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別傳

上傳01章 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象數之鑰

《易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就是理,象,數,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真正說到易的境界在象與數__卦象,卦數,數還包括了陰陽,五行.如果真來研究,先後天八卦及八八六十四卦,必須要背得.大家沒有背得,象數的基本原則又不懂,將來研究起來會困難重重,等於沒用.你們各位都是同仁,也不便考你們,要我真正上課,我是很嚴的.每人都要當面考試,當場來背,這是我們老規矩的教授方法.這個方式,不好意思對大家來用,但我還是要把傳統的教育方法告訴各位希望大家注意.

什麼叫卦?何謂爻?如果弄不清楚,聽易經是白聽的.希望大家不要象看熱鬧,聽歌星唱歌一樣,那就沒有意思了.我今天很嚴肅地告訴大家,你們有人對象,數,卦,爻的基本法則,陰陽的原理原則還不清楚的,請先把過去我們講的再複習一下,這對大家今後的學習,會有很多方便.

我們要研究《易經》,先要了解孔子的《系傳》,這是很重要的.《易經》的象數,就我們一般觀念中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至算命看相,未卜先知那一套東西.要會那一套東西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把象數真弄通了,還要懂得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等等,才有點希望.差不多要幾十年的讀書,思考,研究.《易經》不是光憑記憶的,有些必須要靠自己的聰明去思考,去探討.《易經》也不是一個呆板的方式,運用到哪一方面都可以的.但是如果要精通《易經》,便一定要從呆板的方法開始,而且《易經》象數的多種法則都要了解才行.

有關象數與易理,以後我們會更一步給大家講,今天我們初步的研究,先把《繫辭》上下傳研究通了,你自己研究象數的鑰匙就可以拿到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通了《繫辭》之後,對中國文化的根本,才真正有個認識.第三點,孔子的哲學思想,以及他一切理論及學說的來源,也都搞清楚了.

《易經》是情報學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易經》的《繫辭》上傳,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象教中國哲學那樣的教法,來同大家研究.說到這裡,想到昨天有位同學,拿了一本<周易通論>給我看.這本書是大陸學者用很奇特的觀點來 講《易經》的,認為《易經》是一部情報來學.他們主要的觀點是說,《易經》的作者當時被敵人俘虜了,為了向外面求救,巴拉圭外面通訊所用的方法.這套說法差不多已經有七八十年了. 這種說法很可怕,把中國文化打得稀爛.

我們今天還是從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來研究,姑且認為《易經》的《繫辭》上下傳,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同古人對所謂的十翼(這十翼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十種心得報告)的看法一樣.這十翼對中國文化關係很大,大家懂了這一方面,對四書五經的原理,可以說大概已經貫通了.

基本上來說,《系傳》的文字也很淺顯,很容易懂.大家要研究古文,想把文章寫好,便要先研究孔子的文章.如果我們講文學史,我認為《系傳》是第一流的文學.像老子呀,莊子呀,乃至屈原的<離騷>,都是南方文化的系統.上古時候,我們的文化還沒有統一,各個地方不同.所謂齊魯文化,就是孔孟文化系統,他們也是古代的文學大家.大家若要知道孔孟的文章,僅僅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有夠的,還要看《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它的文字非常高明,一般人多忽略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一段就文字上來看,大家很容易懂,很淺顯.但是,是不是真懂了呢>在我的觀念里,恐怕還差十萬八千里,也可以說完全不懂.十幾年前一倍同學說:我們研究中國的《易經》,怎麼看都看不懂,現在我看了一本外國人翻譯的《易經》,一看就懂了.我說很好啊!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我們研究自己文化的《易經》,搞了幾十年不搞不懂,去學了幾年英文,再看外國人翻譯的英文《易經》,便真懂了《易經》,那些研究《易經》幾十年還不懂的中國人,可是真笨呀!看來說這些話的人真聰明,外國人也真聰明,如果這樣便真懂了《易經》,那就不叫《易經》了,不知該叫什麼東西才對.

這個意思大家知道嗎?與我們不同文化系統的人,研究我們另外一種文化系統,而能達到極高度的認識與境界,很輕鬆就弄通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中國人很少讀中國書,讀了一輩子書,連中國的文章還是寫不通.這是老實話.所以我們自己本身學自己的文化,想把自己的文字寫得好,都還做不到,一個學英文出身的外國人,把《易經》一下子就學懂學通了,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文字非常簡單,這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

我們學《易經》,大家要知道,現在我們稱《易經》為《周易》,《周易》是周文王整理的;另外還有兩種《易經》,就是<連山易>與<歸藏易>.這三本《易經》統稱為"三易".連山,歸藏據說已經沒有了,失傳了,但是我們還可以從象數裡邊看到一些.大家要研究<連山易>,<歸藏易>,有一本書叫<易緯>,簡單明了.還有一本書叫<關朗易傳>,或者也可以約略地看到一點影子.不過話雖這麼講,真正研究起來,卻不簡單,並不容易都能懂得.

三墳 五典 八索 九丘

現在先跟各位講一個故事:清朝初年有個才子,就是非常有名的袁枚--袁子才.他是乾隆時代的人,他的詩詞是性靈派,等於現代人主張隨口說出來,不另修飾,有思想,有靈性,有感情,不要那麼古板,我也非常贊成.他當時遭人反對,但他的確是當代的才子,所以他考取進士,做了兩任縣官,四十風歲就辭官不做了.他把<紅樓夢>在南京的大觀園買下來,改名隨園,自己享了一輩子清福,真正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他在隨園門口掛了一副對子,頗為自豪: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當時另一位名士叫趙翼的,是清代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很有名的詩人,也是才子之一.他很不服氣,故意要來挖苦他.有一天趙翼到了南京,用紅帖子寫了自己的名字(唐宋時的名帖叫刺),親自拿著來訪袁枚.剛好袁枚不在,家人很客氣地招待趙翼:「請問趙先生來訪有什麼事嗎?」他說我沒有事,只是想來借兩部書。家人問他借什麼書,他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借去看看。袁子才回來知道他是來找麻煩的,便把門口的對聯拿掉了。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不要說現代人不知道,連我們當時的袁先生也弄不清楚。三墳是什麼?三就是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經,或者說是《尚書》,洪範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疇,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老實說,這些東西袁子才也都讀過,但真要談研究《易經》,實在說,他並不很內亂行。所以趙翼故意來整他一下,出他的洋相。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讀中國古書之難,不是那麼容易的。

符號邏輯

我們講《系傳》,一開始就講到乾坤兩卦,這兩卦過去我們都講過的。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艮卦代表山,象山之出雲,所以叫《連山易》,那是神農時代的易。《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以坤卦為第一卦。我們手裡的《易經》——《周易》,則是以乾坤兩卦開始。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卦都是一個代號,借用現在最新的科學名詞來說,就是符號邏輯。可是你要知道啊,千萬不能說我們中國文化的《易經》「就是」符號邏輯,「就是」兩個字就用錯了。符號邏輯是最近新興的人文科學,是從蘇聯開始的,現在美國也很流行。如果提到西方符號邏輯的科學精神,可以說我們中國幾千年以前都已有了。例如我們《易經》的卦就是一種符號邏輯,但是如果說我們《易經》就是符號邏輯,那就錯了。這就是不懂中國文化,把他打三個耳光還算客氣的,在古代應該拉下來打三百大板,因為他的書根本就沒有讀通。為什麼呢?我們老祖宗這個《易經》,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有了,而符號邏輯是近幾年,還不到一百才新興起的一種東西。硬要把我們幾千年以前的老祖宗,拿來跟人家外來的文化孫子比:「哎呀!你的東西真好呀,我們中國的〈易經〉講的跟你們一樣呀!」這豈不是笑話!這是不通的,所以大家要注意。

現在我們迴轉過來,說乾坤也好,八八六十四卦也好,借用西方人文科學新興的觀念來講,它是個符號。說它是符號邏輯也好,邏輯符號也好,如果一定要說它是什麼東西,無法下一個定義。

譬如乾坤兩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拿人來講,乾又代表男的,坤又代表女的。拿我們本身來講,乾又代表頭,坤代表肚子。拿中國歷史來講,乾代表後面,坤代表前面。所以說它是不定的,放到哪一面都可以。假設現在我們拿乾坤兩卦來說,乾代表我們的頭部,坤代表肚子,只是拿它來做代號,是一個標記。如果你非要確定地說乾坤兩卦是什麼,那你就根本不宜學〈易經〉。所以說學〈易經〉一定認為乾卦代表什麼,坤卦代表什麼,你就把它看得死板了,你學〈易經〉便不會通了, 永遠不會通了。因為它適用於任何方面,物理也好,化學也好,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但是孔子的報告,是一個總綱的報告,乾坤兩卦代表了大自然的物理世界,它是代表了物理世界這個大自然的符號。乾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我們現在這個宇宙,乾坤這兩個符號作了代表。

《易經》文化中的尊卑

就中國文字來看,如果認為天高高在上是尊貴的,地在下,便很卑賤,很下賤,這種看法又是胡說,該打三百大板。天尊是尊貴,尊遠。我們仰頭一看這個太空,天在上面;到了太空,我們的頭頂上還有太空,永遠的虛空,無量無邊的虛空。在我們上面永遠很高遠,很尊貴的,這就叫做天。

地很卑近,卑者近也。尤其是我們人類的文化,就是大土地的文化。人離不開土地,這個地球,土地對我們很卑近。換句話說,卑就是很淺近,很淺,很近。所以說:天,那麼高遠,無量無邊的空間,永無止境;地,我們這個地球,同我們人文文化關係那麼密切,非常切近。懂了這個原理,有了這個觀念,再來研究《易經》就方便多了。因為我們對這個天的研究,太空的研究,內容太多了。就是地球物理的研究也太廣泛了,沒有辦法記述。因此古人便歸納為兩個簡單的符號,所以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何以叫做定呢?定是確定的法則,不能變動的。譬如我們站在地面上,一看頭上就是天,到了飛機上,向高空上面一看外面虛空上還是天,到了太空外也還是天,凡是我們腳跟踩的那個,那就是地。譬如太空人,在太空裡頭沒有辦法落地,永遠在轉。踏得到的那個東西,腳踏實地的,那個便叫地。這個法則是不能變動的,所以說乾坤定矣。

好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兩句話有那麼多的意思。如果我們不加研究,一看文字,我也懂呀!跟白話一樣嘛!可是進一步來探討呢!實在沒有懂。現在同時告訴大家,我們所講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個文化,由來很久遠了。過去我們看到某家少爺跟某家小姐定婚,來個紅帖子,吃了人家的喜餅,大家不約而同地會說:「很好很好!乾坤定矣。」婚約定了,便是乾坤定矣。古人在婚書上寫著「上昭天地神明祖先,兩人永結同心」的字樣,不像現在的結婚證書是為將來離婚,準備打官司時用的,還要有介紹人,公證人,準備將來上法庭當證人,這是從西方文化傳來的風俗。

獨立的方塊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兩句話,八個字,就說明了《周易》是以乾坤兩卦做開頭。換句話說,宇宙物理的法則,到達了人文物理,到達了地球物理。下面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兩句話解釋天為什麼那樣尊,地為什麼叫做卑,卑高是翻轉過來的運用。

我們看到中國文字,就想起了一個問題,現在的讀書人沒有學多少西方文字,便批評中國文字不合邏輯。象這裡,有人會認為應該是高卑以陳才對。因為高是天,卑是地。上面說天尊地卑,跟著下來的解釋又翻過來說卑高以陳,這是倒轉的用法,要說中國文字不合邏輯,是自己沒有弄清楚,就隨便批評。因為中國文字與西方不同,它是一種獨立的方塊字,一個字代表了好幾個觀念,好幾個意思。現在從白話教育入手,很多人反而不認識中國文字了。要好幾個中國的方塊字湊攏了,才能表達一個觀念。真要研究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的人,認得了中國字,懂了中國字,懂了這個字,便已懂了很多的觀念,很多的思想了。這一種文字學問現在變成專門啦,到了大學,研究所才開始中國文字的研究,我們當年七八歲就開始了。

現在叫文字學,當年叫小學。所以我們中國的古禮,六歲入小學,就是學這個——天字為什麼這樣寫法?地字為什麼這樣寫法?它是屬於哪一部的?哪個範圍的?文字加上釋義就叫訓詁;一個方塊字包括了六書的意義,發揮起來就多啦!諸如字型的演變與字義的由來,它的反切,音韻等等,本身就構成了一門學問。它的文字邏輯不是西方白話文那個邏輯,因此它可以隨便運用自如。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字,不僅具有獨立的一個觀念,也往往會連帶了很多的觀念。不管你怎麼擺,怎麼配合,它轉了一個圈,回來還是那個意義。因此把第二句話解釋為卑高以陳,並不影響卑與高個別的含義。天是那麼高遠,無量無邊;地同我們的關係那麼切近,那麼卑近,那麼有關聯。以陳這個自然界現象,停留在那裡,我們的生活天天可以接觸它,隨時隨地,每一秒鐘,每一個空間都接近天地。一個高遠的天,一個切近的地,卑高以陳,它自然陳列,擺在那裡。

貴賤位矣。因此形成人類心理觀念上的貴與賤,這個位置確定了。為什麼呢?人類有個很大的毛病,拿不到的東西,永遠是高貴的;得到了就不珍貴,就看不起,就卑賤了。沒有發財的人,看到錢,做夢都在想;但有了錢,錢多了的,不知道錢該怎麼用,會討厭那個錢,聽到錢字便煩厭了——當然煩歸煩,喜愛還是喜愛的。

遠近,難易與貴賤

貴賤問題是由於人情的重遠,輕近來的。人類的心理毛病,喜歡遠的事情,困難的事情,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情,所以重難而輕易。越是困難越是拿不到的,越是感到名貴得很,外來和沿會念經,因為他難得請。所以說人情重難而輕易,輕視容易的東西。「重難而輕易」是古文,我給它加上「重遠而輕近」,重視遠大高遠摸不到的東西,輕視眼前容易得到的東西。

還有,我再給它加上「重死而輕生」,死了的人,古人都是好的,活著的人都差不多,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些同學們常說,老師真了不起。我也跟他們開玩笑說:我現在沒有什麼了不起,死後我有三千年大運,還有人給我修廟子,你們最好再投胎來做我廟子的管理人,可以借我的招牌發財了!人活著沒有什麼稀奇的,死了就是好的。這個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了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道理。

所以「卦」沒有哪個叫做好的,沒有哪個叫做不好的,天底下的事也是一樣,希望而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大家看李商隱的詩,人到老了還有那個境界:「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兩個人結婚了,說不定到六十幾還打離婚官司呢!就沒有「此情可待成追憶」了。所以人類心理上貴賤的道理你懂了像算命卜卦,便沒有什麼可算,可卜的了。「善易者不卜」,《易經》道理懂了以後,不要自命,也不要卜卦,一切事情就都懂了。

有些做生意的同學來找我,說請老師為我卜個卦。我說問什麼,他說做生意。我說我已經給你卜好了,不是賺錢,就是賠本,中有賺賠兩條路,沒有中間路線。你說生意做了三年,沒賺錢也沒賠本,我說那你就已經賠本了,你的時間,精神就已經賠下去了。你問吃藥對不對?不是死就是活,沒有中間的。善易者不卜的道理,也是這樣。你懂了這個道理,再讀古書,再讀孔子的文章,那你便更加佩服,更加讚歎了:「哎呀!孔老二的文章,這位老夫子實在有一套。」不過他的文字很簡化,如果現在的人,每兩句話都可以做一篇博士論文。你發揮引伸起來非常之多,現代博士論文容易寫,引經據典、古今中外的參考書拿個幾百部,尤其找那些評審都沒有看過的參考書,這可真把他們嚇一跳;然後寫完了,一篇論文拿出來,學位也拿到了。不過讀完了這篇洋洋數十萬言的論文,所有的意見都是別人書上的,問你老兄的意見究竟是什麼,我什麼意見都沒有。可是古人不同,他很簡單的幾個字,包含的內容那麼多。所以我說文字好懂,內容難懂。現在我們曉得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連接到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八個字,介紹了天地宇宙的道理。

宇宙的生命

接著,他講這個宇宙自然的法則: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學《易經》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陰陽有時候代表固定的東西,有時候又代表不固定的。剛與柔、動與靜都是抽象的名詞,也可以說是實體的名詞。實體也好,抽象也好,都是人為的假定。人們把搖擺的叫做動態;安定的、死板的叫做靜態。假如我們老祖宗最初把那搖擺的叫做靜態,把死板的叫做動態,那我們現在的觀念里,對「動」、「靜」的看法便完全兩樣了。所以,「動靜」、「陰陽」老師人為假定的東西。

不過,既然老祖宗們這樣假定了,天地間的形象既然也有動有靜,再把兩種形象用卦來表示:表態拿坤卦來代表,是屬於陰的;動態的東西拿乾卦作代表,是屬於陽的。這個要注意啊!你們打坐修道的更要注意!動起來是屬於陽的,靜下來是屬於陰的。陽的符號代表動態的是乾卦,陰的符號代表靜態的是坤卦。

動靜有常,這個 宇宙間的地球、太陽、月亮、星星,隨時都在轉動。以中國文化——《易經》的法則來看,這個宇宙是動態的宇宙,不是表態的宇宙,很多人講中國文化都講錯了,像過去胡適之就大錯而特錯,認為中國文化是靜態的。後來朋友們告訴我,我說反正他幾十年來都是這樣,沒有什麼好駁的。他們一定要我提出些意見,我說中國文化哪裡是講表態的,從《易經》開始就曉得宇宙生命永遠在動,是個恆動的。宇宙生命如果不動,如果有分秒的靜止,便乾坤息矣,這個太陽系統便整個都要毀滅了。所以說這個道理你們要知道。你們打坐入定了,你們以為自己在入定,其實入定是個大動。動得太厲害時,反而覺得是一種表態,大家不懂這個原理,就搞不清楚真正所謂所謂的動與靜了。

動靜是講什麼呢?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物理世界——這個太陽、月亮、地球的轉動,動靜有常,有一個固定的法則,是有常規的,不能改變的;自然的法則是規律的。

在一次我被他們拉去講工業設計的科學與哲學。我說對不起,我對這個是外行。他們給我找了好幾本外文的、中文的工業設計繪圖的書籍。他們說這就是工業設計,故意做成這個樣子,是一種新的設計。我拗不過他們,只好答應去講。後來為他們講藝術的境界美。

什麼叫做美?東方的藝術境界美是自然的美,就是不規則的;西方的美是非常規則的美。有規律、規則的美,是違反自然的,是人為的;不規則的美是天然的。所以中國繪畫就很不規則,中國的山林藝術也很不規則,大家看盆子里本來好好的一棵樹,偏偏要有鐵絲把它彎起來,使它長成彎彎的形狀,認為這樣才美。西方的不同,西方是把它剪得圓圓的,像個筆筒一樣才算美。

