛幻的境界里起心動念,虛妄的造作。起心動念,境界就變了。相是從念頭生出來的,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講生、講變化,相的變化是識,它作主宰。識是能變,相是所變。佛與大菩薩的境界,為什麼稱作一真法界?一真與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是千變萬化。這就是說明,一真法界的人,心是定的,心不動,所現的境界也就不變。不變就是一真!    十法界的眾生,包括佛,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內的佛,沒有出十法界。別教佛超越了,是在一真法界里。藏教佛、通教佛,還是用攀緣心,不是用真心,他的心還在動,所以他的境界也在動。十法界,愈往上,波動的幅度愈小。換句話說,境界連續時,保持得愈長久,稱之為壽命長,他的生活環境能保持很長的時間,道理就在此。愈往下,念頭波動的幅度就愈大,相續相保持的時間就短,所以也顯得壽命短,環境變化非常快速。我們講「滄海桑田」,外面環境確實是隨著念頭變化,境隨心轉。我們的身體是隨心念轉;外面的生活環境,也隨念頭轉。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便知佛法修清凈心。無論在什麼環境里,只要自己心地清凈,就能轉環境。    身體也是環境之一。我們的身體不好,有病痛,有業障,如何改變?修清凈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身體細胞的組織就恢復正常。正常就是健康,不正常就出毛病。為什麼不正常?是自己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有妄想執著,將你正常組織破壞了,就會得許多怪病。世間人年老,時常看醫生。那位佛菩薩看過醫生?查遍《大藏經》,那位佛菩薩去看過醫生?吃過葯的?沒有,他自己調整的,這一定要知道。    民國初年,諦閑法師是佛門的大德,是位講經說法的法師。有一次,諦老生病了,印光法師寫封信告訴他:「你是講經的法師,怎麼可以生病?怎麼現這麼難看的相?」所以要曉得,他自己調整,不需要找醫生,用不著醫藥。了解身心都是幻法,離了幻,一切就恢復正常。現代人常說「改造體質」,真的改造體質,佛法是最高明的;世間用什麼藥物治療,副作用很多,不但改不了,還增長業障,愈改愈糟糕。這是說明事實真相,一切眾生迷惑顛倒。    「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是最大的錯誤,將身當作自己,將所有的現象認為是我所有的。身體是我,一切萬物是我所有的,這個念頭起來,就是執著,六道輪迴的境界就現出來,所以六道是念頭現出來的。由此可知,如果不再執著身是「我」,不再執著一切萬法是「我所」,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執沒有了,我、我所沒有了,但是認為這些境界還是有的,法執猶存。有法執,所以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法界;如果法執也沒有了,也不以為然,《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不在意了,就超越十法界,歸到一真法界。    「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輪迴也是自己造的。我們今天所有一切感受,都是自作自受,這一定要知道,才不會怨天尤人。自己造作的業因,自己要受這個果報。我們明白佛法,就可以在這一生中節節超越。大乘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我們做不到,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佛教我們放下,放不下!教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偏偏還是分別執著!因為做不到,才教你念佛,所以念佛的方法是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帶著分別執著妄想,可以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即使往生凡聖同居土,也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與其它的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十法界。不但沒有十法界之事實,十法界之名也沒有。佛在經上講四土三輩九品,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羅漢、天人,《無量壽經》上解釋得很清楚,這是佛的方便說,隨順十方世界的人來說,實際上那邊沒有,因為他們沒有這個念頭。雖然沒有這個念頭,但是斷惑的程度並不一樣。雖然斷惑不一樣,但是都沒有這個意念。這種情形,何以十方世界的人做不到,偏偏西方極樂世界人能做到?往往使我們生起很大的疑惑。其實,細讀凈宗經論就曉得,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凡夫決定做不到。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是一切諸佛讚歎的,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介紹西方凈土,道理就在此。    佛說這段的意思是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自己,從初發心就要能辨明真妄。這個開示好,一開端,我們就認清真妄,凡是動的就是虛妄的。其實《楞嚴經》說到這個境界,講「六結三空」,動是第一關,第二關是靜。你住在「靜」上也不行,也是錯誤的。後面還有根、覺、空、滅,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微細。由此可知,出離六道十界的確不是容易事。所以,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勸我們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明白事實真相,好處很多,就肯舍,肯放下。縱然有執著,執著的程度比從前淡薄很多,對於念佛往生,幫助非常大。過去我們對於身體很嚴重的執著,對於自己所有的的財物也是很重的執著。現在了解之後,都能放下。能放下就能往生,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往生自在的,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去得了嗎?放下就去得了。為什麼我們想去還去不了?一定還有放不下的,只要有一樁事放不下,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礙。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要徹底放下;還有一樣放不下,佛就走了。錯過這個機會的人很多,就是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曉得事實真相。    佛教人,從初發心時便要辨明真妄,直向不動處覺照。不動就是清凈心,要在生活中鍛煉,所謂歷事煉心。歷是經歷。在一切境界中,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真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見色聞聲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錯了。我們將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回過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修行,稱為「從根本修」。不僅禪宗常提示修行從根本修,無論任何宗派法門,都要懂得從根本修,這是大根大本,根本的根本。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不再分別執著、不再打妄想,這就是「向不動處覺照」。一定要天天練,時時刻刻練。    我覺得,現在最方便的練習方法是看電視,因為每個人都看電視,電視畫面不是真的,而是連續相。這是電波微粒組成的畫面,與佛講的現象很接近。了解電視的原理,觀察這個東西,不要被它的相所動。這個觀成之後,有了功夫,就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將他看成電視畫面,再也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全是假的、空的。這對於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幫忙很大,真的可以放下。看破、放下,「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真實功夫。從此處練清凈心,練自己的不動的真性,這樣才不至於「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諸趣是指六道輪迴。    『覺照亦須攝心,攝心亦非無念,亦非畢竟無相可取,然凡夫非此無入手處,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這段文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段,初學的人不知道從那裡入手。佛在楞嚴會上,一開端為我們講「最初方便」,非常重要,就是從那裡入門。我最初學佛時,親近章嘉大師,那時我對於佛法知道得很淺薄,可是很想學,也很想早一天入門。他老人家直截了當教我「看得破,放得下」。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講看破放下。我請教他從那裡下手?他教我「布施」,也與《金剛經》說的完全一樣,要真正去做。布施,一般人往往也錯會意思,以為布施是舍財,到寺院捐一點錢,那種布施沒有用處,無濟於事。布施是舍,是放下。將什麼放下?將我們的念頭放下,妄想放下,才是真的放下,那才管用。舍幾個錢,心裡還照樣打妄想,還有貪瞋痴慢,沒有用處,須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此處教我們「覺照」,在初學時要攝心。宗門用的這些方法都是綱領,功夫有三個層次,從「觀照」入門,覺照就是觀照,再提升就是「照住」,最高的境界是「照見」。《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功夫達到最高,照見了。這三個功夫,與念佛三個功夫,名詞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我們念佛初步功夫稱「功夫成片」,就是禪宗的觀照功夫。提升至「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即是照見。名詞不一樣,功夫境界完全相同,但是用的方法不一樣。念佛人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就看自己會不會念。怎樣是會念?方法最妙,無過於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是會念的。念佛只要做到這兩句,觀照就在其中。    在位次上,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觀照就入觀行位。六即,第一是「理即」,理是理論,一切眾生皆是佛,這是理。我們現在功夫不得力,雖然學佛,只是「名字位」,有名無實,功夫一點也不得力。功夫得力,就入觀行位。觀行是觀照的功夫得力。觀行位在其它法門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在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古德講,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諸位要曉得,入觀行位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再往上提升至「相似位」,就不太容易。相似位就是得定,念佛得事一心不亂,那就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    初學就是指觀照時,要攝心,還是用心意識。一開端脫離心意識是根本不可能,一定要用心意識。《楞嚴經》傳來中國之後,古大德都是依天台的教理,就是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天台大師的止觀是用心意識,沒有離開心意識。明朝,交光法師為《楞嚴經》作新的批註,捨棄三止三觀的修法,直接採取《楞嚴經》的經義「舍識用根」,這是《楞嚴》說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這個說法沒有違背經義,但是太難,不是一般人能修的。也就是說,他取的方法是離心意識,這是真難!所以《楞嚴經》的批註,從交光大師開始就有新舊兩派。舊注容易修學,新注依交光法師的,非常困難。攝心當然還是有念。實際上,禪宗早年觀心,以後用參話頭,還是用意識心。初期還是要用它,所以說「非畢竟無相可取」,還是取。譬如,離動相,他取境相,雖不究竟,提升了一層,還是有相可取。    「然凡夫非此無下手處」,這是真的,所以境界要逐漸提升。不依漸次的人太少了,我剛接觸佛法時,方東美先生對我說,不依次第的,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那個人學不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無法學他。六祖之前,沒有見到一個;六祖以後,一千三百多年來,也沒有見到第二人。一定要按部就班,依照順序投入,我們才有指望。「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    『因此法雖亦是幻』。這個法就是佛法,佛法也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我們沒有得清凈心,沒有見性時要依佛法;見性之後,不要佛法了,若還要佛法,決定見不了性。所以,佛在本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句話要記住,但不是現在就舍;現在就舍,沒救了。現在不能舍,但是一定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也不是真實法,所以要用它,不能執著它,就對了。我們現在過河時要船,可是不能執著船,執著船就登不了岸。一定要曉得,我隨時可以捨棄,應當捨棄時,立刻就舍,舍了就入一真法界,就超越十法界。我們要是不舍,就出不了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能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就是沒放下佛法,沒有捨棄法。『然是隨順真如』。這個法雖然是幻,但是它接近真的方向,對於我們的幫助很大。    『與其它動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我們起心動念,起貪瞋痴的念頭,這是最不好的,貪財、貪名、貪色。貪佛法還是貪!不是換個貪的對象就沒事;換對象不行,貪心沒斷,換對象只是報不一樣,果是一樣的。貪心的果在餓鬼道,但是報不一樣。譬如,修五戒十善得的果是人身,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不一樣,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賤,這是報。果相同,得的人身相同,報不同,所以果與報要分開來講。報,因為所做的有善惡,過去修的善多,你的報就好;做的惡多,報就不好。得財富,因為過去生修財布施多;得聰明智能,修法布施多,報不一樣。    貪心的果是餓鬼,到鬼道有作鬼王的。中國人講的閻羅王是鬼王,鬼里的總統、帝王,他有大福報。城隍爺,土地公,城隍好比縣市長,土地是鄉鎮長,都是有權位的、享福的,不是餓鬼。普通的鬼是餓鬼,大大的不同,報不同。學佛的人,貪圖佛法的,到鬼道都作鬼王,果一樣,報不一樣。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辨別清楚,才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應當如何做法、如何修法,非常重要。所以說,得果大不相同。    『如持名念佛,得往生凈土之果是也』。這是最殊勝無比的。持名,執持名號,有分別、有執著,但是這種分別執著得的果報太殊勝了,一般菩薩都不能為比。凡夫修行,念佛求生凈土,果報的確是第一殊勝的,一般菩薩、十法界里的佛都比不上。雖然是帶業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生凡聖同居土,甚至於造作罪業,懺悔往生的。帶業往生有兩種,有一種是造作五逆十惡罪,臨命終時懺悔往生,看他懺悔的力量,懺悔的心真誠懇切,品位也很高。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比十法界里的佛菩薩高明。    諸位在凈宗經論里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說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這就說明,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都不平等,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的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紫磨真金色身;相貌都一樣。我們聽了懷疑,那是佛?那是菩薩?不認識了。不要緊,個個人都有神通智能,辨別得清清楚楚,決不會錯認。往生到那個地方,智能德能幾乎完全恢復。實際上,並不是全部恢復,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同恢復一樣。所以,經上講的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那是沒有佛力加持,得佛力加持就不需要十二大劫。一切受用、智能德能與佛差不多,不是十法界佛菩薩能相比的。這種功德殊勝,無法說出,真實不可思議!此處特別提出,用攀緣心持名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第一殊勝的果報。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二五、二二六卷 美國聖荷西

