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西洋人在測繪清朝輿圖中的活動與貢獻

【原文出處】清史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號】199701 【原刊頁號】37-44 【分類號】K91 【分類名】中國地理 【複印期號】199706 【標題】18世紀西洋人在測繪清朝輿圖中的活動與貢獻 【作者】秦國經 【英文摘要】

Because topographical work serves as a tool for nationalrule and as evidenc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the Qing courttreated them with the utmost importance.In the eighteenthcentury,Kangxi,Yongzheng,and QianIong,three diligent andconscientious emperors,personally directed and planned empire-wide topographical survey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urveying and charting China,Westernmissionaries proved to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is effort.They contributed Western knowledge of astronomy and geography,aIong with the most advanced survey techniques,and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officials of the Qing court,accomplished the formidable task of surveying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empire.This was not only a historic undertaking,but also an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artography.【正文】      一、18世紀西洋人在測繪清朝輿地圖中的活動  1.大一統清王朝的建立與清帝對輿圖的重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數千年來,雖政權更替,歷有分合,但中華統一的國家卻越來越鞏固。到了清代,我國的疆土得到了最後的奠定。今天我國現有的領土和海域,基本上是繼承清代的版圖,這可以說是清朝的一大歷史功績。  清朝統治者對版圖的管理十分重視。所謂「版」,就是記載人民戶籍的檔案。「圖」是地圖,是國家土地、山水的圖記,所以歷來版圖被認為是一個主權國家的主要憑證。所謂「國家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1]清統治者深深認識到圖籍的重要性,所以在入關之前就成立了文館,重用漢族官僚和知識分子,廣為收羅明朝的圖籍檔案。  1644年,清軍入關定鼎北京後,經四十多年的統一戰爭,始建立起大一統的清王朝。清初雖在戎馬倥傯之際,統治者仍不忘記收集明朝的圖籍。順治五年九月曾以纂修明史的名義,諭令京內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在外督、撫、鎮、提及都、布、按三司等衙門,將有關明朝的檔案「作速開送禮部匯送內院,以備纂修」[2]。康熙四年十一月再次諭令禮部:「爾部即再行內外各衙門,將彼時所行事迹及奏疏、諭旨、舊案俱著查送。……其官民之家,如有開載明季時事之書,亦著送來,雖有忌諱之語,亦不治罪。爾部即行作速傳諭行。」[3]根據皇帝的諭令,各地陸續收集到許多明朝的檔案圖籍,送交清廷,存於內閣大庫。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千多件明朝內閣、兵部、禮部等國家機關的檔案和圖籍,基本上都是清初為修明史而搜集來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批明檔中,有一批珍貴的明代地圖,如《大明混一圖》為萬曆年間繪製,縱347厘米、橫453厘米,為當時最詳細的中國地圖和亞洲地圖,其幅頁之大,繪製之精,居我國古地圖之冠。清廷收存後,為體現其滿洲貴族的統治地位,將漢文地名統一用浮簽換成滿文地名,漢文「大明混一圖」改為滿文的"Dai Ming Gurun i Uherilehe Nirugan"。