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平和體質養生

平和體質養生

一、平和體質主要表現為形神和諧

平和體質的人形體比較勻稱,通常不會太高大,很少彎腰駝背,體重適中,且波動不大。這種人的食慾長期穩定,飲食規律。體重穩定反映情緒平穩、代謝正常,吃進去的水谷,最後變成大小便、汗液排出來,整個過程很暢通。所以通常汗出暢通或在天熱、熱食、熱飲、洗澡、運動情況下汗出比別人更多些。

平和體質的人皮膚光澤潔凈。這是因為血液循環好、代謝暢通。「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為什麼這麼清澈、乾淨、清爽?因為這塘水是活水,有進有出。人也是這樣,但凡水谷精微、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出出進進,包括中間環節,是暢通無阻的,外形多數都是光澤潔凈的。舌頭是淡紅的,苔是薄薄的,這個就是正常的舌象。

平和體質的人情緒穩定,性格平和,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較為適度,思維不偏激。

日本的渡邊淳一寫了一本書叫《鈍感力》。這本書告訴我們:對事、對人、對情不要太敏感,不要閾值太低,一有風吹草動就情緒劇烈波動,對健康非常不好。這和中醫「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要動不動就悲哀憂愁。適當的「鈍感」是保護身心的盔甲。「鈍感力」是自我保護的能力和維護健康的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是典型的平和體質。首先她生在長壽家族,爺爺和奶奶分別活到96歲和94歲;媽媽現在已經80多歲,爸爸90多歲了。其次,耐寒耐熱,2008年南方冰災時,廣東連續21天低溫,我們都穿上了毛衣,外面再套棉衣,她卻只穿一件毛衣,外面罩一件夾克衫,手還是暖的。夏天廣東很熱,她不開空調照樣睡得舒舒服服。再次,這位朋友生活非常有規律,一天兩次排便,按時按點,她說到那個時候自然就有排便的感覺。這位朋友現在50多歲了,體檢各項指標都非常好。她的性格非常平和,情緒高度平穩,很難被激惹起來。七情適度,臟腑就總是不受干擾地正常運行。如果七情波動大,就總招惹臟腑。臟腑在運作時,總是被情志干擾,正常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體質自然偏頗了。久而久之,身體就患病了。

二、先天稟賦造就平和體質

平和體質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給的,來自先天稟賦,這一點很重要。生在長壽家族很幸運,但是可遇不可求。自幼的家庭養育對於維護或促生平和體質也有重要作用。

父母如果不是平和體質,除了自己要善於養生,還要特別注意教養孩子,比如訓練孩子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玩完東西一定要放回原處等,這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幹什麼事都要適可而止,不能過分,鍛煉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孩子長大以後,自然而然,從骨子裡就會記得,吃東西不能過分,對東西不能貪婪,不要熬夜,不可以恣情縱慾。只要有了好習慣,不論什麼體質的養生都不難做到了。

要注意孩子「心神」的養育,使孩子有個性但是不偏激,心態平和。「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性問題,「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小時候養成了躁動的習慣,到老年時再去養神、靜神,就很難做到。如果從小家長就很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心態,比如做事有頭有尾,有較好的自我約束力,為人平和善良……這些是秉性,是養生基礎,要從小培養引導才行,哪怕是有一點這些意思,也是養生的可塑之才。形成秉性,養成習慣,熟就能生巧,習慣就成自然。

生活、心態都簡單的人,容易促生平和體質。我有一個同事是研究養生康復的,假期里,他背著DV到廣西巴馬採訪,當地村幹部說了一句很幽默的話:「你問我們是因為什麼長壽,我們是因為貧困而長壽,很簡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清水秀,無欲無求,五穀雜糧始終新鮮。」這裡的老人安詳得不得了,沒事就晒晒太陽,搓搓玉米。所以如果要想長壽,就要回歸簡單。當然回歸簡單是一種境界,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但是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了道理,就會扼制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心態。