   『如如不動,即不生義。不取於相,即無住義。先須覺照本不生(看破),乃能無住(放下)。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交互用功,是為要門。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從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皆不外此。故曰「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也。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    這段的義理很深。「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唯有自性是不動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動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動的,不動就不想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世尊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須遵守的原則。這兩句話的意義雖然甚深,但是也能淺說。從初住菩薩至等覺、妙覺,也就是這兩句之淺深差別不同,而分為四十二個階級。    《金剛經》前半部的經義有深有淺,後半部的經義唯深無淺,就是只有深講,沒有淺說的。他的說法沒錯,淺深的界限是見性。後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境界。如如不動,禪宗就是指明心見性,這就是不生的意義。不生是涅盤的意思,涅盤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不生不滅。不生當然就不滅,有生就有滅。    「不取於相」是從修德講的。如如不動是性德,自性本具的,這是從體上講的。如何才能證得如如不動?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上用功夫。著相,心就動了,所以不取於相就是無住的意思。由此可知,無住的意思也有淺深差別。如何這兩句都能做到,下文教我們方法。    「先須覺照本不生」,這就是看破,首先要了解一切法,包括世法佛法確實不生,確實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我們很難體會,難在觀念轉不過來。我們看到不動,不動的對面就是動。凡夫的觀念,總是將事情看作兩極。佛法真正的意思,動與不動是一,才是真不動。如果動與不動分開來,這不是不動。如果以為離開動,就是不動,這不是好境界。如果沒斷見思煩惱,果報在四空天,沒出三界。斷見思煩惱,也只能證聲聞、緣覺。佛在大乘經上說這些人「墮無為坑」,原因在二乘人雖然破我執,法執猶存,執著動與不動是兩樁事。如捨棄物動,而心裡住在不動,那就錯了。大乘菩薩知道動與不動是一。這個意思,諸位如果《金剛經》一直聽下來,多少能體會一些。    本經雲,「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說即非,就是如如不動之體;說是名,就是如如不動之相。體一定會現相,相不生不滅。為什麼說現的相不生不滅?現相的時間太短,短到我們無法想像。用現代科學家的說法,世間決定沒有物質存在,我們稍稍體會一下這個說法,所有物質是波動的現象,這與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就是波動的現象。    現在,大概初中學生都明了這個常識,都知道波動。光波,光的速度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就是三十萬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三億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一公尺有一百公分,一秒鐘的三百億分之一,光走一公分。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諸位就能體會得「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是它存在的時間太短,無法覺察到它有生有滅,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從前念《楞嚴經》,體會不到這句是如何講法,現在才曉得,佛講的「當處」,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就是快速生滅的連續相,相續相那有生滅?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覺照本不生」。    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不生,這是前面經上講的「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是指物質中最小的,現代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屬於這個。世界是指物質中最大的,大的世界是從小的微塵集聚變現的。微塵既然不生不滅,世界那有生滅?我們講滄海桑田、成住壞空,那是講非常粗的相。這種說法,凡夫會懂;說到真實相,沒有幾個人懂。    果然懂得真實相,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當下就沒有;因為你已經肯定確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世間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出世間法也是緣生之法。佛在本經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世法佛法皆放下,放下就是無住,無住就見到如如不動。還有住,怎能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入這個境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真的沒事,真正沒事。    經上教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處只講無住,無住就好,為何還要生心?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萬法皆空。萬法包括世法、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沒有一樣東西,我們能得到。所謂能得的,全是打妄想,全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沒有一樣東西可得。可是,因果不空。    因果是我們現在感觸到生滅的相續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這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性起用,會現相。性是真常,不生不滅的,因此相也是不生不滅。諸位要曉得,性不會變,相會變,所以佛用方便說法,不變的是真的,會變的是假的,稱為真性、妄相。相為什麼會變?因變,果就是現相。因是妄想,妄想就是動,起心動念,於是心性現的相就起變化。諸位要曉得,只是相上起變化,性上不起變化,於是有一真法界的現象,有十法界的現象,有我們眼前生活的現象。    現象是識變的,《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的相有好醜、有善惡、有苦樂,所以佛教我們「而生其心」。生什麼心?控制相的變化之心,所以覺悟的人與不覺的人不一樣。覺悟的人,所有一切現象可以隨心所欲變化,他在境界里作得了主。如《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變現佛身;應以佛境界得度者,他就現佛境界;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多麼自在,這就是所謂自己作得了主。作不了主,我們的心隨著境界轉,就很苦。自己在境界里作不了主,所以佛教我們而生其心,生作主的心。    佛與大菩薩,在法界中自己可以作主。佛教我們生這種心,但是一定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作得了主。作得了主之後,唯一的事業就是廣度眾生。成菩薩、成佛之後,自己沒事,完全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幫他們破迷開悟。《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實在達到究竟圓滿,果能通達,用在念佛方面,縱然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將標準降至凡聖同居土,也一定上上品往生,決定能得自在往生。自在往生是想何時去,就何時去,否則《金剛經》是白念了。下文說的這幾句話,就證實了。    「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證無生,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無生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如何才能明心見性?必須「一無所住」。一無所住就是不取於相,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能放在心上。取相,就是心裡有牽掛。牽掛就是取相,就著相了。一定要讓心地清凈,不能有絲毫牽掛。    「先須覺照本不生」。為何不須牽掛?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將來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真的是妄想,不是事實!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心裡就有障礙,這是業障,障礙你無住,障礙你證無生,麻煩就大了。下面這兩句非常好,我們立刻就可以用得著。    「交互用功,是為要門」,就是看破與放下,交互用功。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就又看破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互相幫助;要不這樣用功,就很難契入境界。我們看破,立刻就要放下;放下之後,又看破一些,你的智能一定又會提升一層,這是必然的道理。又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決定不可看破這個境界,就不肯再放下,否則你的功夫就到此為止,決定不會向上提升。不斷的放下,就會不斷再看破。譬如法身大士,我們舉這個例子,其它可想而知。    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是放下一品無明,即證一分法身。證一分法身,就是看破。看破之後,再放下一品無明,又證兩分法身。逐漸的將四十一品無明都放下,他就圓滿菩提,那時徹照如如不動的性體。說體,必定含有相、有作用。如《華嚴經》說的「大方廣」,徹底顯現,再沒有絲毫障礙,這時就證得究竟圓滿的無生。    「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菩薩就是修這個,此處講的是總綱領,根本的原理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枝葉上的方法。無論用何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就是看破放下。貫徹是從初發心直至成佛。離開這個原理原則,就是錯用功了,佛門常講盲修瞎練。違背此原理,不論修什麼功夫,都稱作「盲修瞎練」。    「從初入手」,初入手是十信位。初入門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階位,加上等覺、妙覺,四十二個階位。大乘圓教所列的四十二個階位,「皆不外此」。妙覺就是成究竟圓滿佛。經上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初住以前是正覺,從初住至等覺是正等正覺,所以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階位。我們通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屬於「正等正覺」。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修行就是這個方法,我們明了之後,確實用這種功夫,能用在日常生活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十一位菩薩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表演、示範,菩薩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是《華嚴經》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在經文上見到,修行人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他的工作行業,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證無生,修證無上正等正覺,可見他的確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佛在本經說「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就是不取於相,就是應無所住。將無住貫徹到底,將不取於相貫徹到底,就是「諸佛」。諸佛是廣義的,現在開始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去做,堅持去做,就是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的去做,你現在就入諸佛位,「則名諸佛」,你現在就是諸佛。煩惱還沒斷,你是初入手的佛,初學佛走條路子,的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雖是剛起步,你就是諸佛。天台大師講得好,這是「觀行即佛」。    天台家講「六即佛」,第一是「理即佛」,如如不動是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理即佛。從名字位,就開始修了,「名字即佛」。我們今天是名字位,就是在學習,希望對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明白,還沒開始做,這是「名字佛」,有名無實。真的看破,真的放下,就開始做了。    如何看破?佛在本經教的方法太多了,「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是看破。看破身是假的,身不是真的。三十二相是指佛的應化身,佛是舉自己作例子,佛身尚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況凡夫?佛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是看破,看穿這身相是剎那生滅相。佛在《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其實不止九百生滅,九百太粗了。剎那確實是億萬生滅。從九百剎那來說,這個生滅的相,我們已經無法抓到,所看到的是剛剛生就沒有,就滅了。依照剎那九百生滅的說法,一秒鐘是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也就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零頭不算,二十一萬分之一秒,怎能看出它生滅!這個相是很粗的,如果用光波來講,比這更微細,那是一秒鐘億萬分之一的生滅。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的、耳聽的,念念能提起觀照功夫,這就是覺照,曉得所有現象是剎那生滅波動的現象,確實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果能這樣的看法,就是觀照。你能這樣看法,怎會放不下!愈是放下,觀照功夫就愈微細。觀照,智能生起來;心清凈,觀照更微細;觀照微細,就更能放下,這就是會用功。    諸位讀《華嚴經》,見到大菩薩修行,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他與平常人一樣,生活一天忙到晚,該做的事都做,沒有參禪,也沒打坐,沒讀經,也沒念佛,他如何成佛成菩薩?人家用功夫,我們不知道,人家眼睛看到這個東西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什麼也不放在心上,什麼事都照做。