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錢」的中國電影還差什麼
中國電影有多熱? 今年2月,我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百億元,打破了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 在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就電影的藝術品格、產業方向等方面的把握建言獻策。 在我國從「電影大國」駛向「電影強國」的航程中,該如何把穩航向、不懼風浪?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帶來了他的見解。 人物小傳 饒曙光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大學等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本報記者 吳越 好電影不管什麼時候上映 都是「好檔期」 解放周末:今年2月,中國電影票房在短短1個月內破了百億元人民幣,收穫了一片驚嘆和叫好。對於這樣一個數字,您怎麼看? 饒曙光:不能迷信數字,票房高或低都要用平常心和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向來是特殊的,與一年中的其他時間段都不一樣。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家人、朋友一同去電影院觀影逐漸成為了新的「年俗」。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好的影片,大家自然趨之若鶩。 比如今年春節檔表現搶眼的《紅海行動》和《唐人街探案2》,都是好口碑持續發酵帶來高票房。一個春節能有幾部吸引觀眾的影片,票房數字就會相對很「好看」。 解放周末: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春節檔、國慶檔一直是被製片方和導演爭搶的「黃金檔期」,只要能擠進去,票房就獲得了保證。事實確實如此嗎? 饒曙光:處於初級階段或者說成長階段的中國電影市場具有很強的「節假日效應」,這意味著不少節假日期間獲得高票房的電影放到其他檔期可能會一敗塗地。但現在,中國觀眾越來越理性,如果影片製作急功近利,甚至擺出一副來「搶錢」的姿態,觀眾是不會買賬的。 此前受到較高期待的《捉妖記2》和《西遊記女兒國》在春節檔「高開低走」,後勁不足。尤其是《捉妖記2》,上映首日票房5.5億元,破了單日票房紀錄,但很快就顯現了頹勢。所以說,不管是在黃金檔期還是普通檔期上映,最終還是影片品質說了算。 之前和《紅海行動》出品人於冬談的時候,我們心裡也在「打鼓」:這樣一部軍事動作片在春節這樣偏好喜劇、合家歡的檔期上映,是不是最合適?院線可能也有相同的疑問,所以一開始影片的排片只有10%,遠低於同期的另外幾部。但是,觀眾最後「用腳投票」給了我們答案——過度投機、追求短期利益的電影正逐步被觀眾淘汰,有筋骨、有內涵、有深度的好電影不管什麼時候上映都是「好檔期」。 解放周末:今年2月份的票房表現,是否能預示2018全年票房的大突破? 饒曙光:還是要理性看待。這幾年,隨著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建設的鋪開,中國電影觀眾群體迅速下沉,「新觀眾」的觀影比例明顯提升。可是,「新觀眾」的觀影趣味處於某種游弋狀態,觀影習慣尚未養成,春節檔觀影可能是「過年」而非「過日子」。換句話說,他們一年的電影消費也許都集中在春節釋放了,接下來的觀影能否保持一定的頻次,還不得而知。 因此,在中國電影觀眾群體發生結構性變化的當下,我們必須冷靜看待這些漂亮的數字。等狂熱的情緒和一窩蜂似的討論散去後再進行分析,勢必會對整年的判斷更有把握。 中國電影要建「藍翔技校」,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解放周末:中國電影巨大的市場和發展前景對資本形成了強烈吸引,越來越多的熱錢湧入電影行業。但是,不少導演和演員都在抱怨資本「不講理」,投資方對作品的製作形成了阻力。也許資深人士「扛」得過去,但青年導演、小劇組怎麼辦? 饒曙光:電影離不開資本。中國電影其實長期以來「很差錢」,但這幾年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很多熱錢,讓中國電影不再「差錢」。但與此同時,很多非專業資本也盯上了電影,其中不乏一些野蠻投機的資本,在浪潮過後留下一片狼藉。所以我一直認為,要培育更多專業性的資本進入國內電影市場,通過專業化的團隊來運作,不是「不差錢」就夠了。 資本一多、一亂,便會追得電影人無處可躲。現在一些青年導演一旦做出了市場反響不錯的作品,馬上就會被資本包圍甚至控制。可能第一部電影投資只有100萬元,資本裹挾後第二部的投資就上千萬,再往後可能是上億。這種幾何級的投資增長是很可怕的。對青年導演來說,既要應對巨大的創作壓力,又要應付自由創作空間受到的限制,很是為難。 