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五步

  太極五步是太極十三總勢中的五種步法,即指進、退、顧、盼、定。這五種步法同樣也對應著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與五行對應,即金木水火土。現將其對應關係分述如下:  (1)前進:在五行中屬水,方位正北。人體對應穴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此勁的勁源在會陰穴,如欲前進,只要意在會陰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體即自然前進。從外表看,此勁只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粘勁。  粘勁,主前進。粘勁帶有主動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來粘對方的手、腕、臂,將對方粘起,使對方引進落空,達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目的,為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內勁。粘勁要求輕靈,周身放鬆,手上絕對不可用力。粘勁好像釣魚,身體好似魚竿,特別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魚竿上的軟線,手和腕部可比做魚鉤。要想用粘勁將對方粘起,此勁一定要由它的勁源會陰穴發動,通過臂達於手或腕部,胳臂必須鬆軟無力,手和腕部要輕靈。此時主動粘或被動粘對方,都能達到理想效果。否則,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釣魚,棍子一動就會將魚驚跑。  (2)後退:在五行中屬火。火能化萬物。方位正南。人體對應竅位為印堂穴,此穴屬心經。勁源在印堂穴,如欲後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後退。從外形上看,只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連勁。連勁,即連貫也。連綿不斷,不脫離,無停無止,無聲無息。太極推手,實應有進有退,有化有發,退如得勢,則發亦自隨矣。其上身看似往後退,而意氣已前迸矣,此為以退作進之法。進則要有粘,退則要有連。誠奧妙無窮焉。反之,初學者在對方用力推來時,沒有連勁,身體單純後退,形成兵敗如山倒之勢,被迫跌出,乃不懂連勁也。真正懂連勁之後,即能得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之效。見進則退,遇出則合,看來則讓,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勁境界也。  (3)左顧:在五行中屬木。木屬直性。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為夾脊穴,此穴屬肝經。此勁的勁源在夾脊,如欲側轉前進,只要意想夾脊穴往實腳之湧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然地側旋著前進。從外形上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黏勁。  黏勁,如粘如貼,不丟不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隨,彼沉我松,丟之不開,投之不脫,黏勁在太極推手中可化解棚、擠、按等進攻手法。當對方進攻時,我周身放鬆,特別要放鬆自己的手和臂,不與來力抗拒。否則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勁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為自己之勁端,易被對方通過勁端,擊中勁源。應在對方來力末接觸自己身體之前,即全身放鬆,立即意念夾脊穴,對準來力接觸我之部位,輕輕黏住往側面移動,使對方發力落空。注意黏勁在對方來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離開。  (4)右盼: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正西。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經。此勁的勁源在膻中穴。如欲側轉後退,只要右手抬至與乳平(即以拇指與膻中穴相平),同時左手抬起至肚臍與心窩之間,而左右兩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順左手食指往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地側轉後退。上述為左虛右實,反之亦然。從外表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隨勁。  隨勁,隨即順從,跟隨之意,緩急相隨,不即不離,進退相依,不先不後,捨己從人。對方主動我為被動,隨其後而行。所謂亦步亦趨也。太極拳有捨己從人之術,對方接觸自己身體何處,該處即應相隨而靈活,假使接觸手,手不單要放鬆而要保持靈活;接觸肘,肘放鬆仍要靈活;接觸胸部,胸要放鬆靈活,周身處處都應如此。