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里的精神食糧,款款都誘惑

「 美文如同佳肴,名著恰似美饌,必是多種食材和味型混搭,相伴相偕,生出若干變化,非輕嚼細品不能曲盡其妙。《西遊記》便是如此一道美味,細緻處落筆如發,奔放時縱橫捭闔,說神話童心灼灼,講政治陰氣沉沉,埋線隱跡謀略暗藏,講道論佛禪機深遠……

總之,一部西遊,就像一個選料精緻、炮製精細、調味精美、火候十足的一品鍋,無論翅肚鹹肉鮮香,還是菌蔬嫩筍清爽,總有一款讓你饞涎四溢,欲罷不能。今天且投筆操筷,和眾位客官一同嘗嘗這西遊一品鍋。

第一味:甜味西遊——神話故事。口感:,回味:

五味入口,先嘗其甜,西遊之甜就是它的神話故事,這是作者精心為其打造的一襲華美外衣。若無神話的故事情節,即使吳老爺子講佛論法再生動,揭露社會再深刻,也不過是一部佛經、一篇論文而已。

雖然只是外衣,卻也不可含糊,就如同一品鍋中的幾種輔料,雖是搭頭,卻是少不得,是否酸爽入味,常常是積年老食客入口立辨此鍋正宗與否的標誌。

西遊記的神話輔料做得極好,自成體系的神仙三界組織序列,創意十足的各種法寶法術,人、神、妖魔之間的無縫鏈接,嬉笑怒罵的幽默對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如此種種,使得西遊不但是孩子們的最愛,而且關於各種法寶、法力的競爭和排序,在成人世界也被玩得熱火朝天,如神仙等級序列、法寶排行榜、兵器排行榜、武力排行榜etc.

誠然,僅就神話故事而言,西遊記在文學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相比於中外其他人神混搭的神話,例如封神演義和希臘神話,西遊人物之生動,個性之複雜,法寶之間相生相剋,規則之下的相互制約,絕非封神演義和希臘神話中人物個性單一化,級高一等壓死人可比。這就是吳老爺子的厲害之處,人們讀西遊,往往買櫝還珠,沉醉於神話之美,確是因為這個神話匣子做得實在精美迷人,讓人一時顧不得裡面的珍珠了。

第二味:鹹味西遊——勵志雞湯。口感:,回味:

五味入口,次知其咸,西遊之咸,就在它的厚重。-生於草根而自強不息,十年訪道終自學成才,叛逆天庭遭佛祖鎮壓,力保唐僧得金身正果;唐僧九世橫死不改十世修行,負取經重任不畏八十一難,歷十萬八千甘受諸般考驗,處危機團隊卻能指揮若定……

種種複雜的情節,給了聰明的學者腦洞大開的靈感,一時間,西遊勵志說、西遊管理學、西遊人際學紛紛以高大上的形象閃亮登場,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紛紛被貼上了領導、精英、馬屁大師、冷眼旁觀者、忍辱負重者的標籤。隨之而來的,同事博弈技巧、職場人際關係等略嫌牽強的附會被管理學者們暢意發揮,講出了不少精彩的段子。

更有趣的是,總有學者試圖用五行學說來解釋取經團隊人員配比的完美性,可惜總難自圓其說。根據原著,師徒五人中的三個都有明確的五行屬性——悟空號稱心猿,心在五行中屬金;八戒別號木母,自然五行屬木;沙僧出身流沙河,且八十九回目錄中明確說他和孫豬二人合稱「金木土」,所以老沙屬土也無話可說。

問題出在剩下兩個身上:誰來屬水?屬火的又是哪個?

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悟空總在欺負八戒,算是金克木;八戒又能收拾沙僧,算是木克土。照此邏輯,土要克水,老沙吃了九世唐僧,是唐僧的死剋星,老唐該當屬水了。水要克火,小白龍自然只有屬火,一路被唐僧騎著,想不被克也難。如此一來,似乎通了。只可惜,只通了一圈,卻不能循環。為什麼?五行是相生相剋,往複不絕的。繼續下去,火要克金,小白龍就要剋制孫悟空。怎麼克?想爆了龍頭也想不到。功虧一簣了。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換個思路讓老唐屬火好了。可是,老唐屬火,小白就只能屬水了。這一來就變成了老沙克小白,老唐克悟空了。沙僧牽馬,讓他克小白也說得過去;唐僧咒悟空更是拿手好戲,完全符合火克金。可是,眼看要皆大歡喜問題又來了,水是要克火的,小白怎麼克老唐呢?倒霉催的小白龍,總是到他這裡掉鏈子,可惡!

