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片單】40部名留影史的佳片
威尼斯電影節還沒結束,多倫多電影節就已經開幕了。它也已經到了40個年頭,從一個籍籍無名的電影節,變成現在聲名顯赫,全球片方擠破腦袋也要參加的重量級電影節,它已然成為了第四大電影節,奧斯卡頒獎禮的前哨戰。
在這40年中,多倫多電影節擊潰了蒙特利爾電影節坐上了北美電影節中的第一把交椅,更是為世界帶來了諸多經典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等電影通過多倫多折桂奧斯卡,就連《肖申克的救贖》也是把全球首映選在了多倫多,那麼就讓我們領略下,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多倫多電影節的40部電影佳作。
《模仿遊戲》2014年
本片在拿下2014多倫多電影節劇情片單元人民選擇獎後,將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在內的7項提名收入囊中。其中飾演圖靈的 "卷福"功不可沒。
曾出演過霍金、阿桑奇、梵高、福爾摩斯等各式天才人物的"卷福"天生有種高冷又怪咖的氣質,這點非常有助於他對圖靈的塑造,他將圖靈的傲慢、激情、智慧、避世和痛苦都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許就因為他演的圖靈太過惟妙惟肖,有家族史愛好者居然追根溯源考證出了"卷福"和圖靈是十七代表親。
《為奴十二年》
2013年
控訴黑奴制度的影片因其"政治正確"一直是電影節常客,在考證出奧巴馬可能是非洲黑奴後裔後,該題材更是如鍍了金身般成為沖奧熱門,在獲得2013年多倫多劇情片單元人民選擇獎後,更一舉摘得奧斯卡3項大獎6項提名。
本片陣容強大,布拉德·皮特和"卷福"都甘當綠葉,飾演男一號的英國男星憑藉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提名,總算是給上年度因美國人演鐵娘子還拿了奧斯卡而意難平的英國人找回些平衡。儘管奴隸制度早已廢除,但種族歧視仍存在於當下美國,所以,當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粗糲厚重、每一個鏡頭都能洞穿原罪的影片出現時,它所釋放的意義和能量遠大於電影本身。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2012年
有人說此片能讓人撥雲見日,也有人說此片說明了"葯不能停",沒錯,大衛·O·拉塞爾的片子總會有些神經質,特別是這次拍的還是精神病人。影片巧妙地同時顯現了父與子的精神問題以及他們如何戰勝自身的強迫症、躁動症、迷信和心理偏見,看罷讓人釋放,讓人療傷。
本是一個老套的故事,卻靠一群有悟性的演員演出了新意,兩位老戲骨的發揮一如既往,兩位少壯派的表現也賞心悅目,終獲奧斯卡男女主配全部提名、女主還獲獎,並獲得了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金球獎等。不過也有影迷質疑這麼個話嘮喜劇卻獲得眾多奧斯卡提名,多半還是因為"跟著韋恩斯坦有肉吃"。
《吾等何處去》2011年
黎巴嫩美女導演納迪·拉巴基自導自演的一部反戰影片,依託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個小山村裡不同信仰的婦女因不忍看到人們因為宗教矛盾相互殘殺,以獨特的方式試圖喚醒男性親屬的感知的故事。
全片節奏舒緩,溫潤自然,沒有出現任何血腥場面,種種女性化的"消解戰爭"的方式幾乎顛覆了恪守宗教信仰的中東人的三觀,加上不時交織的歌舞元素,這些大膽的嘗試都令本片充滿異域風情又顯得有趣可愛,給這個墳墓比活人多的村莊注入一股活下去的生機。本片曾代表黎巴嫩角逐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最終獲得2011年多倫多電影節劇情片單元人民選擇獎。
《國王的演講》2010年
這部講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生平的傳記電影,因其緊貼歷史的時代背景以及老戲骨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的加盟在開拍伊始就被看好成為各大獎項的種子選手。從劇情來講影片內容並無太大戲劇張力,但每一幀畫面都紮實飽滿,莊重考究的英倫格調使整部影片呈現出一種藝術品般的質感,一種360度無死角的英倫美。
最終果然戰績不俗,不僅在2010多倫多電影節獲最高榮譽人民選擇獎,還獲得奧斯卡12項提名並最終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4項大獎,並獲得金球獎等眾多獎項,看到列祖列宗被成功美白想必白金漢宮裡也是皆大歡喜。
