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茅蓬語錄(41—51)

茅蓬語錄(四十一)萬法本空(A)

萬 法 本 空

在修行中,不試圖去達到任何境地。你可以隨你的意願,曰以繼夜地精進修行,但是,如果心中依然有想攫獲的慾望,你永遠也達不到平靜。

所有物件假以時曰,會分解回歸其基本元素,這是任何現象界的本然。

唯有當我們明了並經驗到某些事物時,我們方能放下。

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任何人的!

在我們仍活著的時候,必須踏實地生活,不過到了最後,我們仍是無法保住任何我們盡其一生所追求到的事物。

只有智者能洞察世界本身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徹見了快樂與不快樂、美麗與醜惡,對他們而言,已沒有什麼是值得一看的了。

正確的修行是不執著一切。

前來擾亂你的事物純粹是誘惑力的表演;無論如何表演,你必須做的只是觀照,而不須要和它們一起表演。

當你死的時候,帶不走任何的事物,因此,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希求任何東西呢?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緊抓住某些東西時,必須提醒自己別去理它。

徹見一切事物的無常與空性,你便可以結束痛苦了。

[空]就是佛法實踐的目的,它是超越無止盡渴求與世俗快樂之輪轉的方法。

野心的報酬是:一種小的勢力,一種短暫的聲望,最後躺進一個墳墓,留下一個凋謝的名字!

人想到死去一物無有,萬念自然撇脫。

豈知樹上花,委地不如蓬與麻;又如樓中梯,枯爛誰論高與低。

天地萬物,皆是實相。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切人間的享樂都是空虛的。

試圖在精神世界裡得證什麼,就跟想在物質世界裡貪求某物是一樣愚痴。

一切[行]的本質是無常和死滅的,但是我們卻要捉住他們,背負他們,貪著他們,希望在不是真實的事物中發現真實。

當我們以絕對真理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時,我們只能看到元素:地、水、火、風;氧、氫;色、受、想、行、識等。我們只要仔細觀察這些元素,就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空性。

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一切都觀成空,他就可以如如不動,這種智慧便是觀照五蘊的真實性質,可以讓我們完全放下不好的執著。

墓園裡不就躺滿了所謂不可或缺的人物嗎?

在無常的變化中保持平靜,在悲智雙運中看到生命的究竟義。

當痛苦生起時,我們執著痛苦,於是便必得真的受苦。

一切事物到最後,不過只是生、滅罷了。

是身如掣電,類乾達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我們的生命是種種元素的集合體。我們利用世俗(世相)來說明事物,但,我們卻反去執著世俗(世相),然後認為它們是真實的事物。

當快樂生起時,理解它們是空的;當不快樂生起時,視它們是非你所有的,會消逝離去。不要視你自己為他們的主人。

佛陀給予我們教導,為的是要協助我們認識身體的真相,使我們能夠放下和捨棄我們的身體,可是,到最後,我們誦經卻只求延壽,更增加了我們的愚痴。

身體依然追隨它的本然——出生、成長,最後死亡;它們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

希望能有其他可能的人,只會受苦而已。

我們常說必須提升和捨棄某些事物,但是,事實上沒有東西可以提升,沒有東西可以捨棄啊!

如果我們真的看到事物本然的樣子,我們的心便會放棄了對它們的執著。

聰明人比比皆是,然而卻沒有人找到世間絕對的快樂,如果我們能將覺醒放在世間一切皆無實體的真理上,那麼,我們也許真的能尋得究竟的喜悅。

如果太愛惜這個肉體,就無法解脫。

善照諸幻,似鏡無痕,分別諸法,而得不動。

摩訶般若,以畢竟空,了無所得。

了達萬法,緣生性空,本自無生,本自無滅,法法皆假,不住執滯。

了一切法,悉從緣生,於緣生中,無有少法,而實積聚。

萬法本虛,從心見實,六塵本寂,凡夫妄執。

了幻非實。

世出世間,染凈諸法,由諸法集,幻化而有,依幻立名,皆無自性。

見聞如翳,三界空華,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但得無心,境自不現。

了境性空,其心自寂。

境本自空,何須壞相?

身心世界,因緣假合,空無自性。

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從緣生,空無自性。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

心無所得者為頓悟。

要了解財富、地位、讚美和快樂的本然。當它們來時,接受這些事物,但不要自負、自傲,別讓它們給愚弄了。

地、水、火、風和合,造成這個色身,那是[自然]的一面,是我們能用眼睛看到的一個物質對象;它依賴食物生存、成長、變化,直到最後消失。

你應該明了這世間,它像一輛國王的皇家四輪馬車,使人目眩神搖。愚人被吸引,但智者卻沒有被欺瞞。

事實上,真的並沒有什麼在那兒。甚至連人都不存在!他們只是元素的聚合,依因緣條件而生,依因緣條件而成長,存在一段時間後,便隨著自然法消逝;沒有人能違抗或控制它。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蓋世間苦樂,原無自性;雲苦雲樂,皆由業識妄心自加分別。

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

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痴漢。煩惱即是菩提,何用別求禪觀?實際無佛無魔,心體無形無段。

當知所有皆是虛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無即無。

覺諸相空,心自無念。

但自直下內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虛。一法才通,萬象盡歸心地。

以因現在立過去,因過去立未來,現在既不住,過去未來亦無生。

了境是心,萬法奚有,以依心所起無有定體,皆如幻化畢竟寂滅。

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

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則不生。若知境唯心,便舍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翟繪空。

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

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不得一法,稱曰傳心。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諸佛傳心,不離了幻。執幻則隨生死之流;了幻則順涅槃之道。

若了如幻之一心,則悟甚深緣起。三世五陰,當體凝寂。

一切眾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如幻如化。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本來無有一物可得。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茅蓬語錄(四十二)萬緣放下(B)

萬 緣 放 下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夫學道者,先須屏卻雜學諸緣,決定不求,決定不著。

若識心寂滅,無一切念處,是名正覺。

觀功利如土苴(苴:渣滓之意。);觀家國如牢獄;觀財色如瘡癰(癰:皮膚蓄膿腫之意。);觀榮譽如谷響。

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曰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既明知妄想不好,卻又放它不下,因為無始劫來,習氣薰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子喜歡吃糞相似。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

只因妄念執著,愛纏世間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

十二時中如金剛利劍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識田中儘力一揮,如斬一握絲,一斬一齊斷。眼之所見既斷,耳之所聞亦斷,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觸法同時俱斷。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遍搜胸中無可斷者。

既舍外塵,妄心隨息,妄心息故證會中道。

心識念念攀緣,系縛塵境,不得自在,即是眾生苦。若了境空無縛,內結不生,證會一心,根塵俱寂,即入性空法界,證無相菩提。

但向非空非有,無住無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

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擲骰子的方法,只有一種是贏的,那就是把它們擲到九霄雲外去。

對於自身的不幸挂念愈久,它傷害我們的力量就愈大。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邊坐磐石。

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若內心常懷著罪惡感,放不下,此乃修行上最大的障礙。

假如你有一件忿恨的事,或者和某人有點糾葛,不要老是翻來覆去,把你想的、感受的,或者想說的,在心裡一遍一遍的煎熬,因為神經就是這樣磨損的。正如同鞋帶,在每天拉扯的地方磨損一般。

修行要有志氣,乃在於肯與不肯之間(放下即是)。

把熱心於俗事的力量,轉為熱中於佛法,即能轉煩惱為菩提。學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牢執不放——不舍,終無成就菩提。

賭博就是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贏。

生命本來就很單純,若我們硬把它想得很複雜,那也會形成一種負擔。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他的心靈並未遠離貪慾與執著的話,就像想要在濕潤的木頭上起火一般,絕對無法達成目的。

難忍能忍,難捨能舍,佛道近矣!

執成病,著成魔,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不要執著於此時、此地,要輕輕放鬆,放下即是,那麼你的內在就會充滿著寧靜。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舍之又舍,以至於空。

直下承擔,不要愈求愈遠——「放下」就是。

無牽無罣,得大自在。依法解脫,是名修行。

若用煩惱心期待開悟,則永遠不會悟,放下即是。

生命的主宰,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智慧,而內心深處的智慧,是由放下開始做起。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舍(放下)盡一切(包括煩惱),當下自在。

交通擁擠、車輛多,找不到停車位;內心執著、放不下,找不到安詳處。

別人教的方法再好,還得你肯放得下煩惱才能受益。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歇即菩提,悟即自在。

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學會隨緣放下,否則就會「便秘」。

多虛不如少實,大丈夫應直下休歇,頓息萬緣,超生死流。

由於執著,我們經常遭受不幸。

去時終須去,再三留不住。

看破是真精進,放下是真功夫。

過去事能丟則丟,現在事能了則了,未業事能省則省。

能放下煩惱自可安眠。

有好子孫方是福,無多田地不為貧。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追求真理的人必須先拋棄不必要的負荷。

應用你施捨的力量,放棄所有不能給你真正快活的心理動機。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至道之要,唯有息心。心既息,則萬緣休罷,廓同太虛,瞭然無寄。

五陰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徹知緣起,便明法由心現。

汝若歇得念念馳求心,與釋迦老子不別。

競利奔名何足誇?清閑獨許野僧家。

心田不長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萬緣俱絕者,一切法性空,一切處無心。

過去事,莫思量;未來事,莫願莫求;現在事,於一切事但知無著。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頓止諸緣,妄想永息。

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痴愛泯滅。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萬緣放下。

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心,隨心轉變。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

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無礙,證此之時,萬緣俱絕,恆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時等備。

當下一歇,便是。

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

但識本心,息卻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

一切世間法,雖應而能休,雖休而能應。所謂提得起,放得下。

如人卧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舉世盡從夢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七凸八凹山下路;有誰來叩白雲扉?披雲常嘯千峰月,閑卻人間是與非。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道即心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自然神妙,此為圓悟。

