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孩子中三成以上是學前寶寶

厭學孩子中三成以上是學前寶寶(附照片) 文/李以君 5歲大的孩子周旋於6個興趣班之間,孩子逐漸出現了逆反情緒,一學習就神遊,注意力變得不集中,甚至從心裡抵觸學習。現如今,父母比拼起跑線給幼兒頻繁施壓,「厭學症」成為學前兒童的一個重要心理疾病。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葉斌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中心前來進行心理諮詢的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厭學。在這些厭學孩子中,學齡前兒童佔了34%,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如果面對與學習相關的任務,難以完成。葉斌表示:各年齡層的孩子都會產生厭學情緒,相對而言,學齡前兒童的厭學很大程度是家長造成的,必須引起家長的注意。 滬上某知名育兒論壇上,一則關於《5歲多的兒子厭學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帖子,引起眾家長反思。不少媽媽在LZ「鼓勵」孩子趕場各個興趣班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發帖的家長說,自己的兒子5歲多,正在上幼兒園大班,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兒子出現了厭學和注意力不集中現象。 原來,從中班開始,媽媽就給兒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如:思維、繪畫、英語一星輔導、數學、積木,最近又增加了鋼琴。當興趣班的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媽媽發現孩子不對勁了,出現了逆反情緒。 「媽媽,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課,煩死了」,當媽媽第一次聽到兒子抱怨時,並沒有在意,滿以為習慣一段日子就好了。沒想到,這種情緒的爆發越來越頻繁,隨之而來的是兒子開始變得不愛學習,一學習就神遊,即便是老師一對一的教學,也沒有辦法抓住他的注意力,最讓媽媽害怕的是,孩子好像開始從心裡抵觸學習。這時,媽媽才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心裡內疚極了,擔心自己的疏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為何會產生厭學情緒?不少心理學專家分析,從學生內部因素考慮,大致可以分為:心理壓力大而導致的倦怠型厭學;經常學業失敗而引起的自卑型厭學;心智不成熟、學習適應困難而引起的適應不良型厭學,等等。 厭學情緒的產生有三種可能。第一,學校生活不順利,可能和同學有矛盾,被欺負了,或者學業負擔太重,被老師批評等;第二,家庭教育失敗,親子溝通少,孩子的意願得不到表達,思想被壓制,鬱結難舒;第三,家庭關係惡劣、家庭結構缺失,父母吵架、鬧離婚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孩子認為生活得不開心,便用厭學去「懲罰」父母。 至於是否因為學習負擔太重而導致厭學,專家分析,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沒有具體的標準。華師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張麒分析說,案例中5歲的孩子明顯感到了6個興趣班的負荷,確實是因為學得太多了,至少應該根據孩子的意願減少幾門。在厭學兒童中,有的才上幼兒園就要學高爾夫、游泳,還要學2門樂器,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對於5歲兒童來說,在玩耍中學習才是生活的主要內容,而刻意地上各種興趣班顯然是「太多了」。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厭學情緒表達各有不同。學齡前的孩子厭學情緒較之中小學生來說更隱蔽,也更難察覺。但是一旦孩子開始抱怨,家長如果還不注意,那麼下一次孩子再抱怨時,已經有本能的抵觸學習情緒了。 葉斌教授分析,有時候很小的細節流露出來的厭學情緒,值得家長關注。如案例中的孩子抱怨「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課,煩死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強烈的厭學信號。在孩子抱怨前,應該已經有了一些跡象的顯露,比如注意力不太集中,學習時講過的事要講好幾遍孩子才注意等等。但是家長並沒有意識到。事實上,家長一旦忽視孩子的厭學情緒,以強硬的態度暫時壓制孩子這種思想,造成的結果常常是,孩子看似回歸學習了,但過段時間,當他們開始抱怨或者是再次抱怨時,他們已經開始有本能的抵觸學習的情緒了。 而在小學生,厭學最隱蔽的癥狀就是做功課時間變長,從下午4、5點做到晚上11點,雙休日更是全天都在做作業。葉斌教授稱,看上去很用功,但是學習效率很低。