正因為此,馮小剛導演就曾「喊話」,呼籲大家給青年導演更多的空間。而黃建新導演則通過擔任影片的監製,給年輕導演「撐腰」,減少資本對於創作的干預。我認為,在相關規範資本的制度出台之前,這些資深導演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的行為能夠發揮一些作用,值得提倡。 不過,對於青年導演自身來說,面對巨大的誘惑或是蠻橫無理的要求時,必須要有一定的定力。有所堅持,藝術道路才能走得長遠。 解放周末:除了「控訴」資本之外,業內人士對經紀人群體也很有意見。他們認為,由於經紀人行業的不規範、不作為,一些「好材料」都被帶壞了。您怎麼看? 饒曙光:這確實是行業內公認的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經紀人行業協會,經紀人的從業門檻和資質也沒有形成標準,整個行業基本處於無序狀態,不同公司各干各的。缺少制度性的規劃和明確的行業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日的亂象。 在歐美國家,由於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建立早,都有著運作有效的經紀人行業組織。我國也應該儘快成立這樣的社會組織,出台相關規範性制度。如果帶著「先把規模做大而後再逐步規範化」的想法,會在後續工作中遇到很大的挑戰,因為只有從一開始就規範發展,才能做到可持續。 另外,經紀人行業的亂象也給我們提了醒:要培養更多與行業發展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只有宏觀生態環境變化了,一切才會步入正軌。現在的情況是作品生產數量太大,但人才數量和儲備遠遠不夠。 解放周末:今年兩會期間,賈樟柯導演同樣表示,高速發展的電影產業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期待國家加大電影教育力度。培養電影人才,目前有何迫切需要注意的地方? 饒曙光:勿留短板。電影作為藝術工業,需要高水準的技術團隊才能配合完成,這種目標需要電影業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才能達成,電影教育應該有針對性地面向電影產業、面向電影工業化進行分工培養。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產業需要更多職業教育,讓人們不僅看到台前的導演和演員,也能看到幕後的燈光師、音效師、化妝師。 馮小剛導演曾提出過要建中國電影的「藍翔技校」,我覺得非常有必要。當然,我們也可以採取多種手段培養人才,比如學習香港電影行業採取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 5萬3千塊大銀幕, 意味著差異化市場空間 解放周末:如何應對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熱門話題。除好萊塢電影外,我們近年來還陸續引進了一些日本、印度、泰國電影,口碑和票房都表現不俗。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電影面臨的挑戰更多了? 饒曙光:好萊塢電影的衝擊伴隨中國電影發展的始終。1995年北美電影市場票房57億,2017年的數字在110億左右,刨去物價上漲等原因,幾乎沒有可觀的增長。但是,另一頭的中國電影市場增長如此顯著,對他們形成了強大的吸引,來中國找機會是必然的。去年3月開始,以好萊塢為主的外片便佔據了市場的主要地位:3月份全國公映新片30部,進口片只有7部,但票房佔比超過90%,可說是「來勢洶洶」。 與此同時,除了好萊塢分賬大片外,這幾年國內院線以進口買斷片的形式引入一些外國電影,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日本電影《你的名字》、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泰國電影《天才槍手》等。它們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衝擊。 當前,中國有約5萬3千塊電影銀幕,如此大的體量意味著差異化市場空間的形成。我們要認識到,除了好萊塢式的特效大片、爆米花電影外,世界上存在著更多樣化的電影。不論是對社會問題的表現,還是對本國文化元素的運用,抑或是影片所體現的現代電影工業的敘事水平,鄰國的這些電影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它們的受歡迎也發出了一個信號,即中國電影不僅要有大場面、大製作,同樣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中小成本電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與好萊塢、寶萊塢的博弈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總體而言,這些電影的引進對於中國電影提升製作水平、類型多樣化有著積極意義。 