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激辯簡繁體字:現在廢除簡化字不得人心|漢字|繁體字|簡體字

專家激辯簡繁體字:現在廢除簡化字不得人心2013年07月22日19:16人民網 我有話說(17667人參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藍生、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嘉賓訪談]:7月22日13:30,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藍生;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漢字繁簡之爭」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江藍生]: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討論繁體字和簡化字的問題。

  [潘慶林]:各位網友,大家好!

  [網友斜雨燕雙飛]:江老師,最近,香港演員黃秋生在微博中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黃秋生所說的正體字是否僅僅指繁體字?簡體字跟正體字沾不上邊嗎?

  [江藍生]:黃先生是把正體字和繁體字划了等號,實際上這二者並不相等。繁體字是對簡體字而言的,正體字是對異體字而言的,那麼在大陸過半人不認識繁體字是事實,但是說過半人不認識正體字那就不是事實了。因為,我們平常使用的文字當中,簡化字只是一部分,大約佔7000通用字的31%,現代漢語詞典收了13000多個字,那麼簡化字只佔其中的17%,康熙字典佔了47000多字,簡化字只佔其中的5%。在這之外的那些字就是黃先生所說的正體字,也是內地群眾平常使用的字。另外,在簡化字的總數上,其中獨體簡化字有482個,偏旁類推得出的有1753個,加起來在大陸推行的簡化字有2235個,在2235個簡化字之外的那些漢字叫傳承字,實際上就是台灣所說的正體字,這些字是兩岸四地共同使用的。

  比方說日月山川,冰雪雨水、上下左右、春夏秋冬、文化研究、北京、上海、香港,這些都是傳承字,都是兩岸四地共同使用的,這些是絕大多數簡化字占漢字總數的比例很小。

  第二,黃先生說,華夏文明在華夏已死,這句話未免言過其實,因為華夏文明不只體現在文字上,華夏文明的核心應該是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那麼2000多個簡化字,不足以讓華夏文明死亡。

  此外,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繁體字和異體字在下列情況下是可以保留和使用的。比方說文物古籍,姓氏、書法篆刻,題詞招牌,出版教學研究當中需要使用的,有很多古籍都是用繁體字用的,學文史哲、歷史的都會使用到繁體字,另外在私人的空間也都可以自由的使用繁體字,所以說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就是從用字角度來說也是不全面的。

  [網友剪刀石頭]:您曾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你提這個建議的初衷是什麼?

  [潘慶林]: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語言文字的,中國繁體漢字以意蘊豐富,不但是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而且「字形藏理、字音通心」,傳遞上古先人對當今、後世的許多信息。一如我們至今仍在破解著的「和諧」兩個字對社會、對發展重要啟示和作用。那是一筆可以安邦定國、燭照天下,能夠讓世界可見中華文明的真正無上高峰,其意之深,文之高,旨之闊,不亞易經。國人千萬不能忽略漢源本字,對中國現當代的作用,北京奧運開幕式得成功,很大程度是表現在向世界顯示的那個「和」字上,我們不能把英語的各個版本都引入國內,而獨忘了民族骨血氣脈魂都在其內的漢字本源。

  [網友小王子與玫瑰花]:江老師,有人認為簡化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出現和推行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古代就沒有簡化字出現嗎?您是否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簡化字演變的過程?

  [江藍生]:從殷商業時代的甲骨文、金文算起,漢字有三四前年的歷史,總是處於變動與相對穩定之中。漢字形體的發展變化有簡化,也有繁化,但主導趨勢是簡化,在常用字範圍內簡化的趨勢更為明顯。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決定的。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便於使用是最重要的表現:便於書寫,利於表音表義。

  漢字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在在我國幾前年億的文化史上,功勞卓著。漢字克服了國家和民族由於政治、地理和方言等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微細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對漢字的認同心理仍然是維繫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文化紐帶,中華文明綿延了幾千年都沒有中斷,漢字功不可沒。但是漢字數量大(《康熙字典》47035個)、筆畫多,龜繁體17畫,龍繁體16畫。讀音亂,像龜有gui(烏龜)、jun(皸裂)、qiu(龜茲)。檢索難(難認、難寫、難讀、難查)是不爭的事實,不利於文化的普及。