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他沒有將它分開兩節。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是著相修行,得到的結果是人天福報而已。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人天福報也沒有,而是三途福報。外國人養的寵物很有福報,一家人都照顧牠、伺候牠,這福報是牠前世修的。在鬼道里享福的,當土地公、當鬼王。    一定要知道放下,知道一切皆空,就肯放下;真正做,就是真修行。從前看不破,現在學著看破;從前放不下,現在學著放下。真修,就入「觀行即佛」,不是「名字即佛」,而是真做。觀行佛,所以說「則名諸佛」,不是假的。理論正確,方法正確,當然成就是正確的。什麼時候將「我」放下,不再將這個身當作我,我所有的當然放下了。我所有是附屬我的,我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境界就高了,入「相似即佛」,與佛很相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為「分證即佛」,即是真佛,就入初住的位子。廣義的來講,我們能聞到正法,就是名字即佛。這是大乘圓頓的經典,諸位能有福分、有這個緣分聽到,真聽懂,真聽明白,名字就入佛位。你明白之後,一定會真做,就由名字,而觀行,而相似,而分證。    「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也」,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法門都能成佛,為什麼都是從此經出?此經講的是原理原則,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違背此原理原則。這部經是講基本的原理原則,通一切經,通一切宗派法門,所以從此經出。「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無上正等正覺是所證,一切諸佛是能證之人,無上菩提是所證之法,能所不二,法法皆如,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經所說的。    『本經以無住破我,為唯一主旨。全經皆是詮顯欲破無明,當不取相之義。後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等,即是詮顯如如不動義。後更暢發緣生性空之義,是全經之要旨在後半部。』    本經一開端,佛就為我們說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知,沒有一尊著相的菩薩,菩薩皆不取相,這是不取於相。從觀行位開始,一下手就用這個方法,是不是真的?真的,本經講小乘四果,須陀洹是初果,剛剛入門,須陀洹已不著相。我們在這部經上見到,須陀洹不覺得「我證得須陀洹果」,這就說明從一入手就離四相。    離相非常難,我們又何嘗不想離相,為什麼離不了?不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所以離不掉。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場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才是事實真相。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我」是有的,以為「一切萬法」是真實的,在這裡面取著,取相、著相,生起妄想。妄想演變成貪瞋痴慢,嚴重的煩惱。貪瞋痴慢的習氣,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都墮在這裡面,一下怎能去除?因此了解事實真相比什麼都重要。    佛法的修學是「知難行易」。因為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行易,真的是修行證果,上根利智的人,一念就轉過來了。無始無明、無始涅盤,說明「無始」二字是沒有開始。剎那九百生滅,那有開始?就是那一念。一念迷了以後,念念迷,就麻煩了。如果一念覺,念念覺,就成功了。迷覺就在一念之間,一念的時間非常短,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從此處覺,覺了之後要念念覺,佛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的老習氣很重,雖有一念覺,可是第二念又迷了,麻煩就在此。第一念覺,第二念也覺,念念接著覺,就成功。這一樁事,一定要「觀行功深」。我們觀照功夫要深,要天天做,要認真做。如何做法?必須知道一切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現象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說明現象怎麼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看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因果報應的連續相。    我們看電視、看電影,電視、電影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相,連續相,剎那生滅的連續相。諸位時常看電視,你不要看畫面,而去想電視畫面是如何成就的。我們現在有這個常識,電視畫面是線條,線條是點組成的。果能明白這個道理,看畫面時,畫面是無數的點密集組合的,每個點都不相連,才曉得畫面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身體也是如此,這就看破了。我們不能一分一秒沒有這個觀念,念念當中都有這個觀念,即是觀行功夫。有了功夫,知道事實真相,見到事實真相,那裡還會執著,那裡還有得失?不但沒有得失,那裡有生死!凡夫眼裡,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地球有成住壞空。看清楚真相,都沒有了,就是了生死,三界就沒有了。三界是世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也沒有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則名諸佛,你就成佛了。所以,本經確實一開端就是以無住來破我執。我執與法執,有密切的關係。「全經皆是詮顯」,就是述說,顯示「欲破無明」。破無明是破法執,我法兩種執著都來破,都是用不取相。    「後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等」,意思比前文深得太多,是從性體上說明,完全依據性體來說。自性的體、相、作用,體如如不動,相也如如不動,諸位一定要細心體會,要懂得相是如何發生,是怎樣的現象。了解它的真實相,我說「一切相是如如不動」,你就懂得,就能體會「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一切皆是自性,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是自性,一切皆是如如,一切皆是不動。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動,只是連續的相。    譬如看電影,這比較容易了解,我們在銀幕上見到的影像是動的,到後面看放映機,底片是不動的。電影底片一張一張的,沒有一張是動的。底片沒動,銀幕不動,這才是真正的義理,你見到真相了。真相是放映在銀幕上也沒動,你感覺動是錯覺。    我曾舉過比喻,現代速度最快的飛機,一小時飛一千多公里,我們用五百分之一秒快門的照相機去照飛機,清清楚楚,沒動。我們說飛機沒動,人家不相信。你見到的是它一點一點的連續相,確實沒動。你用錄像機去照,看看底片動了沒有?確實沒動!動的是一張張畫面的連續相。凡夫心粗,沒見到真相;諸佛菩薩心很細,見到的是如如不動。所以,一切皆是,諸法一如,這意義很深。此處不像前文意思淺,確實愈說愈深,愈說愈真實。諸法實相,這都是顯示如如不動的意思。    「後更暢發緣生性空之義」,緣起就是講變。一切法的變,法相宗說「唯識所變」。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想就改變原來樣子,想什麼就變什麼,念佛法門也是根據這個理論。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佛就變佛,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這是第一殊勝法門,讓人直截了當的想佛、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想阿彌陀佛,將來就變成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生活環境就是極樂世界。    千萬不能有惡念,不能有貪瞋痴,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有這種想法,變的境界很不好,變的是三惡道境界。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從心想生。你的身體健康不健康,問自己如何想法。時常想著身上有病,這人怎會健康?佛法道理,從心想生!天天想病的人,當然會生病,愈想愈多。如何可令自己不生病?想佛、想菩薩。那尊佛菩薩生病?想上半年一年,一身的毛病都沒有,體質改變了,不要看醫生(現在醫生醫德好的不多),也不要吃藥(假藥很多)。將自己的觀念改過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真的從根本上改變體質。最究竟圓滿的,身也不想,這最高明。沒有身了,知道這個身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還有什麼毛病?凡是緣起的,都沒有自性,這種性是指體,都沒有自體。體決定是空寂的,緣起性空,所以「全經的要旨在後半部」。前半部教我們離四相,後半部令我們離四見。見是念頭,念頭也不能有。    『演說者,若不達後半部之義,前半部便不得要領』。這是講《金剛經》的難處,假使不能全經貫通,前半部就講不好。本經中心主旨在後半部,可是講前半部時,如果引用後半部的經文來解釋,到後半部就沒得講了,這也是苦惱事-- 自古以來講《金剛經》的法師很頭痛的事。因為經文前後是照應的,所以講前半部涉及到很深的義理,只能將後面約略提出來,輕描淡寫一下,不能將精彩的意義都說出來,否則下面沒得講了。因為世尊在此教須菩提尊者,如何接引眾生,如何開導大眾,告訴他綱領,為人演說要記住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受持者,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亦復不得要領也』。這意思非常明顯。此部經,我們從頭講下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看破、放下,不知道交互用功夫,就沒門可入,所以一定要懂得看破放下。古德為我們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境界很粗,與《金剛經》比,相差太遠了。我們不知道義理精深之處,聽祖師這兩句勸告,依舊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還要造業,原因是對於祖師這些話,了解的深度不夠。要是真正明了,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的現象,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的相續相,決定不造業。造惡業,必定受惡報。    世間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自古以來大家所體會到的事實真相。為什麼會不如意,有沒有再深入觀察?我們希望事事如意,自己有沒有令別人如意?我們希望別人能關懷我,我有沒有關懷別人?希望人家關懷我,這是果報;果報從那裡來?我要關懷別人。我只關懷幾個自己喜歡的人;我不喜歡的,就不關懷。喜歡與不喜歡,大概就是十與一的比例,因此不如意事就常八九。諸佛菩薩用平等心、清凈心、大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見到佛都頂禮膜拜。他修的因廣,我們造的因太窄小,所以果報就小,不如意事就常八九,這還是業因果報相續的現象。    古聖先賢教訓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講得很明白,很清楚,自己不喜歡的,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別人。世法里,因緣是多生多劫結下來的,不是一生一世。緣是生生世世結的,結善緣,就得大眾的擁護;結惡緣,就得三途苦報。此即「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在世間,沒有一樣東西能得,名聞利養全是假的,財色名食睡一場空,明了之後,才懂得什麼是「入觀」。進入觀照,就是在我們眼前,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迷惑,這樣功夫才得力。    『觀諸法緣生,即是觀諸法空相』。緣生就是業因果報,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因果循環,永遠不斷。見到事實真相,才明白佛在經上說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為菩薩對於事實真相看得很清楚,所以起心動念造因時,一定是純善無惡,他的果報圓滿。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妄想分別執著造作惡業,惡的果報現前,後悔來不及了。果能觀察緣生,觀察生滅相續,就是觀察到諸法空相。空相,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不可得。本經說「三心不可得、諸法皆空」,這是講相,身體是色相也不可得。    『相若空時,豈復有取。則如如不動矣』。我們徹底了解,還取什麼,還執著什麼,還牽掛什麼?徹底放下,如如不動的真性就現前。如何明心,如何見性?《金剛經》教我們,只要「不取於相」,心自然就明了。因為取相(取相是無明、是煩惱),將自己本來明的心變成無明,不明了。今天我們將一切放下,一切都不取,本明的心恢復,這是「明心見性」,即是徹底解決問題。    下一段經文,科題是『觀法緣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以故』。這是征問,『問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佛教我們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為什麼要不取於相?要明了不取於相所以然的道理。因為你真清楚,才不取;不清楚,怎麼可能不取。    『所以然有二。(1)因何而不取。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為何不取?這首偈子前面三句,說明因何而不取-- 因為一切法假的,一切法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現在科學家發現,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但是他照取,因為他只看到當然,不懂得所以然。他見到事實的相,但是為什麼有這種現象他不曉得。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還是照取,這就說明科學家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印度古老的宗教很了不起,他們修定,有很深的定功,定中境界,他見到六道輪迴,見到地獄,見到非非想天,這種能力是今天科學家比不上的。六道里的情況,他很清楚明白,然而照樣造業,原因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定要等佛出現於世,才將六道輪迴所以然的道理說清楚,如何形成的,如何才能超越六道輪迴。    『(2)何以能不取』。這個問題重要,如何能不取?『則須全偈方足答釋,而歸重於第四句』。解答如何能不取,這四句偈就是完整的,特別著重在最後一句。所以,要時常作如是觀,不能中斷:若中斷,觀照就失去了,又胡思亂想,老習氣又現前了。菩薩從初發心直至成佛,就用觀照。    『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無他』。我們為何作凡夫,沒有別的,『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錯在此,以為一切有為法是真實的。那些是有為法?一切法里,「心法」有八個,八識,八心王;「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就是心理作用分成五十一類;「色法」有十一個,此處不僅指物質,還包括現象,比物質的範圍廣大,有十一類;「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現代人所謂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但是有這些事。因為與前三大類不相應,特別另外列一類,稱之為不相應,與心不相應、心所法不相應、色不相應;雖不相應,但與它們都有關係。總計九十四類有為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才知道「一切有為法」包含多麼廣大,佛法也是有為法。    凡是有為,就是有生滅現象。