解放周末:除了國外電影,以互聯網為首發平台的網路大電影也成了傳統院線電影的「新對手」。一些優秀的網路大電影常常讓人們產生「比院線片還好」的讚歎。在您看來,網路大電影興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饒曙光:近年來,網路大電影呈爆髮式增長,除了我國目前網路付費點播分賬模式逐漸成熟之外,還和中小成本影片無法立足於院線電影市場等因素有關。 事實上,隨著投資的增大以及個別投資案例回報率巨大的示範性效應,網路大電影開始吸引大量有想像力、創意能力的年輕電影人的加入,已經出現質量較高的作品,呈現出了向精品化發展的態勢。同時,隨著各種規範性、限制性政策和措施的不斷出台,網路大電影「打擦邊球」的空間也不斷被擠壓,某種程度上也不得不向「精品化」方向發展。所以,一些網路大電影在整體性的創意能力、類型拓展和敘事智慧方面不亞於甚至領先於院線大電影,更加受觀眾歡迎。 據我了解,去年僅愛奇藝一家平台就播了2900多部網路電影,這個數字是遠遠超過院線影片數量的。目前,中國電影家協會也正在與愛奇藝、騰訊、優酷這些業界主要的公司一起推動成立中國電影家協會網路電影工作委員會,進一步規範網路電影的發展。 解放周末:網路電影發展如此之快,未來進電影院的人會越來越少嗎? 饒曙光:這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挑戰。雖說國內影院的網路購票系統發達而便捷,但觀眾要去電影院看電影,必然要花費一定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人們的可支配時間日益碎片化,而進電影院觀影前後需要3至4個小時,觀眾心中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這部電影是否值得我花費這些成本去看? 如果是很一般的作品,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網路在家裡觀看。所以,院線電影應該要有網路電影所不具備的視聽氣質,能給人們提供非影院環境下無法提供的東西。電影美學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與觀眾建立良性互動的關係,要用好當前國內的5萬3千塊銀幕,就要和觀眾建立起關係,讓他們覺得進影院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創作者要有胸懷和肚量, 批評者應勇於發表意見 解放周末:今年1月,陳凱歌導演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中國電影需要更多冷峻影評家》,表達了自己對優秀電影評論以及影評人的期待。目前中國電影的創作者和批評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饒曙光:總體來說,兩個群體之間比較疏離。上世紀80年代,創作者和批評者都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我保留有全套中國電影家協會編撰的只在內部發行的 《電影藝術參考資料》,俗稱「小白皮書」。它記錄了當時金雞獎評獎討論爭鳴、新片研討會發言等,其中有不少創作者和批評者之間的相互爭論、辯駁乃至各執己見。 而現在,一方面創作者不太容易接受批評性的意見,覺得拍一部影片本身就焦頭爛額了,不想再被「痛罵一頓」;另一方面批評者也覺得「缺點就少說幾條吧」,盡量找影片的亮點和特點來說,最後反映在媒體上幾乎就沒有批評的話了。還有一種批評者過於固執己見,所使用的話語體系和創作實踐存在很大的距離,也進一步加重了兩個群體之間的疏離感。 但我們知道,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創作者和批評者建立良性的關係,前者應該有胸懷和肚量,後者應該勇於發表意見,對文藝批評和理論研究有所區分。有了良性關係,業界才能有得以展開溝通對話的平台,避免因為缺少對話而產生誤會和內耗。 解放周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作為我國影評界的「主力部隊」,影評人的主要構成是怎樣的,存在什麼特點? 饒曙光:現在的構成和過去不太一樣。上世紀90年代的主要影評人都來自電影節協會、電影資料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主流電影研究單位以及電影刊物,而現在高校內部的影評人佔到了大多數。這是由於近年來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突飛猛進,全國約有700多所院校都有電影教育的課程或是專業院系,培養了一大批高校影評人。 曾有人問我,中國電影界能否出現像美國那樣的影評家,寫出的一篇影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觀眾評價和市場表現。我說這不太可能,因為這樣的影評人主要依託於大報的專欄提供這種機制。