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人紀教程簡體整理稿之針灸(學習筆記)
06-12
實習十 拔罐法 【目的要求】通過拔罐法的實習,掌握臨床常用的各種拔罐方法及其操作技術,熟悉各種不同拔罐器具的操作。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各種規格的竹罐、玻璃罐,乙醇燈、75%乙醇、95%乙醇、毫針、三棱針、皮膚針、鑷子、卵圓鉗、龍膽紫、毛巾、消毒棉球、小紙片,凡士林,火柴等。 【實習步驟】 一、拔火罐法操作 1.閃火法:一手握罐體(罐口朝上) ,另一手將用鑷子夾住的一個蘸有 95%乙醇的棉球或閃火器(用細鐵絲將紗布纏繞於 7~8 號的粗鐵絲的一端並蘸乙醇)在酒精燈上點燃後,立即伸入罐內,閃火後退出,速將罐扣於應拔部位,將罐吸附在皮膚上。技術要點:動作迅速。棉球蘸酒精宜少,且不能沾於罐口,以免燙傷皮膚。 2.投火法:將蘸酒精的棉球或摺疊的軟質白色紙片(卷)點燃後投入罐內,趁火旺時迅速將罐扣於 應拔部位,將罐吸附在皮膚上。 3.貼棉法:將直徑約1~2cm 的薄脫脂棉片略蘸酒精後,貼於罐體內側壁中1/3處,點燃後迅速將罐 扣於吸拔部位。技術要點:操作時所蘸酒精必須適量,酒精過多或過少,易發生棉片墜落,且酒精過多還易流淌於罐口,均易引起皮膚燙傷。 二、煮水罐法操作 將竹罐放入水中,或藥液中煮沸2~3分鐘,然後用鑷子將罐倒置夾起,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片刻,以吸去罐內的水液,降低罐口溫度(但保持罐內熱氣),趁熱將罐拔於應拔部位,拔後輕按罐具半分鐘左右, 令其吸牢。技術要點:操作應適時,出水後拔罐過快易燙傷皮膚,過慢又易致吸拔力不足。 三、拔罐法運用操作 1.閃罐法操作 用閃火法將玻璃罐吸拔於應拔部位,隨即啟罐(取下) ,再吸拔、取下,反覆吸拔至皮膚潮紅,或罐 體底部發熱為度。為延續溫熱效應,停止閃罐後,可將罐口向上,以罐底熱熨其部肌膚或留罐 3~5 分鐘。技術要點:動作要快而準確,並按閃火注意事項拔罐。操作時,溫熱度以患者舒適能接受為準。 2.走罐法操作 先於施罐區塗上潤滑劑(以凡士林、潤膚霜為佳),將玻璃罐口亦塗上油脂,用閃火法吸拔後,稍用 力將罐沿著肌肉、骨骼、經絡循行錄像推拉(罐具前進方向略提起,後方著力),反覆運作至走罐區皮膚 紫紅色為度。吸拔後應立即走罐,否則吸牢後則難以走動。技術要點:動作輕柔,用力均勻、平穩、緩慢,罐內負壓大小以推拉順利為宜。 3.針罐法操作 於相關腧穴上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拔留罐,5~10 分鐘後,至皮膚潮紅,啟罐、出針。此法不宜用於胸背部,因罐內負壓易加深針刺深度,易引起氣胸。 4.刺絡罐法 於施術穴位或患處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或三棱針、注射針、粗毫針點刺皮膚出血,然後拔留罐,至拔出少量惡血為度。啟罐後用消毒棉球擦凈血跡。 【實習小結】 按下表將實習內容如實地加以記錄。拔罐方法 施術部位 吸力大小 留置時間 皮膚血管形態變化 實習十一 耳針 【目的要求】通過實習,在熟悉耳郭表面解剖的基礎殺過那,掌握20個耳穴的正確定位。熟練掌握耳穴毫針刺法和壓丸法的操作技術,了解其他耳穴刺激技術方法。 【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 耳針模型,耳穴探測儀,0.5~1寸 28~30 號毫針,消毒棉球,2%碘酒、75%乙醇,皮內針,三棱針,磁珠,燈草,艾條,王不留行籽,膠布,耳壓板,鑷子、剪刀、針盤,G6805 治療儀等。 【實習步驟】 一、耳穴 (一)20個常用耳穴: 1. 耳中:在耳輪腳處,即耳輪1 區。 2. 風溪:在耳輪結節前方,指區與腕區之間,即耳舟 1、2 區交界處。 3. 坐骨神經:在對耳輪下腳的前 2/3 處,即對耳輪6 區。 4. 交感: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即即對耳輪6 區前端。 