我們將這些東西當作實在、當作真實的,對於自己的身執著、貪愛,對身外之物患得患失,都以為是真的,不知道身心世界都是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比喻完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如電」比喻生滅的快速,像閃電一樣剎那生滅,不是實在的,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果真能時常這樣想,時常這樣觀,自然就放下。    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的確是愈迷愈深,永遠在六道里打滾,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可憐愍者」,真正可憐。佛菩薩看六道是假的,如夢幻泡影。好比清醒的人看一個人作惡夢,在惡夢裡受苦,受得好可憐!那都是假的,但他是真受,不知道是假的。相是假的,受也是,可是他不知道是假的,所以真難受。這是說明凡夫的生活狀況。    『入門初步,先須深觀「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簡單講就是身心世界。《金剛經》中,佛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佛身,佛的應化身也是假的。說身心世界,則一切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真相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六個比喻中,以夢為主。幻,像變魔術一樣,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泡沫,不是真實的。影是影相。如露、如電。『莫不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祖師這兩句,將六道眾生的生活狀況說盡了。可是,我們在六道里聽到祖師這兩句,依舊茫然不覺,好象懂,其實完全不懂。不懂還自以為懂,就永遠都不懂。    『果能常「作如是觀」』常是不間斷,常作如是觀,才能看破;看破之後,當然就放下;放下之後,還要提起。那時提起,與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放下與提起是一不是二,所謂「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就得大自在。放下要是沒有提起,就落空,變成消極,在世間就到四空天;出世間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墮偏真涅盤,不起作用。有體無用,不起作用,也是過失。大乘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所以他能與佛一樣得大自在,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做與不做是一,動與靜是一,這就入一真法界。我們將事情都分成兩邊,就墮在十法界里。一真法界里沒有相對,沒有對立的。    《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初次與印宗見面時,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五祖將衣缽傳給他,就是禪宗的第六代祖,所以對他非常敬仰。那時他還是居士,未出家,印宗就向他請教,「你在黃梅那麼久,有沒有聽五祖講禪定、解脫?」意即五祖對於禪定與解脫的講法如何,而惠能的答覆沒有解釋禪定,也沒說明解脫,他只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非常明顯地,兩人的境界不一樣,六祖住一真法界,印宗住十法界。    十法界是由妄想分別里來的,如果再有執著,就變成六道;完全沒有執著,還有妄想分別,則超越六道。由此可知,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還有妄想分別,因為他們都在十法界。如果真正達到「諸法一如,一切皆是」,就脫離十法界,而入一真法界。佛與大菩薩心地清凈,一個念頭也沒有,才萬法皆如,一切皆是。為什麼還有不是?動了分別,就不是一如,就不是皆是。有分別就不是!為什麼沒有分別就是一如?諸位要曉得,有分別就動妄念,起妄想就著相,全錯了。若沒有分別執著,一切萬法確實是一如。    一真法界與十法界是一如,佛與眾生是一如,極樂世界與阿鼻地獄是一如。為什麼是一如?理,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事,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我們沒見到所以然,才不懂得。極樂世界與阿鼻地獄不一樣,這就是打妄想、起分別,就真的不一樣。    佛菩薩對此事實真相清清楚楚,如同古大德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同樣成色的黃金做十個像,佛像、菩薩像、緣覺、聲聞、直做到阿鼻地獄的相,擺在面前,都是藝術品,同樣價值。不能說,佛像價錢高一點,地獄像、鬼像的價值差一點。分量一樣,都是高度的藝術品,同樣價錢,事實真相如此,要是在這裡面分別執著,就被自己搞亂了。十法界、六道是妄念變現的,本來沒有,所以要常作如是觀。    『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騙』。自己騙自己,沒有人騙我們。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自己騙自己,所以稱為「可憐愍者」。別人騙你,不算可憐;自己騙自己,才是可憐。    『而能死心塌地老實念佛,一心求生凈土矣』。什麼人真正發心念佛,求生凈土?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法界里高階位的菩薩。《華嚴經》雲「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從初地至等覺,共十一個階位。佛門常講「三賢十聖」,這是指十聖,始是指初地菩薩,終是指等覺菩薩。從初地至等覺,這十一個階位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是《華嚴經》說的。我們在經上又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階位,普賢菩薩勸他們念佛。    初地以上,不要人勸了,自己知道念佛的利益。三賢位次,雖然見到高位菩薩修念佛法門,他還不知道所以然,所以還不是死心塌地老實念。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教化他們,幫助他們。所以,真正老實念佛,地上菩薩才真老實。至此境界,為何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念《無量壽經》都念得很熟,是不是真明白經義,有問題。果真明白,就老實念。還不老實念,可見經念得很熟卻不甚明白。念得很熟只是「名字位」。    我們沒老實念,就是還沒真做,沒入「觀行位」,所以真正明白不簡單。地上菩薩才一心求生凈土,原因很簡單、很清楚,從圓教初住至如來果地,四十二個階位要修行多長的時間?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從今天算起,而是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果位,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至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麼長的時間是在一真法界,不是在十法界。十法界以前修的時間不算,要是算上去,《華嚴經》說需要「無量劫」。    三大阿僧祇劫,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之圓初住菩薩算起,這麼長的時間。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就縮短了。這些人生到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九品往生。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為什麼他們要去?我們從三大阿僧祇劫觀看,愈往上的階位愈難,時間愈長。第一個阿僧祇劫,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劫,三個位次。    由此可知,等覺要成佛,可能一個位次就要修一個阿僧祇劫,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他為什麼不去!在西方世界一天可以成佛,在華藏世界需要一個阿僧祇劫,所以文殊普賢趕緊求生凈土,道理在此。《觀經》告訴我們,縱然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十二大劫與阿僧祇劫不能比!才曉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麼快速,所以大家搶著去。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二七、二二八卷 美國聖荷西

   『《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圓覺經》經文告訴我們,以攀緣心決定不能證得佛果。此處講的輪迴心,就是前面說的攀緣心,也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心是輪迴心,因輪迴心才生輪迴見。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違背,這見解就是輪迴見。這兩句不但將六道眾生說盡,而且包括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嚴格的來講,十法界里都是輪迴心、輪迴見。    「如來大寂滅海」,就是一真法界,即《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其實,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來大寂滅海」,但是以輪迴心、輪迴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帶業往生。如果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法子,決定達不到,我們必須曉得「終不能至」。這說明西方世界非常特殊,的確不可思議,正是經上所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才曉得極樂世界形成的原理。即使等覺菩薩,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所以這是不思議的法界。    『世尊大慈,今教人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我們用輪迴心,都是輪迴見。如何才能契入如來所證的境界?佛在本經教我們「觀諸法緣生」。這種修行方法,可以破輪迴心、破輪迴見。如何觀法,前文講得很多,也很詳細,我們必須記住,要認真去做。    『初不必強息妄念』。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很多,不必勉強壓它,壓不住的。愈是想止息妄念,妄念愈多,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必勉強,只將精神著重在作觀上,這樣就好。    『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念佛也是如此。許多念佛的同修來告訴我,以前不念佛時,好象妄想還少,怎麼學了念佛法門之後,愈念,妄想愈多。妄想是不是念佛念出來的?對於念佛生起恐懼的念頭,這是錯誤的。不了解事實狀況,妄念平常就是那麼多,不念佛沒有發覺,現在念佛,想修清凈心才發現。妄想不是念佛念出來的,原來就是這麼多。因此我們要懂得,發現妄想不要害怕,佛號老實念下去,妄想再多都不要理會,根本不要管。念佛可以與打妄想同時並行,只要不理它,妄念慢慢就少,就證明自己念佛的功夫得力。初學,每個人都有這個經歷,不但現在人有,古人也有,都要從此處經歷。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這是世尊在這此會上教人降伏其心的方法。《金剛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請教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那裡?二是妄念要如何降伏?云何降伏其心,心是指妄念,念頭。這一小段,兩個意思都具足。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    「觀諸法緣生」,就是我們的心要安住在觀照。諸法緣生,在一切有為法里觀察它剎那生滅,觀察它業因果報的循環,就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與經上講的一樣,「如夢幻泡影」,這是業因果報循環生滅的現象。露電是形容生滅時間的短暫,不是常住,而是剎那生滅。將心安住在此處,觀察事實真相。    『令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暫現幻相。實則生即無生,全然烏有』。烏與無是一個意思,完全沒有了。可見,這個沒有不是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現象擺在我們面前,有即是無,有即非有。有相與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前文所說的諸法如義、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的意思。並不是相空掉之後才見到無,而是在現象上觀察,確實是空寂的,烏有的。    現象是怎麼回事?這裡說得很好,不過是緣會暫現的幻相。緣是因緣,無量的因緣,非常複雜的因緣,繁瑣的因緣。因緣聚會,現出這樣的現象。現象現時就是滅時,生滅幾乎同時。因為生滅同時,生即無生,滅亦非滅。生滅是一不是二,這才見到事實真相,才懂「得生即無生,無生即生」。這是智能,稱為觀照。    『對境遇緣,不為所轉』。我們今天遇到境界,遇到人與事都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為境緣所轉。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就是對人、對事、對物。無論對人對事對物,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就被境緣所轉。換句話說,這是外面境界作主,自己作不了主宰,六道凡夫如是。以六道為界限,界外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被境緣所轉。不過,他們被轉得輕些,我們被轉得嚴重。他們也有分別執著,但是很微細;我們是非常粗重的,才現六道輪迴的境界。如何能突破這個境界?下文教我們。    『應於一切境緣上』。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何時何地,面對的不外人、事、物。這三個字,就將所對的境界全包括在其中。面對境界,學佛的人應該如何做,學佛如何學,修行如何修?『極力作意觀之』。極力是強制、堅持的意思。一定要勉勵自己,要堅持自己注意觀照。初學,沒有離開心意識,心意識令人墮落。《楞嚴經》說得很清楚,我們為何墮落?心意識作祟。如何解脫?還要靠心意識。《楞嚴經》上,佛將「意識」說之為罪魁禍首。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來受這麼多苦難,它是罪魁禍首。將來我們修行證果,超越世間,它也是第一功臣,功勞第一大。它只要變過來,就行了。    如何轉變意識?觀照!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裡才起心動念,就想到佛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時常這樣觀想人事物,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皆是夢幻泡影。這樣觀察,分別心就淡了,執著心也鬆了,即是好境界,讓自己的心真正恢復平靜,清凈平等。清凈平等是真心。    『雖極小事,順逆時事,皆以如夢幻泡影等道理印之』。這說明我們觀照要相續,不可中斷,否則煩惱習氣就現前。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並勉勵自己?修行人,其中也有些明白這個道理,為何還不能成就?看破與放下,他真明白,看破了,為何還放不下?沒有用堅持的功夫。這是我們初學非常重要的關口,一定要堅持到底。也就是說,看破了,立刻就要放下。已經對事實真相如此清楚,何以還執著?已經知道分別執著是錯誤的,就不應該再犯此毛病,所以看破放下要堅持到底,再小的事都不能放過。    穿衣、吃飯,我們天天做的這些小事,穿衣如夢幻泡影,吃飯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不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不是業因果報的循環生滅。循環,就是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不斷,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能變的業因是緣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變現的幻相,那是真的?那有可得?所以一定要記住,「生即無生,全然烏有」,確實是一場夢。《金剛經》上六個比喻,以夢為主,它是夢境,所以要用這四句偈來印證。仔細觀察,它是不是夢幻泡影?是不是如露如電?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印之』。