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根本不敢回答這幾個問題!

不散

這幾天,所有的電影從業者都在為一個新聞歡欣鼓舞,「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數據,截止2016年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達40917塊。超過40759塊的美國成為世界銀幕數最多的國家。」

這當然是好事!足夠大的市場才能保證電影票房,才能使整個電影工業良性、健康、持續地發展。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工業之間的距離。這不僅僅是漫威票房炸彈與2016票房持續下滑的中國電影之間的差距,也不僅僅是2016中國電影除《長江圖》之外集體缺席三大電影節與美國電影從評委到入圍電影大規模閃耀三大電影節之間的差距。

我們的銀幕數最多,但是這後面要跟著好幾個「但是」。

一,中國看電影的人多嗎?

迅速增加的銀幕數與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的活躍密不可分,票房紀錄屢屢被打破,人們都看到中國電影令人咋舌的成長速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持續走高的房地產業,每個新增的樓盤旁邊搭配一個電影院似乎成為標配。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國影院上座率不高,各位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看到滿座是什麼時候?雖然我國銀幕數超越美國,但美國一年票房為100億美元左右,我國才不到500億元人民幣。很顯然,內地人均觀影次數偏低。而且美國電影還有龐大的海外市場依託。

《美人魚》總觀影人次突破9000萬,創下了內地電影市場自1994年改制以來最高紀錄。

北美觀影人次最高電影《阿凡達》預計7830萬人次觀看(美國總人口3.19億),當年北美年度觀影人次14.13人次。

2016年從8月到11月內地票房都在同比下降,10月金逸國際影城朝陽大悅城店市場部相關負責人接受《北京日報》採訪時無奈地說「除了第一季度靠《美人魚》的票房完成任務外,二三季度都沒完成。」這還是北京票房排名中能進入前五的影院。

票價是影響觀眾走入影院最直接的原因之一。2016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統計研究所公布了全球電影票的平均售價。數據顯示,中國的平均電影票價為5.74美元,美國為8.13美元。然而美國人均月收入4600美元,中國只有300美元(騰訊財經2015年對2014年數據的統計,這是平均值,中國不同地區人均收入差距大家懂的,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收入最高的地區是上海,平均月收入4838元人民幣)。這樣換算下來,中國人看一場電影大概和美國人喝一瓶可樂消費差不多。

不知道是中國電影票太貴,還是咱掙得太少。

二,中國電影院質量怎麼樣?

這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數據還顯示,目前我國3D銀幕已經達到了總數的85%,因為3D影廳可以兼容放映2D電影,所以3D影廳基本也會成為今後影院建設的主要選擇。同比美國,美國電影協會統計目前美國3D銀幕數佔39%。

傻子都知道3D電影票價高啊。許多電影為了票房就硬生生轉成3D播映,更有甚者還僅支持3D。比如《澳門風雲3》《葉問3》《寒戰2》甚至《美人魚》這些電影根本沒有做成3D的必要,「只有字幕有3D特效」在中國根本不是段子。業界人士估計,一部電影以3D版本放映,要比普通的2D版本多上三分之一的收入。

2016年原本2D的《諜影重重5》在中國公映的時候被轉成3D,這次的「特供3D」引發大量觀眾吐槽。《諜影重重》系列在攝影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量的手持攝影營造的真實感,轉成3D之後畫面黑乎乎的既看不清又讓人頭疼(據說有人暈吐了)。於是熱心網友專門貼出《諜影重重5》支持2D的影院,這種花盡心思找2D的新聞,大概也只有中國才有了。

《諜影重重5》反映出中國影院的另一個缺陷:許多影院的3D銀幕根本不夠亮!這已經不是中國的3D銀幕第一次被詬病「不夠亮」了,但通常你去質問影院,都會得到一個官方回答「電影本身就暗。」

《諜影重重5》「我暈!」

造成屏幕過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片源,燈泡的使用壽命和質量,3D電影放映系統,設備鏡頭的清潔保養,屏幕的質量,3D眼鏡的品質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燈泡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

上海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部主任王立俊接受《東方網》採訪時透露,「從去年(2015年)的檢查結果來看,上海175家影院近900塊屏幕,其中369個低於國家標準。」不僅超過三分之一未達標,而且這還是「低標準」,王主任說「去年按照10cd/㎡(3FL)的標準,稍微寬鬆,今年將嚴格按照13cd/㎡來檢測。」

美國人發明了3D電影,用《阿凡達》在全球大撈一筆,然而在美國3D銀幕數並不怎麼多,電影終究是故事和人物的藝術,3D與否不是主要差異,如果有人告訴你好電影只是「眼睛」的事兒,那你可以拉黑他了。

「技術革命」的熱潮一過,冷靜想想3D、IMAX、120幀,其實不過是增加票價的圈錢之策。告訴你下一個圈錢的大殺器吧——VR電影!

