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訴你,別人是很難理解你的
《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論語》的一開始,孔子就告訴你,學習是第一大事,學習之後,明理有智慧了,要與人友好相處。
這是很好理解的,人,肯定是活到老學到老,別說是看書的學習,一把手機,更新了這麼多年,從最基本的打電話,發簡訊,到現在用微信聊天,上網。沒有人天生就會的,也是邊學邊用的。所以,學習,是做人的第一大事。
人要活得好,就得和人友好相處,這也是很好理解的。整天與人爭是非,別說自己累,別人也就遠離你了,誰願意和一個整天是非不斷的人處在一起?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來訪,當然是快樂的,但這裡也是教育對待別人,我們要用「樂乎」的臉色心態相待。
潮汕人有一句話,叫做「出門看天氣,入門看人意」,別人到你家,一看你的意是怎麼樣的,就知道自己該不該來了。你不能用平靜平常心接待別人,沒有「樂乎」的心態臉色,別人就覺得不受歡迎。
中國人,有客來訪,都會「樂乎」熱情接待,是自有我們的文化基因的,除了個別給變異的,那個呵呵!不說他。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也不生氣。卻也不是東一句西一句不著邊際胡亂湊上去的。
人不斷的學習,能與人友好相處,再接下來,就要有人不理解你了。
覺得很奇怪?這樣的基本行為下去,別人就會不理解我?
是的,一個人不斷的學習,能力就提升上去了,一個人能處處與人友好相處,胸懷格局就逐漸寬廣了。你進步了,層次更高了,比你層次低的人就不大理解你了。
前年有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師兄,接觸到陳大惠講的《聖賢教育改變命運》,他覺得很好,應該傳播出去。他每天晚上,就用電腦、投影機到縣文化廣場免費播放《聖賢教育改變命運》,你知道別人怎麼樣想?怎麼樣說的嗎?「唉!可憐的孩子,給人洗腦了,有時間,去賺多點錢,還來這裡洗別人的腦!」這就是「人不知」。
人不知,要「不慍」,別人不能理解,不要生氣,一生氣,就偏離了。
有一個笑話,講父子去賣驢。
開始,父子一前一後,牽著趕著毛驢去趕集。路上有人說:「真傻!兩個人都在白走路,一個騎驢一個趕,走累的,也有得代換歇息」。這父子一聽,有道理,就父親騎上毛驢兒子趕。
不一會兒,路上就有人說:「老頭子真懂得享受,自己平時走路都習慣了,讓年輕人沒多走路的累著為他趕驢」。父親一想,我平時都是走路的,兒子真的走得少,我騎毛驢他趕驢真的不妥,就讓兒子騎毛驢,自己走路。
再一會兒,又有一路人說:「那年輕人,不點孝道也沒有,讓老的趕驢,自己坐得安心嗎?」父子一合計,就兩個人都騎上毛驢。
又過了一會兒,路人有人說:「畜生雖然是畜生,人也得有點良心,兩個人騎毛驢,想把驢壓死?」
這也不對,那也不妥,父子乾脆把毛驢綁上,抬著毛驢去趕集了。
活得合適所有別人的想法中,誰也做不到。
人該怎麼樣活?孔子這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告訴你怎麼樣活的。
堅持正道,別人不理解,也不會生氣。其實,也就是不要偏離、動搖正道。
你看,父子趕驢,就是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去迎合別人,最後就做了抬著毛驢去趕集的蠢事。堅持自己原來的,那毛驢父子一前一後牽趕著去,不好嗎?
《弟子規》:流俗眾,仁者希。
俗眾仁希,是社會上比較普遍的現象。人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養了自己的格局,就是向仁的方向走去。層次不同,俗者,是很難理解仁者的。所以孔子講了「學而時習」和「樂乎」待人,接下來,會有「人不知」。告訴你,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慍」,不要偏離正道,才是君子。
很正常的,人,干點小壞事,別人理解很正常,你要是去做好事,別人就猜測你背後有什麼企圖。猜測不到,就覺得不正常,不能理解。
「人不知而不慍」,堅持儒學的理念,必須有這個心態。只有到了這個境界上,才相對靠近了是君子。
人走正道,很多人是不會理解的,《論語》教育我們,「人不知而不慍」,堅持正道,才是君子。
推薦閱讀:
※不就生個孩子嗎?至於要死要活的嗎你是不理解順產到底有多痛!
※談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新書 | 海德格爾:翻譯、解釋與理解
※夫妻間的理解和寬容,就是婚姻之道
※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卻沒有把自己活成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