這就是厭學的癥狀了。家長其實可以關注一下,這麼長時間寫作業,孩子的眼神卻是恍惚的,思維是凝滯的。 「通常小學生剛開始會屈從於父母的施壓,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開始變成大人在旁邊就好好學習,大人不在就逃避學習。」葉斌說,此時,家長若沒有發現厭學的原因,仍以超重負荷的學業相逼,那孩子就會徹底厭學。 而一些初中生的厭學表現則更為直接,索性不去學校、逃課、沉迷於網路,成績一落千丈,拒絕溝通。 心理諮詢師也提醒,家長在不清楚孩子是否真正厭學的情況下,可以嘗試主動溝通,先問問孩子怎麼想,再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觀察一段時間,如果癥狀沒有緩解,可以帶孩子到心理門診諮詢。輕度厭學是可以通過心理疏導來緩解的,但是重度厭學,甚至出現極端的思想行為,產生神經官能症,就要通過物理方法配合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 防止孩子厭學,最重要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常問問孩子「你快樂嗎」,也經常問問自己「我的孩子快樂嗎」。 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校長曾小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舉了一個例子,天天酷愛運動,從小學習游泳、溜冰,最近又迷上了跆拳道,幾次提出要去參加培訓班。但是天天的數學成績卻在下降。媽媽非常擔心。其實媽媽最想做的是讓她去參加數學提高班。但孩子大了,對這種培訓班已有了天然的抵抗力,硬逼著她去,恐怕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於是,天天媽媽給她報了跆拳道培訓班,「我看周六下午你可以先去上兩節數學課,然後去練你喜歡的跆拳道,權當是上體育課,放鬆身心,如何?」「好啊,好啊!」天天欣然答應。 有一次,媽媽打趣問她:「上數學課一定比跆拳道累多了啊?」「沒有啊,我覺得兩節課時間過得特別快呢!」接下來的日子,每當天天數學方面有了進步,媽媽都會開玩笑地說:「多虧了跆拳道啊!」 這是發生在她的學生身上的例子。雖然我們總是說孩子的成功不能等同於成績。科學的家庭教育不應該將著眼點僅僅放在學習成績上,而應該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和孩子的感受。但是如今社會教育體系的成功標準與孩子快樂成長之間很可能會是一對矛盾。「作為家長,我們要適時地起到兩者之間『潤滑劑』的作用,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她在完成自己事情的過程中找到快樂」,這是曾小妍的建議。 「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家長一定要努力呵護孩子的夢想,一旦學業壓力讓孩子失去夢想,學習不再是奔向快樂的目標,那麼學習也就會失去樂趣。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葉斌發現,這些厭學孩子的共同特點就是,學業壓力讓這些孩子都忘了自己有夢想存在。更不要說,學前的寶寶們還沒有來得及讓自己的夢想變得更完美,就被壓上了沉沉的學業壓力。事實上,調查已經發現,不少中小學生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年級的上升,夢想的比例也越來越低。似乎在他們的腦海里,讀書就是為了考大學、工作、賺錢,因為失去了動力,讓他們在學海里越走越累。 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輔導班,家長把自己內心的焦慮變成各種壓力,強行施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沒有了自由,沒有了玩耍的時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孩子當然不快樂。 在葉斌看來,凡事都有它快樂的根源,家長要善於引導孩子尋找到一件事——快樂的根源,孩子自然會滿懷興趣地去做。 「其實教育工作者也要參與到幫助厭學孩子的心理干預中來,嘗試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更具生命力。」葉斌說,一位好的老師能夠對孩子的厭學癥狀起到一半以上的改善作用,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還需要老師們的配合。當學生喜歡老師時,必然會喜歡學習。當老師讓孩子愛上課堂時,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這個「成長的煩惱」最終是可以解決的。
推薦閱讀:

寶寶會走路反而更要「抱抱」?媽媽千萬不要「冤枉」寶寶懶
【育兒知識】為您推薦12種簡單易學的寶寶輔食做法,別再說寶寶輔食你不會做了?
女寶寶的乳名一定要起的好聽! 讓人一聽就是美!
假期出行帶寶寶坐飛機 這些知識提前知道
寶寶入園,你們準備好了嗎(一)

TAG:孩子 | 寶寶 | 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