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簡介

古代祭祀簡介 時間:2012-01-04 18:04:03點擊數: 218 

祭之論述

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祭祀涉及博大龐雜的神靈體系,關聯到祭祀文化的諸多元素。這裡只介紹與家譜有關的祭祖先活動。祭祖之旨在不忘本,所謂返本報始也。《史記·禮書》載:「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古禮首重祭禮,誠屬心性極則之理而表現於前人日常生活者也。祭祖先,旨在教民以誠、信、忠、敬,愛人如己,視死如生,寓情至厚也。人心厚方能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進而隆國運,開太平,令中華文化復興光大。祭祀令族親人人得以追往古,繼孝思,以至情而固族心之凝聚。人之皆有祖先,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故飲水思源,朝夕禮拜,乃發揚了「慎終追遠」與「敬宗孝祖」之傳統美德。祭祖的種類祭祖有族祭、家祭兩種。族祭即祭遠祖,一年春、秋二祭或一祭一掃墓,都是很隆重的。各地宗族多置公益產業,主要是祀田和學田,收入用於祭祀者為多。在祠堂舉行的族祭多在春分或冬節,掃墓多在清明。家祭一般規模不大,由於是近祖,子孫不太多,多不舉行大祭,而是逢生辰忌日和年節祭拜,稱為設供。家祭時,男女子孫媳婦都可來拜,也不穿祭服。窮苦人家,孤門獨戶者,微燈暗燭,也仍一樣跪拜。這就是舊志所說:「祭品豐約量其力,無有廢而不舉者。」祭品的種類祭祀神靈,是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的。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祭品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食物: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  在諸多食物中,肉食成為獻給神靈的主要祭品。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作為祭品的食物除「犧牲」外,還有糧食五穀,稱「粢盛」。鮮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間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詩經》中屢屢提及。佛教傳入中國後,「齋祭」中果品更豐。另外,酒也是祭祀神靈的常用祭品。二是玉帛:神靈講究衣著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種玉制禮器和皮帛,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三是人: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代稱「用人」,後世稱「人祭」。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都被殺來祭神靈。商代的人祭之風熾盛,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殘,不僅有大量卜辭記述,而且有考古遺迹證明。春秋時代的人祭現象雖不象商代那樣觸目驚心,殘不忍睹,但也並不罕見。《左傳·昭公十年》載:魯國季平子「用人於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記述「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雎之社」。《史記·秦本紀》說秦穆公「將以晉君祠上帝」,《陳涉世家》也稱:「為壇而盟,祭以尉首」。人做為祭品的另一現象是為男神提供美女。古籍載,秦靈公時曾經用公主妻河,而戰國時魏國鄴地「河伯娶親」的鬧劇更是有力的證明。人祭中還有以童男童女祭神靈的現象。以童年人體作祭品,與仙家凌空御風、長生不老的追求相關聯。四是血: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祭祀的場所祭祀,總要在某些地點舉行。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獻。隨著祭祀規範化,祭祖逐步出現了固定的場所。一是墳墓:在墳場墓地祭祀祖先神靈是較原始樸素的方法,俗稱上墳。古人認為,到墳墓祭祀離祖先最近,祖先神靈聽得最清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出外遊說時,「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返其國不哭,展墓而入」。二是祠堂:祠堂是施行宗族倫常的法地。祖宗生辰忌日以及年節的祭拜,是凝聚宗族的經常性的有力措施。