三、平和體質養生原則:不傷不擾,順其自然

平和體質的人最重要的養生原則就是「不傷不擾,順其自然」。

平和體質的人,雖然不一定強壯,但身體狀況都不錯,不要亂進補。現在很多人盲目進補,經常有病人問我,家裡有親戚朋友送的高麗參、冬蟲夏草,很貴重,不吃太浪費,怎麼吃呢?要知道高麗參、冬蟲夏草不是糧食,是葯,是葯就有三分毒,人蔘用得不對,照樣會殺人。我見過一位部隊首長就是這樣。這位首長平時血壓高,他的警衛員是東北人,回家探親帶回來了東北的人蔘送給首長,首長很高興,把人蔘切片,泡在杯子里每天都喝,最後喝成了腦出血、中風,整個人癱瘓了,警衛員因此懊惱得不得了。

如果你是平和體質的話,盡量不要再動它了,就這麼活著,不要沒事找事、畫蛇添足,不然過猶不及。

明代醫家張介賓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陽虛體質就是紅日不那麼燦爛,真陽不那麼溫暖。總之一句話:火力不夠。這種體質的人要注意不傷陽氣,溫化水濕,暢通氣血。

怎麼判斷體質呢?只要感官系統正常就可以判斷。中醫判斷體質、診斷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有諸內必形諸外」。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內在,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向外散發信息。如果有健康的臟腑氣血,必然就會有相對健康的外形;如果臟腑功能、氣血失調於內,就一定會通過五官、皮膚、形體、情緒反應在外,自己也會訴說「我生病了」。如何捕捉生命信息、傾聽臟腑聲音?就是「望、聞、問、切」。

中醫在望、聞、問、切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一個真正的中醫應該感官非常發達、敏銳,即眼神准、聽覺靈、嗅覺敏、手的感覺敏銳。

中醫養生也好,治病也好,強調因人而異,即所謂辨體施養,辨證施治。中醫所有診療思路、方葯和方法,都是與「辨體施養、辨證施治」接軌的。辨體、辨證、感知差異的基本方法就是「望、聞、問、切」。如果一個醫生喪失了對望、聞、問、切的敏銳感覺,就非常妨礙他對人體的分析和認識,妨礙對疾病和證候的判斷,直至影響到方法、方葯的選擇。所以中醫醫生應該把自己的感官鍛煉得非常敏感,只有這樣才會對古書上所說的一些很細微的癥狀、很獨到的觀察有所理解。

要想確認自己是什麼樣的體質,就要把自己的感官調動起來。簡單地學習一些「望、聞、問、切」的原理和方法,讓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對話。

可能有的人會說,這些都是醫生的事情,我們怎麼能夠做到呢?雖然有病要去醫院看醫生,但是我們也要盡量學會觀察、感知自己的生命。

對於中國人來說,如果能夠懂得一些中醫思維、方法,將會在生活中更有的放矢地保養身體,預防疾病。更何況中醫的許多方法較為安全,不需要什麼花費,又有較好的可行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可以說一方水土養一個民族,一個民族的群體體質、易感疾病一定與千百年來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中醫就是中華民族的個性化醫學,而且早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中國人都知道虛、實、寒、熱的基本意思,都知道喉嚨疼痛、牙痛、口臭、口瘡、尿黃、便結是上火了;頭痛、怕冷、痛經、腿痛腰痛是受寒了;西瓜、苦瓜、黃瓜性涼;荔枝、龍眼、櫻桃性熱。中醫就在生活中,並非那麼高深玄乎。因此,如果你是一個關注健康、珍愛生命的人,就應該了解學習一些中醫辨別體質的簡單方法,了解自身,指導養生。下面我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怎樣去觀察。

一、望——體質總是有其外在表象

看形體:胖多痰濕,瘦則多虛

「胖人多痰濕,瘦人多內熱」。所以形體很肥胖,基本可以判斷是痰濕體質。胖人確實多數是痰濕體質,雖然有一些報道說,肥胖的人也有是陰虛體質的,但是就我個人的臨床經驗來說,單純性肥胖屬於陰虛體質的非常少。因為陰虛體質和肥胖的發生機理是反著的,陰虛內熱就消耗多,所謂有口福,怎麼吃都不胖,「浸油缸都不肥」。我常開玩笑說,可能是細胞線粒體特勤奮吧!而肥胖的機理正好是反的。