  近代以來,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們痛感,漢字如果不改變,將會嚴重影響國民教育。國民教育上不去,國民素質提高不了,國家就不可能強大,所以近代以來,漢字改革運動一直蓬勃進展。漢字簡化運動史於清末,五五運動提倡「漢字革命」,國學大師錢玄同、黎錦熙是積極的推動者。

  1922年,錢玄同、黎錦熙等向當時的民國政府提出了《減省漢字筆劃案》。

  1935年8月,國民折算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字),後因國民黨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半年以後被廢止。

  解放後推廣普通話、推行簡化漢字、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三大語文現代化改革是前一階段運動的繼續,最終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獲得成功。

  [網友一米殘餘光]:您的這個提案引起了關於繁簡之爭的巨大爭論,有不少專家認為,漢字演變的方向是簡化,現在讓已熟悉了簡體字的普通人再重新使用繁體字,是否存在很大困難?尤其是學生,考試的時候繁體字很費時間吧?

  [潘慶林]:舉一個例子,在我們小學,我認為從現在開始,從小學生孩子做起,學簡化漢字的同時稍稍講一下繁體字,還是可行的。什麼最簡單?我舉一個例子,好多學生說我,繁體字是一種落後的文字,現在的社會,世界聞名,越簡單越好,這些學者講的越簡單越好,我請問一下,最簡單是漢堡包,吃一口打一個嗝,最簡單是肯德基,更簡單是可口可樂,是碳酸嘛,那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舌尖上的文化,為什麼要做一天兩天乃至三天的煲湯呢?按這個邏輯講,美國出現漢堡包、肯德基的話,我們用雞精、醋、弄點水就是酸辣湯了。有人說倡議一國兩文,我覺得文和制不一樣,朝可更,代可移,語言文字不可變,從秦朝以後,中國哪個朝代改變文字了?還有人說我,你提案這個事,不關民主,不關民生,是不務政協的「政」,我不同意,這是民主、民生之外,關係民信的一件大事,據我所知,海外將近上億的華人都是以漢字作為紐帶和信仰,漢文化作為自己真正的歸依和宗教,在域外圖存。文字問題,是關係民族在世界影響長存的大事,雖然它不如現在社會經濟問題,包括解決民工就業問題急切,但關係魂和根,更為重要。有人說恢復繁體字是倒退的,我覺得這與進步和倒退沒有關係,紙幣發行到現在,仍以黃金為硬通貨就是最好的例子,年輕時做過的事情,不是不能變的,否則就沒有了到八十年代還要給五十年代打成的右派,落實政策一說,更不會有連戰代表國民黨到北京和胡錦濤總書記的握手。文化溯源是為了向前看,死抱著昨天做過的事情不放,或者持「做過了就是對的」觀點的人,才是真正的開時代倒車。

  [網友鴻鵠燕雀]:江老師,國家當年推行簡化字的考慮是什麼?推行時是否遇到極大阻力?使用簡化字對於提高民族文化水準有何意義?

  [江藍生]:繼續完成清末以來的文字改革運動的任務,這項任務得到了全國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沒有什麼阻力,使用簡化字之後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了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上世紀50、60年代,在人民群眾當中掀起了掃盲、學文化的熱潮,解放前我們國家有85%的文盲率迅速降低,簡化字提高了書寫的效率,2200多個簡化字平均的筆劃是10.3筆,比相應的反平均減少了5.8筆。比方說畢業典禮繁體字是48劃,簡體字是24;像國慶獻禮繁體字是60劃,簡體字是32劃;台灣繁體字是39劃,簡體字是17劃,尤其是給廣大的工農民學文化創造了很便利的條件。

  [網友問一道]:如今距離您提出恢復使用繁體字已有4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爭論與沉澱,不知道您現在是否還堅持之前的觀點?為什麼?

