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杏溪村往事(1)——村名與風水林

老家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叫杏溪,名字取自流經村子的那條小溪,村行政區域是一塊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區域。地形隨杏溪河流的走向形成大小不等的峽谷和平地,宛如一條加工捆紮好的結斷香腸。

  杏溪河由上游的大坑,竹坑、串坑兩坑之水在際大坪(現在的新村)併流後,形成杏溪河水水量的主流,自此始稱真正的杏溪,兩坑交匯處下游不到300米處,又匯入厝坑(厝坑匯入杏溪處即泗洲廟之所在,泗洲之名亦由此而來)、之後何坑、張坑、余坑(厝後坑)、遼坑等多條涓流陸續加盟,最後在杏溪口河流突然收窄,溪水切斷一條山樑尾脈,注入閩江上游的金溪。不像其他河口往往是喇叭形的開闊地,杏溪河口十分狹窄,一條山巒余脈把杏溪擋得嚴嚴實實,不見蹤跡,從風水學角度,杏溪谷地真乃上好凝神聚氣、積財避邪之風水寶地。更巧的是,杏溪口位置正對著金溪對岸名剎證覺寺的羅漢殿大門,看來連大德高僧羅漢們也垂青關注著我們杏溪這塊風水寶地。

  (下圖是從證覺寺羅漢殿拍攝的金溪景觀,金溪河右上角山水結合處就是杏溪口)

  今天的杏溪行政區域包括了杏溪河全流域,但早先的杏溪行政村曾經包括現在的杏溪行政村和良地行政村(下轄上良地、下良地和余元坑三個自然村),良地行政村於1981年從杏溪行政村析出獨立後一直到1995年,杏溪行政村也還下轄著九個自然村,分別是余坑村,上牢村(上村),桃金坑,焦宿,新村、大坪,厝坑頭、洋門腰,以及行政村本部的杏溪村。如今桃金坑、焦宿、厝坑頭、洋門腰、大坪等幾個自然村都已不復存在,其他幾個自然村人口也普遍縮減過半,村本部戶數雖然比起三十年前有所增加,但是人口的數量卻也是絕對下降。真擔心再過三十年,生我養我的故鄉變成傳說。

  關於杏溪名稱的由來,有兩種最流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杏溪一名取自這條小溪匯入金溪河口處的地理環境,由於河口處正好是穿越一斷山樑,匯入金溪,河口南岸林木茂盛,將整個河口掩蔽得嚴嚴實實,因此,古人取了「口上長木」之意,取名杏溪,從地形地貌的特點來看,這種說法頗為可信,此外杏溪的鄰村竹舟,古稱竹洲,就是因為村子的河口沙洲竹林茂盛,故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杏溪河名的來由皆因此處古時曾是杏樹成林,故而得名。只是今天杏溪村的後生們普遍用一種懷疑的心態來揣測杏溪這個村名的由來,說她名不符實,因為現在的杏溪實在很難找到幾棵象樣的銀杏樹,更不用說林樹成林了。我的一些朋友甚至由此推測出杏溪村的先人很可能是來自中原的某個名叫杏溪村的人。  我是絕對相信杏溪之名來源於杏林之說的。很久很久以前,此地的杏林究竟多大,我們無從考察,但40年前依然尚在的那片水頭風水林我們是見識過的,地點就在今天的陽公亭,位於余坑與杏溪交匯的那一片區域,密密麻麻地生長著近百顆要三四個成年人才合抱得過來的參天銀杏大樹林,走進這片銀杏林,彷彿置身於遮天蔽日的熱帶叢林。杏林文革後期的70年代中期,政府號召農業學大寨,開荒種地,改造良田,這一大片生長了上千年的風水林因此在劫難逃。想想真是扼腕。  與水頭風水林一樣,杏溪村的水尾風水林也極具特色,杏溪村風水林的「水尾」就是杏溪村後山生長了近千年的七棵老松。這七棵千年老松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傲然挺立。據說是90年代後期村裡的包隊幹部考慮到村莊房屋與人員的安全問題,下令將七棵老松砍了。至此,杏溪村的風水林徹底不見了蹤跡。  說也奇怪,幾百年來,處於杏溪村下方的楊家祖屋,一直只能安居七戶人家,一旦多出一戶,則必有一戶會陷入災禍連連甚至家破人亡的絕境。因此,幾百年來,從楊家大院衍生出桃金坑、大坪、際大坪(新村)等多個自然村,每個村莊的人口都發展得遠較祖地為多。  直到2000年後,楊家祖屋已經成為危房,無法住人,但眾口依然難調,依然無法在原址上翻蓋新的楊家大院,楊家子孫於是先後遷出楊家大院,各自到祖屋之外另蓋新房。在此之前,楊家大院內的住戶始終沒有超出過七戶人家。

  如今,楊家大院只留下一片瓦礫,芳草萋萋,在瓦礫坪上,新建了一座小祠堂。供奉著楊家先祖與家譜。後山的七棵千年老松已經不見了,但竹林依然茂盛!
推薦閱讀:

如今獨看雲過,往事不言
掩面嘆息
周恩來家族往事: 親自下令逮捕親弟弟周同宇(組圖)
(2)[轉載]學拳往事(二)
歲末,跟往事道一聲珍重。

TAG:風水 | 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