《珍愛》2009年
紐約黑人區底層、辱罵她的母親、強暴她的父親、智障的女兒、兩個月的身孕、體重超重、身染艾滋,還有,她才16歲!如此頂配的虐心設置居然源自真實故事,影片就是根據女孩的日記改編。然而影片鏡頭樸實自然,情感收放自如,並未拍成煽情苦情戲。在2009年多倫多拿下人民選擇獎後,終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在愛心女老師的幫助和感召下,女主終於自強獨立改變了她父母那代底層黑人靠社會救濟過活的生活軌跡,市長辦公室還頒給了她文明進步獎和支票,並得到社會救助中心的工作,開始幫助更多的人。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08年
一個人的一生竟濃縮到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電視節目中,幾個問題打撈起的殘片竟拼接起了整個印度的時代變遷,短短兩小時這個人口大國的種種問題竟展現無遺,這就是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的功力所在,他上一部讓世界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猜火車》。
這部創意十足又飽含深情的影片一舉橫掃8個奧斯卡獎項,在全球範圍內獲得137個獎項、80個提名。然而這部給印度帶來重大國際聲譽的片子卻令印度人五味雜陳,因為它戳中了印度的要害,在這個分化嚴重的國家,有貧民窟,也有摩天大廈,有未受教育的貧民,也有世界級計算機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同處於一個國度,向著共同的命運進發。
《東方的承諾》2007年
倫敦一個只有14歲就經歷了懷孕和難產的俄國少女竟然是受到俄國黑幫控制的一名雛妓,穿過倫敦這座城市最陰暗的角落,一系列的謀殺、騙局和復讎正在上演。本片在題材上與《教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致力於展現道德與犯罪之間的衝突與掙扎,而加拿大導演大衛·柯南伯格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製造恐怖的大師,無需成桶的血漿也足以令讓人頭皮發麻。
正像有人評論的那樣,他的每部作品幾乎都離不開對死亡和慾望的訴說。本片全程在英國拍攝,是導演大衛·柯南伯格第一部與加拿大完全無關的作品,最終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並獲得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等。
《黑幫暴徒》2005年
改編自南非國寶級劇作家阿索爾·加德作品的電影《黑幫暴徒》講述了一個劫車的街頭混混因車上的一個嬰兒而獲得靈魂救贖的故事,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金球獎提名,並在多倫多等7個電影節上獲獎。作為"彩虹之國"的電影,本片的配樂絕對是一大亮點,片中的Kwaito音樂據說名字源自50年代約翰內斯堡的一夥匪徒,是南非有色人種居住區特有的流行音樂形式,放在本片中讓觀眾產生了極強的代入感。
另外本片戲外似乎更為精彩,攝影導演在南非遭遇了與本片驚人相似的一場搶劫,當問道是否看過《黑幫暴徒》時,暴徒還表示這是部好電影所以不會殺他,如果拍成爛片,下場可想而知。
《座頭市》2003年
由有"日本電影新天皇"之稱的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本片既有快意恩仇的暴力美學,也不乏鄉土關懷的親切感,以他獨有的感性而直接的手法譜寫了一曲除暴安良的交響曲。
作為相聲演員出道的北野武堪稱全才,表演風格沉穩內斂,即便不說話光就一張臉擺在那就令人捉摸不透又很有味道,而作為導演的他亦是日本導演的中堅力量,他的影片風格亦如同他本人一樣,在平和內斂中凌厲的爆發,直戳要害。本片獲得包括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在內的11個國際獎項和提名。
《鯨騎士》2002年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毛利人,他們神秘又傳統,他們也吸引了好萊塢的目光,這座電影工廠每天都產出大量的娛樂、特效和刺激,所以在引進國外影片時更傾向於藝術電影。
