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視野】春茶物語:最是那一抹綠的柔情

春茶物語:最是那一抹綠的柔情

(2013-05-24 09:38:22)

轉載

標籤: 電子雜誌客戶端青年文摘手機休閑

整理/小 皮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描繪了如詩如畫的品春茶的畫面。當春風吹綠枝芽、穀雨的雨水將至,品嘗春茶的好時節也如期而來。午後閑來時光,用一盞精緻的茶杯沏上清香爽口的春茶,提神醒腦之餘亦讓人備感幸福。

【新茶如酒易醉人】

「明前茶,貴如金。」一句民間俗語道出了春茶的珍貴。

春茶,是由過冬後的茶樹第一次萌發的芽葉採制而成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芳香物質和維生素含量較高,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在「驚蟄」和「春分」節氣,早發品種茶就開始萌芽了,「清明」前就可採摘。「明前茶」由於伴隨著春天地氣的生髮而萌芽,又蘊含了整個冬季閉藏和積蓄的精華,所以得天地之靈氣,生命力最為旺盛,再加上「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產量低,物以稀為貴,使明前茶愈發貴重。

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觀看龍井茶採制時,曾作《觀採茶作歌》,詩云「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就是指「清明」前一日採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採制太嫩,過遲則太老。這個「火」就是指寒食節,也叫禁火節,和「清明」就差一兩天。

「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回升,天地的生髮之氣更盛,芽葉生長相對較快,茶葉往往滋味鮮濃而且耐泡。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茶源於塵土卻化於流水,有一茶在手,便可以盡攬春色,將春色三分讓全身受用。葉短情長,江南風物的靈氣,就這樣迢遞於上下五千年,綿延至華夏子孫的血管末梢。

茶被中國各個階層各種人群深深地接受,它總在交織、傳遞著一種情緒,是得與失的交流,是高貴與底層的平衡,更是理想主義與平凡生活的交融。夏茶苦、秋茶澀,只有春茶是甜的。每個人在品春茗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只屬於他自己的唯美的境界。

【TIPS:醉茶】

世人只知酒能醉人,卻不知茶也能醉人。新茶上市,有人為了嘗鮮,爭相購買明前茶、雨前茶,其實「茶葉越新鮮越好」的觀點是一種誤解,即使是綠茶,也並非需要新鮮到現采現喝。許多人飲用新茶後會出現頭暈失眠、四肢無力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稱之為「醉茶綜合征」。因為採摘下來不足一個月的茶葉,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含量較高,易使人的神經系統興奮,對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人十分不利。購回新茶後,最好存放半個月後再喝。

好茶還需好「手功」

「手提竹籃上茶山,十指尖尖採茶忙,顧不得與郎補衣衫。」會品茶的人都清楚,那些價格動輒上千元的茶葉,滋味反倒不一定好。茶葉貴是貴在手工上。

茶樹生長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山高水清,雲霧繚繞,生態環境優美。採茶一定要起很早,頂著晨露、披著月光采出的茶最好。採茶講究手巧、手快,因此要求採摘者最好是年輕女孩。特別是上等茶,對時間要求極緊,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就必須飛快地掐下來,否則會影響茶葉形態與營養。

茶葉採摘下來後,第二步是「萎調」。茶葉極易吸異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盛放茶葉的都是沒有異味的竹篾筐。在竹篾筐中把茶葉薄薄一層攤開,葉上不能疊葉,在陰涼通風的房間里須放上八至十個小時。

「殺青」是整個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早在20世紀70年代,農家炒茶用的是柴火燒鍋,如今一律改良成了不鏽鋼電炒鍋。電炒鍋的溫度達到160攝氏度左右時,茶葉即可均勻灑入。翻鍋講究對火候的把握和力度、手位的恰到好處,炒上等好茶,得是具有20年以上炒茶經驗的男技師。

再把茶放入竹篾筐中,一個芽一個芽次第攤開,至全部冷卻後,分揀出不好的芽葉,再重放入鍋中,開始「做型」。既要搓成捲曲型,又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揉爛。

最後一道工序是「提毫」,茶葉在八成乾的時候輔以輕揉,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則茶葉僅為墨綠色,全無靈動之氣。

將一小撮經過如此炒煉後的春茶置於茶具內,取熱水順勢沖入,但見清綠的茶葉芽葉成朵,有的亭亭玉立,在茶水中婀娜多姿;有的芽頭肥壯,在茶水中上下沉浮。茶湯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

待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小口品啜,慢慢吞咽,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茶風韻--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嘗茶的頭開鮮爽滋味與茶香。飲至杯中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再續開水,為二開茶。二開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

【TIPS:七大春茶名品】

西湖龍井:產自杭州西湖,茶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黃似糙米色,滋味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高,湯色碧綠黃瑩,葉底細嫩成朵。據稱,每斤西湖龍井需要2.6萬個「明前」茶葉嫩芽,需經十幾個小時的傳統手工炒制。