很多人去美國看尼亞加拉瀑布,認為好美。大家沒有見過中國深山中的瀑布。好瀑布是不規律的,但是非常美。自然的法則,在不規律裡面有它非常嚴整的規律,非常美的規則。這是自然,也就是動靜有常的道理。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動靜有常,講物理世界一切的活動,不規律裡邊有它自然的規律,而且不能違反。像太陽如果不是從東方上來,如果倒回來一轉,我們就受不了啦,地球馬上就要毀滅。動靜有常,動就是代表物理世界的常態。

剛柔斷矣,「剛」、「柔」也是兩個代號,代表宇宙的進化,已經到了物質的世界,但是物理世界還沒有成形。譬如太陽、地球、月亮,這個是物質。物質世界在《易經》不叫做陰陽,而是剛柔。剛柔斷矣,不是折斷了,是確定的意思。物質世界有剛有柔,譬如土地、岩石是剛強的,水是柔的,一剛一柔確定了的,這就是斷矣。所以「動靜」是講物理世界,動靜有常是講物理世界的法則;「剛柔」是講物質世界的法則。原理都差不多,因此你學了《易經》,便了解了物理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法則。

大約二十多年前,在一個朋友家裡吃飯。他客廳里掛了副對子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大家看了都說這個字寫得好呀!我說字寫得是好,大家不好意思問什麼叫剛日,什麼叫柔日。剛就是陽,陽日謂之剛;陰日謂之柔。譬如我們今年甲子年,甲是木,子是水,那麼我們今年是剛年呀還是柔年?是陽年還是陰年?簡單地說是陽年。我們拿天干地支來研究,本來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為什麼說是陽年呢?因為今年是子年,子為鼠,老鼠有五個爪子,五代表(單數代表陽),所以說甲子年還是陽年,陽年就是剛年。碰到日子是子,是單數的,便是剛日,所以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中國文化啊!文學裡邊有哲學,今天我們這個思想,看到什麼事情,社會呀,政治呀,各方面很不滿意,我們感到很不平的時候,趕快讀讀書。讀讀《易經》呀!四書五經呀!心氣就和平起來了。柔日讀史,當心情很無聊,很沉悶,很想睡覺的時候,就可以看看歷史,啟發我們奮鬥的勇氣。所以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這是關於剛柔的道理。

達爾文的祖宗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類文化最大的哲學問題出現了,關於這個方字,我們都曉得四四方方是方,方也可以代表空間的方位。但就文字學來說,講中國字要知道它的來源,方是怎麼來的呢?方是個象形字,像個猴子,這是簡單的象形。就像我們人,隨便這麼一畫(),就像人了。所以方字就代表了猴子,或者是長的人,這就是本字的由來。後來簡用了,就給它改做四方的方;方方正正的方,是借用來的。

我年輕時候看到一本《易經》的註解,也是受了近一百多年西方文化進來的影響,解釋這一段方以類聚,說方是代表細菌,人是細菌生物變的,就是克爾文的思想,並以為人是由微生物慢慢變成猴子,猴子變成人類,所以猴子是我們的老祖宗。當時有位同學非常贊同這種說法,我說你們的祖宗是猴子變的,我的祖宗不是猴子變的,大家還拿了很多證據,辯論得一塌糊塗。

實際上,這句話是非常明白的。方以類聚包括了些什麼呢?譬如拿政治來講,就包括了地緣政治、地理環境等待的關係。像我們這個地球,乃至任何一個地方,東南西北方位不同,那個地方生長的物類,以及人的形態個性也都不相同。平常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一看便知道他是北方人、南方人或者廣東人,大概判斷得八九不離十。不像你們在寶島溫室中長大的人,沒有這種經驗。

由於每一個地方的不同,生長的植物、動物都有差異。新竹以北的壁虎不會叫,新竹以南的壁虎會叫,這就是所謂的方以類聚,類就是所謂的歸類。彰化人、嘉義人都不同,有些植物也是一樣。像阿里山種的香蕉,我只要拿不一看,就知道是阿里山的,尤其吃到嘴裡,一下就分別出來了。日本的蘋果與韓國的完全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所以西方人是西方人,東方人是東方人,由於地區不同,所生長的人物,乃至萬物都不相同。

物以群分的這個物,指的是籠統的物,不定的物,一層一層的分類,一種一種的分類。這是自然的現象。雖然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意識,但這裡邊就有好有壞了。中國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已經鬧了幾千年。清入關,有滿漢之爭;後來革命後,又有南北之爭,可以說從一九二四年以來,都是南北之爭。再後來革命黨內部又有廣東人與外省人之爭.......一路的到底,反正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類只要有空間、有時間,人類只要存在、只要有社會就有紛爭。

大家注意社會這兩個字,我們當年一般稱社會學不叫社會學,而叫群學。當時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是嚴復翻譯的,叫《群學肄言》,就是社會學。到現在《群學肄言》的價值還很高,他用中國的文字,比較接近新舊之間的文學技巧來翻譯,現在重新拿出來看看,它的社會思想價值還是很高、還是存在的,而且,比現在人白話翻譯的還要好。

物以群分,就是說形成社會物類的不同。於是吉凶生矣,有人類就有意見,就有問題。因不同意見而相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讀了《易經》以後來看天下事,看天下的治亂紛爭,就知道那是人力很難挽救的事實。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這裡從陰陽剛柔、天地宇宙講到物理世界,講到物質世界;講到物理世界與物質世界空間關係;然後講到方以類聚這個地球、人群物理的關係;因為人類有物以群分,就有意見,有意見便要爭,爭就有吉有凶。所以吉與凶就是類聚群分,群體社會出現後的必然結果。

變的哲學

這一小節的結論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經》的道理,是根據天文的觀察而來,根據地球物理的觀察而來,根據生物的觀察而來,根據人類活動而來,根據中國古代的醫理而來,以及人類生命的變化中觀察而來。所以在天就成象,在地就成形,太陽、月亮、星星、山川、河流、聖人要像其物宜,天就以乾卦作代表,太陽就以離卦作代表,地就以坤卦作代表,月亮就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電,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氣流、空氣,兌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個現象,所以叫做八卦。

卦是自然界隨處可以看到的現象,不需要科學 儀器的研究,只要你不是瞎子,天體的八個現象,人人都不得可以看得到。所以在天成象,象就是現象,在天體上掛著的現象。

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同天體都有關係,在地成形,有形質的關係。換句話說,地球上萬物的變化,乃至人、物的生長,都與自然天體的關係非常密切。所謂變化見矣,這中間就看出它的變化來了。

《易經》告訴我們的是什麼道理?是一個變的原則。大家千萬記住,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而且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所以我經常告訴年輕人,講戀愛談愛情,愛情是會變的呀!天地間很少有真的愛情,愛情是人文自然的產物,也隨人為的意識而變化。為什麼呢?因為天地萬物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所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大體上說,我們普通人是隨變化而走的,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呢?懂了這個法則,能領導變化,那了就是超人了。天地間的變化他了如指掌,下一步要怎麼變,他都知道了。

譬如一盤食品,端出來是請大家吃的,你不吃它,過會兒主人就收拾走了。你懂得去吃它,那就是你的智慧。吃與不吃你的本事了。所以我常常說,第一等人領導變化;第二等人呢?把握變化;末等人呢?只有跟著變化走了。該變死,就跟著死,該活,就跟著活吧;這是普通人。所以,懂得《易經》就應該知道領導變,其次變是應變,最末等的人不必談啦,跟著變化而走,與萬物同化而已。我們知道天地宇宙萬物隨時都在變化之中,但是這一切的變化也都有它的法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與萬物都是變化來的。道體變為有形天體時,就有風雲雷雨日月星辰等現象;在地球上就有山川動植等等萬象的形狀。

因此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看西方的宗教,《聖經》上說,上帝根據他的形象創造了萬物。這話沒有講錯,是宗教徒們解釋錯了,這個上帝,這個天,不是天地的天,是形而上的一個法則。萬物的情形,是形而下的一個形象;這個形象是由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說的那個東西變來的,它具有固定的形態。就是這麼一個作用,被宗教家套上宗教的外衣,拿來賣錢混飯吃,亂講起來了。把那個上帝——形而上的那個不可知,講得有形有象,以訛傳訛,又可怕,又討厭。說穿了,那都是自然的法則。

譬如我們小時候看章回小說,都曉得凡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天上星宿下凡來的,什麼星宿下來變成什麼人。這是什麼道理呢?是從中國文化來的。譬如算命,什麼叫算命?是星相學,是性命之學。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須要懂得中國的天文,那就會算命了。看相算命叫做星相之學,他的根據是科學的,是根據天文的變化來的。我們現在算命所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天體某一星座,在某一年、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候所放射的功能,這個功能影響了地球新生人類的生命。

那麼,地球人類在同一秒鐘內有多少出生?中國人、外國人同一秒的時間中出生的人,八字都是一樣,命運也應該一樣嗎?不一定!那又是怎麼演算法呢?算命除了根據星相八字,中間還加了地區、地形等因素;一個孩子生在同一房間,早一秒鐘後一秒鐘,或者媽媽立著來生、躺著來生,都會有變化,這就很難算了。所以說,誰能算得准?大概只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生。算命有沒有百分之百準確的?沒有!最高最高的準確度也不過百分之九十九,因為那一份形而上的不可知、無法計算,這個道理要懂得。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報告。

孔子這一篇先把綱要提出來報告,我們明白了這個綱要之後,還要了解先後卦位,對下面這一段才能更透徹地了解。

打鞦韆的學問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這裡大家要注意兩個字,一個「摩」字,一個「盪」字,這是古文。大家知道我們的文字,一個方塊字就代表了很多的意思,很多的觀念,很多的思想。現在的白話文就不同了,要湊了好幾個方塊字才能表達出來一個意思或思想。這就是新舊的不同。這一代從白話文入手的人來讀古書,統統沒有辦法,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沒有經過文字的訓練。其實大家不要害怕,我常常鼓勵大家,文字的訓練很簡單,差不多兩個禮拜就行了。

記得我當年在私塾里,老師為我講訓詁學,我盯著老師問了一個禮拜,後來課我都不要聽了。那時候是讀私塾,把最有名的老師請到家裡來教的。後來老師問我,我說我全懂了,下面不要講了。老師大罵我一頓,我說不信我講給老師聽,但是請老師不要告訴我父親,老師說好。我講了以後,老師說我這孩子真懂了,好啦不教啦,另外教別的東西吧!所以依我的經驗,你們最好買一本《說文解字》來看;再把《康熙字典》開關多看幾遍,看每一個字下面是怎麼解釋的。不過要買古本的《康熙字典》,上面還有篆字的,以後連篆字怎麼寫法你也知道了。這樣一研究下來,你就全懂了,能夠把部首研究清楚就已經差不多了。這是一條捷徑,不過捷徑也是很難走的啊!因為大家都沒有根啊!

現在我們回到本文,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大家請注意「摩」與「盪」這兩個字。我們現在看報紙,常常會看到「摩盪」,某某人等意見有「摩擦」,兩個字湊攏來是一個觀念。但是,實際上摩是摩,盪是盪,兩個字的含義應有差別。是故用白話說就是所以。所以啦,我們老祖宗畫的八卦是剛柔相摩,剛與柔是相互摩擦,這樣才能夠產生動能。摩就象用手這麼搓,也好象是用手摸摸它,這是物理世界自然的法則。到了物質世界,陰陽剛柔必須相摩,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自然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說剛柔相摩。

卦呢?是相盪,蕩來蕩去,象小孩子們打秋干,那就是盪。小孩子打鞦韆不叫做打鞦韆,規規矩矩地來說,那個叫盪,是坐在鞦韆上,甩得高高的,盪過來,盪過去,是個動態的。所以八卦是互相在盪,互相在碰。因為宇宙物理、天地、太陽踉星球一樣,萬物都在放射。太陽的能永遠不停地放射出來,每個星球都受它的干擾;我們地球的能,也不停地放射出去,太陽、月亮也受影響。這就是八卦相盪的道理。

好了,我們懂得了這個文字的道理,就可以知道這個名詞的意義了。假如說,你們以後學《易經》,看風水算命,有時候碰到一個「盪卦」,如果不了解這些,完啦!什麼叫盪?然後聽那江湖人胡扯,把盪卦講得玄之又玄,說是他師門不傳之秘。當年我們聽得雲里霧裡,後來一弄清楚,才知道江湖人物完全胡扯,他自己《易經》都沒有學通。

如何叫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呢?大家看文王后天八卦:什麼叫相盪呢?象坎跟離這麼一甩,離卦原來在上面,象打鞦韆一樣,甩到坎卦的下面。碰攏啦,叫水火既濟;離卦代表火,水火就既濟。或坎卦盪到離卦的下面,產生另外一個新的卦,火火就未濟,這就是相盪。如果離卦盪到艮卦的上面,就叫火山旅卦。盪到艮卦的下面,便是山火賁卦。這樣一卦一盪就盪成了八個卦;一個卦盪成八個卦,八八就是六十四卦。

天地間的事情也是一樣。譬如我們教室門一開,進來一個人,你們大家就回頭看看,他也就影響了大家,這就是八卦掃蕩的道理。一切的變化,都是這樣產生的,所以說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我現在是講原理,大家不能只聽我講,你們腦子裡要有八卦圖象,只要一盪,馬上就會出現什麼情形,不經思索,都要知道。所以八八六十四卦,你們非背不可,不會背六十四卦的話,這個《易經》是百聽的;什麼叫相摩?什麼叫相盪?你要能不假思索地把它畫出來——在你腦子裡清清楚楚地畫出來,才有用處。

孔子以上講的這個法則,也就是宇宙的法則。

大自然的法則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這不是自然的法則嗎?同時大家看看古人的文字,一個字也不能隨便用。為什麼要鼓之以雷霆?這不象打鼓一樣,鼓就是膨脹,在醫院裡看到一個病人肚子大大的,中醫叫它水鼓脹,其實是肝的毛病,肝發炎肚子就會大(其它腸胃有毛病,肚子也會大),舊的病名是水鼓脹,就是這個鼓。這個字在這裡是形容雷電的動能變化,鼓之以雷霆,物理世界生命的一切,鼓就是代表那個生命的動能;那個衝動的能,膨脹、生長。鼓之以雷霆,是雷電的作用,震卦的作用,這個雷電膨脹了以後,氣流——陰陽一摩擦,「碰」!就打雷,打了雷以後沒有事了,這個雷電已經消散了。消散以後變成什麼?又變成氣流,氣流的一摩擦又發電,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氣流一摩擦,就發電;發電以後,就打雷;雷電過了以後,它又變成氣流。所以八卦中,震為雷,巽為風;風就代表大氣,大氣層跟雷電一樣相摩相盪,於是這個自然物理世界——鼓之以雷霆,充沛膨脹。這其間電能最重要,象原子呀!核能呀!現在的專家都在研究它,不過我們古人用一個代號,就包括了那麼多的意義。

在這個物理世界中,如果沒有雷電或氣流,生物便不能生存,有了雷電還不夠;所以下面潤之以風雨。講到這裡使我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有著很多的感慨。記得我們當年的老師是坐著教,學生站在旁邊聽;現在是老師站著教,學生坐著聽,將來恐怕是學生躺著聽,老師跪著教。這個世界大概已經快到這一步了,是不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我們當年的老師,教到這裡,特別要用紅筆把這個潤字圈一下,要大家注意雷霆是電流產生的變化。風雨是什麼呢?風雨就是颳風下雨。你說氣流又是什麼東西呢?氣流是沒有什麼東西的,我們感覺到風來是氣流,那錯了!風不是氣流,氣流是碰到物體,接觸了才感覺到的。我們晚上聽到噓噓的聲音,那不是風聲啊!雖然文字上描寫說風聲颯颯,其實颯颯不是風聲,風是沒有聲音的;颯颯是它碰到物體而發出來的聲音,反擊出來的聲音。我們說聽到風的聲音,那是風碰到我們的臉、碰到我們耳朵,我們才感覺到有聲音。

所以風雨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上面那句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那是宇宙的能所變化的一種現象而已。所以光是鼓之以雷電,潤之以風雨還不行,重點還在下面。

我們談地球物理,就是地球文化,它始終離不開地球。那麼地球靠什麼呢?靠太陽系統的法則: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太陽月亮的運行,隨時會使地球發生變化,因為太陽川亮是反轉,地球是正轉,所謂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兩個不同方向的轉動,才維繫了太陽系統的和諧。假如地球跟太陽、月亮都是循一個軌道同時在那裡轉,說不定它們早就碰撞起來,早已碰得粉身碎骨了。這樣連我們老祖宗也都沒有了,哪還有我們的存在呢?

為什麼它們不碰撞呢?因為它們各有規則——一個正轉,一個反轉,永遠在那裡轉。因為它是相反的轉,太陽、月亮中間各有一種引力,影響到地球也是一反一正。地球上熱天冷天是怎麼來的?我們現在固然很明白,它是由於太陽照射的角度,影響到我們地球而形成寒暑的現象。可是古人呢?他們沒有像現在一般的科學知識,地球物理也沒有這麼發達,但他們卻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用很簡單的文字表達方法,說明了天氣的變化是由於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像這些話,我們孩童時期,在《幼學瓊林》中就讀過了。這兩句話包括了所有科學的道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西方的科學衝擊,來與我們東方文化相摩相盪的話,如果沒有中國古人的地球物理的這些記載,便沒有我們今天的科學文明。

孔子在這裡講的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是宇宙中極自然的道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這是構成地球人類萬物生存的原理與生命的根源。

還有一點,大家要知道的,我們過去學古文,要學韻文,尤其是寫文章,每一個字都要琢磨,氣韻不對要換一個字。像這裡的句子,它的平仄音韻,都對稱得那麼美,是很自然的文字組合。以上講的是八卦相盪與物理世界、地球物理的關係。下面講到人道的問題。

人文世界的開始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在人文世界裡,乾坤代表男女,乾坤是個代號,乾代表男,坤代表女。過去的算命先生,看到人家的八字,一定要先問是乾命還是坤命;換句話說,就是問是男的還是女的。乾道成男,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那你就不懂《易經》了。 因為陽裡邊有陰,陰裡邊有陽;人文世界乾代表男人,坤代表女人,乾坤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下面講到乾坤的邏輯思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卦代表了形而上。大家不要以為這裡所謂的「形而上」是西方人的學說,實際上「形而上」這個名詞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在《系傳》里就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

乾知大始就是形而上的道。宇宙萬物生命是從哪裡來的?先有蛋呀先有雞?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人是從哪裡來的?是猴子變的,猴子又是從哪裡來的?如說是上帝造的,又是誰創造了上帝?你說上帝是天生的,沒有這回事;上帝是他媽媽生的,那他媽媽又是誰生的呢?他的外婆又是誰生的呢?

上帝造人是宗教家的說法,不能用科學來解釋。如果你用科學方法去了解研究,對不起!宗教這裡是謝絕參觀的。我們自己的宗教呢?中國文化開始在《易經》的系統里,早已完全擺脫了宗教的外衣,絕不迷信,就這麼偉大!