第三味:酸味西遊——譴責小說。口感:,回味:

五味入口,唯酸味直竄腦門,讓人皺眉流涎,最是醒神。西遊之酸,就在其尖刻譴責。

若說西遊記是一部揭露社會陰暗面的譴責小說,恐怕沒人能持異議。從第一回悟空訪仙學道開始,吳老爺子就拿代指中國的南贍部洲開炮了,說那裡的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隨後又借如來的廣告語「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來諷刺中國世風日下。至於其他,如李天王小肚雞腸,敗於悟空之手就耿耿於懷;玉皇大帝心胸狹窄,貢品被無意推倒便降下重災,不惜一州之人陪葬;文殊菩薩睚眥必報,被烏雞國王無心侵犯,就以十倍報復還之;西天如來塵心不退,既搶地盤又貪財貨,連自己的二弟子唐僧萬里取經,也不肯放過雁過拔毛的發財機會。

當然,最具譴責意義的還所謂的「體制差異」——凡是有背景的體制內妖怪,無不是有驚無險地被及時解救,哪怕是殘害小兒的白鹿精,生吃萬民的大鵬鳥,都是毫髮無損地全身而退,甚至連馬甲都不用換,一瞬間就完成了體制外妖怪到體制內神仙的變身。

在一個權力崇拜的社會,體制是個大如天的東西,體制內外不啻天堂地獄的差別。體制內的官員、屬吏,甚至家奴,不僅對人民頤指氣使,囂張跋扈,而且視法律如草芥,違法以自得,玩法以尋租。而體制外的芸芸眾生,世代遭受盤剝欺凌,對權力的崇拜早已深入基因,所以古代寒士皓首窮經以求登科,今之學子懸樑刺股鑽營公考,所求者不過跨入體制門檻,所謂鯉魚躍龍門是也。體制內外之異,恰似西遊中神仙妖魔之別。一朝入體制,雖奎木狼、青獅精之流,作惡多端依舊笑傲江湖;身處體制外,雖彬彬如松柏諸公,婉婉如杏仙可人,終不能摘妖精之帽,不免慘死於取經人之手。

第四味:辣味西遊——陰謀論。口感:,回味:

五味入口,辣最霸道,似刀割其口,如火燒其舌,讓人大汗淋漓,涕淚奔流,然而過癮之處正在於此,讓人慾罷不能。西遊之辣在其政治鬥爭中的種種陰謀設局。

西遊陰謀論的代表人物當屬吳閑雲先生,雖然爭議頗多,但吳先生以全新的視角重讀西遊,實在是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陰謀論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政治鬥爭的眼光審視取經大業,一針見血地道破了取經的真實動機——取經不過是如來傳經的促銷手段,而傳經不過是佛教爭搶市場分額的經營策劃。

以佛教東進為主線,陰謀論用一種逆向思維的方式,抽絲剝繭地解讀了孫悟空的拜師學藝之謎、大鬧天宮之謎、被囚五行山之謎……唐僧的十世修行之謎、西行取經之謎、唐僧肉之謎……豬八戒的身世之謎、九齒釘耙之謎、豬猴不和之謎……沙僧的身份之謎、被貶之謎、陰鬱性格之謎……其中雖不免牽強附會之處,但也不失為另眼看西遊的一種絕妙嘗試。所以陰謀論一經問世,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反響十分強烈,至今都是重讀西遊的一大主流。

讀者之所以對陰謀論如此偏愛,實乃中國幾千年政治鬥爭傳統所必然。春秋以來,已無義戰,戰國以降,人心益壞,成者以「兵不厭詐」為王,敗者因「迂腐不化」為賊,利害之所驅,詐術早已溢出兵家範疇,超出沙場內外,忠臣良將不通此道者,雖有蓋世奇功終究不免其死;齷齪小人精於此道者,即使胸無點墨無礙平步青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之所在,血親可弒,信仰可覆,黨你黨我,崇道信佛,不過長袖一舞而已。政治所指,天下騷然,雖小民也再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窮瀟洒了。以至某時,領袖一念之間,舉國應之如響,如癲如狂。挾天子之威,假國法之名,雖小吏可破人之家。如此數千年,不愛政治的國民怎能是好國民?於是乎,舉凡名著,居廟堂之上的紅樓、三國,處江湖之遠的水滸、金庸,都不乏政治大戲、權謀經典。已至八卦狗血的古裝劇,也在極力渲染政治鬥爭、權謀藝術,雖低級不堪,也廣受歡迎。國民思維之政治化,可略見一斑了。

吳承恩所處的明朝,在中國政治暗黑榜上穩居top10,朱元璋的多疑嗜殺,朱棣的殘暴無恥,朱祁鎮的荒唐可恨,朱見深的腦殘情痴,朱厚照的輕率幼稚,朱厚熜的陰暗刻薄……每一幕政治秀都以人民的血肉在歷史上打下獨特的烙印,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吳老爺子自然會在作品中有所體現。即使沒有刻意為之,在炎黃共治、堯舜禪讓都被冠以陰謀標籤的時代,讀者又怎麼肯放過西遊這盤大菜?

