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節防冬溫 流感頻發需注意 | 天道承負:你的善惡可能左右著他人的報應

[摘要]小寒雖然是個最冷的時候,但就養生而言,畢竟仍屬於冬季內,仍以冬季養生原則為內容即可。而今年五運六氣頗有特殊,氣候有異,養生上頗有需得特別注意之處,今兒我們就聊一聊這部分內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元稹這首詩,說的正是小寒的景象。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倒數第二個,本節一過,一年只剩大寒了。小寒小寒,顧名思義,是一個氣候寒冷之時。但這顧名思義只得一半,事實上雖然大寒看著要更冷一些,但根據我國氣象記載,一年最低溫往往出現在小寒時節。只有少數幾年大寒的氣溫低過小寒。古人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所謂「三九」是指冬至日後,第三個九天——此時正在小寒節氣內。

氣候有異,養生上頗有需得特別注意之處。(資料圖)

氣候有異防冬溫

小寒雖然是個最冷的時候,但就養生而言,畢竟仍屬於冬季內,仍以冬季養生原則為內容即可。需得更加重視避寒即是。而今年五運六氣頗有特殊,氣候有異,養生上頗有需得特別注意之處,今兒我們就聊一聊這部分內容。

筆者在年初《丁酉年(2017)五運六氣預測及養生建議》一文中,曾有指出,小寒所隸屬的「六之氣」(2017年11月23日至2018年1月20日),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是少陰君火,少陰君火在泉。也就是說這時節的氣候,不同於往年一冷到底,而是「冷中藏熱」,是謂暖冬。這種時候,古人稱之為「主客不相得」,最易得病。《黃帝內經》記載這個時候的疾病特點為「其病溫」,多發「冬溫」一病。《醫效秘傳·冬溫溫毒》載:「冬溫者,冬感溫氣而成,即時行之氣也。何者?冬令惡寒而反溫熱,人觸冒之,名曰冬溫」。今年冬至之後至今,確實全國各地流感大爆發,各個醫院呼吸科、兒科爆滿,患者大都以感冒、惡寒、發熱、咽痛等為主要癥狀來,雖然全國各地地理不同,病邪之間也有偏頗,但基本仍為冬溫,有其共同性。防病保養,大致皆當從以下基本方面入手:

首先,避寒就溫,勿泄皮膚。冬溫冬溫,冬季疾病,寒邪仍是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尤其是喜歡現代醫學的朋友會覺得,感冒更多是「細菌」、「病毒」引起的,與受寒無關。事實上,即便是現代醫學,也認為受寒會降低抵抗力,是人體不足以抵抗病毒細菌的入侵。糾正癥狀上而言,本人臨床所接診的流感,仍以惡寒、無汗為主要癥狀,起病誘因也多有受寒的表現,因此防寒以減少發病幾率,是首要任務。

切莫貪涼減衣,以免增添不及。(資料圖)

防寒在於細節,天冷多穿衣服,人人都知道,無用多言。但有幾處易為疏忽之處:其一,寒從腳下來,許多人上身衣著肥厚密不透風,但下肢卻疏於保暖,根據我們臨床觀察,很多人的發病史是「先覺得腿涼涼的,然後開始感冒發燒」,因此務必及時增添秋褲等下肢保暖服裝。今冬氣溫忽高忽低,但回溫雖有,降溫更快,切莫貪涼減衣,以免增添不及。南方朋友當注意襪子時時穿著,不可光腳在地上走。

其二,汗出濕衣,及時更換。一冷一熱,最難穿衣,穿少受寒,穿多出汗,汗出衣濕,更容易感冒,當及時更換衣物。這點在小兒上表現尤其明顯。許多爺爺奶奶怕寶貝孫子、孫女凍到,把孩子裹成一個「球」,但氣溫本來就時有升高,孩子平常活動量大,衣著較多很容易流汗,汗出孩子自己不會說,降溫之後反而因此感冒。因此家長育兒時,務必時時摸摸孩子內衣,看是否汗出。另外孩子衣服也不用太多,如平日體質尚可,那麼比父母的穿衣數量再多一件即可,衣服需保暖而透氣,即要能擋風,使寒邪不會侵入,但也要能及時把運動後的熱氣透散出來。