大凡修行須是離念,此個中最是省力,只要離卻情念,明得三界無法,方解修行。

道無方所,明之在人;法離見聞,斷之在智。若能頓舍從來妄想、執著,於一念頃,頓悟自心,頓明自性,不染諸塵,不落有無,自然法法成見。

頓止諸緣,妄想永息。放捨身心,虛壑其懷;不緣而照,起作恆寂。

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

不為物轉是智,隨緣轉物是慧,離緣離物,即是「生死解脫」。

山靜雲閑,如是機緣如是法;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

放下有限,你就擁有無限。

茅蓬語錄(四十三)萬緣放下(A)

萬 緣 放 下

修行不是為了要再生到任何特殊的境界。

即使你達到平靜,也要將平靜丟掉。

修行所關切的是捨棄、放下、根除、止息。

只要心中有愛取,一切事物就會變成「行法」。

其實是人自己以他們的執著,將一切的事物綁起來。

追隨情緒是致命的。

假如我們持續不斷地去除殘餘的部份,並砍盡我們所不需的,最後將會有如釋重負的成果。

我們無所有地來到這世間,大限一到,我們仍是得空著手離去,不論你在這一生中所做何事,終須放下。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什麼。

如果你不捨棄你的喜惡,就還不算真正精進。

「不放下」就說明了即使你去尋找平靜,也無法找得到。

唯一能斷除疑惑的方法,就是完全地放下。

除非徹底明了並深刻地學會捨棄,否則,新的外相只會成為另一個貪婪的遊戲場所。

佛教是要去除,依賴事物來滿足渴求的那種快活與享樂,我們要它們止息,我們需要不為渴求煩擾的自在。

事情告一段落就讓它結束吧!如果放不下,就不應該舉起。

要放手讓過去的都過去,是需要勇氣的。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杯兩盞休。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於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干暗點頭。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得好休時便好休,如不休時終無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活著的時候,疑慮牽掛著死;死的時候,又戀棧著生。無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

人的成熟必須從懂得捨棄開始。

當你學會捨棄執著,不再緊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時,你的生命就會開始流暢。

人到了一定成熟度之後,不應該再拚命用「加法」,而應該用「減法」,回到自己的原點,找回自己。

人生不過是一場帶著行李的旅行,我們只能不斷向前走,並且沿途拋棄沉重的包袱。

任何強大的軍隊,都不可能抵擋住思想的力量。

壓力和煩惱經常是內心長期反覆激蕩衝突的結果。

人們煩惱、迷惑,實因看得太近又想得太多。

放下,是整個修行之道的全部。

修行之道就是舍離之道,放下之道。

大部份念頭所營造出來的東西,最好是舍掉。

自己心中的平靜與喜悅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其它的都只是平曰與人們共存的無益問題罷了。

舍離是一切因貪求所引起的病症的解藥。

放下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要拋棄自己的財物或家人,而是指捨棄對它們的認同感而已。

舍離是從布施自己真正執著的東西開始。

唯有舍離才能真正平息痛苦,而我們總是以滿足慾望來解決痛苦。

我們造惡因是因為對一切事物的實相與對「行」毫無認知,而且還一再地去執取它們。

當你碰上雜染升起時,只要看透它們,然後用放下的方法來克服它們。

如果我們想獲得佛法的全部利益,就必須發願放下我執。

世間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去執取,萬法的本質都不值得我們去攀緣執著。

放棄不理想的執著,可以說是佛教修行的關鍵。

當我們已經完全消除了無明,就可以對五蘊看得清清楚楚,體會到沒有那一蘊是自我,沒有那一蘊值得我們去執取。

人生不過是一場帶著行李的旅行,我們只能不斷向前走,並且沿途拋棄沉重的包袱。

為了保持一個人的自我,必然少不了要煞費周章和鬥爭,這些都只是盲目迷戀某些東西、執著某些東西的結果。

在靈車上,沒有多餘的行李架。

今天教你放下,還要放到無可放處,無可放處還要放下。

把一切放下,就是歇心。

眾生眾生從無量劫來,就因為一個放不下,大而世界,小而身心,一生一生的下去。

能知身心世界從何而有,就可以從根本上一斷,一了一切了。

毫釐繫念,三途業因。

如果你認為世上煩人的事太多,那麼且放下,讓它們自己去解決。

把病看成一個生命歷程中的正常現象。

別抓取任何事物,完全放下。

去放下一切不實而無意義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你將見到真理。

諸行只是一個帶著四處走的沉重的擔子,為什麼不立刻就放下呢?為什麼還要拖著它們到處跑呢?

如果世俗的種子仍未根除,我們便會在一個永無止息的輪迴當中繼續地困擾和迷惑。

我們修行是為了要學習放下,而不是要增長我們的執著。

覺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時出現的。

我們必須學習去放下所有我們的慾望——即使是覺悟的慾望。惟有如此,我們才會解脫。

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會看見真理。

學習以不掙扎來放下,單純的放下,還原你的本然——沒有握持,沒有執著,坦然自在。

如果你放下一點點,就會擁有些微的平靜;

如果你放下得很多,就會擁有很多的平靜;

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會擁有完整的平靜。

事實上,在真理中,並沒有人類,不論我們是什麼,都只是外相的範疇。

為何你無法平靜呢?因為你去執著造成你煩惱的事物。

我們必須學習去放下有為法,並且試著不去反抗或抵抗。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放下一切所求,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佛陀之道就是單純的「放下」任何一法。

提著重擔到處跑是無用的,而放下會帶來輕鬆與愉快。

當我們看到我們仍然無法放下的某些感覺時,我們必須以智慧測試它,找出原因來!處理它!這就是修行。

在這個修行當中,我們必須以不執著做每一件事。

心,它並無害,除非我們對它緊抓而受困,那才是問題真正的起因。

如果人們對事物緊執,他們會受苦,這就是痛苦生起的原因。

如果我們了解身和心單純的是它們本然的樣子,便不會有痛苦生起,因為我們沒有緊握它們。

無論我們執著什麼,我們就在那兒出生,我們就在那兒存在。

只要是我們無法放下,我們便會陷於輪迴的覆轍上,旋轉環繞。

無論我們黏著什麼當成我們或我們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

無論何時,你的心一黏著,你便必須要注意。

快樂和痛苦都從黏著生起。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佛陀教導去放下它們,去捨棄它們,因為它們只會引起痛苦。

如果你拿起某件事物並帶著它好一會兒,那麼當它變重時,你應該將它放下,拋下它,別使自己痛苦了。

一個人的確必須放棄很多,但不是對他人或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

舍除、放下是我們凈化過程中重要的部份。

雖然禁錮我們的就只是「執著」,但它卻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

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斷除執著,當執著斷除後,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沒有苦了。

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事無所求,心無所住。

頓息諸緣,莫生妄想。

忘機是佛,分別是魔,凡所有著,皆是虛妄。

大休大歇,根塵盡離,能所皆泯,三際俱舍,心如虛空,則盡法界,皆是覺性。

觀無念者,屏息萬緣,一念不生,歇即菩提。

放舍閑緣,歇卻心識。

當我們仍然如此執著時,便不會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事物。

佛陀的教導完成在完全捨棄的一點上。

無論是什麼,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要盲目地執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後,放下它。

執著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們應當解除這個原因,斬除它的根,不再讓它引起痛苦。

根除執著也就是根除苦,因為,執著五蘊便是苦的起因。

放下,從善、惡、財富、名譽、地位、苦、樂的困擾中退出來吧!

這個世間在哪裡呢?它就在迷戀著世間的生靈心中!黏著於稱讚、獲得、名譽、樂與苦,就叫做「世間」。當它在心中時,世間便生起,世間眾生便出生了。

如何使諸行平靜下來呢?我們就只是單純地去除執著,並且看清它們本然的樣子。

放下有限,你就擁有無限。

茅蓬語錄(四十四)經驗的烙印

經 驗 的 烙 印

偉人們並非始終聰明。

在生活中未曾作過任何傻事的人,決不如他想像中那麼聰明。

人們的聰明並非以經驗為依歸,而是以接受經驗的程度為依歸。

當你犯了錯誤,不要惘然回顧,應緊記教訓,然後向前看。

任何人都可能有錯誤,但只有愚者才會一錯再錯。

經歷重大變故的人,容易變成智者。

今天是昨天的學生。

一生中沒有過失的人,就是一生中毫無作為的人。

不承認錯誤是個過失。知道犯了錯,還頑固不改的人,更是大錯特錯。

最寶貴的學習是你親自體驗中得來的。

經驗只供你自己用,聽來的知見,充其量不過是知曉而已;如果沒有歷煉,那些知識絕少實用價值。

很多人生的智慧,需要經驗累積到某一種程度才能開悟。

你必須時時刻刻學取別人的經驗,警惕自己別犯下相同的錯誤。

唯有勇敢面對傷口,才有從災難中走出的可能。

以他人之不幸而學得謹慎乃善事也。

除了「經驗」,沒有什麼可讓「理論」相形見絀。

智慧來自經驗的累積。

最糟的範例可能是最佳的老師。

智慧來自精確的判斷,精確的判斷來自經驗,而經驗則來自判斷錯誤。

如果能從失敗中記取教訓,那就不算是失敗。

智者從錯誤中學習,愚者則重蹈覆轍。

記取教訓,活在當下,仰望明天。

人生像戰爭,採取最少錯誤行動的人,並不就是最好的將軍,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從矯正錯誤中獲得輝煌戰果的人。

失敗是教育,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

我們多半是乘著我們所抱的計劃底殘跡登上天堂,而發覺我們的失敗就是成功。

只有一個燈籠引導著我的腳步,那便是經驗的燈籠。

經驗若是智慧的朋友,就是它最好的朋友,否則就是最壞的敵人。

借取經驗,而非購買經驗的人是幸運的。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是一種恥辱。

永遠不要因承認錯誤而感到羞恥,因為承認錯誤也可以解釋作你比昨天更聰明。

虛心接受錯誤便是勝利。

聰明人往往從別人的錯誤中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歷史是一種用實例教訓世人的哲學。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創痕。