道是道理,以「夢幻泡影」這個道理來印證。前面印證是講世間法,這句是講佛法。何以將佛法也看成夢幻泡影?經文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講得很清楚明白,佛法也是緣生的。諸佛如來在十法界如何現身說法?眾生有感,他才現身。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是感應道交,感是因,應是果,可見佛法不離因果,不離緣生,佛法也不是真的,也是夢幻泡影,這不可不知。佛菩薩清楚明了,所謂「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道場是水中之月,水裡的月亮能抓得到嗎?可見人家建道場是什麼心態?空花水月!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是什麼心態?大作夢中佛事!夢幻泡影,所以心多麼清凈,絲毫妄念也沒有。妄念就是分別執著,絲毫分別執著也沒有,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學。    「順逆時事」,無論是順境、逆境。人事環境,無論是善人惡人,善人是順境、惡人是逆境。初學入手都要將它看成夢幻泡影,將時間看成如露如電,這樣看法決定正確,要堅持決定不能放鬆,慢慢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才能契入「如來大寂滅海」。如來大寂滅海,就是真如本性,亦即宗門講的明心見性。    『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種用功的方法,在一切法門裡的確是第一,沒有比這再妙的。直截了當,中間確實沒有委曲之相,這是真用功,功夫決定得力。觀照決定不能放鬆,決定不能中斷。『如是久久,此心漸覺空空洞洞』。你的心慢慢就空了,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慢慢就沒有,就空了。    『於一境相,漸能無動於中』。在境界里,在一切現象里,漸漸能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不被外境所轉。無論外面境界如何現,自己很清楚,夢幻泡影,與自己毫不相干,這點非常重要。不要認為外面境界與自己息息相關,沒這回事。不相干,自己去攀緣,那是自找麻煩。本來就不相干,佛與大菩薩在十法界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個境界與他還是不相干。唯有真正不相干,才有感應道交;要是有絲毫攀緣心,應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快速得不得了。因為佛心清凈,一切現象與他都不相干,他才能隨緣自在。我們依此理論方法來修學,功夫才能稍稍得力。    如何才是得力?於一切境緣中不動心,功夫就得力。一切人事物的環境中,真看破、真放下,心裡不再有這些東西,功夫就得力。如果還沒放下,心裡還有牽掛,還有分別執著,功夫就不得力。功夫得力的樣子是心裡乾乾淨淨,不再將這些東西放在心上,真的從心裡放下,所以心裡空空洞洞是指這個境界。    『看經時,眼光便覺亮些』。以前看不懂,現在看經看懂了。從前看,看不出意思;現在看,字字句句有無量義。諸位想想,無量義是從經上生起的嗎?不是,從清凈心中生出來的。經是緣,我們遇到這個緣,清凈心裡生無量義,就明白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禪宗的教學,確實有其理論根據,方法與教下完全不一樣。禪宗一入手,就是訓練清凈心,一味求清凈心,所以禪宗不讀經、不聽教,不聽講經說法。一天到晚教人用觀照的功夫。古代用觀心,以後祖師大德改成參話頭,其原理原則是《金剛經》中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宗門用功的原理。幾時達到心清凈,就是不為外境所轉,這時才讀經、才聽講,所以他讀經、聽講很快就開悟。教下天天讀經、天天聽講,聽了一輩子,都不開悟。宗門功夫得力的人,聽講、看經,沒有不開悟的,道理在此。    『念佛時,亦覺踏實些』。有這樣的素養,就是心地清凈的人,念佛時很容易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最低程度的,得功夫成片;功夫好點的,就得一心不亂。如此迴向往生,沒有一個不生凈土。對於我們念佛往生,這是很大的幫助。這樣的人修凈土,對於往生確實自己有充分的把握。    『如如不動,是說性體圓滿顯現。初住以上,不過分分現,謂之「分證覺」』經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自性,是真心,性體圓滿的顯現,是如來究竟果位上的事。所以,佛教我們要朝著這方向,向著這一目標,這就是成佛之道。修學功夫要與不動相應,也就是一般講的與禪定相應。    戒定慧三無漏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總歸納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是以定學為樞紐,戒學是手段。般若的方法沒有離開戒定慧,戒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般若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用看破幫助放下,用放下幫助看破,兩者輾轉,相輔相成,就得定。    定就是如如不動,所以是向如如不動這一目標精進。初住菩薩見一分真性,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或者說證一分法身。如如不動就是法身。直到等覺位,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都稱作分證覺。無明破一分,就現一分,這一分是現如如不動的境界;破兩分,就現兩分如如不動的境界。如如不動愈來愈深,愈來愈廣,這是分證位。    『若信位中,僅得其彷佛,所謂「相似覺」也』。從初信至十信,這十個階位沒見性;雖沒見性,但是向見性這條路走。方向與目標就是看破放下,他確實是走看破放下的路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就是十信位。這十個階位是相似覺,此處是指圓教。    初信位菩薩是什麼境界,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本經告訴我們,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但是他不覺得自己證須陀洹果。確實證得而不以為然,不以為然就是把須陀洹果放下了。放下他才能更進一步去證二果。如果自以為證得須陀洹果,就終止在這裡,不可能再升上去。證得這個位子,不以為然。江居士在《講義》里給我們講,「大而化之,不以為然」,這兩句講得很好,沒在意。佛在一切大乘經上說,須陀洹的境界,見思煩惱裡面,見煩惱放下、捨棄了。見煩惱,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歸納為五大類。    第一、身見。凡夫都把身當作我,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的初果,決定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也就是說,不會再把身看作是我,這是第一個要放下的。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像這件衣服,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把身體看作衣服一樣,雖然還有執著,執著就輕了。我所有的,假如眾生要的話,脫下來就送給他,就看的不那麼重,輕很多了。由此,捨身就很容易,捨身也不會痛苦,身見放下了。    第二、邊見。什麼是邊見?邊見是兩邊,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他放下了。邊見一放下,就歸到一。雖然沒有證得,萬法一如,但是有點氣氛,不再執著兩邊。為什麼不執著兩邊?兩邊都是假的,那有什麼好執著的。譬如世間人執著真的假的,真的假的都是假的,都等於零。我們常講,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全都等於零。所以真正聰明人能入這個境界。剛剛契入此境界,兩邊捨棄他心才平靜。如果還有真妄、邪正、是非放在心裡,心怎能平靜下來?這是邊見;邊見放下了。    第三、見取見。第四、戒取見。這兩種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成見。常說,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屬於成見。為什麼有兩種?一是因上的,一是果上的。因上的成見是戒取見,果上的成見是見取見。這兩種成見,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講,沒這些事。    第五、邪見。前面這四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全是錯誤的看法,全看錯了。這四大類里不能包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納到邪見。所以見煩惱,見惑有五大類。    這五大類,他都放下,證須陀洹果。在修行人來講,功夫真正得力,入相似位。如果在念佛人的功夫來看,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得事一心不亂,比功夫成片高多了。再給諸位說,得事一心不亂,是功夫成片里高段的。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生死自在,我們也可以說往生自在,他想幾時去,就幾時可以去。想站著去,想坐著去,都隨心所欲。功夫成片,就有此能力,何況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真不好修,真難。但是你要懂得般若,就不難。可以講,理一心難,你懂得般若事一心對你來講就不難。如果你不懂般若,事一心對你也非常困難。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不難,真的是萬修萬人去,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是生方便有餘土,這個位次就高了,往生當然自在。所以前面講,「念佛也覺得踏實」。踏實是自己非常有信心。這是「信位當中,僅得其彷佛,所謂相似覺也」。分證覺、相似覺,都是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    『無論相似分證,乃至圓滿顯現』。圓滿就是究竟覺。『皆由不取相來』。可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此兩句確實是圓頓大法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如如不動是理,是性,是目的;不取於相,是方法,是功夫,是成就。就是用不取於相的方法,去證如如不動之理;方法是事,事與理相應。向著如如不動這個目標,這個方向精進,稱為相應。    『「相」字、「不取」字,其義意深廣,貫徹到底』。「貫徹到底」一句,就是從初發心,直至究竟覺(無上正等正覺),都是由不取相而來。『相則無論空、有』。將所有一切現象歸納為空與有,有相,無相。『雙亦、雙非』。亦有相,亦無相,非有相,非無相,這就包括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了。『皆攝在內。其總相,則我法二執也』。所有一切現象歸納到最後,歸納到根源,就是我法兩種執著。諸位要曉得,我執就是執著,法執就是分別。這兩種同稱妄想,所以大乘法里時常說,妄想分別執著,是說到他的根源。    『一切不著,乃為不取』。這是為我們解釋「不取於相」的深意。著是心裏面的分別執著,中國人講的挂念,心上挂念著。挂念就是執著,就是取相。一切不著。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世法不放在心上,佛法也不放在心上,這才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決定不能證得。念佛人目的是希望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決定達不到這個目標,因為你心中擺上一個一心不亂,已經壞了。一心不亂拿掉,才真正得一心不亂。所以名字相不能著,心緣相不能著。心緣相,是攀緣,不可以。心要空,心要寂,心要清凈。    『不取亦不取。則離之又離,得無所離,即除幻矣』。今天佛教我們不取,如果我們執著一個「不取」,我樣樣都不取,你已經取了。你取了不取,已經著相了,著了「不著」。不著也不著,不取也不取,這就是常講的放下,放下再放下。只要有一念,就還沒放下,必須一直到真正沒得放了,功夫才得力。所以「得無所離」,就是說沒得再放下,就離虛幻了。幻是妄想、分別、執著,離了之後,你的真性就現前。    『於是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彰就是彰明的意思,這個境界就現前。就是禪宗里講的,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一心是功夫,功夫到了極純熟時,理現前,所以是理一心。理是什麼?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真性現前,所以凈土的理一心與禪宗里的明心見性,境界完全相同,只是用功的方法不一樣。禪宗里用參禪的方法,凈宗里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樣,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教下把這個境界稱之為大開圓解。見性,本性里的般若智能現前了。「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性體里本具的般若智能現前,所以是大開圓解。    『覺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這是說,覺照的自性本定,本來不動。這是修定的原理。為什麼要修定?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理論的依據在此,自性是如如不動的。禪宗用的觀心就是觀照。宗門裡常講,從根本修。「在本源上用功」就是從根本修。他們用觀心的方法。    『觀一切法,是在境緣上用功,是修慧』。這是照見,照的功夫。兩種功夫都是佛門修行的根本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兩個方法,一個修定,一個修觀。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定里有觀,觀里有定,定與慧是一不是二;你若把他分開來,定也沒有,慧也沒有。所以修定會開慧,修觀會得定。觀,前面講,我們在一切現象,一切境緣上,看他是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相,這是觀。現象怎麼來的?觀察他剎那生滅了不可得。這是觀察一切萬相存在的實相,我們走這個路子。    理事都清楚、都明白,我們放下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放下是定,豈不是觀里有定。觀是慧,你真明白,徹底了解,這是智能,放下就是定。前一個是修定,只從如如不動本源上去修定。如如不動,自性里什麼也沒有。所以得定之後,他曉得一切萬法的真相。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學,所以佛法里修定,不是死定。諸位一定要知道,宗門裡常講,什麼時候會開悟?定慧均等時。慧多定少,定多慧少,都不能開悟。定慧均等時,就開悟了。    道理在那裡?諸位一定要記住,《金剛經》上說一如的道理,定慧不等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二法不會覺悟,一就覺悟,定慧等了,定慧是一。《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如義」。定如慧,慧如定,萬法一如,定慧一如,就入境界了。宗門是這個道理,教下也是這個道理。《金剛經》不是《法華經》,《法華經》不是《楞嚴經》,你能開悟嗎?大開圓解後沒分。為什麼沒分?分別執著,打妄想,幾時你看一切經都是一個,你就悟了,你就入進去了。《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二就是一如!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世間法,佛法與世間法是二法,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    你那天忽然悟了,佛法與世間法是一如,就入進去,就開悟了。所以六祖那句話,意思無限深廣不可思議,他講,「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們想想,根本道理在那裡?因為你是分別才有二,執著才有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來的二?萬法一如。世間人為何過的這麼苦?就是不知萬法一如,不知一切皆是。他在一如不二里起分別,在分別里起執著。每個人分別不一樣,每個人執著不一樣,於是就發生衝突,衝突里就鬥爭,就互相殘害,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變現出六道三途的苦報,是這麼來的。    我們在《金剛經》里把這些事理都看清楚,佛都為我們說出來,我們仔細想想,一點都不錯,這才感佛之恩。事實真相雖然就擺在眼前,我們無量劫到今天,沒看出來。經佛這一點,我們才醒悟過來。悟後起修,起修的秘訣就是剛才講的,要堅持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受用。真實受用就是真正幸福美滿,自在快樂。