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曹興誠:文物市場的怪與亂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在經濟上推行改革開放,文化上也走出了意識狂亂,重新建立起與傳統的聯繫。「文革」期間,中國傳統文化被視為進步的障礙,遭到全面破壞、清除,民間收藏幾乎真空。隨著經濟起飛,中國民間收藏風氣再起,開始自海外大量回購中國文物,導致其價格不斷飛漲。2005年7月12日,那件「鬼谷子」元青花大罐,在倫敦以1568.8萬英鎊(約為2.45億元人民幣)由倫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凱納齊競得,創下當時中國文物拍賣天價。此後中國文物,從器物到字畫,拍價上億的時有所聞,幾千萬人民幣更是屢見不鮮。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埃斯·凱納齊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在收藏與買賣文物的熱潮當中,許多弊端也隨之出現。2008年,北京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被一位謝姓商人以一件「金縷玉衣」的贗品超貸了人民幣10億元。事前有五位國家頂級文物鑒定專家為這件贗品背書,不僅表示其為真品,給它的估價還高達24億元人民幣。這個弊案凸顯了文物仿製、詐騙的猖獗、官方鑒定體質的失靈,也反映出一般人鑒賞常識的缺乏。金縷玉衣就算是真的,無論如何也值不上24億元人民幣,因為玉衣只是一堆平素的方形玉片,四角穿孔,用金或銀線綁結而成。在藝術上毫無美感、工藝上也極其簡陋,考古上也不過說明了過去有這麼一個俗氣、無聊的喪葬習俗而已。這樣的東西不該被當成國寶而哄抬價格。
漢 金縷玉衣 河南博物院藏
漢 中山王墓出土金縷玉衣
漢 金縷玉衣 徐州博物館藏
漢 金縷玉衣 局部
同樣不該被當做國寶的,是圓明園流出的十二生肖獸首。稍懂藝術的人都知道,中國傳統雕塑講究寫意與創意,像這批獸首這樣纖毫畢現、缺乏想像力的作品,在中國傳統眼裡,是毫無趣味的。而且這些出自西洋教士的設計,怎麼會成為中國的國寶呢?
清 圓明園十二獸首之牛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清 圓明園十二獸首之虎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清 圓明園十二獸首之兔、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對國寶的偏差認識,每天也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演。幾乎所有訪客都擠著要看翠玉白菜。翠玉白菜雖然很美,但充其量只不過是個工藝品,在台北故宮就有3件。真正的國寶,像47.2公分、17節的良渚玉琮,在4000年前就已經是民族重寶,但現在的訪客幾乎無人問津。
清 翡翠白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玉琮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文物價值看法的錯亂,也反映在許多報道上。有一本談收藏的暢銷書,講到所謂:「海底奪寶」,其中有一段對沉船的描述:「這就是『泰興號』沉船,船上一百多萬件瓷器大部分出自康熙年間的中國景德鎮,多半都是官窯精品。」
一百多萬件瓷器裝在船上,那當然就是外銷瓷器。外銷瓷器是大宗貨物,怎麼可能是精品呢?如果是官窯,那是給宮廷御用的,又怎麼可能拿去裝船外銷呢?
清康熙 青花麒麟圖蓋罐 上海博物館藏
清康熙 青花帆船圖花口盤 上海博物館藏
由於錯把外銷貨物當成流失文物,於是又有人誇張地說,中國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超過一千萬件,還把打撈沉船的人形容是「海盜」。又是流失,又是海盜,當然就激起了有些人的民族情緒,於是有人說:「即使把西方列強從中國人手中掠奪去的所有國土都歸還中華,中國依然會因為那千千萬萬的文物被迫躺在強盜的家裡而不完整。所以我們必須像解救被劫持的人質一樣,解救那些可憐巴巴的文物。」
這樣悲壯地要把以前外銷的大量貨物「解救」回來,可惜沒法搶,只能買。買要花錢,於是外國陰謀論來了:「官方對流失海外文物的巨資回購,愛國華人的高價贖回,都讓那些外國陰謀者賺得盆滿缽滿,不亦樂乎。」把金縷玉衣或十二生肖獸首當成國寶而哄抬價格,把外銷貨說成了流失文物還想要「救回」,進而咒罵外國人都是海盜、陰謀家,這一連串高漲的情緒後面,讓人感覺有必要加強對文物的認識。
那麼,到底什麼是文物呢?我們該如何來看文物的價值?
