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 第二講:五行學說!
第二講:五行學說!
前言:
讀者朋友,你們好!很高興再次與你們分享我的原創文章!之前有人說讓我分享一些案例,我想說,任何東西都有一個過程,並且很多讀者對於技術性的文章都是一知半解,可以說是完全看不懂,並且我想說其實哲學部分才是核心思想,前期的授之以漁,是後期授之以魚的核心和基礎。(我們要知道最愛的人往往就在身邊,最簡單的往往才是真理所在。)也總有人問我今年多大了,學這個多少年了?這類人其實我並不怎麼想回答的。你看,我寫,僅此而已,價值有多高自有慧者慧眼。
五行是我國繼陰陽學說之後更進一步的一種系統觀,它被廣泛地用在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生化圖
五行概括
我用一句話來概括五行,五行是陰陽二氣運動所產生的五種形態。你可以說他是五種物質或是五種屬性。
五行五氣
如果說用五種氣來解釋的話分別是清、濁、生、死、和,清氣和生氣是陽的運動狀態,濁氣和死氣是陰的運動狀態,和氣介乎於兩種狀態之間是一種安穩的調和狀態和媒介。清氣升而為火,濁氣降而為水,生氣發而為木,死氣收而為金,和氣靜而為土。
五行特性
水實,火虛,金聚,木散,土穩。水降,火升,金收,木放,土靜。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複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繫及變化關係。
五氣演化
和氣如同大地,是物質的核心和基本形態,他是生死的媒介是清濁的分界,和氣屬性為土,穩定的含義。萬物生於土,死於土,也就是說生(木)氣出生的地方是土(平氣),發展到極致後變而成清(火)氣,死的時候又歸於土,生氣死則是死氣(金)出生的時候,發展成極致後變而為濁(水)氣,死的時候也歸於土。
五行相生演化過程
我們以樹木代表木,石塊代表金,土地代表土,火焰代表火,水源代表水來進行五行演化的演說!水源滋潤樹木讓樹木生長,所以水能生木;樹木燃燒產生火焰,所以木能生火;火焰燃燒後產生灰燼,所以火能生土;灰燼經過長時間的擠壓和凝聚產生石塊,所以土能生金;石塊凝聚的過程會排出水份,所以金能生水。所以有水源的地方樹木茂盛,有樹木的地方才能生火,火焰燃燒後化為塵土,塵土擠壓凝聚產生礦石山脈,有山脈的地方肯定有山脈形成後排出的水源!
五行相剋為輔
我們知道水要生木必須藉助於土,因為土克制水才使得水收放自如。木能生火必藉助於金,因為金能斷木大小份並且以石鑿出火。火能生土必藉助於水,冷氣相耗火滅則生灰。土能生金必藉助於木,木克土而抓 久抓成聚 聚久而凝。金能生水必藉助於火,火鍛金純而後出濁成水。
作者送給小有成就者醍醐灌頂之感悟
生克有道,制化有因,生克制化,五行相輔相成以演萬物屬性。所以克我並非全然不好,運用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叫做: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這就是說要剋制自我的概念。生我也並非全然是好,我再引用一句黃帝內經里的話: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五行生剋關係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五行在自然界中的分類
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所有事物都包含五行的全部因素,因為更偏向於哪一類,或者哪種屬性佔據更多,所以才劃分成五行中的其中一類。(沒有絕對的陰與陽,同樣也沒有絕對的金木水火土。) 只有更多更純,沒有絕對。
五行對應五方,東南西北中。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咸酸苦甘辛。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氣候),風暑濕燥寒。五臟,心肝脾胃腎。五德,仁禮信義智。
四季,春夏秋冬和四季(春夏秋冬是木火金水,土是四季之末。需要有一定的學識才可以理解四象的概念,土是本體、自我和承載體的概念。例如風水中說的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其實還有以墓穴為中心的中心自我概念,合而為五。所以萬物生於土,死後歸於土!)
虛無到陰陽到五行的過程
無極(陽)生太極(陰),太極(陽)生兩儀(陰),兩儀(陽)生四象(陰)。
無極為虛無,太極為實有。太極為一體,兩儀為陰陽。兩儀為天地,四象為東南西北和中我,也就是五行。天地相交前,土為本質,天地相交後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產生了時空、四方、四季和氣溫差異滋生了世間萬事萬物,太陽直射點位於地球南北回歸線的來回運轉,視為陰陽二氣之運動狀態,陰陽二氣的運動就衍生出了五行的概念,所以五字為五,行為動,陰陽動而成五,是為五行也!
下一篇淺談三才,萬事萬物歸類於人,天地人三才之道,容我隨後道來!
結語:
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寫出每一篇文章。但還是有限,不能以概全論。雖然簡言短語,但字字珠璣,千里馬有,伯樂難求。智為慧之根,智者多,慧者少。感謝看完此篇文章的諸位,此刻你一定有千絲萬縷的感想,不妨寫在評論中,說與我聽!
感謝你們與我一同分享我中華民族的文化!下一期,我們再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