5. 神門:在三角窩後 1/3 的上部。6. 腎上腺:在耳屏遊離緣下部尖端。7. 皮質下:在對耳屏內側面。 8. 對屏尖:在對耳屏遊離緣的尖端。 9. 胃:在耳輪腳消失處。 10.大腸:在耳輪腳及部分耳輪與 AB 線之間的前 1/3 處。11.膀胱:在對耳輪下腳下方中部。12.腎: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後部。13.胰膽:在耳甲艇的後上部。14.肝:在耳甲艇的後下部。 15.脾:在 BD 線下方,耳甲腔的後上部。 16.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17.肺:在心、氣管區周圍處。 18.三焦:在外耳門後下方,肺與內分泌之間。 19.內分泌:在耳屏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 20.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二)分組示範及實體點穴 1.觀看耳針模型,並對照耳郭,熟記耳穴。 2.老師找一學生作示範點穴。 3.2~3 人一組進行實體點穴。 二、耳針操作技術 (一)耳穴望診法 1.在自然光線下,以拇指和食指捏住耳郭,由前及背,由上而下,從內至外,順著耳郭的解剖位置,對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窩、對耳輪等處仔細觀察辨認耳廓表皮,然後區別皮內或皮下呈現出各種不同的 病理反應特徵。 2.發現可疑病理反應區(點)時,宜用食指頂起該反應部位,用拇指對其進行上推、下拉、外展,由松到緊,仔細辨認分析其病理反應的性質、範圍,雙耳對照觀察,然後再綜合病症進行判斷。 3.對皮下或皮內可疑結節、條索狀隆起等病理反應,肉眼不能診察時,用拇指和食指進行推、揉等,以觸認其大小、硬度、壓痛等。 4.詢問病史以助診斷。 (二)耳穴電測定法 1.將探測儀的探筆插入儀器探測孔內。 2.打開電源,患者握緊電極或固定在病人內關穴上,術者手握探極在耳廓上由內到外均勻的緩慢探測,當發出嗡嗡聲時病人有灼痛感,即為陽性點。 3.將陽性點隨時做好記錄,待全部探測完畢後切斷電源,拔出電極插頭,綜合病症作出診斷。 (三)耳穴刺激方法 1.毫針刺法:常規消毒後,術者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廓,然後用拇食兩 指持針,採用速刺法,將針刺入已選定的耳穴處(速刺為快速垂直刺入,力量適中)。在留針過程中可作 小幅度捻轉,也可將針刺入後不再行針,留針20~30 分鐘後出針,並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 2.電針法:是在毫針刺法的基礎上,先把電針儀的電流輸出調節旋鈕撥至「0」位,然後將一對輸出 導線的正負極分別連接在兩根毫針的針柄上,選擇好所需的波形和頻率,打開電源開關,慢慢地由小到大 調節電流輸出旋鈕,強度以病人舒適為度。一般通電時間為10~15 分鐘為宜。治療完畢後,先將調節旋 鈕回到「0」位,再關閉電源,然後撤去導線出針,並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以防出血。 3.埋針法:常規消毒後,左手固定耳郭,繃緊埋針處地皮膚,右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柄,將針刺入所選耳穴皮內,用膠布固定。 4.壓丸法:用 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后,將王不留行籽敷貼在小方塊膠布中央,然後用左手固定耳郭,右手將小方塊膠布連同王不留行籽敷貼於所選耳穴處。 5.溫灸法:一般有 3 種灸法。 一用艾條灸,主要是灸整個耳郭或較集中的部分耳穴,將艾條一端點燃後用溫和灸 3~5 分鐘即可; 二用燈草灸, 即將燈草一端浸蘸香油後,點燃並迅速點灸所選耳穴,每次 1~ 2 穴; 三用衛生線香灸,即將衛生線香點燃後,距耳穴皮膚約 1cm,施溫和灸 3~5 分鐘即可。 