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糖尿病了,您是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06-12
全網發布:2012-07-14 12:21 發表者:王智明 行醫20餘年,在中醫院干過也到西醫院干過,上過中醫的本科也讀了西醫的研究生,這些年來經常遇到病友、朋友要我講:病了是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的問題,我自己的老師裡面有非常反對西醫的老中醫,也有對中醫嗤之以鼻的留洋回國的西醫,大家看過神醫喜來樂么?王御醫和喜來樂就合不來,寧死不用喜先生的藥方,現實生活中確有某些醫生就是信不過中醫,等等。近來和許多糖友交流過,他們也真是希望能夠有人講一下這個薦選醫的問題,選醫是個大難題呵,猶豫了一年多,今天就勉為其難講幾句,謬誤之處還望大家原諒哦。 西醫如何看糖尿病?徐州市中醫院內分泌科王智明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甜味」,有「糖」的病。何以尿中會有「糖」呢?西醫認為糖尿病是一組以血漿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升高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群,是一系列由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引發的臨床綜合征群。引起血糖升高的機制是胰島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島素作用缺陷。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的絕對不足;2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和靶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如此使得血中葡萄糖不易或者甚至完全無法被細胞所利用。葡萄糖堆積在血液中而使血糖升高,超過一定閥值(醫學稱之為腎糖閾)後,葡萄糖便會被釋放到尿中,結果尿中見「糖」。由於血液滋潤周身,人體每一個細胞都需要血液來供應營養並帶走代謝廢物,長期糖代謝異常就一定造成身體其他代謝異常,如此就產生了糖尿病。 可糖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人體的糖是從食物中來。食物通過消化系統的分解和吸收,其中的葡萄糖會進入血液,通過循環系統送到身體每個細胞以供其代謝。若將人體比作汽車,那麼糖就是汽油。如果不吃食物,糖就來自於肝臟中肝糖元的分解(醫學稱為肝糖輸出)。如果長期禁食飢餓,那麼人體就分解肌肉、脂肪轉化為糖以供細胞利用(醫學稱為糖異生)。葡萄糖是維持每個細胞正常生理機能的燃料。然而葡萄糖必須胰島素的幫助才能進入細胞進行代謝轉化為能量,如同開車必需有鑰匙啟動發動機一樣。胰島素就是使血中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鑰匙。其實胰島素也是一種激素,是由胰腺的胰島細胞所控制的,所以西醫認為,糖尿病患者一定是由於胰腺失去製造胰島素的功能(1型糖尿病),或者自身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能力變差(胰島素抵抗)、合併胰島素分泌障礙(2型糖尿病)。由於這個緣故,人體組織無法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細胞就始終處於挨餓狀態,結果導致:一方面攜帶著高濃度葡萄糖的血液在周身流動,流到哪裡就腐蝕到那裡的正常細胞(糖毒性),而且還會流失燃料(尿糖);另一方面由於缺能量,機體會分解肌肉、脂肪產生脂肪酸、酮體入血轉化為糖以供利用(糖異生),導致血糖更加增高!久必成災,禍患「人」這一當今世界最奇妙的生物機器!您首先看到的是變瘦了,或者傷口容易感染而不易癒合(損害了免疫機能的表現),隨後是各種可怕慢性併發症,最終是生物機器的全面崩潰,要了「人的生命」!究竟是何原因導致糖尿病? 胰臟裡面的胰島細胞出了什麼問題使得胰島素不能正常分泌?人體為何要自尋煩惱去抵抗胰島素?對11型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西醫目前無法確知。現在公認的解釋是對於1型糖尿病:①免疫介導性②特發性。對於2型糖尿病:1遺傳因素、2環境與生活習慣。因為找不到準確病因,西醫所以無法治癒,目前治療的辦法一是降低血糖(降糖達標),二是控制糖(控制糖尿病)。目的在於:「 (1)糾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促使糖、蛋白質和脂肪正常代謝。 (2)緩解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引起的癥狀。 (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和防治心血管、腎臟、眼及神經系統等慢性病變,延長患者壽命,減少病死率。 (4)肥胖者應積極減肥,維持正常體重,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長發育,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產婦的順利分娩,維持成年人正常勞動力,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總之,主要就是延緩併發症,或者減輕併發症帶來的痛苦。西醫降糖和控糖強調「五駕馬車」,其中,最主要手段就兩個,一是注射胰島素,二是服用藥物。對1型糖尿病來說,因為自身已經無法分泌胰島素了,所以除了注射胰島素別無他法。對2型糖尿病來說,因為自身或多或少還可以分泌胰島素,所以有單純用藥刺激其分泌的,有隻注射胰島素的,也有兩者混用的。西醫的優勢在於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非常好,非常直觀,便於理解,具體來說表現為實驗室的檢查化驗和臨床進行的試驗總能取得很好的一致。比如針對2型糖尿病進行檢查化驗,針對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島素抵抗的,分別研究出的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製劑(促泌劑)、增加胰島素效能的增敏劑和象拜糖平一類的阻礙葡萄糖吸收等一類藥物,這些藥物針對性強,實際使用效果也不錯。至於胰島素的發現和臨床應用更是一個偉大成就!以至於使得人們曾經一度樂觀的認為糖尿病可以治癒了!正是由於胰島素的使用,糖尿病治療才能夠走進防治併發症的時代,發現胰島素的班廷醫生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長期使用對人的肝臟和腎臟會造成損害,此乃人體最重要的兩大排毒系統 ,而注射胰島素相對藥物而言副作用更小些。從嚴格意義上講,胰島素並不是一種葯,而是人體自身分泌的一種生理激素。實際上,每個人都離不開胰島素,沒有胰島素,機體就不能完成新陳代謝,生命也就無以維繫。在胰島素問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都難逃悲慘夭折的結局。