這部美國投資、紐西蘭拍攝、講述女孩和鯨魚傳說的異域風情片一經問世就讓看慣了流水線大片的人們嗅到了來自大洋洲的咸濕海風。除了土著人的神秘生活令人耳目一新,場景、拍攝、製作上也都非常精美,小女孩騎鯨橫跨大海的場景更是極富詩意。相較於太平洋那岸以科考之名行捕鯨之實的某島國,本片保護動物的內涵也十分應景。最終13歲的女主角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本片還獲得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等。
《天使愛美麗》
2001年
跟隨奧黛麗·塔圖飾演的俏皮又怪癖的小妞,我們彷彿穿越到了20世紀30年代那個文藝又浪漫的巴黎,詩意的拍攝手法、奇幻的色彩搭配和驚艷的影片配樂一起烘焙出了這道誘人的法式甜點,品味數遍依舊唇齒留香。
電影上映後不僅在法國打破了好萊塢電影的長期壟斷勇奪票房第一,還以330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歷史上在美國票房最高的法國電影,片中體現的法國精神甚至令當時的法國總理和總統都讚賞有加。最終影片獲得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奧斯卡5項提名、歐洲電影大獎、法國凱撒獎13項提名、英國金像獎9項提名等眾多獎項,並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大佳片"。
《信徒》2001年
那一年,初出茅廬的瑞恩·高斯林帶著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走紅的《信徒》回到了祖國加拿大。9月11日那一天的上午,他正在接受採訪,電視上播放了一架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南塔時的錄像。他驚呆了。這時,他的經紀人關掉了電視希望繼續接受採訪,但這位20歲的年輕人回答說,「現在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卧虎藏龍》2000年
"這部電影的武打動作帶著一股純真的魔力",多倫多電影節的主席皮爾斯·韓德林描述道,"看著那些飛檐走壁和在竹林頂上施展輕功的人,就彷彿把我們帶回到了童年時代"。這與李安本人對電影的解讀很相似,他認為《卧虎藏龍》描述的正是一個存在於他童年想像中的江湖。在北美,它最終創下高達1.28億美元的驚人票房,並獲得了2001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4項大獎,也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美國美人》1999年
這部集結了實力派大咖凱文·史派西、安妮特·貝南及重量級綠葉克里斯·庫柏等戲骨、融合了中年危機、婚內出軌、恐同等元素出神入化地展現了美國中產家庭內部的矛盾與壓抑的影片可謂功力不俗,一經問世就橫掃歐美斬獲多倫多、奧斯卡、金球、等40多個獎項,其中不乏200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劇本等重量級大獎。
凱文·史派西的精彩出演也是影片成功的保證,不同於《七宗罪》中的變態殺手及《紙牌屋》中的衣冠奇獸,片中他的表演壓抑內斂儼然男版"絕望主婦」。
《羅拉快跑》
1998年
1998是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大紅大紫的一年。《羅拉快跑》在德國上映票房轟動,而在多倫多首映之後它吊起了許多美國發行商的胃口。一年前,提克威的處女作《意外的冬天》就曾在多倫多上映大獲好評。最終索尼經典拿下該片,取得700萬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為繼《從海底出擊》之後在北美最票房的德國電影。當時在多倫第一場放映結束後,很多觀眾都表示「看不懂」,結果在與主創的見面上觀眾提問非常踴躍。
《美麗人生》1997年
有 "義大利卓別林"美稱的義大利男神羅伯托·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以自己父親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為藍本、由妻子擔綱女一號的本片一經問世就成為留名影史的曠世佳片,不僅拿下1997多倫多人民選擇獎還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本人更是第一次以"外來人"的身份摘得奧斯卡影帝桂冠。
本片大膽地以喜劇格調去描畫那段悲慘的歷史,在父愛的濾鏡下納粹屠殺變成一場童真的遊戲,看似喜感實則悲傷到骨髓,讓人笑中帶淚反思那個時代,這不正是卓別林式喜劇的內核嗎?