第五位:苦味西遊——禪宗佛理。口感:,回味:

五味入口,唯苦味最久,初嘗時吐之不及,既而轉淡,略有悠悠回味,待到他味散盡,舌根猶有苦味殘留,圜轉口腔,竟似舌底生甘,奇妙無窮。西遊之苦,就在其禪宗佛理。

精研佛法的吳承恩精心設置了很多禪宗佛理融合到故事情節中,既是對書中人物的暗喻,也有藉此引導讀者頓悟的用心,如果只用陰謀眼光來讀,恐怕就會和這參禪修行的良緣失之交臂了。

人的一生,無論長短,都是一個自我修行的過程。修行看似是個很抽象、很玄乎的一個佛教術語,其實並非佛教專用,中國的道家、儒家,老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修行的說法。各家對於修行的解釋也自不同,不過將其看做是並列式動詞來理解,總歸是萬變不離其宗。所謂「修」,就是內心修養,是由內而外的形而上的東西;所謂「行」則是親身經歷,是由外而內的形而下的玩意。總結一下就是辛稼軒的那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沒有「愛上層樓」的情趣,爬樓梯就是個體力活。有了情趣,卻無層樓可上,那就是「只恨此身生非處」,更慘。所以,修行之道,要先有內心的自我修養,再去親身經歷中體會把玩所思所得,最後回到本心的這麼一個過程。

吳老爺子是個禪宗高手,對佛法的領悟上堪比藏經閣的掃地老僧,稱得上是深不可測,喜怒笑罵中就把佛法精義給講明白了。

西遊從開篇的那塊孕育仙胞的靈石開始,就打上了禪宗的啞謎。而後所謂的長生不老,其實是暗喻人心天真不滅,悟空求長生,其實就是尋回本心的追求,所以他只有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才能學到,因為這兩個地方其實就是一個「心」字。而菩提祖師教給他的口訣法術也並沒有保他長生不死,陰司照樣按時勾走了他的魂魄,因為祖師眼中的長生,其實就是「開悟」,參透了生命的本質,就等於永生不死了。

悟空沒有領悟祖師苦心,被逐下山,大鬧三界,終於被壓五行山,欲破山而出時,卻被一小幅寫有「唵嘛呢叭咪吽」的法帖鎮住,老老實實地在山下服刑了五六百年。這法帖上的六字真言是觀音心語,觀音正是以此開悟得道,修成正果的。所以,猴子在這裡是被迫反省,仍是要他尋回本心之意。

刑滿釋放,保唐僧取經,第一關不是妖怪,卻是六個人間毛賊,以眼、耳、鼻、舌、意、身為名,象徵喜、怒、愛、思、欲、憂等六欲。悟空不顧師父反對,揮棒打死了六賊,只是形斷六欲,心中卻沒有。所以唐僧一嘮叨,他立即就怒了,撂挑就走人。在龍宮被龍王勸解,心裡才開始有點開悟,又被唐僧騙著戴了緊箍,才有開始了修行之路。By the way,近期看到某君把悟空打殺六賊比喻為揮棒自宮,對其腦洞之開闊唯有道一聲佩服了。

緊箍匝猴腦,金箍套鐵棒,其實二者原是一理。孫悟空會變化,金箍棒能如意,但也都有其限度,這個局限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心的,當悟到了人生本質,看破了人間紅塵,自然緊箍消失,享有最大的自由

悟空雖是西遊第一人,但卻屈居唐僧之下做徒弟,這是因為悟空尋本心只是度己,唐僧取西經則是度人。佛法有雲,小乘度己,大乘度人,所以悟空雖有通天徹地的本事,也不得不讓肉眼凡胎的唐僧出一頭地了。

文丨史馬廣彧,加拿大BC省中文協會會員,溫哥華大華筆會會員,溫哥華至善中文學校教師;微信自媒體「國學微講堂」公眾平台主講人;著有《史馬老師講國學》系列叢書,獲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作序。

來源丨 歷史百家爭鳴 (ID:ihxory)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六條證據
《西遊 人間》(19)讓你死,你就得死!不讓你死,你就不能死!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9)
《西遊記》中的生肖故事

TAG:西遊記 | 精神 | 西遊 | 誘惑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