正是由於胰島素的臨床使用,才使糖尿病成為一種可治之症。考慮到即使是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確診後要生活過十年以上,絕大多數人僅存的不多的胰島分泌功能遲早會衰竭殆盡,最終也需要注射胰島素,所以目前有許多西醫主張胰島素應儘早使用。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胰島素及抗生素應用以前,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自1921年胰島素應用於臨床至今已近80年,糖尿病性昏迷及感染所致的死亡急劇減少,大幅度延長了糖尿病患者的壽命。現在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病變基礎上產生的慢性併發症已成為我等「糖民」心中主要傷痛,特別是血糖控制不錯但仍然不可避免各種慢性併發症!如微小血管病變:眼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水腫、尿毒症);大血管病變: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腦中風)、周圍血管病變(爛腳);其它病變:消化系統(腸胃功能障礙如便秘、腹瀉)、生殖泌尿系統(陽痿、尿頻)、皮膚病、免疫力差、易感染、白內障及青光眼等等。我等「糖民」心中那個痛啊就像被宣判了「死刑--緩期執行」!可是目前西醫治療併發症尚無良法。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目前西醫所有的手段(包括所謂循證醫學)除了可以通過藥物或者胰島素控糖,注意檢測每天血糖值達標外,然後就是用一些維生素、阿司匹林之類、以及降壓、調血脂,再就是經常檢測血脂、血壓、甘油三酯、膽固醇或者檢查眼底、小便等這一套。西醫在治療糖尿病方面,因為病因不能確定,手段有限,雖然實際效果有效且使用明顯,但也有限。看一下西醫最為稱道的研究:1983年—1989年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提供經費進行了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研究(DCCT),1977—1991年英國進行了聯合王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這兩個大型的長期研究告訴「糖民」:第一、理想的血糖控制能夠有效的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及減緩其進展,第二、68%左右的併發症和58%左右的糖尿病死亡率單靠控制血糖根本無法解決!雖說如此,但是西醫是一門科學,講究實事求是,要求具體數字說話,經得住重複驗證!(所有相同實驗必須一致,數據有國際標準,不搞模糊東西)。因此能在國際醫療界佔主導,而且西醫能夠「與時俱進」,進入到細胞水平、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不斷提出新的理念,例如糖尿病研究領域的一項大獎Banting(班廷)獎獲得者提出要充分認識到胰島B細胞衰退的病因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已知胰島B細胞衰退的至少有10大原因:①衰老引發的線粒體功能異常②遺傳和基因③胰島素抵抗④脂肪毒性⑤糖毒性⑥胰澱粉樣多肽沉積⑦腸促胰島素作用下降⑧大腦對葡萄糖和能量調控失衡⑨α細胞增殖分泌增強⑩腎臟重吸收糖過多),他提出了以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和針對糖尿病病理生理特點的治療方案即一種聯合用藥方案:生活方式+二甲雙胍+TZD類+GLP-1受體激動劑四聯療法,等等。現代社會是一個高節奏,凡事要講究快捷,所以以目前醫學水準,我等「糖民」如果不想因為糖尿病高血糖、酮症中毒馬上一命嗚呼,還非得以西醫為主,舍此別無他途!即便你住的是中醫院,西藥也還是照用不誤的,因為糖民們要快速降糖,醫院也要求床位周轉率。中醫如何看糖尿病:中醫能看糖尿病嗎?堅定地回答:能!中醫藥能治療糖尿病,而且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中醫在2千年前就認識到尿中有糖是一種病症,指出此病與飲食過於甘肥有關,進而又明確知道病的部位與胰臟有關。早在2千多年前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主要表現、病因病機、預後轉歸等進行了系統論述。只是那時沒有糖尿病這個詞,古人稱做「消渴」罷了。這個記載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中醫理論對糖尿病病因的解釋與現代西醫有很大不同,當然其治療理念、用藥的指導思想和處方也大相徑庭,判斷療效的標準也不一樣,如果單從藥物降糖方面而言,西醫降糖效果立竿見影,用藥方便,自是占著極大的強勢,中醫望塵莫及,故目前絕大多數病人日常主打用藥是西藥,就是某些中成藥也加入降糖的西藥成分例如消渴丸。但是也有人堅決反對看中醫的!糖民若是要求看中醫,必定有許多人站出來,要麼苦口婆心相勸,要麼嚴肅批評責備,甚至在媒體上大呼取締中醫的也有。對糖尿病的研究,西醫在降糖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功,毫無疑問還將繼續取得更大成功。但同時也要看到,長期服用西藥降糖、控糖,糖民均知道其有毒副作用,而每種西藥說明書也詳細將毒副作用記錄在案,更何況隨著病程進展,病人要不斷增加藥量,當增加到極限時候得另換一種更厲害的葯來,一般來說副作用也更隨之增加。想到要跟這些有「毒」「副」作用的抗糖尿病藥物打一輩子交道,我等糖民有誰不憂心忡忡呢?還有那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要是沒有併發症他將不成其為一個病,現實是糖尿病可以導致許多併發症。血糖高只是糖尿病諸多代謝物紊亂的一個特徵性的表現,自胰島素應用之後,糖尿病嚴重程度不是看其是1型還是2型,而是其併發症的多少,糖尿病的諸多危害通過併發症體現!對糖尿病對患者的最大威脅來自於併發症,即使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注射、血糖嚴格達標者也不能倖免。在對付致「糖民」於死地的併發症方面,目前西醫卻沒有徹底的有效手段。有什麼辦法來幫助減少西藥副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對付併發症?糖民們不願坐以待斃,大夥把目光投向中醫,希望能從幾千年來中醫對抗糖尿病的鬥爭中取得一些有用經驗,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中醫是根據古代醫家經驗積累結合古代自然哲學、以及當時的自然科技而來。在沒有生化檢查儀、X光機、CT機器,沒有細胞、分子生物學的知識,(當時已經知道解剖:《黃帝內經》記載:「若夫八尺之軀,可剖而視之」),中醫根據臨床癥狀表現、疾病發展、歸納出一套獨特的診斷治療理論並形成中醫生理及中醫病理學。例如,傳統中醫根據患者的主要表現,包括口渴多飲、多尿、身體消瘦或者尿有甜味吸引螞蟻、小便起白泡,將它歸結為中醫的「消渴」範疇。 