形體肥胖分兩種:如果摸上去肌肉結實,行動靈活,體重並未達到肥胖標準,只是超重,這種人多數是平和、濕熱、痰濕體質,氣虛不明顯。如果很慵懶,動作拖泥帶水,走路拖拖沓沓,經常一屁股坐那兒,整個人顯得沉重倦怠,這種人多數是痰濕間夾陽虛或氣虛體質。

形體消瘦,體重不達標,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虛性體質。如果瘦而肌肉鬆軟,臉黃,說話氣若遊絲,語聲低怯,以氣虛體質為主;如果精瘦結實,靈活,精力不錯,通常是陰虛內熱體質;如果形體乾瘦,面色口唇發暗,皮膚乾燥,舌質紫暗,多數是以瘀血體質為主。

看神氣:靜多偏虛,鈍則痰濕

「無熱不生煩」,體內但凡有熱,不論實、虛,比如濕熱、陰虛內熱、陽虛上熱下寒等,神就容易興奮、躁動、波動。如果氣虛、陽虛,神多數偏於安靜、消沉,甚至抑鬱。如果痰濕多,就會反應遲鈍,思維動作緩慢。氣鬱、瘀血體質則看上去會比較鬱悶、不開心、不開朗,也會有抑鬱。

有的人身體就像一個癥狀感覺放大器,稍有不適即周身痛苦,如臨大敵,草木皆兵,全身上下一遍檢查,結果往往問題並不大。這種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慮不安,又容易鑽牛角尖、難以自拔,常見於女性虛性體質者。對於這種患者,醫生的交流技巧特別重要,要令其安靜一些、「遲鈍」一些。

有時醫生面對病人,也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醫生選擇適當的語言語調,熱煩的令其安靜,消沉的令其提勁,鬱悶的令其舒展,過度敏感的令其適當「遲鈍」。這樣患者會增加對醫生的信任感,治療的順應性也會好許多。

看面色:暗多瘀血,白則虛

中國人是黃種人,正常面色應該是黃而有光澤,透出少許血色。當然,膚色有深淺,不論白皙還是黝黑,都應該有光澤。

面色萎黃,即黃而沒有光澤、血色,是血虛;皮膚黃而油膩,多為濕熱;面色、口唇發暗,月經前或受寒、失眠時常出現黑眼圈,多是瘀血體質;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沒有光澤,是陽虛。

看舌象:紅則多熱,苔厚則濕

舌象比較能夠反映人體本質性的變化,尤其是舌體大小、舌質顏色。

舌體胖大,又淡又嫩,質軟的,說明是虛性體質,陽虛、氣虛常見;舌體胖大,很紅,是熱性體質,一般食慾旺盛;感覺舌頭明顯脹大,舌尖紅赤,吃東西時好像要咬著舌頭似的,說明是吃多了熱性東西或者吃得太多了,容易生口瘡。

舌體瘦小、色淡而萎軟,是氣血虛;舌體小,但是很紅,舌苔也不多,是陰虛或者有內熱;舌體顏色發紫發暗,或者有瘀斑瘀點,是瘀血。

舌體邊緣經常有牙齒痕,是氣虛。

舌苔經常很厚不退,不是濕熱就是痰濕;如果沒有舌苔,是陰虛。舌苔很厚膩時不要進補,少吃肉;舌苔發黃時,多喝水,多吃些清涼的水果;舌體變得很胖大似乎塞滿口腔,要注意減少飯量,讓肚子稍微有點飢餓感,少喝水少吃咸;舌頭出現明顯齒痕時,說明疲勞,身體需要休息了,可以適當進補。

