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航大師《禪宗勝義》導讀(高令印 劉梓霖)

慈航大師《禪宗勝義》導讀

◎高令印 劉梓霖

  (廈門市佛教文化學會)摘要:慈航法師得法於圓瑛法師,秉承曹洞宗法脈。慈航法師的《八宗勝義》之《禪宗勝義》,只用2000多字,就全面概括、通俗易懂地把中國禪宗講得十分清楚。我們按照慈航法師文章的順序,概括出題目,分成「釋禪」、「從達摩宗到禪宗」、「禪宗的主要內容」、「禪境:無念」共四個部分,然後對每個題目內的問題進行解釋,講講我們的方法和心得體會。

  慈航(1895一1954),俗姓艾,名繼榮,字彥才,福建建寧人。18歲時,於泰寧慶雲寺依自忠法師出家,後學於圓瑛法師、諦閑法師,1927年人廈門閩南佛學院。曾任安慶迎江寺住持。1939年,隨太虛法師至南洋。在南洋10多年,致力於弘法、抗日活動,創辦星洲、檳城等地佛學院、佛學會,發行《人間佛教》月刊。1947年,圓瑛法師在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特舉行隆重的傳法典禮,付法給慈航法師,取法名古開,承曹洞宗法脈。1948年,慈航法師在台灣創辦台灣佛學院。後來住台灣汐止彌勒內院,致力於僧教育,培養出了大批佛教精英,諸如真華、星雲等。1954年,慈航法師在閉關中圓寂,圓寂後肉身不敗,成為台灣首尊肉身菩薩。慈航法師的著述,輯有《慈航大師全集》,內有《相宗十講》《大乘起信論講話》《十二門論講話》《成唯識論講話》《菩提心影》等。

  本文就慈航法師的《八宗勝義》之《禪宗勝義》[1],講講我們的學法和心得體會,謂之導讀。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是最中國化的宗派。它於唐朝中期產生後,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史的主流,以至今日。如此重大的佛教宗派,慈航法師只用2000多字,全面概括、通俗易懂地把它講得十分清楚。我們按照慈航法師文章的順序,概括出題目,然後對每個題目內的問題進行解釋,以幫助閱讀原文。

一、釋禪

  慈航大師在文章中首先講了「禪」這個概念的問題。

  禪亦名禪那,是梵語Dhy a na的音譯,後秦鳩摩羅什譯為思維修,唐玄奘譯為靜慮,也有譯為冥想的,都是講靜息念慮,心注一境,即定(止)、慧(觀)雙舉,音(禪那)、意(定慧)並用,簡稱為禪。唐僧宗密說:

  禪為天竺語,具雲禪那,中華翻為思維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2]

  禪作為修行方法,至為廣泛。凡通過修行而達到一定境界者,皆可稱之為禪。首先要區分世間禪與出世間(佛教)禪。慈航法師這裡講的前兩種,即世間禪:凡夫禪,就是凡夫不入佛門所修之禪,是外道禪之一種。出世間(佛教)禪之外所有禪,都是外道禪。慈航法師這裡所說的外道禪,主要是瑜伽之類。

  其次是在出世間(佛教)禪中要區分一般佛教之禪與慧能禪宗之禪。慈航法師這裡講的聲聞禪、菩薩禪、如來禪,是一般佛教之禪。而教外別傳之禪,即慧能禪宗之禪。聲聞禪,就是出世間法之聲聞乘,乘四諦以證佛果之禪,屬小乘。菩薩禪,就是出世間法之菩薩乘,乘六度以證佛果之禪,屬大乘。對於如來禪,佛經有說: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地,成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3]

  對於上述諸禪,唐僧宗密說:

  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4]

  達摩輾轉相傳之禪,是依據經論和戒律,「藉教悟宗」[5],主張漸修,稱為教門之禪。以慧能為代表禪宗之禪,拋開經論和戒律,實行參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6],主張頓悟,稱為宗門之禪,即這裡慈航大師所說的教外別傳之禪。