  [潘慶林]:對於恢復繁體字,我是持之以恆,永不改變自己的觀點。以前提出了,而且經過幾年的爭論和沉澱,我還是要說,永遠堅持恢復繁體字。而且當今我們改革開放的今天,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得」,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用金錢、用生命挽回不來的損失,這一點,不管是有文化的人、有知識的人,還是搞政治的人或普通的老百姓,為了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站在不同的角度,當晚上靜下心來,靜靜地思考,目的就是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們考慮到今天對中華民族的傳承、傳脈,和漢字的傳承和繁衍,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定義。窮富跟中華民族的文化民族關係,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聯繫著每個人的心血、脈絡,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我今天是說出來了,還有很多人在思考,想說,沒有這個機會,沒有說的場合,但是心是共享的。

  [網友熱愛生命]:有人說,「漢字簡化後,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表,運無車,兒無首,鄉里無郎。」支持繁體字的人通常認為,繁體字更能傳承文化。您怎麼看這種觀點?我們的簡化字是否真的丟了中華傳統文化?

  [江藍生]:不可否認,繁體字從整體上更能反映造字原理和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更利於傳承傳統文化。但是簡化字同樣是我國人民的創造,也主要利用了六書造字的方法。沒有人認為隸書楷書替代了甲骨金文和大小篆就破壞了傳統文化,同樣也不能說簡化字破壞了傳統文化。國家不穿對襟、大襟改穿西服不能說破壞傳統文化,怎麼使用了一些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華文化呢?這些簡化字源自我國曆朝歷代,絕大多數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基礎,是中華文化土生土長的東西,不應該被排斥在中華漢字體系之外。

  現行簡化字絕大多數來源於古代的簡體字,有一些來自草書和行書,還有一些是「古本字」,(蟲、從、雲、氣、眾、豐),新中國吸收群眾意見創製的僅佔少數。有專家統計在400多個獨體簡化字當中源字先秦兩漢的有159個,源字魏晉南北朝有32個,(剛才說的愛無心的「愛」就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源自隋唐的有29個,源自明清太平天國的53個,源自民國有61個,源自建國後新造的104個。可見,簡化字丟了中華傳統文化跟事實不相符的。

  [網友土豆派]:有專家說,簡體字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我國整體文化水平。不知道您如何看待簡體字的歷史作用?

