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靈樞》:穿越上古軒轅,與黃帝共敘奇妙的針刺之道
兩千五百年前,軒轅之丘,華夏部落聯盟一位憂民愛民的首領為了子民的健康,正在向當時最有聲望的醫學家求教。他們的對話留下了一部八十餘萬字的經文,隨時間穿越世代。從此,神州大地上,便有了系統的中華醫學,有了為民祛病的大夫郎中。
這位偉大的首領就是被尊奉為「華夏始祖」的黃帝,經文的名字叫做《內經》。而現在,這裡頭最古老的一部分——《靈樞》,正向你徐徐翻開。
歡迎加入「讀經沙龍·讀《靈樞》」,這裡將為「炎黃子孫」們講述深藏在血脈之中卻一直鮮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編輯:學霸vincent(加拿大)、何昕、夏心
指導:Dr.Pt
《靈樞》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岐黃問道,而後有《黃帝內經》。圖為甘肅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內岐黃對話場景雕塑。)
?
白話解說
黃帝將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女,養育他們,並徵收他們的錢糧賦稅。同時又憐憫他們時常因為生病而無法生產自給。為此,他特意請教當時最有聲望的醫學家岐伯,問道:「在疾病治療方面,我很想使我的百姓免遭藥物、砭術的傷害。所以希望能建立九針微針之法,通過調養人體血氣,順暢經絡穴道而使疾病自愈,更要將這些方法流傳後世,永不失傳。這樣的話,就必須讓它有綱有紀,既分辨明白人體的表裡關係,又體現氣血如環無端的循行規律。綜合以上問題,我準備著出一部《針經》,想聽聽您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
岐伯回答說:「好,那我就盡我所能依次陳述吧,使它跟『萬物起始於一,終於九』的道理一樣條理清晰。」
「首先,小針的奧妙,入門容易精通難。一般,技術粗淺的醫生,只是拘泥於觀察病人的形體,單從外表上辨別病情;而技術高明的醫生,則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動以及氣血盛衰的情況。高明的醫生可以辨別神氣的盛衰,並且還能了解客居在人體內的外邪往來出入的門戶所在。」
「至於針刺的微妙作用,關鍵在於正確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在這方面,惟有高明的醫生,才可以根據病人經絡中氣機的變化,而選取相應的穴位來進行治療。」
「人體經絡氣機的變化在穴位處最為明顯,切不可迎其勢而用補法。而當邪氣已去時,則不宜再用瀉法去追瀉邪氣。用針的人,必須知道氣機的往來和運行變化,嚴格按氣機運行來把握針刺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如果能清楚地了解氣的往來逆順變化,根據經氣的循行方向,朝著經氣來的方向進針,和它的來勢相逆,用瀉法奪其有餘,邪氣就會由實而虛。相應的,隨著經氣的去路進針,和它的去勢相順,用補法濟其不足,正氣就會由虛轉實。掌握了這個關鍵,用心體察氣機變化,再靈活運用調和虛實,自然你就掌握了針刺的道理。」
岐伯認真地說道。
(未完待續)
導師點評
「清代醫學大咖」張志聰:
人乃秉天地之氣所生,陰陽氣血,參合天地之道,運行不息,稍有留滯則生為疾病。毒藥,砭石以瀉邪為主,而「微針」能通調血氣,以順陰陽,更合乎天道也。而之所以叫九針,是順應天地之數,始於一而終於九。用九針而合小針,剛好為「十」,陽數5個、陰數5個以應《河圖》之數也。
「明代內經學究」馬蒔:
《靈樞》大體渾全,細目畢具,猶儒書之有《大學》,三綱八目,總言互發,真醫家之指南……然謂之《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辟所系,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此書之切,何以異是!
「明代跨界名醫」張介賓:
開篇講述的是《靈樞》為何又名為《針經》的原因。「粗守關、上守機」,針醫中的粗工只會守四肢的關節,而上工則會察氣之動靜。氣機來的時候,隨經皆有其處,可因之而知虛實。知道經氣往來的順逆,就可以安心地以正法操作。瀉法當趁吸氣時進針,補法當趁呼氣時進針,這就是經文中「迎來順去」的意思。
(圖為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珍藏的古代砭石、砭針)
針刺小知識
「迎隨補瀉」
古代針刺手法的一種。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即針刺時使針尖順著經脈循行方向進針和操作的叫做「隨」,也就是補法;凡針刺時使針尖逆著經脈循行方向進針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瀉法。
「徐疾補瀉」
常用針刺補瀉法之一。即以進出針的快慢來分別補瀉的方法。《靈樞·小針解》:「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即緩慢地進針至一定深度,行針完畢後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針者為補法。反之,迅速進針至一定深度,行針完畢後,緩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針者為瀉法。其進慢出快的方法,在於扶助正氣由淺入深,由表達里,能起補虛的作用,而進快出慢的方法,在於祛除邪氣由深出淺,由里達表,能起瀉實的作用。
(圖為扁鵲針灸畫像石拓片。)
人物誌:
*張志聰(1610-1674年):
清代著名醫學家。字隱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醫道,通針灸。曾集注《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等書;主張《黃帝內經靈樞》是針灸專著,認為仲景著作最深得《內經》精粹。其著作有《侶山堂類辨》、《本草崇原》,另有《針灸秘傳》,未見傳世,門徒甚眾。
*馬蒔(約生於15世紀,卒於16世紀):
明代著名醫家,字仲化,又字玄台,後人為避康熙諱,改為元台。會稽人(今浙江紹興),著有《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二書,後者為《靈樞》第一個注本,頗有獨到見解,清雍正《浙江通志》稱之為「醫學津梁」。
*張介賓(1563-1640年):
字會卿,號景岳,明代醫學家。原籍四川綿竹,後徙居浙江會稽(今紹興)。曾從戎,游於北方,因成就不豐而棄戎就醫,悉心鑽研,經三十載而著成《類經》,將《內經》加以分門別類,詳加闡釋,亦多所發明。溫補學派之主要代表人物,常重用熟地,故有「張熟地」之稱。
推薦閱讀:
※軒轅道齋的【武術】8
※201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黃帝陵舉行
※黃帝到底姓什麼?姬?公孫?還是軒轅?
※戊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行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