但應注意,接觸手時,意念集中在勁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對正手輕輕相隨,如此類推,對方接觸我何部位,膻中即與該部位微微相合,隨其動而動。如意念集中在接觸部位,即為意之雙重。但應注意不丟不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為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為丟。只有不丟不頂,才能引進落空,借力發人皆此意也。  (5)中定:在五行中屬土。方位正申央。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勁源在丹田,如欲立穩重心,只要意想命門和肚臍,立刻會身穩如山嶽。所以說五步應五行,五行在人體中又對應五竅。從外表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不丟頂勁也。  不丟頂勁要練於內,形於外,只有內外合才能靈活奏效。中定不離位,含胸把腰松。對方來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左或右,或長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當走化對方來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來力,意想肚臍貼命門;後方來力,意想命門貼肚臍。不要與之相抗,當鬆開其來力後,勁源反之則為發,必便對方彈跳跌出。手或臂一覺著力,隨即放鬆變為虛,如遇偏重則松之,遇雙重則偏沉之,隨彼之來力方向而去,瀉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 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意念守住丹田,變化在肚臍命門之間,全身松靜,保持我順人背,若能達此境界,對方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法施用。輕靈玄妙,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  粘連黏隨,即不丟不頂之勁。主進退,為太極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內勁。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勢表現出來,可以比做陽勁。粘、連、黏、隨,沒有固定姿勢可以標榜,可以比做陰勁。此勁由推手而來。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木棍;逐漸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此種粘黏,須由高明教師引領之。比如蓄電池充電,教師為一發電機,學習者為一無電蓄電池,老師教學生如同蓄電池充電。功練成如發電機已將電充入蓄電池中,以後蓄電池才能單獨發電,俗稱喂勁。故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遍對手,即不丟不離。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藝愈高,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目睹,僅能感覺,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圓圈之大小也。此勁為太極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須練習,否則不能研究其他諸勁。初學者不可不注意也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說明,太極拳修鍊分為三個階段:著熟、懂勁和神明。  在武術術語中,「著」、「招」、「式」、「勢」四字意義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個拳式和姿勢。所謂「著熟」,顧名思義,就是要求對拳勢名稱達到「熟記」;對拳架套路達到「熟練」;對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勢一著的攻防「意念」達到「熟知」,以至能從思想上明確,清晰地知道何時何處何種情況下可以用何「招」何「著」。筆者認為,這就是太極拳的「著熟」階段。  何謂「懂勁」階段?懂者,知道、 明白、清楚、了解、通曉之謂也「勁」,在太極拳中與「力」有著本質不同:勁圓而力直;勁沉而力硬;勁活而力僵;勁多元而力單向;力為先天之本能,勁乃後天而統成。拳諺云:「功夫好練勁難得」,「勁」來源於不斷的推手散打研究實踐,來源於逐步的「默識揣摩」,深思體悟。  太極拳「懂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即對於自身之勁、技、法、藝貴有自知之明。要認識自己是鋼還是鐵,是半斤還是八兩。此謂之「知己」功夫。而另一方面必須了解對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要很好地了解對方整體」功夫」的層次和水平,準確地判斷和感應對方」勁」的來源、大小和去向。