  [潘慶林]:我反對。要是這樣說的話是最有利於教育的,中國的文化有吃的文化,還是舉這個例子,漢堡包最簡單,肯德基簡單,可口可樂更簡單,它提高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了嗎?應該說句俗話,有人說是垃圾食品,我也不反對,把美國食品說成是垃圾食品也不對,它只是充饑的一種乾糧。但是要說簡體字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我國整體文化水平,那你就不要搞什麼書法,不要學歷史了,現在很多孩子讀不了歷史,就是因為看不懂繁體字,導致逐漸走向了白痴之路。現在社會上發生這樣和那樣的,特別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現這樣的奇怪的問題已經得出結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我們國家有殘疾人,這些殘疾人經過我們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同情和關愛,他們在道路上堅韌不拔,有的成為奧運冠軍,有的成為科學家,有的成為歌手,雖然身體殘疾,但是大家都用同情、關愛的眼光來關愛他們,同情他們,但是我們需要警惕,就是我們精神上的殘疾,也就是精神殘疾人這是最可怕的。而改革開放到今天,有這樣那樣的空缺和空白,導致我們很多孩子沒有理想,沒有信仰,精神上變成了殘疾,這是最可怕的,也就是我所說的精神殘疾人。這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灌輸教育拉開了距離,中華民族的文化傳脈和當今年輕人的距離拉開了,斷層了。一件事情認識到了,改正了,就是進步。比如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很多人都想,現在坐紅旗車了,自己國產車,於是一哄而上,要把外國的車都代替,我覺得應該制止。一個民族等他感悟、認識到了自己民族品牌的重要性的時候,這就是進步。我們已經沒有自己的品牌了,不能說用一種情緒來掩蓋一種浪費。全上紅旗車,那以前的車怎麼辦?報廢?你把它銷毀,也銷毀不了。這個車繼續保留,再換成新車?就造成第二次人為的污染。所以說,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是成功是失敗,讓後人去說,但是有一點,在我們國家,凡是村長以下的幹部的孩子,上學是非常困難的,在教育方面是空白,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悲慘的一頁。也就是說我們執政黨的幹部,村長以上的幹部,沒有一家孩子上不起學,留不起寫的,但是中國13億人口,村長是13億人口的一部分,我是講村長以下。有人提出了,簡體字有利於教育普及和和我國整體文化水平,如果這樣很多人上不起學是怎麼回事?我的意思,簡體字和繁體字對於教育的普及絲毫沒有影響。我舉一個例子,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東南亞眾多國家乃至現在普及到全世界的孔子學院,包括中國自己的炎黃子孫,一代一代的,包括國外的一些年輕人,也在嚮往著中華民族,甚至有人皮膚上都刻著中國的字,都是繁體字,比如說繁體的繁,比如說長壽的壽字,用各種繁體字作為標記,當然這是一種感性的東西,說明他們心裡嚮往著中國。而我們自己國家發明的字形相應的這樣偉大的文化的創舉,我們一點點把它淡化掉,甚至銷毀掉,這也是一種悲劇。我們看到,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一些孩子們,包括跟我們國家沒有根源的日本,都是用繁體字,而且他們有五種文字,一種是繁體字,一種是簡體字,平假名、片假名,但是他們的孩子畢業以後,到國外去,在牛津,在劍橋,都是很好的學校,特別是在香港、台灣、澳門也在學繁體字,但是他們畢業以後也沒有因為考分自殺的,也沒有因為交不起學費就失業的,因為他們的心態很好,他們的教育是看菜下飯,量體裁衣,能考上大學的就供他上學,考不上大學的,也不都是上牛津、劍橋,所以中國的教育應該把心態擺正,不要過多的考慮到分數線是多少,用分數線和金錢,我們的教育規章沒有錯誤,教育部門從來沒有承認錯誤,但是教育系統出現這樣和那樣的悲劇,一起接一起,本身就是我們教育部門的最大的失誤,這一點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得到的東西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摸索,但是失去的東西應該靜心地反省,因為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傳承,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傳承,下一代孩子的好與壞,對中華民族的傳承非常重要,我們先不做評論,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回顧一下。將來你也會養兒育女,我們都換位思考,為這個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怎麼樣傳脈下去,把這些好的東西延續下去,非常重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世界在看我們國家,怎麼改革,中國共產黨也在摸索這條路,在看我們國家怎麼發展,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你失敗了,他就笑話你,你成功了他就敬佩你。所以,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我們要敢負責任,不光在軍事上負責任,在教育方面,在培養孩子方面,在培養人文的德智體方面,都應該用心,去考慮我們的教育,用心考慮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都喊著教育重要,但是我覺得在教育方面,我們國家還在分三六九等。舉一個例子,我是全國政協華僑界的,在海外華僑的孩子,回國上學,無條件接受他們,甚至免費讓孩子回自己的國家,他的爸爸媽媽在異國他鄉拚命地掙錢,養活自己,同時默默無聞地培養自己的孩子,自己受多少委屈,把錢存完了,要把孩子送回自己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中國人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才真正感到安心、欣慰。一談上學,都拒之門外,這本身就是精神犯罪,把海外華僑的孩子拒之門外就是一種犯罪,刑法有沒有不管,我們是精神犯罪。我認為不但要接收他們,而且應該是免費的,因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希望從我們國家每個領導人做起,都要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在孩子身上投資,總比那些政府和房地產商共同勾結炒土地更為重要。

  [網友自由的星星]:江老師,有專家認為,有些簡化字在簡化過程中,沒有遵循漢字發展規律,簡化的不科學。您怎麼看這種觀點?對於簡化不科學的漢字是否需要重新調整?

  [江藍生]:漢字簡化工作總的是順應了漢字發展的趨勢,從簡的趨勢,而且簡化字絕大多數有約定俗成的歷史基礎,順應了群眾使用的需要。少數簡化字不夠科學,主要是在指導思想上有片面強詞減少單子筆劃和通用字的字數傾向,造成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給使用和繁簡轉換帶來不便,也降低了港澳台同胞對簡化字的認可度。[14:29]

  [網友維度中]:最近,香港演員黃秋生在微博中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這番言論,立馬引起了各方對於簡繁字體的爭論。您怎麼看待黃秋生的這個評價?繁體字是否就是中華文化正統的代表呢?