《閃亮的風采》1996年
天才唯有天才來演繹,一個反映鋼琴天才的傳記片成就了另一位天才的被發現--傑弗里·拉什,儘管他只是飾演主角不同年齡段的三個演員之一且戲份不足半小時,卻憑藉驚人的魅力征服了觀眾征服了奧斯卡評委,為個人也為澳大利亞捧回了首個奧斯卡影帝獎盃。
首次擔綱電影主演就斬獲影帝,他的橫空出世被認為是1996年國際影壇最重大的發現,一舉收穫了奧斯卡、金球獎影帝、紐約、洛杉磯、倫敦和澳大利亞四地的影評人影帝等多個影帝頭銜。影片獲得多倫多人民選擇獎後,也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奧斯卡6項提名。
《驚世狂花》1996年
《驚世狂花》是沃卓斯基姐弟(當時是兄弟)執導的處女作,它的黑色幽默與科恩兄弟、昆汀一脈相承,但關於女同志的題材還是給人很大的衝擊和新鮮感。片場有一場剁手指的戲份,令數十位觀眾逃出了電影院,但事實上沃卓斯基的處理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樣可拍。該片被媒體稱為當年電影節上的最大一匹黑馬。2012年,在經歷了《黑客帝國》三部曲之後,他們帶著《雲圖》回到多倫多舉行世界首映再次讓人目瞪口呆。
《安東尼婭家族》
1995年
這部又名《不靠男人的日子》的影片著實是給當前的剩女、恨嫁女們上了一課。女人不是生育機器,但生育能力卻可以成為女人對抗世界的強大工具。安東尼婭家族祖孫四代全是女性,她們非婚生子,她們快樂獨立,她們做愛後倒立讓精液流進子宮,她們讓男人反成了生育工具。這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獨》既有魔幻現實的荒誕,也有強烈的生活質感,沒有激進地宣揚女權,而是展現另一種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說到底,女性的安全感不是來自男人,而是來自對未來生活充足的掌控感,這不僅源於物質基礎,更源於強大到混蛋的心臟。本片榮獲第6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第20屆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
《肖申克的救贖》1994年
誠然,不少觀眾都認為《肖申克的救贖》是當年電影節上最值得銘記的電影之一,但沒有人能夠預見它後來的絕世CULT片的地位。就連影片的主演蒂姆·羅賓斯在多倫多宣傳時也只把它當成一部主流的商業片,一邊還在抱怨影片拗口的名字。
影片成功的大部分功勞都被算在了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說頭上,就像紐約媒體的報道所描述的——「這部弗蘭科·達拉邦特的處女作並沒有出色之處,它只不過是將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照搬到了銀幕上(the movie equivalent of a page-turner)」。
《子彈飛越百老匯》1994年
《子彈飛越百老匯》是伍迪·艾倫與米亞·法羅分手,經歷了與養女宋宜相戀的醜聞之後推出的第一部電影。當時,好萊塢對伍迪·艾倫唱衰的大有人在,那段日子堪稱他人生和事業的最低谷。這位紐約的代表性電影人為何會避開紐約電影節而選擇多倫多——當時的媒體提出了疑問,也許伍迪·艾倫需要一點多倫多觀眾的熱情。他沒有失望。觀眾熱烈歡迎這部電影,而之後的伍迪·艾倫一直對多倫多心存感激。
《神父同志》1994年
1954年,英國數學家圖靈因不堪屈辱在家中自殺,40年後,一部反映英國神父同性戀題材的片子差點因爭議而胎死腹中,60年後,一部向圖靈致敬的片子終摘奧斯卡大獎,今天,同性婚姻在英美已經合法,英國女王也已向圖靈道歉並赦免。
電影也許無法說明英國如何從一個迫害同性戀的國家變成"腐國",但我們仍可以從光影中擷取些許感動。本片原為BBC拍攝後因題材太過爭議沒有播出而重新剪輯成電影,神父偷歡、同性戀的題材在當時不知撬動了多少宗教人士的脆弱神經遭嚴重反對,但仍摘得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
《嘮叨人生》1993年
本片改編自當代愛爾蘭最傑出的幽默小說家羅迪·道伊爾"社會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講述了一個多子女的保守愛爾蘭中下階層家庭由於大女兒未婚先孕而引起的種種矛盾和困擾,本片擁有清晰明快的節奏和出色的表演,以超現實的手法引領觀眾體會家庭以及社會對未婚懷孕女性的態度與反應。扮演那位從保守到開放的父親一角的是愛爾蘭著名演員科爾姆·米尼,他也因此片獲得到金球獎提名。本片獲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等。
《大河戀》1992年
羅伯特·雷福德是北美最大獨立電影節聖丹斯的創始人,但他本人執導的電影首映通常都放在多倫多。1992年,《大河戀》在這裡獲得好評。儘管是以導演身份出席,但雷德福依然是該屆電影節上最大的明星。該片改編自諾曼·麥克林的小說,難度頗大,從籌備到完成花費了12年之久,以至於「那部雷德福的釣魚電影」成為了好萊塢的一個業內笑話。初出茅廬的布拉德·皮特首次擔當一部影片的主演,處處被稱為「羅伯特·雷福德的接班人」。
《舞國英雄》1992年