看眼睛:無神則虛,渾濁多濕

目光炯炯有神,那就是偏於熱性或者平和體質;目光無神,是虛性體質,氣虛、血虛、陽虛都會出現。

眼睛鞏膜上面經常有脂肪沉澱,或者常年有很細小的血絲,看上去比較渾濁,多見於瘀血、痰濕和濕熱體質。有一種比較特殊的上熱下寒的陽虛體質,也會見到渾濁的眼睛。

二、聞——耳和鼻也是判斷工具

聽聲音:有無中氣,最為重要

聲音輕淺,沒有中氣,是氣虛;聲音底氣足,中氣足,通常是痰濕或平和體質。

聞味道:異味較大,非熱即濕

經常汗味、體味特別大,是痰濕或濕熱。經常有口氣,提示內熱、有積滯。痰濕、濕熱、陰虛內熱、上熱下寒的人容易出現口氣。

三、問——最直接的判斷方式

問二便:尿黃多熱,便爛脾虛

經常小便很黃,說明體內多熱;喝了水就要去廁所,夜尿又多,這是陽虛;每遇精神緊張則小便頻數或經常因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見於氣鬱、氣虛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黃髮紅、淋漓澀痛則要到醫院及時檢查治療。

長期大便量少乾燥,可見於陰虛、氣虛。大便經常爛而不成形,可見於氣虛、陽虛、痰濕。如果經常大便乾結或粘膩、味道臭,小便黃,這是典型的濕熱體質。遇到精神緊張就會大便爛的是氣鬱體質。

還有的人平素大便很好,但是稍微吃一點不幹凈、太油膩等食物,就很敏感,馬上會拉肚子,這並不是壞事,不能說是脾胃虛弱,反而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保護,據我自己的觀察,這種人雖然不是很強碩,但是往往身體素質還挺好。

問情志:敏感多虛,壓抑多郁

凡事思慮過多者,多為氣虛、血虛、氣鬱;容易傷感悲憂者,多為氣虛、陽虛;七情難以舒展,內向壓抑者多是氣鬱;容易驚恐不安者多是陽虛、氣虛。

問家族史:痰濕體質要小心

媽媽或者爸爸是痰濕體質,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要小心,很可能你也是痰濕體質,要早早地扼制痰濕體質明顯的偏頗。體質偏頗以後,會慢慢走父母這條路,得高血壓、糖尿病的幾率大大增加,所以要儘早預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對於體質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是遺傳,一方面可能是家族內部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養育後代的經驗造成的。

問寒熱:陽虛外寒,陰虛內熱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腳發涼,尤其到了冬季手冷過肘和足冷過膝、睡不熱被窩、身患每遇寒冷則發作或加劇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斷是陽虛體質。

怕熱、耐冬不耐夏、四肢溫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腳心發熱,喜歡吹空調喝冷飲者,是熱性體質。

還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熱,不耐寒熱,一冷就穿很多,一熱就喝冷飲吹空調,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差。據我的觀察,這種人似乎情緒不穩定波動大的居多,常見氣鬱體質、氣虛體質。

素體血虛的女性也會見畏寒怕冷、手腳冰涼,但是通常都伴有頭暈、心悸、多夢、面色萎黃、月經量少色淡的血虛表現。

問汗液:汗出重要,過汗則虛

汗是水谷精微在陽氣的蒸騰下氣化生成的。正常汗出是耗能散熱的過程,對於調節體溫、能量代謝很重要。少汗或無汗,能量代謝就會緩慢不暢通,悶在裡面,內生痰濕、鬱熱、濕熱。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動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後汗出(盜汗)都不正常,見於氣虛、陰虛體質。

汗少或無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難免;而自汗或盜汗,又胃口差、飯量小的人,消瘦、失眠、健忘、心慌就會出現。

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飯、喝茶、運動、天稍熱會出汗明顯,不喜歡空調,可見於平和體質、偏於氣虛體質者,這種人往往身體素質不錯,情緒也較為穩定平和,也不容易發胖,因為能量代謝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汗出暢通,內熱容易發散出去。

運動、熱食、熱飲、天熱時,比別人明顯汗少者,通常見於氣鬱、濕熱、痰濕體質,少汗無汗會令人容易發胖、腫脹、閉經、煩躁易怒、生痤瘡等。因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謝不暢、內熱散不出去。

問經帶:經宜規律,帶忌多黃

經常性的月經量偏少、經期延後、色暗、痛經者一般多見於瘀血、氣鬱體質;經常性月經量多、經期提前、色鮮紅則以熱性體質居多;月經顏色淡紅,多是血虛、氣虛體質。

白帶長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濕、氣虛、陽虛體質;而帶下色黃,陰癢者,多是濕熱。

