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BC泥塑寫字板----《傳世菩薩銅像鑒賞》選載

泥塑寫字板是指史前文明根據需要主料用泥加工成大大小小不等長方形的塊狀,記載文字、記載歷史、記載文明。 為了能延續人類已發展的文明、文化與歷史,傳播、宣傳自己的宗教和統治,必然會有他們自己的傳播方式,用語言,用文字,用圖畫來表示和傳達他們的文化,用泥塑寫字板是人類最初、最早、最直接的藝術發明。《傳世菩薩銅像》在頭飾、項鏈和纓絡上藝術的表現出古泥塑寫字板的兩大藝術特徵。歷史 至今科學斷定最早的文字是岩刻、因受局限,記載不多。發現最多、傳播最廣、流傳影響最大的是泥塑寫字板,她是泥塊文字藝術。字字珠璣、塊塊金磚。已發現的有三種:1兩河流域尼尼微鍥形文字泥板:2埃及刻在神

廟牆上的文字:3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泥印章。一 兩河流域尼尼微鍥形泥板文字(圖)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 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  (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卧。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3500~前2600年屬象形文字階段,此後發展成為記寫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前第2和前第1千年,蘇美爾人同化於阿卡得人後,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學中仍被使用,公元1世紀後失傳。18世紀中葉以後,楔形文字引起學術界的注意。19世紀,學者們利用「波斯古經」首先釋讀成功波斯楔形文字,然後,對照波斯文字釋讀成功塞姆語系的阿卡得文字。最後利用阿卡得文字釋讀成功與任何語系都無關係的蘇美爾文字。在釋讀過程中,英國的H.C.羅林森(1810~1895)、愛爾蘭的E.欣克斯和法國的J.奧佩爾作出了較大貢獻。    古巴比倫楔形文字

碑石 這是楔形文字衝壓工具蘇美爾人用當地盛產的蘆葦和粘土作為書寫材料,以削尖的蘆葦桿在粘土泥板上壓寫字元,由於壓出的筆劃呈楔形,因此名為「楔形文字」。將寫好字的泥板晒乾或燒乾後即成為今天所說的泥板文書。常用的蘇美爾文字約600多個,主要分為表義符和表音符兩種,另外還有定義符和尾音符。所記的蘇美爾語被稱為粘著語,其詞幹不變,依靠在詞幹上加前、後綴來表示語法作用,名詞與動詞是同形的,一字往往多音多義,現知的蘇美爾詞根約1800個。

律文版的鍥形文字泥板a 律文版的鍥形文字泥板b

帶有行政記錄的泥板

佚名

綜合,其他

泥板(出土後烘乾)

8.9厘米,寬10.4厘米,厚2.4厘米

阿卡德王朝

伊拉克,尼普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簡介:

  這塊包括多列文字的泥板是一份關於多人裝運洋蔥的記錄,結尾處給出了總的裝運數量(位於泥板最左欄的上方)。這件泥板是百餘件來自尼普爾古阿卡德(嚴格地講,古阿卡德是指講賽姆語的族群,而非阿卡德王朝)泥板中的一件,而洋蔥是尼普爾的主要貿易物資。亞述語言學家通常把這類泥板文獻稱作「洋蔥檔案」。洋蔥的徵集由國家官吏支持負責,這位按照字面含義可譯為「一種偉大的作物」的官吏在蘇美爾語中被稱作「gal-nisag」,其職責是對洋蔥進行再分配,按照一定的比例劃撥給國王、各省的統治者、尼普爾的尼努爾塔神廟等。「洋蔥檔案」是美索不達米亞早期的一類經濟文獻,它證明了當時的貿易專業化程度已非常顯著。

  這塊泥板以「年號」結尾——按照傳統,帝王紀年是以統治者的某些重要偉績來命名,有時可能依據軍事征服,有時可能依據建成的神廟,但不會以數字序列作為紀年的標準。從早王朝晚期到古巴比倫時期都以年號紀年,這成為了解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歷史的重要來源。這塊泥板上的年號表明這些文獻記錄於阿卡德王朝的最後一位重要的帝王沙爾卡利沙瑞(公元前2217-前2193)統治的第二年,並且暗示帝王到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的一次旅行。

  這一時期數字的書寫與其他楔形文字元號有著明顯的差異,用筆鈍的一端來書寫的數字是由圓圈和新月形組合而成

古代刻寫在粘土板上的文書。是西亞地區古代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赫梯、波斯和亞述,古埃及和古希臘的遺物。其文字因筆畫一頭粗一頭細,狀如楔子,故被後人稱為楔形文字。作為檔案保存的泥板在末端刻有該文書的關鍵詞或主題詞,以便分類保管。泥板文書一直被使用到大約公元一世紀才逐漸淘汰

  蘇美爾文字後來為西亞各古代民族所採用。塞姆語系的阿卡得人、迦南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印歐語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語系難定的埃蘭人、胡里安人和烏拉爾圖人都用蘇美爾文字來記寫自己的語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體系。二 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泥印章(圖)三 埃及泥塑形 古埃及的文字(圖) 古埃及文字創於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體的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1、象形文字: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構成體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這種文字體系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2、祭祀體文字:為實用和方便起見,書吏又將象形文字的符號外形加以簡化,創造了祭祀體文字。3、世俗體文字:它是祭祀體文字的草寫形式。與祭祀體文字對比,世俗體文字的連寫形式更簡單,已不具有圖畫特點,它的書寫方向保留了祭祀體文字的傳統。固定從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的文字,深受希臘文、聖經文學的影響。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三部構成。   表意符號是用圖形表示詞語的意義,特點是圖形和詞義有密切關係。例如:表示水就畫了條波形線≈,畫一個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號是了把詞語的發音表示出來,取得了音值。例如:貓頭鷹的圖形用作音符時,讀[m]音,已失掉「貓頭鷹」的含義。表示門閂的圖形符號,代表 音,而另一個表示小山坡的符號,則用來表示[k]音。  限定符號是在表音符號外加上一個新的純屬表意的圖形符號,置於詞尾,以表明這個詞是屬於哪個事物範疇的。限定符號本身不發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鷲」這兩詞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兩個輔音組成,讀音為hb.區別詞義的方法是:在hb後分別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鷲」的限定符號。把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適當組合起來,便可構成完整的句子。 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çois Xavier Bouchard)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el-Rashid)發現了「羅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歷史學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聖書體」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個理解到,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 結果 通過兩河流域尼尼微鍥形文字演化過程;埃及刻在神廟牆上的文字;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泥印章製作的學習得出結果: 一 材料是泥; 二 形狀是塊; 三 一字或一詞成單個方型; 四 以方形為單位排列成版。應用 在《傳世菩薩銅像》的頭盔下邊、佛像的額頭上花冠的位置; 在《傳世菩薩銅像》的胸前掛項鏈的位置;在《傳世菩薩銅像》的腰前掛纓絡的位置。 (圖)

頭花、項鏈、纓絡的造型是藝術再現泥塑寫字板。比較

意義
推薦閱讀:

TAG:菩薩 | 鑒賞 | 泥塑 | 傳世 | 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