乾知大始,宇宙萬物生命是怎麼來的?有一個來歷,你說它是上帝也好,菩薩也好,阿拉也好,隨便怎麼叫,孔子的《易經》把它叫做「乾」。「乾」是什麼?就是這個「東西」——宇宙萬物從哪裡來的那個東西。乾知大始,由這裡來,他那個生命也就是現在科學上所說的「生命的能」。「能」是假定的名同.「能」是什麼東西?「能」是沒有個什麼東西的。「能」要發動了以後,它就構成了物質,物質的代號就叫做「坤」,就是坤作成物,構成了物理世界。

所以天地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造的,乾坤就代表了宇宙萬物的一切。坤作成物,構成這個天地萬物的代號就是坤。如果你問形而上的乾坤到底象個什麼東西?怎麼生的?怎麼變的?那麼請問菩薩是什麼樣子?上帝又是什麼樣子?西方人看上帝是藍眼睛、高鼻子。東方人看他就不同了。廟裡釋迦牟尼的像就是那個樣子嗎?圓圓胖胖白白的臉,象個女人,那是我們東方人看的。是不是原來釋迦牟尼的樣子?誰曉得呢!上帝也是一樣,東方人看的是東方人的樣子,西方人看的是西方人的樣子,中東人看的是中東人的樣子,反正都不一樣。這些都是宗教的文化。

但是在我們《易經》的文化里,宗教的外衣早已經不存在了。就是這個符號━━━━━━━━━乾、━ ━━ ━━ ━坤,宇宙萬物的動能,也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能。我們孔子在《系傳》里就已講出來了: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你要了解宇宙萬物的功能,它怎麼能夠發生萬物、創造萬物的?這個「易」,就是《易經》的「易」;它包括了宇宙的一切。大家研究了《易經》,懂得了《易經》的「易」,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這個宇宙是怎麼來的。

坤呢?坤代表物理世界的功能。這個功能非常簡單,我們由孔子這兩句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是最平凡的;最平凡的才是最高深的。

大家學佛修道信上帝,「高深敬慎」這四個字永遠不會懂。我們一提到上帝,一提到道,一提到佛,便以為如何高遠,如何高深。所以我常常跟信佛的人說,你們信佛修道,你們心目中的佛和上帝,是自己想像的上帝和佛,思想上加入那種神秘高深,這些都不是原來的佛和上帝了。所以孔子說: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把戲只隔一張紙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經》的道理,過去有所謂三易,就是交易、變易、簡易。後來有人加上「不易」,宇宙萬物有一個不變的理,就是不易。實際上,《易經》的道理是「交易」、「變易」。一切的變化都是從交互中來的,變化之中有交互,交互之中有變化,從變化交互中看到萬物的複雜性。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宇宙中有很多的變化,我們現在還摸不清楚;還有人類的歷史文化,無論是東方、西方,都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究竟生命是從哪裡來的?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知道。科學家、哲學家搞了幾千年,誰也弄不清楚。

《易經》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就是「變易」。變易的道理你懂了以後,就知道「交易」才是萬物發生的來源,非常簡單;等於中國的禪宗,一悟便什麼都懂了。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是因為《易經》最高深的地方非常簡單,非常簡單大家才容易了解,才能夠實行。所以古人就那麼簡單地畫了八個卦,萬事萬物便都在其中了,用不著思想邏輯。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因為易知,大家才喜歡,象吃飯,大家都知道,因為容易嘛!大家才有興趣,有了興趣去做,便會有成就。

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可久就是永久的歷史價值。大家讀歷史,歷史上那麼多皇帝,大家所知道的名字有幾個?最多不過十五個。那麼多的名將,大家能叫出幾個名字?那麼多賢相,大家能叫出幾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功業不能垂之永久。但是,如果我們一提孫悟空,誰都知道;一提關公,大家也知道;現在一貫道很流行,濟公活佛,也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為什麼?這就是孔子說的,有親則可久,可大可久,才能獲得萬世的尊崇。你有功名地位,兩三年以後,這個人是誰,大家都不知道了,因為他沒有可久可大的功業,沒有這個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的貢獻,所以很快就被遺忘了。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經》的學問一點也不高深,因為它平凡,天地間萬物萬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裡邊了。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個法則,把所有一切應用物理的法則,一切人類的規則,統統都包括在內了。 上傳02章 設卦觀象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與鬼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大家研究《易經》,我再三爻強調的,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順序一定要背得來。如果要想運用的話,還必須把天干,地支,陰陽,五行都弄清楚了,才可以。

「聖人」是泛指我們的老祖宗,有智慧的,有道德,有成就的人。聖人設卦是說八卦是以往古聖們假設的。說到這裡,我們對《易經》這部書,不要看的太神秘,太去迷信它;但不要輕視它,看的太輕易太單純了。不過《易經》的神秘色彩,在我們中國是由來已久的。記得我們小時候,晚上睡覺針頭下放一本《易經》,就不怕鬼了。所以我們小孩子們,個個都讀《易經》,就是因為怕鬼。(^ _^ )

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說:「聖人設卦」。這個卦的是個邏輯符號,是假設的。《易經》的八卦跟八八六十四卦,究竟在講什麼,大家千萬不要作成固定的看法,這樣就不能學《易經》了。假定我們的藝術家學了《易經》,也可以另外畫一種抽象畫,那何嘗不是《易經》呢?所以《易經》包括了一切學文。孔子這個報告,重點在設卦,設是假設之辭,卦是符號,古人解釋卦者掛也。卦是卦在天體上我們看的見的一種自然現象,等於我們牆壁上掛的畫一樣。所以說,卦者掛也,自然界的一切都擺在那裡。拿我們的話講,卦者擺也,擺在那裡給我們大家看的,也就是太陽呀,月亮呀,風呀,雨呀,所有看的見的自然現象。所有聖人設卦,就是把一切自然現象,假設了一個代號,作什麼呢?讓我們觀現象,觀察這個自然現象。

透過了這個符號的含義,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一切的山川河流風物氣候的自然現象。這些現象觀察清楚以後,「繫辭焉而明吉凶!」《繫辭》是卦下面的文辭文句,凡是卦下面寫的文句就是繫辭。例如乾,元,亨,利,貞,就是所系的辭,辭就是文辭,是加以文字的解釋。由這個自然的現象加以人文思想的解釋,而使我們明白了吉凶。

「吉凶」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凶;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凶。所以說「繫辭焉而明吉凶」,吉凶的道理就是如此。

繫辭的匯總叫做《系傳》,為孔子所作(卦爻下面的辭,為文王,周公所作)。一般人寫文章,說這個人的文辭如何如何,就是指的這個「辭」不是詩詞歌賦的「詞」,這是不通的。不過大家都這樣用了,你便也見怪不怪,跟人家講下去,也就是了。如果說「詞章」如何,那就爻用詩詞的詞了。孔子寫的《系傳》,有上下兩篇,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論文或心得報告,孔子那是叫《繫辭》。因此他說「繫辭焉而明吉凶。」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吉凶是哪裡來的?拿物理現象來講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我們知道就是陰陽.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剛就是陽,柔就是陰,像矛盾,事實上也是互相推盪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矛盾也不過是一種現象,就是《易經》所謂的象。它表示了這種變化的關係,說明了矛與盾的原理。

像太極拳的推手一樣,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兩種力量.互相推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洋人們講邏輯什麼的,講到矛盾呀,統一呀,肯定呀,否定呀……大家認為高明得很,以為這就是學問。我們當年也拚命地讀,但我讀完以後就丟了,那不過是變化的現象,沒有什麼了不起。等干現在講心理學,舉出很多的個案.證明這個心理反應是如何如何。這樣做法很辛苦,個案看完了.有沒有用?這些心理狀況也許是社會上普遍發生的現象,也許是整個的社會心理發生的變化.總之,變化的過程太多了。譬如說我們用的電燈,開了電門我們只感覺它亮,小知它隨時都在變化;剛開始那一秒的電已經消耗了,它隨時在消耗,隨時在成長,隨時在生滅。可是大家看不到這個變化,只看到電燈在亮著。而《易經》已經看到這個變化.知道這個過程,所以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兩大原則大家要記住。

觀察自然的現象,《繫辭》告訴我們自然現象的涵義。拿佛學來說.自然現象中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一切眾生,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是有情的東西。所以佛學稱眾生為「有情」,是有靈性,有思想的;物質世界則是無情的東西。是沒有思想的,「聖人設卦」,讓我們觀察到無情世界的現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眾生是哪裡來的,也是宇宙物質世界的一種現象。「剛柔相推」,是兩種正反質能相互推動.因而產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眾生。

假使這兩大原則把握住了,知道丁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理,你想卜卦算命的話就可以百算百准了,不過這個中間也有它的變化,是看時、空的大小來決定的。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可是人總不滿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大家懂了這個原則以後,就可以進一步學《易經》了。

人生的歷程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這三個道理,就是最高的人生哲學,也就是政治哲學。我們知道.宇宙間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吉,一個凶。那麼吉凶又是怎麼來的?好與壞是怎麼來的?是人為假定的。人類心理自己反應得失的一種現象,就成為「失得者,吉凶之象」了。譬如我想賺錢,錢到了我手,就是大吉大利;錢不到我手或失掉了,這就是凶。所以吉凶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反應,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凶,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這是指形而上者而言。

所以形而上者「沒有」,形而下者「有」。有是哪裡來的?是由人類心理來的。吉凶是怎麼產生的?也是從人類心理的判別而產生的。譬如說青年人談戀愛,談到最熱烈的時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認為是吉。表向上看來很得意,事實上,說不定失意已暗伏在裡邊了。現在覺得很好,到時候分開也很痛苦啊!我常常說一個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難。想死還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悶氣……沒有一樣好受的。這些是非好壞都是從心理現象來的。

同樣的.吉凶也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失得的心理現象。我常說你學了《易經》以後就不要卜卦了,因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凶的,充其量告訴我們「吉、凶、悔、吝」四個現象。人生也只有四個現象,這就是《易經》陰陽的四象,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太極以西洋人的說法,就叫做本體、叫上帝,佛家叫如來。我們中國文化不來這一套,不給它加一個宗教的外衣,也不賦予它一個假定的名詞——本體;這個萬有的生命,我們叫它太極。太極就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永遠代表兩個相對的力量,兩儀就生四象。兩儀生了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有四種 「吉、凶、悔、吝」。怎麼叫悔昵?就文字看,知道就是後悔,人生對任何事情每一刻都在後悔中。剛剛吃飯的時候,菜很好吃拚命地吃,吃飽了,肚子難過了.後悔了,「剛才少吃一口多好」。這就是悔。悔字以我的解釋,它真正的意義,只有一個名詞可借用來說明,才最恰當,就是佛經上講的「煩惱」,這就是悔。佛經講的煩惱不是痛苦,是開始時心裡感到很煩,過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隨時隨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煩、很苦惱,也就是不高興。一般人說的煩惱,就是《易經》的悔。「煩惱」兩字是印度的宗教文化,後來傳人中國的。

吝是什麼?吝就是困難、是慳吝。整個《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只有吉、凶、悔、吝四個變化。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餘三個成分都是壞的。悔吝是小凶,不是大凶,不好,也不是太壞。宇宙間的刀事萬物不動則已,一動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二都是壞的。這個以後還要再講,現只先說一下。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憂就是憂愁、煩惱。虞就是思慮,腦子不停地想;用腦筋叫做慮。用腦也很痛苫,一個人要不痛苫,什麼都不要想才好。不用腦筋,只睡覺,睡醒了走來走去最舒服。但是那很難做到,絕大多數人都要用腦筋;只要用腦筋就有憂愁,就有煩惱。所以說「悔吝者,憂虞之象也」;由此可知宇宙間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離不開「吉凶悔吝」四個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有煩惱,心理上就有得失,得到了高興.失掉了痛苦、煩憂。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有進有退,這就是變化。「進退之象」,就是各種的變化。如果反過來講,什麼是進退呢?就是「變化之象也」。同樣地,「失得者吉凶之象也.憂虞者悔吝之象也,進退者,變化之象也」也是很好的文字,其理論是一樣的。不過前者是把結論先拿出來講,後者足把主題放在結論裡頭來講。

這是古文的寫作方法,它變動不居,又是音韻鏗鏘的,不但可以朗誦出來,而且還可以譜在樂器上而演奏或歌唱的,一個字也不能差。它的音韻要清楚,像吉凶者,失得之象也等都是很好的文字,也是很好的音樂。

我們學了《易經》後,如何來判斷一個問題呢?現在根據《易經·系傳》孔子思想的原理,來告訴大家怎麼樣才叫吉凶.那就是「失得之象也」.或者說「失得」兩個字也可以。假設我們問什麼叫做悔吝?答案是「憂虞之象也」。什麼叫做變化?答案是「進退之象也」。這是《易經》講的,不要自作聰明.隨便亂加亂減.那是不行的。孔子把答案都告訴了我們。你只懂了這些就可以了。下面孔子進一步再來發揮。

下台一鞠躬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在物質世界裡.孔子《繫辭上傳》第一章中,提到「剛柔」這兩個字。剛就是陽,柔就是陰;白天就是陽,屬於剛;夜間就是陰,屬於柔。所以說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換一句話說.這個物理世界是一陰一陰,我們夜裡看到的是黑暗、是陰,但黑夜並沒有什麼可怕。譬如我們的手,翻過來足這面,翻過去是另一面,一陰一陽是它的變化,白天夜裡也只是變化的現象而已。所以懂了《易經》之後,就不會怕黑夜,更不會怕鬼,陰陽只是現象.與鬼沒有關係。

我們年輕時怕鬼,現在我卻想看到鬼,因為鬼比人友善得多了。假若我們跟鬼交交朋友,不是也滿好嗎?可是鬼還看不到呢!我尤其喜歡夜裡,因為夜裡比白天舒服得多了,夜深人靜時那份安閑、那份靜謐真是好,白天卻嘈雜得不知道搞些什麼才好。所以這就是觀念問題。

其實太極並沒有晝夜,晝夜是物質世界的一個變化。假設我們利用現在的科學,去太空,在太空也不分晝夜了。晝夜是地球轉動而產生的現象,這種現象,並不完全是由地球自身形成,而是由於太陽、月亮、地球轉動的結果。一個球被擋住了就變成夜裡.太陽照到那個球時就叫白天,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說,「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哲學:人有了白天的忙忙碌碌,夜裡總要休息一下;同樣地,上台忙了一陣子後,總要下台來歇歇;下台久了以後,說不定還要再上上台,這一上一下,也就是「晝夜之象」也,沒有什麼,而是很自然的現象。

人生的價值

下面講到卦,聖人設卦.卦有六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先天圖是畫三畫的,如乾為天━━━━━━━━━,坤為地━ ━━ ━━ ━等等,都是三畫。後天八宮卦是用六畫的。如乾為天━━━━━━━━━━━━━━━━━━,天風姤━━━━━━━━━━━━━━━━ ━,每一卦必須有六爻。爻就是交的意思.彼此交互的關係。

《易經》的卦為什麼有六爻?六爻是由三個步驟來的。什麼叫三極呢?就是天、地、人。這足中國文化的特點:上曰天,下曰地,中間是人。天地有沒有缺陷呢?以《易經》看起來,天地是有缺陷的,天地並不圓滿。譬如,西方人說天地是上帝造的。實在說起來,也算是粗製濫造。如果把這個世界全部造成白天.連電都不用浪費了,還要發明電燈做什麼?它永遠下雨嘛,也好呀!我們就可以變成魚啦!也用不到蓋房子、造汽車啦!很多的現象都是一半一半,使人忙死了!又晴天,又雨天,有時還刮颱風。我常說笑話,人的眼睛長得不好。如果前邊長一隻,後邊長一隻,不是前後都看得見嗎?鼻子也長得不好,吃飯還用牙齒咬。有人說眉毛長得也不好。如果長到手指上.連牙刷也可以省了。這個笑話是說明了天地有缺陷。於是中國文化中提到人文文化的價值,也是孔子曾經講的一句名言——人生的價值在「參贊天地之化育」。

說到這裡,我講一段親身經歷的故事,這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在四川大學教書,還很年輕。他們請我專題演講,講題是《人生的目的》。我說這個題目不好講,因為問題本身就是答案,用不到我講。這個題目已經告訴了大家,人生是以人生為目的,其他的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如西方人認為人生是以享樂為目的啦!還有孫中山先生以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啦!其實亨受也好、服務也好,都是後人為它加上去的。

什麼叫目的呢?像我今天來上課,上課是我的目的;大家從家裡走來聽課,聽課是大家的目的。人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沒有一個人會在媽媽肚子里問:我為什麼要生出來?我生出來的目的是什幺?沒有一個人是問明自了才生出來的。到底人生以什麼為目的?我告訴你.大聲地告訴你,人生是以人生為目的。這個題目本身就是答案,還有什麼好講的!

