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80)神葯甘草;白朮:補土燥濕,吐泄兼醫

黃元御寫的《長沙葯解》是中藥裡面的上乘之作,不次於《神農本草經》,因為它非常適合初學者。他能把中藥和人體生理以及方劑都融到一起講,神農本草經就那麼幾句話,初學者很難悟懂。他的葯解和他的氣化理論都是一個系統,完全是一個系列,從他這些書就好進入了。在研究過程中就會把他最難的六氣解明白了,他能把人體氣化和臟腑功能配合寫出來了,這就非常了不起。

第一味葯就是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穀。味甘,氣平,性緩。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不涼又不熱,具備了天地的正氣,以及脾胃土的厚德載物。把甘草說的太好了,簡直就是一味神葯,確實甘草就有這個作用。

甘草生用解腸胃腐敗東西,在高溫下產生的細菌毒性的作用很厲害,稍微有點清熱的功效。炙用就是這些功能,還能養心氣。然後他就舉了很多例子,傷寒論裡面炙甘草湯它是主葯,用量四兩比較大。主要是養心氣,蜜制以後焦苦入心,治療心血虧虛補足,或者少陽證誤吐、誤下、誤汗造成的傷到心液。用阿膠和生地、麥冬補心液、滋陰養血,再用生薑、大棗和人蔘補脾,用桂枝升左陽、養心陽。這個葯得加上一些清酒,就是咱們現在的黃酒。生地的用量比較大,一般張仲景用生地的時候喜歡加酒,酒能把生地化開,充分溶解它。

我用這個方子如果心臟特別弱的人,我就喜歡加點附子,因為他的心臟跳動力量不夠。也是脈結代、沉細,心動悸,有一個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病人,脈就比較沉細緩,沒有力量。生地我也沒用這麼大的量,用藥後感覺他的脈跳的更慢了,感覺心裡非常累。我就知道他的腎陽還不行,我給他加上了附子就好了。這個方子還是養陰的力量偏大,生地用一斤,張仲景也是怕陰太厲害就用酒炮葯熬出的。

很多方子都是以甘草為主葯,四逆湯如果只用乾薑和附子不用甘草,心臟跳動一會兒就沒勁了,加上甘草可以持續性強心。通脈四逆湯就是重用乾薑,加倍乾薑的量,用生附子。四逆散裡面用甘草緩解血管痙攣引起的氣鬱和閉塞,本身陽氣不虛,生氣著急把陽氣鬱閉到裡面了。血管也是細的,肝臟緩急就用甘草放開血管,加大白芍、柴胡、枳實,給他疏通氣機。

甘草乾薑湯和四逆散都是辛甘化陽,蔡長福老師把有甘草和乾薑的加術乾薑湯叫二仙湯,溫病派的二仙湯是補腎的仙茅和仙靈脾。傷寒論上的甘草乾薑湯是溫肺的方子,肺寒的人一有冷風就咳嗽,出的氣都是寒的,這個方子量大點就可以了。肺氣虛制不住下面了,小孩子就容易遺尿或尿床,有人一咳嗽就尿到褲子裡面了,也可以用這個方子。

金匱裡面的甘草附子湯是治風濕的,張仲景看到人身上腫就是裡面又濕,疼裡面就是由寒,加上甘草就緩慢地把風寒濕去掉了,可以使藥力持久發揮。這個方子有炙甘草、附子、白朮,還有桂枝通陽氣,把藥力帶到關節處。所以桂枝量比較大,別的葯都跟著桂枝走。如果白朮量大了,別的葯都跟著白朮走,就會走不動。幾味葯配伍,往往量大的那味葯是領頭葯。柴胡桂枝各半湯或者柴胡桂枝幹薑湯往往就是柴胡量大,為的是先清少陽,然後太陽就解了。如果是桂枝量大就是先解表了,柴胡就跟著桂枝走了,少陽還是解不了,所以要看你用藥的目的是什麼。

調胃承氣湯裡面也有甘草,還有大黃和芒硝,大黃清下就是一下過去了。加上甘草能把裡面時間長的東西慢慢清理出來,不讓它太快。茯苓杏仁甘草湯是清理心包和肺裡面的水液,加甘草是慢慢把裡面的痰濕和濁水清乾淨,能治心包積液和久咳,還有強心的作用。

人之初生,先結祖氣,兩儀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氣運動,左旋而化己土,右轉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東升則化乙木,南升則化丁火,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降則化癸水,於是四象全而五行備。木溫、火熱、水寒、金涼,四象之氣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氣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氣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宮而入脾胃。

火是焦味的,焦苦入心。魚腥草是入肺的,它就是腥味的,腐臭味的臭豆腐能補腎。這裡說的五味是按黃帝內經來了,其實木是辛味左升的,五味整個翻了,其實都是說的瀉了,不是有補有瀉,火苦就是瀉心火,這是站的角度不一樣。還是一個系統,證明黃元御是很明白的。

脾土溫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氣而胃為化氣之源,氣血分宮,胥秉土氣。甘草體具五德,輔以血葯,則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氣葯,則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溫升,則化神氣,肺金清降,則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氣血之中皇,凡調劑氣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肝脾之病,善於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達之味,肺胃之病,善於上逆,入肺胃者,宜輔以降斂之品。嘔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滯氣不能上宣,則痞悶於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滯氣不得下達,則脹滿於腹脅,悉緣於中氣之虛也。上逆者,養中補土,益以達郁而升陷,則嘔吐與脹滿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滿與嘔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論也。