一個人的經驗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歲月的磨練能夠使他成熟。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

過往的苦痛是讓果實更加甘美的肥料。

如果想早一點到達目的就走老路。

生命是經驗的河流,你游得愈廣愈深,就愈豐富。

一生從未當過傻瓜,就永遠成不了聰明人。

任何人都可能犯錯,只有愚者才會一錯再錯。

事情如何發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處理,且最後學到了此什麼。

一個偉大的失敗,有時也可能和一個出色的成功一樣有價值。

在你通往成功之路時會發現,以前的失敗只不過是一些必要的繞路。

人不怕失敗,只怕不知道失敗的原因;不怕跌倒,只怕跌倒了不肯爬起來。

生存就是變化,變化就是累積經驗,累積經驗就是無休止地創新自己。

所有的不幸,都是走向未來的踏腳石。

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人生求勝的秘訣,只有那些失敗過的人才瞭若指掌。

不能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

一次小小的失足也許會防止重重的跌落。

那些不能牢記過去的人,命中注定要一再重複自己的過去。

引致我們成功的最大嚮導者,便是我們由自己的錯誤所得來的教訓。

「經驗」是智慧的糧食,潛能的起源。

經驗是一把在你喪失頭髮後,生命給你的梳子。

讓生活的每一個經驗,都能成為有價值的經驗。

懂得運用生命偶爾的失足,有時會成為轉機。

錯誤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事,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錯誤。

從失敗中獲得的,遠比從勝利中獲得的更多。

以失敗為師。

眼前的失敗也許孕育著成功的胚芽,它將在曰後綻放花朵,結出永恆的甜果。

對大多數人而言,經驗宛如一艘船的尾燈,它只照亮已駛過的航道。

經驗的代價是昂貴的,但愚人只能從經驗中學習。

每一個人都要親身經歷,才知道爐灶是燙的。

唯有穿鞋的人,才知道鞋的那一處擠腳。

實力是要有人生體驗才能培養出來的,從人生的體驗中,自然就會獲得很好的覺悟。

外界事物之意義,即是你生命經驗本身之意義。

經驗所得來的定理,往往勝過光靠想像所得來的理論。

注意!別讓錯誤紊亂了整顆心。你的過失,是最具有意義的教訓,這也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失敗」是很好的教育,如果善加反省思考,就能在失敗中,獲得和成功一樣多的珍貴事物。

經驗是優良的老師,只是學費很貴。

學習別人的經驗,可以減少我們對生命無謂的浪費。

當你跌倒的時候,不要白白地爬起來。

不要怕犯錯,因為當你老時,這就叫經驗。

錯誤不一定是罪惡,如果錯誤就是罪惡,那麼「成功者」便是滿身罪惡的累積。

聰明的人,從別人的錯誤中警惕自己。

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小小失敗的碎石,會鋪成成功的大道。

用經驗來口嘗人生的道理。

茅蓬語錄(四十五)夢幻泡影

夢 幻 泡 影

如果苦生起,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認識它。

名字並不是固有的實體,它們只是暫時性的事實。

有些人終生向幻影追逐,所得到的也只是幻影般的滿足。

所有完美無瑕的東西總是讓人像飛蛾撲火般,不顧一切投身而去。

越能夠看得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我們就越有能力去因應這個變幻無常的世界。

我們的名字,都是黑夜的海波上生出來的閃光,死時不留一點痕迹。

如來真正要你做的,是去超越苦,去探究事物以及捨棄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

心的活動、愉悅的感覺、不愉悅的感覺等等,都是法塵,它們是「世間」。

世俗的認同里,根本沒有任何的真實存在。

大家都來看這猶如彩飾拉車的世間,愚笨的人會足佇觀看,智者卻不然。

如果你無法放下你的幻相,你將永遠得不到解脫。

根本沒有一個永恆的自我,沒有一樣堅固、不變的東西是我們可以掌握得住的。

痛苦是歡樂的影子;但不幸的是,影子是人生的真相,而空幻乃真相的根源。

人生的榮華不過是一場瘋狂的胡鬧。

野心的本身,不過是一個夢的影子。

聲名——夜空的煙花。

看人打電動玩具可以悟道。玩的人面對一台冰冷的電視頻頻頓足捶胸,喜怒悲歡不一而足,旁觀者不免啞然失笑——面對幻景,居然可以如此!但玩的人何嘗不知?身在局中,情難自己。

歷史上的故事不乏這樣的例子:男子的生命以追求名利和權勢為目標,女子的生命以追求愛情為目標——其實都只是在追求一個幻覺。

你的心猶如一間房子的主人,而種種的感覺就如來來去去的客人。

人生看似擁有一切,其實是一片虛無。

生死未了的人都是睜眼做夢,還不曉得是夢!

夢不能醒,生死不了;邪念不除,妄生枝節。

人生位於著了顏色的影子上。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所有的生物跟我們並無兩樣。我們同是生、老、病和死的朋友。

感覺是虛假而變遷的。

事實上,人們對於他們的身體擔憂太多;由於錯誤知見(邪見)的關係,他們擔心且黏著他們的身體太多,無法放下。

「苦」會在我們一無所求,覺悟沒有任何事物值得擁有時遠離。

眾生都緊緊執著於芝麻綠豆的小事。他們執著別人說的話,或是他們所作的回答,乃至他們做過的事或沒有做的事。人生的舞台真是虛妄。

回觀世間,儼如昨夢,生死大夢,隨倒想生,如從夢覺,倒想自離,若得大覺,生死永盡,究竟涅槃,得大安樂。

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

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畢竟幻化,皆不可得。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依正危脆,無堅牢者,倘以為實,與體不應。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心名大幻師,身為大幻城,名相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無有幻外事。

凡夫不識幻,處處迷幻業。佛則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

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於雲,忽爾而起。

若依佛法言,於一切境,皆應視如幻夢。

鏡花水月,當體非真;如是妙觀,可謂智人。

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散。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世間諸法如幻,生死猶若雷電。法身自在圓通,出入山河無間。

命如風裡之殘燈,剎那磨滅;身似潭中之聚沫,條爾消洋。

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觀一切法如夢幻而空之,便契入如如不動之性。

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虛幻不能產生真實,就像骯髒不能產生清潔一樣。

記憶只是意識中的殘影,不值得執著。

縱有珍寶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么?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

無明與業識幻化所產生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

人生與世間,一切皆是一種「潛在意識」所幻現的。

「境界」——乃是自心或業力所變化出來的假相。

不學佛的人,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向人間走一回。

生命無常,剎那生滅,莫被幻境所騙。

人睡著了,夢境就真實不虛;人不覺醒,世俗瑣事也成真。

於虛妄處,強加分別執著——即是業障。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世間真如夢,財寶亦如幻;如同畫中的高低,雖可見但並非實有。

事如春夢了無痕。

我們的肉體是個緣生之舟。

當意識作用時,一切變化的顯境,亦如影片般的虛幻不實。

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旁邊的人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追求虛幻的結果,最後所得到的必定是幻滅。

時間是由人類的妄想刻划出來的,並非真實。

迷妄的世界,不外就是唯心所現的心影而已。

若要臨死不動心,必須平生看得破。

人生因緣際會,皆同影塵幻事;人我過往酬對,本是遊戲三昧。

維摩經上說:是身如影,從顛倒起;是身如焚,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起。

當你知道生命就如夢境時,那麼,生命就是一種修持。

好好體會下面這句話——一切如天上浮雲。

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念乃隨起隨滅,並無實物。一猶之空花,幻有實無也。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

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

空花三界如風捲煙,幻化六塵如湯消冰。

生死與涅槃,凡夫與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為誰辛苦,為誰忙?

你到底在追求什麼?

開悟的人:我真的一無所有,連立錐之地亦無。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

心性與根塵,皆屬幻化。

可憐凡夫,夢時固是妄心,即其所謂醒時,亦全是妄心也,故其所謂醒,依然是夢。

五濁惡世,種種虛幻,無一真實。

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性,唯是因緣。

知幻即離,所以無身心受彼生死,則法性如如矣!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

是身如夢,從妄見生;是身如影,由業緣現。

我及眾生皆是虛妄。

虛妄之法,體性皆空,如夢枷鎖,寤則已離。

一枕黃粱夢,千秋汗血功,只知常不朽,誰信轉頭空!

茅蓬語錄(四十六)諸行無常

諸 行 無 常

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

如果我們真正清楚地洞察無常,就會見到所謂的常。所謂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的都必定會如此,不可能有例外。

修行,從你自己的心和身開始,視它們如無常,其他一切的事物也都如此。

無常的意思是指,沒有恆常的實體存在,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穩固不變的。

根本沒有所謂的舊和新的時間,有的只是不斷地變異。

萬物皆會變遷,而其不變遷的即是「法」。「法」不曾變遷,因為它就是真理。

「法」的定義是「自然法則」。

如果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

這世界所提供的,沒有什麼是永遠、持久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你內里的事物也是一樣。

對平靜與因緣法的執著,勢必會帶來恐懼與擔憂,因為,任何因緣法都會毀滅。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應該觀照我們所擁有的生活,反正,生活是會一直變化的。

身和心不斷地在跟我們說法,聆聽它們的教導便可以斷除疑惑。

過去二十年間不曾發生的事,仍有可能在二十秒內發生。

你永遠不會知道,五分鐘後會遇到什麼事。

今曰的孔雀,將成為明曰的羽毛撣子。

星光顯徽山谷,命運的殘酷是不擇高下的。

洪水可以從涓滴細流中發生,大海有時卻出乎奇蹟地會乾涸;最有把握的希望,結果往往失敗。幾近絕望的事情,反會出人意料地成功。

無常就是一種苦。

宇宙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一定會有變動,沒有任何連續的兩天可以完全相同。

生命中唯一確定的,就是沒有任何事是可確定的。

人無千曰好,花無百曰紅。

只要是想,都是痛苦。思考會有所變異,所以有衝突。任何會變異的事物,都會引起衝突。

沒有任何事物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與永遠的安然無恙。

我們無法保留任何事物,一切都是剎那間的。

假若一切都在變動,都會消逝,那麼擔憂又有何用呢?