文物,就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迹。那文明又是什麼?真正要了解文明,最好的方式是設想,假如沒有文明,我們過的會是什麼樣的生活?野生動物的世界是沒有文明的,因此看看野生動物的生活,就能了解沒有文明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文物是文明的產物、遺迹,或是證物。有些文物,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讓全人類都可以藉之緬懷過去,激勵將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價值。譬如發現於坦尚尼亞奧都威峽谷的一塊石質手斧,證明120萬-14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經能製作石器了;這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又如中國明代早期發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是人類最早使用非金屬貨幣的例證,對人類貨幣、金融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也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文物。
坦尚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發現的石斧 大英博物館藏
明代 大明通行寶鈔
不了解文明的偉大意涵,或者對科技、宗教、藝術都不感興趣,就很難體會文物價值。像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可能不少人會說,一塊爛石頭、一張舊紙幣,能值幾個錢啊?有些重要文物,因為大家不懂其意涵,沒有市場與需求,因此「不值錢」,也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受到破壞、摧毀。巴米揚大佛,就是不幸的例子。2001年,塔利班徒眾決定毀掉阿富汗境內的一切佛像,於是用炸藥、炮彈跟機槍,把兩尊有1500年歷史的大佛完全摧毀。由此而見,一個短視的、無知的、區域性的文化,經常忽視甚至敵視整個人類的文化遺產。
左:1966年的巴米揚大佛 右:2002年塔利班炸毀後的巴米揚大佛
在中國,文物的境地也同樣舉步維艱。不但受戰亂政局的影響,盜墓之風自古至今未曾斷絕。1928-1936年,李濟、董作賓等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時就發現,晚商11座王墓基本上在宋代或以前就已經被挖掘一空(可能是官方挖掘,未必是盜墓),所以殷墟發現的遺物都不是在墓室里,而是在墓道旁邊。其中牛方鼎、鹿方鼎可能是因為太重、太大,以前的人搬不走而倖存下來。1939年在安陽五官村被農民吳培文發現的司母戊鼎也很有可能是因為875公斤的重量而未被盜掘,得以保存。
中國歷代的陪葬品被盜掘,可流傳下來的卻寥寥無幾,這些數量驚人的被盜文物哪裡去了?同為文明古國的埃及,有這樣一個例子值得我們深思。長達三千多年的法老文化,在公元前343年以後,陸續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以至於法老王國文化被湮沒在黃沙之下,兩千多年間,只有盜墓賊加以聞問。對於文物的無知,使得無數被盜的文物都被「廢物回收」回爐重新加工成合金金屬。著名的羅塞塔石碑,就被人用作修城的建材。直到1798年才被法國人發現,最終落入英國人之手,現存於大英博物館。這塊石碑雕刻於公元前196年,刻的是以舊希臘文與古埃及象形文對照發布的政令,對於揭示古埃及的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羅塞塔石碑 大英博物館藏
可想而知,同是因為對文物價值的無知,中國跟埃及一樣,大部分文物都被「廢物回收」了。含金、銀、銅的文物,被還原成「有價金屬」,玉雕被重新雕刻成更流行的樣式,石雕被拿去當做「建築材料」。不僅民間這樣做,富甲天下的皇帝也常這樣。例如五代周世宗柴榮曾「悉毀天下銅器、佛像以鑄錢」,明代崇禎皇帝也曾大量熔毀宮裡舊藏的青銅器以鑄錢或製造武器。上海博物館有一些商周青銅器,包括一件48公分高的商代牛頭獸紋尊,是20世紀70年代機警的馬承源院長在上海冶煉廠的廢銅中撿回來的,否則這批銅器將永絕人間。由此可猜想,歷年來有多少文物遭到銷毀……
收藏熱導致文物價格在短時間內飛漲,讓許多人以為收藏可以一夜致富,於是出現狂買亂買的現象。其實中國大陸過去私人所藏的文物,在「文革」期間多被清除,所以市場幾乎沒有供給可言。面對急速增加的需求,贗品開始大行其道。
中國文物造假示意圖(重災區)
2012年3月,中國雅昌藝術網公布一份「中國文物造假版圖」,列出各種文物在各地造假泛濫的現象,同時指出:中國億萬農民大軍是主要的作假者,與作舊大師、古玩交易商、收藏家及拍賣行組成了產業鏈。中國8000萬到1億個普通收藏家是被害者,還有無數的贗品流到海外。