再如明萬曆年間刻制的《廣輿圖》、《論九州山鎮川澤全圖》以及明萬曆三十三年徐必達進呈的「乾坤一統海防全圖」,也極為珍貴。  2.康雍乾三朝任用西洋人測繪輿圖的活動  康熙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親政後,先後平定了「三藩」和統一了台灣,接著又領導了抗擊沙俄入侵的戰爭。他三次親征,粉碎了準噶爾部上層分子的分裂陰謀,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大業。他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任用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任欽天監官員修訂曆法,又聘請學有專長的傳教士入宮任職,或在內閣充當翻譯;或在內府任職醫生、畫師;或為皇帝、皇子講授天文、地理、數學、音樂、人體解剖、拉丁文等方面的知識。康熙帝親自學習,孜孜不倦,他演算的幾何算草,至今仍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康熙帝在統一全國的戰爭過程中,地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在使用地圖中也發現不少問題,如有的地圖模糊不清;有的測繪不精,內容有錯,等等。他深感「疆域錯紛,幅員遼闊,方輿地理,又今昔互異」。今後要想治理全國,沒有詳細而準確的地輿圖志,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在結束平定三藩和台灣的戰爭後不久,於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便下令纂修《大清一統志》:「務求采搜閎博,體例精詳,厄塞山川,風土人物,指掌可治,畫成地圖。萬幾之暇,朕將親覽。且俾奕世子孫披牒而慎維屏之寄;式版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國家無疆之歷。」[4]  康熙帝在戰爭和外出巡視活動中,還非常注意地理的調研和測繪。如康熙三十五年他在親征噶爾丹行軍途中,所記的測量獨石口至喀倫的情況:「自獨石口至喀倫,以繩量之有八百里,較向日行人所量之數日見短少。自京師至獨石口為路甚近,約計不過四百二十三里。皇太子可試使人量之。喀倫地方用儀器測驗北極高度,比京師高五度。以此度之,里數乃一千二百五十里……。」[5]又如,康熙三十六年間三月他在回軍途中,記錄了在寧夏測量的情況:「朕至此以儀器測量北極,較京師低一度二十分,東西相去二千一百五十里。今安多以法推算,言日食九分四十六秒,日食之日晴明測驗之,食九分三十幾秒,並未至昏暗見星。自寧夏視京師在正東而微北……」。[6]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中,康熙帝命進有關地圖呈覽。當時擔任翻譯的法國傳教士張誠乘機把早已繪好的亞洲地圖送上,並指圖說明中國的東北部分地區,因地理知識缺乏無法繪製,請求皇帝進行一次全國大地測量。康熙帝認為很有必要。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法國傳教士巴多明來華傳教,沿途細察各省地圖,發現府縣城鎮的位置與實地不符甚多,他將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再次建議重新測繪全國各省地圖,這就更加堅定了康熙皇帝測繪全國省級新圖的決心。於是命白晉返回法國,又挑選十幾位精通天文、地理和數學的教士來華,參加皇朝地圖的測繪工作。由於這次繪圖準備使用西方經緯度製圖法繪製,為了慎重從事,康熙皇帝於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命白晉等傳教士先在北京附近進行小塊試驗性的測量,以與舊圖相比較。經半年的努力,地圖繪製完工,上呈康熙帝。「帝親自校勘,認為遠勝舊圖」[7]。這樣才開始測繪各省地圖。這次測繪,康熙帝除聘用外國傳教士外,還命中國有關官員、精通演算法人員和欽天監等有關機構人員,共同到各地進行測量。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六日(1708年6月4日)命法國傳教士白晉(Bouvet)、雷孝思(Regis)、杜德美(Jartoux)和日耳曼神甫費隱(fridelli),從長城測起,至次年一月返回北京,繪成一圖。該圖上繪有長城三百個門口、堡壘以及附近城寨、河谷、水流、山崗等。至於北直隸(今河北省)的測繪,因先在北京附近試測,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二月便開始,到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完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月十八日雷孝思、杜德美、費隱諸人開始測量東北地區。