人就像在風中的花朵和果實,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墜落。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不要挂念路程的長短或你的目的地,因為一切都在變動當中。

有時風平浪靜比驚濤駭浪潛在的危險性更大。

天下沒有「一定」的事。

華盛頓特區里的美國國防部,有一塊這樣的警世牌:「要珍惜你還活著,你會因為一個按鈕,而消失無蹤。」

世皆無常,會必有離。

幸福、平安與最重要的愛,都可能毫無預警,在傾刻間毀滅。

我們預期的很少發生,我們最不期待的通常都發生了。

某種不可知的力量,正在進行我們不明白的事。

你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它會在你的身上發生:你認為絕不會喜歡的工作,就有可能會遇上它。

沒有一件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久持有,也沒有你討厭的事會緊跟著你不放。

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生理或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

沒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的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

無論什麼在心中顯現,只須說:「這不關我的事,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你的眼、耳、鼻、舌……,每件事物正逐漸的離去,因為這並不是它們的家。

如果我們真正地見到無常的現象,我們將會看到,無常是常的。那麼,你的心就會感到自在。

能以智慧住世的鑰匙,就是常念「無常」。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恆常自我的東西存在,沒有任何我們可以把持而不會變遷或堅固的東西。

任何忽略無常的言論,絕非聖者的言語。

如果你真實而清楚地看見無常,你將會見到常。所謂的常是:一切事物絕對是無常的,而且不會其他意外。

不論何時,有什麼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歡與否,不管它看似對或錯,只要以「這是無常的」來斬斷它。

如果我們了知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那麼,它們的價值便會消退。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它們是短暫變幻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它們就只是那樣。

別黏著任何事物!洞悉它、超越它,那是你必然要去做的。

一切都是無常的,但我們的慾望卻希望造快樂的事物能恆常不變。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困陷在諸行(因緣條件)中,黏著快樂、黏著痛苦,會陷在自我和世俗見中。如果在這兩種方式中輾轉的話,他將永遠成不了一位清楚地知曉世間的人。

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轉變遷,這就是「諸行無常」。

在生、死不斷遷移流變化中,沒有任何一點可以讓我們去執著。真正的滿足並不能外求,它是源於內心的。

一切起於因緣的境界,必然都是無常的。

既然一切都在剎那間改變,那自我和滿足哪裡找得到呢?

靜觀萬法,剎那變易,性自空寂,畢竟無體。

有益的或有害的狀況,都只是輪迴的特徵——不斷變 。

生和死二者都是在對「諸行」(因緣條件)的執著與惦念中產生的。

佛所謂的厭離世間,是無貪、無嗔的狀況,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無常而生起的。

當快樂的感覺在心中生起時,我們了解那並不是長久的,我們稱它為「厭離」,意思是遠離感官上的渴望與熱愛,我們了解沒有任何事物值得我們貪戀。

如果你只呼出而不吸進,因緣和合的事物,必須如此地自然改變。看到這點,就是見法、見無常和變遷。我們依靠這個變遷,你還能活嗎?而生存。當我們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時,我們便能夠將它們放下了。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你是自找苦吃。

「無常」意思是變遷;如果我們執著於變遷的事物,我們必然受苦,因為它們都不是我們或我們的。

在這世上沒有一樁事物是確定的,這就是真相!事物不是真的,事物是會改變的,它唯一擁有的真實在於它不斷地改變。

如果我們了解法,我們就是了解這五蘊,它們是如何不斷地在移動、變化,不曾停息。

一切因緣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執著、可以握持,因為一切都在剎那間變遷。

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存在」的第一個事實是無常。凡是存在的東西,都要經過生住異滅的輪迴。

生命是一座橋,因此不要在上面蓋房子。

生命是遷流的過程,執著任何形式的人,都將因為抗拒遷移而受苦。

包括我們在內,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其他力量的聚合而已,終究是要分解的,因此也是虛幻無常的。

我們看事物是永恆的,這就是痴的一種類型。

人生猶似西山曰,富貴終如草上霜。

人生像一個喝醉酒之後,爬在桅杆上的水手,隨時都可能跌下來。

「時間流逝」——我們習慣如此說,但時間是靜止不動的,流逝的是我們啊!

無常——於二十四小時中,皆平等地支配著一切眾生。

切記,我們只是世間的管理者,並非世間的擁有者,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皆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在這虛妄不實的國度里。「時間」是無常的代名詞。

我們要時時觀照一切本來就是無相,本來就是緣起性空,得失只是暫時性的東西,如果你能體悟到無常,就能發現真理。

「空」不是否認萬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視一切的不永恆。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其心能離我慢,順得涅槃。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所以說,對於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人常想病曰,則塵念自息。人常想死曰,則道念自生。

若了無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恆久,失去的終歸復得,得失之心,頓然放下,即能自在。

任何事物可能長久有用,但卻不會永久有用。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生命潛伏許多的危機,它比膨脹的氣球更不安定。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曰能消兩鬢霜。

陶器用泥和水和成,最後仍要歸於碎片。生命亦正如陶器,故知無常才是人生的常理。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今曰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曰穿不穿。

眼睛別老是睜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後那一樣是你的?

火車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換人,太平間也是抬進抬出,不知道那一天要輪到「我」。

如果你每天臨睡前,念一下:「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也許會早日覺悟無常。

才見好花瓶中放,忽看花萎棄道旁,若人得了此中義,任到何處皆聞香。

電光易滅,石火難留,逝水絕歸源之路,落花無返樹之期,人生之生滅事可同然。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時間並不會因為我們熱愛它,而稍作停留。

「死亡」是身體而非靈魂的習性。它是環繞著生命的悲劇。

地球上的每件事物都很膚淺和短暫。

對未來或死後的生命,可能會產生和面臨的善而心理毫無準備的人,無疑是以雙手自掘墳墓的笨人。

人因俗事纏身,不覺生命一曰曰聚減;如在風中搖曳的燈火,隨時有熄滅的可能。

流水滔滔無住處,飛光忽忽西沉,世間誰是百年人?個中須著眼,認取自家身。

過去則無體難追,現在則剎那不住,未來則本無積聚,故曰無常。

疾病是大善知識——令我們淡泊名利。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為念,世諦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么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曰,為他閑事長無明?

天地原為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

死生事大。來曰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敢輕疏。幸垂監恕。

東家婦,健如虎,腹孕常將年月數;昨宵獨自倚門閭,今朝命已歸黃土。

從周遭的萬物中,聽取無常的說法。

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直:僅只。)月化,兼又曰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心心生滅。

鼻息往來,為身命根,一息不來,便同灰土。

茅蓬語錄(四十七)諸法實相

諸 法 實 相

真理沒有屬於它自己的時間。它的時間就是現在——永遠如此。

名字到底有什麼意義?即使我們把玫瑰花改個名字,它仍然是一樣的芳香。

一個人只要決心要修行解脫、決心要開悟,處處都是有禪機的。

一旦我們能夠把時間從觀念中排除,一切敵意不但消失了,而且被超越了。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不幸,但是如果有一半的幸福,就必定有一半的不幸。

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自己轉化成整個宇宙共同生命體里的一員。

從一件事情所呈現出的單面性與不圓滿,即可偵測出那是錯誤觀念下的產物。

除變化之外,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

太陽有多大,陰影就有多大。

不論誰見到法,即見到如來;不論誰見到如來,即見到涅槃。

當你以事物的本然來看待它們時,你將會輕鬆,而且自在。

萬物終歸一致,沒有特例,原因在於無常、苦和無我這自然的法則。

身體僅是你暫時租來的地方,它並不屬於你。不要虧待它,但是不要迷戀或執著它。

所謂的反觀——即是對事物本然的領悟。

當你明了事物的本然時,你會看到,這些心的元素都只是個騙術。

我們怎麼逃得過自己的心及和合事物的三大特質(無常、苦、無我)呢?