「因渴而消瘦」,糖尿病嚴重的時候都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現象,「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 三多),肌肉消瘦(一少)。古代診斷糖尿病,診斷「消渴」,都是靠「三多一少」。某人最近瘦成這樣子,渴的要命,吃的也多,尿的也多,醫生一看就說是「消渴症」。隋唐時期甄立言的《古今錄驗方》更明確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飲,尿有甜味,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台秘要方》則認為消渴病患者脾虛或腎虛,導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後,歷代醫家對糖尿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又不斷深化,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還包括食療、運動、針灸、推拿等非藥物治療等方面,積累了幾千年的豐富經驗。所以說中醫治療糖尿病有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的優勢。傳統中醫對「消渴」的理解,「消」是就是消谷善飢,能食形瘦。「渴」就是口渴引飲,而且飲水不能解渴的意思。如果中醫就憑此來診治糖尿病,那就可能誤診誤治會害死人的。因為尿崩症臨床變現也有渴而多飲尿多,甲亢也能表現為能吃但形體消瘦,口渴喜歡喝水,這兩種病都沒有血糖高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病。現代中醫認為「消渴」和糖尿病密切相關,或者說主要是糖尿病的一個階段。可見中醫也是與時俱進的哦!中醫以獨特理論:臟腑學說、氣血津液理論、陰陽等來解釋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其精髓之一在於辯證論治,其二在於整體觀念即通過調整五臟六腑功能、氣血陰陽平衡來達到治療疾病。辯證分型不同,治療方法就不同,即便是同一個患者,不同的中醫大夫開出的方葯可能就不一樣,但是就能取得一定成效。這個理論體系在西醫來看簡直是匪夷所思,不是地球人的方法!傳統中醫依照消渴癥狀和病情輕重不同,分為上、中、下消。簡單地說,上消:口渴飲水不能解,中消:能食卻瘦,下消:尿多,有白泡沫。上消是肺中燥熱,中消是胃中有火,下消是腎陰虧虛。現代中醫突破了傳統的三消論治,目前最多的是按照陰虛燥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辯證治療。對於糖尿病病因病機,中醫認為主要是「素體陰虛,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以及臟腑柔弱」所致。千年前,中醫雖然不知道血糖的存在,但它已經觀察到這病和體質、飲食、情緒、環境等有關係。素體陰虛——多有先天不足的體質因素(西醫所謂遺傳因素)。想過沒?2型為什麼多發生在中年以後?中醫認為「年四十,陰氣自半」,「年五十肝氣始衰。」就是說中老年以後人的形體衰老,無臟六腑包括胰腺的功能開始逐漸退化,因而逐漸發病。《黃帝內經》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消癉就是消渴。許多糖友有類似的經歷:年過中旬就已經有身體不如年輕時強壯的感覺,如飲食不如從前能吃,冬天更怕冷了,活動後乏力,球場上沒有奔跑全場的快樂等等。果然,剛過五十歲體檢的時候就發現成了糖民,自然是2型的哦。飲食不節——喜歡甜食、油膩、燒烤、油炸、辛辣的食物,加上運動過少,形體肥胖,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黃帝內經》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中國的飲食文化最為豐富了,洋人見面就說「HOW ARE YOU!」我等見面必問「您吃了嗎?」,許多事情開會談判都搞不定的,飯桌上就能搞定!現如今經濟危機,但是飯店就沒危機感。有糖友說他的食量不大,也極少暴食暴飲,但喜歡甜食,油炸之物,只認白米飯、白饅頭而且要吃到大飽,摸摸肚皮有一種滿足感才罷;生猛海鮮、飛禽走獸都是下飯菜!山珍海味、大快朵頤,以為快事,青菜水果飲茶喝水從來不重視也不喜歡,白酒啤酒紅酒,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雪碧果汁那是最愛!運動極少:以坐為主,晚上又喜歡伏案上網,甚至過分到直線一百米以上的距離一定開車。無勞作之辛苦,無風雨之侵襲,養尊處優、自以為命好可以享福!。豈知禍福相依,成為糖民,從此要求粗茶淡飯,節食、絕甘露瓊漿,每餐後必運動,蒼天公平,不服就是不行哪!中醫認為消渴病變機制主要是腑髒的老化,其機能紊亂所致,其中以肺、胃、肝、腎為主,腎和脾是關鍵。因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人的基因、體質、生長發育和衰老都屬於腎主管的範疇;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主管食物消化、體內養分吸收輸送和血液運行變化。傳統中醫是沒有「血糖」這個概念的,在中醫看來血糖高只是消渴病(糖尿病)的表象之一,稱之為「標」,其原因是各個腑臟間機能紊亂失調的結果,此謂之「本」。在消渴發病過程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變化,但也有一定規律:早期主要是陰虛燥熱,日久後就損傷津液耗損陰血,如同開水煮太久水份都蒸發不見了一樣;中期逐漸出現氣陰兩虛,乏力體倦,形瘦口乾;晚期陰損及陽或者陰陽兩虛,多出現疲倦乏力,面色晄白水腫,手腳冰冷等癥狀。在疾病進展過程中,氣滯,淤血、痰濁在病變過程中逐漸積累,筋脈瘀滯周身脈絡不通以至出現糖尿病足、肺癆、心、腦、眼、腎等併發症出現。在西醫還不能「科學」地解釋1、2型糖尿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能根本解決令人恐怖的併發症的時候,中醫就已經可以如此解釋這種疾病的生理病理過程,儘管不精確,但在世界諸多醫學流派中應該有它一席之地(我們這個星球還有生物多樣性呢),因為它是建立在整個中醫學理論基礎之上,而且這個理論和理論下的臨床實踐,在現代西醫還未誕生的幾千年里,為中華民族繁衍興旺做出過實實在在的、有目共睹的巨大貢獻,直至今天即使現代西醫席捲天下、所向披靡,中醫藥在治療疾病的許多方面仍然發揮著有效的積極作用。我等「糖民」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盲目迷信某些「醫學專家、科學家」的偏激之言,將它棄之如蔽履,不能正確分析中西醫在對付糖尿病方面各自的優缺點,巧妙利用它們各自的長短處,是不是自絕一條生路呢? 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辯證論治,具體實施叫「辯證分型」,也有辨病論治的專病專方,治療消渴症也是如此。傳統中醫:辯證分型論治如下:上消:以口渴為主,大量飲水仍覺不解。舌紅的,舌苔薄偏黃,舌面乾燥,皮膚乾燥,此為肺中燥熱。治療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中消: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常有口乾舌燥、便秘、舌質紅、舌苔黃等癥狀。