二、從達摩宗到禪宗

  釋迦牟尼傳教有兩種方式:一是言傳,由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下來,即是佛經。從經立論的佛教宗派,被稱之為教。一是心傳,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以此立論的佛教宗派,被稱之為宗,主要指禪宗(此在下文詳述)。由此,便有如來禪與祖師禪之別,教與宗、語與意之分。禪宗教徒自稱是教外別傳,是宗;而把以經論之論的所有宗派叫做教。所以唐僧宗密說:「經是佛語,禪是佛意。」[7]近人費阡華說:

  禪家者流,謂《楞伽經》有佛語心宗、無門為法門等語。依此,自稱宗門,又稱宗下;稱他家為教門,又稱教下。宗教者,謂如來所說經教,即不問大乘小乘,不論是顯教密教,依經論等之文義者,為教;禪者,謂教外別傳之宗旨,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禪。……如來正傳,望口名教,望心為禪也。教外別傳者,禪家又分佛法為教內教外,言禪宗者,教外法,他家皆教內法。佛以言句傳授,即依佛聲教,為教內;離言句,以心傳心,即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之心印,為教內,具稱教外別傳。[8]

  這就是說,以佛陀所說之經立論的各宗派,必須間接地依教理修行,才能達到不離自性,不墮二邊的成佛境界;而教外別傳的禪宗,直接自參自證即可,只要心行就可以達到目的。其實,二者是不能分開的。宗不能離教,達摩就謂「藉教悟宗」[9];教也不能離宗,請經皆言見性,法身。可以說是「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10],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羽,兼得則彰,偏一則廢。

  慈航大師謂禪宗「一名達摩宗」,是因為禪宗是由達摩宗發展過來的。

  釋迦牟尼與其大弟子摩訶迦葉拈花傳心的故事,從北宋李遵勖所編《天聖傳燈錄》始,禪宗文獻越記越詳。如有曰: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11]

  正法眼藏,又稱清凈法眼、大法眼藏。眼即智慧。正法眼藏,體會正法智慧的寶藏。就是說,若能證得法眼的內容,則如眼一樣的照破一切迷暗。涅盤妙心,指佛的甚深微妙內證之法。此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只能會意。

  釋迦牟尼離開言語以自心直接傳與大弟子摩柯迦葉之心(以心傳心,即心印,也就是默許)的禪法,諸佛代代相傳,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12]。此教授至其第28代菩提達摩於南朝劉宋時來到中國傳授。他先到南朝梁之首都建康(今南京)見梁武帝。即慈航大師所說的:

  帝問云:「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師曰:「無功德。」又問:「對朕者誰?」曰:「不識。」以機不契,乃於少林寺面壁九年。

  達摩與武帝對談不契,達摩即渡長江至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達摩被稱為初祖,傳法于慧可(二祖),慧可傳法於僧璨(三祖),僧璨傳法於道信(四祖),道信傳法於弘忍(五祖),弘忍傳法於神秀(北宗漸祖)、慧能(南宗頓祖)。

  一般認為,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是始祖。其實,從達摩至神秀,仍是「藉教悟宗」[13],是教。所以慈航大師確切的指出,他們弘揚的是四卷本《楞伽經》,是漸修,是教而不是宗,所以叫做達摩宗,其禪學的實質仍然是如來禪。「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14]釋惟明說:

  如來禪有階梯可尋。……佛法照傳統說法分為宗門、教下。……如來禪(教下)、祖師禪(宗門),對機而設。如來禪雖較迂緩,但邊修持、邊度化眾生,福慧雙運,終能達到目的地。[15]

  到了五祖弘忍,已由四卷本《楞伽經》轉向《金剛經》為宗,以「見性」為宗旨。所以,慈航大師說:

  《金剛經》——五祖嘗教誦此經,即能見性,六祖因此經開悟。

  這就是說,真正的祖師禪是從慧能開始的。慧能是中國禪宗的真正創始人。慈航大師確切地說,慧能是「頓祖」,《法寶壇經》是「六祖慧能說」。

  上引《祖庭事苑》所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四句是祖師禪的基本觀點,也顯示出傳人中國的印度佛教禪學轉變為中國佛教禪學的特點。祖師禪雖謂是達摩祖師所傳之禪,其實達摩禪仍是如來禪。唐僧宗密說: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16]

  真正的祖師禪是慧能禪。祖師禪這個名稱也是在慧能時才出現的。慧能弟子神會說:「見無念者,謂了自性。了自性者,謂無所得。以其無所得,即如來禪。」[17]以慧能為代表的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區別,不是在把「見性」看成是「無所得」、「無所住」的「無念」,在這點上他們是相同的,沒有分歧,而是在於用什麼方式「見性」、「無念」上。具體地說,就是祖師禪主張頓悟,如來禪則是主張漸修而悟。所以慈航大師深刻指出,神秀是「漸祖」,而慧能是「頓祖」。

  此祖師禪之名稱,亦是出現慧能後唐朝晚期禪宗五家時代。香嚴智閑悟道後說一偈給溈山靈佑,溈山靈佑評之為「此子徹也」,即指其是頓悟。香嚴智閑又對仰山慧寂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慧寂評之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這是祖師禪概念的最早出處。「貧錐也無」,喻善惡、是非之「本來面目」境界,還不是祖師禪。所以仰山慧寂說,香嚴智閑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參禪必須參透祖師禪才算達到了目的。香嚴智閑又偈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慧寂評之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18]「瞬目」即頓悟。可見,直了頓悟是祖師禪的主要特徵。

三、禪宗的主要內容

  綜觀慈航大師文章的這方面的觀點,主要講了下面幾個方面。

  (一)禪宗(南宗)的傳承世系

  慈航大師講到懷讓、馬祖、百丈,以及五家(宗)等。

  說明:一表示直接傳承,……表示間接傳承。

  從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慈航大師所講到的五宗七家(派),以及懷讓、青原、永嘉、馬祖、百丈、永明等的時代和位置。

  (二)即心即佛

  慈航大師說:「此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果盡然歟?盡亦救當時執文字之病也。實則離心無所謂教,非教何以顯心。」這就是說.禪宗與其他佛教宗派所根本不同的是講「明心見性」,見性即是成佛。慧能反覆說: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說一切法,莫離自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19]

  外離相即禪。……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足,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20]

  可見,慧能禪學的重要特點,就是把佛教所追求的遙遠的彼岸世界移到每個人的內心。

  「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21]慧能自答道:佛不在西方,而在每個人的心中;只要內省,主觀上求得徹悟,就是達到佛國了。慧能對徒眾說,「慧人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既然佛在內心,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那麼,「身外凈土」的說法就是愚蠢的了。慧能說: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22]

  慧能是用內心的佛(心)來代替外在的佛,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佛。我即是佛,把傳統佛教所說的高不可攀的佛,從遙遠彼岸移到每個人的內心,變成舉目可見的平常人了。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三)頓悟成佛

  慈航大師在文章中反覆講了這就把成佛平民化了。禪宗頓悟成佛的問題,稱慧能為「頓祖」,特別引用了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基於自己的「見性成佛」觀點,認為成佛純是一種見性工夫,即徹底認為自己的本性。他告訴人們,只要有堅定的主觀信仰,認識自己的本性,就可以達到成佛的目的。因此,在成佛的途徑問題上,慧能主張「心行」,反對坐禪。他說: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23]

  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24]

  慧能認為,坐禪達不到心凈的目的。坐禪非禪,不能「見性成佛」。

  慧能「心行」的成佛修養方法,是一種「智慧觀照」的新禪法。他說:

  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本見性。……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若識本心,即刻解脫。[25]

