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銘逸品:「瓷都」——景德鎮
瓷器是中國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而景德鎮更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
景德鎮由宋代皇帝宋真宗將年號景德賜名,以景瓷馳名天下。景德鎮最初從事制陶業,始於東漢公元25——220年。此時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邇俗粗用」。東晉(公元317-420年)時人趙概對景德鎮陶瓷的釉胎配製,成型和焙燒等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發展景德鎮由陶至瓷的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制瓷師主」,立廟奉祀。
景德鎮瓷器師祖「趙慨」
至唐(公元618-907年),景德鎮陶瓷就已名揚天下。邑志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而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時的景德鎮以她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且窯址頒布甚廣。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有十八處之多,尤其是延續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窯址,規模最大,影響甚遠。
景德鎮五代白瓷蓋盒
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秀麗的影青瓷而著稱於世。這種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緻細膩,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瑩潤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三者互相結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顏色比瓊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細秀麗,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約風姿,成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得景德鎮躋身於宋代名窯之林。
南宋影青瓷瓜形蓋盒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誌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景德鎮元青花瓷壺
明時的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明代景德鎮吸收了各大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並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輝映千古。永樂時,景德鎮成功地燒出了玲瓏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間,又造出精細的青花玲瓏瓷,玲瓏瓷碧綠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為一體,引人入勝。而大龍缸和薄胎瓷的燒造成功,更是明時景德鎮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能的體現。大龍缸,直徑高度均達70厘米以上,通身飾以五爪龍鬚,形制巨大,氣勢宏偉,為帝王專用之物。薄胎瓷的製作,則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制瓷技師的藝術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細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紙」。
景德鎮玲瓏瓷展示
時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發展到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藝的深厚積澱,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景德鎮瓷器""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尤其是熔工藝,書法,繪畫,雕塑,詩詞於一爐,真是""貴逾珍寶明逾鏡,書比荊關字比蘇"".典雅秀麗的青花,五彩繽紛的彩繪,斑斕絢麗的色釉,玲瓏剔透的薄胎,巧奪天工的雕塑,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與明代一樣,清代也是官窯民窯並存共榮,並且均有名窯精品。
推薦閱讀:
※聖空法師要在景德鎮祝聖寺講課啦!
※炫彩悅目 純色怡情||論藏彩瓷單色釉培訓景德鎮開啟
※一座活著的千年窯口 景德鎮的世代傳承——百年窯爐崔公窯—傳承人崔可輝
TAG:景德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