四、切——了解脈象的基本知識

如果對中醫感興趣,大家可以學一學脈象的基本知識,對判斷自己的體質很有幫助。醫學要從醫生的手中解放出來,走向大眾。

切記要在平靜狀態下切脈。《素問·脈要精微論》就說:「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即診脈通常以清晨時間為好,因為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也沒有吃飯,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出有病的脈象。

脈象有力,節奏整齊,說明身體狀況好,最起碼反映心肺功能好;如果半天還摸不到脈,好不容易摸出來了,很細,若有若無,那就是虛性體質;如果脈象細,胃口又好,就很容易發胖。

脈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脈,也叫肝脈,意味著肝臟功能不調。要注意呵護好肝臟,否則容易形成或者加重瘀血體質和氣鬱體質。

在平靜狀態下,脈象比較快,是有熱(實熱或虛熱);脈象明顯慢,是陽虛。

養生不是養老,養生貫穿生命全過程,越早越好。養生是對生命的保養,而非對疾病的治療。養神修德,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簡單順勢,保護環境,是養生的四大基礎,如果沒有這幾個基礎,養生無從談起。

在講體質養生之前,有必要簡單說說什麼是養生。

養生是不是就是飲食清淡、加強運動、戒煙限酒、開心快樂呢?是!也不是!養生包括上述內容,但是遠遠不夠。

中國養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醫家等,由於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有所差異,各養生流派的理論觀點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側重,但是都重視心神呵護、德行修養。這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先賢聖人都從不同角度認識到了精神情志(神)對於軀體臟腑的重要作用吧。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完美的有機結合。養生雖然應該形神俱養兼調,但養神、安神始終是養生第一要務。飲食清淡、進補、服食保健品、瑜伽氣功、運動鍛煉等是養形,生命藉由軀體形態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進。不合格的舵手駕駛的船一定是搖搖晃晃的,坐著會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機械零件肯定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懷揣一顆躁動、功利、急切、迷茫的「聰*」所進行的一切養形活動,不是真正的養生,基本是瞎掰。

如果一個人七情適度,性格溫和,與人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簡單貧困,不能吃保養品,不能進健身房,不能住花園豪宅,不能享受高端優質的醫療資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體驗,盡享天年。這是沒有成本的天然養生,不是養生勝似養生。

所以,學習體質養生,務必先安撫心神,調整心態。俗語道:「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要做養生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學到真諦,擁有大智慧。

一、養生是對生命的保養

簡單來說,養生就是對生命的保養。生命航船行駛在時間的河流中,要經常維護,小心保養。

養生是在深入、客觀認識宇宙、自然的基礎上,來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使人們順應規律,對生命活動進行順四時、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節*等保養、維護,優化生命體驗,促進身心健康,修養德行,減少疾病。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點和生存智慧。

養生就是遵循生存之道,掌握生存之術。「道」「術」相合,缺一不可。有「道」乏「術」——虛,重「術」輕「道」——俗,「以道御術」,才是真正養生。

學習養生,需要有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才不會學些皮毛,做些買櫝還珠的傻事。筆者基本上是成長於*十年,*開始進小學,*結束出高中,滿腦子不傳統、不文化、不文雅,幸虧中醫有醫古文這門課程,稍微補充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但還是相差太遠。所以,這本書,充其量只能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分享。

上工、中工、下工分別代表不同診療水平的中醫,最高明的醫生謂之上工。上工最擅長治未病,「治未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養生,讓人少病、不病,見微知著,將疾病消滅於萌芽狀態。生命保養與疾病治療在中醫里是平分秋色的,在中醫發展的早期甚至更為重要,即使現在也是中醫區別於現代醫學的最大標誌。高明的中醫應該在診治疾病的同時,很善於給予患者具體、到位的養生指導,而不是泛泛的「注意休息、要開心、吃清淡點」。

上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是以道御術的養生,而 「今時之人」是恣情縱慾的害生。由此可以看出:養生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觀,一種世界觀,不單純是醫學問題,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係。養生是一種綜合的維持健康的行為與能力,它追求的不僅僅是長壽,更重要的是生命質量的提高。養生貫穿生命全過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養生已為時過晚,養生不是養老!