他們的稿費非常高,可以單憑寫影評過上很體面的生活。我們現在既沒有這樣的版面,也沒有這種專業的影評家。 不過,我們的影評人群體有自己的特點,即整體力量強大。現在的影評人數量越來越多,學歷層次越來越高,隊伍可以說是「兵強馬壯」。 解放周末:一部電影上映之後,很多人都習慣去影評公眾號和電影打分網站上看評價。這些公眾號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如何保證? 饒曙光:不用過於擔憂。我個人關注著一些影評公眾號的文章,也常去電影打分網站上看相關的評分。我觀察下來,還是有很多人是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和藝術標準的。當然,也不乏一些受到資本裹挾的公眾號會髮帶有廣告性質的內容。 目前階段,影評質量良莠不齊的局面還會持續,但最終一定還是大浪淘沙、留下精品。讀者是有判斷力的。如果公眾號和評分網站失去了公正和客觀,那便會失去人們的信任,自身也就很難再走下去。 中國電影要「走出去」, 需要先繪一張世界電影地圖 解放周末:在電影日益成為國與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與價值傳播的當下,中國電影「走出去」、展示中國形象是否更加任重道遠? 饒曙光:說到「走出去」,很多人認為就是把一些國產電影帶到國外去放映,收穫一些票房。但我認為,應該把「走出去」從戰術和策略的層面提升到中國電影對外傳播戰略的層面來理解。 電影是國家輸出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國家觀、人生觀的軟實力。文化的競爭本質上是價值觀的競爭,而國家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文化價值,最終取決於能否提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銜接、對最大群體的民眾富有包容力和感召力的價值體系。所以,在一些國家宣揚「中國威脅論」的情況下,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評價體系絕不僅僅有票房的高低,應更多關乎於消除隔閡和增進文化認同。 而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上,當前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其實存在一定盲區。對方的電影工業水平如何,電影院的布局如何,當地觀眾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和我們的文化有何異同……對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切的了解。既然要「走出去」,首先要把這些基礎性工作做好,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調研。也就是說,我們要畫一張大大的世界地圖,上面描繪著世界電影的文化版圖。有了地圖,再去尋找機會和空間,實現精準傳播。 解放周末:一兩個代表人物、典型角色往往是外國觀眾對一個國家的電影產生興趣和認同的開始。比如當年的李小龍和後來的成龍。中國電影要應對挑戰並且積極「走出去」,如何才能推出能夠展現當代中國形象的代表人物? 饒曙光: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電影、中國文化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靠武打類型片在國際上建立的,所以代表人物主要是李小龍、成龍等武打明星。到了今天,在傳達當代中國形象時,中國電影的確顯示出了一定的不足。即使是幾部國內票房、口碑俱佳的軍事動作大片,其中的一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也可能會讓其他國家的觀眾不那麼容易接受。 我認為可以通過多元類型的影片來建立當代中國的形象並進行文化傳播。我們固然需要戰爭大片的剛強與硬朗,但有時也可以「柔」一些。比如《唐人街探案2》中,就用了詼諧、搞怪的方式,把中國文化中的五行元素運用到現代探案當中,塑造了行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國年輕偵探形象。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也相信,隨著中國電影整體工業水平、創作水平的「升級換代」,我們講述中國故事、與全世界一起分享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縫紉機樂隊》對喬杉的塑造不夠讓人滿意?
※這十首情歌,如果被拍成電影,一定不輸《後來的我們》
※讓看電影的眼睛放鬆一點唄~喂,說你呢!
※gai爺的地位怎麼樣?
※此片荒誕且「黃」,溫馨且驚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