先從遼東入手,東南到朝鮮邊境,東北到黑龍江口。測繪了《盛京全圖》、《烏蘇里江圖》、《黑龍江口圖》、《熱河圖》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康熙帝命再前進到黑龍江地區,對新建邊鎮墨爾根(今嫩江縣)和齊齊哈爾(今龍江縣)二鎮進行重點測量,於當年十二月完成了東北地圖的測繪工作。圖送至北京後,因「鴨綠、圖門二江間未詳晰,五十年(公元1711年)命烏喇總管穆克登偕按事部員復往詳察」。[8]  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命增加測繪人員,分成兩隊,一隊往山東,主要有雷孝思、麥大成(Cordoso,葡萄牙人)等。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繪成山東省圖。一隊出長城測定喀爾喀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主要人員有杜德美、費隱及潘如(Boujour,法蘭西人)等,該隊在蒙古測量後,途經陝西、山西,於康熙五十一年回到北京,但圖未能完成。又命麥大成、湯尚賢(de Tartre法蘭西人)同往山西、陝西(當時陝西包括今甘肅省)協助測繪工作。圖成以後,康熙帝甚喜。以後雷孝思又同馮秉正(De Mailla)及肯特雷(Kenderer),同往河南、江南(江蘇和安徽)、浙江及福建(包括台灣)測繪。湯尚賢、麥大成合測了江西、廣東及廣西。費隱及潘如、雷孝思又測繪了四川、雲南、貴州和湖廣的地圖。由於康熙帝親自主持這次測繪工作,並隨時發布諭旨,命各地方督撫很好組織本地的測繪活動,並招待、保護好西洋測繪人員等,所以測繪工作進展很順利。如江南、河南地圖於康熙五十二年閏五月測繪完畢,遵旨隨時報上。據江寧巡撫張伯行奏:「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准兵部咨,奉旨往河南、江南畫輿圖去的宮拜唐阿、西洋人不必回來,就從彼處往浙江舟山等處、福建台灣等處畫去。但走海時,著你等謹慎。看好天色時節行走,不必急了,須要仔細。再,下旨與他們,伊等著畫完一省將輿圖就交與該撫,著家人好生送來,欽此。臣查江南、河南輿圖已經欽差護軍參領臣陶蕃齊等經臨各府、州、縣丈量繪畫,起程北上。……於閏五月初八日抵蘇,准護軍參領臣陶蕃齊等將所畫江南、河南輿圖於初九日交臣恭進。現催江南驛道換給勘牌,前往浙、閩二省繪畫輿圖。……臣謹遵旨將所畫江南、河南輿圖,差家人謹慎齎捧赴京進呈」。[9]  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浙江巡撫王度昭奏報,浙江省地圖繪完送上。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江西巡撫佟國ráng@①奏報,李秉忠及西洋人麥大成、湯尚賢等所繪江西統省輿圖告成送上。康熙五十三年七月初二日四川巡撫年羹堯奏報,武英殿監督布爾賽、西洋人費隱等「於康熙五十二年六月十二日,……由四川北界保寧府屬之廣元縣畫起,於康熙五十三年六月初十日至東川府畫完川省全圖。即將全圖交與臣家人魏之輝收存。布爾賽等隨由東川入滇畫圖去訖。」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十七時,江西巡撫佟國ráng@①奏報,江西省圖繪完送上。  康熙五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雲南巡撫甘國璧奏報,西洋人費隱、雷孝思及武英殿監督常保等繪畫的雲南輿圖畫完,遵旨差家人送京呈覽。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貴州巡撫劉蔭樞奏報:「欽差繪畫輿圖大人、西洋曆法雷孝思、西洋曆法費隱、嚮導護軍參領英珠……於十月三十日將貴州輿圖畫畢,齎送到臣。臣謹遴選家人兼程齎送來京進呈御覽。」[10]至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一月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外,測量工作全部完竣。各路測繪人員回京後,在杜德美的領導下,編繪完畢關內十五省及關外蒙古各地地圖,取名《皇輿全覽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進呈皇帝。帝重加嘉獎,並命內閣學士蔣廷錫示諭群臣曰:「此朕費三十餘年之心力,始得告成。山脈水道,俱與《禹貢》合。爾以此與九卿詳閱,如有不合處,九卿有知者,舉出奏明」。[11]稍後九卿回奏:「從來輿圖地記,往往前後相沿;雖有成書,終難考信。……此圖誠開闢方圓之至寶,混一區夏之鉅觀。」  《皇輿全覽圖》從康熙四十七年正式開測,到康熙五十七年完工,歷時十年。