有人說,《黃帝內經》是教人不生病的書,這話很有道理,因為書中關於養生的教誨很多。最能說明《黃帝內經》基本思想的就是這句話:「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如果現代的中醫生或西醫生擁有先賢聖人們的這種思維,就會湧現出很多真正意義上的名醫大家。如果在醫學高等教育和醫學科研中體現先賢聖人們的這種思維,可以說醫學從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學的「以道御術」的陽關道。

二、養生有四大原則

養心修德

心主神,神在中醫分為廣義之神和狹義之神。

廣義之神就是反映於外的整體生命現象,比如氣機的升降出入,還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維情緒、體態動作,綜合起來表現於外,一看就是一個大活人。

狹義之神是指精神、思維、意識、情感、性格等。

「心主神」,包括廣義和狹義之神,但主要是指狹義之神。

生命體驗大多數是精神情感體驗,雖然軀體病痛也會造成生命質量的下降,但是與生俱來的生命之苦則主要來自精神情感體驗,令生命充滿痛苦,使生命質量下降。

《黃帝內經》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持續的不良精神情感會明顯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嚴重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經絡暢通,從而產生一系列的軀體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經病、頭痛、哮喘、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這些可以認為是「心理問題的軀體反應」。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關。因此,在養生中養神始終重於養形,就算是治療疾病,調神也很關鍵。中醫有「病有十不治」的說法:

「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無瀟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煩惱,三也;今日預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聽信師巫禱賽,廣行殺戮,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多服湯藥而滌腸胃,元氣漸耗,九也;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捨之想,十也。」十不治中,竟有七種為神不調,實際上,剩下的幾條,也是不良心態指導下的行為。

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即養生之根本。心神曠達安怡,體貌自然安詳舒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無心神呵護,養生免談。很多人覺得養生很難做到,效果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就是因為心神沒有安撫好。

養生先養心神,養心神要先修德行。德行好,猶如土地廣袤,基礎堅實,可孕育萬物,能承載輕重。心神要清、靜、安、平、適度,沒有廣袤堅實的大地,是絕對結不出這個正果的。清、靜、安、平、適度很難做到,是生命難以承載的,必以「厚德」承載方可。厚德載物、厚德載術、厚德載福、厚德養生。德以潤身,大德必得其壽。可以說是:養生養德,並無二術。

什麼是德呢?晉代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微旨》中說:

「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

我是這樣理解思考這句話的:面對天地自然萬物懷揣一顆同理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由己推人及物。這樣你自然就會敬畏自然、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珍惜一粥一飯、愛護一絲一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扶貧救弱、尊老愛幼。有了這些德行,養生、養心的「器」、「術」就容易做到,而且會顯得非常貼切自然。

養生的過程實際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求人不如求己,自我完善最重要。

官員提拔上任前,除了必要的政治、歷史、管理、政策、法規方面的學習,要是能在幹部學校、黨校學習一下養生也會很有教益。試想每一位幹部都懷揣一顆淡定、客觀、穩重的心,擁有整體的思維,具備長遠的目光,充滿著生存智慧,對幹部官員自身就是一種真正的關心愛護,讓他們既能借用養生的大智慧去工作,又能用養生的方法保護身心,而不是一味地考核,一旦行差踏錯就一腳踢開,一旦退位下崗就萬念俱灰、身心疲憊、滿身病痛。我雖然不是官員,但是我的患者、親戚、朋友、同學中不乏企業家、幹部,看著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內心緊張壓抑,我是很同情他們的,我會建議他們多看看學學養生學。

多學學養生,貪官可能也會少一些。因為我自己在長期的養生學習和教學中,慢慢從內心深處淡化了名利,得到很好的生命體驗。將心比心,淡化名利,自然就會幹些於己於人於國都好的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損公肥私。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太陽照射,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間水氣升降循環,引起增溫、降溫、颳風、下雨、潮濕、乾燥等大氣現象,雕刻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形成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生物才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歷程就是在年復一年的春溫(生)夏熱(長)秋涼(收)冬寒(藏)中,完成生長、發育、壯大、成熟、死亡的。這就是「道」!