病因為胃中有火,治療要清瀉胃火。下消:尿多,起白泡沫,有甜味、腰酸腹大、腿消瘦。失眠多夢,房事不舉,陽痿早泄、舌質干紅,舌體削瘦,舌苔少或者就沒有舌苔。病因是腎陰虧虛,用藥應該以滋陰降火為主。若兼比較肥胖,甚至怕冷,舌質淡,舌苔白,治療要以溫補腎陽。實際臨床中,在具體用藥上,很少有單純一「消」情況,往往是合併身體消瘦或者小便白濁較多,因此兼顧治療是常見的。如果僅從降糖效果來說,中藥難說有什麼超過西藥的地方。但我們要知道,在有現代西醫以前,中國人得了「消渴」病用上述治療思路,在延長病人生命、減輕痛苦方面是取得了成效的。我國隋、唐朝有個大醫學家叫做孫思邈的,他本人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就是吃中藥活了140歲,總結的治療糖尿病的方子叫做「消渴方」收錄在《千金方》,這本醫書流傳於世!儘管現代西醫在降糖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並不意味著今天我們就要徹底拋棄還有一些用處的東西,特別是西藥還未盡善盡美(世界上有盡善盡美的事物嗎?)的時候。因此中醫藥可以成為西藥降糖控糖的輔助藥物:輔助穩定血糖,輔助控制血糖,可以讓西藥加量或換藥的時間延長,也許可以讓併發症來的更遲或者減輕。甚至在血糖不算太高的時候單用中藥就可以搞定血糖!但是,假如空腹血糖已經十幾、二十幾了,出現糖尿病酮症了,還頑固用保健品降糖,還堅決用降糖效果緩慢、不明顯的中藥「慢慢」降糖,出了問題那是你自己找的,不關中醫的事。當代中醫決不會如此看病。中藥究竟是否可以降糖?下面舉數例西醫研究結論說明:人蔘——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肺、脾經,有大補元氣,補肺健脾,生津止渴之效。西醫實驗證明其對糖代謝有雙向調節作用。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西醫研究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雙向調節血糖作用,對正常小鼠血糖水平沒有影響,但可使葡萄糖負荷後的小鼠血糖水平顯著下降。淮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脾胃,益肺腎。西醫認為其含有的多糖和山藥黏液都具有明顯降低血糖功能。葛根——味甘、辛,性平,歸脾、胃經,可解肌退熱,透疹發汗,生津止渴,昇陽止瀉。西醫實驗證明葛根對家兔有降血糖作用,與葛根素、大豆黃酮有關;葛根水煎劑、醇浸劑對實驗性高血壓犬有降壓作用。麥冬——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之功。西醫實驗證明給予家兔服用麥冬水及醇提取物,有降低血糖作用,並能促進胰島細胞的修復。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胃、肝、大腸經,具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含小檗鹼及多種微量元素。前者有降低血糖作用,抑制肝糖元異生,促進外圍組織對葡萄糖的酵解,對抗升糖激素的作用,所以可以降血糖。目前已被證實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藥達70餘種,復方30餘首。降糖有效成分按化學結構分為8大類(萜類—如人蔘皂甙、田葉菊;黃酮類—如葛根、淫洋藿;多糖類—如人蔘、茯苓;甾體類—如知母、麥冬;胰島素、肽、氨基酸類—如苦瓜;硫鍵化合物—如大蒜、洋蔥;不飽和脂肪酸—如玉米須;生物鹼—如長春花)。中藥降糖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島素受體結合力和數目,改善胰島素受體後效應;抑製糖異生,促進葡萄糖利用,延緩腸道葡萄糖的吸收;此外,還包括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調節脂代謝、提高機體清除體內自由基的能力等。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藥絕對沒有西藥快,這不奇怪。中、西醫在血糖高是糖尿病的「標」這方面的認識上沒有分歧。有分歧的地方之一是西醫認為高血糖是引起病人死亡和併發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元兇,治療糖尿病首先要降糖,而且要直接降糖,完全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特彆強調「降糖達標」;之二是因為西醫目前尚不能知道1型以及2型糖尿病的確切病因,無法治「本」,所以治療手段上只能以降糖和控糖為主,其長處也以降糖效果迅速顯著和可控制為特色。中醫治療疾病從來是主張重在治本輕於治標的即所謂「治病求本」,「消渴病」也不例外,不以直接降糖為方向,極端者甚至不承認迅速控制血糖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故中藥在降糖方面長處就不如西藥。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機理,其一是通過綜合調節作用,著眼於正氣與病邪雙方的強弱、進退,機體的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狀態。強調平衡陰陽,進行整體調節。補五臟,益精氣,祛瘀血,標本同治,使體內的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虛弱恢復正常,用藥的目標就是「以平為期」,是希望通過人體自身的努力從內部來達到自然降低血糖、控制併發症、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多元的。中西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觀,反映在對糖尿病認識和治療手段方面就不同,其各自的優、缺點一目了然。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並不是某些激進的朋友所稱的「巫術」。中醫和西醫的理論、手段雖然大相徑庭,但真理的標準並非全只在西醫一家。我們必須承認西藥在降糖方面的優勢,西醫幾大類降糖葯,包括胰島素作用機理很清楚,作用環節,適應於哪些病人,對哪些病人相對要說要注意禁忌的,搞的很清楚,臨床上不同病人群要選擇不同藥物,要來達到降糖的效果。糖尿病包括很多併發症的出現,是長期血糖控制不滿意,必須讓血糖達到一個理想控制,西藥在這一點療效肯定的,力度肯定的,但是西醫就血糖論血糖,它的用藥有的管餐後,有的管空腹,有的兼管之。而且不同葯之間似乎還有遞進關係,一種失效了馬上有另一種頂上。而且西藥標準全世界統一,適用面廣,效果迅速直接而明顯,臨床醫生容易掌握,使用方便,這是西藥長處,也是它的短處:吃藥(打針)--吃飯--再吃藥(打針)--再吃飯……周而復始,無窮無盡,這其中的艱難困苦無法言說,常常令糖民潸然淚下,更何況還有葯的副作用也是日積月累,終成禍害。傳統中醫沒有血糖指標一說,治療用藥和醫生臨床經驗和學識水準有極大的關聯,同一疾病患者給同一個中醫師看,每位患者處方不一樣(中醫叫做同病異治);不同患者先後去看不同疾病,處方卻似一樣(中醫叫做異病同治);同一疾病會因為氣候、節氣、個人體質、年齡、生活習慣,以及病情、癥狀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型,處方也不盡相同。