  [潘慶林]:這話說得不對,簡繁正在討論,不管正確與否就在於一個學習的過程。實際上,通過簡繁之爭,激起孩子們對繁體字的重視,當然某一方面對政府也是一種促進。至於重要不重要,讓各行各業的人去評論,你不能說我提出來就我偉大,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作為一個委員提案,聽到很多意見,綜合起來做了提案,我只是作為一個建議。在我們改革簡體字的時候也有很多科學的東西,自古以來的字,沒有把漢字改革掉,而是把漢字給延續下來了,世界上任何的國家對我們漢字的研究,有寫簡體也有寫繁體的,但是對於簡繁之爭,我的觀點是,我從來沒有說簡體字就不好,我也沒說繁體字怎麼偉大,就是大家來討論,需不需要繁體字,你把它都忘了也不行,我們現在很多人在發信息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大白字。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好,都是中華民族的傳脈,應該發揚的東西,但是要把所有的年輕人不知道繁體字,我覺得就是最大的失誤。我在「兩會」提出繁體字到今天,已經四年了,各個地方都在不停地爭論,爭論是一件好事情,改革開放也是這樣,改革開放對與錯,我覺得現在是光堅持改革開放是對的,堅持到底,但是按照辯證法來講,按照哲學思想的辯證法來講,按照毛澤東思想的哲學來講,我覺得現在應該是做一總結論斷的時候了,我們應該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理念,堅定中國人民的理想和信念,用實事求是的精神,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得」與「失」。

  [網友雲南小竹]:江老師,咱們在簡化漢字的過程中,遵循了哪些原則?是否在尊重漢字規律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的使用習慣?

  [江藍生]:漢字簡化的方法主要沿用了傳統六書主要的構字方式。

  (1)草書楷化,如:書、東、專等。(2)同音替代,如:「丑」替代「醜」,「里」替代「裏」。(3)減省筆劃:「麗」替代「麗」、「號」替代「號」。(4)採用古體:從替代「從」,「電」替代「電」。(5)符號代替:用「又」替代「漢」字的右邊和「對」字的左邊。(6)會意法:淚、眾、塵。(7)形聲簡化法:驚(驚)、態(態)。(8)其他。

  [主持人]:對於簡化不科學的漢字是需要重新調整?

  [江藍生]:實際上都有一些調整,比方說1986年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的時候,就調整了5個字,(覆蓋/復 瞭望/了)。據我所知,將要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也會恢復幾個少數繁體字和一些人名用的異體字。我認為簡化字確有調整的餘地,但調整要適度,要保持文字的相對穩定性。

  [網友智慧無價]:江老師,2009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您如何看待這個提議?覺得可行性高嗎?

  [江藍生]:少數簡化字不太理想,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整個簡化字系統,簡化字給人們的使用帶來極大的方便,現在要逐步廢除會不得人心。簡化字由於筆劃比較少,在計算機上也顯得形體清晰,而且聯合國把簡化字作為中文的規範字體,成為國際標準。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政府規定華人社會使用簡化漢字。簡化字已經走向世界,對於傳播中華文化會發揮有利的作用。文字的使用由繁到簡易,由簡到繁難,如果徵求群眾衣意見,我估計恢復繁體字的倡議不會通過。潘先生的提案里還提到台灣申遺的壓力很大,我到認為如果台灣用正體字來申遺的話,我個人樂觀其成,因為漢字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遺產,繁體字也不是台灣獨有的,我們也有繁體字。

  恢復繁體字我認為沒有必要。

  [網友這是這樣]:您在提案中說,對繁體字的簡化存在粗糙的一面,有些違反了漢字造字的「藝術化」和「科學化」的規律。那麼,是否能夠通過對這部分不科學簡體字的調整來達到藝術化和科學化呢?