「大道至簡,天何言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議。春暖花開,小鳥歡唱;夏月蟬鳴,荷花飄香;秋季明月,落葉繽紛;冬寒下雪,草木蕭條,就是「道」在傾訴。

不論外感病,還是內傷病,更遑論環境破壞或污染引起的疾病,從根本上說,就是天人不和諧,不是你違背自然,就是自然容不得你。

人生於天地間,必須順應四季氣候的變化。四季養生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如何理解?萬物生長靠太陽,四季轉換、花開花落、播種收穫、冬眠覺醒都是陽氣於地球升降出入的結果,生命的本質就是陽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春夏人體陽氣以升發出表為主要趨勢,這個過程謂之「陽」。秋冬人體陽氣則以潛藏入里為主要趨勢,這個過程謂之「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應該是:春夏,精神情志、起居飲食不能妨礙陽氣升發(陽);秋冬,精神情志、起居飲食不能妨礙陽氣潛藏(陰)。要順勢而為,「順氣而養」,不要和自然唱反調。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還說: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閡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瀉,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結合現代生活,可以這樣理解上述經文:

春夏養陽:春天應衣著寬鬆,頭髮蓬鬆,不宜穿緊身衣褲或頭髮緊扎;多些戶外活動,比如放風箏、踏青等,多做舒張抻拉筋骨關節的運動,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吃些韭菜、香菜、香椿、薺菜、春筍、春茶等春季應時之品,少吃寒涼、溫燥、膩滯難消化之品,最忌諱鬱悶不解。夏天不可過度使用空調,確保每天汗出;夏月氣血外浮,脾胃虛弱,外強中乾,伏陰在里,尤其不可多吃寒涼冰凍之品,「冬吃蘿蔔夏吃薑」,生薑溫暖脾胃,夏季常吃的涼拌菜中可以多放些生薑;腠理疏鬆,毛孔開張,應避免虛邪賊風、穿堂風,尤其不可冷風直吹頭頂、腦後、頸椎、肚臍。總之,春夏要使陽氣生而勿伐,長而勿亢。

秋冬養陰:春捂秋凍,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升發;秋凍是為了氣血入里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因此,初秋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入秋不宜馬上進補,冬季進補,秋墊底,先讓脾胃休息好,吃些滋潤清淡的飲食,多喝些粥;秋遊登高,賞菊望月,收斂心思,盡量平靜。冬天不宜早起冒寒運動及大汗淋漓,腳宜暖,頭宜涼,早睡晚起,心思盡量沉靜安定,適當進補,常吃蘿蔔。總之,秋冬要使陽氣藏而勿虧,收而勿僵。

四季養生,因果相連,環環相扣。春天升發是夏季盛長的序曲;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斂的必需;秋季收斂是冬季潛藏的前奏;冬季潛藏是春季勃發的根基。

簡單順勢

「大道至簡」,養生就是順自然生命之道,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最能說明養生的真諦,因此,養生也叫順生。

我們生活中諸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是逆生,不合道不順生,比如:暴飲暴食、飲食過於追求色香味、多吃膏粱厚味、嗜煙酗酒、功利浮躁、恣情縱慾、過度治療、缺少運動,依賴汽車、空調、電腦、家電,夜生活過多等。

很多人一邊恣情縱慾,放縱自己,沉浸在高度現代化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卻又渴望、追求只有在自然環境及簡單生活方式下才能獲得的健康、思維和良好的生命體驗;肉體感官要享受,頭腦精神想清凈。很難!雖然有「大隱隱於市」之說,但是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一邊是快速發展的科技在不斷催生出越來越疏離自然的生活方式,一邊是現代醫學又被逼得不斷要研究治療各種生活方式病,沒完沒了,何時是頭!