不但現前你能作得了主宰,你在整個大宇宙里,你自己可以作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外面境界,佛來,動不了你;魔來,也動不了你。從這一段,我們對於福慧雙修,定慧等持,這兩句話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知道這是行門之兩大總綱領。    『「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夢如幻等說。須知如夢如幻,正謂諸法之相本空。亦正謂諸法之性一如。可見「如是」一言,實含有「一如皆是」意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即是觀一如皆是也。』    文義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顯。「如是」就是偈子里的「應作如是觀」。「如是」二字是指前文六個比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一切有為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法也包含在其中,須將它看成夢幻泡影,從它的存在看出如露如電,這就是「諸法之相本空」,這是觀相。諸位要曉得,相空,性就顯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見性?我們將相當作真實,著了相。著相,就不能見性;離相,就見到性。    「性」是如如不動的空寂之體,所以曉得萬法皆空,再深一層體會,就是「諸法之性一如」。諸法,在相上講,千差萬別;性上講,完全相同,都是空的。不二法門,不是從相上講的,相上千差萬別,怎會是一?從性上講,從理上講,確實不二,不二就是一如。經文上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萬法一如,萬法一如就是法法皆是,法法皆是理。理是一個,法法皆是一個理。諸法是現象,森羅萬象,現象不一樣,可是森羅萬象的性一樣,從一切現象里見到它的性。性是一,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如此,我們才懂得經中、祖師語錄中所講「不二」之意義。    六祖講「不二」,也是依經上說的。《維摩詰經》說「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講的「不一不異」就是不二法門。不一,一切法不一,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的。不一就是多,不異就沒有兩樣,就是一。從理上講,從性上講的是一,不是二。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里用很長的篇幅說明「不一不異」,他指出這句經文是般若的總綱領。諸位要是真的懂得「不一不異」,這部《金剛經》,你就能全部貫通,就沒有障礙。《金剛經》所有一切解說,都離不開不一不異的總綱領。此處「如是」二字的意義很深,實在含有「一如皆是」之意味。    「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這是教我們修學般若的入手辦法。這種方法,最適合現代知識分子,此法最為契機。對知識分子,教他老實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他說這是迷信,不能接受。教他用此方法,觀察一切萬法現象的來源,觀察現象到底存不存在,他覺得這很有道理,很符合現代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他能接受。接引知識分子,這是最殊勝的方便法。見到一切法存在的真相,再深入一層觀法,就見到「一如」,就見到「皆是」。一如皆是,就是從事上見到理。此理是所以然的道理。觀一切法如夢如幻,那是觀其當然之事。進一步是能發現其所以然之理,這就深入,就透徹了,所以才曉得「萬法一如」。一如,自然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皆是,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現前。    佛與大菩薩對於九法界眾生為何如此慈悲?世間人所佩服、所敬仰的偉人,犧牲奉獻,這是值得社會大眾所佩服敬仰的。仔細觀察,他那樣認真努力勤奮的工作,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名利都拿掉,誰肯工作?沒有人肯工作。如果沒有名利仍拚命工作,一般人說這種人是傻瓜。諸佛菩薩既不要名,也不要利,在十法界里如此的犧牲奉獻,認真努力的工作,這是佛的「大慈大悲」。    慈悲心從那裡生的?從「一如皆是」自然生出的。一如,一切萬法與自己同體;皆是,一切萬法皆是自己,不是別人。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無條件,沒有話好說的。父母照顧子女是有條件的,他是我的兒女,我才照顧他,不是無條件的。如果不能體會、不能契入一如皆是,說無條件,那是有名無實,不可能的事。唯有契入一如皆是,才真的是無條件,無緣大慈自然就顯露了。    『《圓覺經》雲︰生死涅盤,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生死與涅盤,十法界的眾生都將它看成兩樁事,生死是生滅,涅盤是不生不滅。生滅與不生滅,凡夫從相上看,這是兩樁事,沒有見到事實真相,只見到相的表面。凡夫是生死相,佛與大菩薩是涅盤相。如果真的看清楚明白,「生佛不二」,眾生與佛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所謂「生死即涅盤,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迷惑,菩提是覺悟,覺與迷似乎是對立的。對立都是看表面,沒有深入的仔細觀察;仔細觀察,它們是一不是二。    如何觀一?用本經的話說,生死現象、涅盤現象,皆是業因果報變現的。生死是染的業因,涅盤是凈的業因。或者說,生死是違理的業因,理是如如不動,違背如如不動之自性理體所造的業因。涅盤就是順著如如不動之理體所造作的業因。違順不同,違的是自性,順的是自性,離開違順,自性是一,覺的是它,迷的還是它,所以違順不二、覺迷不二。迷什麼?迷自性。覺什麼?覺自性。深入一觀察,才曉得它們是變現的果。    有業因就變果,就現相!違自性的,現生死的相,六道眾生生死的相;順自性的,現涅盤相。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一真法界的相,都是從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見到的是業因果報,果報就是現象,同一個原理。再看現象的存在,都是剎那生滅,沒有兩樣,才看出一如皆是。極不一樣的,對立的,從這種現象的原理,與存在的事實上觀察,才曉得一如皆是,才知道不二,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真正覺悟。    生死、涅盤,佛與大菩薩來看,那是一場夢,「猶如昨夢」。生死要離,涅盤當然要離。如果不離,生死離了,住在涅盤裡,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不能見性,還是迷,因為世間法捨棄,出世間的佛法沒有舍。《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舍」,涅盤是佛法,也要舍,才能出離十法界。舍了之後,回頭再看,就像昨天晚上作夢一樣。生死是六道,涅盤是四聖法界,六凡四聖就是指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想想從前修學的境界,就像一場夢。夢醒了,醒後如何?無起無滅。    生死那天起的?何時起的?何時斷的?涅盤是何時起的?何時離開的?沒有啊!這就是無始的意思。佛經上講「無始」,根本沒有開始,這個意思很難懂。為什麼說沒有開始?因為生滅同時,到那裡找開始。《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到那裡找滅,速度太快了,以《仁王經》上佛所說的,不但我們抓不到,想都無法想。《仁王經》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從這個說法就能體會、觀察生滅是同時的。既然是同時,就「無起無滅」,不生不滅。一念迷是不生不滅,一念覺也是不生不滅,就曉得起滅不二,就是生滅不二。這是真的,不是理想,不是假設,而是事實。不二是事實,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    「無來無去」,既然剎那生滅,那有來去?來去之相,也了不可得,來去不二。「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得失不二,取捨不二,都歸至「一如皆是」。這是說外面境界,所證的。由此可知,所證不可得,也就是「萬法皆空」。世出世間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證的如是,能證的也不例外。    後面這半段是講能證,才曉得能所都不可得。所證的,就是《金剛經》講的「諸法皆空」。能證的,就是《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此處說「能所不二」。一切法到最後都歸到不二法門,歸到不二,就是回歸到一如,回歸到皆是,才曉得諸佛菩薩何以如此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從此處生出來的,所以入這個境界一定是大慈大悲。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二二九、二三○卷 美國聖荷西

   「生死涅盤,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這段意義很深,只要明白其中的一句,其它的都能迎刃而解。它是一個道理、一個原理,所以特別就生死涅盤,作詳細說明。諸位懂得之後,才知道所謂起滅就是生死,意思完全相同;來去、得失、取捨,都是相同的。這說明我們所執著、所取的確實都是緣生之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能證,佛在經上為我們講了兩句,此八字即是佛門的修學綱領。佛在本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止,而生心就是作。這裡說「無作無止」,將無住生心也否定了。由此可知,無住生心是對十法界眾生說的,因為沒離相,沒離妄想、沒離執著。六道眾生沒離執著,離開執著,六道就沒有;十法界眾生沒離分別,離開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無作無止,無住無滅」,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曾用古人比喻船靠岸,那時稱「無功用道」,什麼都不能用。有一念止、一念作,都不行,都錯了。十法界里,佛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離十法界,此念頭都不能有,有此念頭就錯了,正是六祖在《壇經》中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有個作、有個止,有個住、有個滅,還是有一物,不是無一物。換句話說,心是不清凈,還是有污染,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里確實沒有。    佛法用功,不是「止持」,就是「作持」。特別在戒律上,這個意思就更清楚,大乘菩薩戒是作持,小乘戒是止持。止是禁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一切都不,這是止。作是一定要做,不做就犯戒。菩薩戒里,許多是我們要做的。三福里,佛教人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定要作;不作就犯戒。止持,要是作了就犯戒,這是行。    行持中不外乎「止作」,在觀門裡不外乎「住滅」。所以這四字,將佛法修行綱領全包括在其中。事上有,理上沒有,因為這些都是緣生之法,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我們在六道要用,決定要遵守。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這是止持;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決定要做,這是作持。一定要遵照佛的教訓去做,做時最重要的是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為什麼要離相?離相才能提升。如果不離相,而照著佛的教訓去做,所得到的是福報,不能出三界。如此學佛,修的是來生人天福報。想超越三界,就不能執著。要做,又不能執著,這樣才能超越。超越六道,就入四聖法界。入四聖法界當然你不執著,但是還有分別。幾時分別也不要了,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分別的妄想,比執著的妄想輕,執著的妄想很重。所以,無作無止、無住無滅,這才是事實真相。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此處講的證是法身大士。最低的證是圓教初住,因為這時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能無所」,就是大乘經上講的「無功用道」,因為他們心都是清凈的。你是初住菩薩,他是二住菩薩,決定沒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有分別、有執著。他們的功夫確實有淺深,但是都沒有分別。功夫深的人沒有分別,功夫淺的人也沒有分別。由此可知,佛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為我們凡夫說的。在他的境界里沒得說,因為沒有分別你說什麼,沒有執著你說什麼;說這些話,是對有分別、有執著的人說的。    離一切分別執著,那有這些名詞?再說得明白一點,一真法界里沒有言語,說話多累人,多麻煩。在一真法界彼此交換意見,溝通,現代人講用電、用光,彼此都有他心通,六通都具足,不需要開口說話。六道高級凡夫都不用言語溝通意見。經上講的色界,二禪天稱為「光音天」。初禪還有言語,彼此討論。二禪以上,不要說話,用光表達,好比十字路口紅綠燈放光,不需要交通警察,光一放,我們就知道。紅光一亮就不走,綠光一亮就通過,豈不是光在說話!二禪天以上不用言語。言語能力很有限,而且容易聽錯,還將話曲解了。用光、用電,決不會產生誤會,那裡要用這笨方法?我們現在對於這個狀況,慢慢能體會。    佛經典流傳至今,真是浩如煙海,幾個大房間都裝不下,多笨重、多麻煩。現代發明計算機了,一個磁碟片,全部佛教資料都在其中,再進步時,磁碟片也不需要,科技給我們提供證明。佛菩薩的科學技術,我們望塵莫及,我們還要用這些硬體,這些笨重的東西,他們不要。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    證,有沒有這樁事?有,但是他們決定沒有這個意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這念頭,能所就沒有,那有能證所證?有能所,一定落在意識里,一定落在四相四見里。誰證果?我證果,「我相」就具足,我證須陀洹、我證斯陀含,四相具足,沒這個道理。須陀洹已經沒有證須陀洹的念頭,他才真正證得須陀洹果。有這個念頭,就是凡夫,不是聖人。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我們講修行證果,都是佛的方便語。方便語是不是說假話?不是的,確實有這樁事,但是在人家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可是,若不加以分別執著,我們對於這個境界就一無所知。所以,佛說法的基本原則是依二諦。    什麼是二諦?一是隨順眾生的常識而說,我們才會懂,才能體會。隨順眾生是俗諦,隨順佛自己所見到真實相是真諦。佛說法,這兩種方法交互運用。講真諦聽不懂,就講俗諦,聽懂時再講真諦,讓人將俗諦捨棄,而能契入真諦,這是佛講經說法度眾生的原則。這原則在《金剛經》也處處顯示。末後這段是最重要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此二句就是二諦。不取於相,俗諦;如如不動,真諦。仔細觀察這部經文,完全符合這個原則,才能看出佛講經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形容他循循善誘,引導我們契入更高境界。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到此處都是《圓覺經》的經文,這句作為總結。為何前面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何以說沒有起滅、沒有來去、沒有得失、沒有取捨、沒有能證所證,這是什麼個道理?這兩句話說出來了,因為一切法性平等。有起有滅不平等,有來有去不平等。平等是不二法,有能證,有所證,有能有所是二法,那裡是平等的?全結歸到不二法門。    不壞是不滅的意思,不滅就是不生。所以,一切現象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的心是真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體,體當然有相,也有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有體沒相、沒作用,這是決定講不通的。相會變,不會滅,諸位必須知道,它只是變而已,決定不會滅。佛法講不生不滅,就是從這裡說出,是從理體上講的。    『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這是江味農居士為這段經文作簡單批註。《圓覺經》上這段經文可以拿來批註,此處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個意思,兩種講法,都是夢幻泡影的意思。    