如果勉強來說人生以什麼為目的,古今中外的說法都是空談。拿孔子的話來說.人生的目的,我們不能說都是人生的目的,應該說是價值才對。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足在「參贊天地之化育」。參贊就是彌補的意思,彌補天地的化育之不足。如天要颳風下雨,人類發明房屋把風雨擋住,可知人生的功能是參贊天地之化育,也就是幫助萬物。因此中國文化把天、地、人並稱為三才——宇宙間的三才。提到人的價值,在中國文化中把人提得非常高。現在我們聽到外國人講一聲人道主義,便跟著人家屁股後面走,我看了真有無限的感慨。這些人真是可憐.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放眼世界今天講人道主義的,除了我們中國以外,都是亂吹的,都是後生晚輩。大家回頭看看我們的《易經》,那才真是人道主義的義化。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這個天、地、人的三極一動,就是六爻;六爻又動.就生相對的力量,就有了陰陽。也就是說,有了向心力就有離心力。所以讀了《易經》以後,我感到很可怕。古人說懂了《易經》便可以為將相,我今天還在跟一位同學講用人之道:這個人對我們忠心耿耿的,我們對人家也絕對地忠誠,但是到了利害關頭要命的時候,忠心不忠心便不知道了。囚為有向心力,便有離心力。我常常說.世界上誰又是最可靠的人?連自己都不可靠,還能夠相信別人嗎?因為人是會變的,人文思想的產生,是希望人在動亂要命的時候,能夠不變,那就是聖人,有道之人,三極之道就是這些。這個「道」,在這個地方講的是原理,都是形而上原理,《易經》所以有六爻的答案就在這裡——所謂「三極之道」也。因為變動是互相對立的。因此三極就產生了六個變化。我們老祖宗老早就發現了。自然科學進步到現在。也沒有超過這六個範圍,這就是「三極之道」也。上面講的都是以物理世界的自然現象,說明它發生過程中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觀念不同,他是以人文為中心。我們看看下面孔子所說的,他又把大自然的法則一一拿人文的觀念來講,也就是物理科學的原理.用到人生的哲學裡邊來。

心安故理得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這是說,我們要懂得自然科學的原理,用之於人生哲學。君子是受過高深教育的知識分子,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居,就是平常,後世的古文叫平易.意思是說一個人平平常常,所居就能夠平安,心安理得。心安理得這四個字,最初是在《易經》裡邊提到的,心安後那個道理——真理就自然產生出來了。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居而安者」,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何以這樣排列?它有它的原理,你懂了這個原理.就懂得人生了。所謂「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就是這個道理。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這裡孔子已經告訴我們,《易經》是要我們玩的,你要背會了《易經》就好玩了。就像買一副麻將牌來玩,自然會玩出道理來。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夜間不可讀《易經》,因為晚上讀了《易經》,鬼都會嚇哭的。現在懂了其中的道理,就知道夜裡確實不可以讀《易經》。不是怕鬼哭,是怕自己吃不消。因為夜裡一研究《易經》,雖然時間已經很晚了,但還有一點點沒弄清楚,再研究一下再睡,繼續研究下來,再通了,忽然又發現了一個道理,又進入了另一種境況.這樣精神又來了,又不要睡了……就這樣一下到了天亮還不知道。古人說「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那是真的.一點也不假。坐下來讀《易經》,不知不覺一個春天就過去了。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孔子告訴我們學《易經》的重點,《易經》的每爻,下面所系——吊在那裡的一句話,就是爻辭。這裡邊包括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學、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等等,夠我們學一輩子的。這兩句話是孔子告訴我們學《易經》的好處:學了《易經》,懂得了《易經》,我們便心裡很安詳,少煩惱、少痛苦,就是「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的道理。第二個問題就是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研究。孔子說「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就是說學《易經》不要部么嚴肅,要我們很輕鬆地去研究爻辭,就這麼簡單。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下而告訴我們一個重點:

「是故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家注意!這裡告訴我們,大家學了《易經》,是要我們「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不是要我們來卜卦算命的。「觀其象」.我們人生,人與人接觸,每天一起床,自己當天的運氣自己知道,一看自己的現象就知道了,

「觀其象而玩其辭」,我們觀看現象之後,要再看看爻下面的辭句,幾千年經驗累積下來,其中含義,有個原理你自己要能找出來。「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我們人隨時在動,你要做生意,念頭動了,或者你當公務員,上級給你一個命令去辦一件事情,這也是動……一動另一個現象就來了.你觀察這個變化,就懂了《易經》,「而玩其占」。占就是占卜,可以未卜先知,曉得這件事情如果照這樣辦,結果是什麼樣子;如果照那樣辦,結果又是什麼樣子,自己都已經知道了。也就是說懂得了人生,自然會達到未卜先知。「而玩其占」,不要卜卦就已經知道了。

下面一個重點告訴大家,就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我們信宗教,請神幫忙,統統沒有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的。學生求老師.請老師幫個忙,我說辦不到。我是你老師,也幫不了你。有時候請媽媽幫幫忙,也做不到。腫子痛,求螞媽幫我痛一下,可能嗎?不要說媽媽,上帝也一樣做不到。

人要怎樣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則天助。自己保佑自己,上帝才能保佑你,一切來自自力。中國特有的經驗,唯有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幫助自己,才能「白天佑之,吉無不利」。自佑,自己保佑自己,唯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這個天,就代表他力給你的感應。來自他力的一切,就叫感應;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力站起來,「自天佑之」.那麼上天才能感應你。自己如果站不起來,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會走路啦!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幹了!只好讓你永遠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已手裡,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以經解經

有關《易經》的著述,這幾千年來太多太多了!《四庫全書》收藏之富,也是群經之冠。其中對《繫辭》的解釋,真是眾說紛紜,不看還好,越看越糊塗:《四庫全書》中的這些註解.大部分的要點我都看過。發現古人們的解釋,跟我們現代人一樣,各有各的主觀,而且重點多著重於文字的詮釋,尤以漢儒為然。

外國人常把研究中國的學問叫做「漢學」,這是很錯誤的一個觀念。「漢學」是我們中國史化上的一個專用名詞,是談漢朝學術問題的。漢朝的知分子處於中國文化空前的大浩劫——秦始皇焚書之後,很多古書都被燒毀。那時候的書.是由當時人背出來的。為了怕有錯誤,所以當時的知識分子,把每一個宇、每一個句子,都加以考據。往往因為一個字的考據,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要一百多萬言,看了叫人頭大。為了一個字,古人吃飽了飯沒有事干,走火入魔鑽到牛角尖里去.拼個死去活來.寫了一大篇,那是不能看的。也不是不能看,而是越看越叫你不懂。講句不客氣的話,有時候我認為真應該把它燒掉,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再想想,有用的地方也許還有。所以今天我們要想讀得懂自己文化的古文,最好的辦法就是以經解經。別人的很多註解先不要看它。因為先看了別人的註解,有些觀念就會先入為主。如果你的主觀先被人拉住了,以後便很難變化。所以我主張以經解經.有時你讀它的本文,前邊不懂的地方,等你讀了後邊。那前邊的也就懂了。即使錯了.也錯得很少,不會離譜。假使看古人的註解,有時候錯下去,一錯就是幾十年,回都回不來,臨死後悔也來不及了。再說一家有一家的註解,各家的註解太多了,多得讓你沒有辨識的能力。所以說以經解經才是讀經最好的方法。 上傳03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卦彖爻象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這裡有四個東西,大家要注意:

一、卦辭二、彖辭三、爻辭四、象辭

卦辭——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一個卦下面文字的解釋,就是卦辭。

彖辭——彖,含tao,也人念tuan。彖就是斷語,對一件事情下的判斷與結論。彖是古代一種動物。在《易經》里很多地方都以動物作代表,如龍啦、象啦、彖啦等等。據說古代有一種動物,可以咬鐵,鐵到它嘴裡,牙齒一咬就斷啦!這種動物就叫做彖。因此《易經》就錯這種動物的功能與現象,作決定性判斷的結論代號。彖辭是對卦象的斷語,具有不易的絕對性和肯定性的結論,所以就叫彖辭。

爻辭——每一卦有六爻,爻就是交,就是從交通的交變來的。換句話說,爻就是兩個十字架,這個十字架代表地球磁場、太陽、月亮的經緯度。地球的磁場有一點點偏,像地球一樣,西北偏東南。所以這個十字架不是正的,是斜的。因為我們中國個體字造字的時候,本身就是個圖案,爻字就是根據這種實質的現象而來的,表示了兩個十字架彼此交互的關係。所以說,爻者,交也。爻下面的文字就是爻辭。

象辭——象在古代是種身體和力氣都極為龐大的動物,在東南亞一帶如緬甸、泰國等地很多很多。由於象的體積太大,很遠很遠就看得到,乃至老花眼的人也看得到。所以《易經》便根據這種動物的現象——一種龐大的現象,對一卦作一個示意的說明。象就是現象;象下面的文字,就是象辭。

現在我們繼續研究《易經·繫辭》的本身。

彖辭是判斷什麼呢?「言乎象者也」,一個現象出來了,就加以判斷。譬如說有人生病了,要用醫藥。他患的什麼病,醫生們根據醫學的觀念,就他病情的現象,來會診、判斷他的病情,再來用藥。所以「彖者,言乎象者也」,一切的現象一出來,有智慧的人就加以判斷,這就是彖辭的意義。

「爻者,言乎變者也。」爻辭是作什麼用呢?卦裡邊的爻,一爻一爻,都互相關聯。宇宙間的事物彼此也都有關聯,不停地在交互變化。所以,「爻者方乎變者也」,是講宇宙多種事物交互變化的關係。這就是爻辭。

以上這些,大家要記清楚,以後研究《易經》就方便了。

楚人失弓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什麼叫凶?什麼叫吉?失去了就叫做凶,得到了就做吉。為什麼得到了、佔有了就叫做吉?失去了、沒有了就叫做凶?這就是我們人文文化的觀念。其實推動與得到都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中國春秋時候,有個有名的楚人失弓的故事,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另一方面。

在楚莊王的時候,庄王有一張寶弓,不見了。當時的宰相、大臣們驚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國人都非常震驚。國君丟了這張寶弓,那還得了!為了找這張弓,弄得全國雞犬不寧。這事被楚莊王知道了,便告訴部下說:「不要找了,我丟了一張弓,他得到了一張弓,不是不得不失嗎?我用跟他們用有什麼不同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我們自己人呀,這沒有什麼不好呀!部下聽到了很高興,都以為楚莊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國君。我昨天丟了錢,被人撿起來拿去用了,那也很好,錢反正是要用的,我用他用都一樣!從我們中華文化這一種哲學思想看來,便沒有什麼得失之分,當然也無所謂吉凶了。但這只是少數的聖人們才會有這種開闊的思想,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說」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得到了以為吉,失去了以為凶,便成了社會一般人的常則。

善於補過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吝吉凶,我們剛剛提到過了。「悔吝」這兩個字,在《易經》卜卦上常常碰到。什麼是悔吝?就是小毛病,也叫煩惱。但是,《易經》除了「吉凶悔吝」四個現象以外,還有一種現象,叫「無咎」。我們後人卜卦,遇到了「無咎」這兩個字,便以為「無咎」很好,這是不懂《易經》道理的緣故。

「無咎者,善補過也。」天下事情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你認為好,就出毛病啦!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難的,沒有真正的無咎。要真正達到沒有毛病的話,你要「善於補過」,自己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毛病,這樣才能無咎。不是卜卦卜到無咎便認為沒有問題,是好卦,那便錯了!

譬如你做生意,三點半鐘要錢,你卜到無咎就認為沒有問題,那靠不住。你要去找才行,錢不會自己進來的,不然你會一垮到底。要善補過才行,這就是無咎的道理。不是說無咎就是很好,就是沒有毛病,那便錯了。下面他下了結論說: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大家注意!他講到「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這裡有三個重點,一個是位,一個是卦,一個是辭。所以有人認為學《易經》懂了卜卦的法則,就可以懂了人生。什麼叫貴,什麼叫賤,什麼叫運氣好,什麼叫運氣不好,重點就在那一個「位」上,當位就好。

譬如玻璃工廠做煙灰缸,一次做了一千個,一千個煙灰缸統統一樣。這中間有一個被太監買去給皇帝用,而且皇帝還很喜歡它,擺到皇帝的御書桌上。大家看皇帝很喜歡,誰也不敢去碰,認為價錢一定很貴。另外一個煙灰缸被人買去,擺到公共而所裡邊用,連小偷也不會去多看一眼。它的用處完全一樣,它的位置完全不同,因此就分出了貴賤。所以,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絕對的貴、絕對的賤。貴賤就由於它存在的位置不同,當位不當位而已。當位就對,不當位就不對。所以有一句通俗的話說「福至心靈」,這個人福氣好,他到了那個位子,自己就聰明了。

同樣一個東西,如果位置不對,你認為最貴的也最不對勁。所以算卦的道理也是這樣,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卦是好卦,哪一卦是壞卦,就看你當位不當位,當位了就是好卦,不當位就是壞卦。你的命好,運氣不對沒有用。譬如等公共汽車,好不容易來了一部車子很空,你滿以為可以上車找個位子坐了,偏偏這時候有個老朋友跑來跟你打招呼,只有眼看著這部空車開走了。後面的車子都是滿滿的,你還是沒有位子坐,永遠擠不上去。這是命好運不好。所以說「列貴賤者存乎位」,位不對便什麼都不要講了。你說很多事情你看不慣,看不慣也要看,沒得辦法!

「齊小大者存乎卦。」每個卦你要記清楚,什麼叫大卦,什麼叫小卦,也是不定的,也要看它的位在哪裡。位對了就是大卦,位不對就是小卦。位對了,小卦也叫大卦,位不對,大卦也變成了小卦。譬如乾坤兩卦最大,但是如果乾坤不當位的時候,一點用處都沒有,還是小卦。

月兒彎彎照九州

「辨吉凶者存乎辭。」因此《易經》的卜卦、算命等等,對人生的作用,以及所說的吉凶的道理,是好還是不好呢?《系傳》說「辨吉凶者存乎辭」辭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觀念。你的觀念對了,便一切都對了。孔子說「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所以文辭語言,是人類思想的代表。由於這種思想是在我們一念之間生滅,我們心裡認為對了,不好的地方便也好了。不對了,我們心裡感到很憂煩,那好的地方也不對了,也不好了。我們隨時可以從文學的境界中體會出這些。如唐朝有名的白話詩: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

月兒彎彎,每個月月初或下旬,月亮都是彎彎的。同樣一個彎彎的月亮,可是大家看到後感受卻不一樣。有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裡是那麼高興,那麼愜意;有些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裡卻非常傷感,非常凄涼。其實人個的喜樂,同月亮有什麼相干呢?這所謂的「觸景生情」,事實上還是自己心裡先有了一個觀念意識的存在,再由當時的景物引發出來而已。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這是唐代的白話詩,同樣是一個月亮,但人們心裡的思想感觸卻不相同,就是這個道理。

「辨吉凶者存乎辭。」吉凶表現於文字思想,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平時我們用《易經》卜卦的時候,卦的下面往往會有一個憂或者是悔、吝的釋語。假設我們做生意,卜卦碰到了憂,一定會很痛苦;碰到了悔吝,一定會有煩惱或阻礙。這些悔、吝絕對無可避免嗎?不然。如果你研究《易經》久了,你便會知道,遇到憂、悔、吝的時候,是可以解決的。怎麼解決?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要能行得正,行得直,心裡沒有歪念頭、壞主意。縱使遇到煩憂、悔、吝,心裡坦蕩蕩,以平常心處之,那一切也就平安了。

《易經》「其介如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高高的山頂上有塊石頭巍巍然的站在那裡,這種頂天立地的精神,就叫「其介如石」。孔子說「憂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一個人頂天立地的站在那裡,行得正、坐得穩、一切作正念、最好的存心,當你遇到最痛苦、最麻煩的事時,自然也會逢凶化吉了。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震無咎者存乎悔」。假如卜卦卜到了無咎,不要以為沒有問題,要存乎「悔」,一切要小心,自己要多反省自己,這樣才會「無咎」。孔子又告訴我們,讀《易經》要懂得「卦有大小,辭有險易。」《易經》下面的卦辭,有險有易。有險,看起來非常可怕,但不一定可怕;有易,這個易的含義有兩個:一個便易的易,一是可以變化的易。有易,也不要高興,以為儘是便易,它會變的。我們人類的價值,就是有頭腦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險變成平易,壞的把它矯正過來變成好的。但是,自己也可以把好的破壞了,變成壞的。所以說「辭有險易」。

《易經》每一卦、每一爻下面的文辭,都是講些什麼?「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大家注意這個「之」字,在我們讀古文的概念中,都知道這個「之」字是虛字,所謂「之乎者也」。但有時候它卻是個實體的字,不是虛字。之者至也,是指到達了那裡。

譬如我們用手去架上拿毛巾,摸到了毛巾的時候,就是手之所之,之就是到。明白了這些,這個「之」字所產生的《易經》的學問,要特別注意。大家以後自己看《易經》,遇到一個名詞叫「卦之」的,就說明了這個卦包含的意義,「所以」是到達了某一個境界。

我曾經審查過一篇寫《易經》哲學的論文。文中提到「卦之」這個名詞,他說這句話錯了,哪裡有這種說法!「之」字一定是「交」的訛字,所以他把「卦之」改成「卦交」。我看了以後,感到啼笑皆非。沒有辦法,只好用紅筆批他個五十九分。這不是笑話而是事實。「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這是第三章。第三章在孔子《系傳》里是一組,是一個中心思想。下面一章開始就不同了。開始講《易經》的哲學了,非常非常要緊。現在請大家看原文。 上傳04章 易與天地准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一切學問的準則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至於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有幾個要點:

第一,《周易》這一部書的學部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准」。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換句話說,化學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數學的也好,無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也不管軍事、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等等,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易經》是怎麼樣的一門學問?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切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第二,我們的祖先畫八卦,創造《易經》的哲學,它是幻想來的嗎?不是的,它是科學的,是經過科學實驗的程序的,是「仰以觀于于文,俯以察於地理」而研究發明的。我們老祖宗觀察這個天文,不曉得經過幾千萬年,才累積起來成為這個心得經驗。

我國的天文內容很多,譬如我們小時候看過一部叫《白猿占經》,書的表面花花綠綠的,很奇特。這是一本早晨看太陽,晚上看月亮,觀察開象面知道颳風下雨的書。哪 個地方有災變、有刀兵,晚上一看天文就知道了。這本書的來歷,據說是上古時候有個猴子修道,活了一萬年,它觀察天文,記錄下來累積得到的經驗,成了這一部《白猿占經》。當時我們聽說了這本書,興緻很高,千方百計設法購得,視為珙璧,藏之密篋,輕易不讓別人看。等到自己年齡大了,知道了個中乾坤,也就一笑置之。過去一些同學們感到很新奇,我說你們誰想當諸葛亮、劉伯溫,你們拿去好了。同學們當然很寶貴。但當他們弄清楚了個中道理,也沒有什麼稀罕了。

神秘的無字天書

我們老祖宗了解到天地的法則,是科學地觀察得來的。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這個地理,並不是你們中學讀的地理。在中國古代,看風水也叫地理,這個地理是地球物理的另一種學問。所以古人又把看風水稱為堪輿學。輿圖之輿,過去就叫地理,是依據一般的地理圖形--包括山脈河流的走向等等。堪就是察看,察看地球所能負擔的能力。輿是車,也是載,有地厚載物之意。所以堪輿就是地理,一般稱它為風水。這裡我們所談的地球物理,是新興的一種學問,可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研究了地球物理。我常常告訴外國的朋友,關於地球物理這產科學,我們中國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了。我們中國有一本書,不但外國人不懂,連中國人也看不懂,這本書就是無字天書,只有圖案,沒有文字,在《道藏》裡邊。以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地球物理學,全書都是圖案,畫了很多圈圈,都是洞洞,白洞黑洞,究竟哪一個指什麼?誰也不曉得。這本書就是《五嶽真形圖》。

在我們中國古時,認為地下面都是通的,地球是個活的生命。我們古人之所以反地球視為一個活的生命體,就是認為地球裡面有人。現在美國人的研究,也認為地球裡面也有另一個世界。這話是否可靠,地球裡面到底有沒有人,很難說!刻我們年輕時念過一首求仙得道的詩:「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是真的,絕對不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小時候這種故事讀得多了。現在西方也有這類科幻故事。譬如天上的飛碟是從哪時石料的?這有很多說法:一種認為是來自外太空,一種認為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人類,因為我們搞原子彈、核子彈,擾亂了地球內部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派出來偵察,看是怎麼一回事。據說美國曾經有位叫維物上校的軍人就被他們抓走,帶到地下去審問了。不過我想如果能被他們抓到另一個世界去玩玩,我倒滿希望的。據說到了地下,便可以長生不死了。我們中國人過去都說,地下人的生命比我們長,像王子去求仙說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多好呀!這是不是神話呢?也很難說。到現在不但地球裡邊是個跡,就是連地球的北極是什麼樣子,也還沒有人下過定論。科學家們、航空專家,都沒有辦法。因為飛機到了北極上空,一切儀器便都失靈了,分不出東西南北,只有在那裡打轉。如果被地心吸力吸進去,飛機便飛往地下了,也就什麼都完了。進去之後變神仙不變神仙,我們不知道,但這些情形到底是什麼原因,現在人們還弄不清楚。倒是幻想的科學家的這種想法,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便知道了。這些在《道藏》裡邊都有,但很可異沒有人看得懂。如果我們能懂了,知道哪裡是門戶,一開門我們便可以進去了,那該多好。我曾經想關起門來研究它十年八年,總要弄出個眉目。如果能進去,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滿好玩的。但總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到底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讓我下這個功夫去研究。