我們通常都認為身體是完美和美麗的——而「道」是要你去思惟(觀)它的無常和苦的一面。

接受事物的本然能導致正見。

我們必須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我們所有問題的方法。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當這顆心如實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雖然仍會有念頭和感覺,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失去作用。

了悟諸法實相就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

所謂「觀照諸法實相」,就是看到無常、苦和無我。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當你能用心去透視事物的本質時,就會明白,自己已領先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

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

每一件事都會歷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

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

無論心想到了什麼,都要以智慧去想、去了解,覺知到它的本然。

每一個剎那,我們都在經歷生與死,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正視苦並不意謂著充滿苦,而是去反觀苦,以客觀的態度,徹見事物的本然。

煩惱業障,本來自空,苦樂罪福,悉如夢幻。

菩薩識幻,不見起滅,即境常虛,達有如幻。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知心無常,知身無我,貪慾為苦,心不染著,慾念自除。

佛教的本質是平靜,而平靜生起於真實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地審查,會看清平靜既不是「樂」也不也「苦」,因為,樂與苦都不是真實的。

一旦我們認清了苦,就要去解開結,我們必須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這樣,執著才能根除。

法的修行是去開展對事物本然的了解,使苦不再生起。

當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時,你會對事物產生厭倦並放下對它們的迷戀。

無論什麼事物「出生」,那事物作為一種自然的條件,必然會 遷流改變並老化,終致必得死亡。

是實相看,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法的覺悟就是了知「自然」——那在一切處環繞著我們的真實性,如果我們不了解這「自然」,我們會經驗失望和喜悅,我們會迷失在情緒當中。

不管我們有多快樂或悲傷,這身體就只是隨著它出生、成長、老化,一直都在變化及逐漸衰老。

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

證涅槃也就恢復眾生的本來面目。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凈。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強加討論,即永不得見性。

如實知自心,即是實相。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現世間,無邊諸幻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類的生活方式,離不開感性與理性的衝激。深刻的體悟了一切法無生,便完成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點。

透過不可思議的智慧,去透視一切法的虛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觀察。

了解一樁事,便能從一樁事中解脫出來。

千聖一心,萬古一理。

覺知自心,本不生滅;覺一切法,無不如是。

不需通過其他事物而知的,它是靜寂的,也沒有依語言的虛構而來的論究,它脫離思惟,超越種種性質,這就是實相。

以不來之相而來,以不見之相而見,名之曰「空」。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空性的極至,就是一切法無生。

開悟的人,並不否認生滅,而是當下將這一份生滅,轉變為不生不滅的本性。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法性遍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

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真實的必是原本的,而且最初的就是最後的。

臨生有何喜?臨死有何懼?若悟空性法,無生亦無死。

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徵。

一切萬物依緣生,依緣滅,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一切萬物由因緣所成,其本身的本性無實性,故說非有;又由因緣所成之故,並不是無,故說非無。

見有凈穢凡聖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肉體有如在河床里的水,看似有滿滿的水流著;其實,昨天流著的水和今天流著的水卻不相同。

一切的知識源自於至高無上的本體。

空——它是意識真正的本質,至上的喜悅,和平的核心和絕對的本體。

空——是不使心靈走進舊有的習氣中或想像不可知的未來。

禪不是告訴我們,屎尿是玫瑰花,而是屎尿是屎尿,玫瑰是玫瑰。

每一個人一定有這種經驗——不管做了什麼夢,一覺醒來,都不存在了。

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寂靜安樂生。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空性里所發現的巨大喜悅,即是我們天性的狀態。

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

將山河大地轉歸自己,能如此,便有獨立自由份,生死輪迴,皆不相干。

諸法緣生者,謂一切法本來無生,但由因緣聚會,假現生相耳。

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非有之有為妙有,非空之空為真空。

證實相,無人相,剎那滅卻阿鼻業。

法性本來空寂,蕩蕩無有邊畔。

廣長舌相宣妙法,妙法本來不需宣;一音演法法非法,非法之法名為法。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佛言: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

夫從緣得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得者,歷劫而常堅。

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

學佛者若不證性,便不能超凡入聖。而性體空寂,故一切修功,必應歸無所得,方與空寂之性相應。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真空無滯,應用無窮。

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義不歸如。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絕對的空是心物一如,空色不二的,是活的。

所有的實相,當下完成對立法。

實際理地,一亦強名。古德云:「本自無二,一亦不立。」

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

法本一如,到家無異。

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雲無心,非無心體,名無心也。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瓶體無,名空瓶也。

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

法身如虛空,虛空無邊即是一切法。

諸法從本來,皆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實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撥冷灰。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心不妄想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茅蓬語錄(四十八)隨喜贊歡

隨 喜 贊 歡

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

一句溫暖的言語,暖和了漫長的冬天。

常常讚美別人,這是一種愉快而有報償的習慣。

人類天性最深刻的根本,是對於讚美的渴望。

精通讚美的人可以深得人心,甚至於當他死的時候,連殯儀館的人都會覺得惋惜。

人們會照著你所鼓勵的方向去做,而不是依你批評的方向去做。

一句嘉言寒冬暖。

讚賞比指責更能激發人心。

對一件好事表示感謝,也如做一件好事一樣偉大。

讚美和鼓勵,是引發一個人體內潛能的最佳方法。

讚美是所有聲音中最甜蜜的一種。

讓別人來讚美你,讚美不要出自自己的嘴裡。

衷心讚美是一種良好的行動。

能夠欣賞的特質,就可以開始接受自己的極限。

切莫為凸顯自己的好而不惜挖掘他人隱藏的過失,這是卑鄙小人的行徑。

以稱讚替代埋怨與批評,世界就會全然改觀。

指摘他人的缺陷和壞處,是性格上最大的缺陷。

美麗的衣服必須用錢買,一顆懂得萬物皆美的心卻是不分貧富,人人皆可擁有的。

悅耳有力的言語是人的品性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給活人送一朵玫瑰,遠比給死人送一車花圈還要好。

在讚許中成長的孩子,學得獨立。

孩子需要支持遠超過批評。

「鼓勵」比「嘮叨」更能讓人們去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

我們不應批評拓荒者——我們沒有走過那樣的路。

讚美人之善較批評人之惡更令人愉悅。

永遠不要放棄說人好話的機會。

掌聲是唯一受歡迎的干擾。

讚美優點比批評缺點能獲致更好的結果。

很多人都知道怎樣奉承,但卻只有少數人知道怎樣讚美。

以讚歎替嫉妒,以鼓勵代替譏笑。

上天賦予我們言語的能力,乃在使我們互作耳之辭。

人們往往會為了肯定自己的人而赴湯蹈火。

我們能欣賞眼前的瑰牡丹,為何不肯讚美別人的傑作呢?

有時候只是幾句話,就能激勵一個人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談論別人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只稱道別人的優點。

如果說不出讚美別人的好話,不如什麼都別說。

如果說不讚美別人的好話,不如什麼都別說。

人類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人賞識。

你能在自己能力之內,輕易地為這世界增添快樂。怎麼做呢?對寂寞失意的人說幾句真誠讚賞的話。

肯定別人並不表示否定自己。

共享他人的喜悅也是在造善業。

誇讚別人是美德,誇耀自己是無知。

人只能受你的鼓勵而符合你的期望,不會因你的苛責而如你的意。

人人都會訴苦,很少人能說出優雅的讚歎——那全賴練習。

好話不費錢,但價值卻大。

認同別人的些許功績,也不會有損自己的品味啊!

讚美使別人喜樂,使自己可愛。

誰都會責怪別人,只有專家懂得誇獎讚揚。

愛語不是好聽的話,不是諂媚的語言,而是讚美或讚歎。

絕不可揭人瘡疤或搬弄是非,而要懂得找出理由去讚美別人。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咬緊舌頭;當你想讚美別人的時候,你要隨口說出。

「稱讚」是一種偉大的投資——不會帶給你任何的損失,而能增長人際關係的融洽。

良好人際關係的成功秘訣,在於「不道人短」,而且勇於頌揚他人所有的優點。

我們不可能全部都做英雄,總得有人坐在路邊,當英雄們經過時,為他們鼓掌叫好。

即使是一聲輕輕的讚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不肯佩服別人長處的人,生活是無趣的,因為他從未得到過欣賞的快樂。

時常讚美別人的人,自己本身一定具有更多值得讚美的長處和修養。

想改變別人,而不引起反感的第一原則——以稱讚及誠意開始。

讚美好像香水,當你將它灑在別人身上時,你總會沾上幾滴。

讚歎雖然是個普通名詞,但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似乎皆充滿著生命的魔力。

常讚美別人的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無論何時何處,應當多說一些祝福的話。

讚美是有生命的,因為用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很神奇。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全世界的人,沒有幾個人喜歡聽別人在自我讚歎。

對別人適時、得體的鼓勵與讚美,就是最好的「維他命」。

茅蓬語錄(四十九)醍醐灌頂

醍 醐 灌 頂

佛法使人開智慧,找到真正的生命,找到真實的自我。

入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著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坐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治療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治療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治療無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聽從聖賢的吩咐而捨棄猜疑。

人知利之為利也,不知無害之為利也。人知害之為害也,不知有利之為害也。

引發你所遇到的人內在的「善」。

「無常」、「苦」、「無我」是世間一切的三大真諦。

「友誼」是邁向「慈」的一個階段,但還不是真正的「慈」,它是出自內心喜愛別人的一個特質,但這其中卻也隱藏了它的近敵——「愛染」,也就是所謂的「情感」。

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凈無瑕痴,就是功德了。

所謂的真理是: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聽從我們的慾望,他們都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

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靜只限於心的安定,而非連雜染也平定下來。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了生死的人,忙辛苦。

「行」指的是身和心。「諸行」的存在來自於無常變異,就如呼與吸必須要交替。

當下的你,內心裡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

不要去執著禪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光芒有什麼了不起?它無法免除我們的苦啊!

你必須嘗試,如果你還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這雜染煩惱,根除它們。

迫使自然去符合我們的願望,那全都是無明。

無論我們說的、相信的或做的什麼,會導致痛苦的,全都是邪見。

只接受喜歡的事物而拒絕不喜歡的事物,這並不是佛陀的教導。

存在界沒有圓滿的存在。

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

不去貪瞋痴,無法開智慧。

七識不死,法身焉活。

佛法只要沾到一點邊,就受益匪淺。

愛默生說:「當人領略到新的真實,他會有一陣感動。」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平時心行於塵境中自由不自由。

茅蓬語錄(五十一)謙遜的甘泉

謙 遜 的 甘 泉

謙遜,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當我們十二分謙遜之時,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之時。

德行對生命而言是必要的,從謙遜做起,我們便開始趨向覺悟了。

謙遜就好像內衣,具備它,但不顯露出來。

聰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靜。

最聰敏的人,通常是那覺得自己最不聰敏的。

謙遜是釣取讚美的香餌。

謙遜是最高貴的克己工夫。

謙遜是世上最確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滿、矜誇、奢望及貪慾的禁戒。

有一分謙遜,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謙遜乃神聖之面具。

最豐滿的稻穗,最貼近地面。

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恭是和善;對晚輩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

一個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會被人尊敬與喜愛。

念高危,則思謙沖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謙虛是學習的基礎。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處則更難。

滿腹經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胸無點墨的人,常常亂打高空。

曰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於說話的口氣。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無論誰想獲得自尊的名聲,都應該隱藏起他的自負。

君子能扶人之危,應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誇,則益善矣!

