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史記》 領袖大度史多聞

有古人善謔,筆記中,將劉邦能裝會演的本領,稱作「漢高文章」。

他以無賴底色,布衣出身,坐了天下,有什麼道理嗎?

過去的說法,都是誇他「大度」。

所以,能得人,肯容人,會用人。

偉大領袖好讀舊史,也說劉邦能贏,一是底層出身,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所以,決策對頭。

二就是用人得當。

細究,也是說他會做文章。

《史記》對劉邦的「大度」頗多反諷,說是「意豁如也」,狀豪傑而帶流氓相。

《漢書》筆法就規矩些,只說高祖「性明達,好謀,能聽」,像個一號。

當年進城之初,劉邦也很意外這個結果。

他謙虛地表示,朕能贏,往下說,是發動群眾,在組織,則靠得了蕭何、張良、韓信。

可是你看蕭何,本是法家小吏的出身,進城後,竟忽然做成了儒家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為了讓領袖放心,不惜以貪瀆自污。

光赤腳叩頭謝罪,就好幾次。

張良是貴族,讀書多,有涵養,進城後,乾脆給中央寫信,請求辭去一切職務,稱要專心在家修鍊氣功。

至於韓信,很快被做成幾個案子,一擼到底,夷滅三族。

三傑如此。

劉邦真的大度嗎?

或者,此大度,是彼大度嗎?

劉邦是沛縣豐邑中陽里人,當年混街頭,道上有兩號人物,劉邦見了,也得客氣。

一是王陵,一是雍齒。

王陵豪族,任俠,兩道通吃,劉邦還沒起來時,常去套近乎,拜了大哥。

《史記》說,「高祖微時,兄事陵」。

後來王陵自己也幹了革命,拉隊伍,據南陽,「不肯從沛公」。

想單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嘛。

後來,項羽侵逼,王陵無奈,這才決定投靠劉邦,抱團活下去。

對這位昔日認的大哥,劉邦的心情,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進城後,排座次,劉邦拖了好久,才給了他一個侯爵。

劉邦臨死前,呂后問高幹問題。

劉邦說,蕭何之後,就曹參吧。

呂后又問,那曹參之後呢?

劉邦一嘆,答,那就王陵。

想了想,又補充道,王陵也有他的問題,要讓陳平和他搭班子。

呂后未及應答,劉邦又說,陳平還不夠,還要再加上周勃。

言外之意,陳、周更可靠些。

到底對王陵當初「不肯從沛公」,心存芥蒂。

呂后再問,劉邦就警覺了,說算了算了,後人的事,就讓後人辦吧。

對最親密的戰友也不放心了。

至於雍齒,大約從道上算起,就與劉邦平分沛縣街頭秋色。

史記說,雍齒素輕沛公。

後來一起革命,打下沛縣,建設豐邑根據地。

劉邦拜託雍齒留守,自己出去搶地盤。

雍齒就覺得這個安排有些怪怪的。

劉邦一笑,解釋說,自家兄弟,何分彼此,我們這夥人的家眷,可全都放在根據地了啊。

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雍齒也不好發作。

後來軍閥混戰,雍齒也想出來分一杯羹,就在根據地反了。

劉邦大驚。

急忙帶兵回來打,沒打下。便又去找項梁借兵打。

這就與項羽發生了關係。

雍齒運氣差,隊伍沒拉起來,最後反反覆復,還是和眾多山頭一起,擁立了劉邦。

排座次時,劉邦也是想繞過雍齒。

張良大驚,急忙進諫,說,這樣弄,就壞事了。

好位子就那麼多,好地盤就那幾個,現在,多少山頭都在擔心這天下不夠分的。

已經有人在搞串聯了,說陛下要把好東西都分給嫡系,然後辦他們。

倘剛進城,就火併,如何能長久?

劉邦也大驚,忙道,子房,教我!

張良說,我知道陛下最恨雍齒,只是礙於大家都說沛公大度,不方便匆忙辦他罷了。

劉邦嘿嘿一笑,他也有功,他也有功,不忍心,不忍心。

張良一笑,那就先封雍齒。

劉邦悟。

雍齒既封,隊伍立刻穩定了。

大家都說,哈哈,這下好了,連雍齒都能得個侯爵,何況我們這些一貫忠誠老實的呢?

「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他們又一次組織起來,按照儒者們新設計的禮儀,奉觴上當今天子壽,皆曰,陛下大度,曠古一人也!

推薦閱讀:

領袖的新裝
《周易》——領袖群經,神龍見首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
蒲殿俊 尊經書院走出的保路領袖
穆巴拉克:偉大的民族總是殘酷地對待領袖

TAG:史記 | 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