6.按摩法:用按摩、提捏、點壓、切掐的方法進行全耳按摩、手摩耳輪和提拉耳垂法。全耳按摩法 是先將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按摩耳郭前、後兩面至耳郭充血發熱為止;手摩耳輪法是雙手握空拳,以拇、 食兩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摩至耳輪充血發熱即可;提拉耳垂法,雙手自行提捏耳垂,手法由輕到重,每 次 3~5 分鐘。 【實習小結】 按下表將實習內容如實地加以記錄。 耳穴 耳穴刺激方法 針感性質和程度 實習十二 頭皮針 【目的要求】 1.在熟悉頭部經脈腧穴基礎上,掌握頭皮針治療線的正確定位,要求每個同學都能正確取定之。 2.掌握頭皮針操作技術,包括快速進針、推針,快速捻轉和抽添手法等。要求每個同學能達到熟練操作,局部無痛,針體在帽狀腱膜下層自如進退及行針。【實習時間】2 課時 【器材用具】頭皮針模型,皮尺,1~1.5 寸 28 號毫針,2%碘酒、75%乙醇、消毒棉球、鑷子、針盤等。 【實習步驟】 一、頭部經脈腧穴與頭皮針治療線 (一)額部 1.正中線入前髮際0.5 寸取神庭(督脈) ,額角髮際上0.5 寸取頭維(足陽明經),自神庭至頭維為4.5 寸。神庭穴旁開三寸為本神穴 ,旁開1.5 寸為曲差穴,曲差至本神連線的中點取頭臨泣(足少陽經) 。神 庭穴旁開0.5 寸取眉沖穴(足太陽經),約當目內眥直上入髮際0.5 寸處。上述六穴均在前髮際上0.5 寸。 2.額中線為神庭穴起直下1寸,屬督脈。額旁1 線為眉沖穴起直下1寸,屬足太陽經。額旁 2 線為 頭臨泣穴起直下1寸,屬足少陽經。額旁 3 線為從本神穴旁開0.75寸的點起直下1寸。這4條治療線相互平行,均為1寸長。 (二)顳部 1.耳前鬢角髮際後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取曲鬢穴(足少陽經) 。從頭維至曲鬢之間劃一弧線,在其 1/2 處取懸顱,上 1/4 處取頷厭,下 1/4 處取懸厘,即頭維穴至曲鬢穴的弧線分為 4 等分,其等分點從上而下,分別是頷厭、懸顱、懸厘,均為足少陽經穴。耳尖直上 1.5 寸為率谷穴處。 2.顳前線,從頷厭至懸厘的連線;顳後線,從率谷至曲鬢的連線。一前一後,均屬足少陽經。 (三)頂部 1.先確定百會穴(督脈)的定位。百會穴在頭頂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再確定前頂穴,前頂穴在百會穴前1.5寸。百會至前頂兩穴的連線即頂中線,屬督脈。 2.百會穴前1寸為前神聰(奇穴),自前神聰至懸厘的連線為頂顳前斜線;自百會至曲鬢的連線為頂顳後斜線,這兩條治療線均貫穿督脈、足太陽、足少陽三條經脈。 3.通天穴,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即前神聰旁開1.5寸) 。絡卻穴,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處。通天穴至絡卻穴的連線為頂旁1線,屬足太陽經。 4.正營穴,當前髮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或自頭臨泣穴沿經向後 2 寸處。承靈穴,當 前髮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或可先取通天穴,旁開0.75寸即承靈穴。正營穴至承靈穴的連線 為頂旁2線,屬足少陽經。 (四)枕部 1.自百會穴至後髮際共7寸。百會穴至後頂穴為1.5寸,百會穴至強間穴為3寸,百會穴至腦戶穴為4.5寸。強間至腦戶穴的連線為枕上正中線,屬督脈。 2.與枕上正中線平行,旁開0.5寸的直線,即枕上旁線。 3.玉枕穴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亦即腦戶穴旁開1.3寸,平枕外隆突上緣凹陷處。天柱 穴與啞門穴相平,約當後髮際直上0.5寸,旁開1.3寸。玉枕穴至天柱穴兩穴的連線為枕下旁線,屬足太 陽經。觀看頭皮針模型,並對照頭部進行實體取穴。