反映在具體實踐中,有糖友感言「好醫生難求,處方神秘,道理玄乎,效果不能重複再現,標準不能量化統一,容易造成借中醫行騙者多,敗壞名聲,令人憎恨。這既是它的長處,也是它的短處。」良有以也!中西醫本不同道。但道不同就一定不相與謀嗎?無關的人可以走極端,因為他們不僅不必為此付出什麼代價,甚至還可以賺些眼球,但我等「糖民」呢?再說說糖尿病併發症。儘管中醫藥降糖力度不強,在治療急性併發症方面不如西藥,但是在對付慢性併發症方面中醫可以起到很好的積極作用。慢性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一般來說,中藥治療可以預防、延緩病情進展,改善癥狀,有的地方效果優於西藥。例如糖尿病足病是既有神經病變、又有血管病變與合併感染,傷口不易癒合。在嚴格控制血糖基礎上,配合活血化淤、清熱解毒以及益氣養陰中藥治療,再加上適當清創有利於潰瘍癒合和控制感染,做到內外兼治。在傷口還沒有潰破時,傳統中醫可以用溫經通絡,活血化淤藥物來清洗。已經潰破的傷口,可用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方葯如金創膏外敷。內外合治減少截肢。糖尿病眼病多發生在中、晚期,中醫認為因病日久,累及肝腎間有血淤和痰濕。治療上以補益肝腎,活血化淤,祛痰除濕。非增生期以活血為主,例如糖尿病視神經萎縮,西醫沒有很好的辦法,中醫可以內服中藥、加上針灸眼部得穴位效果不錯,但是要求針灸手法高超否則有一定副作用,如今高明的針灸師本已經是難找,病情到了這個份上,一般都把中醫當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其希望值之高容不得半點差池!豈容你有一絲半點副作用!(所以眼針絕技近乎失傳了)故糖尿病眼病晚期,中醫一般沒有什麼好辦法了,當然要以西醫手術為主。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看來屬於「消渴病麻木」,是由於消渴日久,肝腎不足,氣血頂虛,絡脈失養所致。採用中醫治療效果不錯。糖尿病腎病在中醫文獻記載中很早就有了。一般認為消渴日久會出現水腫、脹滿、尿濁、吐逆等症侯。在西醫看來這些是慢性腎衰竭急性惡化的階段,常進行透析治療。中醫認為是脾肝腎的臟腑虧虛,氣陰兩虛,兼夾氣滯,血淤痰濕。治療要在辯證基礎上酌情增加利濕瀉濁、活血通絡的藥物,可以延緩透析時間減少透析次數提高生活質量。中醫治療手段除了藥物之外,還有諸如針灸、導引、推拿(按摩)的方式。這太難懂,很難用現代語言闡釋(國家花費了三個五年計劃也沒有研究明白經絡)限於篇幅,不說也罷。最後,讓在下總結一下:1、西醫優勢。西醫的理論優勢在於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非常完美,體系完備醫理清晰;西醫治療糖尿病主要的切入點是從增加胰島素的作用入手,甚至直接補充胰島素等,以增加體內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和促進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釋放。此外,也有考慮降低葡萄糖在腸內的吸收速度等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改善糖代謝紊亂等體內多種代謝紊亂症群。其治療特色在於可以迅速利用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將血糖控制、穩定在正常範圍。用藥方便,標準統一,中外一致(例如糖尿病診斷標準、控制目標全球一致)、醫患皆知。研究表明血糖長期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其出現併發症的概率明顯超過血糖控制好的人,所以西藥是具有很好的推遲、減輕併發症痛苦的基礎用藥。在治療急性併發症救人於水火方面,西醫能很快達到效果,減少死亡。全世界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在研究更好的藥物,更好的方法。因為全世界有許多巨無霸大公司拿出大量的金錢支持他們研究,還有許多現代學科如細胞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工程學、機械制學、仿生學、藥學等等都從不同角度充分支持著這樣的研究。無須諱言,這是中醫目前極大的尷尬處和危機處。 2、中醫優勢。現在因為有了高效的降糖藥物和手段,高血糖已經不是患者要命的直接威脅。有糖友感嘆「即使血糖長期控制得很好,仍然不可避免要出現併發症,併發症才是把糖尿病患者送進地獄的真正危險的凶神。」。故西醫認為「目前糖尿病治療已經跨入併發症時代」,但是到目前為止,西醫對糖尿病併發症治療效果尚不理想,因為它不知道疾病的病因,最偉大的成就充其量也不過在治「標」,這是西醫治療糖尿病的盲點。在中西醫治「本」上都沒有令人信服手段的情況下,中醫自有用武之地。中醫治療的特色著重於腑臟生理功能的調整,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辯證論治,用中藥、中醫推拿、針灸等中醫治病技術來進行治療,可以讓血糖控制得更穩定,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總結了幾條如下: 1.中醫治療糖尿病有歷史悠久和豐富經驗的優勢。2.中醫治療糖尿病有不斷深化、與時俱進的優勢:現在的糖尿病和古代的消渴已經大有不同。現在醫生是依據血糖來診斷糖尿病的。血糖達到了診斷值,就可以診斷「糖尿病」。雖然血糖高,如果沒有高到出現「三多一少」的血糖水平的話,他還是糖尿病,可是因為沒有「三多一少」的癥狀,古代中醫無法診斷,他說不是「消渴」,現在糖尿病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消,也沒有喝,不是過去古代講的「消渴症」。 古代可能沒有認識,現在需要重新認識。這一部分的糖尿病人,現代中醫稱其為「無消渴糖尿病」。現代中醫對於「無消渴糖尿病」類型的治療效果非常好, 建國以來,特別是國家把糖尿病列為「九五」、「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以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臨床科研工作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診療技術。顯示出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3.中醫治療糖尿病有理念上的優勢:生態大系統醫學思想:中醫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可能和西醫有所不同,更強調的是一種平衡狀況。中醫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治病也是「以平為期」。西醫在治療糖尿病的時候,非常強調降糖達標,而中醫認為任何一個病並不是把指標下降了,這個病就算解決了,例如:我們會發現強制壓下血糖指標以後,有的患者反而會發生許多不適:腹脹、乏力、口苦、便秘等等還有莫名煩惱。