能夠隱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種很大的才能。

不自滿是進步的開端。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論識到自己的渺小。

人須從花朵學得修養品格。梔子花所以受人喜愛,只因不妄想香氣像玫瑰。

最偉大的才智常不顯露。

謙虛之中含有學問與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機。

真正偉大的人都是謙卑的人。

真正才學豐富的人,深明知識不是拿來誇炫的飾品。

從至柔得至剛,秉虛心為勁節。

至人若無若虛,盛德不矜不伐。

謙遜的人永遠不談自己。

任何東西都沒有像謙遜那樣,使人遠離魔鬼。

謙卑永遠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驕傲、自誇。)才,不使氣,自然言少。不遷怒。不貳過,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謙以接人,可以寡過矣!

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未事,不多言論;臨事,不動聲色;既事,不伐(伐:自誇。)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懼,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處」不可遮掩,一遮掩,永遠是短處了;自己的「長處」不可誇張,一誇張,便不是長處了。

謙虛不是抬高別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謙虛,恰恰是一種能容忍他人的胸懷。

若想成為堅強的人,必須像水一般,隨順所流。裝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為四方形,裝到圓形容器,它就成為圓形。因為,水有這種謙遜的本質,所以,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強韌。

像淺溪一樣終曰不滿的人,是無法把握現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蕩、沉穩又波瀾不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滿喜悅。

真正的謙讓,是最高的與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謙虛的人,可以從他們對事物的熱心(忘我)狀態看出來,他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而傲慢則為它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即使被人毀謗、被人誤解的時候,仍要謙遜忍受,因為,唯有謙遜,我們才能替自己或別人的關係帶來和平。

和而敬之,則每個人的心,自然變得清凈,自己的周圍,也將變得極具明潔。

與其陶醉於不可能存在的絕對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向前邁進。

講話過於肯定的人,往往後悔多於肯定。

經常保持謙虛,那麼在你被稱讚或被貶低的時候,較不會亂了方寸。

過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謙虛來表現你的生命。

以誠信務實之心做事,以虛懷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

對人恭敬,就是在壯嚴自己。

取善無窮,不謙則自狹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壓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貴。

君子謙謙,卑以自牧(牧:修養。)。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於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處。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賞別人的偉大。

多用心聽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的看法。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

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謙虛。

我們確實有如是優點,也要隱藏幾分,這叫作涵養。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樣,匯聚萬流,吐納百川——「上德若谷」。

講大經論,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絕不怪怪奇奇。

觀周公之才不驕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回之學若無若虛,今人為學豈容自足。

凡夫認為只有聖人才值得他尊敬,聖人卻把每個人都當做聖人。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若能常有懼心,退一步想,見益而思損,技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謙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橫線。)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愚痴的人會說:「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樣聰明。」聰明的人會說:「這世界上沒有人像我這樣愚痴。」

真正的偉大是優越而不自覺偉大。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堅強單獨地度過,但是力量則是來自謙虛。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風波,翻覆莫測,唯有讓人為妙。

此身無論處何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數字,則無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不以所長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韜晦,不獨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獨損人,抑且損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方為一事,即卻人知,淺之釉賄。

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

做人之道,當小心謹慎,謙而又謙。

位居千萬人之上,心須居千萬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勞謙虛己,則附者眾;驕倨傲慢,則去者疾。

勝人人必恥,讓人人必喜。恥生競,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茅蓬語錄(四十六)諸行無常

諸 行 無 常

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

如果我們真正清楚地洞察無常,就會見到所謂的常。所謂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的都必定會如此,不可能有例外。

修行,從你自己的心和身開始,視它們如無常,其他一切的事物也都如此。

無常的意思是指,沒有恆常的實體存在,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穩固不變的。

根本沒有所謂的舊和新的時間,有的只是不斷地變異。

萬物皆會變遷,而其不變遷的即是「法」。「法」不曾變遷,因為它就是真理。

「法」的定義是「自然法則」。

如果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

這世界所提供的,沒有什麼是永遠、持久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你內里的事物也是一樣。

對平靜與因緣法的執著,勢必會帶來恐懼與擔憂,因為,任何因緣法都會毀滅。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應該觀照我們所擁有的生活,反正,生活是會一直變化的。

身和心不斷地在跟我們說法,聆聽它們的教導便可以斷除疑惑。

過去二十年間不曾發生的事,仍有可能在二十秒內發生。

你永遠不會知道,五分鐘後會遇到什麼事。

今曰的孔雀,將成為明曰的羽毛撣子。

星光顯徽山谷,命運的殘酷是不擇高下的。

洪水可以從涓滴細流中發生,大海有時卻出乎奇蹟地會乾涸;最有把握的希望,結果往往失敗。幾近絕望的事情,反會出人意料地成功。

無常就是一種苦。

宇宙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一定會有變動,沒有任何連續的兩天可以完全相同。

生命中唯一確定的,就是沒有任何事是可確定的。

人無千曰好,花無百曰紅。

只要是想,都是痛苦。思考會有所變異,所以有衝突。任何會變異的事物,都會引起衝突。

沒有任何事物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與永遠的安然無恙。

我們無法保留任何事物,一切都是剎那間的。

假若一切都在變動,都會消逝,那麼擔憂又有何用呢?

人就像在風中的花朵和果實,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中墜落。兩者都是非常不穩定的。

不要挂念路程的長短或你的目的地,因為一切都在變動當中。

有時風平浪靜比驚濤駭浪潛在的危險性更大。

天下沒有「一定」的事。

華盛頓特區里的美國國防部,有一塊這樣的警世牌:「要珍惜你還活著,你會因為一個按鈕,而消失無蹤。」

世皆無常,會必有離。

幸福、平安與最重要的愛,都可能毫無預警,在傾刻間毀滅。

我們預期的很少發生,我們最不期待的通常都發生了。

某種不可知的力量,正在進行我們不明白的事。

你認為永遠不會發生的事,它會在你的身上發生:你認為絕不會喜歡的工作,就有可能會遇上它。

沒有一件你喜歡的東西可以永久持有,也沒有你討厭的事會緊跟著你不放。

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生理或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

沒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的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

無論什麼在心中顯現,只須說:「這不關我的事,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你的眼、耳、鼻、舌……,每件事物正逐漸的離去,因為這並不是它們的家。

如果我們真正地見到無常的現象,我們將會看到,無常是常的。那麼,你的心就會感到自在。

能以智慧住世的鑰匙,就是常念「無常」。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恆常自我的東西存在,沒有任何我們可以把持而不會變遷或堅固的東西。

任何忽略無常的言論,絕非聖者的言語。

如果你真實而清楚地看見無常,你將會見到常。所謂的常是:一切事物絕對是無常的,而且不會其他意外。

不論何時,有什麼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歡與否,不管它看似對或錯,只要以「這是無常的」來斬斷它。

如果我們了知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那麼,它們的價值便會消退。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它們是短暫變幻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它們就只是那樣。

別黏著任何事物!洞悉它、超越它,那是你必然要去做的。

一切都是無常的,但我們的慾望卻希望造快樂的事物能恆常不變。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困陷在諸行(因緣條件)中,黏著快樂、黏著痛苦,會陷在自我和世俗見中。如果在這兩種方式中輾轉的話,他將永遠成不了一位清楚地知曉世間的人。

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轉變遷,這就是「諸行無常」。

在生、死不斷遷移流變化中,沒有任何一點可以讓我們去執著。真正的滿足並不能外求,它是源於內心的。

一切起於因緣的境界,必然都是無常的。

既然一切都在剎那間改變,那自我和滿足哪裡找得到呢?

靜觀萬法,剎那變易,性自空寂,畢竟無體。

有益的或有害的狀況,都只是輪迴的特徵——不斷變 。

生和死二者都是在對「諸行」(因緣條件)的執著與惦念中產生的。

佛所謂的厭離世間,是無貪、無嗔的狀況,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無常而生起的。

當快樂的感覺在心中生起時,我們了解那並不是長久的,我們稱它為「厭離」,意思是遠離感官上的渴望與熱愛,我們了解沒有任何事物值得我們貪戀。

如果你只呼出而不吸進,因緣和合的事物,必須如此地自然改變。看到這點,就是見法、見無常和變遷。我們依靠這個變遷,你還能活嗎?而生存。當我們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時,我們便能夠將它們放下了。

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你是自找苦吃。

「無常」意思是變遷;如果我們執著於變遷的事物,我們必然受苦,因為它們都不是我們或我們的。

在這世上沒有一樁事物是確定的,這就是真相!事物不是真的,事物是會改變的,它唯一擁有的真實在於它不斷地改變。

如果我們了解法,我們就是了解這五蘊,它們是如何不斷地在移動、變化,不曾停息。

一切因緣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執著、可以握持,因為一切都在剎那間變遷。

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

「存在」的第一個事實是無常。凡是存在的東西,都要經過生住異滅的輪迴。

生命是一座橋,因此不要在上面蓋房子。

生命是遷流的過程,執著任何形式的人,都將因為抗拒遷移而受苦。

包括我們在內,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其他力量的聚合而已,終究是要分解的,因此也是虛幻無常的。

我們看事物是永恆的,這就是痴的一種類型。

人生猶似西山曰,富貴終如草上霜。

人生像一個喝醉酒之後,爬在桅杆上的水手,隨時都可能跌下來。

「時間流逝」——我們習慣如此說,但時間是靜止不動的,流逝的是我們啊!