肺金和胃土是一個產氣右降的系統,肝脾是一個生血左升的系統,氣血都是從土上來的。甘草雖然是甘味,但是涵蓋了五臟五味之德。而且甘草是和事老,加上氣葯就左升,加上血葯就右降。肝血左升就生神,因為心火藏神,肺金降就生腎水了,腎水就是精血之氣。精神是偏重於形而上,精血是偏重於形而下的。

肝脾一有病就下陷不升,所以加上辛味葯就升達了。氣血瘀滯到中焦,脾不升就泄瀉,肺胃不降就會嘔吐,或者痞悶到中焦。有人說這種情況不用甘草,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張仲景的五個瀉心湯都是中焦痞悶,裡面都有甘草。中滿如果是肝硬化腹水,濕氣重瀉水不用甘草。嘔家的小柴胡湯證不用甘草,這裡說的嘔是脾胃濕氣重的嘔吐,像藿香正氣湯證那樣的,用甘味的甘草不利於化濕。

上行用頭,下行用稍,熟用甘溫培土而補虛,生用甘涼瀉火而消滿。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瘡瘍熱腫,並宜生甘草瀉其鬱火。熟用,去皮,蜜炙。現在不分頭或者梢了,都放到一起了。生甘草用於口舌生瘡、清瀉小便不利,小便有火用導赤散,裡面有木通、炙甘草、滑石,用的是生甘草的梢。咽喉嗓子疼,或者長了瘡瘍、疙瘩、癤腫就用生甘草。現在蜜制都不去皮,皮是紅色的。下面咱們看白朮。

白朮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生山谷。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泄利。

白朮很好,又能燥濕又能生津,吃不下飯的人用點白朮就好了。還有幫助脾胃運化的功能,把清陽之氣等精華部分運轉開了,清氣上升了就不瀉痢了。白朮是張仲景常用的大葯,最好的是浙江於潛縣生產的,又叫於白朮、浙白朮。有很多渴不是陽明證的渴,喝水特別多,就要加大量白朮解決了。蔡長福老師的經驗是老渴的病人,別人開的是白虎加人蔘湯等按陽明證止渴的方子,越吃藥越渴。他就用理中湯大量的加白朮,白朮用了一百二十克,一副葯下去就不渴了,喝了五服藥後再也沒有渴過。

一些老大夫的經驗是白朮超過六十克還有通大便的作用,又能止渴生津,就能治療糖尿病了。糖尿病的便秘是脾津液傷了,腎水不足了,燥性的白朮對脾精不傷害。脾裡面有半斤脂膏,它能增加脾裡面的脂膏,它有雙向調節作用。能讓人體內的水液走到細胞裡面,喝了很多水多餘用不了,喝了就尿了白喝,加上白朮人體就吸收了。水到了人體細胞裡面就不渴了,否則人才渴。

張仲景用它治風濕,就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關節裡面有濕腫大了,關節疼都離不了白朮。有甘草、大棗、生薑、白朮、附子,就把桂枝去了,就是大便干硬、小便自利,因為風濕所以骨節煩疼,就大量用白朮和附子。越婢湯本身是治風水的,越婢加術湯加上白朮就能去里水了,麻黃髮表汗的勁兒不是太大了,麻黃加術湯也是治濕家身煩疼的。

金匱裡面的白朮散是妊娠養胎用的,開始喝桂枝湯強脾胃,治妊娠嘔吐。然後用當歸散補養氣血,懷孕六七個月以後才用白朮散。裡面有白朮、川椒、川芎,牡蠣就含鈣的成分了,病人懷孕張仲景就知道讓她補鈣。

脾以太陰而抱陽氣,故溫升而化木火,胃以陽明而含陰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則空虛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嘔,脾升則磨盪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濕,太陰脾土,升自水分,因從水分而化濕,陽明胃土,降於火位,因從火位而化燥。太陰之濕濟陽明之燥,陽明之燥濟太陰之濕,燥濕調和,中氣輪旋,是以胃納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陰脾土以濕土司令,陽明胃從燥金化氣。辛金己土,俱屬太陰,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濕,庚金戊土,俱屬陽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緣化於人,不敵主令於己者之旺也。人之衰也,火日虧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濕日長,濕則中氣凝郁,樞軸不運,升降反作,脾陷胃逆。脾陷則乙木不達,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為泄,胃逆則甲木失歸,上克戊土,飲食不納而為嘔。白朮補土燥濕,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醫。

胃氣降空虛了就能吃了,吃下了食物就不往上嘔吐,脾氣生就能消磨、腐熟水谷。把五穀消化吸收了就不下痢了,只要是下利就是沒有消化,清陽不升好東西就吸收不了了。太陰脾濕土是從腎水上來源左升上去的,陽明胃燥金是右降,一個濕一個燥,一個納一個消。辛金和己土都是太陰,太陰脾和太陰肺,金的濕是從土上來的。土生金太陰肺還是金,化氣於太陰,它的濕不如太陰的濕。手陽明大腸庚金和足陽明胃戊土都是金,但戊土本身是土,叫了一個金的名字,是庚金化氣於濕土了,所以胃土的燥性就不如大腸的大。


推薦閱讀:

神奇的艾灸 美容與養生 -醫療-中醫保健-中國國際針灸 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國際針...
[備份]桂枝湯證,有汗,為何還要取汗?
中醫養生 > 疾病方葯選集
牽一髮而動全身丨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
孩子為何容易咳嗽?你們都知道嗎?

TAG:中醫 | 甘草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