旅程

我們老祖宗的《易經》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由於它科學積累的經驗,「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是看不見的一面,像宗教家講上帝、講天堂、講地獄,究竟有沒有?沒有人能看得見,這就是幽。明呢?就是我們擺在地面上的看得見的,就是明。換句話說,世界上的神秘學、宗教學都是屬於幽的。你如果懂了《易經》的道理,關於明的你固然看得見,幽的──鬼神的世界,你也都知道它的根源。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懂了《易經》的道理,像我們學佛、學禪宗的所說的生死,在中國文化看來都是笑話,那是小問題。一個人怎麼死、怎麼活、怎麼來投生等等,在中國文化中那不是問題。

譬如上古時候距離現在幾千年前,大禹王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的話。生是來觀光旅遊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易經》也是這樣說法:「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從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年輕時很調皮,讀到這裡便報告老師說我懂了!老師很毫異,問我懂了些什麼,我說:生是莫名其妙的來,死也是因到莫名其妙那裡去。老師哈哈大笑。這雖然是笑話,但懂了《易經》就懂了生死。生煞費苦心本來是兩頭的現象,像早上太陽上來了,晚上太陽下去了。生死也等於佛所說的,是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於真的生命、太極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這一次你生成一個男的,下次再來你要變成女的;這一次變人,也許下一次變狗呢!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講的六道輪迴是一樣的道理。分段生死,生來就好像這個世界上的觀光之客,因此產生了文學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天地就是萬物的旅店,所謂光陰就是時間,現代人常說的時間隧道。從宇宙看世界幾千年,也不過是個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暫的。宇宙不止幾千萬年。逆,就是歡迎。你來了,店老闆當面歡迎你。旅,就是旅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種思想跟我們老祖宗《易經》的思想,是一貫來的。所以死生不成問題。

莊子以為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怎麼生,怎麼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認為,一個高人創造了我們。哲學家不相信,科學家也不相信。你說他造了我們,我還要問問,他是誰創造的呢?每一個宗教教主又是誰造的呢?其實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們造的!因為我們信他,他才能夠存在,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還有他的影子?所以說他是我們造的。不過我又是誰造的?我的媽媽,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誰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雞?誰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問到最後便完了,那又是哲學、科學院問題了。宗都是不能問的,還管他雞呀蛋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管你雞呀蛋呀!一齊加點醬油蔥花紅燒吃掉算了。中國人個性懶得問這個,西方人卻拚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國古代文化「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承認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薩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見的,中國古代文化都說有,那是心物一元的。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你懂了《易經》,鬼神都在你手裡掌握,聽你的命令。所以我們年輕時候學《易經》,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學。學了《易經》鬼都不怕,鬼還要聽我的命令,這種學問非學它不可!

誰創造了宇宙萬物

事實上,照我們《易經》的觀點,這個宇宙萬物,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變的,是佬呢?「精氣為物。」什麼是精?不是人體荷爾蒙那個精啊!這個物也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物。中國秦漢以前,老子也好,莊子也好,提到這個「物」字,他們的觀念就是一個「東西」,跟我們現在所謂的什麼東西一樣,這是個抽象的觀念。「精氣為物」,構成一個東西。「遊魂為變」,遊魂也是個東西,不過與精氣是兩層。精氣是固體的,遊魂已經不是固體的,而到了物理的狀態。

「遊魂為變」——起了變化。鬼是什麼呢?是實體的、向下走的;遊魂像是冒出的煙,是向上走的,就是遊魂。什麼是精氣呢?好像我們抽香煙,煙抽完了,分為兩層,煙向上走,煙灰還在這裡,就是精氣。這裡有三樣東西:香煙、燃後冒的煙——遊魂、抽完後剩下的煙灰——精氣。所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鬼神有沒有?有,絕對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這是心物一元變化出來的。所以學了《易經》可以統御鬼神,每一個人都可以作教主了。

堪輿學上的問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們老祖宗仰觀俯察的這個「地理」,包括了現在所謂的地球物理等等一切。說到地理,大家會聯想到看風水的問題,雖然是個小道,但也必須運用《易經》的法則,今天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

關於看風水的問題,這裡邊包涵的也很多。大體上說,看風水所謂的地理,就是堪輿學,它在我們中國文化系統中,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站在文化的立場,風水雖然是小道,但大家也不要輕視了它。因為它也是一門很複雜很深奧的學問。像我們古代開礦,那時候並沒有所謂的地質學,也沒有探測的儀器,完全憑堪輿之學,就可以斷定礦源、藏量及深度等。

一般看風水大概分為兩派:一是三合,是依據天、地、人各種不同的法則;一是三元,是以時間為標準的方法,分為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比較而言,三合是注重形巒,也叫巒頭;三元是注重理氣。後來又分了很多派別,開始時是晉朝的郭璞,專門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來相地,來觀察地理。郭氏著有《葬經》,是講安葬死人法則的學問。死人與活人有什麼關係呢?這就很難講了。說起來恐怕就是電、感的關係吧!有時候有道理,有時候沒道理。但是郭璞本人的故事,卻不無令人有所感慨。

我們看晉代的歷史,郭璞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學問當然很好。他研究這一套學問,對當時的政治影響也很大,可是他卻不幸遇到了一個君弱臣強的時代。有位宰相叫王郭,很跋扈,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這些有學問的讀書人反對他,有一天就請郭璞吃飯,想威脅他屈服。吃完了飯,王敦就問郭璞:郭先生你的陰陽五和是很靈的,請你算算我的命好嗎?意思就說我能當皇帝嗎?郭璞就勸他不要篡位當皇帝,不然會有不測之禍。王敦很不高興,就問郭璞那麼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王璞笑著說: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為你要殺我。王敦說,我正是這個意思,就把他殺了。所以有人說,善《易》的人不卜。歷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大家千萬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幾條魚,而且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很不吉利的。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陰私,便認為自己消息靈通,那對自己實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個人要裝糊塗一點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塗。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作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報。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玩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神奇的堪輿術

現在回頭再講中國過去的地理——看風水的問題。開始我們講三元、三合。所謂形巒,一般的說法就是龍,看龍脈。龍是形容詞,不是直的有龍;形巒就是五行相配。有的山頭是圓形的,便屬於土形;有的山頭是尖形的,便屬於火形;方形的是屬於金形;另外還有木形的山。金木水火土配起來,就是看形巒。

風水師常說這個山是麒麟呀、獅子呀、寶劍呀、軍旗呀、紗帽呀,都是鬼話,不要相信。獅子跟狗差不多,麒麟跟豬差不多,為什麼不說是狗形山、豬形山呢?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胡說,是迷信。後來堪輿學到了唐代,分為四家,就是賴、李、楊、廖,最有名的是楊救貧。我們年輕時,聽說看風水要練眼睛,要能看到地下三尺深。那也是騙人的話,不可能的事!當時我也練了很久,後來越想越不對勁,便不再練了。

事實上,一個地理師要能看到地下三尺,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用智慧之眼去看。要了解地質的情形,豈止三尺!三丈也應該了解的。楊救貧因為十分高明,所以不輕易為人家看墳地。他只想忠臣、孝子、節婦、義士這四種人看。這些是中國社會的典型人物。他指定地點,把這家死去的父母埋下,不出三年一定大發!不管什麼地,只要楊救貧一指點,頭向哪一邊,腳向哪一邊,埋下去三年以後,你等著看吧!陞官、發財都來了。

這種方法我們年輕時候聽了,心中認為非常神奇,也非常嚮往。其實是用三元理氣,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葬人。過去我家孩子們也有信來,說為我選了一個好地。我寫信告訴他們,「青山何處不埋人」!人死了哪裡不能埋呢?不要那麼麻煩,哪裡死,哪裡埋,壽終正寢跟死在道路旁邊是一樣的。但是講堪輿之學,的確有這種學問,叫做理氣。懂了理氣,懂了三元的道理,任何地方都可以。

譬如今年為下元甲子年(一九八四年),卦氣便跟著變了。台灣是屬於後天卦巽卦的位置,巽在東南。台灣幾百年沒有走過這個運,這幾十年正是巽卦當令,所以也是台灣最走運的時候、氣最旺的時候。過了這個卦氣,便要開始鼎卦。鼎卦的方位、當令、當權,又另是一種氣象了。楊救貧的方法就是抓這個東西,抓住這個時運。運氣正要到那裡的時候,等於一條光線,正好照到那裡一樣,不論水澤、荒丘、道旁……這時候你把人埋下去,等到你自己發達了,有辦法了,再把你父親、母親移去他處安葬。這是唐朝楊救貧的大概。地理這門學問,我平常也常鼓勵一般人學。但是派別很多,這個裡邊竅門也很多,絕對不能迷信。

有一本書,我在香港看到,現在已經在台灣流行了。這本書有圖案,寫得很明白。譬如正對門口有棵樹,這是很不好的。記得有次到南部去,走到清水等車子,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有一棵榕樹,榕樹須一串一串糾結不清,很是不好。一問這家果然有問題。

風水這東西有時也真邪!你說不信嗎,有時候還真靈;不過有時候也不盡然。我們中國看地是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你懂了這些以後,便不要看風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雖然如此,過去大家還是很重視它。在我們歷史上出將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范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們的風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學生們也很注意這個問題。孔子死後,他的墓地是他的學生子貢看的。當時三千弟子會議如何來葬夫子,結果選了地(就是後來葬漢高祖的那塊地),子貢看了說:不好,這塊地不行,因為這塊地只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們夫子比皇帝偉大!所以子貢選了山東的曲阜。但是子貢又講了:這塊地固然不錯,只是這條水有問題。若干年後,下代女家差一點,再一代又好一點,再下一代又差一點……由於過去重男輕女,女家好壞大家認為不算什麼。這麼一塊千秋萬世的好地,雖然的這一點缺陷,也總算是塊好地了,於是孔子便葬在這裡。

這些事故說明中國文化中,古代的讀書人必須要通三理——醫理、命理、地理。為什麼要通三理?

因為中國文化講孝道,一個作兒女的人要懂了這些,才能為父母盡孝。父母年紀大了,作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論語》中就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了父母是多大歲數了,自己出遠門能不能回來,自己心裡有數。算一算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關口,怕有麻煩,早點準備,要特別小心。第二點,萬一有病了,自己懂得醫理,知道治療。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個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個讀書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醫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我小的時候也看到很多。當時有一個老前輩,又會算命又會看地,我們老喜歡跟著他跑,一邊跑一邊聽他講些道理,講些學問。那時候不用筆記,完全靠腦子記憶,有時候一件事要他講好幾遍。記得有一次走到一個山上,看到一座墳墓,這一家是我們都認識的。他說:這家的後代一定很不好,我們要幫幫他。我說我們又沒有錢,又沒能力,怎麼幫法?老師帶我們站在山上說:你看他的祖墳下面出了毛病啦!我們站在山上看墳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墳墓,都一樣呀!老師說某某家的墳墓里有水,在我看來卻跟別家的墳沒有什麼兩樣。

過了半年,聽說這家要遷墳了。那時候還小,怕看棺材、怕見鬼,不敢去看。老師說不怕!我帶你去。年輕人多學些經驗,於是便去了。到那裡還沒有開始挖墳,老師說這個棺木有問題,裡邊都是白螞蟻。結果把墳挖開了一看,不但棺木變了方面,而且已變成黑色,外邊還乾乾的。再打開一看,棺木內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螞蟻。想想老師的確有一套。

我們一般人講風水,風水是什麼?什麼叫做風水?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所以我就問老師,棺木怎麼會歪呢?裡邊怎麼會有水呢?他說這是風的關係,地下有風,風的力量就那麼大,把它吹動的。水呢?水是從附近集中來的,所以看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屍骨在地下還受風與水的浸襲。老師還講了很多故事給我聽,好風水的地方的確不同。記得家父四十多歲的時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擺起來,墳墓也做好。這是中國的老規矩,免得子孫們麻煩。在開始為家父做墳時,老師來了。指定要挖下去二丈二尺深。一般而言,並不需要挖那麼深。因為這是塊金色蓮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時候,中間有塊土是金黃色的,像蓮花一樣。當時我們也很稀奇,跟著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黃土。他說還要挖、還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些土跟蛋黃一樣,像不像蓮花,當時也顧不到了,只感到很驚訝。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事情。

那個時候,既沒有大學地質系,也沒有儀器來測量,到底他是怎麼知道的?所以中國的許多學問,都是根據科學的原理來的,都是最高的理論科學。但是很可惜我們一般後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風水、看死人上去;用到辦公室搬位置,換桌子什麼等等來挑運氣,那實在太小啦!我個人一輩子不在乎這個,有人說我辦公室位置不對,不能坐!我偏要坐,因為我不需要鬼神來幫助我。一生行事無愧無怍,了無所憾,所以什麼都不怕。但是各位千萬不要學我,因為我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說到迷信,使我想到現代人動不動就講人家迷信,有些問題我常常問他們懂不懂?他說不懂,我說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只聽別人說,便跟著人家亂下斷語,那才真正是迷信。當然,不但科學不能迷信,哲學、宗教也同樣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須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門東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資格批評,那才能分別迷信與不迷信。這是講到地理的時候,對我們一般人看問題的一些感觸。

理論與科學

剛才講過,地理的學問包括很多。至於整個的地理,我經常提倡《二顧全書》不能不讀,一部是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一部是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部書都是講地理的,不能不讀。我們過去讀《史記》、讀《漢書》時,一定把這兩部書擺在旁邊,讀到哪裡,隨時翻閱。譬如我們讀到福建,便聯想到台灣,便想到鄭成功是怎麼到台灣的,不能不讀台灣的古代歷史。台灣古代歷史資料、山川、形勢、人物、物產等,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說得都很清楚。

尤其一個學政治、學軍事的人,如果連《讀史方輿紀要》都沒有看過,連地理都不熟,那還談什麼政治?談什麼軍事?一個政令下去、一個政策的決定,可以適用於台灣,不一定適用于山東或四川;可以適用於黃河以北,不一定適用於長江以南。拿台灣而言,一個方案、一個政策,在台北很好,在台南、屏東便不一定需要。在台北能行得通,到屏東便不一定行得通;到台東可能更不對了。所以一個為政者,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讀史方輿紀要》與《天下郡國利病書》,無論從事軍事或政治,乃至地理師,都不能不讀。我記得年輕時出門,行李比人家都重。所謂「半肩行李一肩書」——帶的都是書。這兩部書隨我走的路,實在不少。抗戰勝利後,我把它捐給四川圖書館了,這幾十年我手中沒有這兩部書,最近才把它印出來,大家不能不看。這是講地理順便提到的。

死生如旦暮

上次講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就是講到了生死。中國文化素來認為:人類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那麼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在世上等於住旅館、來這裡玩玩、來觀光的,觀光完了當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說,死生如旦暮——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晝。換句話說,這個死生觀念不是唯物的觀點。唯物觀點認為人死如燈滅,中國文化的觀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說法就是輪迴,也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來的來世。當然我們現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屬於整個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在那裡轉。印度佛學跟中國古代的說法一樣。所謂「原始反終」,就是現象的變化,經過能生能死的那一個,生命並沒有動搖。等於水泡成茶、造成酒,茶與酒雖然不同,卻都是由於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遠沒有變過。所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因此,東方文化認為,死生不是問題。西方呢?認為死生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決人們死後的問題的。講到宗教問題,我常說宗教家都是賣死不賣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訴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開了自家觀光飯店等客人上門。佛教稱它的觀光飯店是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稱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來號召。

中國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認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陽有落下去的時候,但太陽天天都要再升起來,因此中國文化從來不提死的問題。也有人說西方人認為中國文化不重視宗教問題,甚至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我說你搞錯了!中國文化談的是生的宗教,不談死的宗教。你們的宗教是夜裡提燈籠走路,鼓勵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裡去。中國文化不鼓勵人家死,鼓勵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陽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陽升上來,後天還有太陽出來。

我以往常常告訴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麼悲天憫人,杞人憂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陽照舊從東方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歷史也一樣會延續下去,子孫們過得比我們會更好、更快樂。天地間沒有什麼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就聽到老前輩們常常說,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現在看看,有什麼不得了的?我們活得不是比過去還好嗎!這也就是生死問題。

道家不死之葯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學通了《易經》,就曉得三樣東西。我們人類的生命有三樣東西,宇宙也有這三樣東西,叫做精、氣、神。中國的道家常提出來講,如果掌握了精、氣、神這三樣東西,就可以飛升成仙。我們常常講精神,究竟什麼是精神?是精力旺盛!如果說吃了維他命,或是夠營養的東西,精神便特別好的話,這是唯物的啰!但是,精的問題不是物質的。有一個觀念,大家要弄清楚:物和物理以及物質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所以精、氣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物理的,當然更不是男性身體內的精蟲,或女性身上的卵巢。

譬如我們說,這個人精神很旺盛!這是抽象的,可是它代表了一個形態,這個裡頭解釋便很多了。因此道家所說的長生不死之葯,不是去蓬萊仙島求來的,而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修養得好,照道家的說法,可以長生不死。我不喜歡用生長不死的說法,而喜歡用長生不老的說法。一個人要耐得老,活到一百年、五百年、幾千年都可以,絕對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管長生不死或是長生不老,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這個不是西藥,也不是中藥,也不是物質。所以身體有了毛病,真正要治療身體好起來,只有靠自己。能夠利用自己本身的精、氣、神,便可以返老還童,便可以長生不老。

宇宙也是這三樣東西:精、氣、神。這個東西很難解釋,為了表達方便起見,我們可說它是光、熱、力。神就是光;氣就是力;精就是熱。宇宙萬物的生命離不了光、熱、力三樣東西。如果離開了它,就是個死東西了。等於我們活在世界上,日光、空氣、水缺一不可。宇宙間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說「精氣為物」,意思是說,物質的東西構成活的東西,是由精氣凝結而來的。

譬如一支香煙吧!沒有燒過以前,這支香煙的顏色、味道是一種樣子,等它燒過變成灰以後,那個神采就兩樣了。所以活的時候,凝結「精氣為物」,死了之後,便「遊魂為變」,於是這兩層分開了。也等於柏拉圖講的,世界分兩層:一層是精神世界,一層是物理世界一樣。但是它不是二元論,「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一個功能變出來的兩面。遊魂就是神,我們活著就是神,死了就是魂,所以也叫做靈魂。這個靈魂,現在就在我們活著的生命里。精氣所構成的這個生命,就變成神,精氣凝結是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是「遊魂為變」,神變了叫遊魂。所以說,死後這個神就變成遊魂了。