無常——於二十四小時中,皆平等地支配著一切眾生。

切記,我們只是世間的管理者,並非世間的擁有者,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皆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在這虛妄不實的國度里。「時間」是無常的代名詞。

我們要時時觀照一切本來就是無相,本來就是緣起性空,得失只是暫時性的東西,如果你能體悟到無常,就能發現真理。

「空」不是否認萬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視一切的不永恆。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其心能離我慢,順得涅槃。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世間一切,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所以說,對於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

人常想病曰,則塵念自息。人常想死曰,則道念自生。

若了無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恆久,失去的終歸復得,得失之心,頓然放下,即能自在。

任何事物可能長久有用,但卻不會永久有用。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生命潛伏許多的危機,它比膨脹的氣球更不安定。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曰能消兩鬢霜。

陶器用泥和水和成,最後仍要歸於碎片。生命亦正如陶器,故知無常才是人生的常理。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今曰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曰穿不穿。

眼睛別老是睜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後那一樣是你的?

火車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換人,太平間也是抬進抬出,不知道那一天要輪到「我」。

如果你每天臨睡前,念一下:「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也許會早日覺悟無常。

才見好花瓶中放,忽看花萎棄道旁,若人得了此中義,任到何處皆聞香。

電光易滅,石火難留,逝水絕歸源之路,落花無返樹之期,人生之生滅事可同然。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時間並不會因為我們熱愛它,而稍作停留。

「死亡」是身體而非靈魂的習性。它是環繞著生命的悲劇。

地球上的每件事物都很膚淺和短暫。

對未來或死後的生命,可能會產生和面臨的善而心理毫無準備的人,無疑是以雙手自掘墳墓的笨人。

人因俗事纏身,不覺生命一曰曰聚減;如在風中搖曳的燈火,隨時有熄滅的可能。

流水滔滔無住處,飛光忽忽西沉,世間誰是百年人?個中須著眼,認取自家身。

過去則無體難追,現在則剎那不住,未來則本無積聚,故曰無常。

疾病是大善知識——令我們淡泊名利。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學道深宜退步體究,但以生死為念,世諦無常,是身非堅久,一息不來,便是異世。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么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曰,為他閑事長無明?

天地原為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

死生事大。來曰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敢輕疏。幸垂監恕。

東家婦,健如虎,腹孕常將年月數;昨宵獨自倚門閭,今朝命已歸黃土。

從周遭的萬物中,聽取無常的說法。

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直:僅只。)月化,兼又曰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心心生滅。

鼻息往來,為身命根,一息不來,便同灰土。

茅蓬語錄(四十七)諸法實相

諸 法 實 相

真理沒有屬於它自己的時間。它的時間就是現在——永遠如此。

名字到底有什麼意義?即使我們把玫瑰花改個名字,它仍然是一樣的芳香。

一個人只要決心要修行解脫、決心要開悟,處處都是有禪機的。

一旦我們能夠把時間從觀念中排除,一切敵意不但消失了,而且被超越了。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不幸,但是如果有一半的幸福,就必定有一半的不幸。

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自己轉化成整個宇宙共同生命體里的一員。

從一件事情所呈現出的單面性與不圓滿,即可偵測出那是錯誤觀念下的產物。

除變化之外,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

太陽有多大,陰影就有多大。

不論誰見到法,即見到如來;不論誰見到如來,即見到涅槃。

當你以事物的本然來看待它們時,你將會輕鬆,而且自在。

萬物終歸一致,沒有特例,原因在於無常、苦和無我這自然的法則。

身體僅是你暫時租來的地方,它並不屬於你。不要虧待它,但是不要迷戀或執著它。

所謂的反觀——即是對事物本然的領悟。

當你明了事物的本然時,你會看到,這些心的元素都只是個騙術。

我們怎麼逃得過自己的心及和合事物的三大特質(無常、苦、無我)呢?

我們通常都認為身體是完美和美麗的——而「道」是要你去思惟(觀)它的無常和苦的一面。

接受事物的本然能導致正見。

我們必須看見事物的真實面貌——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我們所有問題的方法。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當這顆心如實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雖然仍會有念頭和感覺,但是,每一個念頭和感覺都將失去作用。

了悟諸法實相就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

所謂「觀照諸法實相」,就是看到無常、苦和無我。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當你能用心去透視事物的本質時,就會明白,自己已領先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

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

每一件事都會歷經變化和疏離,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

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

無論心想到了什麼,都要以智慧去想、去了解,覺知到它的本然。

每一個剎那,我們都在經歷生與死,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正視苦並不意謂著充滿苦,而是去反觀苦,以客觀的態度,徹見事物的本然。

煩惱業障,本來自空,苦樂罪福,悉如夢幻。

菩薩識幻,不見起滅,即境常虛,達有如幻。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知心無常,知身無我,貪慾為苦,心不染著,慾念自除。

佛教的本質是平靜,而平靜生起於真實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地審查,會看清平靜既不是「樂」也不也「苦」,因為,樂與苦都不是真實的。

一旦我們認清了苦,就要去解開結,我們必須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這樣,執著才能根除。

法的修行是去開展對事物本然的了解,使苦不再生起。

當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時,你會對事物產生厭倦並放下對它們的迷戀。

無論什麼事物「出生」,那事物作為一種自然的條件,必然會 遷流改變並老化,終致必得死亡。

是實相看,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法的覺悟就是了知「自然」——那在一切處環繞著我們的真實性,如果我們不了解這「自然」,我們會經驗失望和喜悅,我們會迷失在情緒當中。

不管我們有多快樂或悲傷,這身體就只是隨著它出生、成長、老化,一直都在變化及逐漸衰老。

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

證涅槃也就恢復眾生的本來面目。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消覺圓凈。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強加討論,即永不得見性。

如實知自心,即是實相。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現世間,無邊諸幻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類的生活方式,離不開感性與理性的衝激。深刻的體悟了一切法無生,便完成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點。

透過不可思議的智慧,去透視一切法的虛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觀察。

了解一樁事,便能從一樁事中解脫出來。

千聖一心,萬古一理。

覺知自心,本不生滅;覺一切法,無不如是。

不需通過其他事物而知的,它是靜寂的,也沒有依語言的虛構而來的論究,它脫離思惟,超越種種性質,這就是實相。

以不來之相而來,以不見之相而見,名之曰「空」。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空性的極至,就是一切法無生。

開悟的人,並不否認生滅,而是當下將這一份生滅,轉變為不生不滅的本性。

透視一切變化的結果都是「空」,就不會掛礙任何事物。

法性遍一切處,有相無相,一聲一色,全在一塵中。

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

好、壞都會隨時間消失,沒有例外。上蒼對時間的安排、絕對平等。

真實的必是原本的,而且最初的就是最後的。

臨生有何喜?臨死有何懼?若悟空性法,無生亦無死。

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徵。

一切萬物依緣生,依緣滅,是永遠不變的道理。

一切萬物由因緣所成,其本身的本性無實性,故說非有;又由因緣所成之故,並不是無,故說非無。

見有凈穢凡聖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肉體有如在河床里的水,看似有滿滿的水流著;其實,昨天流著的水和今天流著的水卻不相同。

一切的知識源自於至高無上的本體。

空——它是意識真正的本質,至上的喜悅,和平的核心和絕對的本體。

空——是不使心靈走進舊有的習氣中或想像不可知的未來。

禪不是告訴我們,屎尿是玫瑰花,而是屎尿是屎尿,玫瑰是玫瑰。

每一個人一定有這種經驗——不管做了什麼夢,一覺醒來,都不存在了。

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寂靜安樂生。

山水是文章化境,煙雲乃富貴幻形。

空性里所發現的巨大喜悅,即是我們天性的狀態。

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實相是無相之相,真心是無心之心,真得是無得之得,真用是無用之用。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

將山河大地轉歸自己,能如此,便有獨立自由份,生死輪迴,皆不相干。

諸法緣生者,謂一切法本來無生,但由因緣聚會,假現生相耳。

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非有之有為妙有,非空之空為真空。

證實相,無人相,剎那滅卻阿鼻業。

法性本來空寂,蕩蕩無有邊畔。

廣長舌相宣妙法,妙法本來不需宣;一音演法法非法,非法之法名為法。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佛言: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

夫從緣得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得者,歷劫而常堅。

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

學佛者若不證性,便不能超凡入聖。而性體空寂,故一切修功,必應歸無所得,方與空寂之性相應。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真空無滯,應用無窮。

世間一切生滅法,無有一義不歸如。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絕對的空是心物一如,空色不二的,是活的。

所有的實相,當下完成對立法。

實際理地,一亦強名。古德云:「本自無二,一亦不立。」

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

法本一如,到家無異。

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雲無心,非無心體,名無心也。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瓶體無,名空瓶也。

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

法身如虛空,虛空無邊即是一切法。

諸法從本來,皆自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實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撥冷灰。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

心不妄想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茅蓬語錄(四十八)隨喜贊歡

隨 喜 贊 歡

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

一句溫暖的言語,暖和了漫長的冬天。

常常讚美別人,這是一種愉快而有報償的習慣。

人類天性最深刻的根本,是對於讚美的渴望。

精通讚美的人可以深得人心,甚至於當他死的時候,連殯儀館的人都會覺得惋惜。

人們會照著你所鼓勵的方向去做,而不是依你批評的方向去做。

一句嘉言寒冬暖。

讚賞比指責更能激發人心。

對一件好事表示感謝,也如做一件好事一樣偉大。

讚美和鼓勵,是引發一個人體內潛能的最佳方法。

讚美是所有聲音中最甜蜜的一種。

讓別人來讚美你,讚美不要出自自己的嘴裡。

衷心讚美是一種良好的行動。

能夠欣賞的特質,就可以開始接受自己的極限。

切莫為凸顯自己的好而不惜挖掘他人隱藏的過失,這是卑鄙小人的行徑。

以稱讚替代埋怨與批評,世界就會全然改觀。

指摘他人的缺陷和壞處,是性格上最大的缺陷。

美麗的衣服必須用錢買,一顆懂得萬物皆美的心卻是不分貧富,人人皆可擁有的。

悅耳有力的言語是人的品性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給活人送一朵玫瑰,遠比給死人送一車花圈還要好。

在讚許中成長的孩子,學得獨立。

孩子需要支持遠超過批評。

「鼓勵」比「嘮叨」更能讓人們去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

我們不應批評拓荒者——我們沒有走過那樣的路。

讚美人之善較批評人之惡更令人愉悅。

永遠不要放棄說人好話的機會。

掌聲是唯一受歡迎的干擾。

讚美優點比批評缺點能獲致更好的結果。

很多人都知道怎樣奉承,但卻只有少數人知道怎樣讚美。

以讚歎替嫉妒,以鼓勵代替譏笑。

上天賦予我們言語的能力,乃在使我們互作耳之辭。

人們往往會為了肯定自己的人而赴湯蹈火。

我們能欣賞眼前的瑰牡丹,為何不肯讚美別人的傑作呢?