很容易變成一個外寒內熱、「寒包火」的局面。(資料圖)

避免「寒包火」的局面

防寒之外,還當防積滯。大抵人體清透,氣血運行順暢,則不易感冒,或者感冒之後也好得比較快。但倘若平常進食過多,胡吃海塞,疏於運動,體內氣機停滯,則表裡不固,易為風寒侵襲,且侵襲之後,外有寒氣,內有積滯,積滯又最容易化熱,很容易變成一個外寒內熱、「寒包火」的局面。此次冬溫,本就是個寒包火的情況,若人體質相同,同氣相求,最容易感染。故預防此症,與其問「多吃點什麼東西好」,不如少吃點東西更好。就成人而言,適逢年節,應酬較多,各種宴席能少去則少去,飲食清淡些,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少吃些油炸辛辣、燒烤肥膩的食物,保證每日大便通暢,如此腸道清潔,外邪無所依附。酒類尤其當少,以免生濕熱、動營血、閉塞氣機而發熱。

不可因為貪涼而窩在家中吹暖氣,反倒應該適當增加些運動,避免室內熱氣昏沉,觸而生病。運動當以氣機通達為原則,南方地區可以當稍有小汗出,北方地區起碼活動到手腳暖和周身舒暢。就兒童方面,家長務必牢記,如今城市的孩子營養充足,切莫為了防病更增營養食品。營養過剩,體內熱量太高,人體跟個炸藥庫一樣,稍有感冒立刻高燒。許多小朋友扁桃體重大化膿,唇紅好動,舌苔黃膩,此為痰熱體質,平日補養太過,生病發燒,本身也是在消耗多餘的熱量。因此飲食宜清淡簡單,清粥白面有時更是有益,盲目填塞補品,是因愛而害人,還望注意。

前者宣肺透熱,後者消積散寒。(資料圖)

除了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預防疾病,其他一些小竅門也有取之處。古人素有佩戴香囊辟穢除邪的習慣。這些香囊一般以艾草、防風、蒼朮的辛香走竄的藥物填制,能鼓舞正氣,如今各地藥鋪多有銷售,可以購買佩戴。在防病茶飲方面,因各地病氣有些許不一樣,故無法再此出一張通用的方子。但是中藥裡面「紫蘇」一味,有祛風散寒、行氣和胃的作用,外能散寒邪,內能消積滯,很符合本次冬溫的基本病機,倒是大家可以時時漂來飲用。濕氣較重的地方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藿香葉,更合病情;南方溫暖之地,或者平日咽喉容易紅腫疼痛者,則可以添加適量金銀花,清熱解毒,清透內熱。或者也可多飲用些老白茶、普洱茶。前者宣肺透熱,後者消積散寒,都很合適。當然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年底事兒多,但長期佔用睡眠時間工作,使得健康下降,頗不划算,還請慎重。

-------------------------------

天道承負:你的善惡可能左右著他人的報應

一、中國宗教的教化作用:強調勸人為善

在中國文化氛圍中,宗教強調的是教化的作用,即用宗教的理念去對社會生活推動正面積極的影響,從而與官學教育形成相互補充。與某些一神性的排他宗教所秉持的教理教義不同,受到中國本土文化滋養的宗教與文化思潮,都非常強調勸人為善的主題。

中國本土文化(資料圖)

如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易傳》中提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指出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作惡壞德的人家,也必然會多出更多的禍殃。同時,本土化的佛教也講因果,認為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民間老百姓亦有非常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因果報應理念。

由此便可知,強調善念、善行是根植於我們日常的身、心、意、行之中的,並且被文化教育所傳承,成為傳世的瑰寶。毫無疑問,「善有善報」的人生理念具有莫大的積極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會遇到相反的情況,即真正行善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長生福壽果,相反那些為惡的人們卻有可能福壽延年。

《竇娥冤》(資料圖)

關漢卿在《竇娥冤》中便借竇娥之口發問,曰:「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面對這一現實狀況,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天地神明真的是不辨人間善惡嗎?若果真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呢?