鬼跟神到底有沒有?鬼是一個個體的東西,我們研究「鬼」字的構造,先要注意到「田」字。田字很重要,田就是田地,鬼是向下走的,不是向上走的。田字出頭便是「由」,上下出頭便叫「申」。雷呀、電呀,都是由田字來。所以孔子承認有鬼神,是兩重世界的東西,雙重宇宙。有一位老朋友,他的書中也引用雙重世界、多重宇宙的說法,裡面就講到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兩重世界。

「故知鬼神之情狀」,《易經》的道理學通了以後,便可以了解宇宙的萬象,也了解了形而上的幻象,於是便可以與鬼神溝通,也可以說與天人溝通,天人合一了。《易經》就是這樣一門學問,這一篇是個最重要的開頭。

儒者之恥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如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經》學問系統的精神,可以說是在推崇這個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聖人的境界。聖人是個名稱,是學問、德業修養達到成就標準的人。所以聖人也是人,不過他與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經》這個學問以後,便「與天地相似」,而「不違」了。也就是說,一個人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則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萬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達這樣的成就,一切隨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這樣才是完成了一個人生。人是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的。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則一樣,「與天地相似」,一切合於自然之道,「故不違」。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話。法就是效法,我們人生的境界始終與宇宙的法則、天地的法則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不違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則。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個「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與智是相通的。這裡講懂了《易經》以後的人,智慧的成就便無所不通,這是高推《易經》的聖境。古人講到儒家,認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戰國以後,一般都把儒者當成了很高的知識分子,儒家也就自認,一個讀書人什麼事情都要了解,否則便認為是恥辱,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天下事要無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中通人事,乃至萬物的物理都要清楚。達到這個境界便是「知周萬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學問。等到一旦出來有所作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濟天下」。這個道就是成功的貢獻,有動力、有方法,它能夠救濟這個「天下」。儘管也會有很多艱難,但「故不過」,不會有錯誤,也沒有錯誤,這是學易的價值。

上面兩句話是《易經》學問縱的一面。橫的一面呢?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旁行」是無所不通,乃至可以說,旁門左道,什麼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雖然有時候迫不得已也會用些手段、旁門左道什麼的,但是不會違背原則,辜負初衷,絕不會過分,而失之於流——不正當。套句俗話來說,就是風流而不下流。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清楚了,「故不憂」,沒有什麼煩惱了。所謂學易者無憂,因為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得意也是。每個階段都會變去的,因為天下事沒有不變的道理。等於一個卦,到了某一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如上電梯,到某一層樓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因為知道一切萬事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與愛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句話在中國文化中產生了一些流弊。我們古代——不僅中國,西方也不例外,農業社會裡大家有個共同的觀念,就是安土重遷。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都非常眷愛、非常留戀,很怕遷移,尤其很怕遠遷。為什麼他們會「安」於其「土」,不願遠遷呢?

人類是地球文化,他們離不開這個地球,也就是離不開這個土地。人為什麼會有仁慈心理呢?仁慈是效法土地的法則而產生的,也就是老子講的人法地——效法這個土地的法則之故。說到大地與我們人類的關係,也很好笑。大地給我們生命,大地給我們一切恩惠,我們卻沒有一樣可以還給大地,要還的就是屎尿和一堆臭皮囊。

我常常提到張獻忠的有名的七殺碑,我親自見過。這個碑還在四川成都小城公園的圖書館裡。張獻忠的碑文,我們看了也只好作會心的一笑。你說他有沒有道理?仔細想想也有點道理。他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看來好像蠻橫,但就另一個觀念看去,似乎不然。人對大地一無報答之處,而只有破壞,但天地像父母一樣愛護我們。因此孔子要人效法天地,所以「安土敦乎仁」。敦,就是很熱烈、很誠懇的意思。效法大地的精神來做人,實踐我們仁愛仁慈的精神,「故能愛」。所以說仁者愛人,像大地一樣地愛人,像天地一樣,只付出,一點也不求收回。

講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為西方文化一來,科學文明進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歡出來旅行遷移。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看西方文化,不能僅看美國,美國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為她太短太年輕,立國不過兩百多年,還很淺很短。我常常跟美國朋友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如果談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們給我們當徒孫,我們還不要呢!你們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如果談科學呢?那我們就自愧弗如了,我們還是個小老弟,實在是要跟你們學才行。

我們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歐洲看看,他們也還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個沙漠地帶出生的人,苦得那個樣子!但是到了晚年,你問他哪裡最好,他還是認為他的家鄉最好。窮家的孩子出來,乃至於很多的人,你問他,誰做的菜最了吃?他們會說:媽媽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個地方出生的人,就對那個地方有感情。

我常常談到一個問題,出家的同學都知道,佛學有個名稱「沙門」,漢代翻譯為「桑門」。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這些真正修行的人叫「頭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依照戒律,「頭陀不三宿空桑」。一個頭陀行的人,在一棵樹下過夜、打坐,不能超過三天,這是戒律規定;到第四天非離開不可!因為在那個地方住久了,就會與那裡發生感情,就會留戀了。我們拿一個杯子、一隻手錶來說,再不好的杯子,但這是我用的,我會對它產生感情,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我會生氣!人們對物也會有一種留戀的感情。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頭陀不三宿空桑」,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公素書》(就是圯上老人送給張良作軍師的那本兵書)中就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捨了嗜好,拋棄了慾望,才能除「累」,才不會受感情的拖累。人對於感情的牽掛比什麼都厲害,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原因。這些道理都與安土有關係。由此可知,人不但對土地有感情,對個人周遭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會產生感情、產生留戀。

在《易經》的道理中,非常注重這個「情「字,因為情是一種現實的東西。對性呢?《易經》中則不大注重,因為那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是空的,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情是有的,如何處理感情,是個藝術,也在於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幫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這個道理, 「故能愛」,就能夠博愛。博愛不是含有佔有私心的狹隘愛,而是很廣博的、普遍的、無私的。

宇宙的大學問

下面講《易經》整個學問的運用,以及它的目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學問懂了以後,整個宇宙萬物都懂了,所以說「範圍天地之化」。這個中國文化《易經》所發明的「化」,後來被道家所運用。譬如「宇宙」這個名詞,最早出現的道書《淮南子》裡邊。宇是代表空間;宙是代表時間。時空兩個東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屬於時空的範圍,而天地則是有形的。可見天地的觀念小,宇宙的觀念大。

後來佛學又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名詞,可以包括了宇宙,這個名詞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時空、萬物以及天地間的一切。我們中國漢代的道家,在《淮南子》裡邊就說明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易經》的學問也是包含時空兩部分的,就是「範圍天地之化」的。

這個宇宙,在我們中國文化里不認為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創造的,沒有宗教的性質。在《易經》文化中,還有一種科學觀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個天體宇宙是大化學的鍋爐,我們人不過是這個鍋爐中的一個小分子、一個小細胞、一個很會活動的細胞而已。這是造化的一種功能。人類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偉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場看人類,不過像花木上的一片小葉子一樣,是微不足道的。而整個的造化卻非常偉大,只有懂了《易經》以後,才能知道《易經》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的,就是說,沒有任何法則是超過《易經》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學問,都離不開《易經》這個範圍。

《易經》的另一個重點,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能夠了解宇宙萬有的一切運用;這個運用的原則是「曲成」。大家注意這個「曲」字,舉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從《易經》文化中而來。《易經》這個名詞叫「曲成」,老子的「曲則全」,就是從《易經》這個觀念中來的。

為什麼是曲則全呢?《易經》告訴我們,宇宙是沒有直線的,通常是個圓圈。圓圈這個圖案就代表了太極,人也是這樣。我們人的生命,只有修道的人了解。如果從生命來看我們這個形體,卻是很糟糕的。我們前面的什麼都看得見,後面的什麼都看不見。我們生命的圓是分段的,我們形體的圓是一個光圈。實際上這個形體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中心、一個支柱,所謂神以形生,精以氣凝。人體的生命就是這樣。

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每個人,乃至萬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過去大家看到菩薩、上帝的畫像上,都有一個光圈。現在科學研究,已經可以看到人的光圈。人的光圈約有一尋——就是八尺左右,換句話說,你的手臂有多長,你周身上下就有這麼大的光圈。人體光圈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而且這些顏色是隨你的心情在變化的。如果你動了一個壞念頭、惡念頭,你光圈的顏色就變黑了;你心裡有個善念頭,你光圈的顏色也是亮的。光有幾種,最好的是金色,佛經上所謂的金色晃耀,就是聖人的境界。其他還有紅光、黑光、白光、藍光、黃光等。

我們中國人學了《易經》會看相,也有人會看光。如果是紅光,代表將有血腥之災;黑色就代表有災難來了;綠光是一種魔的境界。這說明一切都是圓的,光也是圓的。我們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轉了一圈,還回到原來地方。懂了這個道理,便曉得《易經》為什麼說「曲成萬物」了。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直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把曲線切斷,加上一些人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學了《易經》,講話也要有些藝術,轉個彎;連罵人也是一樣,轉一個彎罵了他,他還很舒服。如果你要罵一個人混蛋,他會跟你拚命;如果你說我們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沒有什麼說的了。所以說「曲成萬物」。

但是也不能太過了,變成一個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宇宙萬有的道理是由曲線完成的,人身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曲線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觀,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們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經》說「曲成萬物而不遺」,不會遺漏哪一樣,因為它是圓周形的。真正的圓代表一切的圓滿,因為我們的生命都在這個圓圈以內,沒有哪個地方會有遺漏的了,所以說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太極中的學問以後,就可以了解這個曲成的道理。老子說「曲則全」,一走曲線就一切圓滿了。

光明來自黑暗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我們開始講象數時,就講到一天十二個時辰是分晝夜,分陰陽的;就連短短的一分鐘也分陰陽。我們明白了日夜這一明一暗就是個現象,由這個現象而知道,有陰必有陽,有光明面,下一步一定有黑暗面。有上台必有下台;有下台也可能會再有上台的時候。

明極暗生,暗極明生。明從哪裡來?從黑暗來,黑暗從哪裡來?從光明來。那個能明能暗的是本體,是太極,既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

從前有個禪師參祥,但還沒有解脫到生死的問題。有一天他讀《易經·繫辭》,讀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一句,他便大徹大悟了,於是就在下面加了兩個字,變成「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生死」。

下邊一個結論,這也是東方文化特別的地方:

「神無方而易無體。」什麼叫神?把宗教外衣統統剝光了,我們東方最高的宗教哲學是「神無方」。神是沒有方位的、沒有形象的,我們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沒有方位,無所不在,也無所在的。

「易無體」,《易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來卜你的命運,說你的命不好,你便難過。誰叫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經》的道理之後,生命、命運統統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

我們大家學《易經》,先要把《繫辭》上下傳弄通了才可以,否則一學《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你便著《易經》的「道」了,借用佛家的一句話,你就著相啦!一臉的卦氣像神經病一樣,那就不好看了。我們看京戲,諸葛亮出來是八卦袍、鵝毛扇;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臉上也有一個太極圖,也是八卦袍、太極圖、鵝毛扇……可見八卦、太極圖都是代表智慧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有智慧的高人。但也有臉上畫半個太極圖的,那就說明了他是假智慧、狗頭軍師。在京戲中,羽扇綸巾就是智慧的象徵。

「神無方而易無體。」易以什麼為體呢?易以用為體。體在哪裡看到?體在用上看到。無用就無體,體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我們了解了這個,再看西方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就已經低了一級啦!不過我們自己沒有貢獻,光拿老祖宗來誇耀,那是過去的成就,那是老祖宗的,不是我們的。我們交了白卷,只有對不起老祖宗,我們做後代子孫的應該檢討才是。

說到這裡,想到過去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自己死了,給自己寫了一副輓聯,上聯是「真對不起,此生交了白卷……」我說好!作得真好!這輓聯不只你能用得上,我們很多人都用得上。對老祖宗而言,我們真對不起他們,因為我們都交了白卷。 上傳05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道可道非常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裡邊問題就很多了。這個道,不是本體之道,是應用之道。所以我常說,講中國文化有兩個問題最難解釋:一個是「天」字,一個是「道」字。中國文字是從六書來的。譬如這個道字,有時候講形而上,有時候講形而下,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有時候形而下的法則也叫道,甚至我們走的路也叫做道。所以一個道字、一個天字,有好多種定義。研究上古的文化,譬如我們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個道字用了三四次,有時候用作名詞,有時候用作動詞。動詞與名詞的意義就不同了。所以我們讀古書時,對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呆板地看。

現在《易經》上講的這一句,是應用之道。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有一個正面,就有反面。宇宙間萬事萬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明末清初有個大文豪,與鄭板橋齊名的李漁。他說世界本來是個活的舞台,幾千年來,唱戲的只有兩個人: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句話實在不錯。幾千年來,這個世界舞台上,歷史就是劇本,演員只有兩個人:一個男人,一個女人。

修道的人有句名言:「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單陰獨陽是不能有成就的,必須要陰陽配合。不過,這句話被後世外道的人所盜用,認為修道要一陰一陽,要男女如何如何才可成道。那是胡說,靠不住的,不要上當。但是宇宙間的法則的確如此,一陰一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拿政治哲學來講,民主政治就是一陰一陽。有你的一派,就有我的一派,這是必然的。如果清一色那就不好玩了。試想,如果人人聲音一樣、面孔一樣、思想一樣、動作一樣,沒有男的也沒有女的,大家一個面孔、一個方式,你說這個世界有什麼好玩?我想大家活不過三天就厭煩了!因為人形形色色,又要吵架、又要吃醋、又要搗亂,一天到晚都有事情做。人天生就是這麼一回事,懂了這個,也就懂了「一陰一陽之謂道」。

矛盾與均衡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雖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調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統一而是均衡。一陰一陽要達到調和、均衡,便得了道,不均衡便不得道。所以「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就是孔子特殊的地方。為什麼說「人這初,性本善」?善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一切的宗教都是提倡去惡為善?因為善的作用是完成均衡一陰一陽的。一陰一陽就是一善一惡;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有是必有非,有非必有是。天地間的善惡是非,哪一個對?都不是絕對的,道德也不是絕對的。

譬如說道德禮貌,在某一個時候是道德,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你那麼做就不道德啦!甚至在另一個時候,卻反而成罪惡了。所以善惡是非、道德黑白,是沒有絕對的,都是人為的。說一個絕對,就是相對了,因為絕對是從相對而來,對相對的而言,才會產生絕對的觀念。形而上的統統被佛說完了,所謂「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但是他老人家已經犯了錯誤啦!明明說不可說,但他已經說了。說了什麼?說了一句「不可說」。可知形而上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形而下是沒有絕對的,只有靠人為來調整它。所以說:「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善」字,到孔子的學生曾子作《大學》時,加了一個「至」字,成為「在止於至善」。什麼叫至善呢?至善是沒有善,也沒有惡。有一個善的存在,就有一個惡的存在,善過了頭就變成惡了。像父母對兒女的愛,關心過度,最後會令你很痛心。所以愛人是痛苦的,被愛是幸福的。一點沒有錯!但是一個人如果幸福得太過頭了,那又一點都不幸福了。你什麼都關心我,我會很討厭。被愛得太過分了,不是好事,善得過分了就是惡。

這個宇宙間相對的法則,善惡是非與利害都是相對的。為什麼會如此?你說人活著真麻煩!有那麼多麻煩,那你不要活去死好了。有人說死了倒好,一了百了。我說如果你到了那邊,發現那邊的痛苦、麻煩比這裡更多,想想還是回來的好。可是老兄,你要叫我為你回來作擔保,替你去領入境證,我可辦不到啊!有位同學傷心了來找我,說:「老師!我還是死了的好。」我說:「死了就真解脫了嗎?」他說:「我認為。」我說:「你先要去考證考證啊!萬一死了的地方比這裡還要麻煩,後悔可來不及了。要考慮考慮啊!」這是真的呀,你可知道那個世界,跟這個世界一樣的麻煩嗎?如何使它不麻煩?善繼。如何教他善繼?就要均衡調和。所以孔子說:「繼之者善也。」

性與情

下邊有句重要的話來了!「成之者性也。」中國文化只有《易經》、《禮記》提出來性的問題。當然這個性,不是講男女之性,而是講人性、天性,代表形而上本體的那個性。所以佛家後來講明心見性,性就代表了本體。中國文化開始只分兩層——性跟情。性代表本體。譬如說宗教家就叫它上帝,或者叫做如來。這些都已離開了人的立場。中國文化就把這些拿出來,這就是性,本性。這個宇宙是怎麼開始的?先有雞呀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一切所來自的那個東西叫性,它所起的作用叫做情。這就是性、情之分。

這個宇宙萬物的功能,前邊我們講過。宗教家叫他上帝,叫他如來。中國文化到孔子提出這個報告,跟《禮記》一樣,「成之者性也」——就是本體功能的性。換句話說,也是一陰一陽之情。所以我們談到看風水,講究來山去水、山勢要環拱、水要來朝,才叫有情。

曾經有位同學說,他它的風水很好,有山有水,家裡很多人都發了財,搬到外邊去了;現在只有一位老祖母守著,請老師幫我去看看。一看,我說果然不錯,有山有水。但是你這個地方沒有用呀!你說你有山有水是不錯,但是來山不拱,去水無情。所以你家骨肉分散,四分五裂,非搬出去不可!只有老祖母在,可見骨肉無情。

有一次去一位朋友家,我說你的房子很好啊!他說是啊,前邊還有個花園呢!不但有花園,還挖了一個很大的噴水池養魚。我說你趕緊把它填起來,不填不行。好好一個風水,給你搞得這麼糟糕,挖壞了。大家還記得嗎?過去政府辦公地前邊,左右各挖了一個水池,已經很糟了,還向上噴水,晚上電燈一照,看來像一對白蠟燭一樣,幸虧不多久就拆掉了。這些問題不能亂玩的呀!你說不迷信,它就擺眼色給你看看;你說絕對迷信嗎?也不要相信它,人為也可以轉變的。我是專門找危險的地方住的,你說這裡有鬼,我非來住不可,很想藉機會來看看鬼是什麼樣子。鬼也很可愛的呀!比人還可愛。能交幾個鬼朋友,不是也很好玩嗎?