作為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爾曼的導演處女作,這部歌舞片與美國好萊塢式的歌舞片有著明顯不同,用生動流暢、風格獨特的鏡頭調度把保守的舞蹈比賽處理得如中國的武林大賽,使人看得目不暇接,而且內容起伏,將親情、愛情、理想三者有機結合。本片獲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提名等。
本片是巴茲·魯赫曼的成名作,此後他導演的《紅磨坊》、《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都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漁王》1991年
本片是一部描寫社會風俗和生活方式的滑稽可笑的浪漫喜劇片,用詼諧有趣的形式探討了救贖與希望,愛情與信仰,主題發人深省,敘事風格亦清新獨特。不過也有人指出篇幅偏長,中間略顯沉悶。
影片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和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內的4項提名,以及金球獎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配角2個獎項,同時獲得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這些獎項中飾演男主角的羅賓·威廉斯功不可沒,他與另一奧斯卡影帝傑夫·布里吉斯的同台飆戲更令本片看點十足。
《大鼻子情聖》1990年
作為由法國名劇改編的的古裝巨制,台詞對白極具文學性。飾演男主角的前法國國寶級演員傑拉爾·德帕迪約有著標誌性大鼻子,顏值低卻爆發力強,拍片過百斬獲影帝無數,當年更是憑藉本片連拿10座凱撒獎盃,終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和包括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在內的6項提名。不過最後這位"國寶"為避法國75%的"富人稅"申請入籍俄羅斯,並獲得了普京的閃電批複。
《十誡》1989年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Director"s Spotlight」介紹的第三位導演。當時,多倫多放映了他為電視台拍攝的總時長達500分鐘的《十誡》系列。在放映的第一天,電影院還有一半座位是空的,但第二天就來了350人,從第三天起開始場場爆滿。多倫多電影節被認為是最早地開闢了這位波蘭導演在北美的知名度。
《羅傑和我》1989年
他是好萊塢"憤青導演"、最讓美國當局頭疼的電影人,他在奧斯卡頒獎禮上以一句"以你為恥"抨擊小布希,他給公司起名叫"狗咬狗",他就是《大亨與我》中的"我"--美國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本片是他的處女作,通用公司的大幅裁員造成數萬人失業,新聞專業出身的他拿起攝影機和話筒找通用理論卻屢屢碰壁,他把整個過程拍了下來,獲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隨後他的鏡頭聚焦美國槍支管制、醫療體制、觸及資本主義原罪甚至還因揭露兩代布希政府與拉登家族的關係而左右了美國總統大選。
《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1988年
講述幾個女人為了一個渣男發神經的本片又名《女為悅己者狂》,是西班牙國寶級導演阿爾莫多瓦的代表作,儘管和他後期深刻探討女性的影片相比本片更像是早期的風格探索,但作為男性導演能把女性心理拍得如此到位,本片仍為他在國際影壇贏得諸多聲譽,並在國內市場上創下了78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這一數字是當時西班牙電影史的最高紀錄並保持10年之久。
影片以犀利和玩笑式的手法將女性的性慾和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種抓狂又爆笑的橋段讓人領略了西班牙獨特的奔放和瑰麗,女人的各種神經質和歇斯底里也足以讓人在觀影中凌亂。本片獲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公主新娘》
1987年
這部IMDB評分奇高的電影貌似因文化差異在中國水土不服,沒色情沒暴力沒懸疑沒推理也許不太能吊到國內的胃口,然而在美國不論電影還是原著都評價很高。笑話太冷戳不中笑點?只是對幽默的理解有所不同,就像我們的段子老美未必一下子反應過來,美國人的笑話我們也未必當場笑得出聲。
如影片開頭,這是爺爺給病中的孫子讀的睡前童話,儘管劇情超現實,布景舞台化,人物沒智商,你還是會原諒它,誰會跟孩子的童話較真呢。本片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和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此外,本片中的女主就是後來出演《阿甘正傳》和《紙牌屋》的羅賓·懷特。
《美洲帝國的衰落》1986年