二、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道教「承負」理論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本土的因果報應思想並不是簡單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是道教所秉持的「承負」理論。

「承負」的思想源出於道教經典《太平經》,其對「承負」的解釋可分為兩個方面:

其一,承負是建立在先人與今人、今人與後人之間跨越時間範圍的報應手段。

經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意思是說,先人因小過而不自知,於是遺衍於子孫,前者「負」,後者「承」,這是「承負」思想的基本內容。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資料圖)

翟灝《通俗編·卷一》寫了一句俗語「今年種竹,來年吃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體現的便是道教的承負思想。以此可知,承負不僅包含個人行為的因果,更把此理論延伸到了家族系統中。

其二,究其本質,承負強調的是自然循環之理,是建立在物極必反基礎上的育人之方。

經中又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姦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陰陽互化(資料圖)

這段其實是在敘述承負產生的緣由,細讀會發現其仍然不離陰陽互化的道理,這乃是道教哲學的根本。今世有罪未遭罪,只是因為尚未達到極點,若不知悔改,便會將報應體現在子孫身上。

不可否認的是,「承負」中包含著很明顯的因果報應思想,但卻又不能把目光僅僅限制在個人自身的善惡報應上。在「承負」理論中,一個人的善行、惡行不但會影響到個人的人生,更會近報子孫,遠及整個社會生活體系。

這便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的通俗道理,其實是把個人行為的因果擴展到了更長的時間範圍和更廣的空間範圍中。受此影響,善惡的報應也就不一定會在現世出現了。

「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於蝴蝶效應(資料圖)

用比較流行的話來理解,「承負」所闡述的哲理非常類似於蝴蝶效應,前輩行善之蔭可以庇佑今人福祉,今人行惡之罪則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造成後代人的受禍,個人的善惡之行會波及到與己相關的更多的人和事,並且禍福的結果還可以超越人類種族,會對其他物種及整個自然界造成影響。因此,「承負」不僅僅是人生指導觀,其中更蘊含著中國人所獨有的自然宇宙觀,隱含的仍然是「道法自然」的終極命題。

道家「承負」思想強調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因果強調的主題是個人,承負則把施受對象擴展到了同一個文化話語體系下的每一個人。之所以會有此種區別,與中國社會體系的鄉土性基礎密不可分。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鄉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各個社會成員之間具有或多或少的聯繫,這種細微的聯繫所造成的牽一髮動全身的效果正是承負想要傳達的理念。因為任何一個人的善惡所能造成的結果,往往都會超越自我個人所受的範圍,從而對子孫、家族乃至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影響。由此,才會誕生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聖訓。

費孝通先生(資料圖)

與儒家所強調的「慎獨」思想類似,道家「承負」思想是在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對自我不斷進行完善,唯有積功累德、好善利人,才能逐步實現《太平經》中所設想的順天地之法的太平理想。在此前提下,「承負」又強調為善、為惡將不再是某個人一人的修行,而是將一個家族、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實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圖景。

因為個人所背負的不僅是自我造就的禍福,個人之「應」往往會來自於他人之「施」,所以往往就會出現現世為善而不得善果、現世為惡卻不得惡報的情況。處於複雜社會關係鏈條中的人們,每一個人隨時都會承擔起他人行為可能造成的果報。

處於社會關係中的個體(資料圖)

為了避免出現「一損俱損」的情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善惡觀與集體榮譽感、責任感都會被著重強調。從社會學觀點來看,「承負」文化其實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增加集體凝聚力,提升整個社會群體的道德水準。

作為一種宗教,對善行的強調是其基本母題,勸善則直接體現出了宗教的社會教化作用,其教化的每一個信徒都是社會中活生生的一份子。如果能夠通過信仰和規誡的力量,使之達到完善個人道德的目的,那麼宗教所具有的積極社會意義也將會在更大範圍內傳播。而這才是勸善的最高追求。


推薦閱讀:

四大生肖人品好、講誠信,左右逢源福報多多
夏天必不可少的10件連衣裙 500元左右全部搞定!
法官職位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庸酬左右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比其他的貴五毛左右。
2歲左右的寶寶,究竟要不要送去幼兒園托班

TAG:善惡 | 流感 | 天道 | 注意 | 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