舊志記載,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各大姓巨族多建有大宗祠堂祀遠祖,富有者也多為高、曾、祖、父四代近祖建祠堂,少數還有為自己建祠堂者。祭祀的儀式和禮制 一是祭祖:祭祖奉祀的對象一般是首創該鄉里村落宗族的始祖(—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等,傳宗接代較多的可至七、八世祖。遠祖的裔孫多,覆蓋面廣,只能由各支系、分支系派代表參祭。鄉里村莊大,同宗族人口多,傳代又多的,也有以宗族支係為單位舉行祭祖的。祭祖有春、秋兩祭與一年一祭兩種,由各宗族自定。舉祭地點大都在宗祠進行,少數在祖墓行祭。古代祭祖是隆重的宗族活動,村裡要演戲娛樂,熱鬧非凡。為了紀念先輩,弘揚祖德,凝聚宗親,禱求祖靈庇佑,要在宗祠內安設神龕,神龕內擺放先人的「家神牌」。神龕約三四米高,寬一米半左右;家神牌約一市尺高,寬三市寸。家神牌由兩塊木片合成,外塗黑漆或紅油漆,用金粉寫上已逝祖先(神主)姓名。兩塊木片合攏處,寫神主的生卒時日,有的還寫上官職簡歷。始祖放在神龕最高層的中間,其餘的依次逐層排放。祭祖時就把祭祀對象的神牌請出放於供桌上。有些地方把祭遠祖和祭近祖結合起來,受祭祀的祖先人數眾多,便開龕門祭拜,不請出神位。祭祖儀式由鄉紳、長老牽頭。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如在幾台大供桌邊圍上華麗高雅的大紅綉裙,原來節日裝飾宗祠用的橫披、聯、畫等,選合適的張掛。祭祖的當天清早,全豬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饌盒、飯羹茶酒等各種祭品整齊置於供桌之上,參加祭祖的男姓子孫後代,衣冠整齊、彬彬有禮地前來參祭。由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參祭的,都很講究禮儀,有次序列隊進場。祭祖時鄉紳、長老或有官職的排在最前面。祭祀開始之前要在祠堂前放「三門銃腳」(地炮)。總司儀「通」唱禮,宣布祭禮開始,主祭「宗子」及各司事者就位。司儀唱:起鼓、放鞭炮、奏樂。此時,鼓樂喧天,嗩吶高奏,鞭炮齊鳴,震天撼地,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接著,由司儀唱「盥洗」(洗臉洗手),引祭者導引主祭盥洗畢複位。然後,根據司儀唱禮「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導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請出神主)、獻茶、獻毛血、獻寶帛(元寶錢紙—類)。整個祭祀儀式,都是司儀先唱禮,然後由引祭者導引,主祭再按唱禮內容,完成相關奉祀禮儀。主祭在奉行各項祭拜禮儀時,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參祭的所有人員則在聽讀祭文和「飲福受胙」(胙,祭祀時供的肉)儀式時跪下,至最後「辭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樣三叩首。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主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狀,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要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氣氛。祭禮結束後,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於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的行祭人員與鄉紳、長老等分發祭品。祭祖習俗在解放後已基本消失,但在東南亞國家仍有保留。如泰國林氏每年冬至前三天在曼谷林氏大宗祠舉行全泰國林姓潮人的祭祖活動,每次都有三千多人參加。他們上午舉行祭祖,下午則舉行助學與獎學活動,由林姓的泰國僑領給讀大學的林氏子孫發送獎學金。 二是謁祖:謁祖是臨時的大祭。雖也有大型小型之別,但全豬全羊不可少。因為謁祖,大都是家族有較大喜事要向祖宗報告,感念祖宗恩德。如成婚和添丁的謁祖,多屬小型;陞官和登科的謁祖,多屬大型。廢除科舉之後的民國時期,有些地方沿習舊例,以高等小學畢業生例比「秀才」,為了名譽和實利,有的人也樂意得個例比的科名,進行謁祖。華僑致富回鄉者,也常有謁祖之舉,且演戲慶賀,稱為演順風戲。有的宗族與外姓外族發生糾紛,或打官司得勝,或械鬥得勝,或誓與之絕交,或族中出現「不肖子孫」,均視為需要臨時進行謁祖的大事。(資料來源:《中華家譜學》;作者:楊宗佑
推薦閱讀:

郵說古代愛情傳奇(三)許仙與白娘子
古代八十六句情詩譯文及賞析
古代星相學介紹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

TAG:古代 | 祭祀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