一個下午,五男四女兩組人物,分別討論他們各自的性生活、外遇和調情技巧,當他們晚上一同進餐時,一場充滿火藥味的好戲開始上演。
有人說這是小資產階級的無病呻吟,也有人說這是資產階級在嚴肅的探討人生,無論如何,這部知識分子的話嘮片都是導演阿坎德第一部引起國際評論界重視的作品,推出後大受歡迎,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並獲得多倫多電影節最佳加拿大長片獎和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血迷宮》1985年
科恩兄弟完成處女作《血迷宮》之後一直為找不到發行商而發愁。但來到多倫多首映時,觀眾對這部黑色喜劇反映異常熱烈,《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發文稱「影院中笑聲此起彼伏」,很快,製片廠便找上了科恩兄弟的門。
《官方說法》1985年
沒有華服美女特效,不負責鎖定眼球點燃荷爾蒙笑出腹肌,只是對一段史上最殘酷的政治迫害撕開一個小口,抽絲撥繭解構歷史真相,對於早已習慣了爆米花 腎上素的觀影群體來說,這部上世紀80年代的阿根廷政治片真心有點代入無能,無法產生暢快淋漓的觀影體驗,但因對政治的獨特切入點以及對阿根廷軍事獨裁的無情揭露。
在英阿馬島戰爭剛剛結束三年這個時機推出的本片都頗合奧斯卡及歐美主流價值體系的口味,畢竟本國人民的自揭傷疤比歐美價值觀的強行植入更能說明問題。本片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的奧斯卡、金球、戛納、多倫多、柏林電影節等近30個國際獎項和提名。
《我心深處》1984年
如果說在美國勵志片有什麼共性,那一定是貫穿其中的"美國精神",它可以是阿甘式的不抱怨不放棄,也可以是不抱怨勇承擔。這部講述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南部田園一夜喪夫的中產女性勇敢承擔生活重擔重建家園的故事其中就包含了女性自立、保護家園、反對種族歧視等元素,題材勵志,內容討巧,既主旋律又不刻意煽情,女主角的表演平實卻散發著人性的光芒,表演毫不張揚卻直抵人心,她就是後來飾演阿甘母親的演員莎莉·菲爾德。
在本片中她還很年輕,美國甜心的外表,隱忍堅毅的內心。本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原著劇本獎和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奧斯卡提名。
《大寒》1983年
一個大學同學自殺使得一群年過40多的老同學們再次聚首,這是一場80年代美國版的"致青春"。葬禮似乎總是參透人生的最好時機,一場葬禮,不僅祭奠死者,更是祭奠他們逝去的青春。可接下來他們居然還玩出了花活兒,同學會變成"換妻趴",聚眾淫亂接受無能?
你只是沒找到本片的正確打開方式。推算一下他們的大學期間正是嬉皮士和性解放高漲的60年代,而80年代這些已經過時,雅痞時代到來,如此看來,他們不是"亂性",而是在"懷舊",是在用他們獨特的方式來"致敬"他們終究逝去的青春。
《烈火戰車》1981年
這部運動題材的影片講述了英國的兩個年輕人(一個英籍猶太人,一個天主教徒)衝破重重阻力最終分別獲得1924年奧運會一百米、四百米冠軍的故事。從主題到音樂,影片安靜而澎湃,迎合了英國人追溯歷史的懷舊心理,頗具英國古典主義氣質,對競賽、種族、宗教、國家的狹隘觀念的反抗也符合美英主流價值觀。同時作為史上最偉大的體育電影之一本片對比賽情節的慢鏡拍攝也後世的體育片提供了範例。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4項大獎和3項提名、以及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等和金棕櫚獎提名。令人意外的是本片配角中居然還有油炸叔和啃泥叔,本片是他們的銀幕處女秀哦。
《性昏迷》1980年
本片是英國導演尼古拉斯·羅依格執導的經典作品,在一個女人自殺被搶救的過程中,回顧造成她自殺的成因,性愛與生命垂危平行剪輯,造就了十分刺眼的視覺奇觀。一個是屢遭挫折的女孩,一個是個心理醫生,一個渴求"靈魂交流",一個只求"肉體交流",在她奄奄一息時,他的變態心理得已凸現。而在戲外,導演尼古拉斯·羅依格娶了本片的女主角泰莉莎·拉塞爾,這個漂亮的女人扮演了他接下來的幾乎所有作品中的女主角。本片獲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德爾蘇·烏扎拉》1976年
這部由黑澤明執導的蘇聯與日本合拍片曾獲得197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後才在多倫多電影節上上映。當年帶著自編自導的影片《盧米埃爾》前來的法國新浪潮女神讓娜·莫羅是首屆多倫多唯一的大明星。
(作者:豌豆公主 策劃:浪花)
Mtime時光網出品
↑↑↑長按二維碼,或掃描指紋即可關注時光網
求評論!求吐槽!
推薦閱讀:
※香港電影史上十大經典黑幫傳記電影!
※電影 | 一部比一部精彩:影史上最成功的系列電影
※《銀翼殺手2049》虧得很慘?其實影史上比它更慘的還有很多
※影史100部反類型片全盤點 !
※打破影史票房紀錄的《捉妖記》,是如何被製作出來
TAG:影史 |