要求對以上14條治療線尤其是頂部頭皮針治療線的相 關腧穴、經脈之間的鄰近距離與前後左右關係較為熟悉。以上諸線,亦可在前髮際三穴(神庭、曲差、頭 臨泣)與後髮際3穴(腦戶、玉枕、腦空)確定基礎上,分別用皮尺先定出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3條相關經脈後再定穴、定線。 二、針操作技術 (一)針刺前準備 體位取坐位或卧位,選定頭皮針治療線後,局部減去少許頭髮, 如不去頭髮則需注意進針避開發囊(發 根)。局部先用 2%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脫碘消毒。選用1~1.5寸28號毫針(已消毒)。 (二)進針及推針 1.右手持針,將針尖與頭皮呈15~30度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亦可用飛入法快速進針,即右手持針,針尖對準進針點,手指尖距頭皮約5~10cm,手腕背曲後,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針尖飛衝進頭皮下或帽狀 腱膜下層。技術要點:飛針刺入,依靠手腕部力量,動作迅速自如。要求進針無痛或不痛,避開發囊、瘢痕處。 2.推針法,右手持針,拇、食指尖部捏住針體下半部,中指緊貼針體末端,沿皮將針體快速推進至帽 狀腱膜下層。當針體在該層時,指下阻力減小,無阻力與疼痛感。如此則可迅速推針至0.5~1 寸處。技術要點:針體與頭皮一定要保持15~30°夾角。針體必須在帽狀腱膜下層。如有疼痛或指下阻力, 應停止推進,稍退出後改變角度方向再行推進。 (三)快速捻轉手法 針體進入帽狀腱膜下層後,在一定深度時固定針體,不能上下移動。要求術者肩、肘、腕關節和拇指不動;食指呈半屈曲狀態,用食指第一節橈側面和拇指掌側面捏住針柄,利用食指掌指關節的伸屈動作, 將針體快速旋轉。如此動作達熟練程度時,頻率可達每分鐘200次左右。捻轉持續 1~2 分鐘,留針5~10 分鐘,重複2~3 次,再出針。 技術要點:速度快,頻率高,易激發遠端病所針感,局部脹痛輕微。針體保持原位,上下不移動。 (四)抽添手法(小幅度提插) 1.抽提法:針體進入帽狀腱膜下層,將針體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緊捏針柄,左手按壓進針點以固定頭皮,用爆發力將針迅速向外抽提 3 次,然後再緩慢地向內退回原處(插至1寸處),以緊提慢插為主。如此反覆行針1~2 分鐘。 2.進插法:針體進入帽狀腱膜下層,將針體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緊捏針柄,左手按壓進針點以固 定頭皮,用爆發力將針迅速向內進插 3 次,然後再緩慢地向外退回原處(提至1寸處),以緊插慢提為主。如此反覆行針1~2 分鐘。 技術要點:針體抽提或進插幅度小,約 0.1 寸左右。瞬間速度快,不一定要求頻率。針體上下提插, 不左右轉動。用肩、肘、腕力量帶動持針之手,如此可運氣於指,達到效果。 (五)留針和出針 1.留針:一般留針30分鐘左右,其間可行針2~3次,也可不行針。留針和行針時,可配合肢體活 動或按摩導引,也可意守丹田,加強效果。 2.出針:待針下無滯澀感,可緩慢將針退至皮下,再快速拔出毫針。起針後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片刻,以防出血。 【實習小結】 按下表將實習內容如實地加以記錄。 頭皮針治療線 針刺手法 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針感性質和程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盧氏結構科學自修教程(七)
※盪褶裙的立體裁剪教程
※【新提醒】六瓣花拖鞋教程
※時尚霸氣的串珠寬手鐲教程圖解
※1歲半寶寶褲子剪裁圖,漂亮的寶寶開襠褲|手工布藝作品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