其實贗品的受害者不只是「普通收藏者」,像金縷玉衣贗品事件的受害者,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五位頂級鑒定專家。此外2011年1月,中國某拍賣公司以2.2億人民幣的天價拍出一件所謂漢代的玉料梳妝台,還包含一件玉凳。這套傢具經過周南泉先生鑒定為真品,可是隔年卻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周先生可以說是中國古玉鑒定的權威,著有《中國古玉斷代與辨偽》等書,還負責為中國各大博物院所藏古玉做鑒定與分級。可是這套傢具確實疑點重重。一是漢代人席地而坐,並不使用凳子,而是漢代未曾見過如此巨大的玉件(127.3*81*47.8cm,重265.2公斤),三是漢代(東漢)唯一一件類似傢具玉座屏,尺寸都不過高16.5cm,寬15.3cm,只是一個小擺飾;此外整個東漢、西漢都未曾見有玉料制的傢具。
拍出2.2億元的「漢代玉凳」
「漢代玉凳」局部
東漢 玉座屏 定州市博物館藏
周先生面對質疑,依然堅持此件玉梳妝台為真品。他說鑒定結論是從玉質、沁色、包漿、工藝、紋飾和用途、造型所得出的。不過,鑒定古物最重要的方法,不是看其藝術表現是否符合時代特徵嗎?此件梳妝台繁複瑣碎、俗氣非常,與西漢玉器的矯健生動、東漢玉器的神秘飄渺,風格完全不相符。況且此件玉器的製作者都已經承認贗品是其本人所制,周先生竟以此人「愛吹牛」作回應。
今天中國的贗品製造,論規模可以說鋪天蓋地,論實力可說是有組織、有財力、有技術、有專家,論野心已經不滿足靠模仿幾件真品來賺小錢,而是「創造」新品、「成套」推出,以獲利千萬甚至上億為目標。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收藏一定要以「有罪推定」為原則,即要有以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縱一件的警覺心,只要一點疑問,即可加以否決,不然必中作假集團之圈套。像漢代玉質梳妝台疑點如此之多,首屈一指的玉器專家居然不加以懷疑,鑒定標準如此寬鬆,令人費解。
難怪另有「專家」指出:「有人說現在收藏家收到的95%是假貨,我看正好相反,其實95%是真貨!」這位「專家」所持的理由是:「作假只是近幾十年的事,和五千多年來產生的文物總量相比,畢竟是個極小的數目。」這位專家大概沒聽過「文化大革命」,也不知道破四舊是幹什麼?他大概也不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在作假,以這麼多人生產贗品幾十年,竟然會是個「極小的數目」。
在作假賣假泛濫的今天,我們目睹了文物鑒定權威一個個被贗品騙過、擊倒。這些權威與其弟子都是各大博物館把關的幹部,如果連他們也被假貨騙過,將來博物館裡的藏品都可能有真偽的爭議。既然真偽都說不準,那麼就會有人大膽把博物館裡的真品盜賣,改以贗品來取代。
近年來最著名的監守自盜案,發生在故宮博物院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廟管理處。該管理處主任李海濤自2001年5月~11月,將庫房裡所藏86件文物盜出轉售,然後以仿造的贗品代替真品。這些盜出的贓物於2002年10月出現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居然還附帶著故宮文物管理處的原始標籤。因為這些標籤有人認得來歷,所以全案得以偵破。倘若這個盜賣集團不粗心大意而是先將故宮標籤銷毀,這個案件也許至今仍然神不知鬼不覺;而庫房中那些濫竽充數的贗品世世代代則被當成真品而流傳下去。文物被盜賣,只要不被銷毀,事情尚小;但是以假亂真,則是無比大事。因為文物的真偽如果遭人懷疑,其價值必大跌。價值大跌,則文物在大眾的眼裡,就會變成骯髒騙人的東西。
有位考古界的朋友說,以前他們從事考古挖掘的時候,怕別人來偷文物;現在怕的是,有人把假文物混進來。因為經過考古挖掘而出土的文物,大家都承認是真品。如果某件贗品被認為是考古出土的,就可以騙到所有專家;同類的仿品也就可以雞犬升天,被公認為真品。
我們常聽到一種理論,說有贗品才有研究的樂趣,如果文物全都是真的,那鑒定的學問就無用武之地,也失去了撿漏的可能。按照這種說法,好像贗品越多,收藏就越有樂趣,其實大錯特錯。
就像我們今天要去餐館品嘗美食,然而又擔心食物不潔,於是每道菜上來,大家拚命檢查干不幹凈,還用筷子到湯里不停地攪合,看裡頭有沒有蒼蠅。那請問,這是來享受,還是來受罪?看到古文物,不能安心賞玩,卻老是要擔心真偽,是非常煞風景的。
文章整編自:收藏志
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END-
推薦閱讀:
※究竟有哪些文物被從北京故宮帶到台灣了?
※漫談猴文物
※你見過哪些讓你震撼的文物?
※中國大部分香火旺盛的陵、林、墳等真的有遺骨么?
※高古文物市場要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