所反映的疆域為東北至薩哈連島,東南至台灣,西至伊犁河,北至貝加爾湖,南至崖州(海南島)。在十八世紀初葉,進行如此全國範圍大面積的實地測繪圖工作,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亞洲也可謂是一個創舉。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於1722年去世。繼位的是雍正皇帝。雍正帝對傳教士採取嚴厲的態度,也沒有繼續聘用西洋人進行繪圖工作。不過他為了指揮對西北用兵作戰和管理改土歸流後的西南苗、瑤等少數民族,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命怡親王允祥等組織皇朝有關繪圖人員,繪製了皇輿十排圖(後稱《雍正皇輿十排全圖》)。雍正十排圖採用以北京為經、緯線中心的方格繪法,這不如康熙圖實地測量投影繪法科學。但在輿地的幅員廣袤方面,雍正圖卻大大超過了康熙圖。該圖北起北冰洋,南到中國南海,東起太平洋,西到地中海。  乾隆帝也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他雖然繼續執行乃父的禁教政策,但他卻仿效乃祖的做法,大膽使用西洋各類專門人才,為皇朝服務。他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先後聘用西洋人高慎思、君榮、蔣友仁等人,會同中國官員和測繪人員,完成了康熙時期沒有完成的對新疆和西藏地圖的測繪工作。康熙時期清朝的統治勢力猶未控制全新疆,到了乾隆時代,先後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回疆,才有可能測繪新疆的地圖。乾隆帝先後派西洋人高慎思、傅作霖、君榮及何國宗等專門人員,到新疆隨同軍隊進行測繪工作。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上諭劉統勛會同何國宗前往,所有山川地名,按其疆域方隅,諮詢者記,得自身所經歷匯為一集。」[12]乾隆帝對有功的中外測繪人員,隨時給予晉級加俸,如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內閣奉上諭:同左都御史何國宗前往伊犁等處測量之監副傅作霖,著賞給三品職銜。西洋人高慎思,著賞給四品職銜。俱准照銜食俸,其馬匹廩給亦即照銜支給。欽此。」[13]  將近一年的測量繪圖工作完竣後,乾隆帝命何國宗及西洋人回京。「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奉上諭:前命何國宗等赴伊犁測量並繪輿圖。今大段形勢皆已圖畫,其餘處所可以從容再往,是此等已屬完竣。何國宗及西洋人等現已回到肅州閑住無事,可即令其乘驛來京,著傳諭遵行。欽此。」[14]  關於這次繪圖的情況,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允祿、傅恆的奏摺講得很清楚:「臣允祿、臣傅恆等謹奏。欽惟我皇上德威遐播,武功大成。五年之間,闢地二萬餘里。準噶爾、哈薩克、布魯特及諸回部盡歸。特命何國宗、明安圖暨西洋人傅作霖等前往測量繪圖。復命臣允祿會同查辦,入時憲書,永光鉅典。臣等伏查康熙年間聖祖仁皇帝命臣允祿,監製地球,維時準噶爾回部尚在版圖之外。今皇上疆圉式廓,臣允祿、臣傅恆等公同商酌,請將地球添畫新闢土宇,以成昭代典章。再查內庭尚有銅板、木板地圖,其間或有闕略,參差未能畫一,並請敕令各該處查出。臣等率同何國宗、明安圖、劉松齡、鮑友管、傅作霖、高慎思等細心查辦,稍有纖疑,再與親在軍前諸臣,細加斟酌,務期允協。辦成恭呈御覽,伏候欽定。為此謹奏請旨。」[15]  劉統勛、何國宗、高慎思等人繪的《西域圖志》,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繪成,奉旨交軍機處方略館,這是以後一切新疆地圖的根據。以後乾隆帝又專派一批總裁、提調、纂修等官去纂修,經二十年之久,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才完成《欽定皇輿西域圖志》。  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朝在平息了頗羅鼐子朱爾墨特妄圖割據西藏的叛亂後,命測繪人員對西藏地圖重新實測,繪製了新的西藏地圖。這樣在康熙圖的基礎上,加上實地測繪的西藏、新疆地圖,使得全國實地測繪的新圖——《乾隆十三排地圖》得以完成。《乾隆十三排圖》又叫《乾隆內府地圖》。全圖共一百零四塊,圖幅範圍基本上和雍正圖相似,北盡北冰洋,南抵印度洋,西至波羅的海、地中海和紅海,不僅為我國最完整的實測地圖,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亞洲大陸全圖。為了宣揚這一成就,使其留傳後世,「皇上又令在朝修士,將大清一統地輿,及沿革之疆域,加工繪成圖冊,令蔣友仁鐫為銅板。友仁遵旨刊刻,刊成銅板一百零四片,每片刷印百張。」