三,我們的電影市場足夠開放嗎?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根據「入關」時的承諾,中國每年的進口大片(其中主要是美國片)從10部提升至20部,3年內達到50部。從2012年開始,中國引進片在30部左右,批片(中國片方買斷的形式)在30部左右,從數字上遠超出50部,而在2016年引進分賬片歷史性的達到38部。

今年內地引進電影數量已經是歷史最高了,由於11月內地票房持續低迷,離年初預估的600億票房仍有巨大差距,於是11月底立即定檔7部進口片(包括批片)12月上映。

12月中期又增添兩部進口片《掠奪者》和《絕對控制》,至此,從12月2日起,我國已經上映的進口片包括《你的名字》《極速之巔》《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血戰鋼鋸嶺》《薩利機長》和《反黑行動組》,即將上映的進口片還有《掠奪者》《絕對控制》和《冰雪女皇之冬日魔咒》三部,12月上映的引進片將多達9部。往年只見華語電影放光的賀歲12月,今年大半光彩都被引進電影吸走。

12月即將上映的兩部引進電影:《絕對控制》目前豆瓣評分5.3,《掠奪者》5.2。

可以看到內地電影市場對於引進電影的唯一法則就是「賺錢」。引進外國電影的作用原本是很豐富的,對觀眾而言能看到各種題材和風格的作品,對電影市場而言不同類型的電影作品也可以良性競爭。

然而為了保護內地電影對於引進片從來都是單一國家國家、單一類型、單一題材。觀眾都知道,引進片就是「大片」,其他類型留給華語電影一家獨大。觀眾也會審美疲勞的啊,今年就有《飛鷹艾迪》在內地的超過7部電影引進電影票房喂破億。

但是2017年1月1日上映的《單身日記:好孕來襲》,是內地少有引進這類好萊塢小妞電影,在引進片題材上,正在慢慢拓展。甚至2017年還會再有像《愛樂之城》這類的歌舞片。

《BJ單身日記3》改名《單身日記:好孕來襲》元旦上映。但這名字取得太晦氣了吧,單身的人幹嘛要「好孕來襲」,懷孕的人誰又要「單身日記」!

四,我們電影類型足夠豐富嗎?

電影是藝術,電影同時也是大眾消費品。作為藝術,電影和文學、音樂等形式一樣,終極目標和最高成就是探尋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但大家都知道的,中國電影不能拷問和批判人性、制度等等(因為咱們的人性和制度沒有問題呀~嘻嘻)。這也是近幾年的韓國電影被國人熱捧的原因,韓國電影已經把揭露人性和制度作為像色情、暴力一樣是電影的類型元素之一了。

作為消費品,消費者的需求是多樣的,健康的電影市場應該也必須允許多種類型和題材的電影的存在。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就已經將恐怖、色情等消費者正常需求的電影類型排除在外了。

然而電影分級制度並不是中國電影的遮羞布。喜劇電影安全吧,2012年《泰囧》之後還有超越他的喜劇電影嗎?輕喜劇愛情電影夠健康吧,2011年《失戀33天》之後還有輕喜劇愛情電影拍出新意嗎?

《失戀33天》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修了世界上最多的電影院有什麼用,我們能看到的電影類型還是那幾樣,而且還都拍得不咋樣,外國拍的好的又不給看。這就是為什麼《百鳥朝鳳》製片人下個跪就能拯救票房的原因,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多優秀的文藝電影、藝術電影來彼此競爭,只要有一部走出來吸引觀眾就能獨享文藝片市場的這塊蛋糕。

其實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文藝片導演,為什麼他們近幾年的文藝片作品越來越少,或者說越來越不文藝了呢?這涉及到下一個問題。

不出所料,《死侍》沒能引進內地公映

五,我們有服眾的電影評價機制嗎?