  慧能認為,人的本性(自性)是一種先天的本能,是恆常寂靜的;「覺體圓明」[26],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慧能說: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27]

  「實性」即法性、真如、涅盤等,也就是所見之本性。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盤,意譯圓寂。慧能認為,「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28]這種最高境界是永無生死、根絕痛苦、恆常寂靜的,因而是圓滿具足的精神性全體。

  本性無二,即覺體圓明,是個整體。用智慧觀照成佛,得即全體;不能分為部分逐漸得之。要得全體,只有一悟。因此,慧能認為,成佛的唯一途徑是頓悟。慧能說: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29]

  這裡就是所謂「悟則剎那間」[30]、念念見性,常行正直,「到如禪指,便睹彌陀」[31]。這種頓悟,是通過直覺主義的主觀體驗,產生內心的神秘啟示,達到精神狀態的突變。這種境界,不可言傳,只能會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頓悟成佛論是東晉末年竺道生提出來的,慧能加以繼承和發展。頓悟成佛論是慧能禪學的主要部分,是他與神秀的漸悟成佛論的根本區別之一。在頓悟成佛論上,慧能的主要見解是悟與迷的關鍵在於是否「見性」。眾生覺悟到自己的本性,眾生即佛;心有迷惑,妄念浮雲蓋復自性,佛即眾生。慧能說: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若識自性,一悟即全佛也。[32]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並不是說凡夫之外另有佛,煩惱之外另有菩提,而是佛就在凡夫之中,菩提就在煩惱之內,迷時為凡夫、煩惱,悟時則為佛、菩提。這就像明和暗一樣,並不是先有暗後有明,或者先有明後有暗,明暗始終是一個東西的兩面。

  (四)悟解方式——公案禪

  慈航大師在文章的後半部分,大都講的是禪宗公案,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們在這部講講公案的問題。

  中國禪的成熟形態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見性而成佛,不需要長年累月的修行,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議論和連篇累牘的著述。慧能傳教40年只留下一部由別人記錄、僅一萬多字的《壇經》,就是這個原因。慧能之後,特別是到了兩宋,禪家對禪理的認識似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即心是佛」作為世界觀講過來講過去,沒有什麼再好講的了,便向認識論上發展,即如何達到禪境、成佛的問題。這中間最有價值的是對「禪即生活」或「生活即禪」的進一步闡明;其次是師徒相長的悟解方式,即講究師徒之間的教授方法。但是,這還必須遵循著他們的基本傳統,即代代相傳的所謂佛陀「拈花示眾」模式,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如雲門宗的創始人文偃,就堅持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據記載:

  雲居佛印禪師曰:「雲門和尚說法如雲,絕不喜人記錄其語,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我語,他時定販賣我去。』今對機室中錄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隨所聞隨即書之,後世學者漁獵文字語言中,正如吹網求滿,非愚即狂,可嘆也!」[33]

  按照雲門文偃的原則,禪宗應該沒有任何文獻,後來的人就無法撰寫禪宗的歷史。事實上,禪師們還是把各式各樣的機鋒語、棒喝事件記錄下來。「以紙為衣」,就是用紙偷偷記錄。所以說,不立文字,又不離文字。這些記錄的文字,積少成多,多之更多,便出現許多語錄、燈錄之類的書,被稱作「公案」,猶如機關辦公文件積累案卷之多。

  懂得這裡講的公案的來歷,就明白慈航大師所講的,所謂不立文字,是「救當時執文字之病也」。實則離心無所謂教,非教何以顯心。

  中國禪把見性成佛作為世界觀到認識論,就是從內證禪到公案禪。公案禪就是禪宗五宗七家之禪學。「『公案』兩字,此黃檗語為始」。[34]其間及其以後,禪僧對代代祖師之公案所進行的研習、詮解、辨識,就是公案學。