「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不取於相,就是「無住生心」。自性是平等的,平等就是自性,就是真性。諸位要曉得,不平等是妄心,起了妄念就不平等。離一切妄念,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同一個自性變現的,那有不如,那有不是的道理?所以平等就是「如如」。兩個如字,第一個如是性,第二個如是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決定沒有兩樣。    中國古德為了性相二字不太好體會,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金就是第一個如字,是體;做成器,器是有樣子、有形狀的,形狀就是第二個如字。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著相,金就沒有了。我們叫一個人將黃金拿來,他看到一大堆金器,所見的是金鐲子、金鏈子,沒有一樣是黃金,這是著相,比喻六道凡夫著相,沒見性。    如果真正通達,原來相就是性。你要金,拿來的那個不是?禪宗學生開悟,老師考他,他隨便拈一法,老師點點頭,對!為他印證,那就是了。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這是真正見到如如。達到如如時,心清凈、心平等,心裡一念不生,才真正見到。沒有見到,假裝不得的。人家問自性在那裡,他在地上揀一片樹葉比比,老和尚,點頭沒有錯。我們也去揀一片樹葉比比,那不行!他是真見到,我們沒見到,學不來的。    現在學禪的人看到古人語錄,人家怎麼比法,我也怎麼比法,結果比的都不像,不是那個境界。所以,禪宗承傳的弊病很多,不是真正明白人,往往被騙了。密也容易騙人,所以佛門裡,宗門與密教被妖魔鬼怪滲透的最多,唯獨教下,他滲不進來。教下要講經,講錯,人家立刻聽出來,所以很不容易滲透進來。尤其無法滲透的是凈土經典,魔講阿彌陀佛,也勸人念佛,他就是佛,就不是魔,魔就變成佛。所以,教下假東西不太容易進來,禪與密是最容易的。    「不壞」就是不動,《大佛頂經》上講「首楞嚴大定」,自性本定。首楞嚴是不壞的意思,屬於自性本定。    『無為者,無所作為也。若無所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無為與有為的意思要辨別清楚,無為與有為不是對立,這是佛法的關鍵,一定要明了。不是對立,就是六祖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有為與無為若是二,則不是佛法,即變成世間法。佛法是覺,世間法是迷。由此可知,二法就迷了,不二就覺了。這是整個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的關鍵所在-- 一切法都是不二法。    無為是無所作為,這個解釋沒錯。如果真的無所作為,我們不要修,也不要持戒,不要修定,什麼都不要干。如此,我們的煩惱能斷?無明能斷?菩提自性能證?將佛的意思錯解了。佛法里,無為意思深,不是世間法的概念,而是教人斷惡修善,心中若無其事,才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才行,不是偏在一邊。世間人講為是一邊,無為是一邊,總是偏在兩邊。所以,菩薩走的是中道,不落兩邊,兩邊都是障礙。經上時常用河流作比喻,兩邊是兩岸,船行走時靠著岸,就被障礙住,行不通;走到河道中,就暢通無阻。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無為。    『凡何能轉,聖何能成』。這是承接前文的。『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佛說無為真正的意思。『故曰「應作」也。應明了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借有為法作路徑,若只認無為,捨棄有為,是自絕也』。這個意義深,所以大乘,尤其是圓頓大乘法,一乘法,通常是不為初學人講的,怕聽了錯會意思,麻煩就大。佛在經上講,「破戒的人好救,破見的人沒救」。般若經要是錯會意思,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殺盜淫妄都沒有,什麼都可以干,就糟了,佛都無法救。聽到一切都沒有,一切都空,就錯了,所以大乘法特別交代「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事實,我們也講得非常透徹。因果不空,所以要斷惡修善,這才是真理。    世出世間的現象,凡夫執著有,堅固執著,佛與大菩薩們見這一切是夢幻泡影。夢有相有事,沒有實體。我們晚上作夢,睡醒來,夢中境界還很清楚,還記得起來,怎會沒有?相有、作用有,體沒有。這樣說法,再進一步,徹底究竟的說法就是本經講的,相也沒有,作用也沒有,體、相、作用都沒有。這是《圓覺經》上這段文的講法,完全是事實。    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大菩薩是圓教地上菩薩),確實一切都沒有,體相作用都沒有了。佛與這些地上菩薩,用我們分別執著來說,佛講十二位次(從初地到十地,十個位次;等覺,一個位次;佛,一個位次),他們度不度眾生?普度眾生!那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那種感應到底是有為,還是無為?有為、無為都沒有,這是真的。    為什麼會有感應?因為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平等性顯現的,他是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沒有意思在其中。前階段,我們講三賢位菩薩,其實在一真法界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自性的感應道交,都沒有分別執著。十法界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天台大師講藏教佛、通教佛,賢首說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在十法界,沒有超越十法界。十法界的佛菩薩,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是他在初發心時曾經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說話要算話,他有這個能力,眾生來求他,如果他不來,就是背信,不可以的。    十法界里的佛菩薩是願力,過去生中許願,宿世的願力。在一真法界里已經不是願力,完全是性德,就是自性本能,比願力還高明,所以稱為「無緣大慈」,沒有條件。十法界的願力還是有條件,因為從前發願。一真法界沒條件,什麼條件都沒有,自然感應道交。我們了解這個意思,便知無為是真的目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知而無所不知」,這兩句話合講,就是一般人讚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現在我們的本能失掉,就是因為妄想執著。佛法教我們修什麼?除妄想執著而已,還是要從有為做起。換句話說,還是要從妄想執著做起,用妄想執著將妄想執著消除,這是佛法教學第一個階段的手段。我們要懂得,所以要硬做。平常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學都是有為法;開智能之後,就契入無為;無為之後,還要有為。為什麼?有為來表現他的無為。如果沒有有為,無為法就落空,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示現無為法。    在本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他是無為法。他將無為表現在有為上,表現在實際生活上,表現在工作應酬上,這是真無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什麼都干,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心是無為,身口是有為。    『修有為法而不著,便是無為。除此別無所謂無為法也』。如果錯解意思,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將他的意思錯解了,那不是無為法。無為是有為法里不執著,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這就是無為法,我們應當要學習。會學的能契入一點,有點功夫,在生活上會得真正的幸福快樂自在,那是真實受用。    世間人不懂道理,所有一切享受都是假的。一般愚痴人見到世間大富大貴,生起羨慕心,這只是見到表面。真正大富大貴的人不見得幸福,深入一層觀察,他有他的苦;貧窮下賤,也有貧賤的苦。他的苦並不比你差,兩者仔細比較,不分上下。你有你的樂,他也有他的樂,你的樂可能超過他的樂,他的苦可能比你更苦,有什麼好羨慕的!這是真實話。    地位愈高,權力愈大,愈容易墮地獄。一個念頭錯,一樁事錯,多少人受害,那種業因就墮地獄。我們沒這種權力,沒這地位,天天起瞋恨心,罵人、恨人不會墮地獄,沒幹多少壞事;他一個錯誤決定,就不得了,要負多大責任。如果他心不清凈,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怎麼可能不造業!所以現在人愚痴,還去競選,真是莫名其妙。    中國古代有位許由,有人請他作皇帝,他跑到深山裡,找不到了。劉備請諸葛亮請了三次,他絕對不會出來競選。他知道責任太大,答應做這樁事,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就怕做事錯,要負因果責任。佛法講因果責任,他們講對歷史負責,對群眾負責任。如果不負責任而去做,沒有一個不墮落的。現在好象衒耀一時,沒幾年,就往三途去了。要是見到真相,才知道這是多麼悲慘的事,不值得羨慕!    財富是你的嗎?不是!財富像流水一樣,從面前過一下,我們有機會處理它。處理適當是修福;處理不當就造罪業,禍與福在一念之間。中國古人很聰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比不上的。中國人造字,禍與福差不多,要很仔細辨別,一不注意就將福看成禍,禍看成福了。我們老祖宗真有智能,外國人確實是比不上,中國文字充滿智能。    這個修學法,就是《金剛經》教我們觀行的綱領。我們在生活上想佛,早晨起來穿衣、吃飯、上班、工作、待人接物,樣樣都要認真做,都要負責做。對人對事對物盡忠職守,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善;不為自己,這是斷惡。諸位要曉得,為自己就是惡,一般初學佛人無法理解。那個人不為自己,何以說為自己是惡?念《金剛經》就知道,為自己,增長我執。《金剛經》教人要破四相、破四見,起心動念為我,那能破得了?道理在此。    善惡標準是十法界的水平,十法界內是惡,一真法界是善。起心動念有個我,著我相,就是惡,出不了六道輪迴。起心動念都為國家民族、為一切眾生,還是惡,因為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以出六道,但不能出十法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時,對眾生相也不著,這是《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我天天在做,不著我相;我為一切眾生做,不著眾生相;我所做的這些工作,也不著工作相,這是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作而無所謂,就是江味農居士講的「大而化之,不以為然」。心永遠清凈、平等,永遠是無為的。心無為,所以在事相上無所不為。心裡是無為,這是真的無為法。    『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空有兩邊都不著。真性是空的,性體是空的,萬法也是空的,萬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佛法也是緣生,也是空的。如果住空就壞了,又住到一邊。那些人著空?學佛人住空,成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目標是趕緊證得涅盤,那種涅盤是空,偏真涅盤。佛在《楞嚴經》里將他的境界說出,也就是將錯誤之處說出,其它經上說得很少。他說,阿羅漢入偏真涅盤的境界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佛要不說出,我們誤以為阿羅漢的涅盤真了不起,那裡知道他「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小乘聖者,依舊在妄想的圈子裡搞無為法,什麼都不幹,所以佛呵斥他「墮無為坑」。畢竟他還有善根,在無為坑的時間不會太長久;在我們看來也相當長久,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會後悔,會再出來;辟支佛比阿羅漢善根厚,一萬大劫。佛講這些數字是極限,就是最多是這麼長的時間,也有善根深厚很快就離開,就覺悟的。小乘阿羅漢兩萬大劫,就會回小向大,辟支佛是一萬大劫。    世間人沒能力超越三界,要是將佛法學錯,也住空,麻煩就更大。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比阿羅漢長太多了。換句話說,墮在那裡八萬大劫動彈不得,住在無為法里,一點作為也沒有。如同大家在一起修學,一起用功辦道,他退出去睡大覺,什麼也不幹。這一睡,睡了八萬大劫,可能別人已經成佛,他還在當凡夫。所以,佛將這樁事列在八難之一。學佛有八大障難,生到無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難。生到無色界天,什麼作為都沒有,這是住空。下文舉例,告訴我們應如何做法。    『雖終日行六度萬行』。此句將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在其中。佛菩薩每天用六度萬行自行化他,世間無論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樣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萬行。只要會了,自己的生活就是,這次我們在《金剛經》說得很詳細。《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為我們表演,作示範,他們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就在本分上修六度萬行,皆是菩薩。家庭主婦管一個家,就是家庭主婦菩薩,她修行都能成佛。所以,佛法在《華嚴經》上真的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懂得道理與方法,沒有一個不成佛,就在自己本分工作上作佛了。    『終日講經說法,而實終日涅盤』。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為,終日涅盤是無為。涅盤從那裡做出?從六度萬行,講經說法做出。講經說法是廣義,不是狹義的。不要認為我們現在聚集在一堂,展開經本,才名為講經說法,這是講經說法模式之一種。講經說法的方式無量無邊,這只是無量無邊法里的一種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種法。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全是講經說法。特別是在大乘法里,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實行,讓周邊人見到、聽到,都是屬於講經說法。這就是終日做,而心中若無其事。若無其事就是涅盤,涅盤是無作;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真無為。    『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非法是空,決定不執著空相。執著空是大錯特錯!大乘經中,佛常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芥子是芥菜子,像芝麻一樣大,就是著那麼一點點小空都不可以,大錯了。不怕執著有,就怕執著空,所以「要從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當從是名做出』。即非是指空,從是名做起。《金剛經》中,凡是講即非,都是從性上說,從理上說的;是名是從事上說,從相上說的。從事上顯理,從相上見性,可見不能不要事,不能不要相。離了事相,就沒有理性了,所以才教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事實真相是即非,住就錯了;因為有事相有是名,生心就對了。生心不著空,無住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就對了。    『不執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無實無虛,也是《金剛經》上重要的一句話。無實是體,無虛是相。這是教我們如何修學無為法,就是如何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真實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生活。懂得這幾句的意思,就都能做到,這是大圓滿、大自在。    『乃至無聖無凡,即從有聖有凡中見』。無聖無凡是事實,有聖有凡是假相。若不從事相上,怎能證得這事實?將整個佛法分三個階段來看,六道是個階段,四聖是個階段,一真法界是個階段。無聖無凡是一真法界,有聖有凡是十法界,不從十法界逐漸向上提升,再突破超越,如何達到無聖無凡?所以「從有聖有凡中見」。    『此謂不住生死,不住涅盤』。佛在經上講「應無所住」,意即生死涅盤都不能住。『無住之旨,於是乎圓滿』。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無住不能說無住一邊,而是兩邊都不能住。