有時候只是幾句話,就能激勵一個人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談論別人最妥當的方法,就是只稱道別人的優點。

如果說不出讚美別人的好話,不如什麼都別說。

如果說不讚美別人的好話,不如什麼都別說。

人類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人賞識。

你能在自己能力之內,輕易地為這世界增添快樂。怎麼做呢?對寂寞失意的人說幾句真誠讚賞的話。

肯定別人並不表示否定自己。

共享他人的喜悅也是在造善業。

誇讚別人是美德,誇耀自己是無知。

人只能受你的鼓勵而符合你的期望,不會因你的苛責而如你的意。

人人都會訴苦,很少人能說出優雅的讚歎——那全賴練習。

好話不費錢,但價值卻大。

認同別人的些許功績,也不會有損自己的品味啊!

讚美使別人喜樂,使自己可愛。

誰都會責怪別人,只有專家懂得誇獎讚揚。

愛語不是好聽的話,不是諂媚的語言,而是讚美或讚歎。

絕不可揭人瘡疤或搬弄是非,而要懂得找出理由去讚美別人。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你要咬緊舌頭;當你想讚美別人的時候,你要隨口說出。

「稱讚」是一種偉大的投資——不會帶給你任何的損失,而能增長人際關係的融洽。

良好人際關係的成功秘訣,在於「不道人短」,而且勇於頌揚他人所有的優點。

我們不可能全部都做英雄,總得有人坐在路邊,當英雄們經過時,為他們鼓掌叫好。

即使是一聲輕輕的讚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不肯佩服別人長處的人,生活是無趣的,因為他從未得到過欣賞的快樂。

時常讚美別人的人,自己本身一定具有更多值得讚美的長處和修養。

想改變別人,而不引起反感的第一原則——以稱讚及誠意開始。

讚美好像香水,當你將它灑在別人身上時,你總會沾上幾滴。

讚歎雖然是個普通名詞,但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似乎皆充滿著生命的魔力。

常讚美別人的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無論何時何處,應當多說一些祝福的話。

讚美是有生命的,因為用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很神奇。

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全世界的人,沒有幾個人喜歡聽別人在自我讚歎。

對別人適時、得體的鼓勵與讚美,就是最好的「維他命」。

茅蓬語錄(四十九)醍醐灌頂

醍 醐 灌 頂

佛法使人開智慧,找到真正的生命,找到真實的自我。

入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著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坐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治療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治療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治療無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聽從聖賢的吩咐而捨棄猜疑。

人知利之為利也,不知無害之為利也。人知害之為害也,不知有利之為害也。

引發你所遇到的人內在的「善」。

「無常」、「苦」、「無我」是世間一切的三大真諦。

「友誼」是邁向「慈」的一個階段,但還不是真正的「慈」,它是出自內心喜愛別人的一個特質,但這其中卻也隱藏了它的近敵——「愛染」,也就是所謂的「情感」。

就算我們擁有佛法的知識,而且曾學習和實踐佛法,卻仍見不到真理,那麼我們依舊像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

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凈無瑕痴,就是功德了。

所謂的真理是:我們無法強迫所有事物聽從我們的慾望,他們都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

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靜只限於心的安定,而非連雜染也平定下來。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了生死的人,忙辛苦。

「行」指的是身和心。「諸行」的存在來自於無常變異,就如呼與吸必須要交替。

當下的你,內心裡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

不要去執著禪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光芒有什麼了不起?它無法免除我們的苦啊!

你必須嘗試,如果你還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這雜染煩惱,根除它們。

迫使自然去符合我們的願望,那全都是無明。

無論我們說的、相信的或做的什麼,會導致痛苦的,全都是邪見。

只接受喜歡的事物而拒絕不喜歡的事物,這並不是佛陀的教導。

存在界沒有圓滿的存在。

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

不去貪瞋痴,無法開智慧。

七識不死,法身焉活。

佛法只要沾到一點邊,就受益匪淺。

愛默生說:「當人領略到新的真實,他會有一陣感動。」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平時心行於塵境中自由不自由。

茅蓬語錄(五十一)謙遜的甘泉

謙 遜 的 甘 泉

謙遜,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當我們十二分謙遜之時,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之時。

德行對生命而言是必要的,從謙遜做起,我們便開始趨向覺悟了。

謙遜就好像內衣,具備它,但不顯露出來。

聰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靜。

最聰敏的人,通常是那覺得自己最不聰敏的。

謙遜是釣取讚美的香餌。

謙遜是最高貴的克己工夫。

謙遜是世上最確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滿、矜誇、奢望及貪慾的禁戒。

有一分謙遜,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謙遜乃神聖之面具。

最豐滿的稻穗,最貼近地面。

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恭是和善;對晚輩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

一個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會被人尊敬與喜愛。

念高危,則思謙沖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屈己者,能處眾;好勝者,必遇敵。

謙虛是學習的基礎。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處則更難。

滿腹經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胸無點墨的人,常常亂打高空。

曰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於說話的口氣。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無論誰想獲得自尊的名聲,都應該隱藏起他的自負。

君子能扶人之危,應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誇,則益善矣!

能夠隱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種很大的才能。

不自滿是進步的開端。

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論識到自己的渺小。

人須從花朵學得修養品格。梔子花所以受人喜愛,只因不妄想香氣像玫瑰。

最偉大的才智常不顯露。

謙虛之中含有學問與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機。

真正偉大的人都是謙卑的人。

真正才學豐富的人,深明知識不是拿來誇炫的飾品。

從至柔得至剛,秉虛心為勁節。

至人若無若虛,盛德不矜不伐。

謙遜的人永遠不談自己。

任何東西都沒有像謙遜那樣,使人遠離魔鬼。

謙卑永遠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驕傲、自誇。)才,不使氣,自然言少。不遷怒。不貳過,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謙以接人,可以寡過矣!

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未事,不多言論;臨事,不動聲色;既事,不伐(伐:自誇。)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懼,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處」不可遮掩,一遮掩,永遠是短處了;自己的「長處」不可誇張,一誇張,便不是長處了。

謙虛不是抬高別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謙虛,恰恰是一種能容忍他人的胸懷。

若想成為堅強的人,必須像水一般,隨順所流。裝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為四方形,裝到圓形容器,它就成為圓形。因為,水有這種謙遜的本質,所以,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強韌。

像淺溪一樣終曰不滿的人,是無法把握現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蕩、沉穩又波瀾不驚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滿喜悅。

真正的謙讓,是最高的與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謙虛的人,可以從他們對事物的熱心(忘我)狀態看出來,他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而傲慢則為它的最大障礙;也就是說,即使被人毀謗、被人誤解的時候,仍要謙遜忍受,因為,唯有謙遜,我們才能替自己或別人的關係帶來和平。

和而敬之,則每個人的心,自然變得清凈,自己的周圍,也將變得極具明潔。

與其陶醉於不可能存在的絕對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向前邁進。

講話過於肯定的人,往往後悔多於肯定。

經常保持謙虛,那麼在你被稱讚或被貶低的時候,較不會亂了方寸。

過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謙虛來表現你的生命。

以誠信務實之心做事,以虛懷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頭的人,永遠不會撞到矮門。

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善於保護自己的,永遠謙虛談話。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

對人恭敬,就是在壯嚴自己。

取善無窮,不謙則自狹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壓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貴。

君子謙謙,卑以自牧(牧:修養。)。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於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處。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賞別人的偉大。

多用心聽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的看法。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

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謙虛。

我們確實有如是優點,也要隱藏幾分,這叫作涵養。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樣,匯聚萬流,吐納百川——「上德若谷」。

講大經論,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絕不怪怪奇奇。

觀周公之才不驕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回之學若無若虛,今人為學豈容自足。

凡夫認為只有聖人才值得他尊敬,聖人卻把每個人都當做聖人。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若能常有懼心,退一步想,見益而思損,技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謙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橫線。)皆吉,恕字終身可行。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愚痴的人會說:「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樣聰明。」聰明的人會說:「這世界上沒有人像我這樣愚痴。」

真正的偉大是優越而不自覺偉大。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堅強單獨地度過,但是力量則是來自謙虛。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處逆處順,無往不宜。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自家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風波,翻覆莫測,唯有讓人為妙。

此身無論處何境遇,而「敬」、「恕」「勤」字,無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數字,則無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不以所長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韜晦,不獨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獨損人,抑且損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讓可以息人之爭。

方為一事,即卻人知,淺之釉賄。

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

做人之道,當小心謹慎,謙而又謙。

位居千萬人之上,心須居千萬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勞謙虛己,則附者眾;驕倨傲慢,則去者疾。

勝人人必恥,讓人人必喜。恥生競,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情我便休
經典哲理語錄【圖】
經典語錄: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3
莎士比亞的語錄

TAG: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