  五家之名稱,是由北宋明教大師契嵩在所著《傳法正宗記》中首先提出來的。其實,他們大同小異,皆發揚慧能、神會的禪學,只是在誘導學人、開佛知見等頓悟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獨特風趣,即所謂家風或禪風不同。北宋徽宗在《續燈錄序》中曰:

  自南嶽、青原而下分為五家,各擅家風,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其一。莫不箭鋒相拄,鞭影齊施,接物利生,啟物多矣!源派演迤,枝葉扶疏,而雲門、臨濟二宗,遂獨盛於天下。[35]

  對於五宗家風之差別,法眼文益說:

  曹洞則敲唱為用;臨濟則互相為機;韶陽(雲門)函蓋截流。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韶,似關合契。[36]

  因自家不便說自家禪風,故此處無法眼宗禪風,其禪風是上引謂「箭鋒相拄」。

  一般認為,五家皆本於洪州宗。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都曾住江西洪州(今南昌),故稱之。且看懷讓和道一的一段著名對話:

  馬祖道一,師(按懷讓,下同)之弟子也。初居南嶽傳法院,獨處庵,唯習坐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師往,彼歷不顧。師觀其神宇有異,遂憶六祖讖,乃多方面誘導之。一日,將磚與庵前磨。馬祖亦不顧。時即久,乃問曰:「作什麼?」師雲「磨作鏡。」馬祖云:「磨磚豈能成鏡?」師云:「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祖乃離座,云:「如何即是?」師云:「譬牛駕車,車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有云:「汝學坐禪,為何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無定相。於無經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道其理。」[37]

  道一聞示誨,如飲醍醐。侍奉十年,日益玄奧。

  由上引可知,他們全是「機鋒語」。後來,黃檗希運、臨濟義玄又提倡「棒喝」。慧能、神會為代表的禪宗,原都是通過正常的言語、哲學範疇來論證闡明其觀點的。到五宗這裡,在師師、師徒或徒徒相見時,不用正常的語言來互相擺明各自的觀點,而是用隱語、謎語等旁敲側擊,甚至突然對對方拳打腳踢或大喝一聲,弄得對方目瞪口呆,暈頭轉向,莫名其妙。用此以求對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以達到其悟境。這是乘對方無思想準備時使其猛然醒過來,呈現本來面目,出現頓悟。到五宗後期還用翻筋斗、學虎驢叫、作女人相等。禪宗五宗的語錄、燈錄多是此類公案。他們不主張讀經論,提倡看公案。[38]看公案實即是讀禪經。

  在公案中講得最多的題目是慈航法師列出的「(1)誰是我本來面目?(2)生從何來,死歸何處?(3)狗子無佛性?(4)念佛是誰?」還有「如何是祖師(達摩)西來意?」記載著的答案多至230多條。都不能作正面的回答。正面回答叫做「死話」,是不對的。如九峰答為「一寸龜毛重九斤」,從諗答為「庭前柏樹子」,等等。[39]就是說,這個問題是根本不能回答的。答所非問,是故意超出兩邊,不著一邊是避免落人兩邊。

  由上可見,五宗七家禪學重禪風,即禪行,強調成佛之方法。中國禪到慧能、神會,雖日已是成熟形態,主要是禪理;此到宗密、懷海更是完備。而至於禪行,頓悟、先悟後漸以至無念,還只是修行的理論,屬於禪行之理。至於怎樣頓悟、如何至無念等禪行的問題,修行者還是不明不白;特別是,對一些根器較低的教徒,更是無所措手足,他們雖日禪宗教徒,而在寺院之宗教實踐,仍只是打坐、行善止惡等過去達摩、神秀一系的那一套。對於禪宗禪行之缺,五宗七家禪學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是五宗七家禪學對中國禪之貢獻,也是他們對禪學的特點。

四、禪境:無念

  慈航大師在文章的最後指出,「禪宗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這是指禪宗達到什麼目的?其境界是無念。