因為指標達標並不代表著你所有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全都正常了,你沒有別的問題了,所以中醫認為「指標達標」是非常重要的,該用西藥就用,但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紊亂要用中藥調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控制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髮展。又例如夏署之際,許多病友血糖不穩,難於控制而且頭暈體倦,中醫辯證屬署濕,與藿香正氣液口服,既能解決癥狀,又能穩定血糖。但是動物實驗並沒有發現藿香正氣液口服能夠降低血糖!可見中醫可能更強調的是患病治「人」。中醫講究生態大系統醫學思想,中醫理論把人放在自然界里,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員,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會影響自然界,自然界也會影響人。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的病,但是病是在人的身上,而這個人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時也有心理的問題,對於人來說,和自然環境發生關係,和生活環境發生關係,和社會環境也發生關係,所以一個人得糖尿病絕不是單純的自己的問題。強調治病要個體化的理念:中醫治病強調因人而異,真正體現人文關懷!雖然同樣都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有不同的類型。糖尿病有老年的,也有中年的,年輕的,甚至兒童的。糖尿病有胖的有瘦的,糖尿病有各種原因形成的。中醫認為人群體質不同,病因複雜,患病後臨床證候表現必然千差萬別,治則治法和選方用藥當然也應有所區別。中醫稱之為「辨證論治」,體現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個體化治療思想。不可能憑一張處方,一味藥物解決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階段異常複雜的病情變化。實際上中醫對發現糖尿病,已經確診的病人,是按不同的表現的類型(診型)治療的,比如說有一百個糖尿病病人,如果西藥可能逃不出去五種類別的降糖葯,從中醫來講,就完全不是五種類別的葯能包攬的,一個有經驗的中醫生會根據臨床經驗去看,他會依據每一個人的精氣神的不同,包括形體的差異,疾病寒熱性質的不一樣,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盛衰甚至性別、脾氣喜好的不同來制定不同的方案。一個有經驗的中醫醫生抓住你的病機,使得臟腑功能協調,無疑對健康疾病的防治都是有利的。中醫的「治未病」理念預防糖尿病:中醫注重養生、治未病的理念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現在的人都能完全按照古人的防病理念生活,糖尿病患者就不會這麼多。中醫講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在治療的時候,很注重對於併發症的提前預防。不僅是併發症,對糖尿病本身的提前預防也很重視。比如在糖尿病之前的血糖已經開始異常,但是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水平,這一段是屬於糖尿病的前期,如何從這個階段阻止它發展成為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以後,如何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發現糖尿病的併發症,如何預防向嚴重的糖尿病的併發症發展?這是中醫重視的。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時候,從發現糖尿病那一天起,就開始用預防併發症的藥物,這樣可以使併發症出現的時間、出現的程度大大延遲。在治療疾病上,真正的高水平,應該是見微知著,應該在疾病的早期去發現,去阻斷,不要等到各種客觀指標都已經出現明顯異常了,再去考慮治療,這就是中醫傳世經典--《黃帝內經》所倡導的「上醫治未病」理念。例如2型糖尿病來說,很多孩子或者是小的時候,出生低體重的孩子將來走到成年以後,比正常孩子得糖尿病的機率要大,從體重來講,低體重兒糖尿病比一般的要高發。從中醫來講,你有體質的偏差,有這個問題,在早期的時候,就要注意調節,這就是治未病的觀點,從小的時候,甚至就可以發現你體質的偏差,就可以糾正彌補,對這種孩子幫助他調整體質狀態,就可以讓他將來得糖尿病的機會小一些。再舉個肥胖兒的例子,現在10幾歲,20幾歲的小孩就很胖了,是2型糖病的後備軍。本身體質就比較偏差。這樣的人將來就容易得2型糖尿病,中醫把胖的孩子,包括胖的人群分成肉人、脂人、膏人,分別有自己的對應方法,這樣對預防病是有利的,中醫把任何一個病都看成偏差到了一定的度,超過了這個界限的時候就是病了。所以我們在沒有到達這個度的時候,注意糾正這種偏差,實際上就相對的來講是可以預防糖尿病的。4.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作用特點和實際優勢: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十分複雜,有主觀癥狀(只有病人自己感覺得到),也有客觀癥狀(醫學上可以檢測到),有糖尿病特有的癥狀,也有許多疾病共有的癥狀,無論是什麼癥狀,對患者來說同樣都是痛苦,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醫生就是減輕患者痛苦,而中醫藥確實具有顯著改善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患者癥狀的作用,所以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例如臨床上,有些經過西藥綜合治療後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癥狀,如口乾又不想喝水,疲乏無力,體弱多汗等氣陰兩虛的表現,西醫對此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這時可以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採用益氣養陰、填補肝腎、等中醫治療的方法,取得良好療效。又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肢體麻木疼痛,植物神經病變汗出異常,服用中藥益氣活血通絡或配合中藥活血化瘀以及溫通之劑外洗,如植物神經病變汗出異常,採取辨證論治、調和營衛治法,常可取得較好的改善癥狀的作用。這一點早已被中西醫專家所公認。中醫在糖尿病治療上的特點優勢: 中醫藥有整體調節、多靶點作用的特點和優勢,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與西藥口服降糖葯的作用特點完全不同。磺脲類降糖葯通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雙胍類降糖葯通過改善胰島素利用降低血糖,拜唐蘋通過抑制小腸糖吸收降低餐後血糖,作用機理明確。中藥則是通過整體調節,通過綜合作用而取得療效。