熱映的張藝謀導演新作《長城》,引起爭議。觀眾和評論界花式寫段子狠批《長城》「爛」,但有人站出來說「在商業電影的維度《長城》是不錯的電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的情況之下觀眾只能相信「陰謀論」:你說它好你肯定收了錢,你說他不好肯定是收了另一方的錢。

為什麼中國電影那麼「票房至上」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沒有合理的電影評價機制,某某某影評人說好就是好?某某某網站打分高就是好?某某某專家站出來說好就是好?還是看獎項呢?只有香港電影才能參與的金像獎?取向和口味偏文藝且始終爭取「獎留台灣」的金馬獎?熱衷主旋律且從來忽略港台電影的金雞獎?Angelababy拿最佳女配角的百花獎?

來看看好萊塢是如何用奧斯卡維持電影市場的合理和公允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左右奧斯卡頒獎結束被稱為「奧斯卡頒獎季」。在這段時間各大電影公司的沖奧作品開始打起公關戰,跟咱們這邊宣傳電影是一樣一樣的,哪個女演員懷孕了啊,哪個男演員不容易呀,誰誰誰又做公益啦,反正去各種媒體做宣傳混臉熟唄。

1961年伊麗莎白·泰勒憑藉《青樓艷妓》提名奧斯卡影后的時候正在做危險係數很高的肺部手術,搞得其他4位提名者紛紛在公開場合宣布說要退出競爭。最後伊麗莎白·泰勒拿獎和手術都成功了。

同時正值年末各個媒體會評出自己的獎項,這些獎項通常有兩種目的:一表明自己的取向和逼格,二預測奧斯卡。這兩方面做得夠好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不僅僅是媒體,各個影評人協會都會出來評獎,不僅有按地區劃分的各大州各大城市影評人協會,還有各種維度的,比如女影評人協會、同性戀影評人協會、在線影評人協會...最有名的的就是金球獎,其實人家叫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獎。

當然各個工會也會評獎從導演協會、演員工會到錄音協會等等都會有自己的獲獎名單。各種不同的人群來表達自己的聲音,保證了沒有好電影被埋沒,也讓那些明明不怎樣卻被猛吹的作品不能隻手遮天(你能買通一個獎,你不能個個都去買吧)。

不然小李子早買一打奧斯卡了!

最後再由有奧斯卡評獎資格的全球幾百個評委集體匿名投出,所以拿到奧斯卡的作品你可以說他安全、平庸,但是奧斯卡從來沒有給過爛片。所謂的「奧斯卡遺珠」其實也都拿到了奧斯卡提名,只是最終未獲獎而已。

在中國語境之下缺乏令人信服的獎項,那我就靠票房說話吧,因為就像奧斯卡是花錢買不來的一樣,票房也是,我票房高,就說明我牛逼,因為你做不到。於是像王小帥、賈樟柯這樣的導演缺乏票房成就的加持始終被認為是電影圈的邊緣人物。

而有的導演因為優秀的票房成績就把自己當成「觀眾的心頭寶」自視甚高,其實水平有限的很。

文藝片導演缺少「商業價值」於是就缺少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話語權,評論界對商業片又拿著藝術的高度咄咄逼人。這樣錯位的評價體制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甚至會扼殺電影創作者的熱情,將其引入歧途。

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銀幕數,最廣大的觀眾群,但我們的觀眾都願意去電影院嗎?我們去電影院看的電影都好看嗎?我們想看的電影能在電影院看嗎?我們對好電影有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嗎?每一環都有問題,花團錦簇之下到處都是瘡痍。

中國電影就像中國的飲食問題一樣,乍一看滿桌子都是好菜好飯,結果油有問題米有問題、蔬菜養殖有問題、餐具消毒有問題、價格不合理、服務又差勁,你被惹急了跑到大眾點評準備給個差評,卻發現這家餐館竟然是五星排行榜第一名。

抬眼一看,嗯,美食之國;嗯,世界電影最大票倉。

作者 |介誰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陳凱歌被嚴重低估的一部電影——《荊軻刺秦王》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英雄》?
37年前的神展開——405謀殺案
好萊塢大片為什麼看起來髒兮兮的?
得大獎也得收拾你,考究那些苦逼的被禁播的中國電影!

TAG:電影 | 中國 | 中國電影 | 問題 | 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