太極拳」懂勁」後,雙方在較技中,以「人剛我柔,我順人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沾連粘隨,不丟不頂」意念為主導,並且雙方在比手較技中都應該判斷出:「可勝,可和還是不可勝」。譬如:如對方比我技遜一等,我則必勝,此時此刻,我務必掌握分寸,以德為上,友誼第一,點到為止,或者皆大歡喜,或者成為至交,讓對方口服心服;如若「棋逢對手」,雙方功夫旗鼓相當,此時萬勿「急功近利」,僥倖求勝,而應以求和、持平為上策;如對方較我藝高一籌,則大可不必與之周旋,理應虛心向對方求教。筆者認為,「知可勝,為勝;知可和,也為勝;知不可勝,仍為勝。」此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真義也。技不如人而虛心求教,是「輸拳不輸人」「輸拳不為輸」,「不以勝負論英雄」;「輸人才是輸」,「人生無知最可畏」。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勝自負,虛榮爭強,唯我」英雄」,不顧一切,強攻硬拼,勢必一敗塗地矣。此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況且如此不計手段,以贏人為「宗旨」,縱然取勝,既非我太極之道,也謂之「贏了拳,輸了人」。所謂打手至上技擊第一,這是對太極拳藝的褻瀆和對武林友誼的輕蔑,實不可取,且可嘆可悲.    太極拳的」神明」階段,是太極拳愛好者應該追求的最高層次。必須指出,到達這個境界需要不間斷的求索、探討、揣摩和深思;必須忌急躁,懶惰,忌驕矜;要務正道循序漸進,不斷進取?quot;功練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漸漸體悟,自會」豁然貫通」;」日新不已」,逐階登攀。自可」及於神明」。  太極拳以意為主,以氣為用。「意」在任何一個階段中都起著支配和主宰作用。但是各個階段的「意念」內容各有不同。太極拳」神明」階段的意念,不是「熟記、熟練、熟知」;不是「人剛我柔,隨曲就伸,沾連粘隨,不丟不頂」;而是「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渾然無跡,妙手空空」,「一物無有,極其虛靈」。在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舉一動,純任自然,「剛柔俱泯,一片神行」,時時處處無有絲毫之牽強和僵滯。此時此刻,我是一無所有,而又應有盡有,無邊無際,無極無限,無涯無垠,無窮無盡。有形而無形,無形而有形。  太極拳「神明」階段的推手較技,雙方不是皮膚肌體外在的「沾連粘隨」,而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內虛空的「敷、蓋、對、吞」,是「意」和「氣」的感應、體現和高層次的應用。當此之時,雙手不是在「推手」 ,而是在「推氣」;不是在用「勁」,而是在用「意」;不是輕靈太極拳「神明」階段的推手較技,雙方不是皮膚肌體外在的「沾連粘隨」,而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內虛空的「敷、蓋、對、吞」,是「意」和「氣」的感應、體現和高層次的應用。當此之時,雙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氣」;不是在用「勁」,而是在用「意」;不是輕靈敏捷水準的比賽,而是「虛無」有無的印證。此時,我之身形「若空氣之不可見,若陽光之不可捉,如黑夜之不可知,如『神靈』之不可測」。我之身形,讓對方看得見,摸不著,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見。而對方之勁、招、技、法、藝此時全盤落空,絲毫無用。我之取勝,不是將對方打倒打翻,而是對方失卻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勢借力,乘隙用招」「無敵」而取勝,而是以對方用盡千招萬技,而對我「無奈」自告敗北。筆者認為,這正是太極拳的」神明」境界。也是對於太極拳這門學問和藝術研究的真諦所在。  或問:「以君之論,如何對付兩人耶?」答曰:「由一無所有改為應有盡有,分而擊之,各個擊破。」又問:「如何對付多人耶?」答曰:「雙拳不敵四手,好漢不勝人多」,對於一種藝術的愛好、探索和追求,與一髮千鈞之搏鬥完全是兩碼事。太極之道,根本宗旨是強身健體,而拳技之研究是為強身健體服務之手段。技擊至上,非我太極。另外,凡探求學問,研究藝術,其思想方法萬勿單向,偏激和鑽牛角尖?quot;計其一點,不及其餘」是錯誤的。西楚項籍善「萬人敵」,果能「敵萬人」乎?倘能如此,何有垓下之敗?太極拳藝,「益壽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擊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則是對於太極的無知,背離太極之道遠矣。  問:「君如是說,想必已達神明境界矣。」答:「筆者愚魯,差之甚遠。」筆者淺見乃演練、體悟之心得體會,但太極拳「神明」之境界,非此莫屬,筆者倒是深信不疑。筆者循聲尋跡,曲徑探幽,對太極「懂勁」階段的延伸,「神明」階段的去向,做了一點理性的求索和尋覓,而不揣簡陋,拋出去的是「磚」,旨在引出「玉」來,確切與否,企盼懇請同仁和各家賜教不吝
推薦閱讀:

李道子太極內功心法
論太極拳中的各種勁
太極拳如何「氣沉丹田」?
【陳雄聊太極拳60】楊氏太極拳門內傳授基本功的訓練
什麼是太極拳的「懂勁」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