鬼怎麼來?神怎麼來?三世的有情無情怎麼來?它的根本在哪裡?所謂「成之者性也」,這句話很重要。在座的有在家的、有出家修道的,你們想要成道,就要了解這裡孔子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要想有所成就,光靠打坐練氣功沒有用啊!要有善行的成就才可以。所謂「繼之者善也」。

要想真的成道,須要明心見性,「成之者性也」。這是孔子說的,他這個地方等於傳了道。孔子研究《易經》的結果,懂了這個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孤陽不生,孤陰不長。但是你要想達到陰陽合一的均衡,必須要有功德才能夠做到。沒有功德,還是沒有這個機緣的。

旁門八百左道三千

前面我們講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兩句話被後人污衊了,污衊得很厲害。中國有派修道的人,與正統的老莊有差別。道家正統的修道者叫丹道派,又叫丹鼎派,是修鍊神仙長生不死之道的道派(這是我們後世為他們起的名稱)。正統丹道派,又分南宗北宗、東派西派等四派。除此之外,又有所謂旁門八百,左道三千。旁門裡頭有所謂採補派,專講男女間兩性關係的修法,以男性為主的叫采陰補陽,以女性為主的叫采陽補陰。這一派是相當旁門,相當邪門的,可是在道家裡邊,這種人隱隱約約的非常之多,再加上由西藏過來的佛教密宗,元朝以後,有所謂的雙修法。在過去這些都是很大的秘密,現在已經公開,全世界到處都有公開的圖像了。有關這一類道派的書,其基本理論,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與「成之者性也」作擋箭牌的,真是一塌糊塗!

不過這些書還真不容易看得懂,其中有很多的術語,現在香港還有這種專門的道院,其他東南亞各地也有。基本上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所謂「採補」,本來是道家的名稱,它是指采天地精華之氣,來補養自己肉身的生命,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意思。結果被他們搞錯了,弄到男女兩性上去。現在台灣很多男性練這類功夫,像吊磚頭、提肛門等等,都是這一派的。這比旁門左道更等而下之,更差一層了。所以在這裡不厭其詳地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要弄清楚,以後看到道家書里,引用《易經》陰陽男女的說法,就知道是被這一個道派錯用了《易經》裡邊的話。明白了這些,才不會誤人誤已。

這些旁門左道,言之鑿鑿,確實也講《易經》,但把「成之者性也」的「性」字,當成男女之間的「性」。如此牽強,真是誤會得可怕。不但如此,這類道書很多,它們還強調我們的老祖宗黃帝就是用這個修法而成功的。此外,古代還有好幾位神仙,都是全家飛升,肉身修成功的,道書上叫做「拔宅飛升」——就是連房子庭院都隨他飛上天去了。家裡所有的貓呀、狗呀,連老鼠、螞蟻也都一同變成神仙啦!能有這種成就的,當然沒有多少人,只有黃帝是秉「陽陰處陽」而修成的。道書上是這樣講,這一派,錯誤觀念很大很大,這是大家須要了解的。

錯誤的相對論

現在我們迴轉過來講,《易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並不是道家旁門所講男女的陰陽,而是講宇宙的體用。本體是寂然不動的,它起的作用,就是「用與象」。每一個現象都是相對的正反兩個力量而成,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有人講《易經》講到這裡,說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也是不對的,不要亂扯!相對論是相對論,我們中國人很多認為你跟我相對,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種科學觀念是很笑話的。《易經》所講的這一個相對,是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的相對;站在西方的邏輯來看就是矛盾。這個矛盾最後當然還是統一的、中和的。不過西方唯物學家的矛盾統一,是反面的看法;中國的相對是中和的、是從正面來看的。這個觀念,學邏輯、學哲學要特別搞清楚。現在一般東西方的應用邏輯,都是從黑格爾的思想來,多半講正反合矛盾統一,忘記了東方看正面相對的中和。有中和就有分化,這個均衡的存在,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這個道不是講本體之道,是講用。宇宙萬有一切的象,它的用都是兩個相對的力量而產生。

甚至於說我們自己的心理,也是相對的。當我們心裡剛剛寧靜的時候,我們的壞思想就想來了。當我們煩惱痛苦到極點的時候,又很希望求得寧靜。用陰代表煩惱痛苦,用陽代表寧靜安詳,就知道沒有絕對寧靜的時候,也不會有絕對煩惱的時候。因為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是必然之道。不管現象怎麼變,道的本體是不動的,能夠懂了這個原理,把握這個原理,就是「繼之者善也」。換句話說,假使善惡代表陰陽,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善惡兩個一定相對。

現在提出一個宗教問題。大家知道天主教、基督教是西方宗教,卻不知道五大宗教的聖人都是東方人,沒有一個是西方人。耶穌、摩西都是東方人,世界上的宗教都發生在東方,不過後來傳到西方在那裡發芽生根了。另一個問題大家要注意的就是:有上帝存在就有魔鬼,上帝與魔鬼一定相對。拿西方的宗教來講,上帝是萬能的,但在我看來,也未必如此,連個魔鬼都沒辦法!上帝有多大的功力,魔鬼也有多大的神通,都是一樣。這個道理是什麼呢?有善必有惡,絕對相對;善惡是非全是人為的。世界上有真正的善惡沒有?沒有!有真正的是非沒有?也沒有!都跟《易經》一樣。因為時間空間不同,善惡是非的標準也不同了。

比如像我們這個社會,現在女生夏天穿露膀子衣服,如果在幾十年前這樣穿著,那不嚇死人才怪!這是人呀?是妖呀?但現在如果還作此思想,這個人就是落伍!可見這個善惡是非,沒有絕對的標準。所以形而上的道,是沒有善惡是非的,形而下的用,就有善惡是非了。所謂有陰就有陽,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但在人類的世界裡善惡卻又是絕對的,所以必須要用陽的一面;至少,不管你用陰或者用陽,要能「繼之者善也」,是本著最善的出發點,不論善於用陰,或者善於用陽都成功,也等於禪宗六祖所講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因此,「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完成善的大業,在人來講是人性的最高點。這幾句話歸納起來,你就曉得繼承孔子學說衣缽的曾子,在《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根據什麼來的?性善是根據《易經》的《系傳》而來,大家之道是根據乾卦《文言》與《系傳》而來。

宇宙間至善的代表

現在講到本體這個東西,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也是借用的名詞)——萬物未生以前那個東西是「○」,無象可以形容的。這個無象之象,代表完整完滿的一切。它是清靜的、至善的。當它起用的時候,只要一動,相對的力量就出來了,就顯出了一陰一陽,就有善惡、有是非、有變化。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指用與象而言。至於未動之前,那個本體是寂然不動的,既不善、也不惡,也無陰、也無陽。

從來正統的道家與佛家,所講的「得道」,不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而是無陰也無陽、不動也不靜、無是也無非、無善也無惡的境界,也就是道體的境界。至於講到用,那就是全部的《易經》。

《易經》究竟講什麼?現在問題來了!孔子研究的答案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鮮,是古文的用法,就是少、很少的意思。《易經》的這個體是什麼?我們過去講過:「神無方而易無體」,這個原則要把握。第二個問題是,《易經》的用是哪個用?是本體之體的用呢(體也是假設的)?還是起用了以後的用呢?理想不同、角度不同,觀念就會改變。所以仁慈的人了解了這個道,「仁者見之」,這個見之就是觀念,他的觀念就是仁。所以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各人不同,墨子叫做兼愛,耶穌叫博愛,佛叫慈悲、平等,儒家講仁、義、道、德,都是名稱的不同、觀點的不同。

我們了解了《易經》的象數,它是從十個方面來看問題的,從一個卦象反覆錯綜來觀察分析,所見就自然不同。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喜歡搞學問的人,他了解了這個道就叫智,智慧的智。但是由於個人觀點的不同,其所見也就不同了。總而言之,天下這個道在哪裡?套用西方的宗教家說的:上帝在什麼地方?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拿佛家來講,就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就在這裡,在你的心中,不在外面。在道家來講,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過這個心,不是我們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之個心。這個心必須思想都寧靜了,無喜也無悲、無善也無惡、無是也無非,寂然不動的那個心之體,那就是道。

道到了我們人的身上,「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是古代對一般人的總稱,拿現代語來解釋,可以說就是人類。拿人的立場來講,百姓代表人類,拿佛家講,那更擴大了!一切眾生、一切生命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種道的作用。「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天天用到這個道,可是你卻不知道這個道。人是怎麼會思想的?怎麼會走路的?怎麼會吃飯的?怎麼曉得有煩惱?有痛苦?當媽媽沒有生我們以前,我究竟在哪裡?假設我現在死了,要到哪裡去?先有雞呀先有蛋?先有男的先有女的?整個問題都在這裡,這都是道的分化。可是道在哪裡呢?道是不可知不可見的。在用上能見其體,在體上不能見其用,一歸到「體」,「用」就寧靜了。

所以,孔子說我們的生命在用中,我們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卻見不到「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因為道太近了,道在哪裡?就在你那裡!不在上帝那裡、不在佛那裡、不在菩薩那裡、不在老師那裡,就在你那裡,在你的心中。心在哪裡?不是這個心,也不是這個腦子,你在哪裡就是在哪裡,可是人不懂,「故君子之道鮮矣!」因此,孔子那個時候的報告就說:得道的人太少了。為什麼呢?因為想要懂,但沒有這個智慧。

凡夫不知的道

中國文化代表儒家的兩本書,一本是曾子所作的《大學》,另外一本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但是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分派,並不能含涵儒家學術思想的全部。可是我們後世一提到儒家,大家不去研究孔子自己說的《論語》,卻以為《大學》、《中庸》是至道,代表了全部的儒家的思想。真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大學》、《中庸》不是不好,只是比較起來,孔子的境界像大海,《大學》、《中庸》已經不是大海了,因為它們已經變成有範圍的東西。儘管如此,可是我們要了解,《中庸》、《大學》的思想仍然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對於道的境界儘管各有他們的看法,但都離不開以人為主宰的中心。子思在《中庸》里就提到這個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第一句話就開始談天命、談性、談道,大家看了頭都大了!其實這個在我們中國文化里是很普通、很平常的話。像我們讀這本書,十歲的時候已經會背了,這是童子功。現在不要帶本子,一下就念出來啦!這就是中國古時教育的功夫。那個時候由於環境單純,被老師逼個兩三天就背下來了,現在一輩子都忘不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就是剎那之間。道在哪裡?「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之所謂道就是人的道,以人為本的。《中庸》一開始,子思就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這個天不是講我們頭頂上那個深藍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這個天是儒家思想的代號,也叫做道,儒家就用這個「天」來代表本體。

有始以來,這個生命是自然下來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自然來的。但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當然的自然,就是這個樣子的自然,人生來就是這個樣子,萬物就是那麼個現象,所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們人一加入後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個嬰兒,開始會講話時後天已經受到污染,就已經不是率性了,儒家經常用赤子之心來形容。一般人解釋赤子為嬰兒,那是不對的。所謂赤子是不會講話,生下來一百天左右的那個嬰兒,胞衣里剛出來,一身肉是發紅的,那個嬰兒才叫赤子。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個心就是道,道的存在。並不是說嬰兒就是道。

我們大人覺得此心純潔、乾淨,既無歡喜、也無煩惱,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樣,那就是道,就是所謂的「率性之謂道」。可是我們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們這個階段,就是「修道之謂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煩惱思想裡頭,慢慢修行,慢慢糾正自己的心理行為,使它返還天命之謂性的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之教),是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同《大學》開始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綱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道是不可須臾離的,並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沒有。那就不叫做道了。譬如我們今天打打坐,修修道,到教堂禱告一下,上帝就保佑,不禱告上帝就跟我們分家。那算什麼?那不叫做上帝的偉大。我念了佛,佛就保佑,不念佛了,佛就不保佑,那佛不是勢利鬼嗎?那不是道!道在哪裡?道沒有離開過你,「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隨時都在你那裡。「可離非道也」,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來了,那還叫道?我送紅包給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紅包給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遠在那裡。修道而得道的,不過把自己本來的找出來而已。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來放在口袋裡忘了而已,那個東西還在那裡,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須臾就是很快,等於佛學講剎那之間一樣。佛經講剎那之間,就這麼一彈指,便有六十個剎那。(這個問題,佛經裡邊有三種說法:有說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有說有九十個剎那,有說有三十個剎那,反正是很快很快。)

「可離非道也」。人離開了道,然後修道才能得到道,那是騙人的,自欺欺人的,道本來人人有,換句話說,盜也有道,壞人也有善心。老虎最凶,但它不吃它的兒子。壞人再兇殘,但一提到殺他的兒女,或者他的父母,眼淚也會掉下來,也是很人性的,所以道沒有離開過人。《易經》上講:「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人本來就在道中,卻不自知,還要拚命去求道。所以《中庸》上講:「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當時我們讀到這一段,問老師:夫婦怎麼是愚的呢?老師只叫我們好好地背,將來自會知道,現在跟你們講不清楚。當時想這個老師混帳透頂,現在想想這個老師真高明透頂,年齡的不同,看法也不同了。夫婦之愚,現在我們攤開來講,男女兩個談戀愛,結婚生活在一起,那不是一塌糊塗、好笨的事情嗎?那才是鬼打架呢!但是,你不要以為鬼打架,其中有道,也是道的作用。除了教堂、佛堂有道,連最下流的事情,也是道起的作用。所以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懂了這個道理,才知道這個中間有道。「及其至也」,如果進一步認真去研究的時候,「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雖然得道的聖人,還是有所不知的。

這兩句話實在很難懂。當時老師只說,將來你們會知道。後來研究禪宗,看到書中記載:明朝末年的密雲禪師,打柴出身,沒有讀過書,後來悟了道,無書不通。當時有位大學問家問密雲禪師,這兩句話怎麼解釋?密雲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就是普通人,儒家稱作愚夫,也稱作小人),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明朝的那些大學問家,只好兩個膝蓋脆下來,佩服到了極點!密雲禪師解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也就是剛才所講的「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的最好解釋。他的意思是說: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眾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過普通人沒有見到道,不明白這個道;得了道的聖人當然有道,但是得了道的聖人以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個凡夫,不是聖人了。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樣,並沒有一個道的境界;真正到了最高位的人,忘記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正是了不起!所以具足凡夫法,可惜凡夫不能自己知道,具足聖人法,聖人也絕對自己不執著它。聖人如果自己執著得了道,他就是凡夫,不是聖人,不是得道的人了。一個普通人如果一下明白了道,他也立刻變成聖人了。

同樣幾個字,換來換去有這樣妙,聖人、得了道的人說我悟了,我是大師,我比你們高,那是混蛋、是狗屎。這個道理被他文字一玩,玩得大家暈頭轉向。這位禪師不認得字,得了道後,能夠講出那麼高明的話,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自己有,道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這裡。可是你就不知道!「故君子之道鮮矣」。這是孔子的話。

天愛萬物一切平等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前面我們講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在惡的方面很難呈現出來,在善的方面容易表達,所以「顯諸仁,藏諸用」。最明顯的道,善良的陽面是什麼呢?是仁義、博愛、慈悲。那麼道在哪裡呢?是「藏諸用」的,因為道之體不可見,用裡頭就可以見到體了。

譬如電,我們看到電燈認為就是電,錯了!這是電力磨擦發的光而已,電是不可見的,但到處都有電的存在,電是「藏諸用」的。我們雙手擦熱就會發電,在用上就看到它的體。那麼「用」怎麼來的呢?「用」是由體的功能發出來的,所以說「顯諸仁,藏諸用」。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孔子的文章寫得真好,「鼓」這個字形容得妙極了。鼓不是打鼓,是吹氣鼓起來,也就是充滿。有人害肝病,肚子鼓了起來,叫氣鼓脹,就是這個鼓。充滿就是鼓,意思是說:道充滿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生命靠道的鼓能而發生作用,所以道是充滿在萬物之中,就是「鼓萬物」。譬如一株花,葉子這麼漂亮,紅花綠葉真美!而且這一片葉子給植物學家研究起來,比一個原子工廠還偉大、還複雜。這個究竟是誰創造它的?這是道的功能。「鼓萬物」,這個功能充滿於萬物的生命中,但是「而不與聖人同憂」,天地生萬物,沒有什麼煩惱。

天地固然生壞人,但也生好人,平等平等;大地固然生毒藥,但也生補藥,沒有什麼好壞。天對萬物是平等的,博愛的;下雨的時候毒草也得到滋潤,好草也得到滋潤,一律平等,沒有分別。

聖人則不同,得了道的人,憂時、憂世、悲天、憫人,這是聖人們人為的作用。但是天地之道,「鼓萬物」而卻不像聖人那樣憂時憂國。所以說「盛德大業至矣哉」!天地萬物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最高的事業。天地生萬物給人,而我們一切眾生還給天地的,都是髒的東西。不過天地從來沒有生過氣,天地有如此的偉大。所以人要效法天地的胸襟,才夠得上是聖人的行為,所以說「盛德大業至矣哉」!這是孔子提出來宇宙萬物的道體,用之於人生哲學的道理。

真正的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下面他解釋幾個名詞。什麼叫做大業?「富有之謂大業」。真正富有才叫做大業。什麼人富有?人都很貧窮,只有天地、自然最富有。天地為什麼這麼富有?天地製造了萬物,而不佔有,它生出萬物是給萬物、給我們用的,它自己不要,因此它最富有。愈是想佔有的人,愈是最貧窮的,愈是布施出來的人愈是最富有的。真正偉大的事業是付出,而不是據為已有。所以我說,愛是付出的!不要說她不愛我,就哭起來了,那不叫做愛,那叫做哭。真正的愛,只有付出,沒有佔有。這也就是道、就是富有,所以富有叫做大業。

什麼叫做德呢?我國古時道跟德是分開的,道與德合起來用是秦漢以後的文化。秦漢以前,道是道,德是德。什麼是德呢?「日新之謂盛德」。這裡要注意了!「日新」兩個字,在中國文化上很重要,《大學》裡頭也引用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年輕時把苟字讀作狗。喜歡養狗的人倒很好,天天為狗洗澡,為狗換新衣服,真是狗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苟日新,我們從小背了,感到很好玩,也不懂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不斷的進步,是沒有今天只有明天。一個人如果滿足了今天的成就,那就叫做落伍。今天就是今天,今天就過去了,只有明天,永遠是明天,永遠在前面,所以苟日新。一個人如果滿足了今天的成就,這個人就完了。學問道德也是一樣,要天天不斷地前進,所以說「日新之謂盛德」。

我經常告訴年輕人,大家要注意啊!不要落伍,千萬不要被人生煩惱痛苦佔去了。人生永遠是明天,不要看昨天,昨天已經過去了,今天也沒有,因為說今天,今天也已經過去了。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乃至老人的共同悲哀,都是只有昨天,沒有今天,更不想明天。我的老朋友中,有好幾個就犯這種毛病。人老了是什麼樣子?你現在跟他講的,他馬上忘記了,但是想當年時候的事,他都想得起來。天天跟你講,從前我怎麼樣怎麼樣,天天都是這些老話。還有老年人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眼淚就流出來了;坐在那裡就想睡覺,躺下來卻睡不著。這就是老年人的情形。所以老年人只想昨天前天,明天的他不敢想。任何人只要這個心理現象一來,就是已經老化了。不老化的人,也就是有道的人。他們能夠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地進步。所以,孔子說「日新之謂盛德」。