[16]這一百零四塊銅板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乾隆帝在看到成圖後,曾題詩二首,以表達他喜悅的心情:「括地多年仰聖猷,核真今復逮渠搜。閎@②詎類參軍注,厄塞應同主吏收。益切覲光周誥凜,匪關鑿空漢臣求,宇安歲美吾恆願,望蜀寧當意更留。乾隆丙子夏六月御題。」「敢雲擴宇蕆前猷,偃伯從茲罷剿搜。厄魯馬牛無一牧,筠沖屯堡並全收。本朝文軌期同奉,昧谷寒喧重細求,無外皇清王道坦,披圖奕葉慎貽留。庚辰秋八月疊前韻再題。」[17]  為紀念乾隆帝在平定準噶爾與回部叛亂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西洋人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和安德義等人合作特繪一份「得勝圖」共十六幅,獻給清廷。乾隆帝令郎世寧等將其帶往歐洲,鐫刻於銅板上。後在法國鐫版印製,再運回北京。  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乾隆九年(1744年)來華,1745年到京,為清廷效力三十餘年,主要為皇帝裝飾宮廷,曾在圓明園設計大水法等。特別是乾隆帝五十歲壽辰時,他進獻了一幅《坤輿全圖》。據輿圖房存乾隆二十九年福隆安續辦歸類輿圖檔中記載:「輿圖房陸續收存圖三十七件。蔣友仁進坤輿全圖一張。」《坤輿全圖》是蔣友仁以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和南懷仁《坤輿全圖》為基礎,又增補了「新辟西域諸圖」而成的。該圖為東西兩半球圖,左邊是西半球圖,上繪亞墨利加州。右為東半球圖,上繪亞細亞洲、利末亞洲、歐邏巴洲。在圖的上方有文字說明,它詳細介紹了四大洲的疆域,如「亞細亞州,天下第一大州。乃人類肇生之地,聖賢迭出之鄉。其界東至大東洋;南至赤道南約第十度;西至紅海、地中海、黑河、同河、白海;北至冰海。所容國土不啻百餘,其大者首推中國,聲名文物禮樂政教遠近所宗……」。[18]圖中的中國疆域部分,明確繪出了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平定回疆後的西域名稱,如烏什、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干、阿克蘇等等。除兩半球圖外,蔣友仁還在圖的四周繪製了天文地理學內容的插圖和文字說明。在這些圖、文中,明確闡述了哥白尼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介紹了正確的刻卜勒三定律和一些歐洲天文學的最新發展。如說「歌白尼置太陽於宇宙中心」、「以太陽靜地球動為主」「地球為橢圓形,圍繞太陽轉」[19]等等。蔣友仁為第一次向中國全面介紹哥白尼學說的人。  這幅圖進呈乾隆帝後,帝仔細審閱,並於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二日命「庄親王會同何國宗認為如有不對之處,即傳問蔣友仁。」經過仔細察看研究,庄親王允祿等復奏皇帝道:「臣等看得蔣友仁坤輿全圖一卷與內庭地球天主堂內坤輿全圖形勢大概相同,其繪畫亦甚詳細。惟俄羅斯往東較舊圖展開四十餘度。北亞墨里加往西亦展開五十餘度,皆系舊圖所無。詢據蔣友仁雲,舊圖系康熙年間西洋人南懷仁所作,彼時無人測量未入輿圖。乾隆六年有西洋人李勒等測量至其地,是以新圖添入等語。詢據劉松齡等皆與蔣友仁所說同。惟伊犁回部等處山水形勢較之明安圖、傅作霖等所畫新圖微有不合。詢據蔣友仁雲,此圖系按伊犁舊圖山水形勢繪畫,今應改正等語。臣等將伊犁回部等處另繪小圖簽入,其應改之處用紅色繪畫,恭呈御覽。伏候命下,臣等遵即改正。其圖說一卷,皆系西洋舊說。西洋人戴進賢等重修考成後編,亦用其法。但文義間有未能明順雅馴之處,請一併交發。臣等率同武英殿修書翰林等,量加修飾妥協,再行恭呈御覽。為此謹奏請旨。」乾隆帝閱折後,批答道:「是。著另畫一張,派好中書繕寫。」[20]乾隆三十六年《坤輿全圖》修改增繪完畢,獻給乾隆帝,帝大悅,特意嘉獎參與中外有關人士。這兩幅《坤輿全圖》都存於內務府的輿圖房,備皇帝隨時閱覽。後一幅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一份世界地圖。      二、西洋人在測繪清朝輿地圖中的貢獻  十八世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高潮時期。當時大批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一方面,他們來華是為了傳播和發展天主教。另一方面,他們也把歐洲的天文學、地理學、數學、醫藥、生理解剖學、機械學以及各種技藝帶到中國。尤其是西方傳教士傳播了先進天文地理觀念,並運用先進的測繪製圖方法,幫助清政府實地測繪了皇輿全圖,這是西方傳教士來華的最大貢獻之一。  