問題出在哪裡?恐怕誰也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就算能回答,也不能解決。在不丹這個國家,人們生活在沒有污染的環境中,「原始」天然,樸實簡單,幸福祥和,隨遇而安,是世界上國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多數民眾都有良好的生命體驗,真是一個養生的「天堂」。我想這可能和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治國思想有很大關係。而有的發達國家,平均壽命雖然長,但是人們活得並不開心,生活方式病很多,自殺率也很高。平均壽命長應該與其醫學科學的發達有關,許多人的生存依賴於先進的醫療技術,生存質量並不高,生命體驗也不好。

畫蛇添足,現代生活方式怎一個「複雜」了得!自以為是,現代科技發展怎一個「瘋狂」了得!為了身體健康,必須多做自然人;為了現實生活,適當介入政治經濟科技。在思想上、身體上、生活上太追隨時代潮流,隨波逐流,是很難養生的。要學會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不時地抽身遠觀。

神的「簡單自然」很重要。有的人與生俱來心神「簡單自然」;而多數人則需要經過一個「幼稚混沌——聰明老成——智慧糊塗」的心智成長過程;其中多數人的心智在「聰明老成」狀態停止成長而定格。

「聰明老成」狀態下的七情困擾最多,煩惱憂慮不斷,最容易催生出各種各樣的身心性疾病,也不容易學到養生的真諦,可以說是養生的一個坎兒吧。怎麼才是「神」的簡單自然呢?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有一句話很經典:「世界本來很簡單,是聰明人搞複雜了。」在別人看來,阿甘、許三多等人的成才過程好像很艱難、曲折,但是人家樂在其中,並不痛苦,相反,讓這些人淺嘗輒止、斤斤計較、專找捷徑,他們會不知所措,痛苦萬分。我覺得他們的「神」就是簡單自然。《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大概是心神清凈的最高境界了。

在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心神簡單自然清凈應該是:志向專一,思想單純,樂在其中,心無旁騖,專心敬業。「神貴凝惡亂,思貴斂惡散」。簡單自然清凈的心才能感知、把握事物運動變化之道,只有掌握了「道」,才能真正成才。很多年輕人渴望成才但是不明白這個根本道理,很是可惜。

「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干祖望老中醫總結養生是「猴行、龜欲、蟻食、童心」。猴行就是鍛煉身體多運動,龜欲就是減少慾望不貪婪,蟻食就是餐餐吃到七成飽,童心就是在糊塗智慧的同時還能保有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此外,還可以加上三個規律:睡眠、三餐、二便規律。

以上便是一般意義上的養生之術,普適於各種體質養生,是養生之術的大基礎。做到了這些,就是做到了養生之術大部分了,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後邊的各種體質養生。

保護環境

養生基於「天人合一」、「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不可脫離自然。

養生必須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山川、河流、大氣、土壤、生物等。生命之毛必附在自然環境之皮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如果千瘡百孔、骯髒污濁,會長出好毛嗎?

保護環境是為了人類自己,在疏離自然或者備受污染破壞的環境中,養生就是一種奢望,不好理解養生之道,難以做到養生之術。比如,食物都是經過藥物激素催生、上色、防腐、增味、強化、高溫等精細加工,最後面目全非地放在餐桌上。先不說飲食清淡、五味均衡了,單是想想有毒無毒就夠嚇人了。

想運動鍛煉?到處是污濁骯髒的空氣,把這些空氣吸入丹田嗎?河流污染,水質下降,天天喝這樣的水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

養神修德,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簡單順勢,保護環境是養生的四大基礎,如果沒有這四大基礎,養生就無從談起。

嵇康《養生論》中說:「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途,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要明白、自然、坦然地養生,「欲而強禁」、「貪而後抑」則是痛苦的皮毛的「養生」。讓我們拭去「躁動迷惑聰*」上的灰塵,懷揣一顆平和簡單的心,輕裝踏上中醫體質養生之路。

擁有平和體質,一方面可以說是上天的厚愛,另一方面說明個人後天的修為好。擁有這種體質的人,臟腑、氣血很和諧,七情適度。


推薦閱讀:

中醫辨體質與食物調養的選擇
虛寒性體質吃什麼好?
清雅源,細談不同體質喝茶也有講究
你是寒性體質嗎?跟我學,如何用「姜」擺脫!
寶寶的體質特點

TAG:養生 | 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