碧螺春:產自蘇州太湖洞庭山,俗名「煞人香」,條索緊結,蜷曲似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沖泡後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太平猴魁:產自安徽黃山市新民、龍門、三口一帶。一芽二葉,色澤蒼綠,白毫隱伏,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湯色青綠明凈,滋味甘醇。

黃山毛峰:產自安徽黃山,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沖泡後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

六安瓜片:產自安徽西部大別山腹地。六安瓜片是我國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製成後的茶葉形狀似瓜子,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

安吉白茶:安吉白茶只在春季生產,只有短短15天左右的採摘期,炒制後的茶葉翠綠金黃,沖泡後茶芽朵朵,葉底玉白,葉脈綠色,好像翡翠起舞,白葉卧底。

竹葉青:產自四川峨眉山及周邊,我國採摘最早的高山綠茶。竹葉青外形扁平,二頭尖細,形似竹葉,茶湯黃綠明亮,香濃味爽,葉底嫩綠均勻。

【春茶入壺 飲之有道】

古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美心修德、學習禮法。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陸羽在《茶經》這部曠世巨著里,首次把飲茶從生活領域提升到精神品飲和藝術創造的高度,不但使飲茶程式化,更使飲茶藝術化了。

飲茶至宋代已蔚為大觀,出現了許多熱衷於品茗藝術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黃儒、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遊等,甚至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為茶道推波助瀾。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茶道過程中那種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

周作人有言:「喝茶當於瓦屋之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好茶好壺,若再習得些許考究的品茶文化,那就更不枉這金貴的春茶了。

【中國的工夫茶】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工夫兩字有幾解,一般作費時以及費工夫解。畢竟講究沏茶、泡茶的方式,對全過程操作手藝要求極高,沒有一定的工夫是做不到的。此外,這個「工夫」也還表現在品飲和對茶具的要求方面。

工夫茶在日常飲用中從落座開始點火燒水到置茶、備器,再到沖水、洗茶、沖茶,再沖水、浸泡、沖茶,稍候片刻才端杯慢慢細飲(俗稱第二沖),之後再添水燒煮重複第二沖的過程,數沖以後(從六、七衝到十多衝)換茶再泡。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日式和風茶道】

茶道源於中國,盛於日本,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9世紀末,隨遣唐使進入日本的中國抹茶(Matcha),在日本得到了發揚光大。日本人將品茶與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修養融為一體,將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現已成為日本的國粹,引為國賓之禮,譽為日本之最。抹茶細膩醇厚的口感,因為有了日式茶具質樸特質的烘托,茶韻更為顯著。品這一壺茶,就算身在茶室,心也因為得到了茶香的凈化,而遠遠翱翔於天際了。

【歐式下午茶】

從飲茶文化發源來講,最早於下午喝茶的民族,理應是一向以茶文化著稱的古代中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下午茶發展為一種既定習俗的文化方式,則是英國人。

下午茶(afternoon tea)是英國17世紀時期的產物,綿延至今,正逐漸變成現代人休閑的一種習慣。一般享用下午茶的時間是下午3點到5點,在高樓之上或是隔著玻璃幕牆,一邊就著西式糕點喝茶,一邊看著午后街頭的匆匆腳步,或是悄然獨坐,或是一二好友閑談,如夢浮生中不免增添些許溫暖,這就頗得源自遙遠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下午茶的真義。

既然下午茶是休閑節目,那麼茶的味道可口與否是一方面,茶具是否具有欣賞價值就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了。歐洲貴族喝下午茶的畫面,在電影中的出鏡率很高,光是茶具的精緻花紋,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更別提那些功能劃分特別細緻的杯杯碟碟了。

————————————————————

《青年文摘?快點》是青年文摘品牌下的網路電子刊物,獨立內容策劃,全新閱讀視野,為你展現多角度世界、全色彩人生。「快點擊,漫閱讀」,雜誌關注有趣的話題、有料的人物,聚合有維度的思想、有力度的文字,兼顧各種流行時尚和創意藝術,精彩圖文,為你帶來樂趣與深度並重的新閱讀。

出版周期:月刊

上線時間:每月1號

下載地址:http://www.qnwz.cn/html/239/

薦稿郵箱:e-qnwz@qnwz.cn

微博:http://weibo.com/eqnwz

http://t.qq.com/e-qnwz


推薦閱讀:

鳳凰大視野 思變1896
卡帕、布列松到馬克·呂布:東方學視野中的中國照片
如何在風光攝影中運用空間藝術 - 全景——更大的視野
宏闊的視野,真摯的情懷-----建蘭饒美紅校長開講了
特朗普為何惹上了一場種族主義危機?|全球視野

TAG:視野 | 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