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十三排圖》,是我國首次經實地測繪而成的全國地圖。在十八世紀初葉,進行如此全國範圍大面積實地測繪地圖的工作,不僅在中國是第一次,而且在亞洲也是一個創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這些圖,「不僅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更好,更精美。」這表明「中國在製圖學方面又一次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  當時的中國在製圖學方面所以能走到世界的前列,這和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的天文地理知識和新的繪圖方法是分不開的。  西方先進的天文地理學說在華傳播,大大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中國曆來認為天圓地方,中國居天地之中,四周都是藩屬蠻夷。在中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自稱授命於天,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故又稱天子。天子統馭華夏,撫綏萬方。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艾儒略的《萬國全圖》和南懷仁、蔣友仁的《坤輿全圖》,逐步在中國傳播後,中國的開明紳士開始改變天圓地方的觀念,認識到地球為橢圓形,感到畫圖必須實地測量經緯度。康熙帝是一個思想比較開放的君主。他接受了西方的天文地理觀念,決定用西洋人測量經緯度繪製皇朝輿圖。及至乾隆時期,蔣友仁借著向皇帝獻《坤輿全圖》機會,介紹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這些新的天文地理學說,無疑對中國的天文學、地理學的發展是一次巨大的推動,也是清政府採用新方法繪製皇朝輿圖的一個前提。  西方傳教士帶來了三角測量繪圖的新方法。所謂三角測量法,是在地面上按一定條件選定一系列點,構成許多相互聯接的三角形,然後在已知點觀察各方向間的水平角,並精確地測定其始邊長,以此邊長為基準線,推算其它各點的經緯度座標。法國傳教士杜赫德說:「從教士根據他(指康熙帝)的旨意繪成的北京地區地圖中,皇上發覺歐洲的測繪方法精度很高,乃決議以同樣方法測全國各省包括所屬之全部韃靼地區」。[21]  採用三角測量方法,必須在天文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所以第一步先用天文觀察方法測出一部分點的經度。如雷孝思、杜德美觀察測定涼州為西經13°43′56″。巴多明觀察測定熱河為東經1°30′,緯度為41°6′。哥波爾觀察測定廣州為西經4°00′11″,緯度為23°8′,等等。第二步是以天文觀測的點為基本點,然後採用三角測量法推算其它點的經緯度。西方傳教士在繪皇朝輿圖時,還採用了桑遜投影法,以及邊疆與內地的地名採用滿、漢文分別記注的方法。這些都是比較先進的製圖方法。  在這次測繪輿圖時,還統一了丈量尺度。由於我國歷史上尺度的長短不太一致,從而造成地圖製作的差誤較大。康熙帝根據西洋傳教士實際測量的結果,規定以當時工部營造尺為標準,合一千八百尺即一百八十丈為一里,也就是每尺合經線百分之一秒。測量長度單位的統一,是中國測繪史上一個進步。另外,把長度單位與地球經線每度的弧長聯繫起來,這在當時世界上是一個創舉。  康乾盛世時期所以能繪出當時世界一流的中外地圖,除了西洋傳教士帶來的先進測繪方法和繪圖技術以外,這和傳教士們的奉獻精神及他們艱苦而細緻的工作也是分不開的。據清宮檔案記載當時參加這一測繪活動的西方傳教士先後廿多人。在康熙時有張誠(法國耶穌會士)、白晉(法國耶穌會士)、巴多明(法國耶穌會士)、雷孝思(法國耶穌會士)、杜德美(法國耶穌會士)、麥大成(葡萄牙人)、湯尚賢(法蘭西人)、潘如(法蘭西人)、費隱(日爾曼傳教士)、馬俠、肯特雷等等。各省輿圖測繪之後,最後由杜德美彙集成冊。在乾隆時,有高慎思、君榮(法國耶穌會士)、劉松齡、鮑友管、傅作霖、蔣友仁(法國耶穌會士),等等。  在西藏、新疆地圖測繪完成之後,由蔣友仁等在康熙《皇輿全覽圖》基礎上,彙編成《乾隆十三排地圖》,並將中國測繪地圖的新成果,繪入《坤輿全圖》,進獻給乾隆皇帝。  在中國如此廣闊的國土上,進行史無前例如此大規模的測繪活動,其困難是可以想像的。正如始終如一參加這一測繪活動的雷孝思神甫所說:「在執行這項任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謹慎警惕之處多得不勝枚舉。皇上把對他的帝國至關緊要的任務委派給我們,為了不辜負這位賢君主的信任,同時也希望求得皇上的庇護,這對要在他的帝國里弘大基督教是必不可少的。這種信念驅使我們跨越了在從事如此浩繁的工作中所不可避免的種種艱難險阻。