  基於上述,眾生與佛只是一念之差、一紙之隔。那麼,怎樣才能躍過這一念之差或一紙之隔呢?也就是說怎樣實現「頓悟成佛」呢?慧能認為,惟一的方法是無念,即見性的工夫在無念。「無念」是慧能禪學的主要範疇。慧能自稱「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40],即定慧雙修,戒禪合一。關於這個問題,宗密有所論及。他說:

  覺諸想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慧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即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41]

  慧能把無念的修行方法叫做「無念法」或「無念行」。慧能說:

  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原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末退者,定入聖位。[42]

  慧能所說的無念,是「於念而無念」,是「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念心」[43]。即上引所謂「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這就是說,無念就是無心,對客觀事物視而不見,聞而不覺,觸而不知,意而不斷,心如木石;對一切善惡都無思量,口無所辯,逆來順受,順其自然。總之,無論世間什麼事情,心裡都不記掛,內無一物,外無所求。

  這樣,慧能所謂頓悟成佛,就是頓除妄念,悟「無所得」。無所得,心就凈了。凈心,就是不染塵勞,無有煩惱,也是慧能教人修行的最終目的。他所謂佛,就是凈心。達到凈心,即是佛境。此即慧能說的「於一切時,念念自凈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44]

  從無念到凈心,就是從念不起到心無所得,而心無所得就是心無所動,對客觀外界的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我們看,慧能所理想的境界,是遇到外界的刺激,不作任何反應。修養到這個地步就是成佛了。

【注】

[1]載釋本性、馬海燕選編《肉身菩薩——慈航大師》,福州開元寺2007年印

[2]《禪源諸詮集都序》卷1

[3]四卷本《楞伽經》卷2

[4]《禪源諸詮集都序》卷1

[5]唐道宣《唐高僧傳》卷16《達摩傳傳》

[6]宋宗鑒《釋門正統》卷3

[7]《禪源諸詮集都序》卷1

[8]《佛學概論》第18—19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9]唐道宣《唐高僧傳》卷16《達摩傳》

[10]唐玄覺《永嘉證道歌》

[11]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七佛·釋迦牟尼》

[12]宋善卿《祖庭事苑》卷5

[13]唐道宣《唐高僧傳》卷16《達摩傳》

[14]萬叔豪《佛教宗派詳註》第41頁,上海醫學書局1921年線裝本

[15]《圓明集》(禪宗篇)第16、370頁,台北台灣和裕出版社1990年版

[16]《禪源諸詮集都序》卷1

[17]《神會語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88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18]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溈山靈佑禪師語錄》,《禪宗語錄輯要》第86頁

[19]《壇經》第10《付囑品》

[20]《壇經》第5《坐禪品》

[21]《壇經》第6《懺悔品》

[22]《壇經》第3《疑問品》

[23]《壇經》第9《宣詔品》

[24]《壇經》第8《頓漸品》

[25]《壇經》第2《般若品》

[26]《壇經》第7《機緣品》

[27]《壇經》第6《懺悔品》

[28]《壇經》第7《機緣品》

[29]《壇經》第8《頓漸品》

[30]《壇經》第2《般若品》

[31]《壇經》第3《疑問品》

[32]《壇經》第2《般若品》

[33]宋慧洪《林間錄》卷1

[34]日本無著道宗《五家正宗贊助桀》卷4

[35]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卷首

[36]《十家論》

[37]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6

[38]參見宋普濟《五燈會元》卷4《黃檗希運禪師》

[39]宋普濟《五燈會元》卷4—6

[40]《壇經》第5《坐禪品》

[41]《佛源諸詮集都序》卷1

[42]《壇經》第2《般若品》

[43]《壇經》第4《定慧品》

[44]《壇經》第6《懺悔品》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增訂之《壽康寶鑒》中「保身廣嗣要義」
七風水大師談屬鼠的人2017年運程
免費教你調風水||讓你成為風水大師
【名師說佛】星雲大師對「慧」的開示
慈悲三昧水懺祈願文 星雲大師

TAG:禪宗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