住生死就是六道凡夫,住涅盤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聰明,兩邊不住,這才是佛講無住的真正意思。    『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樞紐是關鍵,究竟圓滿,兩邊不住,關鍵所在是對宇宙人生真相認識清楚。「觀法緣生」,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象。    剎那億萬生滅是真是假?不止剎那九百生滅。九百生滅是佛在《仁王經》上講的,其實不止!真實相是剎那億萬生滅。所以,講「夢幻泡影」是事實,不是比喻,若看作比喻,已經看錯了,沒有體會真正意義。事實上,確實是夢幻泡影。從事實真相里,對大乘經中許多名詞術語的含義清楚了,經上講「無始」,《金剛經》上說得最多的「即非、是名」,我們透徹明了。雖然透徹,我們現在還不太自在,原因是自己還沒有做功夫。    譬如,我們想到一個地方,現在研究地圖,路已經很熟、很清楚了,還沒開步走。必須開步走,一步步接近,味道就不一樣,感受就不相同。現在知道之後要做,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改變我們的觀念,沒有改變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只改變觀念。什麼觀念?往昔錯誤的觀念,分別、計較、執著,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煩惱得不得了;現在念頭改變,萬法皆空,若無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如普賢菩薩不疲不厭。若不懂道理,天天重複做事會厭倦。現在明了了,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怎會厭倦?何況知道自己天天做是修六度萬行,每天生活原來是行菩薩道,是契入大涅盤,怎不快樂!整個佛法就在生活之中,任何一樁事都顯示出究竟圓滿的佛法。    《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講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時便圓滿具足,我吃這一口飯時,就圓滿具足,這才有味道。在一生中,每一念、每一點都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本經上說「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現在,我們最重要的是去做,要在生活中體會金剛般若,那就法味無窮,法喜充滿。「如夢如幻」是事實,決不是比喻,「了其皆空」,要了解它的意思就是萬法皆空。體是空,相也是空,作用也是空,空一定在有中顯示。有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就有,「所以無住」,真的是無住了。    『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也』。「應作如是觀」,這是說明最初方便,我們要從這裡入手。佛法修學,教下常講「觀行」二字,這是總綱領。觀,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一般講宇宙觀、人生觀。《金剛經》教我們,諸佛如來的宇宙觀與人生觀決定正確,沒有一點偏差,究竟圓滿的宇宙人生觀。我們要時常作如是觀,改變觀念。觀要行,此處就教我們行,要在有為上顯示出無為,在有相處顯出無相,從事上顯理,從相上見性,這是行,真正修行。    『不廢有為,不礙無為。自然而然,遮照同時』。這四句說得非常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過日子,如何工作,如何度過這一生?菩薩生活「不廢有為」,有為法,我們要認真的做,「不礙無為」。一定要學佛與大菩薩一樣,無為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如何顯示無為法?在有為法中。    無為法是真的,有為法是假的,假里顯示真的,離開假的也沒有真的,有真才有假。在真假里做到不二,佛法修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永遠向不二目標走,就對了。大乘經論教我們,不但是聽經學教,日常生活都不離此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原理要用在生活上,我們的心才清凈,真是一塵不染。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了相,人家來問︰「法師,這個東西是什麼?」你一句話不說,像木頭人一樣,那不行。這是張紙片,不就又分別執著了?對,在分別里顯示不分別。如何顯示?你稱它為紙片,我隨順你的說法,自己心裡乾乾淨淨,確實沒有執著。不會說這是一張紙片,這是什麼顏色,確實沒有,我這裡是無為,與你們溝通時是有為。有為是執著,隨執著而執著,隨你的分別而分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相處皆大歡喜。眾生迷,佛菩薩悟,迷悟可以處得很融洽,這就是在有為里顯示出無為,決定沒有計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佛菩薩與眾生相處,如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無論善人、惡人,甚至妖魔鬼怪,釋迦牟尼佛都接見。為什麼佛認為都好?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行善好,作惡也好,你上天堂好,墮地獄也好,夢幻泡影,都是假的!但是執著的人迷,他不好受。天堂地獄的苦樂感受不一樣,那是他的迷執,其實沒有,那是從迷執里產生的現象。    佛為何不幫助他?佛觀機,緣沒成熟,說了也不相信,聽不進去,就隨順他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那天苦頭吃夠了,想回頭,想覺悟,佛一定來幫助他,「佛事門中不舍一人」。不肯回頭時,不必去找他,找他是找麻煩,使他造更重的罪業,謗佛、謗法、謗僧。他不能接受時,佛菩薩走得遠遠的,不讓人造重業;能接受時,佛菩薩一定立刻就來,否則對不起他。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須懂得,佛菩薩是這樣接引大眾的。    我們與大眾相處必須明了,每個人的業因不同,緣非常複雜。現代見到社會上許多外教徒毀謗佛教,罵佛教是魔鬼,我們聽了也很歡喜,歡喜的是他阿賴耶識中已經有佛,將來一定會成佛。雖然毀謗造罪業,需要受惡報,惡報受完之後,回歸正法,他會成佛的。所以,我們不與人一般見識,他罵我,我到旁邊笑笑,很歡喜,他將來會成佛。他不知道前因後果,我們看得清楚明白,三寶種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不廢有為」,有為的事,我們一定要照做,就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一定要按照世間法去做,世間法並不妨礙,決定「不礙無為」。我們深深感覺它對我們有妨礙,實在不是外面境界,而是自己妨礙自己,自己要分別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那有障礙?若說妨礙我用功,你用什麼功?妨礙你盲修瞎練是真的;要是真用功,決定不會妨礙。真用功,《金剛經》教我們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誰能障礙你?沒有人障礙你。人家罵你,你不生氣,因為我放下,我不接受。他為何會生氣?他接受。他罵我,我為何會生氣?我接受了。他罵那個人,何以你不生氣?他罵他,不是罵我,我沒接受。人家罵我,沒有我,我是空的!所以達到無我時,你就不接受,就不生氣,就放下了。    看破放下之後,只有人幫助你,人家讚歎你、誹謗你、侮辱你,皆是幫助你。《金剛經》上講「忍辱波羅蜜」,沒人侮辱你,忍辱波羅蜜如何修得成?人家來侮辱我、糟蹋我,阿彌陀佛!他幫助我忍辱波羅蜜修成。明了時,確實沒有任何人與任何事能障礙你,除非自己障礙自己,那沒法子。「自然而然」,絲毫勉強也沒有。「遮照同時」,遮是定,照是慧。遮是自性本定,如如不動;照是一切明了,覺而不迷,同時的。    『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四句偈,就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佛法極深的經典在那裡?就在日常生活中,愈深奧就愈平常,而且愈簡單愈容易。不要以為極深澳的東西一定很難,那就錯了。中國典籍中,講宇宙人生大道理,講得最究竟、最圓滿的書稱為《易經》,易是簡單容易。佛法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一句「阿彌陀佛」,人卻不相信,那就沒有辦法。千經萬論,最後總歸結至一句「阿彌陀佛」,多麼簡單容易!要將這句阿彌陀佛講清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還沒講完。所以,這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歸結,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我們在這部經上讀到,江味農居士在《講義》里詳細分析過,依照《金剛經》的方法修行,最後將真實要領告訴我們,就是「定慧」。定就是放下,慧就是看破。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從初發心直到成佛,就用這個方法。沒有別的法子,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總原則、總綱領。違背這個原則,不會成就,決定得不到受用;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與這個原則相應,一定得受用。    為何到最後還要回歸凈土,我曾說得很清楚,用《金剛經》的方法突破六道,再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就已經成佛,就是諸佛如來的一員。從圓教初住至如來果地,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一品無明破盡,成究竟圓滿佛,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修成?佛講「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不是對普通人講的,而是對法身大士講的。    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是八地、九地、十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成前四十位需要三個阿僧祇劫修滿,才是等覺菩薩。等覺修成佛果,依照比例來看,可能也要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圓滿成佛,因為愈往後愈難,時間愈長。    到極樂世界成佛,時間縮短了。這些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上講得清楚,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可能一劫也不需要,立刻就成佛,這是他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諸位想想,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這世間修行,何時才能突破十法界?這是很實際的問題,何時能突破六道?見思煩惱斷除,才能出六道;塵沙無明再破除,才能出十法界。    我們學佛修行,不是這一生,這一世才開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佛說得很清楚,阿闍王子他們這個小團體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印度人講億沒有標準,不像中國人以萬萬為億。印度人說百萬也是億,十萬也是億,到底是那個標準,我們不知道,就算最小的十萬是億,也是四千萬尊佛。一個人出世不見得每一生都遇到佛,才知道過去生中修行時間之長,恐怕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這才知道出頭難。為什麼修無量劫還是這個樣子?習氣毛病不斷,一輪迴投胎,修行功夫退得乾乾淨淨,每次都要重新來過,多麼苦!雖然累積一點善根福德,不管用,想成就太難了。    《阿彌陀經》說,造五逆十惡極重罪業,這種人覺悟回頭,真正念佛求生凈土,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帶極重罪業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假設沒有佛力加持,多久才能突破十法界?十二大劫。《觀經》說,講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換句話說,不得阿彌陀佛威力加持,在西方極樂世界單靠自己修行,十二劫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與我們這個世界不能比。在我們世界千倍萬倍,都達不到這個境界,才知道西方世界殊勝。    《觀經》上講四土三輩九品,都是隨順我們說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凈,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能力、智能、受用,與阿彌陀佛沒兩樣。讀《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就知道,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國土都不能與它相比,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讚歎,就代表一切諸佛都讚歎。佛佛讚歎,「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這是說明,依此方法修行,可以突破十法界,就是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華嚴經》說的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都到極樂世界。    今天不論學那個宗派法門,參禪、學密,我們都很歡喜,因為將來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過我們去得早,他去得很晚,我們很清楚,直截了當就去了,他還要搞到華藏世界,然後遇到文殊普賢再勸他去,而我們到那裡早就成佛了。他不清楚,迷惑顛倒,不肯相信這個法門,業障深重。實在講,修其它法門能不能突破六道十法界?太難了!    許多人對道理都不清楚。雖很用功,但不深入經藏無法知道境界。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清楚,最高深的東西一定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不要以為高深的東西很難,很難的決定不是最高的。    黃念祖居士講經時常用照相機作比喻,他說,高級照相機拍照要對焦距,又要設光圈,一大套學問,照三十六張未必能洗出一張好相片,那不是最高級的。最高級的是傻瓜照相機,不懂得的,按一下,張張都漂亮、張張都好,這才是最高明、最好的東西,價錢又便宜。這個比喻很有道理。    『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無論根性利、根性鈍的,『皆可隨順而入』。《金剛經》是最高的,每個人都可以用,真正明白道理,就在現前生活上,立刻就可以用上。    『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開經偈的文。《金剛經》是深一點,可是講清楚了就很平常,難在很不容易講清楚。凈土法門,這句阿彌陀佛,懂不懂沒關係,只要肯老實念就行。所以,念佛法門比這個法更高、更簡單、更容易,成就比它更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遇到《金剛經》這個法門,還是要念佛歸凈土;不歸凈土,還是不行。證圓初住菩薩,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有凈土這麼簡單、這麼殊勝。    『此之謂真實義。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所以,這兩句一偈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之精華。兩句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偈就是這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六句,真正掌握到,就是《金剛經》全經掌握到了,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四十九年講一切佛法,也掌握到了,總不出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八)第三集 凈空法師講解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0集)
調研報告的格式
聯合國報告呼籲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
這是全球首份AR報告,2萬字告訴你它為什麼比VR還酷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