我們出於至誠,甘之若飴,自願繼續在帝國的東西邊境和相隔適當距離的若干地點,反覆進行日食觀測,測定經度,以校正繪好的地圖。」[22]  傳教士在測繪活動中,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正如雷孝思以全體傳教士的名義,在給巴黎杜赫德神甫的報告中說:「我向你們保證,為使地圖儘可能完善,我們已使盡一切手段。我們親自走遍各省各地,包括那些很次要的地點,查閱了各地官府所藏的輿圖和史書,詢問了所經各地的官吏和耆老縉紳。」[23]為了使地圖精益求精,神父們對於已繪好的地圖,還要反覆測量校正。  在艱苦的測繪活動中,由於水土不服和勞累的關係,有的神甫病倒了;有的神甫帶病堅持工作;有的神甫甚至犧牲了生命。如康熙四十七年,在測繪剛開始兩個月,白晉神甫由於勞累病倒了。病稍愈後他又繼續工作。康熙五十四年,費隱神甫在測繪雲南地圖時累病了,但繼續堅持工作,一直到測繪完雲南地圖為止。張誠神甫到張家口附近測量時,到白河某支流源頭,突然累倒了,不停地噁心和嘔吐,生命處於危急之中。他以為很快就要死去,寫了遺書。後幸被出使蒙古的一位官員搶救了他的生命。  特別是法國傳教士蔣友仁,他於乾隆十年(1745)五月來華到京,於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病故,在華三十多年。他不僅設計修造了圓明園大水法,而且為乾隆時皇輿地圖和戰圖的編繪及刊刻印刷,付出了巨大的辛勞。他參加彙編了《乾隆十三排圖》,圖成之後他又將圖稿運往法國,刊刻成銅板印刷。乾隆三十年西洋人郎世寧等所繪平定準噶爾、回部等處《得勝圖》完成後,遵照皇帝的諭指,「蔣友仁將圖寄至法國刊板。法國皇上類思第十五位,自頒庫銀,令本國巧匠名高山者,刻成銅板,齎回中朝。蔣友仁刷印二百張。復將印稿連板寄回法國以便改良。乾隆三十七年,洋歷十二月,由法國先寄回改板七片。皇上即命蔣友仁試印。友仁刷印若干張,忽患嘔血,十分危急。僅得預備善終之暇,虔領終禮而卒。時乾隆三十九年,降生後1774年,洋歷10月13日也。皇上賜帑銀百兩助葬。」[24]  蔣友仁為了在中國傳教,為了向西方傳播中國的文化與文明,來華三十多年來,可以說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最後累死在刊印清朝的輿圖工作中,他為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注釋:  [1]《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三。  [2]《順治實錄》卷四十。  [3]《康熙實錄》卷六十。  [4]《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四。  [5]《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十九。  [6]《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二十四。  [7]《清史稿·何國宗傳》。  [8]《清史稿·何國宗傳》。  [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硃批奏摺。  [10]以上均引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硃批奏摺。  [11]《清史稿·何國宗傳》。  [12]《乾隆朝上諭檔》第二冊。  [13]《乾隆朝上諭檔》第二冊。  [14]《乾隆朝上諭檔》第二冊。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檔案。  [16]《燕京開教略》中篇。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乾隆十三排圖》。  [1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蔣友仁繪呈《坤輿全圖》。  [1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蔣友仁繪呈《坤輿全圖》。  [2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檔案。  [21]J·B·杜赫德《測繪中國地圖記事》。  [22]J·B·杜赫德《測繪中國地圖記事》。  [23]J·B·杜赫德《測繪中國地圖記事》。  [24]《燕京開教略》中篇。


推薦閱讀:

2017年註冊測繪師考試知識點整理:測繪綜合能力--行政區域界線測繪
演示視頻丨新一代傾斜測量在iRTK5上的應用
Awesome SAR
測繪之系統集成那些事兒
致我熱愛的行業-測繪工程

TAG:活動 | 清朝 | 測繪 | 世紀 | 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