對於一張中藥復方甚至一味中藥來說,往往既有減低胰島素抵抗作用,又有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島素分泌作用和類葡萄糖苷酶抑製劑作用,有的還常常兼有調節血脂、抗凝、改善血流變、降低血粘度、促進微循環、清除自由基、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項目「清熱益氣對葯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作用及其機制研究」課題,應用高脂飲食加小劑量鏈脲佐菌素誘導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模型,對清熱益氣對葯與胰島素增敏劑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進行了對照研究。整體實驗結果顯示:中藥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高遊離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腫瘤壞死因子-α;可以減輕高糖、高脂導致的胰島β細胞損害,提高模型動物胰島β細胞內胰島素含量。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中藥能上調腸系膜脂肪組織PPARγ mRNA和蛋白表達,提示中藥可能通過調節脂肪組織基因表達等多方面作用減輕胰島素抵抗,保護β細胞功能。各國醫學家耗費巨資聯合攻關20年發現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並貫穿於其發生髮展的全過程,並且是肥胖、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發病環節,因此,直擊胰島素抵抗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本人到衛生部同濟醫科大學,用現代醫學科學技術進行了為期3年的研究,發現中藥調肝瀉火法能改善胰島素信號傳導,解決胰島素抵抗(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級醫學雜誌《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中國中醫藥學刊》)。總之,中醫藥在改善胰島素抵抗、防治血管併發症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中醫在臨床診療模式上的優勢: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是中醫臨床上的診療模式。在糖尿病的辨病診斷方面,中西醫關於疾病的診斷標準是一致的。中醫的辨證論治,強調個體化治療,既根據病人體質、病症、性格、季節氣候,採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把西醫側重病因和病理形態的診斷與中醫側重全身生理病理的疾病反映的診斷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醫生對整個病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既可使著眼於整體宏觀的中醫辨證進一步深入走向微觀化、客觀化和定量化,又可使側重局部和微觀的西醫辨病走向整體化和綜合化。 對糖尿病中醫辨證分型中的「證」與某些客觀指標的聯繫進行研究,如與胰島素的釋放、與胰島素反調激素、 與腎上腺皮質及髓質激素的代謝產物、與清除自由基的損傷、與改善胰島素抵抗等的關係以及糖尿病瘀血證的研究等,使糖尿病診斷方面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入較高的層次,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一系列的客觀指標相結合,以其微觀的形式參與於宏觀之中,使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科學性向前跨躍了一步,無疑對「施治」的指導也更加確切,療效必然提高。中醫在治療方法和藥物選擇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和方劑十分豐富,為新葯開發和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較多的選擇餘地。中醫藥研究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發展較快,以益氣養陰為主治療糖尿病的中藥研究、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治療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研究、中藥醛糖還原酶抑製劑及蛋白非酶糖化抑製劑防治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研究、中醫中藥防治糖尿病高粘血症及微循環障礙的研究等,均取得可喜的成績。一旦出現併發症,現代醫學是無法使其逆轉的,而中醫藥確有其獨到之處,具有顯著的優勢。常用的中藥藥物多為動植物,接近人類食物,葯食同源,毒副作用較小,適合作為終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綠色優勢突出,對患者長遠健康保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與西藥降糖葯合用可產生協同作用,能不同程度地減少西藥用量。有些中藥對人體內分泌代謝功能起到雙向調節作用,既可以降低高血糖,又可使低血糖恢復正常。作用溫和,不會產生繼發性失效。符合國際上努力尋找天然植物葯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趨勢。符合中國國情,保證社會醫療保險的推進,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醫還強調內治與外治相結合,藥物治療與食療、運動療法、針灸、推拿、氣功等非藥物療法相結合。臨床和藥理實驗研究發現:人蔘、玄參、葛根、桑白皮、蠶絲、生地、栝樓、天花粉、枸杞子、地骨皮、麥冬、天冬、玉竹、黃精、黃連、黃柏、蒼朮、白朮、山藥、山茱萸、何首烏、玉米須、茯苓、澤瀉、黃芪、知母、木瓜、烏梅、苦瓜、夏枯草、鬼箭羽等,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而中藥食療、八段錦、太極拳、氣功鍛煉等,同樣是很有特色的傳統療法。針灸、推拿等,有扶正祛邪、疏通氣血和調節內分泌、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對糖尿病血管神經併發症有一定治療作用。中藥外治包括葯浴、中藥外敷、箍圍等,可改善糖尿病足臨床癥狀,促進頑固性皮膚潰瘍癒合。中醫還主張 「心身同治」,就是在用藥治病的同時,強調心理情志方面的調理,中醫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要求人心態平和、平靜,少一些貪慾。可是現代人就是有那麼多慾望,那麼多貪慾,為了工作、金錢,情感經常鬱悶,鬱鬱寡歡、悲憤、惱怒。「鬱悶」成為流行詞,血糖不高才怪!