永遠活著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生生之謂易」這一句話最重要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點,可從《易經》文化「生生」兩個字中看出來,《易經》的道理是生生,也只有《易經》文化才能夠提得出來,西文沒有。你們研究西方文化,基督教、天主教,《舊約》、《新約》裡頭,伊斯蘭教的經典裡頭,乃至佛教的經典裡頭也一樣,一切宗教只講有關死的事,都鼓勵大家不要怕死。只有中國《易經》文化能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死是陰的一面,也在道中;生是陽的一面,也在道中。

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頭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觀的,看世界也是悲慘的。只有我們《易經》的文化,看人生是樂觀的,永遠站在天亮那邊看。你說今天太陽下山了,他看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錯,過十二個鐘頭,太陽又從東邊上來了。這種生生不已,永遠在成長、成長、成長……所以我常說,倒楣的人,他的好運氣就要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易經》不是說「生生之謂易」嗎?楣倒過就是好運,這是循環的道理。大家倒楣一來就怕啦,如果這樣,你就被倒楣魔鬼吃掉了。要把「倒楣」當甘蔗吃,吃完了以後,下一步好的就來了。所謂「生生之謂易」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哲學觀點,全世界文化都沒有這種觀點。所以我說,只有中國文化敢講現有的生命,可以修到長生不死。這便叫做神仙!神仙的境界是「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這個生命是永遠的。

前面我們談到「生生之謂易」,再加上「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三句話連起來,就可以體會出這個本體的功能、道的功能了。道的功能永遠是生生不已的,這就是易的作用,這是第一層功能。「成象之謂乾」:乾代表天,構成了第一個現象,所謂天就是太空、虛空的整個現象,也包括天體上的太陽、月亮、星辰系統等,這是第二層功能。「效法之謂坤」:跟著天體的法則而形成這個地球,才有了我們人類世界的乾坤,這是第三層的功能。這也就是老子思想所根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亦即所謂的生生不已。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個名稱,是假設的、不可見、不可知、不可說的。道在哪裡可以見到呢?「藏諸用」,在用上見到它的體。那麼什麼是它的用呢?「生生之謂易」,道永遠是生生不已的。道一動就是一,一當中就有二;一動就有陰有陽,就有正面有反面出來了。所以我們講《易經》的數理哲學,與西方的數理哲學有個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認為宇宙萬有開始於零。

零是什麼意思?零就是一個圓圈,沒有數,但大家不要誤會了,沒有數並不是了無一物,它卻是無限的數、無量的數、不可知的數,不可見、不可盡,乃至無量無邊,這就是零。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從這裡來的。數理哲學最高的只講到「三」這一步,而「四」是另一個哲學觀念了。

那麼宇宙有多少數呢?只有一個數「一」。永遠是一,一加一叫做二,一加二叫做三;到了十又是一個一,到了百又是一個一,到了千又是一個一,到了萬還是一個一……永遠是個一,沒有二,二是假定的。這就是數的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的一切道理,都在其中了。

占與卜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要了解《易經》,必須了解卦與象,就是要會畫卦,八八六十四卦要背得來,每一卦的變化現象都要知道。不但要知道象,還要知道數。數有先天數、後天數,這些都要記得。先天數就是依「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次序數字,也就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天數是依《洛書》配後天卦的數字,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的次序,後人把它編成歌訣,以便記誦:

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為什麼先後天的數配合不同?我們過去已經說過,後天數以合十為主,合十是佛學的名詞,意思就是敬禮。如果你看到某某合十的文字,就是說某某敬禮的意思。合十就是合攏來為十。後天的數以合十為代表,先天的數不是合十,而是以陽極配合中和而來,所以說「極數知來之謂占」。占就是未卜先知,不要卜卦,就能知道未末的事,古人掐指一算,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要想學會掐指一算,便要先知道八卦在你手上的位置,在你手上排出九宮,它的順序是: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如果我們在手掌上排成九宮,你便可以根據《易經》的方法,來掐指而算了。但是各位要注意!占是占,卜是卜;用數來求卦的謂之占,用工具來求卦的叫做卜,這些我們前面都講過了。卜有用骨卜的,如牛骨、龜甲等。抽籤也是卜,乃至還有鄉下用的篦卜、筷子卜等。

筷子卜的方法,是半夜燒一鍋水,把筷子平放在水面上轉一下,看筷子指向哪個方向,就悄悄地向那個方向去偷聽人家講話,然後就以之而斷。我小的時候,有一次親自看到一家人的孩子要去考試,便用筷子來卜卦。他的父親順著筷子的方向去外面偷聽,剛好鄰居要牽狗進來,狗不進來,鄰居便罵狗:天到什麼時候了,你還不進來……他爸爸聽到「快點進來」,就很高興,說一定會中。後來果然中了,也是很奇怪的。鄉下很多人用這個方法,這叫做聽隅言。偶然聽到對方不加思考的一句話,叫做機。用這個機來斷悔吝吉凶,就是所謂「極數知來謂之占」。

變通與通變

「通變之謂事」,前面我們談到占卜的問題,看來似乎很簡單,其實縱使學會卦與那些方法,也不一定管用。因為占卜主要的是靠智慧,曉得隨機「變通」。《易經》包含了五大學問:理、象、數、變、通。理是哲學的,象數是科學的,變通是機,這都要知道。譬如我們這裡,講台、黑板、椅子一擺,大家看這個現象,就知道我們這裡是上課或開會的。這裡邊還有數,看椅子的多少、地方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來上課、來開會,以及上課開會時間有多長等,這就是數。

象數是科學的,理是哲學的。懂了哲學的與科學的就可以未卜先知嗎?不行!還要知道變與通,所以說「通變之謂事」。如果你腦筋死死板板的,不曉得通變,那就是笨蛋!告訴你原則方法也沒有用。卜卦要知道通變,運用靠你的智慧,不能夠通變,便不會運用。我們平常罵人家不懂事,就是他不曉得變通,所以說「通變之謂事」。

通變跟變通不同啊!通變是要能夠先通達了變通的道理,再去領導變,那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人知道未來是怎麼變的,要當它還沒有變的時候,先領導它來變。第二等人是應變,社會開始變了,便把握機會來改變,這就是應變。末等人是跟著人家屁股後邊轉,人家變了你不能不變,一般普通人就是如此,這些也就是末等人了。

宇宙萬事一定要變,在將變未變之間,把握住這個機會,因勢利導,才是第一等智慧。這就叫「通變之謂事」。

下面再說什麼叫做神?《易經》一句話就把世界宗教的問題解決了。什麼叫神?「陰陽不測之謂神」。這個神不是上帝那個面孔,也不是菩薩那個面孔。這個神是抽象的,不可知的。佛學中講不可思議,就是不可以想像、不可以去研究、不可以去討論的。但是各位注意,佛學上講不可思議,那是方法上的話,佛並沒說「不能」思議呀!大家只聽到佛說不可思議,便自己加上理解,認為是「不能」思議,那是全錯了的。不可思議是不可以推測,不可以想像。這個不可思議,就是神的道理,「陰陽不測之謂神」。

這一章在開始時便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最後的結論是「陰陽不測之謂神」。所以陰陽是講用的一面,它的本體(道體)既沒有陰,也沒有陽,可以說陰陽中和了的那個狀態,這就是道。過去有一次講《易經》時,一位老先生起來向我提了一個很厲害的問題。他說:「陰陽不測之謂神,請先生再下一註解。」當時我年輕氣盛,也很大膽,也用他的口氣說:「我之所能敬告先生者是:『能陰能陽者,非陰陽之所能為。』」那位老先生對這個答案很滿意。陰陽是兩個現象,道體不在陰上,也不在陽上,陰陽只是它的用,「陰陽不測這謂神」是一個定義。

《系傳》研究《易經》,講到人生哲學同物理的關係,把《易經》的法則用之於人生、用之於占卜,這是第五章的精要之處。上傳06章 夫易廣矣大矣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無所不包的易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孔子在本章第一段中講到,《易經》所包涵的學問,非常廣闊,無所不包,世界上一切的學問,不管是宗教的、科學的……都在它的範圍裡邊。所以孔子說它「廣矣!大矣!」非常非常之偉大。孔子認為《易經》所包涵的學問,「以言乎遠」——就像一個圓圈一樣向前擴充,遠就是擴大,擴大到什麼程度呢?「則不御」。御就是邊際,不御就是沒有邊際,用佛學上的名詞來說,就是無量無邊。這就是所謂的「以言乎遠則不御」的意思。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說近呢?就是「靜而正」。正在哪裡?正就在你的眼前。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也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還不夠,應該說正就在你的眼睛裡,所以你看不見。要體會易學的道理,必須要靜,要有最寧靜的境界,靜得一點雜念都沒有,要有至靜、至正的頭腦與心情,才能研究《易經》。忙亂的時候,沒有辦法研究《易經》,因為你的腦筋動不進去。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總而言之,天地間一切的學問及最高的原理,要想通達,便必須要通《易經》,才能融會貫通,「備矣」!完備了。

致虛極守靜篤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第二段是談卦的性情的問題。《易經》裡邊最重要的兩個卦,一個是乾卦,一個是坤卦。乾━━━━━━━━━、坤━ ━━ ━━ ━,這是卦象的形態。卦就是一種象徵,拿現在的觀念來說,可以叫它符號邏輯。畫個卦(符號)給你看,你就知道意思了。前面說過,乾卦代表天,代表陽性;坤卦代表地,也代表陰性。換句話說,乾坤就是一體的兩面。就像我們這隻手,一面代表陽,另一面就代表陰。我們現在的觀念,認為手掌是陽,手背是陰,其實,那也只是人為的習慣而已。

乾這個東西,我們也可以說,不一定代表天、代表陽性或男性。重要的是這個乾━━━━━━━━━的符號,它所代表的功能和現象是「其靜也專」,就是靜到極點。極點是什麼樣子呢?就是老子所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的道,就是根據《易經》來的。要空靈到極點,要寧靜到極點,那個境界才算是「專」。懂了《易經》再來修道、打坐,不論道家、佛家,如果修定沒有到空靈的極點,沒有到寧靜的極點,不可能得到純陽之體。

所以呂洞賓得道以後,就叫呂純陽。純陽是什麼道理?靜到極點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空靈到極點,就是「其靜也專」,這就是乾卦。

但是學《易經》的人要注意啊!這只是乾卦的一面,可以說它是陽中之陰的一面,或者說是陰中之陽的一面。這是講它的靜態。我們打坐的人,從這一卦就可以了解「其動也直」的道理了。靜極了就動啦!陰極就陽生,陽極就陰生,打坐靜到極點,氣脈就動了。乾卦一動,「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動起來的功能非常大,像打高爾夫球一樣,將打未打時,是其靜也專,一杆子打出去,打得很遠,就是其動也直,球未進洞是陽,等到一轉彎進了洞,便又成陰了。所以乾卦是「其靜也專,其動也直」。

至於說直,世界上有沒有直呢?物理世界最沒有直的,物理世界永遠是圓圈。我們這個地球及其他星球,都是在轉圓圈,所以人到了太空,永遠在轉圓圈。太極也是圓周形的,無論你左轉右轉,陰轉陽轉,各個轉法不同,但它共通的原則,卻都是圓周形的。

至於直線是什麼呢?當圓周還沒有轉彎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直的,那就是直線。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直線。直線是動力發動的現象,所以乾坤一動,功能非常偉大。你懂了這個原理,修道也不要問人了,靜極了一定動。不要以為動了便是著魔、遇到鬼了。這樣想,你才真是魔。前天一位女士來找我,說她被鬼迷了。她來了好幾次,我實在很煩,我便罵她:我一輩子想見鬼都沒有遇到過一次。你受過教育沒有?鬼在哪裡?鬼沒有迷了你,是你迷了鬼了!世界上沒有鬼迷人的,都是人迷鬼的。人才是真正的魔鬼呢!罵得她似懂非懂。事實上靜極了必動,動是由你靜極而來,不是由魔鬼來,你就知道動不是魔鬼了。動極了也必靜,自然之理也。懂了這個道理,大家便好做功夫了。

「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所以天地萬有的偉大,就是這個功能,是乾卦的功能。我們可以從萬物的靜態觀察,一粒種子,種在地下,它怎樣才能生長萌芽?只有在靜態中才能生長,等到蘊養這種靜態的功能久了,等到它生命要爆發的時候,便「其動也直」,其力量是異常偉大的。你們可惜不是鄉下出生的,所以很多天地間的奧秘,你們都不知道。我小的時候,人家告訴我稻子會唱歌,我不相信,半夜裡便找了幾個野孩子,偷偷跑到稻田裡去聽稻子唱歌。把耳朵貼在地面,真的很清楚地聽到了噼噼啪啪的響,跟放鞭炮一樣。當時感到很神奇,等長大讀了《易經》「其動也直」,便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了。

大家試想,當稻子要萌芽的時候,那麼多稻子同時爆裂開來,自然會發出很多噼噼啪啪的聲音。稻子開花的時候也是一樣,夜深人靜時,你會聽得很清楚,可知生命力量的偉大。像嬰兒一樣,在母親肚子里,我們姑且說他是靜態的,當他一出娘胎,「砰」的一聲,就生出來啦!「其動也直」,也是這個道理。天地間無論動物、植物,一切的生命都是一樣,偉大的生命就從這個動、靜二相裡邊出來的。這是講乾卦這個邏輯符號所代表生命的道理。

好夢由來最易醒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坤代表陰,是靜態的,但坤卦也是陰陽相對,所以本身也有動靜,每卦本身都有陰陽。坤卦的靜態,用一朵花作比喻,當它還沒有展開的時候,是含苞待放,就像是坤卦的靜態,是合攏來的,當它開放的時候,是「其動也辟」。

所以你們打坐,有人常說什麼丹田發動啦、一跳一呼啦、肛門收縮啦、海底發動啦……有些人還花了很多錢去練氣功、練肛門收縮等等,我看了真懶得理你們。昨天吃晚飯時,有人帶了一位客人來,一直宣傳他的肛門功。我聽了只好一聲不響,心裡暗暗在告訴他:小心大便中毒。要練提肛的功夫,先要練不吃飯,斷了飲食之後,才可以練。道家有句話說:「如要長生,腹內常空;若要不死,腸中無屎。」就是腸子裡邊沒有大便!要常常清理它。道家有所謂「休糧辟穀」,所以才有「要想長生,腹內常空」的話。一個人要隨時保持腹內的空靈,不要吃得消化不良,搞壞了腸胃。老實說,除了特殊的天災外,現在很少人是餓死的,多半是吃死的。修道人修到氣充滿了,腸胃中沒有剩餘的廢物,腸子都變得晶瑩透明,這個時候才可以練提肛。不然練提肛、吊磚頭,非要他的命不可。那不是修道,那是修死。年輕人要特別注意!那天客人吹得正高興的時候,我不願掃人家的興,所以不好講。今天特別告訴大家,你們要千萬注意。

大家都有做夢的經驗,好夢很快會醒,壞夢卻不易醒;有時候你做壞夢會像夢魘一樣,怎麼樣都醒不了,有時急一身大汗,想醒都醒不了。可是我們人生呢?都是「好夢由來最易醒」,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所謂「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我講這個話的時候,有位同學說:「老師!這句話錯了,我把它改一下:好夢由來不願醒。」我說好,你可以天天夢見周公了。了解了這個道理,人生一切境界放開了,沒有什麼。好夢由來最易醒,這是歷史的定則。練吊磚頭、練提肛,都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要修道便要踏踏實實地走正路才行。

坤卦的道理:它的靜態是收攏來,它的動態是張開來,這樣才能廣大,所以「廣生焉「。不過講到這裡,我再告訴各位一點,就是有關《易經》的著述,真是千奇百怪。記得我年輕時候,看了一本有關《易經》的著作,這本書當時老師們把它叫做邪書,認為是邪魔的著作,是禁止學生閱讀的。有些老前輩問我看過沒有?我說看過了。老前輩說這種著作是不能看的!我說對呀,不過它說的也好像有些道理呀!這本書中解釋《易經》的陽爻陰爻,是沒有道理的。書中說陰陽爻是古代對男女生殖器的崇拜而來的,後來這本書還被翻譯到外國去了。它說:陽爻「—」就是男性生殖器的代表,陰爻「— —」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代表,並引用《系傳》「其動也辟」的話來證明。它說大家看《系傳》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不是陽性的證明嗎?「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不是在說明女性的嗎?今天提出來讓你們知道,大家將來遇到了這本書,你便不會大驚小怪了。學《易經》,壞的著作也要看,不要只看正確的一面,要能從多方面去了解,才能真正地了解一本書。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另外一本書,說《易經》是一部情報學,這是過去一個作情報的人寫的。有人問我看過沒有?我說看過了。那你應該寫一篇文章駁一駁、罵一罵才對呀!我說你錯了,「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雖然錯,也沒有關係。一種學問錯的也應該讓它存在,只要你把它歸類到錯的一邊,不就好了嗎?你們要看錯的,便去錯的檔案里找。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境界更偉大了。所以孔子自己解釋什麼叫廣,什麼叫大。他用兩個符號作代表:一個是乾卦,一個是坤卦。廣到什麼程度?大到什麼程度?孔子的說法是:「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最廣最大的莫過於這個天地、這個太空,乾坤就是那麼廣,就是那麼大。

「變通配四時」:宇宙法則的太陽系裡,變化最厲害的就是一年四季。為什麼冬天那麼冷?夏天那麼熱?春天那麼溫和?秋天那麼涼爽?這個大的變化你了解了,就曉得人生的境界。所以佛學經常感嘆人生的可憫。人生都有生老病死,非常可憐,從佛學的立場看,人生實在沒有意思。

但是從《易經》的原則來看,那也沒有什麼。生老病死是什麼,就是春夏秋冬。生就是春,老就是夏,病就是秋,死就是冬。秋收冬藏,你到世界上玩一趟,玩過了也要讓位給後邊人來玩玩。你老是佔住茅房不拉屎,也是不對的。老年人也要走呀,不走也是不對的,所以應該有生老病死,這跟春夏秋冬是一樣的。知道了生老病死就是春夏秋冬,便知道了人生,便知道了這就是「變通配四時」。

「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什麼叫陰陽?最好的說明就是太陽跟月亮的作用!《易經》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這就叫「易簡」。我們知道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在於它的最平凡處,最平凡的學問也是最高深的。禪宗六祖告訴大家「佛法在世間」。道家修道教你內修,不要外求,所謂「丹田有寶休尋道」,而儒家所教的,是在平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應該如何如何,都是很平凡的道理。了解了這些,大家便可以曉得什麼是「易簡之善配至德了」。

這些大家都要注意,人生不要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就是要永遠記住,自己未發達時怎麼樣,不管到了什麼地位,還是一樣,那就對了。所以最平凡的就是最偉大的,也是最高深的。擺出一副最偉大的樣子,就是最糟糕的、最愚笨的。所以「易簡之善配至德」。宇宙萬有最高的道德成就,就那麼簡單。這是《易經·繫辭》上傳第六章的重要內容。


推薦閱讀:

感悟神奇易經預測新突破
《易經》與《周易》有區別嗎?
9.16-易經新讀!
用數字表示《易經》六十四卦
易經八卦之爻2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