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時代」的中國多邊外交

「G時代」的中國多邊外交作者:卜永光

11月堪稱是中國的多邊外交月。月初,中國作為東道主順利承辦了APEC領導人系列會議,北京成為世界鎂光燈的聚焦之地。系列多邊外交和雙邊會晤活動剛一結束,習近平主席旋即飛赴澳大利亞,參加在布里斯班召開的G20第九次峰會,並於15日在第一階段會議上進行了發言。

我們常用四句話來概括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布局: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外交是舞台。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外交在以上四個方面均有濃墨重彩的展現,而其中多邊外交舞台的逐步拓寬,則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了中國融入世界「加速度」的不斷提升。迄今為止,在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的11次出訪活動中,半數以上同時參加了重要的多邊國際會議。

我國對多邊外交參與的日益增多,既是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形勢使然,也是自身實力提升之後主動融入世界的必然選擇。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使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急劇增長,任何國家都無法單槍匹馬地解決全球性問題。在諸如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類的全球性議題推動下,二十國集團、金磚集團等多邊框架應運而生。

以2008年G8擴展為G20為標誌,人類已經進入「G時代」。「G時代」的新興國際組織雖然也被冠以「集團」之名,但和傳統大國政治中以國家間結盟為特徵的封閉性集團存在顯著差異。它們不具有排外性,針對的不再是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而是成員國所面對的共同問題乃至全球議題。實際上,符合這個特徵的新老多邊組織都可以被視作一種「GX」,比如,金磚集團實際上就是G5,它和傳統的G7或G8都是目前G20「大多邊」中按照一定標準劃分出的「少邊」或「小多邊」;作為一個開放性論壇的APEC,雖然成員不全是國家,但也可以被視作特定區域範圍內的G21。

進入「G時代」,能否取得資格以及在其中發揮何種作用,已經成為檢驗大國成色的試金石。在冷戰結束前的權勢政治鬥爭中,如何在各種聯盟中取捨站隊,決定著大國在叢林政治中的生存境遇;而在當今相互依存的世界政治經濟中,怎樣在新興的「GX」中有所作為,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國在地球村中的話語權和發展環境。

中國國力的不斷增長要求我們不但要主動融入世界,還要在其中擁有更大的話語引領權和規則制定權。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脫離於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此後,我們雖然加入其中,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既有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進入「G時代」後,在多邊大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僅是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也已經成為我國爭取良好外部發展環境的迫切需要。從北京APEC會議中將「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等本國國家戰略融入到地區共同戰略之中,到在G20峰會中話語權不斷增強並獲得2016年峰會主辦權,都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多邊框架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邊。

當然,在積極拓展多邊外交舞台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多邊外交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認識。本質上這些都是成員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社交平台。「G」的數目越大,多邊的邊越多,被世界各國共同接受的可能性或組織的合法性就越高,但同時尋求最大公約數的難度也會不斷上升,有效性則隨之下降。中國有句民諺: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麥要寒,種田哥哥要下雨,採桑娘子要晴天。一個無所不包的「G200」,必然會因無法平衡異常複雜的成員利益訴求而在集體行動困境中寸步難行。

中國外交既要善於利用多邊,也要重視在多邊舞台上對「少邊」或「雙邊」的運用。作為全球化新階段中的多邊組織,以「G20」為標準樣板的「GX」雖是遠不完美的「代議制」,卻仍不失為一種迄今為止最符合民主精神的國際框架。多邊的長處在於民主協商、促進共識和集思廣益,但在解決實質性問題上仍然作用有限。雙邊是多邊的基礎,「少邊」往往比「多邊」更有效率和針對性,這一點在「G時代」沒有改變。正因如此,無論是APEC還是G20,熱鬧的多邊舞台中的各種「雙邊」或「少邊」會晤,也是重要看點。具體到布里斯班峰會,金磚國家15日在峰會前的「小多邊」會晤,顯然具有重要的國際政治意義。


推薦閱讀:

費孝通:《江村經濟》中的時代密碼和拳拳抱負
德國化學學會盛衰史——遊走在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
信仰多元化時代的宗教衝突、寬容與對話
方寸話史(一):上古時代
這個時代,性侵有多大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TAG:中國 | 外交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