中醫藥在實際療效上有「防治並重」的優勢: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還有防治並重的作用。糖尿病心、腦、腎併發症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盲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而這些併發症目前尚缺少有效防治措施。所以,有不少人對中醫中藥寄於厚望。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連續把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作為研究課題就說明這個問題。研究發現:中醫藥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確實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並且可以防止病變進一步發展和惡化,保護殘餘視力,延緩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進展,使部分患者免於死亡、目盲和截肢致殘之苦。中醫有節約醫療資源的優勢:中醫治療有簡、便、廉的特點,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畢竟人口眾多,還有很多低收入者。而現代醫學的很多藥物、治療手段都非常昂貴,中醫方面卻有一些簡、便、廉的小方子。比如有時可能簡單一個針灸療法、一個熏洗的方子就能使得病情得到改善,當然比用很昂貴的葯要經濟很多, 可是,有人會說:中醫治療有的時候可能比西醫治療還貴。這是因為有時候,中醫會在使用西藥的同時加上一些中藥調節身體,這樣就會顯得總價貴了一些。請各位注意: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我們需要看得更遠一些,現在的治療使得你的併發症推遲或者不出現,這不是更省錢嗎?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廣泛性等優勢。國家權威媒體2003年12月22日中國中醫藥報第2068期發表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世界衛生組織資助的「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證據與優勢」課題完成。課題組總結了歷代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和證據,說明了用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廣泛性等優勢。有效性是指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無論在改善或減輕臨床癥狀、體征(如「三多一少」的典型癥狀、疲乏無力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還是改善有關實驗指標方面(如空腹血糖、餐後血糖、HbA1c、血脂等),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且降糖作用持久。中藥治療糖尿病的方劑十分豐富,目前已被證實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藥達70多種,復方30多個。中藥新葯中以益氣養陰為主的降糖甲片,以及起活血化瘀作用的降糖通脈寧等均有良好療效;中藥醛糖還原酶抑製劑、蛋白非酶糖化抑製劑對防治糖尿病併發症具有比西藥顯著的優勢。安全性是指治療糖尿病的中藥大多屬於天然植物,通常副作用較少,可以長期服用。廣泛性是指中藥治療糖尿病不但具有整體調節、辨證論治的優勢,還具有多因素、多靶點、動態、合併用藥、綜合表現藥效的特點。2型糖尿病病情隱匿,為多因素疾病,重在綜合防治,符合中醫藥從整體調節治療糖尿病的特點。中藥不僅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還具有阻止或延緩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作用,有利於慢性併發症的癥狀緩解,補充、豐富單純的西醫藥治療手段。好了!羅嗦了這麼多究竟有多少人看中醫?在下給您提供一點資料: 北京居民患病愛看中醫 慢病患者就診率和中醫院年門急診人次高於全國: 患者對中醫有多大的需求?中醫又承擔了多大的工作量?日前召開的北京市中醫工作會議公布了《北京地區中醫醫療服務需求與利用研究》的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居民看病願意選擇中醫。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組織的這項研究調查了北京18個區、縣的27800名城鄉居民,以及23所中醫醫院、20所綜合醫院、1所中西醫結合醫院、10所職工醫院、9所中醫專科醫院、10所西醫專科醫院、35所衛生院、106所衛生室和264所個體開業診所。調查內容包括:居民家庭健康狀況、就醫意向、慢性疾患、住院就醫,以及中西醫資源配置狀況和提供服務的數量與質量等。城鎮居民患病後希望得到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佔39.95%,希望西醫治療的佔39.83%,急性病看西醫、慢性病看中醫的佔12.76%,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佔4.08%,沒有選擇的佔2.87%。實際就診中醫、中西醫結合的佔35.33%。北京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12.05%,以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為主要病種,占前十位慢性病的50%,有48.15%的慢性病患者選擇接受中醫治療,此數據高於全國統計指標。平均每所中醫醫院年門急診人次為15.92萬人次,高於全國的13.6萬人次,中醫承擔了北京市1/3多的門診醫療服務量。綜合醫院平均每名中醫人員全年擔負門診2158人次,西醫則為965人次,中醫的門診工作量是西醫的兩倍;北京市中醫、中西醫結合門診量的42.87%是由城鄉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所完成;對中醫住院病人的醫療服務85.71%是由城市中醫醫療機構承擔的,其餘的基本是綜合醫院中醫科提供;中醫院住院病人前幾位的科別排序是內科、外科、中西醫結合科、婦科、骨科等。調查還說明,縣級以上中醫機構在診療人次中採用中醫、中西醫混合治療的佔97.83%,門診中以中醫為主治療的佔68.71%;個體診所人均藥費價格為110.12元,較中醫醫院高10元。(健康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伸金太極研究會「萬名中醫練太極活動」啟動暨尋根拜祖儀式陳家溝舉行
※治療膽囊息肉的家傳中醫秘方,用過的人都痊癒了!
※我把101個願望都給了中醫——百歲國醫大師鄧鐵濤
※[備份]桂枝湯證,有汗,為何還要取汗?
※【中醫講堂】十病九肝,萬病從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