  [潘慶林]:在改革簡化字當中,也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比如「陰晹」二字,改成簡化字以後,陰改陰,晹改陽,耳部旁月與耳部旁日的恰諧恰對,既形象又意相。但不可否認有受那個時代的局限,粗糙粗陋的地方,比如愛無心、欲無心,毛澤東的「東」字改「東」字,都是不當簡和簡不當的。原來的東字並不繁,日出木中,字意與形象如一首詩一般,用草寫的方式簡它作什麼?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文字,充滿智慧光芒,是民族瑰寶,漢字的每一個字都如福祉瑞兆一般,護看著在中華這片土地上繁延的後人。我始終忘不掉,毛澤東青年時代用過的那個筆名「二十八劃生」,那是繁體字毛澤東三個字的壁畫,它真的昭示了一代偉人的一生,沒有他沒有今天的共產黨,新中國。而且從1921年至1949年真的是28年。不管唯物唯心,相信不相信,這是應合。社會進步改革可以,但不能動本,就跟不能動土地一樣。我們把國土看得那麼神聖,為什麼不把在這片土地上衍生而成的漢文字,看得更加神聖?

  [網友木谷水生]:作為一名華僑,請問您華僑主要使用的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您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簡體字和繁體字哪個使用起來更方便呢?

  [潘慶林]:作為一名華僑來說明簡體字和繁體字,我覺得根據我的年齡,我對繁體字和簡體字都贊成,還是像鄧小平講的,哪條路走得通走哪條路,繁體字很漂亮,簡體字很簡單,就跟一個很漂亮的姑娘穿著很簡單的衣服一樣,不管怎麼樣,簡體字、繁體字,我到國外去,遇到寫繁體字的地區,就使用繁體字,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因為都在使用簡體字,我就用簡體字,對我都沒有束縛,繁體字、簡體字我都喜歡,漢字是我們國家的。

  [網友智慧無價]:江老師,現在大家長提兩岸三地文字統一,具體該如何做呢?香港、台灣用的繁體字,大陸用的簡體字,廢除任何一個都是很困難的事,您對於兩岸文字統一方面有何好的建議?

  [江藍生]:為了加強兩岸四地語言文字的交流,最終實現書同文的遠景,目前內地應逐步做到用簡識繁,在一定範圍內簡繁由之,台灣則用繁認簡,在一定範圍內繁簡由之。

  為此,我建議:第一,高中一年級語文課可增加演講繁體字與簡化字關係的課程,使學生能認識繁體字,並掌握繁簡對應關係,這並不困難,一學期足已,我們的青少年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外語的,有的還要學習第二外語,我們為什麼不能抽出很少的時間了解自己的文字呢?如果補上這一課,對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大有益處。

  第二,國家語委可組織專家對現行簡化漢字半個世紀的實踐進行總結梳理,對其中明顯不合理、不理想的可做適當調整,調整變動會帶來使用中的不便,但數量不大,長痛不如短痛,半個世紀對於中國民族的千秋萬代來說畢竟是短暫的一瞬。

  最後我想說的是,香港的黃先生也好,政協委員潘先生也好,他們提出問題的用意都是好的,他們熱愛中華文化,勵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值得尊敬的,有不同意見可以充分展開討論。

  [江藍生]:親愛的網友們,我就說到這兒,你們還能接受嗎?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你們提出。

  [潘慶林]:親愛的人民網的各位網友,今天特別高興,通過看不見的形式用心來溝通,我是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也是人民網的一名網友,人民網的各種各樣的不同的信息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歡樂和支柱,我想永遠和你們交朋友,不管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我希望都是作為一種探討,都是為了我們國家,為了民族,為了我們子子孫孫下一代,不管怎麼樣,還是為了我們國家好。今天是第一次,因為時間的限制,我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通過網路來互相溝通,用心來交朋友,謝謝你們大家,也祝你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酷暑保重。[


推薦閱讀:

新書丨李守奎《漢字學論稿》(附前言、後記)
中國最難寫最難讀的22個漢字,你見過3個嗎?
吳老師漢字大會(105)
五行屬水的智慧漢字大全 五行屬水的字有哪些?
北大校長究竟有沒有讀錯?

TAG:漢字 | 人心 | 繁體字 | 專家 | 現在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